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语》叙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语》叙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语》叙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语》叙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语》叙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j i 又 ,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序言1 第一章论语的叙事分类9 第一节“子日”式与描述式9 第二节无故事有互动式1 3 第三节有故事有情节式16 第二章论语的叙事空间2 0 第一节非实用空间天与天下2 0 一、对于“天”的认识2 0 二、对于“天下”的认识2 4 第二节实用空间地理大空间与场景小空间2 7 一、地理大空间2 7 二、场景小空间3 1 第三章论语的叙事时间。3 5 第一节微观、故事细节时间3 5 一、对生与老的感慨3 6 二、对病与死的喟叹3 7 第二节宏观、历史进程时间4 0 第四章论语的叙事逻辑4 4 第一节形式之无逻辑4 4 第二节内容之有逻辑4 6 结语51 参考文献5 6 后记5 9 一 、 , , f 一 一 摘要 论语叙事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云开 指导教师韩云波教授 摘要 从最广泛的层面上说,论语是一部研究得至为充分的儒家经典。事实上,在汗牛充栋 的研究著作与研究论文中,关于论语的文学研究显得相对薄弱,从叙事角度加以切入的 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从叙事着笔,将论语这部先秦儒家经典纳入人类叙事的历史 长河,通过对它的分析与切割,力求揭开论语叙事的神秘面纱。 文章分为序言、正文与结语三个部分。 序言部分主要介绍2 0 世纪以来论语的文学研究现状,指出先前的文学研究实际上已 为叙事研究打开了视野。然后初步辨析经典与叙事的关系。先介绍对唐前叙事的传统见解, 在纵向上将时间定格于唐前;再简单梳理现在已知的对唐前“经”与“子”的叙事解读,这 是因为论语地位曾经历过在“经”“子”之间游走的过程;然后分析论语叙事解读 的可能性,并提出之所以如此解读的缘由。 正文部分共四章: 第一章,论语的叙事分类。基于本文对论语的叙事切入视点以及前此对论语 的多种分类方式,文章拟将论语分作三大类,即“子日”式与描述式,无故事有互动式, 有故事有情节式,以此带动对文本的叙事剖析。 第二章,论语的叙事空间。本章主要分析论语的空间呈现,从天与天下两个维 度谈其非实用空间,又从地理大空间与场景小空间两个维度谈其实用空间。 第三章,论语的叙事时间。本章主要分析论语的时间呈现,从个体对生存的追 问探讨其个体感性时间,又从对历史时间的追述探讨其历史进程时间。 第四章,论语的叙事逻辑。本章主要从形式与内容两个维度讨论论语表面紊乱 与内里整齐的逻辑关系。 结语部分主要揭示了论语的叙事意义乃为教育叙事之雏形,点明其在中国教育叙事 史上的重要地位。阐释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启示来今之研究方向。 关键词:论语叙事研究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t h en a r r a t i v es t u d yo n t hean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 m a j o r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s p e c i a l t y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p r e - q i np e r i o d t os u id y n a s t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h a ny u n b o a u t h o r :w a n gy u n k a i ( 1 1 2 0 0 8 3 0 8 0 0 0 9 0 8 ) a b s t r a c t b r o a d l ys p e a k i n g ,t h ea n a i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i sac l a s s i cw h i c hh a sb e e ns t u d i e de x t e n s i v e l y i n f a c t ,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o nt h e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a r er e l a t i v e l yf e wi nt h ec o u n t l e s sr e s e a r c h w o r k sa n dp a p e r s ,a n ds t u d i e sf r o mt h en a r r a t i v ep e r s p e c t i v ea r em o r er a r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t h e s i sw i l l t a k en a r r a t i v es t u d ya sac u t t i n gp o i n t ,p u t t i n gt h ec l a s s i co ft h e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i nt h el o n g r i v e ro fh u m a nn a r r a t i o n ,m a k i n ge n d e a v o rt ou n c o v e r i n gi t sm y s t e r i o u sv e i lt h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a n d c u t t i n g t h i st h e s i s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p r e f a c e ,m a i nt e x t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p a r to ft h ep r e f a c em a i n l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s i t u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r ys t u d i e so n t h e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s i n c e2 0 也c e n t u r y , a n dp o i n to u tt h a tt h o s el i t e r a r ys t u d i e si nt h ep a s th a s o p e n e dt h eh o r i z o nf o ri t sn a r r a t i v es t u d y t h e n ,1 w i l l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a n da n a l y s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c l a s s i c sa n dn a r r a t i o n s t ob e g i nw i t h ,t h i sc h a p t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e w so n p r e - t a n gd y n a s t yn a r r a t i o n ,l i m i t i n gt h et i m es c o p ei np r e - t a n gd y n a s t y ;s e c o n d l y , i tb r i e f l yc o m b s t h en a r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0 1 1p r e - t a n g s j i n g a n d “z i , b e c a u s et h ep o s i t i o no ft h ea n a i e c t so f c o n f o c i u sh a sb e e nt r a n s f e r r i n gf r o m z i t o j i n g ;t h i r d l y , i ta n a l y s e s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o fn a r r a t i v e e x p l a i n a t i o no nt h e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 ,p r o v i d i n gt h er e a s o no f s u c ha n a l y s i s t h ep a r to f t h em a i nt e x tc a l l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 :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a n a l e e t so fc o n f u c i u s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n a r r a t i v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nt h ea n a i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a n dd i f f e r e n t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si nt h ep a s ta b o u ti t ,t h i st h e s i s p l a n st oc l a s s i f y i n gi ti n t of o u rs t y l e s :“z iy u e ”s t y i ea n dd e s c r i p t i o ns t y l e ,w i t h o u ts t o r i e sb u th a v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ss t y l e ,s t o r i e sa n dp l o t sc o e x i s ts t y l e ,f o rt h es a k eo fn a r r a t i v es t u d yo nt h et e x t n 1 一 簟 a b s t r a c t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t h en a r r a t i v es p a c eo ft h e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 i tm a i n l ya n a l y s e s t h es p a c ep r e s e n t a t i o n ,d i s c u s s i n gn o n - p r a g m a t i cs p a c et h r o u g ht h ed i m e n s i o no fl o g i ch e a v e na n d l o w e rh e a v e n , d i s c u s s i n gp r a g m a t i cs p a c et h r o u g ht h ed i m e n s i o n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m a c r o s p a c ea n d c o n t e x tm i c r o s p a c e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t h en a r r a t i v et i m eo ft h e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 i tm a i n l ya n a l y s e s t h et i m i n gp r e s e n t a t i o n ,e x p l o r i n gi t si n d i v i d u a le m o t i o n a lt i m e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i n d i v i d u a l l i f e ,e x p l o r i n gi t sh i s t o r i c a lt i m e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h i s t o r i c a lr e m e m b e r a n c e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t h en a r r a t i v el o g i co ft h e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 i t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 t h eo u t e rd i s o r d e ra n di n n e ro r g a n i z a t i o nt h r o u g ht h ed i m e n s i o no ff o r ma n d c o n t e n t s t h ep a r to fc o n c l u s i o ni sa b o u tt h en a r r a t i v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 i t m a i n l yr e v e a l st h a tt h e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i st h eo r i g i n a lf o r mo fe d u c a t i o n a ln a r r a t i o n ,a n dp o i n t o u ti t s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c h i n e s ee d u c a t i o n a ln a r r a t i o nh i s t o r y , e l a b o r a t i n gt h es t u d yt h o u g h to f t h i st h e s i s a n de n l i g h t st h ef u t u r er e s e a r c hd i r e c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t h e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 n a r r a t i v es t u d y i i i 引言 序言 论语是一部研究地至为充分的儒家经典,前人对此阐释有的从哲学角度入手,有的 从社会学角度切入,有的从政治学角度着眼,也有的从教育学角度下笔,还有的从文化学、 伦理学、美学等角度落脚,指向异样,不断标新立异。时至当代,论语为“经”的看法在 中国乃至世界几乎依旧维持着垄断性的地位,关于它“微言大义”之阐释可谓洋洋洒洒,蔚 为大观。这是因为传统观念之“重道轻文”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论语的文学价值,使得 其文学意味久久未受到更多的青睐。值得庆幸的是,自从上个世纪以来,对论语的文学 研究已取得些许成果,学者们从其语言艺术、人物形象、文体特征与总体风貌、修辞设色等 角度入手,颇有收获。 从语言艺术来看: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这是中国散文在萌芽时期所采用的重要形式。 由于孔子及弟子时人的言语问答是它的主要内容,故语言艺术研究历来受到较多关注。分述 如下:第一,论语语言精练而蕴藉。鲁迅先生首发其端,他从“儒者崇实”的思想特征出 发,将其语言艺术特色归纳为“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1 蒋伯潜先生认为论语是“最 早之记言体”,从语言风格上看具有“质朴”的特点。”2 柳存仁先生的上古秦汉文学史、3 郑振铎先生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4 也对论语的语言特征发表了类似的看法。此外,钱 基博先生中国文学史5 、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6 谭家健先生的先秦文学史 7 、章培恒、骆玉明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8 与郭预衡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 9 也谈到论语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 是受孔子“辞达而已”言语观的影响,二则是受当时书写材料的限制。第二,论语记言 还擅长修辞设色。胡念贻先生在从人物形象看( 论语) 的文学价值中认为,论语中“一 些格言式的表述哲学理论的语句”1 0 大多已浸染了文学风味。吴景和先生的( 论语) 文学价 值初论1 1 、尹建章先生的( 论语) 文学性初探1 2 李人纪先生的( 论语) 说理的写作成 1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全集第九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3 6 4 2 蒋伯潜诸子通考( 论语著述考) 上海:正中书局印行,1 9 4 8 :2 8 2 3 柳存仁上古秦汉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4 8 :8 5 4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7 :7 1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9 3 :据前国立师范学院1 9 3 9 年铅印本重刊,第2 l 、3 0 页 6 游圉恩等中国文学史( 一)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3 :7 2 - 7 3 7 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 9 9 8 :2 6 3 2 6 6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7 1 2 1 9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 :4 6 - 4 7 1 0 胡念贻从人物形象看( 论语) 的文学价值文史哲,1 9 6 2 ( 3 ) :4 8 5 4 1 1 吴景和( 论语) 文学价值初论延边大学学报,1 9 7 9 ( 2 ) :2 9 3 5 “尹建章( 论语) 文学性初探郑州大学学报,1 9 8 2 ( 3 ) :9 5 1 0 4 两南大学硕十论文 就论析1 对论语综合运用排比、反问、比喻、映衬、对比、层递等多种修辞手法做了深 入的剖析。此外,林坚先生的( 论语) 的文学趣味性初探2 谭家健先生的漫谈( 论语) 的文学价值和影响3 、曹文星先生的( 论语) 文学价值初探4 梅俊道先生的谈( 论语) 的文学语言特色5 、章沧授先生的( 论语) 的语言艺术美6 刘起舒、王钟翰先生等主编 的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7 以及傅修延先生的先秦叙事研究8 与方铭先生的战国文学 史9 都对此有所阐发。不过,如谭家健、郑君华二位在先秦散文纲要中所说:“论语 的语言从总体上来看,还比较零散片断,往往只有佳句而不成篇。如果从议论文来要求,它 往往只提出命题和结论,而没有进一步分析和充分展开论说。只道其然,而未道其所以然, 这正是语录体的局限所在。”1 0 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在某种程度上说,论语记言是为了摹写人物,它以夫子为中心,刻 画他周边的各色人群,等同于人物画廊已不为过。鲁迅先生在二十世三十年代就首先指出:论 语中描画了一个“活着的时候颇吃了苦头”1 1 的孔子形象,为孔子形象的研究点明了方向。刘 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挖中对论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研究,胡念贻先生在从人物 形象看( 论语) 的文学价值1 3 中重谈了这一点,吴景和、尹建章、曹文星、谈家健、傅修延等 多位学人也都指出了其中粗略、片断的人物形象。此后,郭丹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h 、 杨公骥先生的中国文学”对孔子形象也多有阐发。关于孔门弟子的描画,过常宝先生的中 国古代文学史1 6 、张志岳先生的先秦文学史1 7 对集中描写弟子形象的先进篇“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有较为详细的论述,这一章也是历来研究论语人物形象的 重点章节。在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中,孙钦善先生归纳认为:“论语描写人物的成功 之处主要有三点:第一,自然、真实。记言、记行都有这样的特点。第二,善于把握与表现人 物的本质特征。第三,善于在对比甚至冲突中表现人物。”1 嚣 从文体特征与总体风貌来看:铁民、少康、光烁三位先生的关于古典散文研究的二三 1 李人纪( 论语) 说理的写作成就论析求是学刊,1 9 8 3 ( 3 ) ,7 0 7 5 2 林坚( 论语) 的文学趣味性初探盐城师专学报,1 9 8 3 ( 2 ) :2 1 2 6 3 谭家健漫谈( 论语) 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1 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4 : 5 - 2 2 4 曹文星( 论语) 文学价值初探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 9 8 7 ( 4 ) :4 2 4 7 5 梅俊道谈( 论语) 的文学语言特色九江师专学报,1 9 8 8 ( i ) :7 2 7 6 6 章沧授( 论语) 的语言艺术美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 9 8 6 ( 3 ) 7 刘起盒于,王钟翰等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0 2 :2 0 5 2 1 7 8 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东方出版社,1 9 9 9 :2 4 8 2 5 1 9 方铭战国文学史武汉出版社,1 9 9 6 :2 2 7 2 3 4 1 0 谭家健,郑君华先秦散文纲要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7 :7 6 8 3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改造月刊,1 9 3 5 年6 月 1 2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8 6 1 3 胡念贻从人物形象看( 论语) 的文学价值文史哲,1 9 6 2 ( 3 ) :4 8 5 4 1 4 郭丹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上册北京:学林出版社,2 0 0 5 :8 1 1 5 杨公骥中国文学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8 1 :3 0 1 1 6 过常宝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卷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 0 0 5 :2 5 1 7 张志岳先秦文学史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8 6 :9 2 协刘起盒于,王钟翰等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0 2 :2 0 5 2 1 7 2 引言 问题l 文认为不能仅从形象、情感等概念入手来评价论语的文学价值,应试着拓宽其 研究路径。吴景和先生的( 论语) 文学价值初论2 、朱玲先生的( 论语) 的文学成就3 接 下来已作了此种尝试。从文体学与文学角度来观照,褚斌杰先生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4 中 给出了“语录体”的定义,为语录体进入文学视野提供了前提。郭预衡先生的中国古代文 学史简编5 、曾毅先生的中国文学史6 、徐北文先生的先秦文学史7 、尹达先生的中 国史学发展史8 、饶东原、曾炽海先生的中国文学史9 对论语的总体风貌也有所涉猎。 李措吉先生在中国散文m 一书中也提及论语,但主要是从逻辑思想角度入手。然而,论 语毕竟诞生尚早,在文本上留下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缺憾。罗根泽先生在罗根泽古典文学 论文集中指出了论语在论证上存在着“论据大半没有列举1 1 的瑕疵,顾实先生也认为 论语之言语大多太短,故“不留润色之余地。”1 2 从叙事研究的角度来看:上述学者在对论语的语言艺术、人物形象、文体特征与总 体风貌研究的过程中,有些已在不经意间从叙事文学的角度落脚,开始了论语的叙事性 研究。只不过这方面相对较少,在上个世纪不可能形成较大的气候,其中有中国科学院文学 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提到:“有的著作中某些部分有记事的成分, 它们记述了思想家和他们的门徒等的一些活动,在这些记事中往往写出了人物的具体行动, 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如同闻见了这些人物的声容笑貌。论语、孟子里,这样的文字 较多。”1 3 褚斌杰、谭家健先生也指出:“论语写到一些生活片断,反映出孔子与某些人物 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已不是简单对话,而是具有一定情节和波澜的小故事。有些故事反映 了孔子与当权者的矛盾。”1 4 以上二书为论语之叙事研究开风气之先。其他如郭丹先生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1 5 、姜书阁先生的中国文学史纲要埔、陈飞先生的中国古代散 文研究1 7 、刘起舒、王钟翰等主编的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埔、熊礼汇先生之先唐散 文艺术论1 9 、詹安泰先生等的中国文学史1 、谭丕模先生之中国文学史纲2 也稍稍提 1 铁民等关于古典散文研究的二三题光明日报,1 9 6 2 年1 2 月2 日 2 吴景和( 论语) 文学价值初论延边大学学报,1 9 7 9 ( 2 ) :2 9 3 5 3 朱玲( 论语) 的文学成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 9 9 6 ( 3 ) :9 0 9 6 4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4 8 2 - 4 8 5 5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 :4 6 - 4 7 6 曾毅中国文学史上海:泰东图书局,1 9 1 5 :3 4 4 0 7 徐北文先秦文学史山东:齐鲁书社,1 9 8 1 :1 6 3 - 1 6 7 8 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8 5 :5 3 5 4 9 饶东原,曾炽海中国文学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7 :5 5 5 6 1 0 李措吉中国散文。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 0 0 7 :6 1 2 罗根泽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4 6 0 1 2 顾实中国文学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2 9 :5 2 5 3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图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7 0 - 7 4 1 4 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 9 9 8 :2 6 3 2 6 6 1 5 郭丹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上册北京:学林出版社,2 0 0 5 :8 1 1 6 姜书阁中国文学史纲要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 9 8 4 :5 5 “陈飞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5 :6 4 7 6 协刘起舒,王钟翰等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0 2 :2 0 5 - 2 1 7 1 9 熊礼汇先唐散文艺术论北京:学苑出版社,1 9 9 9 :1 5 2 西南大学硕七论文 及叙事。不过,观照此类叙事研究后发现,他们对论语的叙事研究,多聚焦在侍坐 章等逼仄范围内,而且分析也相对浅显而缺乏深度尝试,这便给后来人留下了较为充分的叙 事探索空间。 在诸如此类的叙事探究中,傅修延先生的先秦叙事研究乃为其中翘楚,他说:“人 们一般不会忽略论语的语录体对其它诸子与后世论道之文产生的影响,实际上,以 世说新语为代表的魏晋世说体,正是继承并发展了语录体中以精粹之言为眼的 叙事模式。”3 傅先生主要是抓住了其语录体的特点,从其对后世的影响出发来思考问题,指 出论语对后来者之积极沾溉。然而,即便傅氏标名为“先秦叙事研究”,他所做的工作 也只是提出了问题,对先秦叙事状貌到底如何并未作详细讨论与分析,尤其是对诸子叙事关 注力度明显不足,这一点也启发了我的思考。 综上来看,上个世纪以来对论语叙事研究的力度还存在着较大空白。因此,本文将 以叙事作为切入点和突破e l ,把论语这部先秦儒家经典纳入人类叙事的历史长河,通过 对它的分析与切割,合理的展示随着时间流变而渐趋进化的叙事艺术,力求揭开远古叙事思 维的神秘面纱,深刻理解儒家文化在人类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此,人类叙事之渊 源将会进一步溯清,线索将会更加明晰。可以说,本选题是对国学经典的一次新阐释,对叙 事研究将会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叙事一题源远流长,西方对它的探讨其来久矣,中国也不例外。唐刘知几史通历数 自古帝王绵邈史籍,爬梳其纷糅条流,概而为六:“一日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日左传家, 四日国语家,五日史记家,六日汉书家。”4 其中尚书记言,左传记事,春秋按编年, 国语以国别,史记通古今上下,汉书断代纪传,记言、记事是从内容上来说的, 编年、国别、通史、断代是从形式来讲的。刘氏进而提出:“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 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5 他以叙事精湛与否为标准遴选前朝史载,作为评骘其优劣的重要 砝码,并且要求叙事在重视技巧的同时要以简明扼要为主。同时,他又认为:“盖叙事之体, 其别有四:有直记其才行者,有唯书其事迹者,有因言语而可知者,有假赞论而自见者。 6 才 行、事迹、言语、赞论四者分别指向的是行事言议,可见,刘知几已不仅将记述人物言语行 为事迹看作叙事,品评人物也是叙事之题中之义,他的叙事观业已相对宽泛了,这对以后叙 事文学的发展与分析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史通所论者主要为历史叙事,由于刘知几乃以 史学名家,他由史家正统观念出发,故除却史册叙事之外,没能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所长, 1 詹安泰,容庚,吴重翰中国文学史( 先秦两汉部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5 7 :9 7 2 谭丕模中国文学史纲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 :7 5 - 7 8 7 2 - 7 4 3 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东方出版社,1 9 9 9 :2 4 8 2 6 1 4 ( 唐) 刘知几撰,( 清) 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1 5 ( 唐) 刘知几撰,( 清) 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七上海:r 卜海古籍 f :版社,1 9 7 8 :1 6 8 6 ( 唐) 刘知几撰,( 清) 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1 6 8 4 引青 i 宣i 萱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置i 7 = i i 这点应该是他以历史为尚所带来的局限性。然而,刘氏所论毕竟开风气之先,为以后小说叙 事的洋洋大观开了先河。 韩云波先生说:“历史叙事和宗教叙事,是小说叙事得以兴起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两大因素, 历史叙事是母体,但他的基本精神是实录,而不是小说叙事的虚构,这就决定了它只 能是量变;宗教叙事是催化剂,其基本精神是虚构,但纯宗教的虚构却常常还是虚 幻,它经过合理化的补偏救弊,可以成为促进质变产生的因素。历史叙事与宗教叙事的 结合,即实录与虚幻的结合,就产生了基于更高的真实性的合理的虚构,这时, 小说叙事就获得了飞跃性的质变。 1 先生在刘氏研究工作基础之上,开宗教叙事一途,将 小说叙事的发展归因于历史叙事与宗教叙事两大因素,二者的合力尤其是宗教叙事的加推对 唐小说及以后小说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历史之实与宗教之虚的同体便有了虚虚实实,虚 实相生而千变万化的小说。不过囿于篇幅,先生在专著中的关注点主要是历史叙事与宗教叙 事的观念以及这二者同小说叙事之兴起的探讨,对那些生长在夹缝中的叙事因子较少提及。 不过,傅修延先生在先秦叙事研究2 中却把吾国叙事的胎衣上溯到甲骨文、青铜铭文、 卦爻辞等,以为在那里我国叙事业然肇端,循此脉络爬梳下来以勾勒华夏叙事的成长曲线。 毋庸置疑,与前二者相比,傅先生的叙事视野显得更加广阔,叙事载体更加多样,叙事手段 更加灵活。既然甲骨文、青铜铭文与卦爻辞等都已包孕叙事之基因,那么按理来说,与之同 时或稍后诞生的五经、四书等也存叙事成分应该是无疑的。这就为从叙事角度切入五经或四 书文本提供了可以支撑的理念前提。 在此,之所以将“经”与“子”并提,是因为二者联系甚为紧密。吾国经书从六经到五 经,从五经到九经,从九经到十二经,从十二经到十三经,经书数量伴随着中国历史的递进 而嬗变。众所周知,在最终定型的十三经中,除易、书、诗、礼、春秋这 几部在先秦就被加冕为“经”外,其他在诞生之初基本都被纳放于“子”部,只不过后来为 了迎合历史发展需要,某些“子”书由于特殊的目的被推上“经”的至高宝座,也就是说, 在这里有一个出子而入经的过程。子书加入经书家族由此发生了地位上的显赫变化,论语 地位的变化也即是一个“出子入经”的过程。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的“出子入经”已为数不 少,“出子入史”更是毫不鲜见。 不过,本节的叙事讨论将不把史书作为重点对象而过多涉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史部 历来被当作叙事的重阵。无论是唐朝的刘知几,还是明末清初的金圣叹,以及在当代学者的 眼中,这一点都已得到了公认,同时也产生的数以千计的论文或专著来解读,在此无需赘述。 然而与前者比较,对经书与子书的叙事分析显然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在很多方面甚至还是一 片空白。 迄今为止,对唐前“经”“子”的叙事解读还比较鲜见。就经而言,主要有李康先生的 时空一体叙事思维模型1 ,他主要从时空的角度分析了周易的叙事思维模型,发 掘了中国早期叙事思维中存在的一些特点,探讨其对我国早期叙事作品的影响。就子而言, 相比于经的叙事分析又稍多,主要有薛秀艳女士诸子叙事研究29 她主要以韩非子、吕 氏春秋、淮南子三部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它们的叙事逻辑清理出其线索,并在文 章末尾探讨了它们以中国叙事传统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刘晓珂女士“后汉三贤”著述的叙事 心态及其呈现研究3 ,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仲长统吕言为叙事研究对象, 研究了它们不同的叙事心态及其独立的理性思考,探讨了其各具特征的叙事呈现。类似的还 有薛秀艳女士( 淮南子) 叙事要素研究4 ,文敏女士( 管子) 叙事结构分析5 等关于子书 气 的叙事分析。 正因为有上述“经”与“子”叙事解读的奠基,才开启了论语叙事研究的坦途。 多年以来,治叙事学者皆命左传为中国叙事之权舆,探讨先秦叙事观念也以此为文 本范式。不过,前此傅修延先生先秦叙事研究已将叙事研究的时间长河上溯至先秦阶段。 那么,在此过程中所诞生的儒家经典算不算叙事大家庭之一员呢? 传统观念认为:圣人精义,亚圣言论乃论“道”经典,纯属哲学社会学著说,无关叙事 宏旨。在此,不妨首先简要追溯一下作为千年以来儒家经典代表的论语地位演进史。论 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编辑成书则应该是在战国初期,这大概是接近历史事实的。 它并非在诞生不久就被加封为“经”,这一点可从我们所熟知的周秦六经中看到,从孔子在当 时被称为“子”这一点也可略见一斑。论语降生于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前夜,在当时它 是以子书的形式而问世的。在两汉期间,虽然有几欲加冕的倾向,但也免不了一波三折。随 着历史航船破浪前行至唐朝,在唐文宗时代,论语才被冠以“经”的高帽;宋代赵普有“半 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尤其是经由朱熹之编纂及四书章旬集注面世,它成为了士子 考试的必修课,其实际地位已居于其他儒经之上,从此便高调面世,开始了在中国历史上的 不凡征程。 就此而言,论语亦经亦子,兼备二重身份,在经则为哲,在子则属文。不过,先秦更 是一个文史哲三家浑融的时代,史蕴诗心、哲裹文衣的现象并不鲜见,经史子备于一身也并 非少有,三家之中史部的庞大是众所周知的。明人王世贞说:“天地间无非史而已。三皇之世, 若泯若没。五帝之世,若存若亡。噫! 史其可以已耶? 六经,史之言理者也。日编年,日本 纪,日志,日表,日书,日世家,日列传,史之正文也。曰叙,日记,日碑,日碣,日铭, 日述,史之变文也。日训,日诰,日命,日册,日诏,日令,日教,日刳,日上书,日封事, 日疏,日表,日启,日笺,日弹事,日奏记,日檄,日露布,日移,日驳,日喻,日尺牍, 1 李康周易时宅一体叙事思维模型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 0 0 8 :卜4 0 2 薛秀艳诸子叙事研究两南大学硕士论文,2 0 0 7 :1 - - 4 3 3 刘晓珂后汉三贤著述的叙事心态及其呈现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 0 0 8 :i - 5 3 4 薛秀艳淮南子叙事要素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6 ( 2 ) :1 8 2 1 8 5 5 文敏管子叙事结构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8 ( 4 ) :1 0 3 1 0 6 6 , 引言 史之用也。日论,日辩,日说,日解,日难,日议,史之实也。日赞,日颂,日箴,日哀, 日诔,日悲,史之华也。”1 王世贞将哲学的、史学的、文学的几十种体式统统纳入史学,分别 为史之言理者,史之正文,史之变文,史之用,史之实,史之华。在他看来,经书乃是借用 史的形式来言理,子书乃是史所结出的果实,史书是史之正体自不待言。清人章学诚也曾说: “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2 章氏在此点明了 古人说理常用的方法,即借用事实来言说道理。他“六经皆史”的观念与王氏“六经,史之 言理者也”几乎异口同声。相比之下,王氏之史学观更显宽泛,确有史家一途包罗万象的味 道。虽然二者之言辞有强烈的历史主义倾向,不过这一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是暗相契合的。 王章二氏的声音较为特出,但也并非是牵强附会,也非标新立异。历史上发出同种声音的大 有人在,明王守仁也曾提经即史的命题,他说:“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 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庖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 是三代史。”又日:“五经亦只是史”。3 李贽在焚书中也说:“经史一物也。故谓六经 皆史可也。”4 可见倡导“六经皆史”者的确是代不乏人。 至于近代,钱钟书先生也说:“盖修词机趣,是处皆有;说者见经、子古籍,便端肃庄敬, 鞠躬屏息,浑不省其亦有文字游戏三昧耳。”5 所谓“文字游戏”,实乃包括叙事一义也。也就 是说,在常人所奉为圭臬的经书中也不乏叙事的火种。子书、史书更不待言,经中无事只不 过是常人的偏识。由此看来,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在先秦的特定语境中,某个文本往往兼备多 重属格并非罕事,象论语这样亦经亦子的著作与史部也有脱不了的干系。先秦叙事的三 大类型: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及辞赋即分别对应着史、哲与文,而子史作为叙事是没有异议 的。如此看来,把论语当作叙事文本加以对待也未尝不可。 在东方的中国有对叙事学的开阔眼界,在西方也不例外。罗兰巴特说:“叙述的体式更 是十分多样,或神话,或寓言,或史诗,或小说甚至可以是教堂窗户玻璃上的彩绘,报章杂志里 的询问,可乃至朋友之间的闲谈,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任何社会都少不了叙述,它从远古时 代就开始存在,古往今来,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叙述。”6 巴特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说与明人王世 贞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似乎可用“大叙述”观来囊括人类的全部生 活,叙事是无处不在的。 韩云波先生曾与何秋瑛女士合作 叙事要素与叙事意义论析7 一文,初探察六经 之首周易的叙事状貌,开中国意义上“经典叙事学”风气之先,余下诗书礼春 秋以及启后的“十三经”中某些文本皆叙事研究大有可为之沃土。 1 ( 清)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9 6 3 2 ( 清) 章学诚著,刘公纯标点文史通义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5 6 :l 3 ( 明) 王阳明撰,于自力、孔薇、杨骅骁注译传习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 0 0 4 :2 8 4 ( 明) 李贽著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5 9 3 5 9 4 5 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4 6 1 o 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5 7 何秋瑛,韩云波易经叙事要素与叙事意义论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 0 0 6 ( 6 ) ,1 1 9 - 1 2 2 7 两南人学硕十论文 诚然,论语是一个动态的表达资源,能够被进一步组合和重新组合,以生产多样化的 形式与意义。作为先秦诸子散文大家庭中之一员,论语通过记叙孔子一生中大多数社会活 动与教学过程,展示了他让人难以忘怀的言论和行为。整个文本主要就是孔子言行的记录, 他的言行不仅是世代儒者和行为准则与效法榜样,而且上至王侯将相,下到庶人平民,莫不 以此为楷模世范。因此,论语不仅对华夏民族精神风貌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而 今研究孔子及弟子的重要文本,论语在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过程中有某种程度上的发轫之 功。从某种程度上说,论语的如何解读还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