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山东传统筝乐研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山东传统筝乐研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山东传统筝乐研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山东传统筝乐研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山东传统筝乐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山东传统筝乐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传统筝乐研究 汪莹 摘要山东传统筝乐艺术源远流长,但是专门针对山东传统筝乐的研究论著 却相对较少,特别是关于上古及中古时期的山东传统筝乐的历史很少有人触及。 本文以“山东传统筝乐”作为研究对象,从山东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入手, 运用多学科相渗透的方法和原则,在查阅、搜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对山东传统筝乐艺术的源流、发展、形态和风格等都作了认真的思考,并形成了 作者独到的一些观点,期望能以此文抛砖引玉,对推动山东传统筝乐的研究起到 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山东的地理概貌、历史沿草以及源远流长的古筝艺术, 重点突出了山东传统筝乐艺术在山东的地区分布。 第二部分,该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作者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分四个阶段, 对山东传统筝乐的流传、发展情况以及山东筝派的形成及其特点都进行了认真研 究和深入探讨。首先,通过查阅、考证战国策齐策和剧本桃花扇等古 典著述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山东传统筝乐的记载情况,以及在认真探讨和分析“筝 筑同源”的观点和山东滕县出土的有关筝的汉画像石等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历 史史实和相关的音乐理论,作者得出至少在西汉末东汉初,筝已在山东广为流传 的结论;其次,作者搜集、整理并研究了从三国时期到宋元时期有关山东传统筝 乐方面的历史人物和史料文献,认为这个阶段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山东传统筝乐 的缓慢发展时期;再次,关于山东传统筝乐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情况,作者从以下 三个方面进行了认真探讨:第一,从明清时期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音 乐的发展情况入手,论述了山东传统筝乐繁荣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二,介绍 了明朝山东章丘人李开先及其诗词中有关筝的弹奏、交流情况,作者认为在明代 山东传统筝乐与秦筝的交流已经非常频繁;第三,认真查阅了聊斋志异、金 瓶梅等明清小说中关于明清时期山东传统筝乐的记载,特别是对金瓶梅中 涉及到的山东筝乐,从乐伎、乐曲、演奏形式等方面都作了较为细致周到的分析 和研讨;最后,论述了山东筝派的确立和形成情况,运用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山东 传统筝乐文化及其筝的形制与特点作了介绍。综上所述,作者认为:筝在山东有 着悠久的历史。山东筝派在长期的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传承 体系、独具风格的乐曲和演奏技法等,成为中国古筝艺术中的重要派别之一。 第三部分,对山东传统筝曲进行了形态方面的探讨和研究。首先,概述了【l j 东传统筝曲曲体的两大组成部分,即“大板曲”和“小板曲”。其次,分别对“大 板曲”和“小板曲”的曲式结构作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八板曲体”的大板曲, 介绍了“花字工尺谱”,并举例说明了山东传统筝瞌在“单八板”和“双八板”两 首母曲基础上的演变。对丝弦合奏“碰八板”的曲式结构也作了研究和论述。第 三,对山东传统筝曲的音阶调式和旋律节奏特征及山东筝派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它 筝派的交流等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最后,分析了山东筝派在传承过 程中存在的共性演奏技法,重点阐述了右手大指的使用。 第四部分,从山东筝派的代表性演奏家、山东的地理环境、齐鲁文化和山东 方言等四个方面入手,讨论了山东筝派的演奏风格及其与以上四个方面的关系。 其中在筝乐演奏家一节中还重点论述了山东筝派的师承关系、代表性演奏家的演 奏风格、审美取向及其对流派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山东传统筝派明清时期八板演奏家演奏风格 l i s t u d y o f 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a r t w a n gy i n g a b s t r a c t :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o n eo ft h ef a m o u ss c h o o l s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a r tz h e n g ,g o e sb a c kt oa n c i e n tt i m e s h o w e v e r , t h e r ea r e a tm a n y m o n o g r a p h s i nv i e w o ft h er e s e a r c hi nt h i sr e s p e c t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h i s t o r yo f 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i na n c i e n tt i m e s a n dm i d d l ea n c i e n tt i m e s o nt h eb a s i so f s t u d y o n s h a n d o 啐g e o g r a p h y , h i s t o r y , c u l t u r e e t c ,b y m e a n so fu t i l i z i n g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m a n ys u b j e c t s ,t h i s a r t i c l e c l e a r l ya n d d e e p l ys t u d i e s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so r i g i n ,p a t t e r na n ds t y l e ,e t c t h ea u t h o rh a sh e ro w n t h o u g h to n t h es u b j e c ta n de x p e c t st h a th e rs t u d y m a y l e a dt om o r ev a l u a b l eo p i n i o n sb y w h i c ht h er e s e a r c ho ns h a n d o n g z h e n g c a nb e p r o m o t e d t os o m ee x t e n t t h i sa r t i c l ei sc o m p o s e do ff o u rp a r t s : p a r t1 ,s h a n d o n sg e o g r a p h ys u r v e y , h i s t o r ya n dl o n g - d e v e l o p e dz h e n ga r ta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a n dt h ei m p o r t a n th i s t o r yp o s i t i o no fs h a n d o n gz h e n gi se m p h a s i z e dh e r e p a r t2 ,i nr e t r o s p e c to fh i s t o r y , t h ea u t h o rs t u d y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 l yt h es p r e a d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s h a n d o n gz h e n ga r ti nf o u rs t a g e s f i r s t l y , s o m er e c o r d sa b o u tz h e n gi n z h a n g u oc e q i c e ,t h ep e a c h b l o s s o mf a na n ds o m e p i c t u r e sc a r v e do ns t o n ei nh a n d y n a s t yr e v e a lt h a ta t t h ep e r i o df r o mt h ee n do fw e s t e r nh a nt o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 e a s t e mh a n ,z h e n ga r tm i g h th a db e e ns p r e a d i n gi ns h a n d o n g t h ev i e w p o i n tt h a t z h e n ga n dz h uh a st h es a m eo r i g i nm a y a l s og i v eu st h ea b o v ec o n c l u s i o n ;s e c o n d l y , s o m er e l e v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f i g u r e sa n dd o c u m e n t a lm a t e r i a l sf r o ms a ng u o p e r i o dt os o n g y u a nd y n a s t i e sp u ti no r d e rh e r e t h ea u t h o rc o n s i d e r si ta st h es l o w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a g eo fs h a n d o n gz h e n ga r t ;t h i r d l y , t h ea u t h o rh o l d st h a ti t i sap r o s p e r o u ss t a g eo f 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a r ti nt h em i n g 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t h ea u t h o r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a b o v e v i e w p o i n ti n t h r e e a s p e c t s :1 ) t h eh i s t o r yc u l t u r eb a c k g r o u n do f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s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t h em i n g o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2 ) a n a l y s i n gt h ea r te x c h a n g eb e t w e e n s h a n d o n gz h e n ga n dq i nz h e n ga c c o r d i n gt op o e m so fl ik a i x i a nf r o mz h a n g q i u , s h a n d o n g i nt h em i n g 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3 ) s t u d y i n gs o m e t a l e sw i t hd o c u m e n t sa b o u t 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a r tw r i t t e ni nt h em i n g 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s u c h a ss t r a n g ef a l e sf ,i o m m a k e d os t u d i oa n dj i np i n gm e ie t c ,4 )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s h a n d o n g z h e n g ,a s c h o o l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 z h e n ga r t i ns h o r t ,t h e a u t h o r l s m a i n l y s t a n d p o i n ti sa sf o l l o w s :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a s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s c h o o l so fz h e n gh a s i i i al o n gh i s t o r y , i t s e l fs y s t e m ,as e to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p l a y i n g s k i l l s ,ap l e n t yo fu n i q u es t y l e m u s i c ,a n db e e ns p r e a d i n gh e r ea n dt h e r e p a r t3 ,s o m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h a n d o n g z h e n g m u s i cs t u d i e da n d a n a l y s e dh e r e f i r s t l y , t h ea u t h o rs u m m a r i z e st w o p a r t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m u s i ci e d ab a nq u a n dx i a ob a l lq u s e c o n d l y , s t r u c t u r e so ft h ea b o v em e n t i o n e dt w ok i n d so fm u s i ca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f o r m e r l y g o n g c h ep u ,p a n gb ab a nw i t h i n s t r u m e n t a l e n s e m b l ei ns i l k & s t r i n ga r ea l s oi n t r o d u c e da n da n a l y s e d s i n g l eb ab a na n dd o u b l e b ab a na r ec o n s i d e r e da sm o t h e ro ft r a d i t i o n a lz h e n gm u s i ci ns h a n d o n gb yt h ea u t h o r w i t he x a m p l e s t h i r d l y , s c a l em o d e ,f e a t u r e so fm e l o d ya n dr h y t h m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z h e n g m u s i ca r ea l s oa n a l y s e dh e r e i tp r o v e st h a ta sas c h o o lo fz h e n ga r t ,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h a sb e e nc o m m u n i c a t i n gw i t ho t h e rs c h o o l sd u r i n g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a tl a s t ,s o m e c o m m o n p l a y i n gs k i l l so f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a r td u r i n gi t ss p r e a d i n ga r ea n a l y s e db yt h e a u t h o r , t h es k i l lo ft h u m be m p h a s i z e d p a r t 4 ,t h ep l a y i n gs t y l eo f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a r ti sd i s c u s s e dh e m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 f o u r a s p e c t s :s h a n d o n sg e o g r a p h i c c o n d i t i o n ,d i a l e c t ,q i l u c u l t u r ea n d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p l a y e r s o fs h a n d o n z h e n g a r t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h e a b o v e m e n t i o n e df o u ra s p e c t si sd i s c u s s e da l s o s o m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p l a y e r s s t y l ea n d t h e i rc o n t r i b u t i o na r e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e a c h e r - s t u d e n t i s m a i n l y m e n t i o n e d k e y w o r d s :t r a d i t i o n a lz h e n gs c h o o lo fs h a n d o n g b ab a n t h em i n g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m u s i c p l a y e rp l a y i n gs t y l e i v 前言 山东筝乐( 也被称作“鲁筝”) ,是中国古筝流派中的重要派别之一。许多学 者和专家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播种,并收获了丰硕果实。从1 9 5 3 年,山 东筝派第三代传人之一赵玉斋先生经曹正先生举荐,应聘于东北音乐专科学校( 现 沈阳音乐学院) 任民乐系古筝教员起,山东古筝艺人张为昭、高自成、金灼南、 韩庭贵等先后被聘入全国各个音乐院校任教。老一辈的努力使山东筝派在全国大 放异彩,扩大了影响,确立了山东筝派在中国诸多筝派中的重要地位。 此后,关于山东传统筝乐的整理、研究工作不断展开。如赵玉斋1 9 7 9 年在乐 府新声学报发表鲁筝流派老八板的学术研究;高自成的山东筝曲集( 人 民音乐出版社) ;成公亮的山东派古筝艺术( 中国古筝名曲绘粹上) 、传统 的器乐创作古朴清新的音乐风格筝曲“包楞调”音乐分析( 齐鲁艺苑,1 9 8 1 年第l 期) ;姜宝海的金灼南及其藏谱( 筝谱集成) ( 人民音乐,1 9 8 9 年第8 期) ;牛玉新的山东古筝艺术研究( 未发表) ;邱大成的齐鲁筝派初探( 中 国音乐,2 0 0 3 年第1 期) 等,此外,赵淑屏、阎俐、杨娜妮、魏军等人也为山东 筝的继续发展、研究做出了贡献。他们对于明清以来山东传统筝乐的历史传承、 形态结构、演奏技法、演奏风格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山东筝派的 乐学理论基础。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音乐理论界纷纷举起了“文化”的 大旗,不再只局限于纯粹技术性的研究,而是把音乐的人文内容也纳入了研究的 范围。研究理念、方法的转变,拓宽和丰富了人们的认识视野,帮助我们把若干 具体音乐事实放在更为广阔的人文科学背景中理解和认识,更为全面、准确地把 握音乐本体和音乐现象的历史性、现实性、地方性和民族性。本文就是在这样的 一个学术大背景下展开研究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来挖掘整理 的历史文物,与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相渗透,从 山东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入手,力图在对山东传统筝 乐艺术本体研究的同时,对山东地区筝的最早生存状态做出前人所没有涉猎的探 讨,为山东筝乐理出它的发展线索。 需要指出的是,山东传统筝乐的研究是个庞大的课题,这需要多方面的知识 和付出艰苦的劳动,特别是由于目前关于山东传统筝乐的史料记载以及实物遗存 相对比较少,加之笔者时间短,学识浅薄,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 或那样的不足和缺陷,还望老师、同行谅解、指正。最后,衷心的希望这一研究 能为山东筝乐的继续繁荣发展贡献出微薄的一点力量。 第一部分概述 一、山东的地理概貌、历史沿革及筝乐在山东的分布图 山东省处于北纬3 4 0 2 5 3 8 0 2 3 与东经1 1 4 0 3 67 1 2 2 。4 3 7 之间,位于我 国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东部的胶东半岛伸入渤海与黄海之间,隔海与辽东 半岛遥相对峙;内陆部分北接河北,南连苏皖,西南与河南交界。山东总面积1 5 3 3 0 0 平方公里,号称“山东丘陵”,实际低山、丘陵仅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五,平原 则占一半以上。全省地形:鲁中南及半岛部分多山地及丘陵;鲁西北与鲁西南以 平原为主。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位于齐鲁中部的泰安境内。 山东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季节分明,温暖湿润。全省五十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一千多条。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斜贯鲁西北平原,奔腾咆哮,滚滚而来,经垦 利入渤海。省境河段长约五百七十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西部平原,省境河段全 长六百三十公里。 山东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沂源猿人化石的发现, 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这里已有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约在距今七千年至四千年 之间,先后经历考古学上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夏朝建 立,东夷各部族生活于今山东地区。商朝早期曾以今山东南部为其活动中心。西 周、春秋时期,属齐、鲁、曹、滕及卫国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山东简称“鲁”,或 “齐鲁”。 战国时期,泛指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唐及北宋时期则指太行山以 东的地区为山东;金代置山东东、西二路,“山东”始为政区名称。明洪武元年( 公 元1 3 6 8 年) 置山东行中书省,此为山东建省之始,并形成了与今山东省境域大致 相同的版图;清初,全国又分为1 8 个省,后增为2 3 省,“山东省”成为地区与政 区相统一的专用名称。省以下增设道,道以下为府、直隶卅| ,府卅l 之下为县、散 州,省治设在济南府。 目酊,全省辖: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闩照、东营、淄博、泰安、 莱芜、枣庄、济宁、滨州、德州、临沂、菏泽、聊城等1 7 市地。省会济南。 山东传统筝乐主要以独奏、伴奏及丝弦合奏“碰八板”等形式流传于山东西 南部的菏泽地区,以郓城、邳城为主,被称为“郓、鄄筝琴之乡”。郓城位于菏泽 地区东北部,北纬3 5 01 9 3 5 05 27 ,东经1 1 5 0 4 07 儿6 0 0 8 。北邻粱l j 【县, 东连嘉祥县,南接巨野县、菏泽市,西毗鄄城县,西北隔黄河与河南省范县、台 前县相望。东西最宽3 5 7 1 公里,南北最长4 4 3 9 公里,面积1 6 4 3 平方公里。鄄 城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经“5 。1 9 1 1 5 0 4 3 ,北纬3 5 02 2 3 5 0 4 3 。南邻 菏泽市,东连郓城县,西接河南省濮阳市,北与河南省范县毗邻。南北最长3 7 公 里,东西宽3 2 公里。面积1 0 3 2 平方公里。 同时山东传统筝乐也流传于山东西部的聊城地区,以临清为主,民间流传“山 东尚为齐鲁地,东有奚琴西有筝”的说法。临清市位于山东省西部边缘,地处东 经1 1 5 0 2 7 1 1 6 0 0 27 、北纬3 6 0 3 9 3 6 0 5 5 之间。东与高唐、茌平为邻,西 与河北省临西县隔河相望,南与聊城、冠县接壤,北与德州市夏津县毗邻。东西 宽5 5 4 4 公里,南北长2 9 8 8 公里,总面积9 5 7 平方公里。由于聊城地区的古筝 传人和古曲数量相对较少,而且未能在山东和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故人们对“山 东筝派”的概念,习惯上只指菏泽地区的古筝。见图卜1 : 图卜1山东传统筝乐分布图。 二、源远流长的古筝艺术 筝是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东汉刘熙在释名、雅乐器中写到:“筝, 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筝在我国至少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今人叫古筝。关于筝的历史,目前见 到最早记载筝的文献是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李斯列传,书中载有“击瓮叩 资料来源:山东民族民问器乐分布图,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中国i s b n 中心。 3 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为我们描绘了公元前2 3 7 年,在秦国宫廷以筝等乐器为歌唱伴奏的情景。因此,后世也称筝为秦筝。 汉、魏时期,筝已是相和歌和民间集会余兴中不可缺少的伴奏、合奏乐 器。诗人曹子建曾为筝赋诗:“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对筝动人的艺术魅 力作了生动的描绘。当时善弹筝者有西晋的郝素,东晋的桓伊。唐代九部、十部 乐中的“清商乐”也都应用了筝,诗人自居易就曾写过“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 筝”。的名句,可见筝在民间已广泛流传,著名的演奏家有李青青、史从、谢好好 等人。元代扬维桢的宫辞中有“开国遗音乐府传,自翎飞上十三弦”的诗句。 明清小说、笔记中则更多地涉及到筝,可见当时筝的演奏是广泛盛行于民间音乐 生活之中的。 近代筝主要用于民间声乐伴奏( 主要是说唱) 和地方乐种合奏。如北方的弦 索十三套、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南方广东汉乐等等。建国后,筝有了很大的变 革,演奏艺术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将原有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由十三弦、 十五弦、十六弦发展为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改革后的筝, 扩大了音域,增加了音量,研制了便于转调的转调筝,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常 用于独奏、重奏、伴奏、合奏。 中国古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得到推广普及和发展,流传的哪里 就与当地的民间音乐互相吸收融合,又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民俗、方言等因 素长期的影响,因而产生了以地方风格为依据的众多古筝流派:如肇始于春秋、 战国时代,古以“秦声”见称的陕西筝;郑卫之音的河南筝:齐鲁雅韶的山东筝; 武林逸韵的浙江筝;闽南诏安的福建筝;韩江丝竹的朝州筝;中州古调的客家筝 以及内蒙草原风韵的蒙古筝和延边地区的朝鲜筝等等。回曹正老先生就曾用“茫茫 九派流中国”来生动的形容了中国古筝流派纷层的景象。 古筝除在我国广为传播外,自南北朝时传入朝鲜半岛,唐代又东渡日本,并 南传越南。1 8 4 0 年随着我国广东、福建同胞“下南洋”,也将古筝艺术带到了新加 坡、马来西亚及泰国等东南亚各国。近年来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古筝 艺术也已被欧、美、澳等世界各国所关注与传播。 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华书局出版,1 9 5 9 年第1 版,第2 5 4 3 页a 曹植逸诗。 臼居易,邓舫张彻落第诗。 陈宣华,中国岭南筝谱( 自序) ,新城文化有限公司出皈,1 9 9 0 年1 1 月第1 版第1 次印刷 4 第= 部分筝在山东的源流探讨 一、筝在山东的早期流传情况 ( 一) 是“弹琴”还是“弹筝” 1 9 5 2 年2 月由万叶书店出版的中国音乐史纲( 杨荫浏著) 一书,在上古 时期的乐器乐器略释一节中写道:“战国策齐策说临淄甚富而实,其 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一( 见该书第6 5 页) 。此后,在论及到古筝在山东 的最早流传问题时,大部分论述者都引用了这段话加以说明,如,曹正撰写的关 于古筝历史的探讨( 中国音乐,8 1 创刊号) 、杜鹃的齐鲁古筝探源兼谈 山东筝派的演奏特色、牛玉新的山东古筝艺术研究、邱大成的齐鲁筝派初 探( 中国音乐,2 0 0 3 年第1 期) 等,并由此而推演出一些结论,以致引起种种 争论,其中“筝的广泛流传于民间,是秦先于齐呢? 还是齐先于秦”的观点广受 大家的关注。 其实,杨荫浏先生早己发现这段战国策齐策的引文有误,在1 9 8 1 年2 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一书中,纠正了这谬误。书 中写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与乐律一节时说:“这时期产生的新型乐器中, 特别可以注意的,是筝、筑和笛。筝是一种用指拨弹的弦乐器。它在公元前2 3 7 年以前,早已在秦国民间广泛流行。它和瑟相像,只是比瑟为小,所用弦数, 也比瑟为少。”( 见该书第8 4 页) 这段叙述中的注,只引了史记李斯列传 中的一段话,而删去前书中所引战国策齐策的那段文字,并在第四章第四 节音乐与日常生活的注中,把这段引文改正了过来:“战国策齐一: 苏秦对齐宣王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 见该 书第7 5 页)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3 月出版的第二版战国策重版说明中说:“战 国策西汉时,刘向进行了整理。东汉高诱曾为之作注。流传到北宋, 正文和注解都有散失,曾巩作了校补。到了南宋,在曾巩校补的基础上,出现了 两种新本子:一种是姚宏的续注本,另一种是鲍彪的重定次序的新注本。元吴师 道在鲍本的基础上,又作了补正。”清黄丕烈参照姚、鲍、吴等版本,作了校勘并 写有:战国策札记。( 见商务印书馆1 9 3 4 年版国学基本丛书选印战国策 一书附录) 前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3 月版战国策汇集了姚、鲍、吴、黄诸家的 校勘,逐字逐句加以勘注,书中全然找不出有“弹筝”之说。另外,笔者又翻阅 5 中华书局1 9 9 0 年2 月第1 版,1 9 9 2 年7 月北京第2 次印刷的战国策注释,在 此书中也是“弹琴”而非“弹筝”,可见,用战国策来说明战国时齐民弹筝, 实属子虚乌有。 笔者认为,虽然战国策不能用来说明战国时期古筝在山东地区的流传情 况,但却给我们呈现出了当时齐国经济文化、音乐艺术繁荣发展的景象。春秋末 战国初,齐国的国力方面,“霸主余威仍在”,“国未可量也”。在音乐活动方面, 齐景公“左为倡,右为优”,既会弹琴,又能击缶圆,并且把乐舞用于外交和征战 之中。由此推断,当时齐国的音乐活动自上而下是很活跃的。这样,势必推动乐 器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改进、创新。战国策中提到的“瑟”、“筑”与“筝”同属 于丝弦乐器,它们的流行,充分说明了战国时期齐地的丝弦乐器已发展到了相当 高的水平。乐器筝的出现,与此不无关系。 ( 二)桃花扇中关于山东筝的记载 桃花扇是清初著名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之一,这其中就有关于春秋战 国时期山东当地流传筝的记载。 孔尚任( 1 6 4 8 1 7 1 8 ) ,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岸堂、云亭山人,山东盐 阜人,孔子第6 4 代孙。年轻时隐居曲阜石门山读书。康熙二十三年( 1 6 8 4 ) 康熙 帝南巡,北归时特地去曲阜祭孔。孔尚任应荐讲经,得到康熙帝赏识,特授国子 监博士。后官至户部员外郎。康熙三十九年( 1 7 0 0 ) 因疑案罢官。康熙五十七年 ( 1 7 1 8 ) 死于家中,终年7 0 岁。其著作有湖海集、岸堂文集等。桃花扇 剧本是以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姻缘为经,亡明痛史为纬,描绘 了南明弘光王朝的兴亡过程,揭示了弘光王朝必然覆亡的命运。孔尚任在写此作 的过程中,从一些亲历巨变的人口中和各种野史笔记小说里博采遗闻,择汰验核 后写入剧本,使剧本情节和史实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 桃花扇( 上本) 第一出听稗,描写了说书艺人柳敬亭说书的场面: “( 柳敬亭) 【拍醒木说介) 敢告列位,今日所说不是别的,表孔圣人正乐之功。当 时鲁道衰微。人心僭窃,我夫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那些乐官恍然大捂,愧悔交集一个 个东奔西走,把那权势家闹哄哄的戏场,顷亥4 冰冷。( 拍醒术说介) 管亚饭的名干,适 了楚;管三饭的名缭,适了菜:管四饭的名缺,适了秦。这三人为何也去了? 【鼓词三】 哑饭说:我也投那熊绎大王,倚仗他的威风。三饭说:河南蔡国虽然小,那堂堂的中 丘传襄公三十九年 ;r 春秋 殳记孔予世家 6 原紧靠着京城。四饭说:远望西秦有天子之气,那强兵营里我去抓响筝”。 以上说书的一段很明显是以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现象为背景的。论语微 子记载:“( 鲁哀公时)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 鼓方叔人于河。”孔子也明确说过:“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作者在写这段时,是以史实为根据的。但乐官具体弹奏的乐 器,史料上却无进步的详细记载。四饭是否是弹筝的乐官呢? 我们先听听柳敬亭说书前的一段开场白,“既蒙光临,老汉也不敢推辞;只 怕演义盲词,难入尊耳。” 我们都知道,“演义”指根据历史记载,加入民间传说 编成的通俗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等;“盲词”是明清时盲人说唱的一种曲艺 形式。由此我们可知,柳敬亭的这段说书内容是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的“综合版”, 并且经历了口传心授的一代代传承的过程,有一定的史实性和变异性。 下面,我们就不妨分析一下四饭是否为弹筝的乐官: 首先,四饭弹的就是“筝”,并趁“礼崩乐坏”之际加入到雅乐乐队的行列。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主要指的是雅乐的崩坏,具体表现在用乐形式及规模的 等级规定之乱;用乐场合之乱;乐官奔散:雅、郑之乱等四个方面。尤其是乐器 使用及用乐场合的混乱,极有可能使原来仅在民间流传的古筝加入到雅乐的乐队 之列。清朝孔贞碹在撰写的大成乐律一书中,认为“然谓乐亡而求诸俗,至 以筝为瑟之遗制,未免乱郑声于雅乐矣”。 另一种可能,四饭是雅乐中的弹瑟乐官,只是说书艺人在说书过程中根据需 要改为“抓响筝”了。这里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瑟”长期在宫廷中使用,体 态宽大厚重,弹奏方法简单,旋律比较单调。虽然它曾经风行一时,但随着时代 的变迁,瑟仅作为一种摆设并逐渐被淘汰。而筝却历代不衰,并在民众中广为流 传,所以说书时艺人们为了迎合民众的口味,获得更多的共鸣改为弹筝。第二, 我们也不排除艺人在说唱过程中的压韵处理。“威风”、“京城”、“响筝”是相互压 韵的。 最后,有一点我想补充一下,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经风,是经过孔予( 也 有学者认为是宫廷乐工) 整理过的民歌总集。它收录了相当于今天黄河流域的陕 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以及长江流域的湖北省的北部和四川省的东部等大部 分地区的民风民情,“琴”、“瑟”等乐器都被收录其中,但其中却没有古筝的任何 记载。对这一点我们一是认为当时在这些地方确实无筝或古筝的形制和名称还没 清7 4 l t 尚任,桃花扇,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9 月第l 版第1 次印刷,第7 页a 论语了罕 清 扎尚任,桃花扇,浙江古籍h j 版社,1 9 9 8 年9 月第l 版第1 次印刷,第6 页 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南出版社,1 9 9 9 年5 月第1 版,1 9 9 9 年5 月第1 次印刷,第2 2 1 页 7 有定型、统一,没有受到收集民风者的注意;另外从所收录的乐器来看,它们都 是雅乐的伴奏乐器,“筑”就没有被收录其中,而我们通过上节可知“筑”在当时 的齐地已经普遍流行了。所以,也存在着受当时统治者政策、主流文化的影响, 筝没有被收录到其中的可能。吕骥同志曾经说过:“历史上没有记载的东西可多了, 不要被古书框住,因为写史书的人不一定是搞音乐的乐官了解的事,写史书 的人又不一定记。”。我们仅以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一书为例,书中所辑的 二十六种书的作者无一位属于乐人再者,古代文人深受交通运输、社会调查、 立场观点、民族感情、专业知识等多方限制,其论著的局限性、片面性是不言而 喻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单用清初的文学作品来说明远在春秋时期的事情未免有些 牵强,所以,我们不能笼统的说春秋时期山东当地“有筝”或“无筝”。但至少可 以给我们提供一个线索。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层次和资料收集的不 断深入和丰富,山东传统筝乐的神秘面纱很快会被揭开。 ( 三)“筝筑同源”的启示 中国弓弦乐器史一书是项阳老师撰写的关于中国弓弦乐器史的第一部专 著。本书以弓弦乐器为“主角”,将它的历史梳理出了一个大致的脉络,填补了中 国弓弦乐器史研究的空白。由于项阳老师认为弓弦乐器的“鼻祖”为“筑”,所以 本书的上篇有大部分章节是来论述“筑”以及同源乐器“筝”的。这里不乏 有关于筑及古筝起源问题的深入、客观、独到的论断和见解。下文就是笔者在阅 读此书过程中对山东传统筝乐起源问题的一点启示。 项阳老师根据出土文物及其时其地的地理文化分析认为,筝、筑同源。,都产 生于南方,深受管形琴系的影响。指出筑这种乐器应该是起源于南方百越民族地 区。是在不断发展与衍变的过程中传至北方,逐渐被中原人士所认识、了解和使 用的,在流传和使用的过程中,又不断加工改造,使之适合于当地人的演奏和审 美习惯。最终成为汉代风靡一时的击弦乐器。 就目前所见的典籍来看,最早和最为明确关于筑的记载是在战国时代。战国 策齐策就载有:“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 可见筑这件乐器在战国时期的齐地已经非常成熟而流行了。从山东安邱汉墓画像 石上看,此地筑的形制与西汉长沙王室墓出土的“大头细柄”的筑及浙江绍兴3 0 6 号墓出土的“似筝”的筑不同,特点是较长大,筑的一头较细,另一头相对较宽。 转引杨鸣键,谈中国古代音乐研究问题,中国音乐,1 9 8 5 年6 月第2 期 项阳,中国弓弦乐器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9 9 年1 0 月第1 版,第1 次印刷,第6 1 页。 陆国策注释器八齐策,中华节局,1 9 9 0 年2 月第1 版,1 9 9 2 年7 月北京第2 次日j 刷,第3 2 6 负 8 演奏时演奏者将筑斜靠于肩,一只手扼住筑颈或筑的底端,另一只手持竹片或木 棍等器物作“弓”击弦演奏,演奏时筑身完全离开地面。这一类与典籍中讲筑“状 似瑟而大”、“置尾肩上”的形制和演奏形态相吻合,其形体比较宽大,可以容较 多的弦,这也就是典籍讲筑有十二弦和二十弦的道理了。项阳老师把此筑视为 “北方之筑”。 那么为什么在齐地会产生“状似瑟而大”的筑呢? 项阳老师认为:“类似的乐 器,在没有定型阶段在其时其地其形制可能会相互影响,就某一乐器来说,可能 会在演变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形制”。我们都知道,春秋直到西汉时期,齐鲁作 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艺术的各种门类,诸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各领域, 都有较显著的成就。齐国的先民“东夷人”就有“桑树崇拜”,齐国作为产丝大国, 必将有利于丝弦乐器的发展。三国曹植赠丁仪:“秦筝发西音,齐瑟扬东讴。” 西晋潘岳笙赋:“晋野悚而投琴,况齐瑟与琴筝。”南北朝沈约四时白葶歌 五首之五:“秦筝齐瑟燕赵女,一朝得意心相许。”可见瑟艺术在齐地发展的相 当完备,已经形成了当地的特色。因此,筑这一乐器在由南到北的流传过程中, 其本身形制又没有定型,在山东当地必将深受瑟形制的影响,形成“状似瑟而大” 的筑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前面我们说过筝、筑同源,那么筑在不断发展、衍变传至北方时,筝也应该 经历了在流传中被中原人士逐渐认识、了解和使用的过程。这其中不乏会根据当 地人的演奏和审美习惯进行加工、改造,并最终定型。因此,筑在初期存在有三 种形制,筝最初也应该是多种形制并存的。筑流传到山东依照瑟的形制形成“似 瑟”的筑,筝也有可能参照瑟的形制形成“似瑟”的筝 。山东筝派演奏家金灼南 先生,根据唐乐令壁记、世本、乐性元义等文献中的记载,认为:“筝源 于瑟是可能的了。”又指出“筝与瑟其音色、音量迥不相同。”我们可以推断,“筝” 在山东当地已经存在,只不过当时的筝不叫筝,也不是现在的形制,只是到了秦 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扩大了各地的交流联系,才逐渐在筝的名称、形制 上得到统一( 即“秦筝”) 。这也许就是山东缺乏筝的早期记载的原因之一吧。 ( 四) 筝在山东早期流传的文物证据汉画像石 如果说以上的结论还是在推理、旁证,那么山东滕县汉画像石的出土则给我 们提供了汉代筝在山东存在的文物证据。 项阳,中国弓弦乐器史国阶、文化f 版公司,1 9 9 9 年1 0 月第1 版,第1 次印刷,第1 6 一1 7 负。 项闭,中国弓弦乐器史,国硒- 义化出版公司,1 9 9 9 年1 0 月第1 版,第1 次印刷,第7 2 页。 据导师曲云教授讲,目前在山东郓城一带民间老艺人仍把筝叫做“小瑟”。 食灼南筝学探源( 来刊印) 。 9 山东的汉画像石已发现的约有3 0 0 0 幅左右,分布在全省各地。不过,多集中 在济宁、枣庄、临沂地区。根据已发现的汉画像石来看,山东汉画像石最早产生 于西汉中、晚期,盛行于东汉中期以后,而衰落于东汉末年,魏晋时期则很少发 现。 汉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汉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相联系的。它是一 种纯朴的写实性艺术,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具有显著时代特点的石刻艺 术。汉代工匠们从丰富的生活实践出发,把客观事物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使 之成为研究秦汉社会的珍贵资料。山东汉画像石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也十分丰 富。汉画像石艺术众多的现实主义题材,无不与汉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 观念、生活、风俗等方面息息相联。可以说,众多的汉画像石的组合就是一部形 象的汉代社会学或文化人类学。 在汉画像的音乐学研究( 以下 简称汉画像) 一书中收录了山东 藤县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 见图 2 1 ) 。 画面右侧一女子跽坐鼓筝,筝的 一头放在腿上,一头置于地下。旁边 放有斛、镟、勺等酒器,左前一男子 长服曳地,展臂扬袖,曲膝顿足而舞, 画面上方刻有帷幔。从其场景来看, 图中没有其他庞大的场面和内容,从 图2 - 1 山东滕县筝伴奏自娱舞画像石 舞者的服饰来看,宽松的拖地长袍与常见专职舞人的装束也不相同,其舞姿既动 作的幅度也较小,似为夫妻二人在后堂自娱自乐的乐舞。从这里我们可以肯定, 筝在山东至少在东汉时,形制已经稳定并在民间广为流传,作为人们自娱歌舞的 伴奏乐器而存在。更有趣的是,这种弹筝、歌、舞相结合的形式与史记李斯 列传中记载的“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有着几分的相像,我们是否可说这种在汉代山东民间筝、歌、舞相结合自娱的形 式是先秦时期筝的表演形式的一种流传和继承呢? 相同的汉画像石,盂祥才、胡新生在齐鲁思想文化史从地域文化到主 流文化( 以下简称齐鲁) 一书中把“筝”改为了“瑟”。书中写到“右方 一弹瑟者横瑟于膝头俯着弹奏,他的前面有一舞者舒放长袖,身体前倾,曲膝顿 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