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园林石景艺术研究.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园林石景艺术研究.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园林石景艺术研究.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园林石景艺术研究.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园林石景艺术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园林石景艺术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园林石景艺术研究 摘要 文章从简介中国古典园林山石造景艺术的发展史入手,分析了中国古典园 林山石造景艺术形成的思想与文化背景以及中国古典园林山石造景的艺术手法 与特点,剖析了我国园林山石造景现状以及现代园林环境中山石造景艺术的风 格与特点,并对现代园林山石造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试图 提出在新形式下中国当前山石造景的发展趋势:提炼中国园林叠石掇山文化的 本土特征,抛弃传统园林叠石掇山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融 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 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适应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特征,以生态效益为目的, 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山石景观作品。 关健词:中国古典园林;石景;现代园林;继承:创新;发展 r e s e a r c ho nt h ea r to fs t o n es c e n e r yi ng a r d e n s a b s t r a c t t h ea r t i c l ei n t r o d u c e sc h i n ac l a s s i c a lg a r d e n ss c e n e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m a d eb y a r t i s t i cr o c k e r ya tf i r s t t h e ni ta n a l y s e st h e i rf o r m i n gi d e a l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a n d a r t i s t i ct e c h n i q u ea n df e a t u r e i ta l s oa n a t o m i s e sa c t u a l i t yo fg a r d e ns c e n e r yo fo l l rc o u n t r y w h i c hi sm a d eb yr o c k c r ya n da n a l y s e st h e i rs t y l ea n df e a t u r ea n dc o m e su pw i t hs o m e s o l u t i o n st ot h ee x i s t e n tp r o b l e mo fm o d e mg a r d e n i nt h i sa r t i c l eit r yt ob r i n gf o r w a r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t e n d e n c yo fm a k i n gs c e n e r yw i t hr o e k e r yo nt h en e wp o s i t i o ni nc h i n a : e x t r a c t i n gg a r d e n sc u l t u r a lf e a t u r e so fp i l i n gu pr o c k sa n dh i l l s ,a b a n d o n i n gt h e i rt r a d i t i o n a l h i s t o r i c a ll o c a l i z a t i o n , h o l d i n g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lo p i n i o n ,i n o s c u l a t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r e q u i r e m e n to fm o d e ml i f e b yd o i n gs o w ec o u l da d o p tt h ew j s t e m s a d v a n t a g e st oc o r r e c tt h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c h i n ag a r d e na n dd e s i g np r e c i s e l ya l o n g n a t i o n a la n dc u l t u r a lv e n a t i o n b e s i d e s ,f o rt h es a k eo fe c o l o g i c a lb e n e f i t s ,w ea l s oc o u l d m a k ea d v a n t a g eo ft h en e wm a t e r i a la n dt e c h n o l o g yt oc r e a t es c e n e r yp r o d u c t i o n so f 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a n dm o d e ms t y l ew h i c ha d a p tt om o d e mp e o p l e sm e m a lc h a r a c t e ro f t o u c h i n gn a t u r e k e yw o r d s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g a r d e n s ; s t o n es c e n e r y ;m o d e mg a r d e n s ;i n h e r i t ; i n n o v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插图清单 图1 1 扬州友好会馆前假山l 图2 1 留园五峰仙馆前湖石假山3 图2 - 2 退思园屋后置石3 图2 - 3 哈佛坦纳喷泉4 图2 4 霍去病墓假山4 图2 - 5 常熟的燕园7 图2 - 6 苏卅l 拙政园7 图2 8 狮子林卧云室周围散置石峰1 1 图2 9 日本枯山水传统庭园中的散置石1 3 图3 一l ( 1 ) 扬州个园春石1 6 图3 1 ( 2 ) 扬州个园夏石1 6 图3 - - 1 ( 3 ) 扬州个园秋石1 7 图3 一l ( 4 ) 扬州个园冬石1 7 图3 2 网师园天井空间点缀湖石小品1 7 图3 3 拙政园海棠春坞1 8 图3 4 苏州留园的孤赏太湖石1 9 图3 - - 5 上海豫园的“玉玲珑”1 9 图3 - - 6 扬州个园一一夏山2 l 图3 7 艺圃池南湖2 3 图3 8 环秀山庄桥池假山2 3 图3 9 万景山庄门景点缀2 4 图3 一1 0 南京瞻园2 6 图3 一“扬州瘦西湖徐园2 7 图3 1 2 北京中山公园2 9 图3 1 3 拙政园远香堂3 0 图3 1 4 苏州环秀山庄湖石假山3 1 图3 1 5 江苏苏州藕园的黄石假山3 2 图3 一1 6 苏州“艺圃”3 3 图4 1 海口昌茂澳州园居住区中庭绿地中的独赏石3 2 图4 2 散点石景3 3 图4 3 香港公园瀑布石景3 4 图4 4 日本江南女子短期大学中,喷泉石景3 4 图4 5 装饰雕塑3 5 图4 6 水泥混凝土材料的雕塑“少女”3 5 图4 7 思想石3 6 致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潘国泰教授,在就读研究生期间,给予我的极大关 心和支持。潘教授在学术上精深的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在学业上受益匪 浅。在整个论文完成过程中,潘教授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而且还花费 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我进行了详尽的指导和审阅,使我的论文得以完善。在 此向我的导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特别感谢刘继潮教授和陈新生教授为我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 同时要感谢研究生期间给予我热心指导和授课的郭端本教授、韩春明教授、 陈新生副教授、张彪副教授、陈宇飞副教授、郭凯副教授以及学院胡晓风老师 和资料室的王老师,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另外,还要感谢研究生部的所有老师对我几年来的工作和学习给予的指导 和鼓励!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同学、朋友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 作者高峰 2 0 0 5 年4 月 1 1 问题的缘起 第一章绪论 中国古典园林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我国的一批古 典园林相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深厚 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造园技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在全球化和城市迅速 转变的年代,城市本身的文化特征集中体现在历史建构及其表现的文化内涵中。 探讨“入与自然”和谐以及如何创造优美的入居环境等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 关心的课题。园林成为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园林艺术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是物化了的文化心理和审美 意识。因此,园林往往以鲜明生动的形态具体生动地传达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 质或一个时代的文化心理特征。中国传统的园林在古代只是供少数人观赏,为 封建帝王、贵族官僚和士大夫们服务的。它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与今 天新的时代有着很大的距离,它的一些创作思想和手法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并有其适应的范围。时代不同了,就不应该不分条件,到处套用传统园林的做 法。叠假山,是传统园林的主要造园手段,是表现山水这一主旨所必须的。它 在私家园林面积有限而又封闭的空间中是自然山峦的典型化,虽然实际的尺度 和体量都不大却仍然能体现其高峻与幽深的境界,宛若自然。可是,现在有一 些城市,不分,场合,堆叠假l l 成风,不论公园还是空旷的广场都堆,结果是 假山的体量很大,仍显不出山峦的气势,像一堆乱石头,花了钱,费了入力, 效果并不好。如图( 1 1 )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传统的园林要素叠石掇山 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 切入到现代空间构造中 去? 在现代城市园林设 计中如何继承、创新和答 展古典园林石景艺术? 我国目前山石景观设计 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我 们将如何解决? 我国园 林山石造景行业今后将 筹望纂嚣二蓁嘉高嚣瞿斌搿一龇 行阐述。 1 2 目的和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 影。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符号一一叠石掇山,是创造园林景观的重要材料。中 国古人在造园中对于山石的运用匠心独具,并且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丰富的叠 石掇山文化思想和技艺手法,因而使古典园林中的山石景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 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现代园林山石景观建设,一方面应重视对传统的学习和借鉴;一方面也需 要大胆创新和尝试。为了在实践中自觉地把握传统与创新的源流关系,必然要 对中国古典园林山石造景艺术有一个全面而完整的了解和认识。建筑界和园林 界的前辈对中国古典园林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有专著问世,如周维权先生的 中国古典园林史、张家骥先生的中国造园史、彭一刚先生的中国古典 园林分析等等,一些学者和园林工作者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文章。近年来也 有古代假山方面专著,如毛培林、朱志红的中国园林假山等。2 0 0 1 年3 月 3 0 日到4 月1 日,由苏州市园林管理局主办,苏州市留园管理处、苏州市狮子 林管理处承办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论坛一一叠石掇山专题研讨会,开展跨学科、 多角度、深层次的专题研讨,取得可喜的成绩。本文在查阅以上大量相关资料 的基础上,运用继承、创新和发展的观点,对此课题进行研究,试图提出在新 形式下中国当前山石造景的发展趋势。使园林设计者能够认识到:随着我国全 方位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园林山石文化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不断受到外 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横向的文化联合和相互浸润”将使现代园林山石景观产 生全新的模式。作为新一代的园林设计者,笔者认为有必要,也有责任,提炼 中国园林叠石掇山文化的本土特征,抛弃传统园林叠石掇山的历史局限,紧扣 现代山石景观的设计潮流,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文化的山石景观,体现艺术美 与形式美、人文美和历史美、生态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的现代石景艺术,从而提 高城市园林的质量和文化品位。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是由于现代园林的发展以及现代人审美观的不断改变, 古代的石景艺术形式已经不能完全符合时代的发展。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符 号叠石掇山的造园手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工作,有助于古典园林石景艺术 手法与现代石景艺术手法的结合,减少现代园林石景设计中错位现象的一条途 径;把握中国古典园林石景艺术的文化精神及艺术特征,为创造新的具有时代 特征的石景提供历史借鉴:指导我国的园林山石景观建设,使其能够跟上时代 步伐,更加健康的发展。 2 第二章园林石景艺术历史渊源及思想基础 2 1 园林石景艺术的涵义及意义 2 1 1 园林石景艺术的涵义 山石造景在我国造园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主要指以假山为代表的一种 造景方式。所谓假山,一般是指通过园林艺术家的构思立意和创作活动,用许 多小块的山石堆叠而成的具有自然山形 的庭园景观小品。假山体量可大可小, 小者如同山石盆景,大者可高达数丈。 广义的假山实际上包括假山和置石两部 分。假山以造景游览为主要目的,充分 地结合其他多方面的功能作用,以土、 石等为材料,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并加以 艺术的提炼和夸张是用人工再造的山水 景物;置石则是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 图2 1 留园五峰仙馆前湖石假山 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 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而不具备完整的 山形。一般地说,假山的体量大而集中, 可观可游,使人有置身于自然山林之感; 置石则主要以观赏为主,结合一些功能 方面的作用,体量较小而分散。如图 ( 2 - - 1 ) 和图( 2 2 ) 。 假山因材料不同,可分为土山、石 山和土石混合山。置石则有特置、散置、 群置等形式。 图2 2 退思园屋后置石 2 1 2 园林石景艺术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高度发达,经济的蓬勃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 煌灿烂。然而,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 的自然环境。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反复无常的“厄尔尼诺”现象,都使人 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这就是人与自然发展的矛盾。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 了这对矛盾,也意识到了只有从中找到平衡,才能使矛盾的双方共同生存和谐 发展。 城市居民已经厌倦了城市的喧哗、拥挤,越来越多的人想投入大自然的怀 抱,重新沐浴在大自然的阳光、空气、鲜花中。但在现代城市中,自然景观越 来越少,到处都充斥着人工环境,人们体味不到大自然的阳光、空气、鸟语花香 和怡人之景,希望在城市中重现大自然的美景。虽然城市空间不允许更多的自 然风光,但人们采用了象征、融 汇、引入等手段,利用点、线、 面的空间布局形式,在有限的空 间内引入自然景观,领略大自然 给人们带来的清新愉悦的美感, 感受大自然的芬芳。室内外也种 花植树、盆景点缀、模拟自然、 联想自然,创造“小中见大”“壶 中见天”的自然景色,取得和自 然协调的生理、心理的平衡t 2 i 。 “引入自然”、“回归自然”、“保 护自然”、“再创造自然”已成为 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在这种趋 茎竺髦哩! ,冀了 作? ,量! 的: 图( 2 - 3 ) 哈佛坦纳喷泉 种素材被重视并大力推广。图 。一 ( 2 - 3 ) 是1 9 8 4 年彼得沃克为哈佛大学校园设计坦纳喷泉,他希望把波士顿 新英格兰的乡村意象融入到哈佛校园理性的氛围中。因此彼得沃克选择了当 地的大石头和水作为设计元素,以简单的形式将大自然中的地热景观移植到了 校园中。 利用山石来创造优美的景观,从而改善人类居住的环境,满足人类对生活 美、自然美、艺术美的追求,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这就是在当今社会 山石造景的重要意义。 2 2 中国园林石景艺术历史渊源 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以自然写意山水园的独特风格而著称于世。园林中的 “山”,既有真山,亦有假山。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天平山高义园,即为 真山园林的代表。而中国绝大多数古典园林中的“山”是假山;人工造山在中 国传统造园中便自然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堆山、叠石,俗称造假山,是造园 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造假山这种 艺术,在我国已有很久的历史。中国园 林中的假山是与中国园林本身同步起 源的。它的雏形是殷末周初帝王园圃中 的“台”。图( 2 - 4 ) 是公元前二世纪 现存最早之假山。 2 2 1 秦汉时期园林石景 秦、汉之际造假山之风大为盛行, 存 最2 - 早4 麓墓假山 公元前二世纪现 而且规模很大。这时的假山是远景式的 土山和土、石结合之山。三秦记上记载,秦始皇派徐福入海到海上三神山求 仙药未果,于是在咸阳凿长池,引渭水,在水中堆蓬莱山,以求仙人降临。史 记封禅书上记载,继秦始皇之后,汉武帝又在长安建宫内凿太液池,池中 仿海上三神山,营造了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人工的神山。这种海岛神山之说 虽来自方士求仙的编造,但它对我国古代园林造园艺术的发展,确实飞跃了 大步,特别是对大型皇家园林的布局变化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使空旷平淡的水 面,产生了无穷的变幻,丰富了景观的层次,不管从岸边或岛上观看都能产生 变化深远的效果。如果遇到烟雨迷蒙或是雾气弥漫的时候,确有仙山神岛使人 超凡出世之感i jj 。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 的先例。这种“海上三神山”水中岛屿的造园艺术手法,几乎历代帝王宫苑无 不采用,就是一些王府官署以至私家小园也以不同的方式相仿效。如扬州曾有 “小方壶园”,苏州留园有“小篷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的“小瀛洲”等都 是采取这一模式。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 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 创作起点。 2 2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石景 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庭园艺术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 期。造园由秦汉的圈地式开始向写意的山水经营的方向发展,逐渐注重造园的 精神功能。造园设计开始精致化。在一些取园中,除了以土筑山之外,已经开 始有了单块美石的特置,例如南史到溉传中记载:“斋前山池有奇礓石, 长一丈六尺”,开始了对奇石的审美。筑山理水的技艺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 出现了用石堆叠山的做法,而且山石多选用稀有的石材。自然风景已经被许多 文人雅士所认识,并被他们组织到园林中,尤其在两晋以后,佛教盛行,在超 世思想的影响下,山水风景园更为盛行。假山叠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导地 位逐渐得以确立,并开始转向近景式的写实风格。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 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 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 2 2 3 隋唐时期园林石景 唐朝的造园发展是整个历史脉络上承上启下的重要的环节。隋、唐时期, 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 界。筑山理水刻意追求一种缩移模拟天然山水,以小观大的意境。尤其是造园 立意方面,因为文人参与造园活动工程与艺术的结合注重情景交融,通过景物 的引导来开发欣赏者的想象来进行二次创造。诗画互渗和山水画的独立在加速 造园向写意方向发展功不可没。在这期间,“假山”一词开始用来作为园林筑山 的称谓,筑山既有土山,也有石山( 土石山) ,但以土山居多,纯用石快堆叠的 石山尚不多见。园林中由单快石料或者若干石料组合成景的“置石”已经比较 普遍了。总之,这一时期,人工造山虽不多见,但已普遍认识到山石的审美价 值,并将其“特置”于园林或清供于盆中籍以珍赏。 2 2 4 宋代园林石景 宋代,不仅以模写自然为主的写实式假山至此达到最高水平与最佳状态, 而且也开始使用天然石块为主堆叠假山( 叠山或掇山) ,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还出现了专门叠山的匠师。在造园技法上,堆山叠石发展到了高潮。唐宋以后, 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最典型 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 以石为主的假山。以北宋著名的人工山水园一一艮岳为例,根据文献记载和描 述,艮岳称得上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 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 艺术的最高水平。叠山、置石均显示了高超的技艺,理水已能够缩移模拟大自 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与石山、土石山、土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 骨架。石材以太湖石和灵壁石为主。以宋徽宗所营万寿山艮岳为代表的堆山叠 石作品,是我国造园史上的杰作【4 】。 6 2 2 5 明清时期园林石景 明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 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 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 7 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 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 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 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台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 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如图 ( 2 - 5 ) 和图( 2 6 ) 。 图2 - 5 常熟的燕园一一燕谷 图2 - 6 苏州拙政园一一湖石点缀 明、清时期,园林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 岭南私家园林等三大地方风格的典型代表。这三大地方风格的园林除了在总体 规划、形象和技法上的不同外,在各自造园运用石材上的不同也是主要的表现 方面之一。江南园林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宣石、 灵壁石等石材也有所应用。石的用量很大,大型假山石多于土,小型假山几乎 全部叠石而成。北方园林叠山多为就地取材,运用当地出产的北太湖石( 房山 石) 和青石。青石纹理挺直类似江南的黄石,北太湖石的洞孔小而密,不如太 湖石之玲珑剔透。这两种石材的形象均偏于浑厚凝重,与北方建筑稳重、敦实 的形象十分协调。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圆,建筑的比重较大。 叠山较用姿态嶙峋、皴折繁密的英石包镶,即所谓的“塑石”因而山体的可塑 性强、姿态丰富,具有水活流畅的形象。在沿海一带也有用石蛋和珊瑚礁石叠 山的,则又别具一格。因此岭南的水石庭,尺度亲切而婀娜多姿。总之,在技 法上明、清两代又在宋代的基础上把叠山技艺发展到“一卷代山,一勺代水” 的写意阶段,而且名家辈出,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 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关于假山的论述以及张南阳,明清之交的张涟( 张南 垣) 、清代的戈裕良等假山宗师。这些假山宗师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使中国古典 园林中的叠石造山艺术臻于完善。 很显然,人工造山理应包括土山、石山及土石结合之山的构筑。然而,唐、 宋以来,中国的爱石、品石、写石之风颇为昌盛:与之相适应,置石( 叠山之 特例) 与叠山在人工造山中愈来愈重要,乃至到明、清之际成为园林造景的主 流,土山反而退居其次了。事实上,能够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的假山,主 要是指石山,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突出标志。 经过历代匠师的艰苦创造和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假山叠石业已成为中国园 林中最富表现力和最有特点的艺术形象。它的一脉相承,盛行不衰,甚至当今 依旧出现“假山热”,表明它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是癖爱山石这种审 美情趣的生动写照。它对于中国园林,就象雕塑对于西方园林一样同等重要。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长物志) 。如果说“本于自 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要一个最主要的特点的话,那么,造园艺术之所以 能够体现“高于自然”这一方面,主要即得之于叠山这种高级的艺术创作。 2 3 中国古典园林石景艺术形成的思想与文化背景 中国三千多年悠久的造园历史,造就了精湛而又独具特色的造园技术与艺 术。历代园林都很注重山石景观的营造,中国园林石景艺术深受历代山水诗、 山水画、哲学思想等的影响。而且还力求能入画,要具有画意,意境上求“深 远”“含蓄内秀”。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喜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 情画意般精巧玲珑的景点布置,偏爱“曲径通幽”的环境。我国丰富深厚的思 想文化内涵,对造园技艺有很大影响,是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古典园林的重要 原因。我们从现存众多的古典园林中不难看出中国悠久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 对山石造园艺术的作用。 2 3 1 “天人合一”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 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中国传 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入合一”的思想在园 林中的体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i 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 然怀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 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 水观对中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类按哲学观与文化传统去创造空间。中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人类是 自然中的一部分,因此追求返朴归真、向往自然。模仿自然山水营建园林成为 一时风尚,在这类园林中极力模仿自然,贯穿了天人合一,顺从自然的哲学观。 其立意多为清高隐逸、超世脱俗,反映了守土重农的意思。其中“三境界”观 ( 生境、画境、意境) 对山石造景的影响最大。反映在山石造景中则是要求仿 照自然状态错落有致地组合成人工群落,与植物、水体等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状 态的环境,并要求园林建筑与环境协调。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 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 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 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 准。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人工的山,石纹、石洞、 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 2 3 2 “黄老学派”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 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是黄老道学派的神仙境界。它与 儒家学派的观点理论有着其异曲同工之妙。儒道两家本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 的孪生兄弟,也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清静无为、修真养性、反璞归 真、回归自然的理想,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比 “天人合一”更为具体,更为直接。许多古园林的造园意境和手法都来自道家 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遵循自然,顺依自然的思想。中 国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二千多年前就曾有关于世界观的言论:“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造作的人类和社会必须复归 其原始状态才能实现万物和谐的境界。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 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中国古代的美学思考和艺术设计一直受 到这一基本逻辑的影响,在“道法自然”这一愚想的指导下,景观设计的目标 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 美是主观与客观、感情与理智和谐平衡的产物。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 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予应有的尊重。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造景手法是“道法自然”的完美体现。石头是静止的、 无生命的天然材料,而中国的古典思维却把它拟人化了,石头的功能、用途和 它表现出来的情绪被赋予了生命的象征。山石在园林特定的时空里能够表现丰 富的情感:“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挣而如妆,冬山惨淡而 如睡。”湖石假山如同从地下生长出来一般,无论放置在厅前、窗下、水边,都 能起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在空间上的联系。石头作为一种立体的构景要素, 起到向上引导视线的作用,可以丰富园林中光影的变化和视觉效果:作为屏障, 同时又起到分离空间的作用。可阻说,山石成为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使园林 完美地从有秩序的建筑空间向自由的自然空间转变。从抽象和象征意义上讲, 它成功地完成了从人到地、从地到天的过渡,从而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2 3 3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禅宗思想的影响 禅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修炼方法上非常注重人的“晤性”。众生 可不必经过长年的修炼,只要能够开悟而直指本心,当下即可成佛。也就是说, 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 精神上的一种超脱和自由。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 等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通过文人士大夫融入 到园林植物造景中,从而促成了艺术创作更强调“意”,更追求创作构思的主 观性和自由无羁,使得作品能达到情景与哲理交融化合的境界,把完整的“意 境”凸显出来,将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到了审美体验的无限 性。 真正把叠石掇山作为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是,从中唐以后开始的。这时 期,对自然美的追求在禅理下有了新的发展禅家讲“心无外法”此“心”即 是“平常心”,亦即“无所执着自在自适”之心。于是人们更注重自然而然、 和谐自适的心境。自然美,成为一种精神理想和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寄寓于山 水等自然物象中唯求适意,也就成了人们( 尤其是文入士大夫) 的普遍追求。 在这样的文化心理背景下,兴起了赏石之风,主要以单块列置奇石的方式或以 小型堆叠的山体作为欣赏对象。如丞相牛僧孺在洛阳的宅园中“嘉木怪石,置 之阶廷,馆宇清华,竹木幽邃”,他“游息之时,与石为伍”,再如白居易 宅园中“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令他感到“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 濡染于禅理中的士大夫追求的是心境而非真实的自然环境,因此,置石叠山也 就成了自然意趣的象征,成了精神境界的写照。 五代至宋正是禅日渐渗透士大夫生活并与儒学思想交融的重要阶段,赏石 之风更盛,并且由以散置单块奇石为主发展为叠石为山艺术。宋徽宗“艮岳” 中的假山,具备了自然山体的基本特征,位置高下有致,奇峰叠石,徘徊其问, 如置身名山大壑、深谷幽岩之中。般士大夫如苏轼、米芾不仅耽于禅悦,也 都以爱石闻名。到了明清时期,叠石掇山已成为成熟的艺术形态。 因奇石具有山水写意之特色,故被文人视为适情表意的寄托,可从赏玩石 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如此一来亦渐渐被赋予禅之意象从适意淡远 的心性修持成为禅宗思想之影射。而此种禅宗思想的援引入石,将平常所见事 物视为修禅悟道的法门,即使是一块简单平凡的石子,其中亦有开示参悟的因 子,如禅师所说的“树叶纷纷落落,乾坤报早秋,分明祖师意,何用更驰求” 小中见大的禅宗思想。 2 3 4诗词书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石造景艺术的影响 优美的园林景色风光、天工人巧的奇观为诗人、画师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反过来,园林胜景又借诗赋文章、丹青画幅的意境和艺术形象加以营构,两者 相辅相成,相互争辉。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创作 的目标之一。东晋文人谢灵运在其庄园的建设中就追求“四山周回,溪涧交过, 水石林竹之美,岩岫炭曲之好”,而唐代诗人自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则倾心于“仰 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 石”的意境。在园林中,这 种诗情画意还尤以楹联匾额 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 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 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 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图2 - 8 狮子林卧云室周围散置石峰 诗画园林,自唐以来, 时隐时出,到了元代,以画 家倪瓒为代表,自己参加设 计园林,出现了许多富有诗 画意境的作品。苏州狮子林即是倪云林按照他所绘图画的意境而建造的。如图 ( 2 - 8 ) 倪云林善画山水,并广游湖池、山水,其设计与自然景色相融合,达到 了很高的造诣。苏州狮子林以假山叠石著称,园中石峰林立,山洞幽深,加之 古柏苍松掩映,更觉景色奇美。因石峰中许多状似狮子,故以之命名。明代叠 石造园名家首推米万钟,善绘园景和山石,是著名的山水画师。其性好奇石, 故又名“友石”。他一生设计了许多园林,均在北京的近郊。满园在德胜门外积 水潭东,内有三层高阁。勺园在海淀,园大百亩,穿池叠山,长堤曲桥,丘壑 亭台棋布。湛园为米万钟的宅园,有石丈斋、石林仙馆、饮光楼、猗台等景。 南方造园名家则以计成为魁首,计成善画,好收集奇石,并且能以画意设计修 筑园林。他最大贡献是以其绘画和艺术修养并结合自己的造园实际经验写成了 园冶一书,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造园理论与技法,是我们今天研究古 代造园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清代的张涟、张然父子亦是一代造园名家, 尤以叠石著称。张涟少年时候曾学绘画,以画人物肖像和山水见长,并以所绘 山石的意境叠山造园i s l 。唐、宋、元、明、清历代诗人画家参加了园林的营造, 又把诗面园林推向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一个高潮。 数千年的华夏传统文化,是进行各种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我们永远无法割 舍的。中国古典园林从立意构思、掇山理水、莳花栽木、题名点景等方面都能 反映出中国人独特的山水意识:追求自然本真,向往超尘脱俗的境界,崇尚天人 合一的精神,秉承一种旨在个体生命悠然自足的人生态度。今天,我们对于古典 园林艺术的探讨,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渗透的过 程,了解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园林石景艺术的审美观及其发展。有助 于古典园林石景艺术手法与现代石景艺术手法的结合,这对现代园林石景艺术 的发展不无裨益,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继 承与创新的目的。 2 4 国外园林石景艺术简述 2 4 1日本山石造景的艺术“枯山水” 日本庭园源自中国秦汉文化,至今中国古典园林的痕迹仍依稀可辩,中国 园林从模仿自然山水向文人山水过程中,日本园林逐渐摆脱开诗情画意和浪漫 情趣,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从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池泉庭到镰仓、 室町时代的枯山水,再到桃山、江户时代的茶庭,由泊来至和化,迄今已有近 2 0 0 0 年历史。日本庭园用质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表达玄妙深邃的儒、释、道 法理。用园林语言来解释“长者诸子出三界之火宅,坐清凉之露地”的境界。 日本中世( 镰仓、室町) 时代园林艺术最重要的发展了独立的石庭,即枯 山水禅庭。理石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日本园林从一开始,石便是最有魅力 的因素,甚至可以说日本园林发展的历史是以石为中心开展的。日本园林理石 艺术是从景胜逐渐向以精神为主的抽象美转变的。在日本古代园林中,石只是 朴素地再现自然景观,用来摹写大海中的岛、瀑布、河流和池沼中的石。镰仓 时代受禅学思想的影响,造园者不再憧憬净土境界,而是大胆地将大自然的宏 伟景观凝缩在近处,作为静观的庭园和探查哲理的环境。所以,枯山水禅僧精 神活动的创造物,也是高度主观唯心的艺术。 “枯山水”是日本庭园的精华,这一造园形式在日本几乎随处可见,大到 冈山市的“后乐园”内( 日本三大名园之一) ,小到旅店、键馆的一角,都可看 到一片白砂,几块石头,一段竹篱。构图殊为别致,其手法之精巧与细腻,令 人惊叹不己。日本人性格敏感、纤细,在艺术表现上崇尚小的形态。因此,反 映在造园上,则特别注意景观细节,乃至一枝一石,都处理得十分认真,从而构 成了日本独特的园林美。 “枯山水”是纯观赏的庭园,是禅僧观察宇宙的媒介物,其构成高度抽象、 简练、极具象征意义,意境清寂而枯淡。“枯山水”这一造园形式始见于京都, 室町时代( 约公元1 3 3 8 1 5 7 3 年) 十分盛行。“枯山水”是日本特有的象征式 庭园,常见于寺院的平庭内,又名“乾山水”。所谓“枯山水”,简单地说,是 指日本造园家常用大粉白砂、小豆砂或白色砾石( 多采自海边) 充做水面,上 面用竹帚耙成平行的砂纹( 日本称“帚目”) ,以表示水面的波纹,来展现大自 图2 - 9 日本枯山水传统庭园中的散置石 然如海洋、瀑布、河流、小溪等景观、实质是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做法。用 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追求禅意的枯寂美。( 图2 - 9 ) 枯山水有 两种寓意对象,一是山涧的激流或瀑布,日本称之为枯泷;另一种是海岸和岛 屿。至今仍旧保存完好的如大德寺的大仙院及龙安寺的桔山水,都十分闻名。 在平庭的砂纹中散置山石象征海中岛屿的做法,在无水的小面积内,给人一种 平阔洁静的水景感觉,甚至是一种湖海琼岛的仙境象征。尽管枯山枯水,但由 石根处的苔藓松针仍透出绿意,与白砂、石相映,在小空间内表现无边的大自 然景观。 日本造园与宗教有着很深的渊源。特别是传自于中国的禅宗思想,不仅影 响着f t 本造园的设计,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方式。正是这种以禅宗思想来 观察、欣赏自然美的审美方式,创造了枯山水意蕴深邃、内涵丰腴的美学价值。 京都龙安寺内的石庭是日本最著名的一处枯山水庭园。造园家把白砂耙成 水纹状,象征波涛汹涌的大海;把1 5 块大小高矮不同的山石,分成5 组,以5 、 2 、3 、2 、3 、的组合按不同的距离错落置放,分布在石庭的“海面上”,象征5 个岛群。它既是表述僧人宗教观念与审美理想的凭藉,同时又成了观赏者“参 禅悟道”的对象。“枯山水”庭园是受到佛教禅宗思想影响的一种庭院。它取 山水之意向,枯塘之造型,以引导人们对历史的联想。“枯”代表一种品性,虽 然已经苍老干枯,失去青春活力,留下的只是记忆和历史的痕迹,但代表一种 去除冗繁的干练,表现为精纯的特征,故有幽、玄、淡、静、流。枯山水并非 是真山真水,也不是中国古典园林那样的再现自然山水,它实际上代表种意 境。人们在欣赏它的时候思想不融入进去是无法领悟其精华的。 任何艺术的产生,都离不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特殊的自然 地理环境。如日本,整个国家象是一座大的森林公园,有水皆清,有土皆绿。 因此,日本造园特别强调自然属性,自然景观在其园林中占绝对主导的地位。 则如枯山水,它虽然是对非生命的一种礼赞,同时也是自然景观的写实与再现。 也许,这种造园手法只能产生于日本,因为在一个雨量充沛、森林茂盛、植被 丰富的国,用枯燥、无生命的砂、石来体现自然,不仅独出心裁、别具一格, 同时与随处皆绿,而又细雨浸阶、花枝含润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美。 这与中国常常把石笋、竹子配在一起,似有异曲同工之妙【6 1 。 2 4 1 西方园林石景艺术 法国古典园林的石景,基本上没有自然形态,虽然雕像、台阶、柱廊、喷 泉水盘都是大理石的,但其本身并不能成为独立的石景,因此,几乎让人感觉 1 4 不到石景的存在。也有少量的自然形态的岩洞,但都仅作为瀑布的背景。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用石则更少。虽然曾一度引进中国式叠石假山、残垒 断碣,但在其后不断走向纯净的进程中,也基本消失殆尽。二战以后的现代景 观设计中,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和受日本枯山水的影响,开始大量出现硬质景观, 石景本身也伴随着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开始走上世界 舞台。如野口勇、佐佐木等人的作品中就有大量石景。同时,一些杰出的西方 景观设计大师,也开始使用经过抽象后的规则石景,如前述伊拉凯勒水景广场 的瀑布,就是哈普林对美国西部悬崖与台地的大胆联想。另外,人造石头 混凝土的大量使用,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景观设计作品,如哈普林的经典之作 爱悦广场中极具韵律感的折线型大台阶,就是对自然等高线的高度抽象与 简化。而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的大地艺术作品中,大量使用石景的例子就更多 了。如极简主义大师沃克( p w a l k e r ) 的著名作品泰纳喷泉,克里斯- 鲍斯( c b o o t h ) 没计的位于英国坎布里亚郡的巨型雕塑“突岩的庆典”等等。 第三章中国古典园林 石景艺术手法和特点及营建材料 3 1 中国古典园林石景艺术手法 堆山叠石在我国传统造园艺术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山石在园林中具有多 方面的造景功能,如构成园林的主景或地形骨架,划分和组织园林空间,布置庭院、 驳岸、护坡、挡土,设置自然式花台。还可以与园林建筑、园路、场地和园林植物组 合成富于变化的景致,借阻减少人工气氛,增添自然生趣,使园林建筑融汇到山水环 境中。因此,假山成为表现中国自然山水园的特征之一。中式园林不论南北、大小, 几乎是凡有园,必有山石。所以有人认为山石应与建筑、水、花木并列,共同作为构 成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从历史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假山的堆叠手法来看,中国 古典园林中山石造景的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法: 3 1 1 山石传情艺术 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为此, 又称之为“假山”。它不仅师法于自然,而且还凝聚 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园林中的山石与自然 山石不同,园林中的山石除兼备自然的形神外,还 要具有传情的作用。园冶所说“片山有致,寸石 生情”就是这个意思“1 。经造园家独具匠心的营造, 不同的石种于园林又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为了 表达春天的意境,常用竹子,配置竖瘦的石笋,青 竹虽直,但低弯的尖梢使石笋藏其身而露其头,产 生虚实的变化,以此表达春意:在植以四季常青的 图3 1 ( 1 ) 扬州个园春石 桂花,给人以青春常在的感觉。夏天的意境,则多 用玲珑四通的湖石,构成深涧绝谷、峭壁危峰、山 脚清流环绕、山顶乔木繁荫、盘根垂蔓等清意幽深 的意境。秋天则采用黄石来创作其峰峻峭之势、其 色苍古之貌,创造出山石耸立、气势磅礴的意境。 冬天多采用色泽洁白、石体圆浑的雪石,叠置于墙 的北恻,产生出积雪未化的艺术效果。古典园林常 借山石抒发情趣,例如扬州个园以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