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敦煌变文的审美文化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敦煌变文的审美文化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敦煌变文的审美文化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敦煌变文的审美文化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敦煌变文的审美文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敦煌变文的审美文化研究。y 7 6 0 15 71 洲洲矾矾 内容摘要 变文作为敦煌学的一部分,有重大研究价值,学者通常关注其文献和史学价值,对 其美学价值没有足够重视。事实上变文的价值是多重的,本论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 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做整体研究。具体说,通过“变文概念的研究,认为变文是由正经 雅文转变而来,这种“转变 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转变,更是一种审美标准的转变; 从创作时间来看,这一转变盛行于唐末五代,与唐代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社会大文化 背景和敦煌相对稳定的特殊环境密切相关;从创作主体的身份来看,他们多为文化修养 不高的民间文人。所以,变文是一种唐五代流布于民间的散韵结合的说唱文体,是形式 美和内容美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具有美学特征和审美功能。本论文除绪论 外,分三章内容:第一章是对变文及其文献的概述,包括变文的发现和学术意义;重新 界定变文的概念;概述变文的创造,主要是从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作一阐释。第二 章是探讨由“变 到“变文”的形式转变背后所隐藏的审美转变,重点是在比较正体经 文和变文异同,概述其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特点以及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第三章探讨变文的艺术美,分别为声律之美、形象之美、意蕴之美三个层面。声律美是 从语言层次而言的,包括节奏、平仄、音韵之美等;形象层面是对变文中的主要人物类 型的梳理归纳,不仅包括女性形象,还包括男性和僧人形象;意蕴美是从审美深层次上 说的,探讨蕴含在变文背后的思想,进一步揭示其审美意蕴和价值。故此,变文从形式 上具有散韵结合、音律铿锵的语言美,内容上具有生动形象美和儒佛兼修的意蕴美,在 美感表现形式上既有令人激动不已、惊心动魄的崇高美,又有令人恐惧敬畏的悲剧美。 关键词:变文文献,审美,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 as t u d yo fd u n h u a n gb i e n - w e na e s t h e t i cc u l t u r e a b s t r a c t : b i e n w e n , a sap a r to fd u n h u a n g n 0 1 0 9 y ,h a si t sr e s e a r c h i n gv a l u eo f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ea u t h o r sf o c u st h e i ra t t e n t i o no ni t sd o c u m e n t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h o w e v e r ,i t sa e s t h e t i co n e sa r e n tp a i de n o u g ha t t e n t i o nt o a sam a t t e ro f f a c t ,t h ev a l u e so fb i e n - w e n1 i ei nm u l t i p l er e s p e c t s t h i s d is s e r t a tio nist os t u d yb ie n - w e nb a s e do nt h ed o c u m e n t a lc a r d in ga n df r o mt h e p o i n to fa e s t h e t i cc u l t u r e so nt h ew h o l e t ob ee x a c t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s e a r c h o fc o n c e p to fb i e n - w e n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a tb i e n - w e nw a sc o n v e r t e df r o mc l a s s i c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e l e g a n ts c r i p t u r e t h i sc o n v e n t i o ni sn o to n l yj u s tac h a n g e o f1 i t e r a r ys t y l eb u ta l s oa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oe s t h e t i cs t a n d a r d sa sw e l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t h et i m eo ft h ec r e a t i o n ,t h ec o n v e n t i o nw a sp o p u l a rd u r i n gt h e e n do ft a n ga n dt h e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w h i c hh a db e e nac l o s er e l a t i o nt ot h eo p e n a n df r e e d o mo f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so f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a n d ,t h ep a r t i c u l a re n v i r o n m e n to fi t sr e l a t i v es t a b i l i t y ;f r o m t h es t a t u so ft h ec r e a t i v em a i np e r s p e c t i v e 。m o s to ft h e mc a m ef r o mt h ef o l k t h a tl a c k e di nh i g hl e v e l so fc u l t u r a l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a n dc u l t i v a t i o n t h e r e f o r e , b i e n - w e nw a sas o r to fr a ps t y l ec o m b i n e dr h y m ew i t he s s a y ,a n dw a sp r e v a l e n t a m o n gt h ep e o p l ei nt a n ga n dd y n a s t i e s ,w h i c hi n t e g r a t e de x c e l l e n tf o r ma n d b e a u t i f u ls u b s t a n c e 。s h o wh u m a np o w e rn a t u r eo fo b j e c t o r i e n t e da n dh a s a e s t h e t i cf e a t u r e sa n da e s t h e t i cf u n c t i o n t h r e ec h a p t e r sc o n s i s t e do ft h i s t h e s i s 。i na d d i t i o nt oo u t s i d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t h ea u t h o r o u t l i n e db i e n - w e na n di t sd o c u m e n t ,i n c l u d i n gh o wd i s c o v e r e db i e n w e na n dw h a t h a sa c a d e m i cs i g n i f i c a n c e ,r e d e f i n i n gt h eb i e n - w e nc o n c e p ta n do v e r v i e w i n gi t s c r e a t i o n , w h i c hm a i n l ye x p l a i n e db a s i ct h e o r i e sa n dm e t h o d so fb i b l i o g r a p h y t h es e c o n dc h a t e r d i s c u s s e da e s t h e t i cc h a n g e sw h i c hc o n c e a l e dt h eb a c k o f p r o c e s sf r o m“t r a n s f o r m i n g t o “b i e n - w e n ”t h i s c h a p t e rp u te m p h a s i s s c o n t e n t so nd i f f e r e m e sa n ds i m i l a r i t i e sb yc o m p a r i n gt r a d i t i o n ga n de l i g a n t a r t i c l ew h i t hb i e n - w e n ,s u m m a r i z e di t sa e s t h t i ci n t e r e s t 、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la n d w h a tr e l a t i o n s h i pt ot h e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i nt h a tp e r i o d t h e a r t i s t i cb e a u t yi sa r r a n g e di nt h r e ec h a p t e r ,w h i c hc o m p r i s es o n o r o u sr h y t h m 、 v i v i di m a g e sa n di m p l i c i tm e a n i n g s o n o r o u sr h y t h m ,s p e a k i n go nt h el a n g u a g e l e v e l 。i n c l u d e sr h y t h m 、t o n a lq u a l i t ya n dr h y t h e ms o u n de t c g e n e r a l i z i n gt h e f i g u r et y p e si nt h eb i e n w e ni sb e l o n g e dt oi 衄g el e v e l ,a n dn o to n l yh a sf a m a l e i m a g e sb u ta l s om a l ea n dm o n ki m a g e s p h i l o s o p h i cc o n t e n t si s t h em o s td e e p a e s t h e t i ci nt h i sp a p e r ,i nt h i sb a r t ,w h i c hr e s e a c hi t si d e ah i d e di nt h e b i e n - w e nb e h i n d ,f u r t h e rs h o wi t sa e s t h e t i cm e a n i n g sa n d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 t h e r e f o r e f o r mt h ea s p e c t so ff o r m ,b i e n w e nh a sc h a r m i n gl a n g u a g ec o m p r i s i n g p r o s ea n dv e r s e ,m u s i ca n dr o c k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c o n t e n t s ,i th a sb e e ne n d u e d b e a u t yo fv i v i di m a g ea n dc o n f u c i a n b u d d h i s ti m p l i c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b i e n - w e nd o c u m e n t s , a e s t h t i c ,v i v i dl a n g u a g e ,b r i s k i m a g e ,m e a n i n g f u li m p l i c a t i o n s 目录 绪论”一”“”( 1 ) 一选题的由来与学术意义( 1 ) 二学术史概括( 1 ) 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5 ) 第一章变文文献述要( 7 ) 第一节敦煌变文的发现及学术意义( 7 ) 第二节变文文献整理述要( 8 ) 第三节关于变文的创作 ( 9 ) 第二章从“变 到“变文 :审美的转变( 1 2 ) 第一节从“变”到“变文”的转变( 1 2 ) 二第二节正本经文到变文的审美转变( 1 4 ) 第三节变文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 1 8 ) 第三章变文的艺术审美( 2 2 ) 第一节韵律节奏之美( 2 2 ) 第二节人物形象之美( 2 6 ) 第三节意蕴之美m ( 3 4 ) 结语”“? ( 3 9 ) 文献参考( 3 8 ) 附与乏“”一( 4 2 ) 个人简介( 4 6 ) 后记“”( 4 7 ) i i i 敦煌变文的审美文化研究 绪论 一、选题由来与学术意义 论及选题,得益于恩师米海萍先生,先生说选题不仅要考虑到材料充分,更要考虑 到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术空间。目前西北文献受关注的是敦煌变文,虽成果丰硕,但 研究潜力巨大,尤其是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对变文做总体的研究并不多见,于是我欣然接 受了这个选题,并定名为敦煌变文审美文化研究,意在从审美文化的视角研究敦煌 变文。该论题即具有专业要求,也具有地域特色。从专业讲,盛行于中晚唐到宋初的变 文,手抄本很多,被掠夺的残卷遗失严重,需要文献学的整理;从地域说,敦煌地处边 陲,属西北文献的范畴。 变文对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变文根源于中国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但和佛教、 变相有密切联系。冯宇、徐嘉瑞、程毅中等认为,变文和东汉佛教的传入有很大关系。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更好在民间传播,拥有更多信徒,便采用了中国特有的说唱形式, 并对佛经内容及语言形式做了改造。这个过程既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变文产生过 程。隋唐时期,政治开明,思想开放,文化兼容并包,即使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 但在中原,人们仍对盛唐充满信心,在西北,战乱并未波及敦煌,给敦煌一个相对稳定 的社会环境。变文在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敦煌归义军时期,加之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 变文抄本尤为盛行。到宋初,因其种种原因而受限制,被封存,终消失。但它散韵结合 的形式和影响在民间保存下来,被后来的平话、诸宫调、宝卷、弹词等继承。所以,对 变文的研究是了解后世民间诸多文学形式的关键,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正如郑振铎所 说:“在变文没有发现以前,我们简直不知道平话怎么会突然在宋代产生出来 ? 诸宫调的来历是怎样? 盛行于明、清两代的宝卷、弹词及鼓词到底是近代的产物, 还是古已有之的? 许多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都成为疑案而难于有确定的回答。但自从 三十年前斯坦因把敦煌宝库打开而发现了变文的一种文体之后,一切疑问,我们才渐渐 的可以得到解决。”锄这正说明变文研究对文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变文审美文化研究也丰富了中国传统美学。“美学”本是“进口货”,被国人接手 后,几度狂热。但中国美学走的是民族上层美学的道路,注意力放在专家的美学著述和 传统雅正文学作品中,很少走向民间。缺少对民间审美文化的研究,中国美学史将失去 一半的价值,至少说是不完美的。同时变文又是流行于中晚唐、五代民间的文艺,最初 虽出于宣扬佛教,但后来离经叛道,完全世俗化,反应了广大民众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 趣,体现了他们的审美理想,对变文的深入研究,对该段历史的民俗文化研究也有一定 的价值。 2 0 世纪以来,我们正处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各种民族文化相互激荡,愈是民族的, 愈是世界的正确性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而我们的现代社会“洋货”多,而“国货 少,物质盛而精神寡。科技在带给人们极大物质享受的同时,精神食粮相对缩水,许多 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艺濒临失传的困境,比如京剧、皮影戏。变文久已失传了,京剧 和皮影是否会有同样的命运? 因此对变文的研究,既能提高现在民间审美水平,丰富民 间艺术生活,也能为民族文艺的继承发扬提供借鉴。这些既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现代人 实用的、物化的价值偏向,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继承传统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发挥 应有的作用。 二学术史概述 变文的研究是伴随敦煌遗书的发现而逐步兴起。光绪二十六年( 1 9 0 0 年) 藏经洞发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版,第1 8 0 1 8 l 页。 l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现后,大量文献流入国外,直到1 9 2 0 年王国维的伦敦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 才正式揭开了敦煌变文的研究序幕,他提出:“伦敦博物馆又藏唐人小说一种,全用 俗语,为宋以后通俗小说之祖。 王氏所称的通俗小说中有季布歌、孝子董永传、 目连救母、李陵降虏及唐太宗入冥记等。1 9 2 4 年,罗振玉辑印敦煌零拾, 称变文为“佛曲圆把它们和后来收入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三种编辑出版,这是 国内最早刊布的变文作品,罗氏把“佛曲 作为宋代“说话”的先驱,说话一类的通俗 文学,与宗教佛曲并非一回事,直到1 9 2 9 年向达发表论唐代佛曲才对这个问题予 以纠正。随着人们对变文认识的不断深入,郑振铎首次采用了“变文 这一名称,后 来这一称谓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 一) 关于“变文一之“变刀的探讨 “变文 这一名称得到公认后,学界开始探讨变文名称的确切内涵。郑振铎认为: “所谓变文之变,当是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 变相是 变佛经为图相之意) 。后来变文成了一个专称,便不限定是敷演佛经之故事 了( 或简称变) 。 这是对变文的最早定义。傅芸子说:“所谓变者,乃佛的说法 神变( 佛有三种神变,见大宝积经八十六) 之义,唐五代间,佛教宣传小乘,有 两种方式,即变相图与变文,均刺取经典中的神变作为题材,一为绘画的,一为文辞的, 即以绘画为空间的表现者为变相图,以口语或文辞为时间的展开者为变文是也。 后关 德栋在略说“变”字的来源 ,向达在唐代俗讲考,王庆菽在谈变文的产生 和影响 ,程毅中在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 ,周绍良在谈唐代民间文学 等论 文中都对变文的内涵做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孙楷第见解比较独特,他指出: “变 字之意,近时敦煌学者皆未明确解释或者乃疑为译音,余按慧琳一切经音 义卷五十三,四谛经“执变”注引白虎通日:“变,非常也”。非常事之属于妖 异者,谓之“怪变”,“变怪。非常之事属于灵异者谓之“神变”,“灵变。 并认为变文和变相同义,“盖人物事迹以文字描写之,则谓之变文,省称日变。以 图像描写之,则谓之变相,省称亦日变。其义一也。然则变文得名,当由于其文述佛诸 菩萨神变及经中所载变异之事。 n 王重民在中华文史论丛此中赞成孙氏之说,认为 “变文 就是把一种记载改变为另一种体裁的文字。现在学界一般认为变文与变相有 关,指那种有说有唱,逐段铺陈的文体。根据所收集的变文资料,笔者认为除押座文( 其实隶属于变文,它是变文讲唱的前期准备,起到吸引注意力和安定场面的作用) 外, 其余都出自佛经或正史经典,是一种说法的转变。同时所有故事在内容上都具有孙氏所 d 王国维:伦敦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原载东方杂志1 9 2 0 年4 月第七卷第八期,周绍良、白化文编 敦煌变文论文录收,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l 页。 o 罗振玉:敦煌零拾,1 9 2 4 年上虞罗氏铅印本。 o 郑振铎:敦煌的俗文字,小说月报,1 9 2 9 年第1 2 卷3 号。 回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 9 3 8 年版,第1 9 0 页。 傅云子:关于( 破魔变文) ,原载艺文第3 期,1 9 4 3 年,收入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下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4 9 5 页。 关德栋:略说“变”字的来源,原载大晚报通俗文学,1 9 4 7 年,收入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 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2 3 5 页。 o 向达:唐代俗讲考,收入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5 2 页。 毋王庆菽:试谈“变文”的产生和影响,原载新建设,1 9 6 3 年l 期,收入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 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2 5 5 页。 程毅中:关予变文的几点探索,原载文学遗产增刊第l o 辑,1 9 6 3 年7 月,收入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 论文录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3 7 3 页。 o 周绍良:谈唐代民间文学,原载新建设1 9 6 3 年1 期,收入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册,上海 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4 0 5 页。 孙楷第:读变文变文变字之解,原载现代佛学第1 卷第1 0 期,1 9 5 1 年6 月,收入周绍良、白化文敦 煌变文论文录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2 3 9 - - - 2 4 1 页。 坛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原载中华文史论丛,1 9 8 1 年第2 辑,收入百年文库文学卷第2 卷,第1 7 4 页。 2 敦煌变文的审美文化研究 说的“神变,“灵变”的特征。 ( 二) 变文范围的讨论 _ 一 变文外延的确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广义变文,另一种是狭义变文。上世纪 初在敦煌藏经洞里发现遗书后,大部分被斯坦因、伯希和等盗窃国外,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写本大部分残缺不全,没有标题,有些原卷标题又有“变”、“变文 、因缘、缘起、 讲经文、赋、话、诗等等的差别,而这些原题中有“变”或“变文”的仅有八九种,这 种情况给变文外延的鉴定带来了困难。早期研究者一般倾向于用“变文 作为敦煌所出 讲唱文学作品的统称,如王重民就明确说过:“只有用变文这一名词来代表敦煌所 出这类文学作品,为比较适宜、比较正确。”在这一统称下,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 傅芸子的俗讲新考,关德栋的谈“变文 都把“变文”分为佛教故事,和非佛教 故事两大类,其下统辖了讲经文、缘起、因缘、话本等一切类目。周绍良编敦煌变文 汇录,王重民,王庆菽等编敦煌变文集,、更是兼收并蓄,把当时所能见到的说唱类 作品一并纳入其中。但对这一问题,有的学者提出疑问,比如向达就认为词文、缘起等 “题材与变文迥异 ,“今统以变文名之,以偏概全,其不合理可知也。 周绍良说:“半 个世纪的变文研究,仍笼统成为变文,不适合,因为唐代文学是丰富多彩的,这段 时期不只是有变文形式”固,并认为都称“变文”不能反应唐代文学的丰富性。他 把变文分为:变文、词文、俗讲文、诗话、话本、赋。程毅中在同年发表的关于变文 的几点探索,也力主变文和讲经文并非相同的文体。近几年来,张鸿勋的敦煌讲唱 文学的体制及类型初探,高国藩的敦煌民间变文,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们认为, 确定变文外延应该从现有“交”或“变文”原题入手,从中概括其共性,作为衡量“变 文”外延的标准。如周绍良、张涌泉等认为变文的最大文体特征是具有“若为 、“若为 陈说 等诸如此类的套语,因为这是法师要求都讲说出下段经文的标致,凡是没有这。 类特征的不应叫变文,并把王重民、周一良等在1 9 5 7 年编辑的敦煌变文集中1 8 7 二 篇写本分为变文、讲经文、因缘和押座文。按照这一标准,能称得上是变文的只有十几+ 种。有的学者取折中之意,如项楚提出变文有广、狭义之分,“就狭义来说,变文专 指那种有说有唱、逐段铺陈的文体,这是普遍同意的。不过,除此以外的其他说唱文体, 也可以称为变文或者变,如舜子变后题舜子变文,以六言句式为主,通 篇押韵,并无唱的部分 ;“事实上在唐五代时期,各种说唱艺术在民间百花竞艳,一片 繁荣景象这些纷繁的通俗文学样式需要有、事实上也确实有一种总的名称来统摄他 们,这就是变文自然是广义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项氏所说是,如以套 语来衡量,变文外延范围太狭隘,如以通指说唱文学,范围似乎太广。变文的概念应以 狭义概念为核心,兼及广义的概念。界定变文概念的外延,至少要符合三个标准:一是 必须要体现“变”,即在经典中都能找到对应的部分,体现对同一事件的另一种说法; 二是要有故事性,而且是神奇、怪异的故事,而不是像狭义变文那样仅仅体现在“若为 , “若为陈说”等套语上。台湾学者潘重规所说:“变文是一时代文体的通俗名称,它的 实质便是故事;讲经文、因缘、缘起、词文、诗、赋、传、记等等不过是他的外衣。譬 如一位某甲,穿着中装、西装、和服乃至运动衫、游泳衣等等的写真照片,我们不能以 服装的不同而断定这不是甲的写真照片。变文所以有种种异称,正因为它说故事时用种 。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见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2 7 3 页。 o 向达:唐代俗讲考,引自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5 2 页。 周绍良:谈唐代民间文学,原载新建设1 9 6 3 年l 期,收入周绍良、白化文 敦煌变文论文录上册,上海古 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4 0 6 页。 固周绍良、张涌泉、黄徵:敦煌变文讲经文因缘辑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3 页。 项楚:敦煌变文选注,中华书局,2 0 0 6 年版,第5 页。 3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种不同的外衣来表达的原故。三是要有散韵结合的说唱形式。笔者认为后两点是变文 的核心,符合该两条是狭义变文,第三点包括散、韵或散韵结合,重在说唱,符合此点 便是广义的变文。广、狭之分和变文的发展有关,变文在初期多以演说佛经故事为主, 像讲经文,因缘等都是布道佛经教义或佛的有关故事,后来佛教中国化后,借用中土说 唱文学形式,同时也迎合了市民好奇审美趣味,逐渐成熟。所以广义变文是变文未成熟 形式,而狭义变文是这种文体开始成熟的表现。本文研究的变文主要以王重民等编录的 敦煌变文集、项楚的敦煌变文选注和黄征、张涌泉的敦煌变文校注为基本 材料,用美学的一般原理,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观照变文,希冀找到变文的审美 文化的特征。 ( 三) 关于变文源流研究 变文的源流,概而言之有三说:( 1 ) 外来说,主要有胡适、周一良、关德栋、施蛰 存、郑振铎等。胡适在白话文学史( 上) 第十章,佛教的翻译文学中认为“变文” 是把经文敷演成通俗的东西,是多数人能看懂。周一良说:“我疑心变字的原语, 也许就是c i t r a ”。关德栋认为是m a n d a l a 的音译,读为“曼茶罗” 。施蛰存从语音学 的角度在变文的“变”认为“变 的声母与p a i n t 同。( 2 ) 本土说,向达的唐代 俗讲考认为“变 源于清商旧乐;程毅中在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推测变文是在中 国固有的赋体和诗歌骈文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周绍良认为变文就是把一种记载改变成另 一种体裁的文字。易存国在敦煌艺术美学中认为变文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 从本国文学中找答案。( 3 ) 合流说,冯宇说:“外国文化传入中国后,必须顺应着汉民 族的习惯,适应本名族的需要,事物发展是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固认为外国文化传入 中国后,有个中国化的过程,变文的根源还得从我国的文学中去找。此外这类文章还有 宋宏志的从变文形式推究变文之源,梁达胜的论佛经文学对敦煌变文的影响,李 骞的唐变文的形式及其与俗讲的关系。 ( 四) 变文文艺美学研究 张鸿勋有两部关于变文艺术方面的研究,说唱艺术奇葩:敦煌变文选评、敦煌 俗文学研究,前者对1 4 篇变文经行了详细的注释,对变文的版本、故事状况给予说明, 并对其艺术成就作简单的评析。他的评析包含从艺术欣赏角度的鉴赏,但和单纯的文艺 欣赏又不同。表现在:其一、评析相当简单,如他对季布骂阵词文的艺术成就只从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特征三方面分析,即使在分析季布人物时,也是只是说他“智 勇 ,“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巧用智谋,沉着应对,掌握对方的弱点和矛盾的失误。 有的评析甚至是对该故事的源头的考证和罗列。其二、分篇解读,较为零散,缺少对 变文的艺术特征做系统的梳理。后者将变文作为敦煌俗文学的一个部分,重点谈的是诗 词曲赋。张锡厚的敦煌文学源流涉及诸多变文作品的题材溯源和艺术评判,敦煌 艺术散论是一篇文艺色彩较浓的论文,在承认变文是“比较接近文学创作的某些艺术 特征 的基础上,对变文做了艺术性的评论,包括在艺术上“兼有绘画、音乐等艺术 形式特点”,运用“极其丰富的想象 ,在佛陀人物塑造上,“以能注意塑造超越于人间 。潘重规t 敦煌变文集新书后记,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1 9 8 4 年版。 o 周一良:读( 唐代俗讲考) ,原载大公报图书周刊第6 期,1 9 4 7 年2 月8 日,收入周绍良、白化文编敦 煌变文论文录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第1 6 2 页。 关德栋:读( 唐代俗讲考) 的商榷,原载大公报图书周刊第1 5 期,1 9 4 7 年4 月1 2 日,收入周绍良、白 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第1 6 8 页。 o 冯宇:漫谈“变文”的名称、形式、渊源和影响,原载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 9 6 0 年,收入周绍良、白化文 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第3 6 1 页。 张鸿勋:说唱艺术奇葩敦煌变文选评,甘肃人民出版,2 0 0 6 年版,第5 2 页。 张锡厚:敦煌学论集,甘肃人民出版,1 9 8 5 年版,收入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第1 3 7 页。 o 张锡厚:敦煌学论集,甘肃人民出版,1 9 8 5 年版,收入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第1 3 9 页。 4 而其性属又不离人间的理想人物”,“多方塑造有棱角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回。这些不乏 为有益启示和借鉴。李蹇的敦煌变文侧重敦煌民间叙事文学作品的分类及溯源,敦 煌俗讲文学的分类及其形式,以及敦煌变文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承认变文作为民间文学 的存在,多以历史的考证梳理为主,从审美的角度分析很欠缺。林家平的中国敦煌学 史,姜亮夫的敦煌学概论、刘进宝的敦煌学通论、荣新江的敦煌学新论把 变文作为敦煌学一部分来研究,变文所占比重非常小。周大璞的敦煌变文用韵考、 周祖谟的敦煌变文与唐代语音是从音韵学角度来研究的,也可以说是从形式美的角 度来研究变文,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考。陈秀香的敦煌通俗文学之女性形象研究,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做了深刻而细致的研究,将女性按其题材来源分为两大观,即佛教女 性观和新旧并存的中国女性观,后又按其性格细分为:兰心蕙质型、节烈型、机智型、 忠君爱国型等等,为本论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笔者认为男性形象又何尝不栩栩如生、 光彩照人呢? 新世纪以来,变文研究者新人辈出,陆永峰的敦煌变文研究和李小荣 的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是专门研究变文的博士论文,前者对变文的概念、背景、 体式与叙事艺术、精神世界以及意义与影响等问题做了细致的考察,后者涉及到变文与 宗教艺术的关系,对变文与华梵音乐、华梵戏剧的关系作了探讨,虽涉及到美学精神世 界的考察,但也只是个“副产品”。特别注意的是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虽是从艺术 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但主要以敦煌壁画艺术为中心,结合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等 相关艺术类型来研究的,所涉及变文也只有部分内容,探讨的是“变”的发轫、“变” 的形式及“变文”与“变相”圆的关系考证等等,缺少对变文做审美研究,但他在敦煌 壁画、雕塑和舞蹈中以敦煌艺术的美学追求为主脉,从纵横两个方面做出了深入分析。 在总之,本论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审美的角度诠释变文,归纳出变文的美 学特征,探求其所蕴含的审美意蕴与审美价值。 , y k 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矽 ( 一) 基本理论 本选题主要采用文献学、文艺美学和民俗学的相关理论,以王重民敦煌变文集、 黄征敦煌变文校注和项楚敦煌变文选注所录变文为基本资料,在对变文文献梳 理的基础上,从美学的角度作初步探讨。变文有不同抄本,这需要文献学知识来整理, 文献学是本论文的基础,只有在文献确凿的基础上,研究才有准确性,有说服力。文艺 美学包括美学和文艺学,本论文将变文视为民间创造的精神产品,用一般美学原理考查, 同时也考虑到民间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差异。民俗学主要是研究民间文化学科,在一定程 度上能够解读变文盛行的民间文化背景。因此,本论文在文献学的基础上,把变文放在 大文化背景下考查,用文艺美学、民俗学的角度去审视,找出它具有美的特质。 ( 二) 研究方法 理论交叉性必然要求方法上的综合性,变文是唐五代流行于民间的说唱艺术,表现 了晚唐五代时期民间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既是有说有唱,必然有一定的故事性和听 觉的可感性,甚至有音乐的优美性;既是民间,又于特定的文化分不开。所以,本论文 的写作在理论上主要采用文献学和文艺美学的理论加以研究,并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文献学和文艺美学相结合的方法:文献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对原始文献的编纂与 辑佚、校勘与版本工作。变文随敦煌遗书被掠夺后,分藏各国,缺损严重,加之抄本中 错字、漏字、异体字、俗体字较多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所以文献的整理工作尤为重要。 张锡厚:敦煌学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收入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第1 4 1 - - 1 4 3 页。 o 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3 1 3 _ 3 3 3 页。 5: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笔者因各方面的限制,只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变文是形著与文字的说 唱艺术,具有文学价值,而文艺美学是研究有关文艺的美学问题和观点,提供一种从内 在结构层面观照变文的具体审美表达方式、审美体验过程的思路和形态。 2 、中国传统美学和民间文艺学相结合的方法:中国传统美学绝大多数是正统文人 作品的美学,对民间美学论之甚少。但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正统文学从民间中汲取营 养,而民间文学又从正统文学中规范自己,传统美学有自己成熟的理论,有较高的理论 层次,特别是传统美学重情感,讲人伦的思维方式,注重体会的欣赏模式,与民间文学 相通,值得在民间文艺欣赏中借鉴。同时变文又属民间文学,它所表现出的美学特征需 要用传统美学的理论来规范自己,并逐渐成为传统美学的一个部分。 3 、音韵学与接受美学相结合的方法: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 的历史演变规律的学科,对研究古汉语和方言很有意义。变文的说唱形式,音韵的平仄 押韵,只有运用音韵学知识才能分析,回答变文的音韵美。而接受美学是研究人们对文 本美的接受规律,这对理解变文在当时民间流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研究的学术目标 本论文涉及文学、美学、语言、历史、文化等诸方面的内容,以王重民的敦煌变 文集、黄征、张涌泉的敦煌变文校注以及项楚的敦煌变文选注为基本研究对 象,并参照汉译版大藏经和中土佛教文献高僧传、续高僧传以及有关史料, 试图突破对变文研究的传统方法,对变文进行整体观照,力图梳理出变文的美学特征。 6 敦煌变文的审美文化研究 第一章变文文献述要 第一节敦煌变文的发现及学术意义 一、变文的发现。 1 9 0 0 年6 月2 2 日,位于甘肃省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甬道北壁( 现编号为1 g ) 突然一 声闷响,一座给2 0 世纪学术研究带来丰富素材的文化宝库就这样在不经意中被发现了, 该发现不像甲骨文、明清档案发现那样首先为中国学者所识,也不像西陲汉简那样被外 国考古学家所掘取,而是落入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王圆禄手中。随后便是这批文献的大 量流散,先是英国学者斯坦因和法国学者伯希和多次来敦煌,窃取了大量遗书,后来便 是沙俄和日本,他们以考查我国西北为名,带走了敦煌大批文献。更可悲的是王道士用 这批遗书去贿赂附近的官绅士大夫,但他们大多不识其珍贵。后清政府得知文物流失严 重,命押送回京,沿途很多官员通过关系又窃取部分遗书。变文也随遗书被劫掠到英、 法、日、俄等国,且多为精华,国内有的流散民间,为私人收藏,残缺较多。等到伯希 和将所掠文献整理编目出版后,国人才开始关注,首先是罗振玉、王国维、陈寅格、向 达、孙楷第、陈垣等学术先驱,他们纷纷投入到变文的研究中。嗣后,王重民于1 9 3 4 年到了巴黎和伦敦,周览了伯希和、斯坦因劫去的敦煌石室藏书,并拍摄了大量变文一 类的作品,这些现藏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图书馆。1 9 4 8 年王庆菽留学伦敦,后来又去 巴黎,抄录并拍摄了大批讲唱文学一类作品,为敦煌变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敦煌遗书的发现年代,最早见于叶昌炽的缘督庐日记:“初七日夜敦煌王广文来 云:莫高窟开于光绪二十六年,仅一丸泥,砉然扁铺自启,岂非显晦有时哉。光绪二 十六年即1 9 0 0 年。但是据王道士写给慈禧太后催要经款而未及上呈的奏疏催募 经款草册说:“至贰拾五年伍月贰拾陆日清晨,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一缝,贫道 同工人用锄挖之,欣出闪佛洞一所”,圆即光绪二十五年,即1 8 9 9 年。笔者认为叶 氏记此事之年,距发现藏经洞只有三年,比较可信。 二、变文的价值 敦煌遗书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在所发现的五万卷中,保存了从公元5 世纪初到1 1 世纪初叶共6 0 0 年且大部分是失传已久的古人写本,其中以佛教经典为主, 也有道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经典,还有经史子集四部书、官私文书,有汉文、藏文、 梵文、于阗文、回鹘文等,还有拓本、刻本、星图经帙等。变文的发现更有重要的学术 研究价值,从文学上说,它是唐代民间说唱的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在汉魏六朝乐府、小 说、杂赋等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新文体。通过对变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 解我国说唱文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还可以回答文学史上曾长期不能解决的宋、元、 明、清文学的渊源问题。就文字学方面来说,变文保存了大量的方言口语,为我们研究 唐代的语音提供丰富的资料,真如黄征、张涌泉所说:“变文采用的是接近当时口语的 文字,保存了大量口语资料,它对于推究古今语音演变之轨迹,考索宋、元白话之沿溯, 都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吕叔湘先生把以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敦煌俗文学作品看作是近代 汉语跟古代汉语的分线。 这也说明了敦煌变文在语言学上的重大价值。变文在文化和 史学上也有不容低估的价值,有些变文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和史传记载,通过与民间 传说的对比研究,可以了解民俗风情和民俗习惯;通过与史传文学比较,可以知道民间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转引刘进宝敦煌学通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4 1 页。 国苏莹辉:敦煌学概要,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 9 8 1 年版,第2 3 7 页 白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前言,中华书局,1 9 9 7 年版,第6 页。 7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有的甚至是正统史书中没有记载或记载不详的却在变文中鲜 活的保存了下来,这对民俗学和史学无疑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第二节变文文献整理述要 一、变文内涵和外延的界定 在绪论的学术史回顾中,我们已涉及到变文的内涵和外延问题,变文的内涵应紧扣 “变 这一核心,赞成孙楷第和王重民关于“变的见解,即变文是对别一种文体的换 种说法。笔者所见变文,无论是佛教变文还是非佛教变文都能找到所敷演的经典原文, 概而言之,佛教变文都处于佛教经典,非佛教变文要么出于正史记载,要么源于历史传 说。变文的外延学界分歧较大,笔者赞同变文是唐五代时期流行于民间的说唱文学的通 称一说,并认为项楚的广义和狭义变文分法有其合理性,但在变文外延的概念上应该以 狭义概念为核心,兼及广义概念,这符合变文这一文体的发展规律,并认为变文在初期, 它的文体是不很固定的,也是不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