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孟、京卦气说.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孟、京卦气说.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孟、京卦气说.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孟、京卦气说.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论孟、京卦气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孟、京“卦气说” 内容摘要 本文立足于孟、京“卦气说”,论述其前后发展,试图将 “卦气说”这一古老的易学体例大致脉络呈现出来,由此凸显 两汉易家深沉的学术心灵。 全文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从孟、京“卦气说”的传承入 手,层层推进,追述了其兴起前可能的来源。认为:孟、京“卦 气说”来自于田何系统的传承,因说卦缺失而隐而不彰; 汉初民间一直流传以阴阳说易,魏相易学有可能是淮南道训 两篇中的内容,帛书易传和( ( 淮南道训两篇的内容亦有 关;战国时代,阴阳说( ( 易之风较为普遍,易传在“卦 气说”的基础上发挥西周礼乐文化,表现了独特的象数义理合 一模式,开示天人合一的路径。其次,本文从各个方面详细介 绍了孟、京“卦气说”的内容,依孟喜、焦延寿、京房、( ( 易 纬的顺序展开,阐述了孟、京“卦气说”体例之完善,并突 出“卦气说”内涵的两个方面:在“卦气说”占验里,“卦气 说”内涵偏重于“卦”对天地间阴阳之气的静态符示;在京房 的八官纳甲筮法中,“卦气说”中“气”渗入到六十四卦中, 使六十四卦初具阴阳流转动态特征。最后,本文介绍了孟、京 “卦气说”在应用中如何得以发展,以示其最终归于天人合一 之途。在“卦气说”占验的发展中,因“天垂象,见吉凶”此 一根本的理念,“卦气说”面临着被超越的命运,而“德”、“天 命”、和“卦气说”的关联则朗显其“究天人之际”的真正内 论孟、京“卦气说” 涵:东汉三大易家应用“卦气说”解经,使六十四卦不仅实现 了阴阳流转之神韵,亦和礼乐贯通,表现出天人合一之意蕴; 扬雄仿照“卦气说”作太玄,将律历与“卦”相结合,表 现出对“人文”的关注。 本文在结语部分强调,孟、京“卦气说”所开示的宏大视 野和深沉内蕴,即在宇宙洪流中定位人生价值之取向的学术理 路,深值我们反思和借鉴。 关键词:孟喜京房卦气说天人合一 论孟、京“卦气说”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 m e n gx i a n d j i n gf a n g sg u a q it h e o r y , a n d s u m m i n gu p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p a p e rt r i e s t o c l e a r l yd e s c r i b e g u a q it h e o r y , t h ea n c i e n tz h o um ss c h o o l ,a n dt h e r e f o r ed i s c o v e r t h et h i n k i n gm i n d so ft h et w oh a n d y n a s t y t h i n k e r so fz h o u1 7 t h ew h o l e p a p e r 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 p a r t s f i r s t l y , b a s e d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e n g x ia n d j i n gf a n g s g u a q it h e o r y , a n dd e v e l o p i n g i ts t e pa n d s t e p ,t h ep a p e r r e c a l l st h e p o s s i b l eo r i g i no f t h et h e o r yb e f o r ei t sb i r t h t h ep a p e rt h i n k st h a t , m e n g x ia n dj i n gf a n g sg u a q it h e o r yd e r i v e sf r o mt h et i a nh e s y s t e m b u tb e c a u s et h el o s so fs h u o - g u a ,g u a q it h e o r yc a n n o tb e a d m i t t e di nt i a nh e ss y s t e m i n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w e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 , e x p l a i n i n gz h o uy iw i t hy i n y a n gi sq u i t ec o d n o ni nt h e f o l ks o c i e t y , a n dw e i x i a n g ss c h o o lo f z h o u y im a y b e c o n s i s t i t u t e t h ec o n t e n t so ft h eb o o ko ft w op a r t so fh u i n a n d a o - x u n i nt h e w a r r i n gp e r i o d ,e x p l a i n i n gz h o uy iw i t hy i n y a n gs c h o o li sq u i t e p o p u l a r b yu s i n gg u a q it h e o r y , mz h u a nd e v e l o p st h el iy u e c u l t u r eo fw e s t e r nz h o ud y n a s t y , a n ds h o w st h eu n i q u eh a r m o n i c m o d e lb e t w e e nx i a n g - s h ua n d h l i ,a n dp a v e st h ew a yo ft h e h a r m o n y o ft h eh e a v e na n dt h em a n s e c o n d l y , t h ep a p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c o n t e n t so fm e n gx ia n d j i n gf a n g sg u a q it h e o r yi nd e t a i l ,f o l l o w e db yt h ed e v e l o p i n g s e q u e n c eo fs c h o l a r so fm e n gx i ,j i a oy a n s h o u ,a n dj i n gf a n g , 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eb o o ko f 1 w e i i nt h e p a r t ,t h ep a p e rp r e s e n t st h a t , i nt h ec o m p l e t i o no ft h ep a t t e mo f m e n g x ia n d j i n gf a n g sg u a q it h e o r y , t h et h e o r yp r o v e si t s e l fi nt w oa s p e c t s o no n eh a n d ,i n z h a n y a n o f t h e g u a q it h e o r y , g u a q it h e o r y s c o n n o t a t i o n 4 论孟、京“卦气说” e m p h a s i z e st h a tg u a ,a sas y m b o l ,c a ne x p r e s sq io fy i n - y a n gi n t h eh e a v e na n de a r t hi nt h es t a t i cs p h e r e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i n j i n gf a n g sb a - g o n g - n a - j i at h e o r y , q ii nt h eg u a q it h e o r y ,w i t h t h ea i do fg a n - z h it h e o r y , d i s s o l v e si n t ot h e6 4g b l as y s t e m ,a n d p l e l i m i n a r ym a k e st h e6 4g u as y s t e mf i l l e dw i t ht h em o v i n ga n d d y n a m i cf e a t u r ei ni t sy i n - y a n gc o n c e p t f i n a l l y , t h ep a p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e n gx ia n d j i n gf a n g sg u a q it h e o r y i n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d i s p l a y s t h e u l t i m a t ed e s t i n a t i o no ft h eh a r m o n yo ft h eh e a v e na n dt h em a n i n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z h a n - y a hi n g u a - q it h e o r y , t h es a y i n go ft h e h e a v e nc a n h a n go u t a n d d i s p l a yv a r i o u si m a g e s ,a n dt h ef a c t s h o w sf o m a n e sa n d d i s f o r t u n e s t h e r e :f o r e g i d a q it h e o r y i s s u b m i t t e dt ot h ef a t eo f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t h el i n kb e t w e e nd e m i n g a n d g u a q it h e o r yd i s p l a y st h er e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o fg u a q it h e o r y s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t h eh e a v e na n dt h em a n b e f o r e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i n t e r p r e t i n gz h o uy ic l a s s i c sb yu s i n gt h et h e o r yo f g u a q i ,6 4g u as y s t e mn o to n l ye x p r e s s e st h ed y n a m i cf e a t u r eo f y i n - 3 a n g ,b u ta l s oc o n n e c t sw i t hl iy u e ,a n df u l f i l l st h eu n i t yo f t h e h e a v e na n dt h e m a n y a n gx i o n g ,b yi m i t a t i n gg u a q it h e o r y , c r e a t sh i sn e wt h e o r ya b o u tz h o hy i ,f r o mw h i c hw ec a nf i n dt h e r e a d j u s t m e n tb e t w e e n l - f ( m u s i ca n dc a l e n d a r la n dg u a q it h e o r y t h e r e a d j u s t m e n ti sf i l l e dw i t hs o m e h u m a n i s m c o n c e r n i n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p a p e r e m p h a s i z e st h a t ,m e n gx ia n dj i n g f a n g sg u a q it h e o r y , e x h i b i t s t h e g r a n ds c o p e a n d d e e p c o n n o t a t i o n ,t h a ti s t os a y , p o s i t i o n st h eo r i e n t a t i o no ft h el i v i n g v a l u ei nt h ef l o o do fc o s m o s ,i nw h i c hw ec a n r e t r o s p e c t a n d c o n t e m p l a t e al o t k e yw o r d s :m e n g x i j i n gf a n gg u a q it h e o r y t h eh a r m o n yo ft h eh e a v e na n dt h em a n 5 论孟、京“卦气说” “卦气说”是两汉易学的重要内容,“卦气说”中“卦” 是指六十四卦,“气”是指天地间阴阳二气运行及四季节气。“卦 气说”是卦和历法相结合的产物,表现为六十四卦和一年四季、 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候的相配。“卦气说”的内容包 括八卦卦气说,十二消息说、四正卦说和六日七分说等等。“卦 气说”的发展,渊源已久,但是直至西汉宣帝后,方因孟喜、 京房等人倡导而兴旺,并发展影响至东汉、魏晋及隋唐。 一、孟、京“卦气说”溯源 汉书儒林传载:“及秦燔书,而易为卜筮之事, 传者不绝。”又说:“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 子庸。子庸授江东马干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予家授东武 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汉兴,田何以齐田徒杜陵, 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 著易传数篇。”以上记载展现了春秋至秦汉间易学的传 承关系。但汉书- 儒林传记载的传承内容却颇有令人寻味 之处。自田何授四弟子易始,就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正统 传授的儒门易内容,二是以阴阳说易的内容。后者如丁宽“从 周王孙受古义”。丁宽弟子田王孙临终授孟喜“易家候阴阳灾变 书”,以及在孟喜时代民间的高相以阴阳治易,“自言受于丁将 军”;此外,田何的另一弟子王同,也和阴阳说易有联系,如王 同的弟子杨何,是太史公司马谈的老师,司马谈言谈间颇重“阴 阳”、“八位”、“四时”。“魏相“少学易”、“有师法”,亦得 杨何之说,o 魏相在汉宣帝时任大司农,也谈八卦卦气。尽管 有以上记载,但汉书对田何传授的“以阴阳说易”并不予 承认,如汉书儒林传载“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并 将他称誉的此种师传定为“诈言”。又说:“至成帝时,刘向校 书,考易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 论孟、京“卦气说” 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不相与同。”否定了孟喜及其 师以“阴阳说易”的可能性。 汉书记载的两种易学内容的矛盾,考其因可能和宣帝 之前易缺失一篇有关。论衡正说载,“至孝宣皇帝之 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 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而尚 书二十九篇始定矣。”同篇又载,“宣帝之时,得佚尚书 及易、礼各一篇,礼、易篇数亦始足”论衡 并未说清逸易一篇是何篇,不过从其说增补易篇之 后,易篇数始足的话看,在宣帝之时师传易传有固定篇 数,其缺失一篇为易家所识。后隋书经籍志载,“及秦焚 书,周易独以i - 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河内女子得之。” 隋书经籍志说清了逸易一篇为说卦三篇。此处 前后两说的矛盾之处似乎在“一篇”和“三篇”之上,然而, 考今本说卦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 章,通论易的阴阳义;第二部分为第四章到第十章,综论八卦 诸象;最后八章即第三部分,分论八卦诸象。有可能隋书经 籍志所载说卦三篇是指说卦之中的三篇内容。汉宣 帝在公元前7 3 年即位,这一年即发生了以上所说的“河内女子 发老屋,得逸易一篇”的事。第二年,即公元前7 2 年,魏 相入朝为官。汉书- 魏相传说其“采易阴阳和明堂月 令奏之”。公元前7 0 年左右,施、孟、梁丘三家学说又立于 学官。既立于学官,其学说当在此之前业已成熟。从当时发生 的所谓孟喜“诈言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 汉书儒林传) 的 事件看,孟喜显然以“候阴阳灾变”说易,其内容不同于流行 于世的儒门易,得到众人羡慕“诸儒以此耀之”,故“博士缺, 众人荐喜”。孟喜和魏相的易学内容均与“卦气说”有关,是以 “候阴阳”说易。此两人对“候阴阳”说易甚为热衷,且对当 时的学界较有影响,可见昭、宣之际的学术风气。但因说卦 缺失,以“候阴阳”说易一直被看作与儒门易有一定距离, 论孟、京“卦气说” 故孟喜虽说出田王孙临终相授的易学内容,却由于同门师兄“疏 通证明”为“诈言”,终不见信。 魏相从民间采奏的古书易阴阳与明堂月令,与说 卦中的八卦卦气说有类似之处。可见,在宣帝之前,民间一 直流传以“候阴阳”说易。据汉书艺文志载,汉武帝 时期及其前的周易传承主要有七家,分别是田何的四名弟 子王同、丁宽、齐服生、周王孙及王同传授的杨何,周王孙传 授的蔡景君,再加上韩婴的韩氏易。除此七家外,汉书艺文 志还载有古五子十八篇、淮南道- p f i 二篇、古杂八 十篇( 包括杂灾异三十五篇、神输五篇、图一) 。关于 古五子十八篇,颜师古注目:“自甲子至壬子,说易阴阳”, 可能即汉初民间流传的以“候阴阳”说易之内容。而汉 书魏相传载:( 魏相) 又数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 奏之,日:“天地变化,必由阴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日 冬夏至,则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各有常职,不得相干。东方 之神太吴乘震执规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西方之 神少吴乘兑执矩司秋,北方之神颛顼乘坎执权司冬,中央之神 黄帝乘坤艮司下土。兹五帝所司,各有时也。东方之卦不可以 治西方,南方之卦不可以治北方。春兴兑治则饥,秋兴震治则 华,冬兴离治则泄,夏兴坎治则雹”。魏相此说和淮南子- 天 文训一致。淮南子天文- p l i 载:“何谓五星? 东方,木也。 其帝太昊,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 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 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治四方。其日戊己。西方金也, 其帝少吴,其佐蓐牧,执矩而治秋。其日庚辛。北方,水 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日壬癸。”魏相 采奏的内容,只是在淮南子基础上和六卦结合而已。所以 魏相采奏的易阴阳当和淮南子一系的学术相关,可能 就是淮南道训两篇中的内容。又帛书要篇载:故易 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地道 论孟、京“卦气说” 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人道焉,不 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四时之变焉, 不可以万勿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而帛书易传衷篇云: “易日:履霜坚冰至。子日:孙从之谓也。岁之义,始 于东北,成于西南。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禀之而淮南子诠 言训指出:“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 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日长其类,以侵( 渐) 相远,或热焦 沙,或寒凝冰。”因此,帛书易传和淮南道训九师说的 易学当有关。此外,要篇还运用“卦气说”详细的谈了损、 益两卦。要篇云:“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 吉凶之门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万勿之所出也, 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日益。损者,秋以授冬之 时也,万勿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日产道穷焉益。 益之始也吉,亓冬也凶。损之始凶,亓冬也吉。损、 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故察于损、 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患。孔子称损、益两卦为“吉 凶之门”,是因为损、益两卦代表了一年四季中阴阳之气 的流变趋向。益卦上体为巽,下体为震,震为春分之卦,春 分之时,昼夜相等,从春分以后,“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4 故“长日之所至也”。阳气到夏至离卦所主之时达至顶点, 萌生阴气,“夏日至,阴乘阳,是以万物就而死。州5 巽卦上体 处立夏,尚未极盛,然而有趋向极盛的可能,故要篇云:“益 之始也吉,其冬也凶。”损卦上体为艮,下体为兑,由兑卦所 主秋分日起至艮卦之立春,冬至之前阴气逐渐加重,黑夜变长, 故“长夕之所至也”,冬至之后,阳气萌发,“冬日至,则阳乘 阴,是以万物仰而生。”“故要篇云:损之始凶,其冬 也吉。又从六日七分说看,益居正月立春“东风解冻”、“蛰 虫始振”之际,故“春以授夏之时也”。反之,损居七月立 秋之交,“白露降”、“寒蝉鸣”、“天地始肃之际”故“秋以授 冬之时也”。帛书易传去战国及秦不远,由此也可看出战国 论孟、京“卦气说” 时代说易之风。 帛书要篇以八卦卦气说论损、益两卦的意义还 不止于此。易传系辞云:“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 而不设。”易传杂卦云:“损、益盛衰之始也。”由以 上八卦卦气说释之可谓一目了然。另外,序卦云:“解者, 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 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夹,央者,决也。决必有遇, 故受之以骺,骺者,遇也。”损、益、央、娠清晰的 勾勒出秋分之后阳气渐损,立春之后阳气复苏( 损) ,春分之 后阳气渐增,立夏之时阳气几乎达至顶点( 益、央) ,夏至 之后盛极而衰( 娠) 这一阴阳消长的过程,今本卦序可能由 十二消息说和八卦卦气说融合而成。,关于易传本于“卦 气说”,刘大钧先生已作详细考证,特别是彖、象、系辞 及文言等篇, 故此以帛书易传要篇联系杂卦、序 卦等中的“卦气说”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战国后期,阴阳家兴起,强调效法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据 汉书历书载,“其后战国并争,在于强国禽敌,救急解纷 而己,岂遑念斯哉! 是时独有邹衍,明于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 分,以显诸候。”史记孟子苟卿列传又载,“( 邹衍) 乃深 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邹子 的主要学说就是和天文历法有关的“阴阳消息说”和“五德终 始说”。汉书艺文志介绍邹子学说:“敬顺昊天,历象日月 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汉书艺文志中数术略 载,“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辰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 王所以参政也。”又说“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 日月五星之辰,考寒暑杀生之实。此圣人知命之术也。”天 文历法和阴阳五行的结合当有一发展过程,至邹衍方别成一系 统,成一家之言,史称阴阳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评论阴 阳家的学说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 论孟、京“卦气说” 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日使人 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 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日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武帝时,易 与阴阳四时五行的关系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史记太史公自 序载:“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易 以道化。”可能早在秦汉之前就已以“候阴阳”说易。而庄 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恐仅非对今本易传而言, 当是针对当时说易的特点所作的总结。晋代汲冢出土的战 国时代竹书易也反映了这一点。据晋书束晰传,竹简 易书有易繇阴阳卦二篇,而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杜预 补充说“别有阴阳说。” 今本易传在以“候阴阳”说易之风流行的时代, 独树一帜,采纳古法“卦气说”为其背景,发挥西周礼乐文化 精神,构造出独特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彖贲日:“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之生生不 息就体现在阴阳周流,四时更迭的天文时变。系辞云:“生 生之谓易。”又日:“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 也。”并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不 过,易传更偏重人文化成,此种人文化成基于对西周礼乐文 化的理解。礼记礼运篇载,“言偃复问日:夫子之极言礼, 可得而闻与? 孔子日: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 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夫礼 之初。”从此段话中可看出,孔子对“礼”本源的思考来 自于夏时和坤乾。此为易和历法的结合,礼之初当 是建立在“卦气说”的基础上,正如礼记礼运所云:“夫 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 为鬼神。”在易传中,“礼”被叙述为阴阳之气流转中 永恒不变的“尊卑之位”。“乐”被叙述为阴阳之气相摩相荡之 论孟、京“卦气说” 和谐。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 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又云:“天尊地卑, 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 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 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 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曰月,而 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故而,易传在“卦 气说”基础上,发挥西周礼乐文化精神,将天文和人文贯通, 从而使象数和义理合一、天与人合一。 二、盂、京“卦气说”的内容 就目前所知的资料而言,有明确记载的“卦气说”当自孟 喜起。孟喜提出了十二消息说,四正卦说及六日七分说的“卦 气说”体例,几乎襄括所有的“卦气说”内容( 仅除八卦卦气 说) 。孟、焦、京三人生活在同一时代,汉书儒林传载,“京 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 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他们三人在“卦气说”上一脉 相承。对孟氏“卦气说”,焦延寿、京房除对六十四卦配日的细 节有所增益外,几乎没有很大的变动。他们都偏重“卦气说” 的占验应用,但有关他们三人“卦气说”占验的资料大部分已 亡佚。所幸的是,大约在西汉哀、平年间,出现了易纬,易 纬之中大量摘抄了孟、京易学的内容,特别是其具体占验之 法,从而使得后人对孟、焦、京三人“卦气说”占验方面内容 有所了解。易纬中也保存了相当完善的“卦气说”体例,包 括了孟、京不太重视的八卦卦气说。可以说,至易纬“卦气 说”方集大成。 1 、孟喜“卦气说” 僧一行卦议说:“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 本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又引盂喜“卦气说”内容如下:“自 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之策,九六七八,是为三十。而卦以 堡墨:室:至! 墨望2 一 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乘,消息一交,十有二交而岁复初。 坎震,离兑,二十四气,次主一爻。其初则二至二分也。坎以 阴包阳,故自北正。微阳动于下,升而未达,极于二月,凝固 之气消,坎运终焉。春分出于震,如据万物之元,为主于内, 则群阴化而从之。极于正南,而丰大之变穷,震功究焉。离以 阳包阴,故自南正,微阴生于地下,积而未章,至于八月,文 明之质衰,离运终焉。仲秋阴形于兑,始循万物之末,为主于 内,则群阳降而承之。极于北正,而天泽之施穷,兑功究焉。 故阳七之静始于坎,阳九之动始于震,阴八之静始于离,阴六 之动始于兑。故四象之变,皆兼六爻,而中节之应各矣。州1 0 作为保存下来的孟喜“卦气说”的唯一资料,这段话提出了十 二消息卦、四正卦说及六日七分说。孟喜以每月为三十日,一 年三百六十日而非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配卦,故每卦可能 只占六日而非六日七分。孟喜稍后的焦、京“卦气说”在卦配 日方面时有变动,疑“卦气说”虽渊源甚早,却由于我国古代 最早采用的历法是物候历,即以物候的变化判断四季更迭,故 “卦气说”最早可能是卦和候的相配,而卦和曰的相配仅就一 月三十日作大概的估算,故流传至汉,孟焦京三人遂作调整。 孟喜以四正卦震、离、坎、兑每卦主六节气三个月, 四卦统领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他认为四卦的卦画结构及 阴阳之数符示了天地间阴阳气运盛衰盈虚的过程,故而,四正 卦可以表示四季。所以僧一行评议孟喜易学说“其说易本 于气,而后以人事明之。”又因焦延寿“尝从喜问易”,故从 以下焦氏“卦气说”占验之法中可窥其“人事”之一斑1 2 、焦延寿“卦气说” 汉书京房传说:“焦延寿说长于灾变,分六十 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孟康 注“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卦为三百六十日。余四 卦震离兑坎为方伯监司之官。所以用震离 兑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曰,又是四时各专王之气。 论孟、京“卦气说” 各卦主时,其占法各以其日观其善恶也。”可见,焦延寿“卦气 说”称四正卦为“方伯卦”,既专管四时之气,又实占二至二分 四日。另外六十卦每卦六日,每爻一日,共三百六十日。六十 四卦共三百六十四日。又焦氏易林后附“焦林直日”说:“每 两节气共三十日,管五卦,逐日终而复始排定,一卦相次管六 日,凡卜,看本日得何卦,便于本日卦内寻所卜得卦,看吉凶。” 所排六十卦“卦气”之序则完全同于孟喜。从以上材料看,在 卦气说的基础上,焦延寿占验之法有两种,一是焦氏易林 中“凡b ,看本日得何卦,便于本日卦内寻所卜得卦,看吉凶。” “本日卦”指“卦气说”中值日之卦。焦氏以为每一值日之卦 和值日之时的天象人事一致,故该日所卜得卦,都代表每一值 日之卦的变化趋势,从而有了吉凶判断。六十四值日之卦共可 变化成四千零九十六卦,代表了四千零九十六种可能出现的情 况。焦氏易林中分条加以说明,配以诗句,预示吉凶。第二 种占验之法是汉书京房传中所介绍的“其说长于灾变, 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此法 在京氏易传和易纬稽览图中有所说明,是以十二辟 卦所代表的“风雨寒温”趋势与占卜时的天象相比较,从而判 定吉凶灾变。其法如下:将十二辟卦分为两大类,从否卦到临 卦,为太阴卦;从泰卦到遁卦为太阳卦。十二辟卦的第三爻的 阴阳属性决定了该卦为太阴卦还是太阳卦,第三爻如为阴爻, 则该卦为太阳卦,若为阴爻,则该卦为太阴卦。阳爻代表温气, 阴爻代表寒气。如果十二辟卦的上爻和第三爻阴阳属性一致, 则代表阳盛或阴盛的状态,盛极必衰,故阳气或阴气必呈逐渐 下降趋势,只可称“微温”或“微寒”。如果上爻和第三爻阴阳 属性不一致,说明第三爻阳气或阴气还有发展的前景,且势头 甚猛,故称“决温”或“决寒”。因此,春季三月之三辟卦:泰, 大壮,央为九三上六太阳卦,当阳气猛增之时,体现在寒温气 候上,为“决温”,夏季三月之三辟卦:乾、骺、遁为九三上 九太阳卦,阳气盛极而衰,上升势头减弱,故称“微温”;同理, 论孟、京“卦气说” 秋季三月之三辟卦:否、观、剥为六三上九太阴卦,当称“决 寒”;冬季三月之三辟卦:坤、复、临为六三上六太阴卦,故称 “微寒”。稽览图说:“唯消息及四时卦;当尽其日。”郑玄 注说:“寒温之气,消息尽六日七分,四时七十三分也。”易 纬稽览图又说:“太阴用事,如少阳卦之效也出一辰,其阳 效也尽日。”郑玄注曰:“杂卦九三,为少阳之效。杂卦九三, 行于太阴之中,效微温一辰,其余皆当随太阴为寒。”由此可知, 少阳者,杂卦中第三爻为刚爻。同理,少阴者,杂卦中第三爻 为柔爻。这似是说,四时卦须一日中七十三分和其第三爻表示 的“寒温”之气一致;一月之中“寒温”的趋势由本月的十二 消息卦预示出来,本月消息卦所值六日七分中气候都须和此趋 势相应;本月之中的其它四卦,每卦六日七分中须一个时辰和 其第三爻所表示的“寒温”之气相应,其余几目均须和十二消 息卦所符示的“寒温”之气一致。符合以上情况即为“卦气效”, 否则就为“不效”。郑玄配四正卦七十三分,其余六十卦为六日 七分,用的虽是京氏法,不过却可推见焦延寿以“寒温”为候 的占验之法。至于以“风雨”为候,稽览图说:“降阳为风, 降阴为雨。”就是说,论“寒温”从阴阳二气上升的趋势说,论 “风雨”从阴阳二气下降的趋势言。“降阳为风”郑玄注:“上 九用事,卦效后一百二十日,降为卒风。其不效也,后九十一 日,降为灾风。”“降阴为雨”郑玄注:“上六用事,卦效后一百 二十日降为阴雨。”( 张惠言补充“其不效,亦后九十一日降为 灾雨也。) 所谓“上九用事”指从乾至剥,为四月到九月间温气 渐衰,寒气渐长之时:“上六用事”指从坤至夹,为十月到来年 三月间寒气渐衰,阳气渐长之时。“上九用事”的六辟卦代表了 “阳气下降”的趋势,“上六用事”的六辟卦代表了“阴气下降” 的趋势,前者卦效为“风”,后者卦效为“雨”。卦不效则为“灾 风”、“灾雨”。另外,稽览图还描述了同一个月中,升气和 降气之间力量的差异造成的“暴风暴雨”。即“升气上,降气微。 是故阳还,其风必暴;阴还,其雨亦暴。”其意为:在同一月中, 论孟、京“卦气说” 既有阴阳之升,也有阴阳之降,如果升气很旺,降气微弱,降 气就会为旺盛的上升之气所阻,从而形成“还而不行”的局面, 降气积累愈来愈多,就会有暴风暴雨,此即为炎夏易有暴雨、 寒冬易有暴风的缘故。以上的占验法主要是以十二辟卦所代表 的寒温之气上升下降趋势为主,参以卜时天象,两相比较,以 “卦气”的标准考察天地间阴阳之气的运行是否正常,如若不 正常,意味着君臣举措有所失宜,国家当有灾变。因而,“卦气 说”占验往往关系天地阴阳大流变。 3 、京房“卦气说” 自京房始,方有六日七分之说。僧一行云:“京氏又以卦爻 配期之日,坎离震兑,其用事自分至首,皆得八十分之七十三。 颐、晋、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余皆六日七分,止于占灾眚 与吉凶善恶之事。又京氏减去七十三分,为四正之候,其 说不经,欲附会纬文七日来复而已。州“孟、焦皆以一卦值六 日,但盂氏止于四正卦主四时,不占实日,而焦氏以四正卦值 二至二分四日。至京房,则以一卦值六日七分,六十卦代表一 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颐、晋、井、大畜减去七十三分 配于四正卦,仅剩下五日十四分,京氏以四正卦配二十四节气 则完全同于孟喜。僧一行抨击京氏“减去七十三分,为四正之 候,其说不经,欲附会纬文七日来复而已”。其意指“卦气”卦 序中,冬至初 坎卦用事七十三分,后公卦中孚用事六 日七分,后辟卦 复用事。从冬至坎卦到复卦,共 历七日,代表阳气自冬至后历“七日”来复。以上说过,孟喜 认为坎卦之时,微阳动于下,京房在此基础上以坎经 中孚到复卦,为阳来复。可见,京房对孟喜“卦气 说”阴阳消息内涵有较多的思考。汉书艺文志载有孟氏 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反映京氏“卦气说” 是在孟喜学说的基础上改进的。 “卦气说”占验之法,京房更多取之焦延寿。汉书京房 传说:“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 论孟、京“卦气说” 寿。赣( 即焦延寿) 常日: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 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 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这从汉书京房传记载的三封奏 事即可看出。汉书京房传载:“房自知数以论议为大臣所 非,内与石显,五鹿充宗有隙,不欲远离左右,及为太守,忧 惧。房以建昭二年二月朔拜,上封事日:辛酉以来,蒙气衰去, 太阳精明,臣独欣然,以为陛下有所定也。然少阳倍力而乘消 息,臣疑陛虽行此道,犹不得如意,臣窃悼惧。守阳平候风欲 见未得,至己卯臣拜为太守,此言上虽明下犹胜之效也。臣出 之后恐必为用事所蔽,身死而功不成,故愿岁竟乘奏事,蒙哀 见许。乃辛已,蒙气复乘卦,太阳侵色,此上大夫覆阳而上意 疑也。己卯,庚辰之间,必有欲隔绝臣令不得乘传奏事者。” 上文多次提到的“蒙气说”乃京房所创。所谓“蒙气”,就自然 方面而言,指气候失调,而引起的一种变化多端的乌云之气, 即京氏所谓“蒙如尘云”,班固所谓“阴云之类”。就卦爻而言, 是指消息卦之中的杂卦之气。就社会而言,是指与君气( 阳气) 相对应的臣气( 阴气) 。蒙气既为乌云之气,杂卦之气,臣下之 气,自然属不吉利之气。州”建昭二年二月朔,即公元前7 0 年 二月初一,京房拜见元帝,后又上封事回忆从去年十一月辛酉 日起天象状况和人事预兆。建昭元年( 公元前3 8 年) 该年十一 月二十一日乙卯冬至,中孚卦历六日七分,至十一月二十七 日起复卦值日,阴蒙之气衰去,后又复起,“少阳倍力而乘 消息”,再历六日七分,到屯卦,屯为候卦,此时已到十二月初 四晨;从十二月初十上午起,为谦卦值日,谦为大夫卦。十二 月十五日己卯,京房被拜为魏郡太守。十二月十六中午起,睽 卦值日,睽为卿卦。十二月十七日辛已,阴云之气复起,这一 次似乎很严重,以至太阳侵色。京房推测,在十二月十五日己 卵和十二月十六日庚辰两日,必有( 上大夫) “欲隔绝臣,令不 得乘传奏事者。”果然,汉书京房传又载:房未发,上今 阳乎候凤承制诏房,止无乘传奏事。房意愈恐,去至新丰,因 论孟、京“卦气说” 邮上卦事曰:“臣i 前l 以六月中言遁卦不效,法曰:道人 始去,寒,涌水为灾。至其七月,涌水出。臣弟子姚平谓臣日: 房可谓知道,未可谓信道也。房言灾异,未尝不中,今涌水 已出,道人当逐死,尚复何言? 臣日:陛下至仁,于臣尤厚, 虽言而死,臣犹言也,平又日:房可谓小忠,未可谓大忠也。 昔秦时赵高用事,有正先者( 孟康注:“姓正名先,秦博士也。”) 非刺高而死,高威自此成,故秦之乱,正先趣之( 师古日:“趣 读日促”) 。今臣得出守郡,自诡效功,恐未效而死,惟陛下毋 使臣塞涌水之异,当正先之死,为姚平所笑。”六月辟卦遁 卦当值,遁为九三上九太阳卦,故为“微温”,阳极升阴, 天气应转寒,气候当寒而不寒,遁卦不效。七月,有涌水出。 京房以为,从占法看,此一征候预示得道之人将死。京房以自 己和弟子的一段对话,自比为“道人”,向元帝陈忧恐之心。他 又举了秦时博士正先之死的例子,向元帝暗示自己处境危险, 很可能因得罪了专权的好臣石显一伙而命丧黄泉,然无甚作用, 徒增奸臣威风。京房所谓的“法日”有可能是伴随“卦气说” 流传下来的占验法则,“卦气”效或不效此种法则会提供某种解 释和预示。可见“卦气”占验当渊源颇久。京房在赴魏郡任太 守途中凭直觉对自己的生命安危充满恐惧。一路之上,他连上 两份奏事。以上是他在新丰上的第二份封事。不久到了陕县, 京房又上第三份封事:“乃丙戌小雨,丁亥蒙气去,然少阴并力 而乘消息,戊子益甚,到五十分,蒙气复起,此陛下欲正消息, 杂卦之党并力而争,消息之气不胜。强弱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己丑夜,有还风,尽辛卯,太阳复侵色,至癸巳,日月相薄, 此邪阴同力而太阳为之疑也。臣前白九年不改,必有星亡之异。 臣愿出任良试考功,臣得居内,星亡之异可去,议者知如此于 身不利,臣不可蔽,故云使弟子不若试师。臣为刺史又当奏事, 故复云为刺史恐太守不与同心,不若以为太守,此其所以隔绝 臣也。陛下不违其言,而遂听之,此乃蒙气所以不解,太阳亡 色者也。臣去朝稍远,太阳侵色益盛,唯陛下毋难还臣面易逆 论孟、京“卦气说” 天意。邪说虽安于人,天气必变,故人可欺,天不可欺也,愿 陛下察焉。”文中丙戌日为建昭二年( 公元前3 7 年) 二月二十 三日,杂卦晋当值最后一日,天降小雨。次日二月二十四 日丁亥春分,四正卦震当值七十三分后,杂卦解当值 六日七分。正值雨后初晴,阴云之气消去。然而不久又乌云密 布。解卦称少阴之卦,二月辟卦又为“大壮”,故有“雷之始发 大壮始,君弱臣强从解起”之说,3 面此时“少阴并力而乘消 息”,指君王势弱,受群臣摆布。次日二月二十五日戊子下午三 到五点之间,天未黄昏,阴蒙之气又出现,臣党并力而争,君 王不胜。次日二月二十六日己丑夜,有“还风”,“降阳为风”, 当是阳弱阴强而导致的暴风。隔了一天,二月二十七日辛卯, 阴蒙之气甚重,以至太阳侵色。又隔一天,二月三十日癸巳,“目 月相薄”,汉书京房传注引京房易传云:“虽非日月同 宿之时,阴道盛,犹上薄日光如此,但日无光,不食也。”4 , 指虽未发生日食,太阳却如日月相食一样黯然无光,太阳失色 可谓达至顶点。邪臣同力蒙蔽君王,使得君主对京房起了疑心。 京房详细分析说,“蒙气不解”,“太阳亡色”是因为元帝受到了 “议者”的蒙蔽,他们唯恐京房“考功”之法于己不利,故一 步步设法隔绝京房和元帝的联系:先将京房弄出朝廷当刺史以 推行“考功”法,后又以当刺史可能与郡太守不同心为由说服 元帝改京房为太守。这是因为刺史可面见皇上,而太守却不可。 京房在此时感到事情不妙,恳求n - “陛下毋难还臣而易逆天 意。”并说“邪说虽安于人,天气必变。故人可欺,天不可欺也”。 结尾充满悲壮之情,预示了京氏悲剧的命运和无奈之情。果然, “房去月余,竟征下狱”,后遭“弃市”之死,“5 应了其师焦 延寿的预言:“得我道以亡其身者,必京生也。” 京房除应用“卦气说”占验外,还独创了八宫纳甲筮法。 八宫纳甲筮法和“八宫卦次图”及“纳甲”、“纳支”、“五行” 密切相关。“八宫卦次图”以乾、震、坎、艮、坤、巽、离、兑 八卦之序为首,阴阳消长变化成其它五十六卦。八纯卦先“纳 论孟、京“卦气说” 甲”、“纳支”,而后其它五十六卦再依其上下卦体和八纯卦上下 体的对应,也“纳甲”、“纳支”,从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均 和干支相配。最后,依干支五行和每卦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