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明代仕女画与其生态文化环境研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明代仕女画与其生态文化环境研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明代仕女画与其生态文化环境研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明代仕女画与其生态文化环境研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明代仕女画与其生态文化环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仕女画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研究 摘要 仕女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独立画科,在整个人物画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 的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仕女画的发展经历了唐、五代的鼎盛期和元 代的式微期,到明代出现了复兴的局面。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明代仕女画呈现 出特有的艺术风格,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平民化的绘画题材,“雅俗共赏”和“高 古奇骇”的审美意趣。 本文首先从历史学的角度概述了明代仕女画的复兴和演变,接着通过分析比 较,结合各流派具体的仕女画作品,总结出明代仕女画的艺术风格,然后分析明 代仕女画发展的原因,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的角度进行了论述,解 析明代仕女画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仕女画的发展提供了 物质基础,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审美趋向世俗味,仕女画由以往的贵族化向平 民化发展。 通过对明代仕女画的发展演变、艺术风格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的分析论述,得 出结论,即文化生态环境影响艺术的发展。环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人与 人之间的物质关系等构成的物质生活环境和由语言、思想、观点、理论、制度、 伦理、风俗、文学艺术、大众传播等构成的精神生活环境。文化生态环境,也就 是这些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环境之间的链接。恩格斯说过:“政治、法律、 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 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归根结 底要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受经济基础的决定,而 且还受其他意识形态如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的影响。 本文从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等方面,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分析法、比 较法,对明代仕女画进行分析研究,在对仕女画艺术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的基础 上,进一步提出了文化生态环境对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仕女画;艺术风格;审美意趣;文化生态环境 m i n gd y n a s t yb e a u t yp a i n t i n ga n di t s e c o l og i c a le n v i r o n n 任! n ta n dc u l t u r a l s t u d y a b s t r a c t b e a u t yp a i n t i n ga sa l li n d e p e n d e n tp a i n t i n g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i nt h ee n t i r e c h i n e s ef i g u r ep a i n t i n gp r o c e s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s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s ,a n ds h o w i n ga d i f f e r e n t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b e a u t yp a i n t i n gh a se x p e r i e n c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e r i o do ft h e t a n g ,f i v ed y n a s t i e sa n dt h ep e a kp e r i o do f 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t o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 i th a sa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s i t u a t i o n a tap a r t i c u l a r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b e a u t yp a i n t i n gs h o w su n i q u e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d i v e r s e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c i v i l i a ns u b j e c t m a t t e ro ft h ep a i n t i n g ,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m o f “e l e g a n ta n dp o p u l a r a n d s t r a n g e m o d e l i n g i nt h i sp a p e r , f i r s to fa l l ,p r o v i d e st h e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a n d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m i n g d y n a s t yb e a u t yp a i n t i n g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h i s t o r y , a n dt h e nc o m p a r e db y a n a l y z i n gt h ev a r i o u ss c h o o l so fs p e c i f i cb e a u t yp a i n t i n gw o r k ,s u m m e du pt h e a r t i s t i c s t y l eo fb e a u t yp a i n t i n g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 a n dt h e na n a l y z e dt h er e a s o n s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p a i n t i n gl a d i e sf r o m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c u l t u r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v i e wo fa e s t h e t i cc o n c e p t s ,d i s c u s s e dt h e c u l t u r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b e a u t yp a i n t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p r o v i d e dt h em a t e r i a lb a s i sf o r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b e a u t yp a i n t i n g b e c a u s ee a r l ym i n g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w a s r e p l a c e db yt h eh e r e s yp h i l o s o p h yo ft h el a t em i n g ,p a i n t e r sw e r ef r e et op u r s u e i n d i v i d u a la r t i s t i cc r e a t i o n t h er i s eo fc i v i ls o c i e t y , s o c i a lt r e n d st os c h o l a r l ya e s t h e t i c ,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b e a u t yp a i n t i n gf r o mt h ep a s t a r i s t o c r a t i ct oc i v i l i a n p o p u l a t i o n t h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 d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b e a u t yp a i n t i n g ,a r t i s t i c s t y l ea n dc u l t u r a l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c o n c l u d e dt h a tt h ei m p a c to ft h ec u l t u r a l 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a r t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 c l u d i n gt h e p h y s i c a ll i v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s u c ha sp e o p l e sm a t e r i a lp r o d u c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 ,t h e p h y s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h eh u m a na n dt h es p i r i t u a ll i v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b yl a n g u a g e , i d e a s ,v i e w p o i n t s ,t h e o r i e s ,s y s t e m s ,e t h i c s ,c u s t o m s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m a s sm e d i a c u l t u r a l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a ti s ,t h el i n kb e t w e e nm a t e r i a ll i f ea n ds p i r i t u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e n g e l s s a i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o l i t i c a l ,l e g a l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 r e l i g i o u s ,l i t e r a r y ,a r t i s t i ca r eb a s e do ne c o n o m i cf u n d a m e n t a l s b u tt h e ya r ea l s ot h e b a s i so fm u t u a li n f l u e n c ea n di m p a c tt ot h ee c o n o m y e c o n o m i cb a s ed e t e r m i n e st h e s u p e r s t r u c t u r e ,a sa ni d e o l o g y ,t h ea r ts u b j e c tt ot h ee c o n o m i cb a s eo f t h ed e c i s i o na n d c o n s t r a i n t s t h ee m e r g e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a r t s ,n o to n l yb yt h ed e c i s i o no f t h ee c o n o m i cb a s e ,b u ta l s ob yo t h e ri d e o l o g i e ss u c ha sp o l i t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m o r a l , r e l i g i o u sa n do t h e ri m p a c t i nt h i sp a p e r , a n a l y s i s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b e a u t yp a i n t i n g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s o c i o l o g y , h i s t o r y , a r t ,e r e ,u s e dt h e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y , i m a g ea n a l y s i s ,c o m p a r a t i v el a w , o nt h et h eb a s i so fa n a l y s i st h ec a u s e sa b o u tb e a u t yp a i n t i n ga r t i s t i cs t y l eo ff o r m , f u r t h e rm a d et h ec u l t u r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o n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a r t s k e yw o r d s :b e a u t yp a i n t i n g ; a r t i s t i c s t y l e ; 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m ; c u l t u r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 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 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作者签名:弃凡姥穆,l u 1 ,日期:砂尹年上月彳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浙江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浙江师范大 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弄礼煨眵 导师签名: 4 7 一引言 ( 一) 仕女画的含义 一引言 仕女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属于人物画 的范畴,又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它以仕女为主要描写对象,并通过塑 造优美动人的妇女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传达特定时代的艺术 趣味和审美观念。 在绘画中,最早使用“仕女画”一词的是在唐代,初唐朱景玄所 著唐朝名画录,在所列硒家目录中,提到周叻、陈闳、张萱、程 修己、高云等人都善画“士女”。在画家评述中也多次提到“士女 一词,如“周防又画士女,为古今冠绝 “陈闳人物士女 可居妙品”圆“张萱画士女乃周畴之伦” 等。然而在唐代,“士 女 尚未成为专有名词,使用并不普遍,在历代名画家记中,张 彦远论述沈粲“笔迹调媚,专工绮罗 蜘“刘琪画嫔嫱,当代第 一。” 这里的“绮罗”、“嫔嫱”实际上是“仕女画的代名词,和 早期“仕女的词意是致的。 至宋代,“仕女 一词才普遍使用,并逐渐成为一门画科的固定 称谓。北宋郭若虚所撰图画见闻志,即将“仕女”列入其论述中, 有“若论佛道、人物、士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 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 之句。宋中期以后,就专用“仕女”一 词了,并直接冠以仕女图之名,如宣和画谱中录著有张萱的按乐 仕女图、扶掖仕女图、横笛仕女图、鼓琴仕女图、游行仕女图、楼观 仕女图等;以及周防的游春仕女图、烹茶仕女图、凭栏仕女图、舞鹤 仕女图、纨扇仕女图、避暑仕女图、吹箫仕女图、游戏仕女图等。 由此“仕女”一词的含义由男女兼称到专指女子,由主要称贵族 妇女到泛指美人,最终确定了仕女即美人的概念。 o 潘运告中国j 歹j 代画论选上长沙一湖南荧术 j 舨社2 0 0 7 舨第8 2 页 岱潘运告中国扔代画论选上长沙一湖南美术出版社2 0 0 7 版笫8 5 页 衄潘运告中团历代j l 论选上长沙一湖南美术 f :版礼2 0 0 7 版第8 6 页 。( 店) j 长彦远著历代名i 画记俞剑华注释南京一江荪荚术版社2 0 0 7 版第1 8 0 页 囝( 唐) # k 彦远著历代名i 国i i d 俞剑华注释南京一江苏美术j i 版社2 0 0 7 版第1 8 1 页 够( 来) 郭若虚著幽画见闻忠北京一人民美术 j j 版社1 9 6 4 版第2 4 页 l 一引言 ( 二) 仕女画的发展 1 、形成阶段一一春秋战国至南北朝 绘画中的仕女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刘向说苑 记载:“齐敬君者,善画。齐王起九重台,召敬君画之,敬君久不得 归,思其妻,乃画妻对之。齐王知其妻美,与钱百万,纳其妻。”由 此可以想象,敬君画的妻子一定是一个貌美的女子,但这只是文字记 载,不能算作仕女画。 迄今发现最早的仕女画应是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人物龙凤 图,画中一侧面姿态优美的女子,戴冠垂髻,裙裾曳地,两手前伸, 合掌施礼。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楚腰纤细掌中轻”,画中女子体态 轻盈,腰身纤细,正是楚人细腰的写照。人物龙风图是以线和墨 为主,仅在唇上加有浅朱色,带有很强的装饰性,但已有仕女画的雏 形。 秦汉时期,妇女形象就较多地出现在人物画中。长沙马王堆出土 的西汉帛画中出现了妇女形象,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帛画描绘的是西 汉驮侯之妻的立像,穿锦衣,拄杖行于大厅,前面两个仆人捧案跪迎, 后面跟随三名仕女,造型比较稳重敦实,全身直立稍有动态,飘带随 风而动,使人感到厚重又不呆板。另外秦汉很多墓室壁画和画像石、 画像砖上的绘画都有描绘妇女形象。汉代的壁画在描写日常生活庖 厨、宴烹、汲水、灶上操作等情景中,以及采桑、宴乐、杂技等场面 中,都有农妇、侍女、歌舞伎等女子形象,但一般都属于陪衬,没有 成为主角,而且大都是用于宣扬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汉代毛延寿是 汉武帝时著名的宫廷肖像画工,是我国画史上记载最早的一名专画妇 女肖像的画家。“毛延寿画人,老少美恶,皆得其真。固毛延寿描绘 宫女的图画,是用写真的手法描绘的,只是肖像画,不能称为仕女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妇女为主题的绘画才真正开始出现, 随之出现了很多以此为绘画主题的画家。如东晋画家顾恺之,在他的 绘画中出现了独立的女性形象,而且丌始成为画面的主角。如女史 箴图,画卷中的人物都是作者所熟悉的贵族妇女的形象,人物造型 准确,动态自然,表情变化微妙。 建社会中品德善良、聪明有远见、 列女仁智图,所画的妇女都是封 关心国家大事的人物。洛神赋图 是顾恺之依曹植的洛神赋诗所作,作品体现了人与神之间的爱怜, 转引白朱铭著名, m i 精览济南一山东文艺版社1 9 9 2 版第2 5 页 蛐( _ i 葺) j i 乏彦远著历代名i | 记俞剑f 和注释南京一江苏美术出版社2 0 0 7 版第1 0 5 页 2 最后却不能在一起的悲剧。 顾恺之的人物画能够深刻地表现对象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性 格和神态,从而塑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在技法方面,承袭前代并保 持了主要以线造型的传统,用线如春蚕吐丝,细劲流畅。但绘画还未 摆脱宗教的束缚,仍具有宣扬封建妇德、“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 2 、成熟阶段一一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仕女画的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女性形象更多地作为 绘画的主角出现,仕女画也真正成为人物画中的一类题材,并涌现出 诸多著名的仕女画家,绘画风格也多样化。此时的仕女画不再局限于 表彰贞洁烈女、宣扬伦理道德的范畴,更多反映的是上层贵族妇女, 描绘她们的艳丽之容和贵族之气。最具代表性的是张萱的虢国夫人 游春图和捣练图,周叻的簪花仕女图和挥扇仕女图。张 萱的创作描绘的多是宫廷妇女闲散娱乐的生活,笔下的妇女形象呈现 出健康的美和雍容华贵的气质。周叻的仕女画也取材于宫廷贵妇的生 活,但他对上层社会有更深的了解,对贵族妇女精神上的苦闷和空虚 能深入挖掘,在绘画上反映出她们在优裕的物质生活背后的苦闷无聊 的内心世界。如簪花仕女图描绘了宫廷妇女簪花、赏花、戏犬、 漫步的舒适悠闲生活,却掩饰不住她们在宫中寂寞空虚的内心情绪。 唐代仕女画的表现技巧,已经摆脱装饰性的手法,提高了写实能 力,不仅能准确地描绘出女性的体态、容貌、服饰等外表美,还能生 动地传达出她们的神情、气质等内在美,形神兼备、个性鲜明。唐代 的仕女在造型上都是圆润丰满,体态肥胖,即是当时社会贵族妇女的 真实写照,也是当时上层社会审美趣味的体现。 3 、扩展阶段一一五代两宋 五代仕女画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迸一步的发展,题材 上有所扩大,画面增强了故事性,环境渲染更具体。在造型上,更趋 写实,体型逐渐由唐代的丰腴变为清瘦,脸型由圆形逐渐变成椭圆形。 此时期著名的仕女画家有周文矩、顾宏中。图画见闻志中云:“周 文矩,尤精仕女,大约体近周防,而更增纤丽。”顾宏中的韩熙 载夜宴图,描绘的是南唐韩熙载在家中设夜宴的情节。此图在构思、 造型、用笔、设色上都有很高的技巧,对不同性格和外貌的人作了非 ( 宋) 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忐北京一人民美术j j 版社1 9 6 4 版第7 2 页 3 常细腻传神的描写。另外还有杜霄的扑蝶仕女图、郡郜的阆苑 女仙图等,他们不仅继承了唐代仕女画的优秀传统,而且在人物形 象、比例关系,以及用笔、设色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创造和发挥,为 仕女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的来说,五代仕女画集中了前代的创作方法和技法,又受到五 代诗词文学作品的熏陶和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仕女画的题材和表现方 法,从而使仕女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宋代仕女画,开拓了古代仕女画的主要题材,除描绘贵族妇女外, 历史、文学和传说故事中的女性也被大量描绘,如文姬归汉、昭君出 塞、女孝经、嫁小乔等,描写一般女性闺阁生活的内容也很普遍,如 赋诗、避暑、楼观、观灯仕女等。另外仕女画与婴戏图、货郎图等世 俗画相结合,形成了新的仕女画种。宋代仕女画在内容上更为故事化 和风俗化,造型更为接近生活中的形态,真实生动;设色上已由艳丽 浓重、略带装饰发展为静谧谐韵、清淡雅致,出现了完全采用自描手 法的仕女画。宋代仕女画根据不同的题材和内容,塑造出不同神态的 仕女形象,如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宫素然的昭君出塞图、李 公麟的九歌图、苏汉臣的贵妃晓妆图等。 宋代仕女画的风格面貌也是多样化,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将其 他画科的技法融入仕女画,如线描中的兰叶描、铁线描、折芦描等; 设色中的重彩、浅绛乃至自描等,从而创作出风格多样的仕女画,其 中李公麟的白描最有创意,纯用墨线,不施色彩,通过丰富多变的线 条塑造出形神兼备的仕女形象,成为盛行当代和后世的一种新的仕女 画样式。 4 、消沉阶段一一元代 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人物画发展有所衰落,仕女画也呈衰退 之势。题材上也多沿袭前人,并侧重表现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的女 性,但是受文人画的影响,人物造型更趋神情清古,韵静纤弱;风格 上追求古拙雅致,出现了笔简意赅的写意或兼工带写的表现形式。仕 女画作品有赵孟颊的吹箫仕女图、张渥的九歌图、周郎的杜 秋娘等。 4 二明代仕女画的复兴与演变 有明一代,仕女画较元代有所复兴。明初由于朱元璋刚夺取政权, 根基不稳,为了加强统治,对文化进行严刑的控制,只在明朝宫廷内 发展一定颂扬性的宫廷绘画,因此仕女画尚未好转。但随着政权的日 益巩固,朝廷绘画逐渐放松,形成了不同绘画流派,仕女画又出现了 复兴,出现了一大批仕女画家:如明初的杜堇、郭诩、张路、吴伟等 画家。他们有的不仅擅长山水,同时也进行人物画的创作,有很多表 现世俗女子的作品,如吴伟的武陵春、铁笛图等,张路的吹 箫女仙图,郭诩的琵琶行图、东山携妓图等。明中期以吴 门画派的唐寅和仇英的仕女画最为代表,唐寅的孟蜀宫妓图、秋 风纨扇图等,仇英的汉宫春晓、修竹仕女图等,他们的仕 女画也影响了明代仕女画的审美趣味和时代风尚。明末的陈洪绶、崔 子忠擅长画变形仕女画。据无声史诗载,还有尤求、孙承恩、王 声、张狲等画家善面仕女画。尤求,明画录云:“自描人物最工, 所画仕女,艳冶绝世。 作品有红拂图、梆荫远眺图等: 明代仕女画的题材在沿袭宋代开拓的传统题材同时,还出现了大 量的描绘日常生活中女性形象的作品,还有纯属玩赏性的仕女画,如 梳妆仕女、倚竹仕女、落花春残、秋风纨扇等,真实地反映了明代女 性的生活状态,另外对描绘歌妓、妓女等下层女子的兴趣也大大加强 了。这些作品拓展了生活面,增强了世俗性,这说明了明代的仕女画 更贴近生活,呈现出更多的平民化倾向。 单国强在明代绘画概论中叙述:“明代绘画的演交,既与延 续晋唐宋元艺术传统的自律性发展有关,更和明朝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的变化密切相关,明王朝由盛至衰所呈现的三个历史时期,基本 上也对应地成为绘画发展的早、中、晚三个时期,形成阶段性比较明 显的不同的表现形态。 圆本文根据明代绘画的发展,将明代仕女画 的发展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 一) 沿袭前代,缺少新意的宫廷仕女画 明初,朱元璋冈n 建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在发展经济的同 时,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思想领域大力推行程朱理学,提 囝于安澜编滴史从书第一册上海一l :海人民美术沁敝祉1 9 6 3 舨第j 0 炙 国单困强中国绘i 田i 断代史北京一人民美术版社2 0 0 4 版; :;1 页 5 倡封建礼仪;文化艺术方面也推行严酷的遏制政策,书画家的创作受 到严重的控制,创作稍有不称意,就被斥责甚至杀害。在这种严酷的 专制统治下,画家们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只能按照统治者的要求进 行绘画,根本没有发挥自己创作的机会。因此明初的画家在创作上, 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还是以沿袭元人宫廷绘画和两宋“院体 的传统风格为主。 明成祖朱棣时期,对绘画已经有所重视,仿效宋代建立了画院, 虽然画院制度不完善,但也推动了宫廷绘画的发展。当时的宫廷画家 多是元末时期的画家,在绘画风格上也多是沿袭院体画风,题材多是 绘制历代孝行图、开国创业事迹、御容、功臣像等人物画。这些人物 画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或借助历史故事,宣扬武功文德;或借古人之 业绩来讴歌当朝,即使这种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绘画创作,还必须 要符合统治者的审美要求,这就使画家自由创作的空间极小。这时期 画家多为宫廷画家,在仕女画的创作上多是沿袭前代的艺术风格,如 杜堇的宫中图,虽然在技法上有所创新,但是在题材上还是局限 于表现上层社会妇女的生活状态。仕女画作品还有吴伟的武陵春、 铁笛图等,张灵的招仙图、郭诩的琵琶行图、 东山携 妓图等等,这些仕女画在用线上较之前代更加豪放潇洒,但是在严 酷政策的压迫下,也没有被发展起来。 在画院之外,还有一些职业画家,他们的绘画也继承院体,但是 其艺术创作为适应社会和民众的需要,带有更强的世俗性,并形成自 身的画风。 总的来说,明初仕女画的发展还处于低谷,主要还是沿袭前代传 统,“功力深厚却偏于工谨,画法多样却少见新意”。 ( 二) 抒写心灵、追求自我的文人仕女画 明代中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统治者对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失 去控制,哲学上出现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提出“天理便是 人欲”,强调人欲,主张自我,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程朱理学 开始解体。思想的解放导致了文化的自由,绘画创作中抒写心灵、突 出个性的追求也日趋强烈,强调主观、表现自我的文人画新风格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 m 甲困强中圉绘j 啊j 断代史北京一人民美术版社2 0 0 4 版第3 页 6 由于政治上的黑暗,许多文人已经看清世态,不再参与仕途,越 来越多的文人参与到绘画领域中,客观上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特别 是在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江南地区,涌现出一批文人画家,他们以创 新的面貌,庞大的阵容,炽热的声势,取代了“院派 、“浙派 而盟 主画坛,将明代绘画推向了高潮。这批文人画家以吴门画派最为代表。 吴门画派继承前代文人画传统,在拓展题材、抒写情感和追求笔墨形 式等方面,都有力推进和丰富了文人画。吴派画家大多为在野文入, 有的终生不仕,有的科举不第,有的仕途失意而归隐,在绘画创作上 他们又结合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环境,抒写亲身的感受,使作品真 实而又深刻地反映出文人的思想和志趣,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这一时期,以吴门四家中的唐寅和仇英的仕女画最为著名,他们 的仕女画也体现了明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唐寅的仕女画多为表现社 会生活中的下层女子,在描绘她们的生活状态的同时也是对自己情感 的一种宣泄。唐寅的仕女画寓意深刻,如秋风纨扇图描绘的是仕 女暮秋之伤,实际上是借此讽刺世态炎凉,同时也是怜人怜己,抒写 自己仕途失意的心绪。孟蜀宫妓图刻画的是前蜀后主宫中的乐妓 形象,画面中的题诗却抨击了统治者荒淫糜烂的生活。还有李端端 图、 吹箫仕女图、牡丹仕女图等仕女画作品。 仇英虽然出身工匠,以职业画家跻身于文人画派,但是他画艺精 湛又经常请教文人画家,所以他的仕女画也带有文人气息。他的仕女 画美人春思图、修竹仕女图、捣衣图等作品主题大都是表现 女子怀春、怨秋、思夫等惆怅的情绪。如美人春思图画中少女娟 秀妩媚,细眉小口,瓜子脸庞,削肩纤细,表现的是多愁善感的女子, 也隐含了画家对纤弱女子的同情。作品还有汉宫春晓、百美图 卷、人物故事图册等。 明代中期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多为诗书画全能的名 士,他们厌恶仕进,优游林下,以诗书画自娱并作为生度。他们在创 作上不受拘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追求自我,抒写心灵。唐 寅、仇英的仕女画,描绘的是仕女形象,实际上他们把对社会的不满、 对女子的同情以及对自己人生遭遇的不平都体现在绘画中。仕女画创 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宣泄,一种解脱。这种思想也使明代中期的仕女 画呈现出不受束缚、追求自我个性的特征。 7 ( 三) 变形夸张,极具个性的晚明仕女画 明代晚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急剧的政局变化,使思想文化领域 也呈现出复杂和变异的状况,思想界出现了一股人文主义思潮,如思 想家李贽提出“童心说”,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提 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男女平等等主张,反对传统礼教的 束缚,提倡个性发展和解放,具有强烈的封建叛逆精神。由于社会政 治的动荡,异端思想潮流的兴起,导致社会的审美趣味也发生变化, 影响到绘画领域,出现了不少不拘成法、直抒性情,个性鲜明、风格 独创的画家和作品。如徐渭的泼墨大写意花卉,陈洪绶、崔子忠变形 夸张的人物等。 明末人物画最具特色的当推陈洪绶和崔子忠的变形人物画。徐沁 在名画录中指出:“近代北崔南陈力追古法,所谓人物近不如古, 非通论也。 可见二人在明晚时期人物画方面的成就之高。他们笔 下的仕女形象,变形夸张,高古奇特,迥异传统,别具一格。 陈洪绶的人物画远宗古人近学时辈,融合传统艺术和民间版画之 长,人物形象夸张甚至变形,气势伟岸,格调高古,线条刚柔相济, 富有装饰性和金石味,具有“高古奇骇”的特征,他的画风对后世影 响深远。他的仕女画作品有仕女图、扑蝶图、 拈花仕女图、 升庵簪花图、屈子行吟图等等。陈洪绶还参与了许多版画插图 的创作,流传至今的有西厢记、鸳鸯冢、水浒叶子等。 崔子忠的人物画,取法唐宋,画面的构思及格调又自具特色。作 品以古代人物画和佛教神仙题材为主,人物造型适度夸张,格调超迈 绝俗。存世作品有云中玉女图、藏云图。 另外善画道释人物的丁云鹏和吴彬,他们画风虽与“南陈北崔” 不同,但共同形成了明术奇古变形的时代风尚。这也是明末社会动荡、 心理扭曲的反映。 三明代仕女画的艺术风格 ( 一)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明代仕女画的风格是多样化的,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一 国( 1 9 j ) 李贽箸张建业主编h e - 贽文集第一卷焚书北京一社会科学文献“i 版扎2 0 0 0 版第4 页 圆十安澜编( t m i 史从书第三册上海一一1 - 海人民美术版礼1 9 6 3 版第6 负 8 引言 种学宋代李公麟,作白描形式的自描仕女莉;一种是工笔细密,设色 浓丽的工笔重彩仕女画;又一种是水墨点染,笔简意概,具有文人写 意特色的写意仕女画。 1 、白描仕女画 明代擅长白描仕女的画家有很多掘明画录 载,有杜堇、尤求等。杜堇,擅长诗文书画,人 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人物亦白描高手”, 白描仕女代表作有九歌图、宫中图和玩 古图等。杜堇仕女画的造型,继承了唐时代的 丰满样式,胖脸小嘴,仕女的衣纹线条则继承了 李公麟的均细流利,但却缺乏李公麟的严谨,略 显糯率随意。 尤求,字子求,号风山,梃洲人。“白描人物 最工”,白描仕女画有红拂图,描绘的是隋朝 权贵杨素的侍女张出尘,求见抗隋英雄李靖的场 面。画中人物用白描法,线条流畅,仕女体态优 美,神态栩栩如生。 謦? : 鸶弱 图3 - t 明尤求 红拂圈 白描仕女画家除了杜堇、尤求,还有明初的仕女画家吴伟、张灵 和郭诩,他们的仕女画中也有白描作品。 吴伟,图绘宝鉴云:“白描尤佳,观者自然起兴,同艺不及。” 。他的代表作歌舞图、武陵春、铁笛描、问春图等,可观 其白描风貌。武陵春网中简单的道具营造了一种幽静孤寂的气氛, 霉+ | 擎 鼍i 羚 图3 - 2 明昊伟武陵春局部 从侧面表现了人物哀怨凄婉的情 思。人物衣纹的线条刚劲流畅,背 景中的石桌利用生宣纸的特性,用 笔皴擦富有变化。整幅画的线条粗 细略有变化,工写结合,线条的韵 律感很强。此图是吴伟创作鼎盛时 期的人物面代表作。歌舞图描 绘的是年仅十_ 岁的青楼歌妓李奴 奴为狎客袭演的情景。此图继承了 宋元以来的工笔白描人物画传统, :i 期:瓣嬲i 剖! 默;篓:黔1 。9 6 3 。t “要蕊 9 矿魏 引言 人物形象清秀,线条纤细,略加顿挫又带有点拙味。此图体现了吴伟 细笔人物画风格。 铁笛描是现知吴伟最早的作品,描述杨维桢与仕女在庭院调 弄铁笛的情景,画法仿李公麟的白描,树石及用具画得很细致,人物 在纹以细劲之笔面之,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如王宠题跋所评:“龙 眠居士作白描以入神,五百年来罕见其俦,小仙突起独能与之颉抗, 第令龙眠复生,亦当许之入室,孰谓古今人不相及哉。”琵琶美人 图画一位手抱琵琶的女子,侧面低首,神情幽怨哀愁,在表现技法 上,画家用近芦折描的简略笔墨勾画出人物形象,表饰线条转折流畅 仅在某些局部以演墨略加渲染。较之铁笛图线条更加流畅秀润, 形象更加具有神韵。画面无任何背景,简洁明快,突出主体形象。 张灵的招仙图,人物以白描钩勒,衣纹细劲飘洒,姿容静穆 秀美。画面以大片空白为背景,简洁凝练,更 能烘托出寂寞清凉的氛围,使人感受到画中女恽 子略带凄婉的心境,给观者咀诗意、美感和强0 烈的感染力。 5 卜。 郭诩,字仁弘,自号清狂,江西泰和人。t 。i ; = f 擅长画人物、山水、花卉、草虫。他的绘画笔牡。 法流畅,风格清雅隽逸。琵琶行图是郭诩“ 人物画中的精品,此图根据唐代诗人自居易的 ; t ,7 ,悚 长诗琵琶行而创作,画面上方自书行草琵 一“ 琶行全诗,画中除此诗外没有其他背景,仅 囤3 - 2 明张是捂仙图 画诗人和歌女邂逅相逢的情景。在笔法上线条流畅,以简约明了的线 条概括出诗人和落难中的歌女的形象,将画中人物听与说的神态表现 的有声有色,突出表现了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 吴门四家中仇英的九歌图、捣衣图、修竹仕女图也是 以白描的手法创作的。九歌图是根据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九 歌诗意而作的。画中的神话人物均以白描技法描绘,人物神态生动 传神,衣纹细劲流畅,突出表现了人物的不同形态以及服饰的不同质 感,商面的层次比例和谐,反映出仇英人物画工整、细劲的深厚功力。 捣衣图中仕女的衣纹线条清劲畅利,简洁明快,脸部线条以 中锋运笔,精细柔和,骨力坚挺。还有修竹仕女图中人物的衣纹, 用较兰叶描稍细的线条勾勒,劲挺流畅。仇英笔下的仕女形象有纤秀 柔弱的姿容和伤感的情绪,明显受到唐寅画风的影响,是明代仕女面 引言 中的典型形象,这也体现出明代的审美趣味。 明代白描仕女画虽然在技法和样式上还是继承前代,但是画家 还是各具特色的,如郭诩的琵琶行和张灵的招仙图,构图奇 特、意境幽淡,吴伟、仇英笔下的白描仕女,形象生动、刻画工细等, 画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追求自己的风格,绘画作品都有所新意。 2 、工笔重彩仕女画 工笔重彩可以说是明代仕女画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明代仕女画的最高艺术水平。唐寅和仇英的仕女画是明代工笔 重彩仕女画的杰出代表。 图3 - 3 明唐寅 孟蜀官妓囤 唐寅的工笔重彩仕女画代表作有很多 如盂蜀宫蛀图、欧箫图、牡丹仕女图、 临韩熙载夜宴图等。其中以盂蜀宫妓 图最为代表,画中描绘的是五代十国时期 前蜀后主宫中的四位宫蛙,揭露了后主宫廷 内腐朽糜烂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愤世嫉俗的 思想感情。此画显示了唐寅在造型、设色、 用笔等方面的高超技艺。面中描绘的四位宫 蛀,表着华贵,头饰花冠发髻高耸,青丝 如墨,表露出宫廷富贵的生活气息。在造型 上,四位宫女交错而立,微倾的头部、略弯 的立姿和攀连的手臂, 使不同姿态的人物和谐 的统一在一起画面形 象更趋生动。人物面部用传统的三白法表现,晕 染细致,仕女面部的刻画是柳眉、小眼、樱桃小 嘴,体现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审美风尚。画面 鼓色艳丽而典雅,中问是一正面一背面两个宫妓, 近处背向者穿溃黄色长衣,与其相对者则穿颜色 较深的花青长衣整个画面的色彩既有浓淡、冷 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又有相近色泽的巧妙过渡和 搭配,使整体色调丰富而又和谐,浓艳中又有清 雅。在用笔方面,笔墨技巧近法杜堇,远宗唐人, 人物衣纹线条细劲流畅,富有弹性和质感,冠服 圄3 4 明唐寅 吹箭图 黧 豢甄 引言 纹饰的描绘尤见精工,细致入微,体现出面家高妙的笔法。 吹箫图描写的是一位吹奏玉箫的仕女,仕女神态优美又带有 点忧郁,似有吹不尽的无穷忧愁。在表现技法上,继承了五代和宋人 工笔重彩的传统,人物刻画工细艳丽,敷色浓艳鲜明,技法精工,尤 其对细部的刻画,可谓一丝不苟,颇具新意。衣纹用笔耜简,劲力流 畅,顿挫宛转,在用笔上己体现出写意的笔法。 仇英的仕女面具有潇洒俊美的身姿、细入毫芒的笔致,妍雅温 柔的情调,弘扬了工笔重彩的传统,创立了“仇派”仕女画的新风。 仇英的工笔重彩仕女画作品有人物故事图册、百美图卷、四季 仕女图等。其中以人物故事图册中贵妃晓妆和汉宫春晓 最具代表。 图3 5 明仇英四季仕女图局部 贵妃晓妆,以晨起听乐、梳妆、采摘鲜花、簪头等情景,集中 再现了杨贵妃等后宫嫔妃奢华的宫中生活。在人物形象上,宫女面部 造型圆脸小眼,额、鼻、下颌皆敷白粉。画面用笔精细工整,仕女衣 纹自然严谨,无一笔随意之处。画面用色单纯但不俗气,画家以米黄 色为庭院地面,浅绋红色为廊柱,淡紫黑色为栏杆,整体用色对比鲜 明,色相庄重沉着。仕女衣着的用色更具匠心,贵妃着朱砂色上衣, 米黄色花裙,其余宫女皆着蓝或绿色上农,配米黄色或灰白色花裙, 又以小面积的朱砂红点缀于内衣及裙带,颇为提神,使面面显示出一 种艳丽而又秀雅的宫廷闲适之美。整幅画面的设色虽然多用石青、石 绿、朱砂,但是紫灰、赭黄等低纯度扶色的使用,又使得仇英的色彩 语言在艳丽之中融入淡雅的气息。 汉宫春晓描绘的也是嫔妃的生活,图中画家借皇家宫廷殿宇 之盛,用华丽之笔,极细致地描绘嫔妃们读书、闲聊、奏乐、刺绣等 情景。 四季仕女图是一幅表现宫女们春、夏、秋、冬四季外出游乐 引言 的情景,图画是以四个季节四个场景画出,画家以树石等景物巧妙地 连接在一起。整个构图严整,色彩明艳,人物景观虽繁多,但繁而不 乱。仕女形象也是以细笔勾勒,既精致又有微妙的变化,极具功力。 3 、意笔仕女画 入明以来,人物面中的“写意”因素逐渐滋长。人物衣纹的形态 和变化已经不纯粹是为了描摹物象的真实感受,而是根据艺术形式的 要求而随心所欲地排列,是自我情绪的一种宣泄。 吴伟的意笔人物,受吴道子、粱楷简笔画的影响,如女仙图 中人物形象雍容飘洒,用笔源自吴道子,衣纹线条为折芦描,又取法 于梁楷的简笔画,两者结合呈现出另一种风貌。他颇有新意地把马远、 夏圭山水画中迅疾顺畅的带块面的线条加到仕女画的衣纹描绘中去。 女仙图中,除了女仙头部与手用极细的线条勾勒以外,全身衣纹 均用具有浓淡干湿变化的粗线条,尽情挥洒而出。 张路,字天驰,号平山,祥符人。他的人物画颇具特色,徐沁在 明画录中说,“然颇道劲可观,弘治间名亚于伟。”。詹景凤詹 氏小辩评论他的画:“写人物师吴士英,结构停妥衣褶操插入妙, 用笔矫健,而行笔迅捷,亦自雄伟,足当名家。”张路的人物画善 鬻 蕊 耩, i # 图3 - 5 明唐寅秋风纨扇国 用水墨写意法,人物形象简洁,造型准确t 并注重姿态和表情的描写,于粗中见细。 吹箫仙女图是他的意笔仕女画代表作, 此图描绘一女仙盘膝席地坐在松荫底下, 正在悠闲自在地吹箫,人物衣纹用折芦描 和钉头鼠尾描,顿挫有力,行笔迅捷,泼 墨渲涮,虽稍显简率,但人物形象塑造地 即朴实又潇洒。 唐寅早年的仕女画以工细艳丽为主, 后来作有水墨写意画。他的意笔仕女画出 自南宋梁楷、法常,运笔如行云流水并 具有元人气息。如秋风纨扇图、牡 丹仕女图、东方朔像等作品。 秋风纨扇图为唐寅水墨人物画代 表作,画中仕女画手执纨扇,在瑟瑟秋风 。于尘拇编c 耐史m 书第i 册i 拇一 海 民典术m 版社】9 膜第7 页 1 3 一引言 中徘徊,眉宇间微露幽怨惆怅的神色。此图唐寅放弃了色彩而单用水 墨表现,笔墨流动爽利,又富有浓淡变化,线条抑扬顿挫,极具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