(光学专业论文)稀土配合物的谱线发光及mehppv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研究.pdf_第1页
(光学专业论文)稀土配合物的谱线发光及mehppv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研究.pdf_第2页
(光学专业论文)稀土配合物的谱线发光及mehppv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研究.pdf_第3页
(光学专业论文)稀土配合物的谱线发光及mehppv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研究.pdf_第4页
(光学专业论文)稀土配合物的谱线发光及mehppv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光学专业论文)稀土配合物的谱线发光及mehppv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y5 8 6 4 3 0 摘要 摘要 薄膜电 致发光是显示领域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而蓝色薄膜 电 致发光是目 前比 较前沿的课题。 要实现薄膜彩色化电致发光的最 关键的问 题就是得到高亮度、色纯度好的蓝色发光。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较容易获得足够的蓝光, 制备工艺相对的简 单; 而无机电致发光则具有寿命长、 稳定性好等优点。 科学工作者 希望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 因此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发光成为当 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利用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手段, 在聚合物中 实 现了 蓝色电 致发光, 深入探讨了s i o 2 对电 子的加速能 力。 我们制 备了以m e h - p p v 为发光层, s i o 。 为电 子加速层的有机无机复合器件, 其结构为i t o / s i o , / m e h - p p v / s i o 2 / a l ,其中发光除了m e h - p p 、 激 子 发光峰外, 还有一个带间复合的能量更高的短波发光峰, 得到了 与 m e h - p p v本征发光不同的蓝色发光。它们来源于电子经过 s i o z 层加速后直接激发m e h - p p v 层而发光, 是固态阴极射线发光。 改变 s i o 2 层的厚度,发现s i 0 2 层的厚度在i 同时启亮电压降低 了。 在不改变稀土配合物的薄膜厚度的情况下, 有效钓减少电子传 输层a l q , 的厚度, 当两有机层的厚度合适匹配时, 可以得到高亮度、 窄谱带的稀土配合物的本征发光。通过光谱随器件中电压的变化, 从中可以看出不同波长的发光随电 压的变化速度相近, 短波峰发光 增长稍慢,说明传递来的能量基本大致对应。 总之, 本文通过固态阴极射线发光获得了蓝色的电致发光, 并 且研究了 如何提高电子加速层的加速作用; 利用稀土配合物获得了 性能优良 的单色发光, 可以 更好的适应现在显示对色纯度的要求。 关键词:固态阴极射线发光 电子加速 有机/ 无机复合结构 稀土配合物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ab s t r a c t ab s t r a c t t h i n f i l m e l e c t r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 t f e l ) i s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d e v e l o p i n g a s p e c t s i n d i s p l a y f i e l d , a n d b l u e t h i n f i l m e l e c t r o l u m in e s c e n c e ( b l t f e l ) i s a f r o n t s u b j e c t i n i n t e rna t i o n a l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a n d d i s p l a y f i e l d . t h e k e y p r o b le m i n b l t f e l i s t o g e t b l u e e m i s s i o n w h i c h h a s h i g h i n t e n s i t y a n d g o o d c o l o r p u r i t y . o r g a n i c e l c a n g e t b l u e e m i t t i n g w i t h e n o u g h i n te n s i t y m o r e e a s i l y a n d s i m p l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 w h i l e i n o r g a n i c e l h a s a l o n g e r l i f e c o mb i n e d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 t h e s e a d v a n t a g e s m a y b e m o r g a n i c - i n o r g a n i c e l d e v i c e s i n t h i s p a p e r , i n o r d e r t o r e s o l v e t h i s p rob l e m , s o l i d s t a t e c a th o d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e m i s s i o n w a s u s e d t o i m p ro v e t h e b r i g h t n e s s o f t h e b l u e t h i n fi l m e l e c t r o l u n i s c e n c e i n t h e d e v i c e s o f p o l y m e r . b y u s i n g t h e o r g a n i c / i n o r g a n i c h y b r i d d e v i c e s , t h e p r o p e r ty o f s o l i d s t a t e c a t h o d l u mi n e s c e n c e e mi s s i o n i n t h e d e v i c e o f me hp p v s a n d w i c h e d b e t w e e n t w o s i 0 2 l a y e r s w a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 w e d e e m e d t h e e m i s s i o n o r i g i n a t e d f r o m t h e a c c e l e r a t e d e l e c t r o n w h i c h d i r e c t e x c it a t e d t h e e m i s s i o n l a y e r . i n a d d i t i o n t o t h e i n h e r e n t e le c t r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o f me h - p p v , a s h o rt e r e m i s s i o n p e a k w h i c h i s c o n s i d e r e d t o b e c o r r e s p o n d in g t o h o mo - l u mo t r a n s i t i o n w a s o b s e r v e d . f r o m t h e r e l a t i v e c h a n g e o f t h e s e t w o p e a k s w i t h t h e d e v i c e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t h i c k n e s s o f s i 0 2 , i t w a s f o u n d t h a t t h e e le c t ro n a c c e l e r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o f s i 0 2 i n t e n s i f i e d 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t h e t h i c k n e s s o f s i 0 2 w i t h i n t h e r a n g e o f 1 6 0 n m .c o m p a r e d w it h t h e e l e c t r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b ri g h t n e s s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ah s 走 r a c t w a v e f o r m o f t w o p e a k s , a s c a n s e e f r o m i t t h a t t h e e x c it a t i o n a n d r e l a x a t i o n o f t h e s h o rt e r e m i s s i o n p e a k w a s a f a s t p r o c e s s , a n d e x c i t o n e m i s s i o n o f t h e l o n g e r e m i s s i o n p e a k t h a t r e q u i r e d t h e e l e c t r o n - c a v i t y p a i r c o m p l e x a n d t h e n f o r m e d t h e e x c i t o n n e e d a p r o c e s s . i n o r d e r t o r e a li z e t h e d i s p l a y d e v i c e s w i t h g o o d c o l o r p u r i t y , i t i s r e q u i re d t h a t e m i s s io n s p e c t r a l b a n d w i d t h i s n a r ro w . b e c a u s e t h e e m i s s i o n s p e c t r a l b a n d w i d t h i s v e r y b r o a d i n m o s t o r g a n i c m a t e r i a l s , i t g o e s a g a i n s t d i s p l a y d e v i c e s . r a re - e a rt h m a t e r i a l s , f o r e x a m p l e : e u 3 :( t t a ) a , a n d t b 3 , ( s a ) 3 c o m p le x e s w e r e u s e d t o re a liz e th e e l e c t r o l u n i s c e n c e d e v i c e s w i t h g o o d c o l o r p u r it y a n d h i g h l i g h t i n te n s i t y . o r g a n i c b i l a y e r d e v i c e s w e r e f a b r i c a te d b y u s i n g e u 3 , :( tt t a ) , a n d t b 3 + ( s a ) 3 c o m p l e x e s a n d s m a l l m o l e c u l a r m a t e r ia l a l g a , a n d t h e v a r i e t y o f s p e c t r u m w a s s t u d ie d b y c h a n g i n g t h e t h i c k n e s s o f a l g a l a y e r . o w i n g t o t h e i n tr o d u c t i o n o f a l g a l a y e r , e l e c t r o n i n j e c t io n i n te r a c t i o n w a s r e d u c e d a n d i n j e c t i o n b a l a n c e o f e l e c t r o n - c a v i t y w a s i m p r o v e d a n d o n s e t o f v o l t a g e w a s r e d u c e d . w e c a n o b t a i n h i g h i n te n s i t y l i g h t a n d n a r r o w b a n d w i d t h l i g h t e m i s s i o n f r o m t h e d e v i c e s w h e n r a r e - e a r t h c o m p l e x e s h a v e s u i t a b l e t h i c k n e s s a n d a l g a r e d u c e s t o a c e r t a i n t h ic k n e s s . b y u s i n g t h e r a t io o f s p e c t r a w i t h t w o p e a k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h a n g e o f v o l t a g e i n r a re - e a rt h e m i s s io n , i t c a n b e c o n c l u d e d t h a t v e l o c i t y o f t h e c h a n g e i s c l o s e i n d i f f e re n t w a v e l e n g t h e m i s s i o n . i t s h o w s t h a t 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 e n e r g y i s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i n e m i s s i o n s p e c t r u m . i n a w o r d , w e c a n n o t o n l y o b t a i n b l u e e l e c t r o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b u t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ab s t r a c t a l s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l e c tr o n a c c e le r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o f s i o 2 i n o r g a n i c - i n o r g a n i c d e v i c e s ; r a r e -e a r t h c o m p l e x e s e l e c t r o l o m i n e s c e n c e w i t h g o o d c o l o r p u r i t y a n d h i g h i n t e n s i t y a r e o b t a i n e d , w h i c h o f f e r th e w a y o f a d a p t i n g t o d i s p l a y n e e d . k e y w o r d s : s o l i d s t a t e c a t h o d l u m i n e s c e n c e , e l e c t r o n a c c e l e r a t i o n , o r g a n i c / i n o r g a n i c h y b r id , r a r e e a r t h c o m p le x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第一章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引言 显示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革命的 进 一 步深入, 信息化对信息显示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迫切的社 会需求促进了信息显示技术的蓬勃发展。 阴极射线管 ( c r t )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 式,己成为办公室、家庭以及仪器图像处理界面的主要显示技术。 它是利用高电压在真空中加速电子, 轰击发光屏来实现发光的。 但 是,由于c r t 本身的体积大、质量重、电压高、功耗大、有辐射以 及难于制备出大面积显示器等缺点, 使之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显示 领域的需要。现代信息社会使显示技术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 要求 显示技术具有平板化, 质量轻,功耗低等特点。因此,发展适应社 会需求的平板显示技术成为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函待解决的问 题。 目前平板显示技术主要包括液晶显示、 场发射显示、 等离子体 显示、电致发光显示等, 它们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和市场 的需求。 液晶显示技术是目 前最成熟的平板显示技术之一。 有源液 晶显示器经过多年发展, 较好的克服了显示视角过小的缺点, 但与 c r t 技术相比仍有差距。液晶显示器的反应速度慢、难以 制备大面 积器件,要求工作条件高、抗震性差等缺点, 决定了它不能满足更 高的要求。 而场发射显示技术由于存在电子发射尖端制造、电极间 隔离、 器件的真空封装与维护等技术上的困难,离实际应用还有一 段距离。等离子体显示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平板显示技术, 北方交通人学硕士毕业论文第章 它是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紫外线, 进而激发发光粉获得发光, 它具有 反应速度快、易于实现彩色、 易于实现大面积显示, 但它难以制成 高清晰度的缺点,决定了它只能在大屏幕显示上有发展前途。 薄膜电致发光作为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具有全固体化、耐震、 主动发光、高分辨率、宽视角、响应速度快以 及对环境适应性强等 优点而在众多平板显示技术中极具发展优势。 无机薄膜电致发光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 单色的无机显示 屏已有产品用于计算机终端显示【11 , 全色显示屏也已有产品问 世 26 1 无机薄膜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问 题是难于获得蓝色发光, 突破 蓝色发光是实现彩色化的关键了 。 这一缺陷大大限制了无机薄膜电 致发光显示器件的应用范围。有机/ 聚合物薄膜电致发光是近年来 得到快速发展并具有巨 大应用前景的 新型平板显示技术【- 1 。 由于有 机/ 聚合物薄膜电致发光的发光颜色丰富、制备工艺简单、驱动电 压低,响应速度快、具有面光源的特点,吸引了众多科学工作者的 兴趣。到目 前为止, 无源、有源有机显示屏的样品在一些著名公司 和大学( 如c a m b r i d g e , u n i v e r s a l d i s p l a y , u n i a x、 s a m s u n g 等) 都己 相继研究问 世 10 -1 2 1 。 在2 0 0 1 年1 0 月2 5 日, 三星s d 工 宣布研制 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1 5 . 1 英寸、全彩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但是 有机/ 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稳定性不是很好,寿命问题是需要解 决的重要问题。 近几十年来, 各国科学家针对无机薄膜电致发光的 蓝光以及有机薄膜电致发光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诸多的研究, 取得 了一些进展, 但是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这还需要众多科学工作者 的进一步努力。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一章 第二节 薄膜电致发光的研究历史 电致发光( e l ) 是指材料在电场的作用下发光的现象, 它包括无 机材料的电致发光和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 两者在发光机理、 器件 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电致发光首先是于 1 9 3 6年由 g . d e s t r i a u 1 发现的。 从物理本质上看, 有两类电致发光。 一类是电 荷注入型电致发光 ( 注入型 e l ) ,又称为发光二极管,它是在电场 的作用下使p - n 结产生电荷注入而发光。 另一类是本征型电致发光 ( 本征e l ) , 也就是高场电致发光, 它是通过在高场中加速的电子碰 撞激发发光中心来实现的。 在高场电致发光器件中,根据发光材料 的存在形式,电致发光器件 ( e l d )可分为 薄膜电致发光 ( t f e l ) 和粉末电致发光两种。 1 - 2 - 1 无机薄膜电致发光的研究进展 最初g . d e s t r i a u 的研究是集中在粉末型的电致发光器件上, 主要用作平板光源。 作为一种物理现象,由于其外围材料和技术尚 不成熟,未能制成显示器件。1 9 4 7 年美国的m c m a s t e r 发明了导电 玻璃, 人们使用这种玻璃制作照明用的面光源, 使e l d 很快引起了 人们的兴趣。 但是由于这种e l d 的器件亮度低, 加之使用时不稳定, 因此不适合作一般的照明用面光源。 这使e l d 的研究和制作发生了 困难。 直到 1 9 6 0年, v l a s e n k o 1 等人发现薄膜器件具有比粉末器件 更为陡峭的亮度电压曲线,而且它的亮度、对比度也较高。这些都 有利于在显示方面的应用。 同时薄膜制备技术的发展也为研究、开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一章 发薄膜电致发光器件提供了技术基础。 这样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就转 移到了薄膜电致发光( t f e l ) 的器件上了。 在1 9 7 4 年的s i d 7 4 国际会议上, 日 本夏普公司t . i n o g u c h i 等人发表了双层绝缘层结构薄膜型 e l d器件,发光亮度高达 5 1 0 0 c d / m ( 5 k h z , a c 2 5 0 v 条件) ,寿命达2 x i o h,实 现了高亮度、 高可靠性、 长寿命 e l d 器件。此后掀起了研究e l d 的新高潮。 随着 薄膜技术的发展和有关基础研究工作的深入,在器件结构、材料、 制作工艺、 老化机制以及驱动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韵进展, 促进 了e l d 的发展。 日本夏普公司接着又开发了具有1 0 0 0 v 的高耐压m o s 晶体管和 m o s i c ,使薄膜型 e l d在实用化方面大大的前进了一步。双层绝缘 层结构的 e l d具备存储功能、光写入和光消除等多项功能。1 9 8 0 年荷兰学者t u o w o s u n t o l a ( l o h i a公司) 采用原子层外延技术制作 发光层, 使器件的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接着,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为 了实现低压驱动采用了m i s 结构, 大幅度改善了驱动电压。 大阪大 学采用多层重叠制作薄膜型e l d ,使用控制电压方法使之发出红黄 绿蓝各色光。1 9 7 8年法国 m . a b d a l l a等人开发了直流驱动薄膜型 e l d 。东京工业大学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 g a a s 基板上蒸镀 z n s e 发 光层,实现了低压驱动显示屏。 1 9 8 3年日 本夏普公司大显示容量的交流驱动 e l d显示屏己 经 投产【16 7 。 在s i d 9 2 国 际学术会议上报到了单色直流以及交流驱动 的e l d 显示屏己经用于工业和军事领域。 薄膜电致发光 ( t f e l )显示器件是目 前唯一全固体化的平板显 示技术,它具有主动发光、厚度薄、视角大、分辨率高、适用温度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第一章 宽、反应快和对比度高等优点, 在未来平板显示中具有很大的应用 潜力。 彩色的e l d 进展较慢,主要原因是蓝色发光的亮度太低, 而红 绿颜色则已经达到显示的要求。实现彩色显示技术的途径有两个: 1 ) 高亮度的白色发光通过滤色片产生三基色发光显示。2 )直接制 备出 有效的三基色发光体。 美国的c h e r r y 公司通过对z n s : m n 荧光 粉进行滤色得到了红绿蓝三基色光, 该公司研制出6 4 0 x 2 0 0 像素、 对角线2 3 c m 的多色直流驱动e l d 屏。 1 9 9 4 年, 美国p l a n a r 公司推 出了 z n s : t b的绿色薄膜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分辨率可达 1 0 0 0线/ 英寸, 对比 度超过1 0 0 : 1 , 像元素1 2 8 x 1 2 8 . 1 9 9 5 年,他们又 推出了第一个全色, 可实际生产的薄膜电致发光显示器件。 它采用 z n s : m n , z n s : t b , s r g a 2 s , : c e 为红绿蓝发光材料,实现了高的对比 度, 像元素3 2 0 x 2 5 6 。 同 年n e c 公司 研制成功了亮度为3 0 0 c d / m 2 的单色薄膜电 致发光显示器件11 1 . 1 9 9 6年, p l a n a r公司试制了有 源矩阵的单色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分辨率可达1 0 0 0 线/ 英寸, 像元 素6 4 0 x 4 8 0 或1 0 2 4 x 7 6 8 。 日 本的k a n o 小组试制了 采用z n s : m n , z n s : t b , s r s : c e 的8 色薄膜电 致发光显示器件, , 。1 9 9 8 年p l a n a r 又研制了采用z n s : m n / s r s : c e 复合发光层的全色薄膜电致发光显示 器件2 2 以 及。 . 7 英寸1 2 8 0 x 1 0 2 4 有 源矩 裤的电 致发 光显 示器件22 日 本夏普公司推出了 采用 z n ,_, m g , s : m n 和z n s : m n为发光层的 1 4 . 1 英寸的多色薄膜电 致发光显示器件24 为进一步实现t f e l 的彩色化, 在1 9 8 9 年, 徐叙熔院士提出了 分层优化方案2 5- 2 9 , 其主导思想是将场致发光器件中的电 子分级加 速、逐步倍增,类似三级火箭,最后才激发发光。这种结构保证了 北方交通大学硕上毕业论文第一章 更多的较高能量的过热电子进入发光层,并在其中进一步加速,以 提高激发发光中心的过热电子的能量,更易于激发能量较高的能 级, 使获得蓝色发光更容易。 这对实现彩色化平板显示具有重要的 意义。如果无机电致发光能够实现蓝光问题,将进一步推动平板显 示器件的发展。 1 - 2 - 2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的研究进展 有机电致发光( o e l ) 的研究要比无机电致发光晚了2 0 年左右。 1 9 6 3 年p o p e 0 1 研究了 葱单晶片 1 0 - 2 0 n m ) 电 致发光, 当时需要在 两端施以 4 0 0 v的电压才能观察到葱的蓝色荧光;之后, b e l f r i c h , w i l l i a m s , 等人继续进行了 研究,并将电 压降至 1 0 0 左右, 获得了高达5 % 光子/ 电子( p h o t o n / e l e c t r o n ) 的外量子效率, 但由于单晶厚度较大因而驱动电压也较高,使电能的转化效率太 低;1 9 8 2 年, v i n c e t t (3 3 , 用真空蒸镀法制成了5 0 n m 厚的葱薄膜, 进 一步将电压降到 3 0就观察到了蓝色荧光, 但其外量子效率只有 0 . 0 3 % 左右。这主要是电子的注入效率太低以及葱的成膜性不好而 存在易击穿的缺点。 总之, 在6 0 - 8 0 年代中期, 有机电致发光( o e l ) 徘徊在高电压、低亮度、低效率的水平上。 里程碑的工作是 1 9 8 7年由美国 k o d a k公司的邓青云( c . w . t a n g )和v a n s l y k e 所报导3 5 , 他们的开创性在于引 进了芳香二胺 t p d为空穴传输层。他们以电子传输型材料8 - 轻基哇琳铝 ( a l q 3 ) 为发光层,以空穴传输材料芳香二胺t p d 为空穴传输层, 又采用了 低功函数的镁银合金作为阴极。一方面,电子从阴极注入的势垒由 于采用了低功函数的合金而降低, 增加了电子的注入能力;另一方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一章 面, 采用了空穴传输层,使空穴电子更趋于平衡,而且使电子空穴 复合区域远离了能引起发光碎灭的电极处, 从而大大提高了器件的 性能。在 l o v的驱动电压下,该器件发出绿光,最高亮度可达 1 0 0 0 c d / m 3 , 量子效率达到了 1 % ( 1 . 5 1 m / w ) ,使有机 e l实用化和商 业化成为可能。 随后, 他们又采用了掺杂的办法实现了有机薄膜电 致发光3 6 1 , 使用的是掺杂染料d c m i 和d c m 2 , 不仅提高了发光效率, 而且改变了发光颜色, 从a l q 。 绿色本征发光变为黄色发光, 掺杂香 豆素 c 5 4 0得到了蓝一绿发光,从而为制备多色显示的有机薄膜提 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1 9 8 8 年, 日 本九州大学的c . a d a c h i 等人3 7 1 又提出了夹层式的 多层结构有机 e l器件模式,在发光层和正负电极之间分别加入空 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 使器件的性能进一步改善, 有机材料和电 极材料的选择范围大大加宽了。在随后的几年里,有机 e l器件在 发光亮度、发光效率和工作寿命等方面都取得了 突破性进展3 e -9 3 1 1 9 9 8 年, f o r r e s t 等人c4 4 1 采用重金属配合物的办法有效的利用了 三 重态发光, 打破了单重态的发光受传统器件电子自旋选择定则的限 制, 使得发光效率有巨 大的 提高。 在红色磷光染料p t o e p 掺杂到基 质a l g 3 这一体系中, 得到外量子效率达4 % , 开辟了 磷光电致发光的 新领域。 接着, 他们用c b p / i r ( p p y ) : 掺杂体系中获得8 % 和3 1 1 w / w 的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 . 2 0 0 1 年,他们利用d c m / i r ( p p y ) 3 / c b p 体系并结合多层结构器件的优点, 又获得外量子效率为9 % 的高效率 器件 6 。 以上这些工作是针对有机小分子材料进行的, 1 9 9 0 年, 英国剑 桥大学卡文迪实验室的b u r r o u g h e s 等人首次在n a t u r e 上报道了聚 北方交通人学硕 t 一 毕业论文第一章 对苯乙 烯 ( p p v ) 的电致发光4 7 1 , 从此聚合物电致发光的研究工作 逐渐引起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兴趣。 但是p p v 不溶, 不能直接制备 成薄膜。在此之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 h e e g e r科研组 利用可溶性的p p v 的衍生物m e h - p p v 材料在 工 t o 上旋涂成膜, 制成 了 量子效率为1 % 的桔红色聚合物e l 器件4 8 1 。 从此揭开了高分子有 机电致发光的研究序幕。 在可溶性聚合物系列中实现电致发光是一 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其中聚合物体系主要包括p p v 体系, 聚菊系列、 聚噬吩系列、聚苯系列、聚毗陡系列等。由于不同的聚合物及其不 同的衍生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能这就为有机薄膜电致发光 的选材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以后的工作主要是探索新材料,获得各 种颜色的发光,提高器件的亮度和稳定性上面。 有机 e l器件之所以 存在巨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具有以 下的特点 4 眨 ( 1 ) 采用有机物, 材料的选择范围宽, 可实现从蓝光到红光 的任何颜色的显示 ( 2 ) 驱动电压低,只需 3 - 1 0 v 的直流电压 ( 3 ) 发光亮度和发光效率高 ( 4 ) 全固体化的主动发光 ( 5 ) 视角宽,响应速度快 ( 6 ) 制备过程简单,费用低 ( 7 ) 超薄膜,重量轻 ( 8 ) 可制作在柔软的衬底上, 器件可弯曲、 折叠 正因为如此, 各国科学家都很重视, 有机电致发光在短短的十 几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品化的有机 e l器件不断出现:1 9 9 7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一章 年,日 本i d e m i s t s u k o s a n 公司s o 成功地研制出灰度级为2 5 6 ,分 辨率为2 4 0 x 9 6 0以及每秒6 0 帧的 1 3 c 。的单色视频显示器,他们 还展示了红绿蓝多色有机 e l显示器:伺年,日本 p i o n e e r e l e c t r o n i c s 公司开发出了第一个商品化的有机e l 器件产品一 汽车 通信信息系统仪表。随后, 他们又展示了无源矩阵驱动、可显示视 频图 像的彩色有机e l 显示屏【s n 美国k o d a k 与日 本的s a n y o 合作 采用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驱动制作出有机e l 显示器件, 英国剑桥 大学和日本的 e p s o n合作制出上述驱动的彩色聚合物显示屏; 此外 p h i l i p s、 d u p a n t , c d t 公司以 及德国的 c o v i n 公司也制备出 有机 e l 显示器件。 目前, 对于有机e l 器件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器件的效率 和寿命等性能, 以及寻找新的、改进的材料。可以 预见,有机和聚 合物电致发光器件一旦在发光效率、 制备工艺和器件工作寿命上获 得突破,必将引起一场在图像显示和信息处理方面的革命。 第三节 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提出 综上一节所述,无机薄膜电致发光已经发展了近一个世纪了, 之所以迟迟没有实现产业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直没得到足够 亮度的蓝光, 蓝光问题成为限制无机薄膜电致发光发展的 “ 瓶颈, 。 与无机薄膜电致发光相比,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具有很多的优势: 它 的制备工艺简单, 大部分小分子材料和一部分聚合物可以用真空热 蒸发的方法制备发光膜, 可溶性的材料可以通过甩胶、 浸没提膜等 方法来制备发光膜, 同时发光颜色比较丰富, 通过应用不同的材料 以及改变分子的结构, 可以获得可见光区域的任意一种颜色的高亮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一章 度的发光, 尤其是可以获得无机器件难以实现的高亮度的蓝光。 但 是它同样存在着工作寿命短、 稳定性差等问题。为了获得更好的发 光器件, 采用有机/ 无机复合器件是个有效的尝试。 有机无机的结合 在电致发光领域有这样的两条思路: 一是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结合 制备成异质结发光二极管, 二是将有机、 无机纳米材料混合制备电 致发光器件。 早在1 9 8 5 年, m . t . f o w e r 5 就开始尝试将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 结 合 起 来 制 备 发 光 二 极 管 , 并 制 备 了 结 构 为 a u / p h t h a l o c y a n i n e / n - z n s e / i n 的 发 光 二 极 管 , 其 中 p h t h a l o c y a n i n e ( 酞管) 是一种空穴材料, n - z n s e 则是n 型无机半 导体材料,酞餐被认为起到了向z n s e 注入空穴的作用。1 9 9 2 年, s . z . f u j i t a等5 9 7 制备了结构为 a u / t d a / g a a s / i n的蓝色发光二极 管, 其中t d a 是一种空穴型有机小分子材料。 1 9 9 4 年美国加利福尼 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v . l . c o l v i n等5 9 7 首次报道了结构为 i t o / p p v / c d s e / m g 的异质结器件的电 致发光,c d s e 是一种n 型无 机半导体材料, 他们采用的是纳米晶体材料。 同年s a i t o 领导的研 究小组5 5 也报道了 该领域的 研究。 也曾 有文献5 6 报道将绝缘纳米材 料s i o : , t i o : 分别与m e h - p p v 混合, 制成有机一 无机混合电致发光 器件, 器件的亮度及发光效率均有所提高。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 研究 小组利用z n s : c u 纳 米晶 与 聚合物的 混 合物 作为 发 光材料 5 7 室温下得到绿色电致发光,启亮电压小于 5 v 。吉林大学的科研组 用类似的器件得到蓝色电 致发光, 启亮电 压小于4 v 58 。 该小组还将 z n s 纳米晶混合到t p b 中作为发光材料, 制得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 其电 致发光峰位于5 2 0 n m , 其启亮电 压约为2 . 5 v n 。 美国5 和德国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第一章 rs u 的科研小组还分别对 c d s e纳米晶与聚合物混合薄膜的发光特性 以及温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 固态阴极射线发光”也是利用有机无机复合来制备成发光 器件,它是由徐叙熔院士首先提出来的。 这一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就是利用 s i 0 2 的二次特性,即在电场中它对电子有效的加速作用, 使电子在 s i 0 2 中被加速后, 能够有足够的能量来碰撞激发发光中 心, 使之发光。 传统的阴极射线发光是指电子在真空中被加速然后 直接碰撞激发发光材料而发光。 “ 固态阴极射线发光”是利用具 有电子加速能力的半导体 ( 如s i 0 2 ) 作电子加速层, 使固体中的电 子在高电场作用下, 加速成过热电子, 这些过热电子直接碰撞激发 发光材料 ( 如a l q , m e h p p v 等) ,使发光材料的基态电子被激发到 激发态, 激发态的电子经驰豫回到基态而发出光子。 它是有机无机 复合器件,为了更好的理解固态阴极射线发光的发光机理, 下面先 分别介绍一下无机薄膜电致发光和有机薄膜电 致发光的发光机理。 绝缘层 发光层 绝缘层 图1 - 1薄膜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结构示意图 北方交通大学硕十毕业论文第一章 无机薄膜电致发光是高场下的发光现象, 它的结构如图1 - 1 所 示,它是有两个高介电常数的绝缘层对称的夹在发光层两侧, 该器 件发光时加在发光层上的电场强度高达 1 0 v / c m 。在这样高的电场 下, 如果将电极直接加在发光层上,则发光层的任何缺陷都会形成 短路,导致器件的击穿。因此将发光层夹在两绝缘层之间,绝缘层 及起到限制电流的作用, 又可以储存电荷形成自 建电场, 在反向时 具有增加内部电场的作用, 使薄膜电致发光的显示器件具有记忆效 应。 图1 - 2薄膜电致发光过程示意图 针对 t f e l的高场激发模型,认为薄膜电 致发光的机理是被加 速的过热电子碰撞激发发光中心, 使发光中心被激发到高能态而发 光。 薄膜电致发光的物理过程如图1 - 2 所示。 加电压后,能带发生 倾斜。在电场的作用下, 发光层内部的杂质、缺陷和绝缘层与发光 层界面能级上束缚的电子通过遂穿进入发光层的导带。 这些电子在 北方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第一章 电场中加速,形成过热电子。当过热电子能量足够高时,它能引起 发光中心的激发或离化,也可引起浅施主的离化而实现电子倍增。 发光中心激发态上的电子既可以回到基态而发光, 也有可能在电场 的作用下隧穿到导带。电子在发光层与另一绝缘层的界面处被俘 获。当电压反向时,重复上述过程。可见,电致发光是一个很复杂 的物理现象, 它包括界面发射、电子输运、 碰撞激发、场致离化等 多个过程。而且,这些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下分别对这些 过程进行讨论: 1 )界面发射:电子从绝缘层与发光层的界面发射到发光层的 导带是整个电致发光过程的开始。 这一过程的实质是界面能级中束 缚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向导带的隧穿。 界面能级的分布情况对于电 子发射过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 )电子在发光层中的输运:电致发光是靠高电 场加速电子, 从而通过碰撞激发发光中心来实现发光的。电子输运过程决定了电 子所能获得的能量,是整个电致发光过程的关键。 它的实质是电子 被电场加速与被各种散射机制散射相制约的过程。 3 )电子对发光中心的碰撞激发与碰撞离化:在输运过程中获 得了较高能量的电子可通过碰撞将能量传递给发光中心, 引起发光 中心的激发或离化,导致发光的产生。发光中心在碰撞中可能是被 激发,也可能是被离化。这是由发光中心以及基质的性质决定的。 这两种过程将导致不同的发光过程: 碰撞激发后的发光中心直接跃 迁发光,为分立中心的发光。 而离化了的发光中心则需先与电子复 合而后发光。因此,对这两种过程的鉴别非常重要。b e n a l l o u l 研 究了以z n s 为基质的we l d 中的激发过程。 他通过实验, 从发光随 北方交通大学硕 士毕业论文第一章 电压的变化、光致发光与电致发光的比较和发光的衰减规律等方 面, 证明了z n s 中的 稀土发光中 心是碰撞激发过程fi o a l l e n 则研 究了 z n s : m n的激发过程fi 3 ,证实了其为碰撞激发过程。 z h i g a l s k i i 等研究了 无绝缘层的z n s : m n 器件在单脉冲激发下的 发光特性fi t , 并通过求解动力学过程, 证明了m n 为碰撞激发过程。 s t r e i c h e r 等研究了z n s : t b 的 激发过程fi5 , 同 样得出了 碰撞激发的 结论。 蒋雪茵、 张志林等人则从理论上计算了z n s : t m 中t m 的碰撞 激发过程, 发现到蓝光能级的激发速率远低于到红外能级的激发速 率e fi 。 其它材料方面, s . o k a m o t o研究了 各种稀土掺杂的 s r s的 t f e l , 认为在s r s中稀土发光中心被碰撞离化 。 s . t a n a k a则研 究了白光器件 s r s : p r和s r s : c e , e u的激发过程,同样得出了其为 碰撞离化的结论16bi。 4 )发光中心的场致离化:上面讨论了发光中心碰撞激发与碰 撞离化的区别。 事实上, 在一些情况下, 虽然实验上观察到的现象 是碰撞离化 ( 复合发光) ,但实际上发光中心并不是直接被电子碰 撞离化的,而是首先被电子碰撞激发, 然后激发态上的电子在高场 作用下隧穿到导带, 从而实现发光中心的离化。 发光中心的场致离 化对发光过程有较大的影响。 离化到导带的电子有可能被其它中心 所俘获,使发光减弱, 称为场致碎灭现象。 特别是由于蓝光中心激 发态距离导带底很近,更容易被离化,造成蓝光亮度的降低。 虽然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发展非常迅速, 但是它还存在一些无 法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