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关于传记自传的虚构问题的探讨.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关于传记自传的虚构问题的探讨.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关于传记自传的虚构问题的探讨.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关于传记自传的虚构问题的探讨.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关于传记自传的虚构问题的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要 传记作为一类特殊的内容题材和文体的作品,自二十世纪以来,在世界范 围内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列传记理论的研究也有 了明显的进展。但“传记作品能否虚构”一直是传记理论中的一个颇有争议的 问题。本文旨在对传记( 自传) 的虚构问题从传记理论和写作实践两个层面进 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 l 本文在导论部分阐明了传记的概念、性质及其分类等基本理论问题,并提 、 出传记分类的一种表示方法。第一章着重论述传记( 自传) 的写实原则,指出 这是探讨传记的虚构问题的基本前提。第二章是本文重心所在,以新历史主义 理论为参照结合丰富实例逐一论证了五个层层深入的分论点,从理论层面 论述了传记( 自传) 的虚构的必然性问题及其限度,得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结 论:传记( 自传) 中不可避免地具有虚构现象,但此种虚构受到历史事实的严 格制约,以求真为目的,以写实为原则。第三章从写作实践角度出发,结合传 记作品的本位要素和派生要素主要对自传写作中的虚构现象进行寻根溯源, 进一步探究虚构现象怎样产生它得以产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涉及心理学、 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相关方面。余论部分简要回顾了中固自传的历史。指 出中国现代自传受到中国古代自传与西方式自传的双重影响,因而呈现出极为 复杂的外貌其作品中真实与虚构的比例、环境与个人的关系、政治与感情的 、_ _ 一 因素都显得尤为复杂嗳昧,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卢匹,一 a b s t r a c t b i o g r a p h y ( i n c l u d i n ga u t o b i o g r a p h y ) ,f o ri t ss p e c i a lt h e m ea n ds t y l e ,h a sb e e np a i d m o r ea n dm o r ea t t e n t i o ni naw o r l d - w i d es c o d ee v e rs i n c et h e2 0 “c e n t u r y , a n di n c h i n a ,s t u d i e so nb i o g r a p h yt h e o r yh a v ea l s og o to b v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 ss i n c e1 9 8 0 s h o w e v e r , i ti sa l w a y sa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q u e s t i o nt h a tw h e t h e ro rn o tf a b f i c a t e dc o n t e n t s c a nb ei n v o l v e di nb i o g r a p h y t h i sp a p e ra i m st om a k eat h o r o u g hd i s c u s so nt h i s q u e s t i o n f r o mt w o a s p e c t s :b i o g r a p h yt h e o r y a n dw r i t i n g p r a c t i c i n g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s o m eb a s i cp r o b l e m s ,s u c ha st h ed e f i n i t i o a , t h ep r o p e r t i e sa n d 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 b i o g r a p h y , h a v e b e e n e x p o u n d e d ,a n dm o r e o v e r , a n e x p r e s s i n gm e t h o d o f t h e b i o g r a p h y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i sp u tf o r w a r d c h a p t e ro n ef o c u s e so nd i s c u s s i n gt h e r e a l i s t i c p r i n c i p l e ,a n dp o i n t s o u tt h i s d i s c u s s i o ni sab a s i cp r e r e q u i s i t ef o rs t u d y i n gt h ef a b r i c a t i o ni nb i o g r a p h y c h a p t e rt w oi s t h em a i np a r to ft h i s p a p e r r e f e r r i n g t ot h en e wh i s t o r i c i s m t h e o r i e sa n di nt h el i g h to fa m p l ee x a m p l e s ,t h ea u t h o ro n eb yo n ep m v e s5s u b a r g u m e n t sw h i c ha r em o r ea n dm o r ed e e p g o i n g ,a n dd i s c u s s e st h e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a n d l i m i t a t i o no ft h ef a b r i c a t i o ni nb i o g r a p h y t h u sas o m e w h a tu n i v e r s a lc o n c l u s i o n c o m e so u t :t h ef a b r i c a t i o ni si n e v i t a b l ei n b i o g r a p h y , b u ti t m u s tb er e s t r i c t e db y 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r i g i d l y , a n dm u s tt a k et r u t h - r e q u e s t i n ga si t sa i ma n dr e a l i s t i cd e p i c t i i l g i t sp r i n c i p l e i n c h a p t e rt h r e e ,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w r i t i n gp r a c t i c i n g a n dr e g a r d i n gt h eb a s i c e l e m e n t sa n dt h ed e r i v a t i v ee l e m e n t so ft h eb i o g r a p h i ct e x t s t h ea u t h o rm a i n l yh 獬s b a c kt ot h es o u r c eo ff a b r i c a t i o ni nt h ea u t o - b i o g r a p h y a n dg o i n gf u r t h e r , t h ea u t h o r e x p l a i n sh o wa n dw h y t h ef a b r i c a t i o nr e s u l t s s o m ea r g u m e n t si nt h i sp a r tt o u c h e s u p o n t h er e l a t i v ep o i n t si np s y c h o l o g y , s o c i o l o g y , p o l i t i c a ls c i e n c e ,e t c i nt h el a s tp a r t ,t h ea u t h o rt a k e sas u c c i n c ts u r v e yo f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a u t o - b i o g r a p h y i n c h i n a , p o i n t so u tt h a t t h em o d e ma u t o - b i o g r a p h yi nc h i n ai sc o 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a n c i e n ta u t o b i o g r a p h yi nc h i n aa n dt h ew e s t e r na u t o - b i o g r a p h y a s ar e s u l t ,t h em o d e m a u t o - b i o g r a p h yi nc h i n a t a k e so nav e r yc o m p l i c a t e dl o o ku n d e r w h i c ht h ep r o p o r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t r u t ha n dt h ef a b r i c a t i o n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sa n d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s , a n d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de m o t i o n a le l e m e n t sa p a r t i c u l a r l yc o m p l i c a t e da n do b s c u r e ,w h i c ha r ew o r t h y o fo u r d e e ps t u d ya n d e x p l o r a t i o n , k e yw o r d s :b i o g r a p h y f a b h c a t i n nr e a l i g t i cp r i n c i p l en e w h i s m h c i s m h 戤画:_ d 瑾啦n 担j | f 芷b 蟹t i 盐巴l e m 衄墨 2 t 导论 传记作为一类特殊的内容题材和文体的作品,自二十世纪以来,在世界范 围内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中国自八十年代以来传记作品的出版也如 火如荼但传记理论的发展与传记写作实践的变化革新有所脱节。本世纪以来, 有梁启超、胡适、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有关零星论述,还有朱东润、孙毓棠 的论文集,但未有对传记理论作系统的研究。七九年以后传记理论研究有了进 一步的增强:迸一步介绍西方传记理论;对中国古代传记进行整理研究;出版 了两本专著:朱文华传记通论、李祥年传记文学概论;还有一些外国学 者对中国传记的研究专著可供参考: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等。 在深入探讨传记( 自传) 的虚构问题之前,笔者拟对传记的概念、性质及 其分类等基本理论问题加以必要的说明,厘清概念上的一些模糊、含混之处, 并提供一种分类的表示方法。 传记的概念 传记在英语中为b i o g r a p h y ,据新英汉辞典、远东英汉大辞典和英 华大辞典该词的基本词义有三:一是指个人的经历;二是指反映或描述个人 经历的作品或文献等:三是指对某一事物发展过程的记述,含变迁史之意。【1 】 传记在汉语中是一种明确的文体文章概念。四库全书总目的“史部”有 “传记类”案云:“传记者,总名也。类而别之,则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 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传”即现代汉语中的双 音节词“传记”。在现代汉语词典( 1 9 9 6 年7 月版) 中,传记被释为“记录 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辞海( 1 9 3 6 年版) 释义:传记“专指记叙个人事迹 之文字”。辞海( 1 9 7 9 年版) 释义:传记( 或单称传) 就是“记载人物事迹 的文章”。辞海( 1 9 8 8 年版) 释义同上。 综括上述传记在中英语中的释义,可以看出,传记一词的核心词义是指个 人的历史,表现在文字形态上,则是指对个人生活经历作记述的作品。【2 】 传记的性质 在中国由于翻译的原因,把英文中的b i o g r a p h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 传记作品) 译 为“传记文学”,对此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文学的传记”,并因而认为传记 是一种狭义的文学的体裁由此产生传记的史学性质与文学性质之争。 我国现代学术界对传记的本质属性问题有以下四种认识: 一是历史属性说,持此意见者除梁启超、孙梨等文学家外,还有胡华、孙 思白等史学家此外,根据中国目前流行的图书分类法,可以知道,中国的图 书馆专家大都赞同此种意见。 二是文史分离说,主要以辞海( 1 9 8 8 年1 2 月版) 为代表,该书认为 “传记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记述翔实的史事为主,如史传或一般纪传文 字,崇尚朴实、雅结。另一类属文学范围,称为传记文学。” 三是文史结合说,如湘渔认为“传记就其主要的性格讲,是历史的一个支 庶,是文学的一个部门”【3 】;戚方认为传记是“用文学的形式和人物的业绩反 映的历史”【4 】。 四是文学属性说,如朱东润认为,现代的传记文学,是“文学中的一个独 立的部门”【5 】5 ,又如董鼎山认为,“传记既称之为传记文学便应有浩荡的 文学气概”【6 】。 朱文华先生全面考察中西方对“现代传记”的理解阐释之后,认为:“传记 作品这种文字形式所载荷的内容,无论古今都属于史学范畴”:传记文体作为“一 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所变化”“不能因为某些传记 作品染有了若干文学色彩,便依据白马非马的逻辑认定它已变质为文学的 一个样式并由此完全脱离了它最本质的属性属于史学范畴的文体的一种”; “传记作品的基本成分是事实的准确和传主真实的个性,或者说,是与过去 有关的、即追溯历史、评价历史生活内容和选择历史上的原始资料等等”。据此 得出如下结论:“鉴于传记作品的处理对象即载荷内容,从根本来说,属于历史 学的课题,因而这种内容上的特殊性和限定。陛,决定了传记作品的本质属性应 当也只能归入史学范畴,而不应划为文学范畴。因为属于文学范畴的文体,其 载荷内容是不会有任何限定性的。”【7 】 笔者认为上述对传记作品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是科学的,合理的。传记作品 把基点放在事实真相的基础上,理应归入史学范畴。 传记的分类 中外学术界对于传记的分类意见历来芜杂混乱,经朱文华先生梳理、分析 与归纳,始确立了传记分类的原则方法:要依据传记作品的本质属性,也考虑 到这类作品写作意图和实际社会效用上的共同点( 让读者认识、了解某一具体 的人物) ,首先确认传记作品是一种特殊的有限定性的内容题材( 反映具体的个 人的生平事迹和思想) 的总“模式”( m o d e ) ,或者说是一个有相对独立性的文 体群类( c l a s s ) ,因此它能适合于各种狭义的体裁( g e n r e ) 即各种表述形态、 手法和技巧都可以以此为载体。由此出发,对于传记作品的各个具体的类型 ( t y p e ) 的划分,不应勉强地采用单一的标准框架,而以从多种平行的角度作 交叉划分为宜,并且其中又当允许相当的模糊性和两可性。总之,只有遵循这 样的原则方法来划分,才有最大的覆盖性,又有一定的确定性;既反映了传记 2 作品的文体特点,又顾及了传记作品的表述形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8 】 根据以上原则方法,笔者综合朱文华先生提供的各种分类角度的隋况,作 传记分类示意表如图( 一) 。 图( 一) 传记分类示意表 分类角度( 轴)传记类别( 坐标) 自传( a 1 ) 著者身份( a )官方著述 他传( a 2 ) 私人著述 单传( b 1 ) 传主人数( b ) 合传0 2 ) 传主身份( c ) 名人传记( c 1 ) 传主情况普通人传记( c 2 ) 传主与时代关系 生人( d 1 1 历史人物 ( d )死人( d 2 ) 当代人物 一般传_ i e ( e 1 ) 著述体例( e )评传( e 2 ) 回忆录( e 3 1 纯史学性 n ) 作品内在的知识著述手法( f )含相当文学性( f 2 ) 形态新闻性( f 3 ) 生平思想主题( 9 1 ) 学术主题( 9 2 ) 主题内容( g ) 职业活动主题( 9 3 ) 轶事主题( 9 4 ) 文字著录( 1 1 1 ) 作品外在的知识形态( h ) 口述或影像0 2 ) 正式传记( i l ) 作品文献资料的性质和级别( i ) 非正式传记( i 2 ) 大型( 多卷本) ( j 1 ) 中型( 一卷本) ( j 2 ) 作品的篇幅( j ) 小型( 单篇) ( j 3 ) 微型( 极短篇、断章) ( j 4 ) 因为传记的分类情况相当复杂,既有多种平行角度,又多处出现交叉,为 了较为清晰、简易、准确的描述传记所属类别,试概括出一种传记类别表示法。 我们知道,描述平面中的一个点a 的位置,可以由横轴( x 轴) 坐标与纵 轴( y 轴) 坐标x 和y 共同确定表示为a ( x ,y ) 。 同理,描述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点a 的位置,可记为a ( x ,y ,z ) 。 让我们把r 1 个传记分类角度设想为n 维空间的轴,把某部传记作品的类别 设想为n 维空间中的个点z ,要描述z 点的位置需用n 个轴上的坐标来表 示。轴a 为著者身份,坐标有两个:a l ( 自传) a 2 ( 他传) 示意如下: 十1 一 a ( 著者身份) a l ( 自传)a 2 ( 他传) 其他轴及其坐标值参见图( 一) 中的标注。这样,对于任意一部传记的类 别z ,可以用如下方法表述: z ( a b ,c ,d ,e f ,g ,h ,i ,i ) 其中小写字母分别代表轴a j 的 坐标值。 下面略举几例。 王继权、童炜刚编郭沫若年谱( a 2 ,b l ,c l ,d l ,e l ,f l ,g l ,h l ,i 2 , j 1 ) 朱文华著胡适、鲁迅、郭沫若连环评传( a 2 ,b 2 ,c i ,d 2 ,e 2 ,f l ,g l , h 1 ,j 1 j 2 ) 许寿裳著亡友鲁迅印象记( a 2 ,b l ,c l ,d 2 ,e 3 ,f 2 ,9 4 ,h l ,i 2 ,j 2 ) 胡适口述自传( a l ,b l ,e l ,d l ,e l ,f 1 ,9 1 ,h 2 ,i 2 ,j 2 ) e m i rr o d r i g u e xm o n e g a l 著博尔赫斯传( a 2 ,b l ,c l ,d 2 ,e l ,乜,9 1 , h 1 ,i l ,j 2 ) 郭沫若著孤山的梅花( a l ,b l ,c l ,d l ,e 3 ,t 2 ,9 4 ,h l ,i 2 ,j 3 ) 自传释义及其分类示例 罗伯特弗尔肯夫利克在自传文化一书中详细调查过“自传” ( a u t o b i o g r a p h y ) 一词是如何出现的。其结论为:1 7 8 6 年,“a u t o b i o g r a p h i c a l n a r r a t i v e 这一形容词最早出现,而a u t o b i o g r a p h y 以及它的同义词s e l 卜 b i o g r a p h y ,1 8 世纪后半叶在英国、德国偶或一现,法国则更迟,1 9 世纪3 0 年 代才开始使用。这一语汇于1 8 0 0 年前后出现,应该与自传的概念本身在当时已 得到确定有关。据中川久定的研究,以卢梭为先导的欧洲近代自传。形成于1 8 世纪末至1 9 世纪前半叶,这和a u t o b i o g r a p h y 一词的出现,适相吻合。【8 】 据朱文华先生的传记通论,a u t o b i o g r a p h y 一词在1 7 9 7 年第一次见诸英 国的每月评论杂志。此说与上述并无矛盾。 在中国与a u t o b i o g r a p h y 构词、语义完全一致的“自传”一词正式出现在 4 作品标题上,首见于“茶圣”陆羽的陆文学自传,以及比陆羽大约晚一代的 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其时是所谓中唐时期( 公元8 0 0 年前后) ,早于西方 千年。此前或此后一般将自传性质的文章称为“自叙”、“自述”、“自序”等。 起初,中文“自传”与a u t o b i o g r a p h y 在含义上并不完全一致,后来不断向其靠 拢,现在,自传一词已经固定成为a u t o b i o g r a p h y 的对译。【9 】 据现代汉语词典( 1 9 9 6 年7 月版) 释义,自传,“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 书或文章。”由此可见,现代汉语中的所谓“自传”,是指由本人写出自己生平、 思想,记录自己经历、品行的传记作品。在自传中,著者即为传主。 关于自传的分类,建立在传记分类的基础之上,在确立著者身份为传主本 人的前提下,考察其它分类角度:传主情况、作品内在的知识形态、外在的知 识形态、文献资料的性质与级别以及作品篇幅,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这种分 类方法与传记的分类方法完全一致。自传相当于轴a 上的点,其类别由该点在 其他轴上的坐标确定。举出郭沫若的一些自传作品为例加以说明。 我的童年( b l ,c 1 ,d l ,e 3 ,f 2 ,9 1 h 1 ,i 2 ,j 2 ) 我的学生时代( b 1 ,c l ,d 1 e 3 ,f 2 ,g l ,h l ,i 2 ,j 3 ) 创造十年( b l ,c 1 ,d l ,e 3 ,f 2 ,g l ,h l ,i 2 ,j 2 ) 到宜兴去( b l ,c l ,d l ,e 3 ,f 2 ,9 4 ,h l ,i 2 ,j 3 ) 洪波曲( b l ,c l ,d l ,e 3 ,f 2 ,g t ,h l ,i 2 j 2 ) 五十年简谱( b 1 ,c i ,d 1 ,e l ,f 1 ,g l ,h 1 i 2 ,j 3 ) 我的作诗的经过( b l ,c l ,d l ,e 3 ,f 2 ,9 3 ,h l ,i 2 ,j 3 ) 自传的分类中有一种情况需要特别说明,在某些回忆录中中,因为回忆、 叙述了其他人的生平、思想、轶事,以及与自己的交往,因此在作为自传的同 时,又具有一定的他传的性质。这一类的文章也存在于郭沫若的自传中,如论 郁达夫、纪念邓择生先生等。 还有一种情况,在某些其他体裁的文章中,有一些自传性质的文字片段, 这些断章既是传记的资料,也属于作者的自传。例如郭沫若的鲁迅与王国维 中就有这样的断章。 导论注释: 1 1 ,1 2 , 7 1 :朱文华:传记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 3 1 :湘渔:新史学与传记文学中国建设一卷一期一1 9 4 5 年 1 4 1 :戚方:让传记文学之花怒放,光明日报,1 9 8 2 年 【5 】:朱东润:传记文学转引自人物1 9 8 2 年第l 期问题讨论;关于传记文学的写 作问题 6 1 :董鼎山:作为严肃文学的传记,读书,1 9 8 7 年第1 期 f 8 1 ,1 9 :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9 年 第一章传记( 自传) 的虚构的前提一写实原则 “传记作品能否虚构”一直是传记理论中的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对此问 题进行深入探讨是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之一。但在对虚构问题展开具体论述之 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强调传记( 自传) 写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写实原则。 这一原则是传记本质属性的直接体现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属于传记的判别尺 度,离开了写实原则,传记就成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就不成其为传记了。 在此前提下对传记( 自传) 的虚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才能有的放矢,具有科 学性和说服力。本章第一节从传记与文学的关系谈起着重论述传记( 自传) 写作的写实原则,并以郭沫若的自传与自传体小说漂流三部曲( 即歧路三 部曲) 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传记( 自传) 与传记( 自传) 体小说的异同。在第 二一竹中对传记( 自传) 写作中的史学笔法与文学笔法的异同加以辨析,并且指 山写实原则有利于文笔与史笔在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结合。 第一节传记( 自传) 与传记( 自传) 体小说 传记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一个整体,与多种学科相交叉,相联系。传记与历 史学、文学、档案文献学、人才学、心理学、文章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 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都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因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性等 特征。其中,传记与文学的关系最为复杂,最易引人误解,因而有作一辨析的 必要。 有相当一部分传记被误认为是文学作品,这是因为:一其知识形态的载 体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也就是说,在这类传记中,为了真实地再现历史,再 现当事者的真实心理,再现真实的环境氛围,所以在记录传主生活时作了一定 程度的文学上的描写、抒情和刻划,使得传记作品兼具历史的真实和文学的美 感;二传记写作也讲究美学的技巧,其审美标准与文学作品有交叉一致的吻 合之处,比如强调要语言流畅、真挚感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等等;三传 记以记人叙事为主,记人则要求刻划真实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叙事则要求有一定的“故事性”,对于传主生活的记述也应给读者以审美的愉 悦。以上三点使得传记与那些同样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 相似。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传记中的文学色彩无论怎样浓厚,它都以不损害真 实性为基本前提。法国作家阿法朗士( a f r a n c e ) 说:“一首诗,一篇小说, 尽管美,当写作那首诗或那篇小说时的艺术形式归于陈旧的时候,便变成了腐 朽。艺术作品是不能长期逗人喜欢的;因为艺术作品之所以令人愉快,大部分 是由于新奇。可是回忆录却绝不是艺术作品。一本自传绝不依靠 流行的式样。我们只在那种书里寻求人类的真实。”【l 】也就是说,在传记的写 作中,对“真”的追求是第一位的。忠实地叙述事实,这是传记写作的最基本 的原则,亦即写实原则。 自传作为传记之一种,自然也以写实原则为第一要素。胡适所说的“赤裸 裸的真实”充分地体现于郭沫若的自传作品中。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记录 了自己童年和少年的经历,大胆披露了许多私生活的内容,其中,对于性的觉 醒,对于三嫂的手的朦胧的美感,对于五嫂的含蓄的感情和思念,对于苦闷时 生活的堕落,对于同性的爱恋都有详尽如实的记载。有些真实的记录即 使今天看来,其勇气与真诚也是可感可佩的。例如,“我在这儿才感着真正的初 恋了,但是对于男性的初恋。”【2 “有人吻着我,把甜蜜的凉汁渡入我的口中。 我睁开眼睛一看就是汪君。我真是喜出望外了。啊,我真爱你呀j 我紧 紧地把他抱着。他那晚上就和我睡了一夜,”【3 】我的童年中所体现出 的强烈的求真写实的愿望,在后来为郭沫若作传的大部分传记作家那里却反 而略见冲淡了。大部分郭沫若的传记( 包括年谱) ,对于他同性恋爱的经历都鲜 有提及,而对于他少年时代一段时期的生活堕落,多采用单一的、正面的解释, 即如郭沫若在我的学生时代一文中所说,“这件事( 笔者注:即撕榜风潮) 对于我一生是第一个转扭点。我开始接触了人性的恶浊面。我恨之深深,我内 心的叛逆性便被培植了。”【4 】众多的传记作者一味强调其叛逆性、反抗性、与 黑暗社会作斗争的一面而忽视了同样是郭沫若笔下所描述的自己真实堕落的 情况:酗酒、斗殴等等。大概是避贤者讳的缘故,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传 记写作的写实原则。在这一点上,郭沫若本人的自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 范例,他对真实性的强调和在写作实践中的坚持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同样的 勇气和真诚也见诸他在1 9 2 7 年所作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脱离蒋介石之 后当时郭沫若冒着极大的风险以真名实姓公开发表,直斥蒋介石为“流氓地 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 力量” 5 】,并且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揭穿了蒋介石的政治阴谋及其反革 命本质。正是这样不顾颜面、不计安危地赤裸裸地描绘真实,才使文本具有非 同一般的感染力也才能更真切地反映作者所生活的社会及时代。 谈到自传似乎与文学的关系尤为密切一些。同样是阿法郎士说过:“所 有的小说,细想起来都是自传。”f 6 】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则说:“所有的文学作 品,都是作家的自传。”【7 】这是说。作家无论怎样虚构,最终都将归结于自身, 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无勉强。而自传体小说却先天的更为接近自传,有时甚至 比自传更能渲染真实的环境气氛,更能表达作者的心声如郭沫若在创造十 年中所说:“在那时我自己的确是走到了人生的歧路。我把妻子送走了之后, 写了那歧路三部曲,尽性地把以往披在身上的矜持的甲胄通统剥脱了。人到 下了决心,唯物地说时,人到了不要面孔,那的确是一种可怕的力量。读了我 那三部曲的人听说有好些人为我流了眼泪。”【8 】尽管如此,自传体小 说仍与自传有着根本的不同,下面以郭沫若的自传体小说漂流三部曲与自 传创造十年的有关段落为例来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我们来看在郭沫若的自传中,作者对把妻子和孩子送去日本的前后情况怎 样描写。“我的日本老婆自从回到上海以后,她便很少开朗的日子。生活自然是 和她所想像的幸福完全背驰,第三个幼儿的消化系统的疾患,实在是最大 的累赘。老婆因此便时常吵着要回日本,她要顾着几个肉体上的儿子,我 同时也不能不兼顾着几个精神上的儿子。这是一个重大的矛盾,因此在家 庭中也就免不了时常在闹着风波。在我自己的思想上也正感受着一种进退 维谷的苦闷。伯奇在二月底才回日本,我便起了一个决心:请他把我的家 小送回福冈去。我待把周报办满了一年之后再往日本,也好让仿吾决心南 下。”【9 】送走妻儿后,于1 9 2 4 年3 月2 日应袁家骅、顾绶昌邀约,与成仿吾、 尼特同赴无锡观赏梅花。【1 0 次日,成、尼往苏州继续游览,自己无心再去, 便独自返回上海。3 月上旬谢绝了长兄橙坞二月十三日来信介绍入四川省立成 都医院当医务主任,遣回了该院派来的携带路费的迎接者。 以上事实在漂流三部曲中被浓墨渲染、着力刻划了一番。歧路中, 郭沫若开篇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自己沉痛怆恼的心隋,“他直视着前面,只看见 一片混茫茫的虚无”;通过几个气势磅礴的排比段“医学有甚么! ”表达了对目 前制度的愤懑和不满;通过黄浦滩上与家人的对话以及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反 复的描写表现了难分难舍之情;主人公通过回忆失巢的瓦雀联想到自己孤零零 的处境由感觉到四面的敌意联想到死亡的意象“一种亲密的微笑从面前飞过 的一乘汽车的轮下露出,暴尸在上海市上,血流了出来,肠爆了出来,眼睛突 露了出来,脑浆迸裂了出来,这倒痛快,这倒痛快。”结尾用意识流的手法展现 了一种难言的惆 长,“马蹄的得得声,汽笛声,轮船起碇声,好象还在 耳里。抱着耶稣的圣母,抱着破瓶的幼妇,黄海,金蚌壳,失了巢的瓦雀,b e a t r i c e , 棉布衣裳洁光,洁光,洁光”在炼狱中也用了大量的文学的手段来 表述主人公深自忏悔的心情;更有“风声鸟声,松声涧声,凝静之中,时流天 籁。或则大雨倾盆,环山飞瀑,赤足而走,大啸呼风;或则浓雪满庭,天 地缟素,呼妻与子,同做雪人”等清芬洋溢、幽韵流洒的诗句;而在临近终篇 时主人公还产生了幻觉,看到了四年前的自己和妻子在天星之下拥抱、接吻。 十字架更有书信体小说的形式,抒发主人公接读爱妻来信所感到的“切肤 之痈”,发自内心地喊出“我不要丢去了我的人性做个什么艺术家,我只要赤裸 裸的做着一个人”,准备“实在不能活的时候,我们把三个儿子杀死,然后紧紧 抱着跳进博多湾里去。”这种愤世之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压迫的残酷;结局更 富有象征意义,“一千八百九十一年前同着耶稣钉死在g o l g o t h a 山上的两个强 盗中的一个,复活在上海市上了。”【1 1 由上面叙述,可以看出传记( 自传) 与传记( 自传) 体小说的差异。首先 传记与传记体小说的本质属性不同,前者属历史,而后者属文学,两者的载荷 8 内容因而不同,前者受历史事实的严格制约,而后者的内容不受明显限制。 其次,传记以求真写实为主,强调事件的真实,而传记体小说要给人以审 美的愉悦着意发抒感情、渲泄情绪,更强调感情的真实,而允许在事件上加 以文学虚构,甚至可以大段地描述幻象,也可以塑造虚构性的人物角色。 第三,传记与传记体小说在写作实践中,对于布局谋篇、人物刻划、叙述 技巧等的要求都各有侧重,有所不同。传记通常以时间顺序来组织事件结构, 而传记体小说则可以打破时空顺序,时而倒叙,时而插叙;传记刻划人物通常 以白描为主。而传记体小说刻划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对话、行动来表 现人物,也可以借助于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复杂性格; 传记的叙述技巧相对单一,而传记体小说可以用多种文学手段进行叙述,可以 借景抒情,可以托物言志可以象征可以白描,也可以用意识流,可以用第 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不一而足,其修辞手法也更为丰富。 第四对于读者而言,要求传记可信,而要求传记体小说可感。也就是说, 读者阅读传记,必须先相信所叙述的就是传主本人的实际生活,借以了解一个 人成长的经历和本真的历史,而阅读传记体小说并不强调要确有其事,更看 重小说是否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是否有美感。 第二节史学笔法与文学笔法 从传记写作的实践看来,在语言文字技巧方面,行文风格确实有史学笔法 与文学笔法之分,认清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当重要。 “所谓史学笔法,既是按照逻辑思维来谋篇布局,在具体的行文上又主 要是采用记述和议论的形式,遣词造句平实严谨,一般不注重修辞手法,其对 于人格形象的揭示,也主要是作正面的介绍描述或评论分析。文学笔法则不同, 它在谋篇布局时同时也借用形象思维,而对于传主的形象又主要是运用近似小 说笔法对之作形象性的描绘刻划,因而分析评论很少偶有议论,或与抒情相 结合,或完全融合于记述之中,即使在记叙时,遣词造句方面又特别注重语言 修辞,因而全篇的文辞通常是华丽的。”【1 2 】 英国传记理论家哈罗德怩科尔森( h a r o l dn i c o l s o n ) 在英国传记文学的 发展一书中,对传记的“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所 谓科学的兴趣,我指的是传记文学应注重事实,注重我们的思想应该当 然地与相类似或相同的事物和人物合拍。”而“另一方面,理性的读者还 要求作品的文学形式。读者还要求越来越多的细节,要求提供的大量材料 具有可读性”,“这双重的要求使2 0 世纪的传记作家肩负重担在2 0 世纪 传记作者必须解决的难题是将尽可能多的科学材料和尽善尽美的文学形式结合 起来。”这里探讨的问题,其实就是史学笔法与文学笔法的关系问题。这两种笔 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既可以分离,又可以结合,两者之间离合的变化 9 使得传记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郭沫若的传记作品的风格就十分多样,既有用 典型的史学笔法写就的 i l 十年简谱,又有用文学笔法写就的黑猫、孤山 的梅花等,还有两种笔法兼具的我的童年、反正前后、洪波曲等。 因此笔者选择五十年简谱与郭沫若的其它含有文学笔法的自传作一对比, 借以说明两种笔法的相异之处。 传记( 自传) 写作中对于史学笔法和文学笔法的要求不同,就史学而言, 是要求其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方法安排传记材料,要追求真实、正确、系统: 就文学而言需要艺术的匠心,需要文学性的描写。史学笔法与文学笔法的差 异,具体表现在:对于传主生平经历中能够充分反映本人思想发展变化的有关 事件、场面若采用史学笔法来写,一般是采用概述的方法,力求准确、洗练、 简洁地加以介绍也可以由此进行某些分析评论:而用文学笔法来写,通常要 以相当长的篇幅来完整地描述此事的来龙去脉、前后过程,要描述相关背景、 渲染环境气氛,还要记录人物的对话,刻划人物的心理。 比如,对于郭沫若一生影响深远的“撕榜风潮”事件,在五十年简谱 中,是这样记叙的:“前六年( 丙午、一九0 六年) 春,入高等小学,陈师济 民授国文及文法,易师晴窗授乡土掌故,帅帅平均授王制及今文尚书, 甚感兴趣。第一学期成绩最优,遭同学中年长者所忌,发生撕榜风潮。”【1 3 】而 在我的童年中撕榜风潮被作为重头戏着重渲染了一番,郭沫若这样描述老 学生们在风潮起来时爆发出的残忍性: 他们举出代表去包围帅先生,他们要查卷子代表在教务长室和帅先生谈 判的时候,一大群的人便围在窗外,大家你一声我一声地乱吼 一一“不公平! 不公平! ” 一一“可惜我们的面孔不好看呀我们也去买根红头绳子来缠辫子罢! 买点粉来打罢! 搽点胭脂罢! ” 起初我不知道他们在闹些甚么,我还走去看热闹 一位姓徐的老学生,他那时候已经有三十二岁,一把捉住我的右手他说 了一声“你好呀! ”捉着我总是不放怕有十分钟的光景罢,我的手指都麻木起 来了。好容易他把手放了,我的右手颈上显出一轮一轮的血痕,就像带了几副 紫藤手镯一样【1 4 】 有了这样充分丰富的细节、形象生动的描写,就不难理解少年郭沫若对此 事的恨之切切了。 又如,郭沫若的初次婚姻,五十年简谱中仅有如下记载:“民元年( 一 九一二年) 春,奉父母命草率完婚,大失所望。完婚后五日晋省。”f 1 5 而在黑 猫一文中对此“结婚受难记”有详尽逼真的叙述。在看到新娘是“三寸金莲”、 “猩猩面孔”之后郭沫若连呼“糟糕”,回门时和四位烟鬼同席,感觉自己“恰 好像流落在一个沙漠里的乞儿一样”。折回耳房,从书架上找到一本“被博徒 和烟鬼抛撇在尘垢中”而无人问津的文选,“我把江淹的恨赋翻来读了 0 几行,窗外又突然听到一片嗤嗤的女人的笑声。但昭明太子总算解救了我的苦 境,他怎会料到,他的文选会在这样的情景之下陪我半夜呢? ”最终“我 索性又起来穿好衣裳,摊开昭明太子的文选,读到天亮。” 1 6 】 再如,关于参加北伐战争的经历,在五十年简谱中只有寥寥数语,“民 一五年( 一九二六年) 参加北伐( 广州一一 武汉 南昌) 。民一六年 ( 一九二七年) 南昌 上海 武汉。第二次北伐,入河南。八一革命( 武 汉 南昌 汕头) 香港_ 上海) 。”【1 7 】而用文学笔法来写,却写 成了洋洋洒洒的北伐途次、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等篇,其中对亲历的战斗 场面作了具体的描画。关于抗日战争,在五十年简谱中记录“退出武汉”、 “蚝沙大火”都是片语只言而在洪波曲中有着极为细致生动的记录。 前面提到过哈罗德- 尼科尔森对于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关系的探讨,他还认 为,“科学性与文学性是格格不入的,而且最终将证明科学性对文学性是有害 的”,因为“科学性所要求的不仅是事实而且是全部的事实;而文学性则要求 对事实进行描写,这种描写是有选择性的,或是人为加工过的。科学性愈发展, 其本身的需要也愈难满足,综述的能力和描写的才干都将不胜其职,最后就必 然导致科学性与文学性分道扬镳”【1 8 】。这实际上是把史学笔法与文学笔法绝 对对立起来,认为是两不相容,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传记写作的实践表明,史 学笔法与文学笔法更多的紧密结合在一起,优秀的传记作品,常常是史学笔法 与文学笔法的高质量的统一,古有司马迁的史记,今有朱东润的张居正大 传,西方式传记有莫洛亚的雨果传,e m i rr o d r i g u e xm o n e g a l 的博尔赫斯 传等等。此外,读者对真实性与可读性的双重要求,也是促使文笔、史笔进 一步结合的动力来源。 自传自然也不例外,郭沫若的我的童年,反正前后等史学笔法与文 学笔法就结合得较为紧密,相得益彰。例如我的童年中关于五嫂的描写就 感人至深,传神地刻划了五嫂的细腻感情和微妙心理。而反正前后中利用 文笔史笔的结合,既写出了历史的波澜,又写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毛泽东曾 称赞过反正前后的记事,“和我那时在湖南经历的,几乎一模一样”【1 9 】。 田汉曾称赞过反正前后的描人,认为把尹昌衡刻划得惟妙惟肖,极富戏曲 性,“他之攻入旧都署提着赵制军的首级示众。他之不斩复仇的师爷,他之骑着 高头骏马巡街物色他的妃嫔他之要名旦角杨素兰女装入府他之下诏罪己, 称杨总监为铁面御使他之讲英雄与好色使作者称他为二十世纪 的刘玄德我却疑心他是戏迷! ”【2 0 】 应当注意,文学笔法在传记写作中的运用并不等同于传记体小说的写作。 无论是采用史学笔法还是文学笔法,都要遵循写实原则把文笔与史笔相结合, 运用于传记写作实践中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度的把握。任何时候,都不 能以文笔之绚烂抹杀史笔之真朴,明确写实性是传记写作的最基本原则,有利 于文笔与史笔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结合。 本章注释 【1 】:转引自朱文华著传记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 【2 1 , 3 】: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年 【4 :郭沫若:学生时代- 我的学生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年 【5 :郭沫若:革命春秋请看今h 之蒋介石,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年 【6 】:转引自川台康三著中国的自传文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9 年 【7 :郁达夫:创作生活的回顾,见达夫全集过去集,一i - 海北新书局,1 9 3 0 年 【8 】,【9 】: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年 【1 0 】:郭沫若:学生时代到宜兴去,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年 【1 1 1 :郭沫若:漂流三部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7 年 【1 2 】:朱文华:传记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 1 3l 【l5 1 ,【1 7 :郭沫若:五十年简谱,见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四卷,人民文学出版 社,1 9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