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清初明遗民反清思想的演变.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清初明遗民反清思想的演变.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清初明遗民反清思想的演变.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清初明遗民反清思想的演变.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清初明遗民反清思想的演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遗民特指在改朝换代之际衍生如来的一个不仕新朝的特殊士人群体。本文研 究的主要内容是明遗民群体从顺治元年( 1 6 4 4 年) 至康熙中期( 1 6 9 5 年前后) 约 五十年间反清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以时间、空间的变化为线索对明遗 民反清思想、心态、活动、影响等做动态的研究。 明遗民群体反清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激烈、缓和、徘徊、分化、弱化的过 程,明遗民反清思想演变的过程是清初社会逐渐由乱而治日渐稳定的过程,是满 汉文化由冲突到逐渐交汇、融合的过程,是汉族士人群体以传统“华夷观”为主 的民族思想逐渐转变的过程,是中华学术文化发展、创新、学术理路转变的过程。 在明遗民的身上寄托着一代具有爱豳热情和社会良知的优秀汉族知识分子在面对 社会巨变时人生态度、生存方式的转变和内心世界所经历的激愤、悲痛、挣扎、 无奈、失落、彷德、超脱等复杂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清初;明遗民;反清思想;演变 照龙江大学硕士学德论文 a b s t r a c t l o 姗i s 毫si 堇lp 娥i 谢a rr e 融t oas p e c i a l 鼬u po fp e o p l ed e r i v e d 釉ma n c wb u s h i d l l r i n gt l l ec h m g e so fd y n a s t i e s 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o fm i sp a p e ri st l l ee m e r g e n c e ,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丽o np r o c e 豁o fm i n gl o y a l i s t s a n t i _ 醢l i n 妇塔d u f i n g 搬0 s e5 0 y e a r s 丘o ms h u n 曲i 缸ty e a r ( 1 6 4 4 ) t o 娃l ee n do ft h e1 7 嘲c e 哪a n di t h a sg o n e 垃l r o u 醢ad y n a m i es t 砸ya b o u tm i n g 王砧y 越i s t s 擞掰- t l i m ( i n 舀m e n 瓴l 匆,a c 矗v i t i e sa n d 油p a c t t a l 【i n gt l l ec h a n g eo f t i m ea i l ds p a c e a sc l u e s 1 ka 蹦一雠越n ge v o l u t i o no f 也em 啦l 0 y a l i s t sh a se x p 商e n c e da 矗粼e ,e a s e , 坝m d e r i l l g ,d i v i d e da n dw e a l ( e n e dp f o c e s s i ti sa 娃e v e r s 谢) l ep f o c e s sf o re a r l yq i n g d 瑚硒锣南d mc h a o st op e a c e ;ap r o c e s s :f 如mc o n f l i c tt o - m t e 蓼a t i o nf o r 畦l em a i l - h a n c u l t u r e ;a ne v c r c h a n g i l 培p r o c e s so fn a t i o n a lm i m d n gf o r 吐l ep e o p l el i v i n gm 也eh a 鼗 d y n 啦yw h ot a k e s ”h u ay ic o n c e p t ”勰血c i rm a i nm t i o i l a 重i d e o l o 盱;ac h 姗咖g p | - o c e s so ft :b ec l l i n e s ea c a d e m i ca n dc 试t u 】b a ld e v e l o p i m e n t ,i n n o v a t i o l l ,a c a d e m i ci d e a c 瑚蟾e ag e 粼飘喊o no f 娃l eo u t s t a l l d i n gc h 主 s e 试t e l l e c t u a l s 诵mp 撕o t i cf e r v o r 雒d s o c i a lc o 埘辩i e n c e ,w h oh a v es 蠊r e dac o m p l e xp 1 o c e s so fm i l l do fi n d i g 删。取舒e s 锨l g g l e ,自瞒像l t i o n ,l o s s ,h e s i 锄。玛出i 钯c e n li n 也e i ri n n e rw o r l d ,l o n g sf o r 鑫c h a n g e o fl i f ea :t t i t u d ea n dl i v i l l gs 锣l em 缸l e 蠡瓣eo fs o c i a lc h a l l g e ,n 哟泊a v ep l a y e da l lm e i r h o p c o n l h e m i n g l o 蜘i s l s k e y w o r d s :e a r l yq 遗gd y n a 湾;m i n g 如娜i s t s ;灿t i t l l i 呔弧g ;e v o l 埘雌 王l 一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堑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目佑曰v签字日期:矽驴孑年,月乙2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堑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蕉塑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圉铞曰l f 一刮砸每 签字日期泸9 多年了月乙z 日 签字日期:2 卯矽年,月乏之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绪论 绪论 一、研究内容 关于“遗民”的定义及内涵,有多种解释,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界定。汉语 大词典国中就收录了6 种含义,一是指亡国之民;二是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 人;三是指劫后余留的人;四是指后裔后代;五是指隐士;六是泛指老百姓。明 遗民归庄在为其友朱子素历代遗民录所作的序中对“遗民下了这样的定义: “凡怀道抱德不用于世者,皆谓之逸民,而遗民则惟在兴废之际,以为此前朝之 所遗也故遗民之称,视一时之去就,而不系于终身之显晦。 由此可见遗民 是特指在改朝换代之际衍生出来的一个不仕新朝的特殊士人群体。所谓“遗民 , 必须具备两个主要元素,其一,主要是指有一定名望和影响的上层士大夫而非普 通士群和普通民众,其二,必须是易代之后不仕新朝,这是遗民的核心元素。 遗民作为一个完整的、有较大规模和自我意志的社会阶层和士人群体,出现 在宋元之际和明清之际,但“遗民史 却可以一直上溯到商周之际的伯夷、叔齐。 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书中都曾提到过伯夷、叔齐。 司马迁史记为二人立传,且置“列传之首”。从此伯夷、叔齐成为忠贞的道德 操守与不屈的反抗精神的代名词。此后每当朝代更迭之际,总会有不合新朝的“遗 民 出现。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当时历史环境的制约和佛教、道教的影响, 多隐士而少遗民。唐末五代,风云变幻,士人阶层也急剧分化,虽然其间也不乏 忠于旧国耻仕新朝、逍遥遁世的高士,但大多数士人趋时顺势,历仕数朝数君, 几乎都不把亡国丧君之事放在心上。遗民真正作为一个较为规范的社会群体登上 历史舞台始于宋元之际。李长科广宋遗民录录宋遗民3 0 2 人,朱子素同名书 共辑遗民4 0 0 多人,但真正把宋遗民的忠烈事迹、节义观念和文化价值发扬光大 的还是明遗民。 o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 9 9 2 年1 2 月,第1 0 册 。归庄归庄集,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1 7 0 - 1 7 l 页 - l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遗民”是指生活在清初顺治朝及康熙朝前期的故明遗老遗少,它既是一 个时间的概念,指向的是明清鼎革之际,又是一个品质上的概念,指向的是人的 内在品格。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明遗民群体从顺治元年( 1 6 4 4 年) 至康熙中期 ( 1 6 9 5 年左右) 约五十年间反清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时间、空间的变化 为线索对明遗民反清思想、心态、活动、影响等做动态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 ( 一) 伦理美学价值。有关“节义”、“忠君 、“贰臣 等伦理道德和民族大 义的话题历来是学人们热衷研究的话题,明遗民“不仕二姓 的高尚气节和严于 “夷夏之防的种族观念也曾得到了后代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崇。明遗民深受传统 儒家思想的影响,明末清初社会剧变,当理想与残酷的现实遭遇,他们面临“生 与死 和生存方式、人生价值、意义追求等诸多选择和困惑。明遗民前后态度及 思想的变化,抛弃“华夷之辨”的传统思想是一种有限度的背叛,还是面对客观 环境变化的一种思想进步,值得我们思考。 ( 二) 学术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是成为遗民的核心要素之一, 明遗民作为一个群体能够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学术文化的承载 作用和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代表性意义,明遗民最能体现“士 的一般面貌,学术 和文化是遗民身份的重要符号。从当代学者对明遗民研究的角度来看,也更多的 是从明遗民的学术身份特征上去关注。研究明遗民及其反清思想,离不开对遗民 学术思想、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学术风格等的研究,遗民学术是遗民思想的重 要反映和体现,反过来,遗民思想也必然会影响其学术内容和学术取向。尤其是 遗民中的杰出人物,他们开始对明何以亡和明季的学风进行反思,他们的学术理 路逐渐发生转变,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对中国传统理学和陆王心学进行继承、 批判和创新,重视实践的作用。 三、研究现状 从清初开始就有关于明季忠臣志士事迹的著述问世。如邵廷采的思复堂文 绪论 集明遗民所知传,黄容的明遗民录,全祖望的鲒琦亭集等。民国初年, 有孙静庵、陈去病的同名专著明遗民录相继问世。此外,明遗民刊行于世的 论著、诗文集也为数不少,有关明遗民研究的资料还是比较丰富的,保存得也相 对比较完整。但遗民录多而驳杂,且总会在有意无意问掺入著者的主观意念,各 家明遗民录一般只注重对忠孝大节的表彰,而对遗民思想则少有涉猎。 关于明遗民的现当代研究,历史学家谢国桢著有增订晚明史籍考( 上海古 籍出版社,1 9 8 1 年) 、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4 年) 、明 末清初的学风( 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4 年) 等;赵园先生著有明清之际士大夫 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制度言论心态一(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续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 ;旅美历史学家谢正光先生相继推出了明遗 民传记索引(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 、明遗民录汇辑( 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5 年) ;台湾学者陶清著有明遗民九大哲学思想研究( 台北洪叶文化事业公 司,1 9 9 7 年) 等。 从研究领域看,文学艺术是遗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前人主要集中在对遗 民诗词、遗民书画、遗民戏剧等的研究上,主要著作有潘承玉清初诗坛:卓尔 堪( 遗民诗) 研究( 中华书局2 0 0 4 年) ;孙立明末清初诗论研究(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 ;谢正光清初诗人与士人交游考( 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 等。政治角度主要是对党社运动的考察,如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 ( 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上海书店出版 社,2 0 0 4 年) 等。思想学术史角度: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 社,1 9 9 9 年)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 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4 年) ;周明初 晚明士人心态与文学个案( 东方出版社,1 9 9 7 年) ;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 等。 学者们对明遗民主要问题进行了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多领域的综合性 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遗民思想和心态的研究上还不够系统深入,关于 明遗民群体心态和思想研究的专著较少,关于动态研究的力度不够,某些专著和 论文里虽也论及到了遗民心态和反清思想,但多限于静态的分析。随着时间、空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间的推移,清朝统治策略的改变和明遗民亲身经历感受的变化,遗民的思想和心 态会在不知不觉间产生很大的变化,清朝以后关于明遗民的著作如各家所编之明 遗民录,言必称“节义 、“气节 、“节操 ,没有展现出遗民生活的全貌和真实 内心世界的变化。人们乐衷于谈论遗民的高尚情操,而忽略了他们在现实生存困 境下内心的挣扎与无奈以及思想渐进演变的历程。 第一章明遗民的时代和身份特征 第一章明遗民的时代和身份特征 第一节明遗民的形成和明遗民群体的作用 一、明逮民的形成 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每当新旧王朝更替之际,总要涌现出一批缅怀故国, 隐遁乡野,不仕新朝的知识分子,习惯上把他们称为遗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 家,在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的 南宋遗民和清初的明末遗民。明清易代,汉族士林中涌现出一个独特的士人群体 明遗民。清初明末遗民的数量超过历史上任何朝代,其中最有名的有黄宗羲 ( 梨洲) 、顾炎武( 亭林) 、王夫之( 船山) 、方以智( 密之) 、颜元( 习斋) 、吕留 良( 用晦) 等人。 郭沫若说:“甲中年( 1 6 4 4 年) 总不失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这一年可以 看成是明遗民的诞生之年,这一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明朝、清朝、李白 成和张献忠势力角力,王朝更替、民族兴亡、文化冲突、人生转变于这一年聚焦, 构成了这一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崇祯十七年( 1 6 4 4 年) 三月十八日,当李自成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之时,农民 军进入北京,崇祯帝亲信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迎降,崇祯帝走投无路,又不愿 投降,遂携太监王承恩,一起登煤山自缢身死。十九日,在欢呼声中,李白成骑 马入城,进驻紫禁城,宣告明朝的统治结束。然而,李自成只在北京居留了4 1 天, 才当了两天皇帝,就带着终生的遗憾一去不复返。五月,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的 军队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占领了北京城,建立起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王朝。 清入关后,汉族士人群体即开始分化。面对这天崩地解的混乱政治局面汉族 士人作出了三种不同的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投降清朝,仅1 6 4 4 年参加清政府的官 员就有5 0 名,他们大多数是京城行政官员,降清后便成为明朝的贰臣;第二种选 。郭末若甲申三百年祭,甲申三百年祭风雨六十年,东方出版社,2 0 0 6 年,第2 页 5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择是殉国而亡,在崇祯帝死后最初几天,自杀殉难的官员至少有4 0 多名;第三种 是选择进行抗清斗争,这部分人逐渐形成了清初的明遗民群体,这是明末士人的 大多数选择。这样,明遗民成为我国历史上自商周以来最大的遗民群体。 对于明遗民群体,孙静庵在异史氏与诸同志书中云:“又思宋明以来,宗 国沦亡,孑遗余民,寄其枕戈泣血之志,隐忍苟活,终身穷饿以死,殉为国殇者, 以明为尤烈。 乾嘉间佚名朝鲜人所辑皇明遗民传收录明遗民7 1 6 人,孙静 庵所辑明遗民录收8 0 0 余人,而近人谢正光先生明遗民传记索引据明遗 民传记资料2 0 8 种,计得遗民共2 3 1 1 人,其实这还仅仅是有姓名事迹可考者,“而 其所遗漏者,尚汗漫而不可纪极也 。孙静庵明遗民录序云:“尝闻之,弘光、 永历间,明之宗室遗臣,渡鹿耳依延平者,凡八百余人;南洋群岛中,明之遗民, 涉海栖苏门答腊者,凡二千余人。” 遗民漂泊海外者就有数千人之多,其整体队 伍的庞大可见一斑。 明遗民分布的区域极为广泛,几乎遍布了大江南北及东南亚各国。逃于海外 的明遗民虽因资料匮乏而难以详考,但大多主要集中在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和南 洋诸岛。国内明遗民分南北而论,南方以南京为核心,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 江西、福建、广东各省,其中浙江和江苏为遗民的两个活动中心。南京是朱元璋 开国初所设的都城,又是南明弘光政权所在地,遗民多聚集于此,一方面是凭吊 怀念故都,另一方面企图仍有所作为;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则是抗清势力比较 活跃和集中的地区,那里经济富庶交通便利,文化传统悠久,著名遗民有黄宗羲、 方以智、陈确、杨园、屈大均、张岱、阎尔梅等。北方以关中、山左和畿辅地区 为中心,尤以关中为盛,著名遗民有李二曲、朱子斗、王弘撰、李柏和孙枝蔚等, 顾炎武晚年也定居关中。但由于不同地域间文化传统的差异和清兵入关后对各地 征服时间、戮掠程度的不同,南方遗民人数明显要多于北方地区。 o 孙静庵明遗民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第3 7 5 页 。孙静庵明遗民录,第3 7 2 页 孙静庵明遗民录,第3 7 2 页 第一章明遗民的时代和身份特征 二、明遗民群体的形成 明遗民不仅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而且以地缘、血缘和师友关系等为纽带形 成了一个抗清的社会群体。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在明清易代的特殊时期发挥了特殊 的作用: 其一,领导或参加反清复明斗争。明遗民群体是抗清复明斗争的主体。清入 关之初,这样一个庞大的遗民群体,就积极领导、参加或声援了反清复明的武装 斗争;而随着清朝政权的逐渐巩固,反清复明斗争虽渐趋于沉寂,遗民也选择了 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很多遗民内心深处的失落和复明的期待仍然存在。 其二,结社聚会活动。自明朝中后期开始,文人结社蔚然成风,明遗民继承 了这种风气。据初步统计,“清顺治至康熙初各类文人会社至少有七十余家,其中, 明遗民之社超过五十家 。o 影响力较大的有复社、惊隐诗社、弃孺社等。此外, 云游型遗民的大量存在,也为遗民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提供了便利。他们通过 结社聚会、游历探访、诗文唱和等方式砥砺名节,相互呼应。 其三,引领学术思想。明清易代是一个思想剧变时期。从顺治元年( 1 6 4 4 年) 清兵入关算起,到康熙三十四年( 1 6 9 5 年) 以黄宗羲的陨落为标志,遗民的活动 时间大约持续了五十年左右。在这五十年间,明遗民支配着整个学术界,引领着 清初社会的思想潮流。 单个遗民作为个体的人,其情趣、爱好、性格、思想观念、心态、人生经历 等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遗民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的精神风貌包括价值取向、 思想观念、学术风格、生活情趣等方面都会有一个较为共同、大体一致的发展趋 向和特点。这一普遍的发展趋向和特点又总是和这一时期社会政治、时代风尚、 哲学思想、学术文化等的发展趋向和特点大致相符,这就为我们研究明遗民群体 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可能。 o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3 1 7 页 7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明遗民群体的基本特征 人们总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对于明遗民而言,他们生活在明末 清初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他们的思想无不受当时历史条件和环境的影响。明遗 民与历代遗民特别是宋遗民相比,在产生的历史背景、爱国思想、处世态度、学 术成就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时代条件的不同,明遗民具有自己显著的 特点。 可以说,明遗民的独特性不仅表现在遗民数量的空前绝后和地域分布的广泛 密集,更体现在明遗民自我意识、民族意识与启蒙意识的觉醒。明末清初士人的 诗文中已自觉而频繁地使用“遗民”、“孑遗 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对“遗民”与 “逸民”进行区分,并十分注重其自我形象的制作,他们有的以自我描述、自我 撰写的方式去认知前代遗民,辑录历代遗民录、广宋遗民录;有的直接记述 明末清初忠烈之事、为同时代的遗民立传,致力于遗民史的钩稽和遗民品格的塑 造。遗民人数的空前增多,遗民群体特征及其心态的充分呈现,遗民文化创造的 异常活跃,使这个社会群体卓然凸现于当时的社会。 明遗民在中国遗民史上的独特地位正取决于该群体自身及其所处历史环境的 独特性。 第一,明清易代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王朝更替外,还有“异族入侵,以夷易夏 的意味。以“夷夏之辨 为核心的民族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左 传定公十年所谓“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将华夏与夷狄对举,孔子之后,“夷 夏之辨 被视为“春秋大义,再经孟子的发展成为儒家思想体系乃至中国人文传 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之代明,在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看来, 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标志着传统文明的沦丧。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在明亡之初 反复申述夷夏之别、国家与天下之别。在他们看来,只要不让异族入侵,皇室易 姓并无关系。王夫之就说君权“可继、可禅、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对于 华夏族来说,其立君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使其不为文明程度比华夏落后的“夷狄” o 传山全书第1 2 册,黄书原极第一,岳麓书社,1 9 8 8 年,第5 0 3 页 8 第一章明遗民的时代和身份特征 所侵扰和破坏。顾炎武说得也很清楚:“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华夷之防,所 系者在天下。 第二,崇祯帝自杀殉国的表率作用对明季士人深层心理机制的影响。朱由检 自缢作为一个政治事件对当时风云变幻的时局产生过很大的冲击。“殉国”、“殉社 稷掩盖了崇祯当政期间横征暴敛、大兴党狱、重用阉宦的错误政策和刚愎自用、 猜忌多疑的性格缺陷,推卸了朱明王朝亡国的责任。崇祯在明亡前的自辩“朕非 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矣 以及他在遗诏中说的“皆诸臣之误朕也 、“文武 可杀 等语造成了经历明朝灭亡巨变的士人的心理阴影。崇祯之死即使不是此后 士人一系列自戕和守节行为的直接诱因,“也是其鼓舞,是道义启导、激发,是师 范、垂训,是人主施之于臣子的最后命令。 自责与悔恨深化为明末清初士人“情 感结构的一部分,使之终生生活在故国故君的阴影中难以解脱。 第三,明代以来士气激涨的结果。有明一代,一改两宋赵家王朝“不杀士大 夫”,“以宽大养士人之正气 的宽仁政策。明代士人俸禄微薄,廷杖、诏狱、杀 戮又如影随形。但恶劣的政治环境没有使士气遭到打压,反而不可思议地高涨。 从方孝孺到海瑞,到左光斗、黄尊素,许多士人都以大无畏的精神做出了以道傲 势的选择。宋明理学培育出明季士人这样一种道学文化心态:“他们注重民族气节, 重夷夏大防,他们没有用兵打仗的韬略,却有一死报国的气节,他们没有挽救国 破家亡的本领,却有忠于前朝,同新朝统治者不合作的勇气”但是这样一种过于 严峻、狭隘、偏激的政治文化性格,并不全都具有正面意义。过分的执着使得他 们浮躁激切,少雍容,少恢弘气度,士民相激,鼓励对抗,鼓励轻生,鼓励气节, 这些特征积累延续到明末清初的乱离之境,终于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呈现。 第四,明遗民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如在哲学领域,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 想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之大成;在政治思想领域,黄宗羲的民族启蒙思想前 所未有,他的明夷待访录一书曾被近代学者称为中国的民约论;在考据学 o 日知录集释卷七,世界书局,1 9 3 6 年,第1 5 8 页 o 查继佐四部丛刊三编史部罪惟录本纪卷十七,商务印书馆,1 9 3 5 年,第l 0 0 6 页 o 赵园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4 页 o 束景南论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7 月,第2 2 5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领域,顾炎武的治学方法和治学成就,成为后来的乾嘉学派的指南,影响着整个 清代的学风;在史学领域,黄宗羲、万斯同等人创立了浙东学派,黄宗羲的明 儒学案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的学术史;在地理学领域,顾祖禹的读史方 舆纪要被誉为一代奇书;在科技领域,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使后代学者为之 叹服;在艺术领域,石涛和八大山人等人的遗民画,开创了后来的“扬州八怪 的一代画风等等。明末遗民的治学范围极为广阔,几乎涉及每个学科,而且在许 多方面做出了超越前人的杰出贡献。明清之际的学术界思想活跃,硕果累累。它 是一个与先秦诸子文化前后照应的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主要就是由明末遗民 开创出来的。 明遗民继承了历朝遗民的基本特征,但明末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士习、士风的 内在发展也赋予了明遗民异于前代遗民的独特个性,使他们在面对生死、忠孝、 君亲、仕隐等问题时更加坚毅偏执。激越与孤愤构成了明遗民早期心态的基调。 第二章明遗民群体早期的反清思想 第二章明遗民群体早期的反清思想 明遗民群体早期反清思想所处时期是民族矛盾最为激烈的时期,大部分遗民 悲愤激切投入武装抗清斗争,奋笔疾书鞭挞清朝统治,歌颂抗清志士,阐发反清 思想和“华夷之辨”思想。总体来说,无论从思想、态度、言语和行为上来看, 这一时期是明遗民反清思想最为激烈的时期,明遗民的反清思想并没有发生明显 的变化,但反清斗争的形式已逐渐发生改变,由武装反抗逐渐走向文化抗争。 第一节清初的民族政策 甲申年( 1 6 4 4 ) 五月,多尔衮率清军入北京。十月,清世祖福临在北京即皇 帝位,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标志着清朝政府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正式确立。 在遗民的话语世界里,明亡清兴是“天崩地解 、“海徙山移”、“物换星移”; 是“神州陆沉”、“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裂天维,倾地纪 ;是“薄天沦丧、“遗 羞万世”。亡国之初,大批遗民都有舍身取义的想法,只是基于种种现实原 因的考虑而未及实现,因此在情感体验上遗民并不比杀身殉国者解脱,遗民甚至 要比死者承受更大的屈辱与压力。王夫之于易代之际,写下悲愤诗一百韵, 每一吟诵,涕泪满面,哽咽不止;王玉藻,“甲申闻国变,哀号不食者累日 ; 孔昭,“甲申都城陷,白衣冠哭田间者三载” ;戴光震,“甲申闻京师陷,涕泣累 月 ,明遗民录汇辑中“北向恸哭、“号泣数日”似乎是甲申事变后遗 民的常态。明朝亡国初期,遗民对朱明王朝、对崇祯帝仍怀有眷恋:对农民起义 军和清朝统治者充满仇恨。 由于亲历易代国破家亡的惨痛,明遗民饱受创伤的心灵充满了悲叹和振颤。 但顺治统治前期,清廷并没有根据形势的发展对入关前的军事策略和民族政策做 出重大调整。为了镇压汉人的反抗,尽快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清政府继续展开残 。谢正光、范金民主编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第1 l 页 o 明遗民录汇辑,第3 5 页 o 明遗民录汇辑,第1 1 6 9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酷的军事征服,推行野蛮落后的民族歧视政策,从而引发遗民的激烈反抗。 一、残酷的军事征服 在入关与李自成农民军争夺全国政权的过程中,清军打出“为故明臣子复君 父仇 、“讨贼复仇的旗号,装扮成吊民伐罪的“仁义之师,迷惑了一部份乡绅 士大夫,但在清军南下的途中,清朝民族征服的本质却昭然若揭。顺治元年十二 月,多铎统清兵渡黄河南下;次年四月,攻破扬州,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 件“扬州十日 。据王秀楚扬州十日记所载:“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 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诸妇女长索系项,累累如贯珠, 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大概有8 0 万人死于这场屠杀。 如此这般的滥杀屠戮决非仅此,同年又有八万和 十七万人分别在“嘉定三屠 、“江阴屠城”中蒙难。一直到顺治五年( 1 6 4 8 年) , 这样惨无人道的野蛮行径还在继续。郑亲王济尔哈朗统军南下,在湘潭屠杀八天。 二、野蛮的民族政策 圈地与投充。清朝统治者定鼎北京后,在京畿地区推行疯狂的圈地运动。原 先的田主立即被赶走,他们所有的家产包括房屋就直接被旗人占夺了。除了圈地, 旗人还有另一种间接掠夺方式,即投充。一些人为了逃避罪责、赋役和圈地,主 动投到满洲贵族门下;还有一些入则是在旗人官员的威逼恐吓下无奈投充。投充 人自从投充到八旗王、贝勒、大臣等门下之日起,便失去了人身自由和自己的财 产。投充人及其家属连同子孙,俱登入“奴档”,永隶奴籍。据统计,清初畿辅地 区投充到八旗和内务府的土地共有3 9 5 4 9 6 6 亩。圈地与投充运动使北方的农业生 产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丧失土地家园的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剃发令。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即传谕兵部要求投诚官吏军民剃发。不久由于 遭到北京等地的汉人反抗而暂缓实行。顺治二年( 1 6 4 5 ) ,清军占领南京,攻下杭 。王秀楚扬州十日记,中国历史研究社编,1 9 8 2 年,第2 3 2 页 o 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2 3 2 页。 o 谢国桢南明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第7 2 7 3 页 国赵令志论清初畿辅的投充旗地,河北学刊,2 0 0 1 年1 月第1 4 5 页 第二章明逯民群体早期的反清思想 州,遂颁布剃发令,强制实行。令日:“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 直隶、各省地方自布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 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 其实发式只是一 个民族风俗文化的表征,满族统治者却赋予了它特殊的政治含义。在他们眼里, 只要汉人肯剃发,除去自己民族的传统衣冠,就会断绝其归明之路,效忠清王朝。 然而这种不顾他民族文化习俗的粗暴的民族压迫政策遭到了汉族人民的激烈反 抗,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江阴屠城 、“嘉定三屠 就是这种对抗最直接的恶果。 顺治十年( 1 6 5 3 ) 九月,清政府又重申了剃发令。“颁示十日后,如有不剃发之人, 在内送刑部审明正法,在外该管各地方官奏明正法,若知而不举,不论官民治以 重罪。 此外,为了维护满族贵族的利益和巩固统治,清朝统治初期还采取了种 族分隔和逃人法等一系列野蛮措施。顺治五年( 1 6 5 8 ) ,多尔衮为了达到所谓“满 汉各安,不相扰害 固的目的而推行专制粗暴的种族分隔法,迫使大量汉人流离失 所,迁居到荒芜贫瘠之地。为了防止庄园奴仆和投充仁的逃亡,清廷又颁布了“逃 人法 。 第二节明遗民早期反清思想的表现形式 清政府以血腥的杀戮占领了中原地区,以野蛮粗暴的民族政策压制普通汉族 民众的反清情绪,却不能用同样的方式降服作为汉族精英的士大夫,尤其是那些 以“节义 自矜的明遗民。他们身上负载着比普通民众更浓厚的民族情结,自觉 承当“为往圣继绝学 的历史使命。清政府的强硬措施非但没有摧毁遗民的心志, 反而遭到了强烈的反抗。这一时期明遗民面对明清易代的大变动,怀抱强烈的“华 夷之辨 情绪,表现为激烈的反清思想和激越与孤愤的心态。 明遗民早期的反清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直接参与反清武装斗争, 后世较为著名的遗民,如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方以智、屈大均、吕留良、 o 清实录三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十七,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1 5 1 页 o 清实录三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七十八,第6 1 9 页 o 清实录三世祖章皇帝实录,卷四十,第3 1 9 页 1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归庄、傅山、张岱、万寿祺等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第二,反清复明情绪的表达, 如通过凭吊孝陵、思陵等极具象征性的活动和易名改姓等方式来寄托对故国的怀 念和对现实的不满。第三,与清政府的“不合作态度。 一、遗民的反清斗争 清军入主北京的同时( 1 6 4 4 年5 月) ,史可法、马士英等就在南京拥立福王朱 由嵩,以明年为弘光元年。此时,江淮广大地区还未沦陷,人民有抗敌的热情, 明室还保留着相当强大的军事势力。因此南明小朝廷的成立激发了遗民挽狂澜于 即倒的豪情壮志,他们怀着落日重回的期盼,把福王想象成汉光武帝刘秀,领导 他们完成兴复明室之大计。 顾炎武是明遗民中的杰出代表。甲申春夏之交,顾炎武听说崇祯殉国,福王 也已经在南京即位,立即写了一首大行哀诗,诗日:神器无中坠,英明乃嗣 兴。道否穷仁圣,时危恨股肱。哀同望帝化,神想白云乘。秘谶归新野,群 心望有仍。小臣王室泪,无路哭桥陵。顾炎武与时人一样,认为崇祯皇帝英明神 武、仁至义尽,只因满朝文武大臣昏聩无能,危难时刻无良才可用才酿成亡国的 惨剧。“哀同望帝化 反映了顾炎武对崇祯皇帝的无比哀痛,恨不能与之同殉社稷。 而“神器无中坠,英明乃嗣兴”、“秘谶归新野,群心望有仍 这两句是本诗的点 睛之处,它表达了顾炎武对新君( 福王) 的无限期待,此时他还坚持认为,大明 王朝的气数未尽,只要福王发奋图强、励精图治,臣下尽心尽力地辅佐就必能光 复中原,统一全国,成就一番事业。这一时期他慨然有澄清之志,满怀期盼地等 待朝廷的召唤。不久,顾炎武被福王政权聘为兵部司务,这是一个使他欣喜的消 息。在进南都就职前,在第二年春天拟就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 法论四论,分别论述军制改革、用兵之法、边备问题和财政问题,为反清复明 的大业出谋划策,以供南明统治者参考、采纳。然而未及顾炎武赴职上任,战争 形势已急转直下,腐朽不堪的弘光小朝廷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陷落。顾炎武“英 明乃嗣兴 化为一个泡影。 o 王冀民顾亭林诗笺释,中华书局,1 9 9 8 年,第l 页 - 1 4 第二章明遗民群体早期的反清思想 闰六月,顾炎武加入昆山起义军,先后参加了收复苏州城和保卫昆山的战役。 然而局势并没有朝着顾炎武希望的方向发展,昆山城破,死者四万,友人吴其沆 亦在其列。他本人和归庄幸得脱难,但养母王氏绝食殉节,“遗言后人莫事二姓 。 清兵破城后的残暴行为和丧母之痛更坚定了顾炎武继续抗清反清的决心。 乙酉( 1 6 4 5 ) 六月,鲁王朱以海在浙江绍兴监国,南明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 州,年号隆武。隆武帝( 唐王) 在福建遥授他职方司主事,他本要奔赴行在,但 因道路阻隔而未能成行。弘光小朝廷的迅速覆亡使顾炎武对时局有了更加清醒的 认识,他感到了东南悍将惰卒,不足集事,对明王朝既哀其衰败,又充满恢复期 待,内心交织着复杂的情感。清兵渡钱塘江,鲁王弃绍兴入海,顾炎武发出了“此 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今日大梁非旧国,夷门愁杀老侯赢 的感慨。 但反清复明的决心始终不变,他尝以精卫自喻,赋诗一首:“我愿平东海,身沉心 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清初遗民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黄宗羲,也积极参与武装抗清斗争之中。清军攻 入杭州,其师刘宗周勺水不进二十三日而亡。三十六岁的黄宗羲决定以实际行动 参与烽火四起的反清复明活动。他迅速在当地组织子弟数百人,建立一支抗清武 装,名日“世忠营 ,并听命于鲁王政权。是年联合孙嘉绩的“火攻营 和王正中 的军队约三千人决意渡海西进,不料遭遇清军主力,军事行动严重受挫。鲁王政 权也迅速崩溃逃于海上。黄宗羲被迫率残部入四明山结寨为营,不幸却被山民所 灭。为了躲避清军的追捕以及与流亡海上的鲁王政权取得联系,黄宗羲历尽周折 东渡日本乞师,未果。几经周折,黄宗羲终于找到了鲁王政权,并被任命为左副 都御史,继续从事反清事业,一直到顺治六年( 1 6 4 9 年) 八月,因惦念老母之安 危而陈情乞归。但即便在脱离鲁王政权后,黄宗羲依然十分惦记日益恶化的抗清 局势,积极为抗清事业做事。晚年他自述其反清经历日:“自北兵南下,悬书购余 者二,名捕者一,守围城者一,以谋反告奸者二三,绝气沙禅者一昼夜,其它连 黄云眉鲒埯亭文集选注,第1 1 4 页 。王冀民顾亭林诗笺释,第6 6 - 6 7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染罗哨所护及,无岁无之,可谓濒于十死者矣。 虽然历经艰辛和惊险,但他一 直保持着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其它亲历亡国之痛且稍有血性的遗民也都纷纷加入到反清斗争的行列之中, 张岱曾在台州追随鲁王。傅山在晋东、河南武安组织策动反清活动,并声援山东 曹州榆园军的抗清斗争。万寿祺参与松江起义。方以智在岭南、广州一带联络抗 清力量。吕留良散尽家财抗击清军,流亡山中图谋复明。王夫之在湖南起兵。遗 民的武装反抗斗争不是个体的偶然行为,而是整个群体的自发行为。遗民知识分 子成为这一时期各地抗清组织的中坚力量。 亡国之初,很大一部分明遗民在承受着国破家亡的巨大悲恸和对清朝统治者 的仇恨的同时,仍满怀光复明室的希望。他们以武装斗争的方式表达对新政权的 反抗,慷慨激昂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的事业中。然而南明政权继承了明 朝遗留下来的腐败风气,统治者软弱无力,沉湎酒色,内部纷争不己;各地抗清 势力又多是孤立进行,相互之间缺乏配合,在清廷的残酷正压下,遗民的反清起 义最终失败。顺治四年( 1 6 4 7 年) 以后,只剩一个永历小朝廷在西南一隅苦苦支 撑,但遗民们的反抗却没有因此停歇,他们选择了独特的生存方式来继续进行抗 争。 二、遗民反清情绪的表达 除了武装反抗,明遗民还通过其它诸多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新政权的反抗和对 故国的怀念。 其一,撰诗作文表达对清军南下所犯罪行的深恶痛绝。深浸夷夏观念的汉族 士大夫自古就有蔑称少数民族的传统,对于满人自然有过之而不及。在清初,遗 民通常把清朝统治者称之为“夷”、“蛮夷 、“胡”、“虏 、“北胡 “逆奴”、“豺狼 和“杂种 ,并对他们在南下途中犯下的民族屠杀和民族压迫的罪行予以揭露。王 秀楚的扬州十日记、朱子素的嘉定屠城纪略就是这一类作品。除了野史笔 记,遗民们还用诗歌记载这一段惨痛的历史。归庄曾于顺治二年( 1 6 4 5 年) 写过 o 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8 5 1 9 9 4 1 6 第二章明遗民群体早期的反清思想 一首题为悲昆山的诗,全诗描写了清军大肆屠戮、昆山惨遭浩劫的场面,表 达了归庄对清军惨绝人寰的罪行的愤怒控诉以及他对被昆山父老乡亲的深切悼 念。星移物换之际,归庄决心收复河山,重振乾坤,抒发了他恢复故国,推翻清 贵族统治的政治理想。再如屈大均写了大同感叹,这首诗着力描写了顺治六年 姜壤起义失败后,大同人民遭受清军屠杀和蹂躏的情形,揭露了清军肆无忌惮的 暴行。作者忧时愤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寄托他对乾坤更替、国破家亡的悲痛 与哀思,表达自己对大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慨。 其二,凭吊故国以寄托对明王朝的哀思之情。明清鼎革把遗民的人生鲜明地 划成两截,虽然明王朝中后期并无善政可言,但它仍是明遗民心中不可忘却的记 念。遗民凭吊故国旧君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是对崇祯的哭祭。方以智在明亡未 久,即潜至东华门崇祯牌位前哭灵;“哭道士,不知何许人也入市求食,必北 面再拜而祭,祭必哭,哭必诵黄庭经。人问其故,哭而不言,固问之,则大哭 崇祯自缢的三月十九日更成为一个特殊的时点时常牵动遗民的心绪,引发遗民的 感伤。黄宗羲有三月十九日闻杜鹃诗一首,顾炎武有以“三月十九日为题 的诗两首。 遗民的另一种常见的凭吊方式是拜谒思陵、孝陵。在故明“孤臣孽子的眼 里,明皇陵俨然是故国旧君的化身。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钟山的孝陵和崇祯 皇帝朱由检在昌平天寿山的思陵,成了众多遗民备经艰难险阻前往拜谒的目标。 顾炎武曾七谒孝陵,六谒思陵,时间主要集中在顺治八年( 1 6 5 1 ) 到顺治十七年 ( 1 6 6 0 ) 这十年内。他有诗云:“旧识中官及老僧,相看多怪往来曾。问君何事三 千里,春谒长陵秋孝陵。圆逐渐残败的孝陵,是明朝宗庙的象征,也是明王朝的 象征,在天崩地解之后,它成了漂流无主的遗民们心灵皈依的家园,成了清初遗 民的精神支柱。顾炎武一次次的拜谒,是对覆亡的故国的深切怀念,并凭借这样 的参拜行为来砥砺自己反清的情结。鼎革初南京城的颓败萧条也很能唤起遗民的 麦秀黍离之叹。南京,既是明朝的开国都城,又是南明弘光小朝廷的所在地,也 o 明遗民录汇辑,第1 0 5 7 页 o 王冀民顾亭林诗笺注卷四,重谒孝陵,第7 0 9 页 一1 7 黑龙江大掌硕士学位论文 是明朝的经济重心。旧国都城在明遗民的记忆中难以忘却,然而明清易代,往事 不再。 其三,更名改姓以示不仕新朝的民族气节和光复明朝的期望。更名改姓在易 代之际是一种普遍现象,明遗民录汇辑里记载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遗民通 过易名的方式表达自己不仕二姓的信念和矢志抗清的决心。陈确,字乾初,原名 道永,字非玄。明亡后,为表示隐居求志,以遗民终世的气节,取周易乾卦 及其初爻“确乎不拨”之意,更名为“确”,更字为“乾初 。顾炎武,本名绛, 乙酉改名炎武,一说取汉光武中兴之义;一说幕南宋遗民王炎武之为人而改名, 说法各异,然改名立志盟誓之意甚明。炎武尝化名“蒋山佣 ,同样寓意深刻。“蒋 山 本是南京的一座山,蒋山代表南京,亦象征明朝;佣,乃仆人。“蒋山佣 三 字相合,意即“明朝的臣子”。归庄更是屡屡更名,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归庄 中说:“忽请于学使者,改名祚明。自是以后,或称归妹,或称归乎来,表字或称 元功,或称园公,或称悬弓,恒轩其别号,亦号普明头陀 ,在遗民的话语世界里, 名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易名,有时意味着对过去的决裂;有时是记录历史的 方式;有时则是表达对故国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 满洲贵族在定鼎中原后,也已经逐步认识到士人在汉文化系统中的地位。满 人想在文化上赢得汉人对自己的认同和归顺,首先就必须得到汉族士大夫的支持。 如何安抚遗民激愤难抑的心情、消弭他们对前朝的思念之情是清廷入关后面对的 严峻挑战。对此,顺治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他在进京第二日就开始着手招徕故 明官吏;同年决定恢复学校科举;重用个别汉族士大夫;利用农民军转移士人的 愤怒和敌意,淡化汉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夷夏之防”的观念。但是顺治的这些举 动不过是政治上的策略和手段,骨子里的民族偏见和隔阂并未泯灭。因此,在另 一方面,顺治对于遗民士人的民族情绪和遗民姿态,采取了强硬的高压政策。发 生于顺治四年( 1 6 4 7 ) 的函可变纪案和顺治十四年( 1 6 5 7 ) 的江南科场案就 是旨在对汉族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