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12—1936年华北地区的婚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12—1936年华北地区的婚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12—1936年华北地区的婚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12—1936年华北地区的婚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12—1936年华北地区的婚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1912—1936年华北地区的婚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婚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具体的个人息息相关, 而且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一物之兴衰、一事之 兴替,无一不是其所处之社会变化演进的结果。华北地区,近代以来长期作为中 国的政治中心,受传统思想影响比较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婚俗自然与其他地 区有很大的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近年来,对婚俗研究的著作可谓不少,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对近代华北地区的婚俗做全面研究分析的著作并不多见。鉴于此, 本文试对近代华北婚姻习俗进行探讨。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近代婚俗形成的背景。主要包括物质环境的变迁、政治环境 的变革和思想界的变化。 第二部分,介绍婚姻观念的转变。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 对婚姻自由的认 识;( 二) 择偶标准;( 三) 贞节观念的变化。 第三部分,介绍婚俗的基本情况。以当时报刊杂志所载的史料以及当时众多 的社会调查数据,特别对这些调查数据进行了一定的综合与辨析,在此基础上对 近代华北地区的婚俗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是从两个大的方面:( 一) 城市婚俗; ( 二) 农村婚俗。 第四部分,结语。总结华北地区婚俗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华北;近代;婚俗 a b s t r a c t t h em a r i t a lc u s t o m si so n ep a r to fs o c i a lc h a n g e s w h i c hi sn o to n l yc l o s e l y c o n n e c t e dt os p e c i f i ci n d i v i d u a l s ,b u ta l s or e f l e c t st h ec h a n g eo f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 , c u l t u r e ,s o c i o - 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 , s oo n , i nt h es o c i e t y t h er i s ea n df a l lo fo n et h i n gi s d e f i n i t e l yt h er e s u l to fs o c i a lc h a n g e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n o r t h e mc h i n a , h a v i n gl o n g b e e nt h ep o l i t i c a lc e n t e ro fc h i n ai nr e c e my e a r s ,d i f f e r sg r e a t l yf r o mo t h e rp a r t si n r e s p e c to ft h ec h a n g eo fm a r r i a g ec u s t o m s ;h e rm a r i t a lc u s t o m sh a v e h e ro w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b c c a u s eo ft h ed e e p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i t a d i t i o n a li d e o l o g ya n dt h e r e l a t i v e l ys l o w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m u c hr e s e a r c hi n t om a r r i a g e c u s t o mh a sb e e nm a d e ,b u tf o rv a r i o u sr e a s o 船,f e ww o r k sa r ep r o d u c e da b o u t t h o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a n dr e s e a r c hi nn o r t h e r nc h i n a s o ,t h i sp a p e ri si n t e n d e dt od o r e s e a r c hi n t ot h em a r i t a lc u s t o m s o t h ep a p e rc o m p r i s e sf o u rp a r t s : p a r to n ei n t r o d u c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m a r i t a lc u s t o m s ,m a i n l yc o n t a i n i n gt h e c h a n g eo f m a t e r i a l i s t i c ,p o l i t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p a r tt w o 协n o d u c e st h ec h a n g eo f m a r i t a lc o n c e p ti nr e s p e c to f 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f r e em a r r i a g e ,w a y sa n dc r i t e r i af o rc h o o s i n gas p o u s e ,a n dt h ec h a n g eo f t h em o r a l i n t e g r i t yc o n c e p t p a r tt h r e ei n t r o d u c e st h et r a n s m u t a t i o no f m a r i t a lc u s t o m s i nt h i sp a r t ,t h ea u t h o r m a i n l ya d o p t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f r o mt h em a g a z i n e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r e b y ,a g e n e r a ls t u d yo fs u c hm a r i t a lc u s t o m si sm a d e ,t w or e s p e c t sb e i n gi n v o l v e d ,n a m e l y ,c c i t ym a r i t a lc u s t o m sa n dr u r a lm a r i t a lc u s t o m s p a r tf o u rc o n c l u d i n gr e m a r k s s u m m a r i z e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m a r i t a lc u s t o m s i i k e yw o r d s :n o r t h e r nc h i n a ;m o d e mt i m e s , m a r i t a lc u s t o m s 1 1 1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杏导师酌指导下独立完成酌。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戍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甄质文本并口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睿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名碰 2 0 胡年6 月f 咱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丝篷:鱼 2 。u 7 年6 月心曰 关于同意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使用本人 学位论文的授权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充所是国幂科技鄙直属的综台性科技信意研究和服务 机构,是国家法定的学位论文收藏单位,肩负著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支献保 障的任务。从六十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国家教育部、国务院学 位办、国家科技部的委托+ 对全国搏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后研充工倒最告矬行全 面的收藏、加工及服务,造今收藏的国内研充生博顾士论文已经达到1 0 0 多万 册。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水平的体现,是研究人员辛勤劳动成呆 的结晶,也是社会和人类的共同知识财富。为更好地利用这重要的信息资源, 为国象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服务,在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 提议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担了开发建设中国学位论文垒文数据厍 的加工和服务的任务,通过对学位论文全文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建成垒国最大 的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服务。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开发建设目的和使用的相关情况, 本人学位论文为非保密论文,现 烈翌中国科掣技术信息研充所将本人攫士 压 压豆士( 国笠堂力) 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静通过网络 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 论文题目 毕业院校 毕业时间 论文类型 固翌圭翌盟垡! 博士论文 口 硕士论文 博士后研究报告 口同等学力论文口 授权人签字= 疾和陟 日期:2 0 0 7 年0 6 月心目 引言 婚姻习俗,作为婚姻的表现形式,在古今中外,都被人们认为是生活礼仪中 一种大礼,也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 也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婚俗文化。这种婚俗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被传承并且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在某个短暂的历史时期,这种相对的稳定性也可能会 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这种波动往往多是在新旧社会形态更替时期,或社会的经济 制度和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因而可以说,婚俗也是社会历史变迁的一 面镜子。 近代社会,是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华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区域,也受到 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而且也反 映在婚姻习俗中,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了来自西方近代文明婚俗的冲击,所以对 婚俗进行研究,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方方面面之变化。 近二十年来,对婚姻史的研究一直是史学界的热门,在专著方面,涉及这一 专题的有:左玉河婚丧嫁娶( 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5 年版) ,鲁达中国历代婚 礼(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 9 9 8 年版) ,t e e 国婚礼( 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1 年版) , 汪芬玲中国婚姻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然而对于近代社会华北地区 婚俗变化的全面研究却远没有婚姻史的研究那样受到重视。 对于婚俗这一专题,涉及的论文也为数不少,相关论文大致有:傅建成论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的早婚现象( 社会学研究1 9 9 4 、4 ) ,郭夏云近代华北妇 女婚姻心态探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 0 0 l 、2 ) ,候春燕近代山西婚嫁论财 现象的社会文化环境( 晋阳学刊2 0 0 3 、4 ) ,郭亚平清末民初山西婚俗变迁 ( 山西大学学报1 9 9 9 、4 ) ,刘是今试论民国时期的城市婚姻及家庭结构( 广 西社会科学2 0 0 3 、3 ) ,陈蕴茜叶青论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的变迁( 近代史 研究1 9 9 8 、6 ) 等等。 以上所列只是相关论著和论文的一部分,这些研究在婚姻习俗方面成绩斐然, i 对于婚姻史的研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尽管论著较多,但大多是整个婚姻通史或 全国婚俗的研究,对于近代华北婚俗部分仅仅是稍稍提及,没有进行专题研究。 而论文又限于篇幅,仅仅对于其中的一方面进行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尚需进 一步开拓。因此,笔者不揣浅陋,选择华北地区的婚俗作为研究课题,以期对此 研究能有所推进。 2 一、近代婚俗形成的背景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近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礼仪之邦。婚礼被视为夫妇之道、 人伦之始、祖宗血脉的延续,男婚女嫁不仅是个人的终身大事,而且也是上承祖 先香火、下续子孙瓜瓞,延续家族的关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华北地区,在 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包括议婚、订婚、结婚、离婚与再婚的婚姻礼仪 程式和婚俗传统,虽然在不同朝代有所差别,但从本质上来说,在晚清以前并没 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责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 大”,因此,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呈现出以家族为本位的特征,首先考虑的是如 何延续家族的生存和发展,很少考虑男女双方个人爱情。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一 整套婚姻礼俗,基本上贯穿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从一而终”的伦理观 念。 由于以家族为本位,父母在替子女择偶时,自然而然地把家族的利益放在首 位,首先考虑的是两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否相当,即所谓的“门当户对”;其次 男方家还要考虑女子的长相,有无疾病,能否生育,品行是否端正,对长辈能否 尽孝道,会不会做针线活,生辰八字是否与男子相配等等。而女方家考虑的则是 男子有无知识、技术,身体是否健康,公婆是否善良,待女儿好不好,男子的兄 弟姐妹多少等等。尽管男女两家有许多择偶条件,但重要的有三条:门当户对、 郎才女貌、男高女低。 传统的婚姻礼俗和婚姻仪式的整个过程也体现了这种伦理观念。概略而言, 华北地区的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婚前礼是在婚姻筹 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即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六礼”。正婚礼是新娘被迎接到男方家后,所举行的结为正式夫妻的仪式,主要 是拜堂成亲,它是整个婚礼仪式的高潮,也是关键。婚后礼是新妇已成为男方家 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另外,新郎为女方家的女婿,被称为半个 儿子,所以成婚之后女婿要随新娘回娘家,谒拜妻子的父母及其亲戚,称为“回 门”,正式成为女方家的女婿。 在封建社会,离婚是男性的权利,即所谓的“休妻”,男性有权休妻,而女子 却无权休夫。而且如果休妻,男子只要写下一纸休书或仅说一句话,立即生效, 被休弃的女子,也只能从命。易如反掌的休妻与繁文缛节的结婚程序恰恰相反, 真是“休妻容易,娶妻难”。但是,男性也并不可以随意休妻,封建礼教规定为“七 弃”:即不事公婆、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在下述三种情况下丈夫不 得把妻子休弃:第一,正在为公婆服丧;第二,家庭| ; 贫后富:第三,娘家无人。 因为男女地位不平等,再婚对于男子,人们视为正常,而女子再嫁却为世俗 所不容,当她们再婚时,既没有隆重热烈的婚礼,也不许坐花轿,甚至遭到男方 家人的谩骂和指责,这一切使不少想再嫁的寡妇望而却步,所以守节不嫁的寡妇 远远多于改嫁者。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特别进入2 0 世纪以后。对于中国来 说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其发展也处于亘古未有的大变局中。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各个领域相互激荡,整个社会发生着或隐或显的嬗变。 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也是因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当整个华北,甚至整个中国 社会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政治气候等方面发生变化时,长期被人们重视的婚 姻礼俗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 一) 物质环境的变迁 物质环境的变化是近代华北地区婚俗形成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两于多年来,华北地区传统家庭和封建农业社会相结合,共同形成了一个超 稳定的和谐状态,并由此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共同体,因此,这种以维系家族 制度的婚俗才能绵延长存。2 0 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内地建立了一些 工厂、企业,同时,也不断向中国输入廉价的机器工业品,使中国成为它的巨大 4 消费市场,再加上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日益增多,他们积极宣传西方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新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传入内地。 首先,一些民用设施逐步建立。洋行、货栈、店铺比比皆是,工厂也越来越 多。于是,大量的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给城市工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劳动力 市场也形成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尽管当时能够享受高质量生活的人是有限的,然 而,由于外国廉价工业品的大量倾销,下层百姓的生活也日益卷入了这个大市场, 一些生活必需品比如针头线脑、煤油之类的小商品也开始依赖于此了,原来的土 布衣衫、土布袜子被机制品所取代。于是,天津、山东等地都有了针织工业,百 姓生活中也用起了机制线袜、毛巾,开办了机制面粉业;火柴、烟草、榨油、酿 酒、食品加工、制糖、造纸、印刷、制药、肥皂制造、化妆品、制革、玻璃、油 漆等行业也有了程度不等的发展。一些新的日常生活用品从无到有,从粗到精, 生活质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化使人们的见识和观念发生变动, 从而带动风俗的嬗变。 其次,餐饮业逐渐发展起来。西餐馆开始在一些大城市出现,许多士绅阶层 的宴会应酬活动开始在西餐馆举行。1 9 0 3 年大公报这样记载:庚子之后,西 餐馆在京津地区兴建了起来,“满清贵族,群学时髦,相奔于六国饭店”。除了新 奇和追求时尚外,可能就是西餐馆的环境比较典雅干净,才颇受大家的欢迎。另 外,一些城市开办了葡萄酒、啤酒酿造厂,用机器生产果酒、啤酒,使中国的酒 类生产进入了新的时期。其中,宣化产的香槟酒仅一元一瓶,“购觅者不乏其人”。 o 与此同时,以机器制造糖果、点心的工厂以及机器卷烟业在各地也相继兴建。这 些日用品对民众的日常生活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例如卷烟,因为便于携带、相对 卫生而迅速为吸烟的人所接受。另外,街头小摊小贩卖汽水也成了常见的事,各 种罐头果品,洋式点心,也不再稀罕了。o 人们还探究汽水、冰激凌的制法,除了 看到这些食品的经济效益外,还有崇尚机器、欣赏社会进步的意义。由此可以看 。中外近事,大公报1 9 0 3 年6 月2 1 日 o 中外近事,大公报1 9 0 4 年4 月1 7 日 o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科) 第2 册,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1 0 5 页 5 出,西式食品在民众生活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尽管西餐没有深入百姓生活,但 是,机器制造的其他食品却改变了一部分百姓的日常生活,使生活方式趋于便捷。 物质生活的这些变化,自然而然地在人们头脑里产生各种影响,为新风俗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使许多城市青年纷纷走上社会谋生,经济逐渐独立, 对家庭的依赖越来越少,传统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开始出现松动,以家族利益 来制约个人婚姻的社会基础开始动摇,封建家长制权威受到挑战,家长难以对青 年进行强行控制,一些青年开始要求婚姻自主,传统的婚姻制度开始受到挑战, 这就为新婚俗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社会环境。 ( 二) 政治环境的变革 政治变革的冲击也是近代华北地区婚俗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立法院开始进行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借鉴近代西方资 本主义各国的亲属法,尤其是德国的民法典和日本的民法典中有关婚姻的规定, 于1 9 3 0 年1 2 月6 日公布了从属于民法典亲属编的婚姻章,并白1 9 3 0 年5 月5 日起施行。这部法典为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是一部具有现代 婚姻观念的婚姻法案。其中关于离婚闯题,是这样规定的,除了“两愿离婚者得 自行离婚”外,第1 0 5 2 条还规定夫妻之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向法院请求离婚: “重婚者”;“与人通奸者”;“不堪同居之虐待者”;“妻对于丈夫之直系尊亲属为 虐待或受夫之直系尊亲属之虐待致不堪为共同生活者”;“以恶意遗弃他方在继续 状态中者”;“意图杀害他方者”;“有不治之恶疾者”;“有重大不治之精神病者”: “生死不明己逾三年者”;“被处三年以上之徒刑或因犯不名誉之罪被处徒刑者”。 从中可见,这部婚姻法不仅赋予了女子与男子同等的离婚权利,而且还在某些方 面给予女子权益以倾向性的保护,这使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以法律为武器来反抗 家庭对自己的伤害。民国新法律还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经济地位平等、 。孟昭华,王明寰,吴建英:中国婚姻与婚姻管理史中国社会出版社1 9 9 2 版,第2 4 2 页。 6 离婚自由等,这就加速了传统婚姻制度的解体,使之逐步失去以往的政治基础与 法律保障。 与此同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发动了一场妇女解放运动,许多有觉悟的女 性亲自参加了这场运动,1 9 1 9 年1 2 月,北京拟成立女子工读互助团,号召“凡 是受黑暗家庭虐待的女子,或是因婚姻压迫的女子,或是生活困难的女子,你们 都可以到我们社中生活,而且我们可以共同向旧家庭、旧社会开始总攻击,我们 团体便是与旧家庭抵抗的大本营”。国后来又有女子提出参军参政的要求,在北京 等地兴办女学,她们的活动对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旧的婚姻制度起到了切 实有效的作用。 婚姻制度是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正如陆秋心在婚姻的自由和德莫克拉西 一文中所说,“专制婚”、“同意婚”、“自由婚”三种婚制,与君主专制、君主立 宪、民主共和三种政治相对应。君主专制制度下,就会出现由父母作主,子女不 得过问的“专制婚”;君主立宪制度下,出现的便是由父母提出取得儿女同意的“同 意婚”;民主共和制度下,才会出现“绝对不容许有第三者出面干预”的“自由婚”, 所以“婚姻自由和德莫克拉西是在一条战线上的,在德莫克拉西下面的婚制一定 是完全自由的”,“要拥护德莫克拉西,一定要拥护婚姻自由”。把三种婚制与三种 政体联系起来,虽未必科学准确,但把婚姻制度和社会政治制度联系起来看待, 具有是深刻性和独到性。 可见政治环境的变革,使各种政治制度,法律条文德以改变,传统婚姻制度 失却了保护伞,各种思想学说风云际会,为新风俗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 三) 思想界的变化 思想界的变化是导致近代华北地区婚俗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近代中国社会,由于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巨大变化,思想界也在潜移默化 。王光析;改造家庭的办法,晨报,1 9 1 9 年1 2 月2 日 。陆秋心:婚姻自由和德漠克拉西) ,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 ,三联书店1 9 8 1 年版,第2 4 3 页 7 中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2 0 世纪初,中国内外交困,有思想的中国人开始思考, 开始寻求解救中国的良方,于是,继晚清政府派出留学生之后,不断有大量知识 青年自费出国留学,想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里找到救国的方案。随之,政 治、经济及思想文化方面的理论传入中国内地。而华北地区长期以来是中国的重 要区域,受的影响自然比较深,觉醒了的人们开始反对一切专制的束缚。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领头羊,在文化领域发起了一场薪文化运动,使中国的 家庭婚姻关系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一九一六 年,高呼“三纲”要打破,青年女子要从被征服的地位争取居于征服地位,批判 旧风俗旧道德的根本是忠、孝、节,包括父母对子女,夫对于妻,男对于女的绝 对权利。随后,新青年成为先进分子的舆论阵地,胡适、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 着力宣传新文化,发表了一篇篇向旧观念、1 日道德、旧婚姻讨伐的檄文。胡适写 了贞操问题,鲁迅也写了我之节烈观,瑟庐的从七出来看中国妇女的地 位,炳文的婚姻自由等,他们在文章中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大力提倡男女平 等。如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提出两个尖锐的问题,第一个是节烈是否道德? 第二个是多妻主义的男子,有没有表彰节烈的资格? 经过论证,他认为表彰节烈 是一种畸形道德。李大钊在战后之妇人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以为妇女问题彻 底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社会制度;一 方面还要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 包括男女) 专断的 社会制度”。o 他们还认真分析了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对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发 挥了引导作用。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问题的部分论述,共产国际中妇女新 解放运动的诸多活动,还有十月革命后苏联妇女的新生活,都在中国传播开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挪威作家易h 生的剧本娜拉在中国翻译后,在当时的知 识女性中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进入五四时期,许多报纸和杂志纷纷开辟婚姻专栏,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介 。李大钊:战后之妇人问题,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 9 5 9 年版。第1 4 5 页。 8 绍西方婚姻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从韦斯特马克到恩格斯、爱伦凯、罗素、肖伯纳, 还有许多时论作者等等。在众多的婚姻理论中,瑞典妇女理论家爱伦凯的婚姻学 说,对五四时期的青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署名“四珍”的青年在高等师 范学校中就以爱情与结婚为题,对爱伦凯的婚姻理论进行了专门介绍。吴觉 农在爱伦凯的自由离婚论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瑞典爱伦凯女士,思想 的真挚,人格的高洁,论议的超卓,与夫对于人生态度的正确,是人人所共知的。 现在凡是谈妇女问题的,没有一个不在这伟大的思想家思想支配下”。o 另外,学校也开始对女子敞开大门,当时有人这样描述:“昔日女子多缠足, 今日女子多天足。昔日女子能文者少,今日女子入学堂者多” 后来,大学也 开始招收女生,1 9 2 0 年1 0 月,蔡元培发表演说:“从前常常有人来问,大学几 时开女禁? 我就说:大学本来没有女禁,欧美各国大学没有不收女生的。我国 教育部所定的大学规程,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不过以前中学毕业的女生,并 不要求,我们自然没有去找寻女生的理由。要是招考期间,有女生来考,我们当 然准考。考了程度适合,我们当然准入预科。从前没有禁,现在也没有开禁的事。” o 当年就录取了9 位女生。后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政法大学,北京农业大学、 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女子高师也都相继招收女生。与此同时,女权运动者也开办 女学,使许多城市女性开始接受高等教育。 可见,在当时,思想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人生观和婚姻观渐入人 心,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已经成为知识青年的呼声,使人们在对婚姻 的认识上有了较大的拓展。 o 梅生: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5 册,上海书店1 9 8 9 年版,第3 9 页 o 匹志:今昔女子观,申报,1 9 1 2 年2 月1 日。 o 蔡元培:在燕京大学男女两校联欢会上的演说,蔡元培全集第3 卷,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4 6 6 页 9 二、婚姻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婚姻是为满足家庭和宗族传宗接代的需要而存在的,“上以事宗庙,而 下以继后世”,因此,婚姻完全由家长包办,青年男女只是依“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而结成婚姻。如果婚姻不幸福,只有寄予来生,为了维系家族,必须牺牲自 我,传统的家族制度牢牢的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及行为。而在近代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华北地区人们的思想逐步摆脱礼教桎梏而追求精神自由, 婚姻观念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的嬗变,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日益成为大多数人的 目标。 e 如当时有人总结的那样:“中国原有之道德观念,最流行的有尊君亲上祀长 等等。近数十年来,因社会关系的变化,这等道德观念,几乎完全绝了种。起而 代兴的有所谓博爱、平等、自由等等。前此的道德偏重于对家庭方面的诸种德性, 近几十年社会变化的结果,道德乃跟着变,变到偏重对社会国家的诸种德性了。 前此孝之一字几乎包括了道德的全部,社会变化之后乃有所谓社会道德、政治道 德等名目。前此女子只有所谓三从四德最要紧,现在乃有所谓男女平权。前 此男女关系,由父母代定,现在乃由所谓自由恋爱”。o 由此可见,具有近代意义 的婚姻价值观念渐次萌发。 ( 一) 对婚姻自由的认识 随着西俗东渐,传统婚姻观念受到了来自西方近代文明婚姻观念的冲击。恋 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广大知识青年的要求,他们对婚姻自由的理解也愈来愈深 刻。 婚姻自由是已成年的青年男女对于自己的婚姻有完全自由选择的权利。婚姻 是严肃专注的,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如果情爱转移,婚姻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因 。李平:新青年之家庭( 新青年第2 卷第2 号1 9 1 6 年5 月。 1 0 此,当时他们理解的婚姻自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 恋爱自由。恋爱是“男 女结婚的中心要素”,“必定先有恋爱,方可结为夫妇,必定彼此永久恋爱,方可 为永久的夫妇”。o ( 2 ) 婚姻自主。婚姻主体对主婚权的把握是实现婚姻自由的关 键。婚姻要“完全凭着男女两人自由的意志,互相结合”。回( 3 ) 离婚自由。“在 现社会内,自由结婚与自由离婚一样很重要。如果不同时鼓吹自由离婚,那 就这自由也成了锁镣”,因此,“自由结婚与自由离婚并行齐进”。o ( 4 ) 再嫁自由。 寡妇再嫁问题被提上日程,当时的先进分子认为再嫁完全是“一个个人问题”,要 按本人的意愿去办,万不能“褒奖条例,为了贞节牌坊”,而断了再嫁的念头。固由 此可见,近代的婚姻观念强调婚姻的缔结是当事人应该拥有的权利,婚姻应以爱 情为基础,夫妇双方应在自由同意基础上结合。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领袖人物就是婚姻自由的倡导者,像胡适虽然已经 与江冬秀结婚,但他却坚决主张婚姻成立的先决条件是自由恋爱,他说:“自由结 婚的根本观念就是夫妇相敬相爱。先有精神上的结合,然后可以有形体上的结婚。” 。有人说,当时的买卖婚姻、劫掠婚姻、迫诱婚姻,都不是自由婚姻,只有“自由 恋爱的结合,才算真实、正确、含有意义的婚姻才算婚姻自由”。当然,婚姻 自由,不是“没有限制可以任意径行的”,否则就成了“朝秦暮楚、送旧迎新的妓 女性质了”,所以,婚姻自由,“仍旧要受法律规定”。由于婚姻也是一纸契约,契 约有缔约自由、解约自由,所以“婚姻也有订婚自由、离婚自由和再婚自由”。总 而言之,所谓“婚姻自由”就是“已成年子女,对于婚姻,有完全自由抉择权。 但是既经择定之后,不得同时再有选择,这是维持一夫一妻的要着。斯时选择权 虽然丧失,同时却发生了完全自由脱离权,既经脱离之后,又完全取得自由抉择 权了”。在他们的影响下,许多知识青年冲破家庭和社会的阻力寻求真正的爱情。 1 9 2 4 年3 月,在求学中相识相知相爱而结合的一对青年宣称:“我们结合的动机, 李达:女子解放论,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三联书店1 9 8 1 年版,第“页 汉宵:对于一个男女结合宣布式的谈话,民国日报副刊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 9 8 7 年 1 6 在北平,男性结婚率要低子女性结婚率,又知宜婚者中男性未婚的要远多于女性, 但已婚者中男性的数目却又大大超出女性,这不仅说明城市中有相当多的配偶不 在城内,也说明城内男多女少结婚率不高的事实。 2 婚姻礼仪 早在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西方文化的东渐,首 先是一些大城市的传统婚姻程序受到严重的冲击,传统的婚礼过程冗长、礼仪繁 缛、浪费资财的弊端日益为人们所不能接受。一些新派人物开始在结婚礼仪上学 习西方的文明结婚。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开化,新型婚恋观的传播,男女青年的 经济独立,男女交往趋向开放,许多男女青年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婚姻的自主权, 新式文明婚礼迅速传播到内地的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到民国初年,一些中小城 镇也开始出现文明结婚,“旧礼已不适用,敢用新礼,所谓文明婚礼也。”。 在当时的地方志中,对此均有记载,如河北万全县志记载,该县“入民 国后,政体改革,社会进步,繁琐礼节已不适用,多趋简约。在闭塞之区,礼虽 仍旧,亦渐知改革。至城镇比较开通之地,则完全改为新礼。其仪式与礼制所拟 之婚礼草案略有出入,所谓文明结婚者,是也。亦有新旧仪式参用者。总之,比 较旧礼已进步多矣”。圆新城县志记载:“民国婚礼,不由父母之命,男女自行 择配,谓之自由结婚。其礼,某君与某女士,由某某君介绍,于某年、月、日、 时在某处行结婚礼,恭请某某先生未证婚人,某某先生为司仪员。”。据张北县 志记载,该县的薪式婚礼情况为:“近年来,社会进步,多趋简约,旧礼已不适 用,改用新礼,所谓文明结婚是也。其仪式,设一喜堂,用证婚人、主婚人、介 绍人、男女傧相、男女来宾,奏雅乐,济济一堂。礼毕,在饭馆设席答谢。一日 即可了事,至多不过多日。城市内结婚多仿行之”。 河南也不乏其例。安阳“近 o 张北县志第s 卷,民国2 4 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 馆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4 8 页。 o 万全县志第1 2 卷。民国2 3 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科汇编) 华北卷- 北京图 书馆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2 0 1 页。 o 新城县志第2 4 卷,民国2 4 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 书馆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3 3 0 页 o 张北县志第8 卷民国2 4 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赘科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 馆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4 8 页 ” 年城中间有行文明结婚礼者”,回南乐县“民国以来,旧婚礼渐为世诟病,间有主 持新说自由结婚者。” 山西太谷“自国体改革,礼节更新,娶妇之家间有用现定 结婚仪式者”。 这种文明结婚的推广,使那些繁琐的旧式婚仪逐渐取消。 早期的文明结婚程序,并不是完全按照西方的婚礼程序进行的,而是中西礼 法并用,吸取了西式婚仪的隆重、热烈、简便的优点,又抛弃其在教堂举行等宗 教习俗,俨然一套中国式的“文明婚礼”。经过改造后的新婚礼,多在礼堂或大旅 社举行,内容包括证婚人宣读证书,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娘依次用印,新 郎新娘交换戒指、相互鞠躬。主婚人、证婚人、来宾与新郎、新娘相互致词,新 婚夫妇向主婚入及亲友、尊长三鞠躬,对平辈或晚辈又鞠躬,最后全体用茶点等。 这种新式婚议,改变了旧式婚姻的许多陋习,十分方便,从而受到了民众的欢迎。 但是这种文明结婚的程序是新旧杂陈,到2 0 年代末和3 0 年代初,文明结婚 的礼仪逐渐规范,改变了过去那种不伦不类的仪式。新旧婚礼泾渭分明,新派人 物采取完全的文明结婚,不再将旧的 l 俗掺在里边,老派人采取传统的旧婚礼, 也不再采用文明结婚的形式和内容。 为了统一文明婚礼的程序,民国政府制定草案,来规范婚姻礼仪。这样,到 了2 0 世纪3 0 年代,统一、规范化的文明结婚迎娶及婚礼仪式基本定型,主要包 括这样一些程序:。 请人:文明结婚的主旨之一就是提倡俭朴节约,故此,有预备酒席者,也有不 预备酒席而仅预备茶点者。预备酒席者,也不过是典礼后一餐而已。还有的效仿 西方举行的酒会形式,举行象征性的宴会。文明结婚往往是娶、聘合而为一的形 式,男、女双方在某个饭店共办一棚喜事,因而,邀请亲友的请贴也多由男、女 两家的主婚人出具姓名;如若口请,也是由男、女两家主要成员分头出面。同时, o 续安阳县志第1 6 卷,民国2 2 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 上) , 北京幽书馆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0 0 页。 o 南乐县志第1 0 卷,民国3 0 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 上) 北 京图书馆出版社1 9 8 9 年版, 第1 0 7 页。 o 太谷县忐第8 卷,民国2 0 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5 7 8 页 。邵先祟:近代中国的新式婚丧,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5 l 5 4 页。 1 8 有结婚的男、女当事人( 即新郎、新娘) 以各自的名义邀请亲友的;还有主婚人 ( 结婚人的家长) 和结婚当事人两者分别邀请各自朋友的。这是旧式传统婚礼上 所没有的形式。男、女两家主婚人要出具请贴,并准备礼物,邀请证婚人、介绍 人、司仪、伴郎和伴娘、亲友等。 礼堂:新式结婚的洞房一般无礼仪性的布置。如在饭店里办喜事,喜房仅是新 郎、新妇和伴郎、伴娘等人的暂时休息室。或古香古色的硬木桌椅、宫灯、彩屏、 红地毯;或沙发、茶几、彩屏、盆花,红地毯。如在家里办事,喜房则是新郎、 新妇的卧室,一般即按新郎、新妇的生活习惯进行布置。 在家办喜事,院内往往要搭上席棚,在大厅里设礼堂。如果没有大厅,正房 狭窄,且有隔扇,就在院内设个婚礼会场。在饭庄子上办事,一般都有铅铁为顶, 木桩为架,四围镶有绿色云头花牙子的罩棚。棚内一面是大厅,一面是戏台,都 可做礼堂之用。 礼堂正面,通常靠墙摆一条长案,上边架上一座高约一米半,宽一米多的大 型立体红双喜字的霓虹灯。条案两侧设红缎绣片一对罩椅,前边是长形礼案,上 铺红毡,摆着一式两份的结婚证书( 放在长方形彩色硬纸套里) ,三个同样花色的 瓷质印盒、一份彩印的仪式单( 给司仪准备的) 、一束新妇捧的手花( 以长青草为 底衬,长约一米,根据季节,上边插着不同颜色形态的鲜花) 。礼案上一般不设烛 台之类的传统供器。特别是富户,都在礼案或台的匹周摆上类似教堂里的百烛台 式的霓虹灯,间摆盆花、花篮( 礼品) 。亲友们所送的贺礼一律要陈列在礼堂里。 礼案前是鲜花篮;靠墙两边的条案上是银炉、银鼎、银盾、银杯、银瓶、成匣的 首饰和各种工艺品。 花车:文明结婚不用轿,而是以装有彩饰的马车、汽车作为礼仪性的迎娶交 通工具。 文明结婚用的马车,车厢形状一般为封闭式的花轿形,上挂大红缎绣片,图 案较1 日式喜轿简洁,以四季折枝花卉拥抱一大金色双喜字者为多,间有龙风呈祥、 鸾风和鸣等图案。车盖上端正中有锡珠为顶;四角挂有绒花篮,绢花、绒花之上 1 9 做有弹簧彩碟,走起来,状如群蝶飞舞。车前由两匹枣红色的骏马驾辕。马身披 着红绿条网式的彩棉,头上戴着把耳朵露出来的红毡圆形帽子。车夫头戴黑荷叶 帽,红箍为饰,身穿长及膝盖的中褂( 短大褂) ,夏天是竹布的,春、秋、冬是蓝 布的,都镶着宽双道的红边,开启处是个大红云头,脚穿青鞋白袜,坐在车厢前 边的高座上,执鞭策马。 文明结婚用的汽车,虽是普通小轿车,但顶上有十字披红的彩饰,四角彩球 下垂,车蓬前窗和车头拉上彩带、纸花;车前、车后都有用彩色纸花组成的双喜 字。 文明结婚用的乐队,一律用西乐队。乐器为大铜鼓、小铜鼓、黑管、大小号 等。 衣着:新郎的衣着分两种,一是西式黑色燕尾大礼服,白衬衫,系黑领花, 戴白手套,持高筒礼貌( 不戴) 、皮鞋。礼服左上小兜掖一折成三角形的白手绢, 并佩戴白茉莉花一串,谓之“挂花儿”。二是蓝缎长袍、青缎马褂、青缎或礼服呢 皮底圆口便鞋、白丝线袜。马褂对襟三扣左边佩戴红绫裱褙大牡丹花一朵,下配 红绸带,上烫金字“新郎”。 新娘通常穿白软缎礼服长裙,头戴珠冠花环,披有四米的罩纱,戴白手套: 执手花,长青草垂地。脚穿皮鞋或白软缎底绣花鞋。伴娘除无头纱外,余者与新 娘相同。拉纱的小男孩为深色西装、白衬衣、紫红色领花;小女孩为白衫、白色 百褶裙,均为短袜、皮鞋。证婚人,介绍人,男、女双方主婚人,司仪均无固定 礼服,大多根据个人生活习惯,或西装或袍褂,胸前皆佩戴周围直径四寸的大红 绫裱的牡丹花一朵,下缀红绸带,绸带上有“证婚人”、“介绍人”等烫金字。 迎娶仪式;在上午迎娶者,多在9 点发“轿”;下午迎娶者,多在1 4 点发“轿”。 首先由张罗人将礼案上的花束、花篮装在车里。新郎在伴郎、介绍人等陪同下, 向父母三鞠躬。乐队高奏美酒高歌,新郎在众亲朋来宾簇拥下,登车迎娶。如 用马车,即由乐队吹奏前导,直至女家。如用汽车,乐队只吹奏导行一段路,便 让汽车加大油门开走,等到女家门口聚齐。路远时乐队要乘车一同j i 往。到男家 门前,新郎、伴郎先下车。待将车帘撩开,先给新娘行三鞠躬,表示迎亲求爱。 典礼:通常的结婚典礼项目有:( 1 ) 奏乐。男、女来宾入席。( 2 ) 请证婚人 入席( 站礼案正中) 。( 3 ) 请介绍人入席( 站礼案右中) 。( 4 ) 请男、女主婚人入 席( 站礼案左方) 。( 5 ) 奏乐。( 6 ) 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非官方文件,系民间通 用的新式结婚证书,词句各异,一般都保留了旧体的颂词) 。( 7 ) 奏乐。( 8 ) 请证 婚人用印。( 9 ) 请介绍人用印。( 1 0 ) 请男、女主婚人用印。( 1 1 ) 奏乐。( 1 2 ) 新 郎、新妇向证婚人三鞠躬。( 1 3 ) 新郎、新妇向介绍人三鞠躬。( 1 4 ) 新郎、新妇 向主婚人三鞠躬。( 1 5 ) 新郎、新妇向全体来宾三鞠躬。( 1 6 ) 新郎、新妇相对一 鞠躬。( 1 7 ) 新郎、新妇交换饰物。( 1 8 ) 奏乐。( 1 9 ) 证婚入致贺词。( 2 0 ) 介绍 人致贺词。( 2 1 ) 男,女主婚人致答词。( 2 2 ) 奏乐。( 2 3 ) 请证婚人退席。( 2 4 ) 请介绍人退席。( 2 5 ) 请男、女主婚人退席。( 2 6 ) 礼成奏乐。 3 璃婚风潮 在近代,结婚自由成为潮流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社会的正当诉求。 五四时期,由于自由思想的传入,束缚人们观念和行为的封建道德开始遭到 人们的强烈反对,“婚姻革命”被提上日程:打破一切旧道德、恶习惯,打破非人 道的不自然的机械婚姻制度,建立起平等、自由、以恋爱为基础的男女结合,使 男女当事人成为婚姻的主体,反对以门第相当、八字相合为择偶条件,要求确立 男女结合的新价值。与此同时,民国政府也制定法律,对离婚做出了与传统时代 有不同本质的规定;夫妻不相和谐、重婚、妻子与人通奸、夫妻一方生死不明超 过三年以上、夫妻一方恶意遗弃对方或受虐待都可离婚诉讼。 这就为人们离婚自 由提供了法律依据。 由于舆论的引导和政府的法律保障, 姻幸福,不少市民不再认为离婚是异端, 首先在城市中,人们开始追求自己的婚 尤其是知识分子的观念更是激进。据对 燕京大学女生的调查,3 3 3 的人赞成“无爱即离婚”;1 6 7 的人认为只要一方 不愿同居,即可解除婚约;4 6 7 的入认为双方同意即可离婚,总计9 6 7 的人赞 d 邓伟志: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5 2 页。 。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1 册,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版,第8 2 页。 2 l 成离婚。1 9 1 3 年大公报记载:“近年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求离婚,实繁 有徙,此皆前此所未有”。圆 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民国时期离婚的高潮,有人在1 9 2 2 年对自己的 5 3 对亲戚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有9 对已经离婚。还有的“爱情恶劣”,“有的性 情不和,时起争闹;有的嫌一方不识字,或容颜丑陋而看轻的、辱骂的;甚至在 外面做事,终年不回家的”, 可能也正面临着离婚的危机。有人在东方杂志 发表文章:“我国人民习惯对于离婚这件事,从前是非凡之忌讳,夫妻感情再恶劣, 决不肯提出离婚一次,离婚的事实在中国便简直的听不见,但自欧风东渐之后, 离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