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宋筝考述.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宋筝考述.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宋筝考述.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宋筝考述.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宋筝考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y7 3 9 3 3 2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在宋代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主流由宫 廷转向民f f i j ,是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相互融合的时期。宋承唐制,不但继承和创 新了筝的种类,还使得宋筝在民间更加的普及和流行。本文重点论述了宋筝存在 的种类、型制及其在不同场所的流行状况。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对于五弦筝、十二 弦筝和十三弦筝的保存,对于十四弦筝、十五弦筝的创新及轧筝在后世的流传都 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通过不同的审美视角,展现了宋人对筝乐审美的继承和 发展,尤其宋代文人士大夫受其身处的政治文化影响,对筝的审美较之前朝也有 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宋代筝的类型。介绍宋代对五弦筝、十二弦筝、轧筝等的保存、 对十三弦筝的进一步发展,及对十四弦筝及十五弦筝的创新。 第二部分:宋代筝的应用。从两方面分别论述了宋代筝在宫廷音乐( 包括雅 乐和宴乐) 中的应用及在民问音乐( 包括酒楼音乐和家乐) 中的发展。 第三部分:宋代筝乐审美。本部分分别从筝乐的技巧、苦情性等五个方面论 述了宋代筝乐审美的传承性及其独特的审美观。 关键词:宋筝;宫廷筝乐;民间筝乐;筝乐审美 a b s t r a c t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m u s i cc u l t u r eh a sr e a c h e di t st u n i n gp o i n ti n s o n gd y n a s t y , w h e r e a st h em a i n s t r e a mo ft h em u s i cc u l t u r es h i f ti t sf o c u sf r o mt h e m u s i co f p a l a c eo n t o t h em u s i co fc i v i l i a na n di nt h i sp e r i o d ,t h et w oc u l t u r e sb e c o m e t o s y n c r e t i z ew i t he a c ho t h e r t h ef a c t st h a ts o n gd y n a s t yi n h e r i t st h er e g i m ef r o m t a n g d y n a s t yn o to n l ys u c c e e da n di n n o v a t et h ek i n do ft h ez i t h e rb u ta l s om a k et h es o n g z i t h e rm o r ep o p u l a ra n dp r e v a i l a m o n gt h ec i v i l i a n t h i sp a p e rp u ti t sf o c u so nt h e c a t e g o r i e so f t h es o n gz i t h e ra n di t sp o p u l a r i t yw i t h i nd i t i b r e n tl o c a t i o n s ,f r o mw h i c h w ec a ns e et h er e s e r v a t i o no ft h e f i v e c h o r dz i t h e r ,t h et w e l v e c h o r dz i t h e ra n d t h i r t e e n 。c h o r dz i t h e r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i n n o v a t i o nf o rt h ef o u r t e e n c h o r dz i t h e ra n d f i f t e e n c h o r dz i t h e ra n dt h e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t h ey az i t h e rw i t hd i f f e r e n ta e s t h e t i c v i e w p o i n t s ,t h es u c c e s s i o n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f o rt h ea e s t h e t i ct o w a r d sz i t h e ry u eo f t h e p e o p l e o f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a r e a l s op r e s e n t e di nt h e p a p e r ,b e s i d e st h a t ,t h e s c h o l a r b u r e a u c r a t sa m o n gt h el i t e r a t o r so f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u n d e r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 p o l i t i c sa n dc u l t u r ea l s oh a v et h e i ru n i q u ea e s t h e t i cv i e wp o i n t st o w a r d st h ez i t h e r c o m p a r e d w i t ht h a tf r o m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 t h i s p a p e r c o n s i s t so f t h r e em a i n p a r t s : p a r ti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t h es o n gz i t h e r t h i sp a r tc o n s i s t so f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f o r t h er e s e r v a t i o no ft h ef i v e c h o r d z i t h e r , t h et w e l v e c h o r dz i t h e ra n dt h i r t e e n c h o r d z i t h e r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t h ei n n o v a t i o nf o rt h ef o u r t e e n c h o r dz i t h e ra n df i f t e e n c h o r d z i t h e r p a r t2 :t h ec a t e g o r yo ft h es o n gz i t h e r t h i sp a r td e s c r i b e s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t h e s o n gz i t h e ri nt h em u s i co fp a l a c ew h i c hi n c l u d e st h ey a y u ea n dt h ey a n y u ea n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f o rt h em u s i co fc i v i l i a n p a r t3 = a e s t h e t i cv i e w p o i n t st o w a r d st h ez i t h e rm u s i c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p a r t i l f o c u so nt h er e s e r v a t i o na n dt h eu n i q u e n e s so fa e s t h e t i cv i e w p o i n t st o w a r d st h ez i t h e r m u s i cf r o mf i v ed i f f e r e n t a s p e c t s s u c ha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h es o r r o w f u l n e s so f t h e z i t h e ra n ds oo n k e y w o r d s :z i t h e ro fs o n gd y n a s t y ; z i t h e rm u s i co f c i v i l i a n ; z i t h e rm u s i c o f p a l a c e a e s t h e t i ct o w a r d st h ez i t h e rm u s i c i i i 绪论 筝是- - 7 * 古老的民族乐器,迄今约有2 5 0 0 年的历史。据史记李斯列传 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这是迄今为 止对筝最早的记载。早在战国时期,筝已在秦地( 今陕西省) 流行开来,因此又 称“秦筝”。释名称其“施弦高,筝筝然包”,故名筝也。在历史上不同时期, 筝的弦数各有不同,分别有五弦、六弦、九弦、十弦、十一弦、十二弦、十三弦、 十四弦、十五弦、十六弦、五十弦筝。其形制根据弦数的不同,亦各有不同。但 筝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 由于相关的历史文献证据不足,历史上众说纷纭,并 无定论。 1 、蒙恬造筝说 有人认为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制,如说文解字注日:“筝,秦蒙恬所造” 值得疑问的是,在史汜李斯列传中大肆渲染“真秦声”的筝的同时,在史 记蒙恬列传中却对蒙恬造筝之说没有任何记载,司马迁又怎会把这样一件具 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遗漏掉呢? 又旧唐书音乐志中也对这一说法提出异议: “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因此蒙恬造筝说可能只是一种谬传。 2 、分瑟为筝说 瑟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诗经小雅有云:“琴瑟鼓之,以御田 祖,以祈1 j j i 两,以介我稷黍”,有人认为筝起源于瑟,有“分瑟为筝”之说。此说 有三种说法,一是“黄帝分瑟说”。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令素女鼓五十 弦瑟,帝悲不止,破为二十五弦瑟。”这或许就是破五十弦瑟而演变到“分瑟为筝” 的一种依据吧。二是“秦人兄弟分瑟说”。唐代赵磷因话录日:“秦人鼓瑟, 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三是“秦女姊妹分瑟说”。据乐道类集 【汉1 司马迁撰史记卷八十七中华书局出版1 9 5 9 年9 月第1 版p 2 5 4 3 4 4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2 月第2 版p 1 9 8 晋】刘煦等撰溜唐书卷二九中华书局出版1 9 7 5 年5 月第f 版p 1 0 7 6 l 载:“秦女姊妹争瑟,引破终为两片,其一片十三弦为姊分,其一片十二弦为妹分。 秦阜奇之,立号为筝。”金建民从乐器制造学,汉字造字及汉语语言学角度进行深 入分析,认为早期的筝并不像瑟。分瑟为筝一说可能只是后人富于想象的美丽传 说而己。 3 、源筑说 筑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击弦乐器,其形制独特。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筑在民间 就已经流行开来。据战国策齐策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 瑟、击筑、弹筝。”史记刺客列传中也载有战国末燕国音乐家高渐离击筑 刺秦王一说。筑按说文解字注:“以竹曲五弦之乐也。从竹,从巩。巩,持 之也。竹亦声。”可见最初的筑是竹身,其上张有五弦,弦下设柱,左手按弦、 右手以竹器击之的细长棒状乐器。恰恰是这些相似之处,有人认为筝是由筑演变 而来的。礼乐记云:“筝,五弦筑身也。”说文解字注曰:“筝,鼓 弦筑声乐也,从竹筝声。但据陈砀乐书载“筑,项细,肩圆,品声按柱;鼓 法以左手扼之,右手以竹器击之,随调应律焉。”这与今之所见筝相差甚远。1 9 7 3 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 公元前1 6 8 年) ,发现了身长 一尺,五弦、体狭长的棒状乐器,并认定为筑。然由于历代古籍对筑的形制、弦 数、奏法等观点不。因此,对筝是否源于筑的说法也很难定论。 笔者从筝起源的相关史料来看,筝应是在吸收了瑟、筑等乐器的优点后逐步 发展起来的,而并非起源于某种特定的乐器。早在春秋时期的古越国就已有“贵 溪筝”。的出现,这是因为古越国气候温湿,易于竹子的生长。集韵载:“筝, 古以竹为之。”而筝筑同为竹胴,胴上设柱,柱上皆设五弦。因此,筝筑应是同源。 说文通训定声日:“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 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公元前2 2 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也 随之北移。在向北渐进的过程中,由于北方气候寒冷干燥,以竹胴为材制的筝必 金建民著古筝起源之谜中国音乐学1 9 8 8 年第1 期 黄成元著公元前5 0 0 年的古筝贵溪崖墓出土乐器考中国音乐1 9 8 7 年第3 期 2 然要借鉴琴瑟的优点,以桐木为原料。风俗通义载:“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 不知谁改作也。”可见,早期的筝的形制并非如瑟,只是后来随着音域、环境等的 需求,在弦数、材质等方面吸收瑟的优点而改进的。 一、宋筝的类型 筝到了宋代,大部分继承了前朝的型制,例如五弦、十二弦、十三弦筝、轧 筝、云和筝等。由于宋代市民文化的勃兴,音乐的主流逐渐由宫廷转向了民间, 随着宋代音乐的社会性质的转变,筝的类型及应用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1 、五弦筝 最早出现的筝是五弦筝。风俗通义云:“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 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筝,鼓弦筑声乐也,从竹筝声。”由此可知,早 期的五弦筝和筑有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用竹胴为型材的五弦乐器,五弦筝和 筑应是同源的。项阳在五弦筝初探西汉长沙王后木出土乐器研究中认为 有一一件出土乐器为五弦筝: “此器全长8 35 厘米,有弦枘的一头宽】1 ,8 厘米,另一头宽12 5 厘米, 共鸣箱上圆下平,高4 5 厘米,面板厚o 8 厘米,底板厚o 5 厘米,边板厚 1 5 厘米,岳山高o 6 厘米,宽o 9 厘米,有效弦长6 6 5 厘米,五弦,为实 用器。弦距在1 8 至2 2 厘米之间,弦孔径一般在0 2 厘米左右。底板为一 整块木板嵌入。”。 直到北宋初期,南方还有五弦筝。宋代吴越世家钱氏来朝进贡的物品中就有 多种乐器:“三年三月,傲贡银装鼓二,七宝饰胡琴五弦筝各四,银饰箜 篌方响羯鼓各四,红牙乐器二十二事”。古代越国本就盛产毛竹,因此宋代南方无 论是制造、流行五弦筝,还是前朝的遗存,都与历史所记载的五弦筝是相互印证 的。据陈砀乐书载:“圣朝法曲乐器有琵琶、五弦筝、箜篌、笙、笛、臂篥、 项阳著五弦筝初探西汉长沙壬后木出土乐器研究音乐硼究1 9 9 4 年第3 期 元】脱脱等撰宋史世家三卷四百八十中华书局出版1 9 7 7 年1 1 月第l 版p 1 3 9 0 1 0 2 3 方晌、拍板”。,而在教坊乐部中同样有五弦筝 。由此可以肯定,五弦筝在宋代 仍然具有实用价值。 2 、十二弦筝 十二弦筝最早在战国末期的秦国就已经出现了,说文通训定声日:“秦蒙 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并在汉代以后得以流行。“魏晋以后,筝 皆如瑟十二弦。”从晋代的一些诗赋中对十二弦筝的制作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贾 彬筝赋日:“剖状同形,两象着也,设弦十二,太簇数也”。琴身约2 米, “笼丝木以成资,身长六尺,应律数也。( 阮踽筝赋) ”。其板面成弧形, 板底平直,“其器也,则端方修直,天隆地平( 晋顾恺之筝赋) ”,“筝者, 上圆象天,下平象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拟十二月,乃仁智之器也。( 傅 玄筝赋) ”隋唐时期,十二弦筝只用于清乐,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杂 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皆十有三弦。”。宋代以后很少见到十二弦筝,“唐唯清乐 筝十二,弹之以鹿骨爪,长寸余,代指。他皆十三弦,今敦坊无十二弦者。” 但 在晏几道的浪淘沙中就有对十二弦筝的描述,“丽曲醉恩仙,”卜二哀弦”。 由此可知,十二弦筝在宋代尽管用乐范围很小,但并未绝迹。 3 、十三弦筝 十三弦筝的起源众说不一,林三谦接定十三弦筝源于六朝的后半期。,而黄成 元根据1 9 7 9 年在江西贵溪县崖墓群中出土的“贵溪筝”。,把十三弦筝推定到了 公元前5 0 0 年。但十三弦筝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书音乐志,“筝,十三弦, 所谓秦声,蒙恬所作者也。”。另一种说法,相传是汉代的京房为了试验六十律, 而设计的十三弦准。京房日:“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准以定数。准之状如瑟, f 来1 陈且 撰乐书卷一百八t - j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向上 i 汉1 许慎撰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2 月第2 版p 1 9 8 ( 圭) 后晋1 刘煦等撰旧唐书卷二九中华书局出版1 9 7 5 年5 月第f 版p 1 0 7 6 【柬】陈啮撰乐书卷一百四十六文渊闻四库全书本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出版1 9 6 5 年6 月第1 版= 2 4 4 【日1 林三谦暮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6 2 年2 月第1 版p 1 7 4 黄成元著公7 前5 0 0 年的古筝贵溪崖墓出土乐器考中国音乐1 9 8 7 年第3 期 i 唐1 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出版1 9 7 3 年8 月第1 版p 3 7 5 4 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 十律清浊之节。”。旧唐书音乐志日:“制与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准, 如瑟,十三弦,此乃筝也。”。唐代诗人尤其偏爱十三弦筝,“汝不闻,秦筝声最 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座客满宴都不语, 行哀雁十三声。( 李远赠筝妓伍卿) ”;吴融的李周弹筝歌更是形象的 描述了筝手李周的高超技艺,“李周弹筝听不足就中十三弦最妙,应宫出入 年方少一字雁行斜御筵,锵金嘎羽凌飞烟。” 十三弦筝在宋代依然流传很广,陈肠乐书云:“唐唯清乐筝十二,弹之 以鹿骨爪,长寸余,代指。他皆十三弦,今教坊无十二弦者。”。十三弦筝在唐代 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留与后世的有十三弦筝谱,还有多达十余种的定弦法。 宋代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突破了五声音阶定弦的方法,采用十二律调弦 法。陈呖乐书载: “圣朝用十三弦筝,第一弦为黄钟,中声设柱,并同瑟法,然非雅部乐 也。十三中声一弦黄钟清声,二弦大吕,三弦太簇,四弦夫钟,五弦姑洗, 六弦仲吕,七弦蕤宾,八弦林钟,九弦遗则,十弦南吕,十一弦无射,十二 弦应钟,十三弦黄钟清声。”。 宋代的文人墨客更是为它留下了大量的华美词篇,“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 写尽湘波绿。织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晏几道菩萨蛮洞仙歌) ”。:“低 鬟凝思坐调琴。玉纤纤按十三金。( 贺铸浣溪沙) ”。;“宝筝偏劝酒杯深。歌 舞乍沉沉。秀指十三弦上,挑吟击玉锵金。牙台锦面,轻移雁柱,低转新音。妙 是不须银甲,向人说尽芳心。( 曹勋朝中措) ”。 r 宋1 范哗撰后汉书志第一中华书局出版1 9 6 5 年5 月第1 版p 3 0 0 1 ( 晋】刘煦等撰旧唐书卷二九中华书局出版1 9 7 5 年5 月第1 版p 1 0 7 6 【宋】陈呖撰乐书卷一百四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同上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出版1 9 6 5 年6 月第一版1 = 2 3 5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出版1 9 6 5 年6 月第一版p 5 3 9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出版t 9 6 5 年6 月第一版p 1 2 3 0 5 4 、十四弦筝 最早明确十四弦筝存在的记载,见于元代顾瑛的玉山璞稿歇歌二首: “银筝弹尽鸳鸯曲,都在秋风十四弦。”明朱载墒瑟谱中云:“唐筝十三 弦见唐诗,晋筝十二弦。见阮踽、傅玄筝赋;元筝十三弦见乐志。今筝 十四弦或_ 卜五弦,呼为官筝。”清代通典日:“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 随富调设柱和弦,以谐律吕。”大清会典也同样再有:“筝似瑟而小共 十有四弦,弦皆五十四纶,各随宫调设柱。”由此可知,十四弦筝在元代就已经 出现了,并直流传至清代。但十四弦筝在宋代是否也存在呢? 在都城纪胜 中载有:“小乐器只一二人合动也,如双韵合阮成,稽琴合箫管,锹琴合葫芦琴, 单拨十四弦。”。;陆游的采桑子圆日:“弹泪花前。愁入春风十四弦”:黄 时龙的夜行船云:“十四弦声尤未断。却手体弹,含情嫩炻,报导春宵 短。”。;辛奔疾的丑奴儿醉中有歌此诗以劝酒者,聊曝括之日:“从渠去 买人间恨,字字都圆。字字都圆。肠断西风十四弦。”,且辛弃疾还为十四弦作 赋一首一一太常引赋十四弦:“仙机似欲织纤罗。仿佛度金梭。无奈玉纤 何。却弹作、清商恨多”。从史料记载中并未见其它丝属类乐器有十四弦者,因 此以上所提到的“十四弦”就很有可能指的是十四弦筝,那么十四弦筝在宋代就 已经出现还是有可能的。 5 、十五弦筝 十五弦筝在中国有明确记载的文献见于明朱载埔瑟谱载:“唐筝十三 弦见唐诗,晋筝十二弦。见阮璃、傅玄筝赋;元筝十三弦见乐志。今筝 十四弦或十五弦,呼为。宫筝”,从中我们可知明代已经出现十四、十五弦筝。 并谓之“官筝”。但根据中国音乐史论述稿记载,高丽朝睿宗九年( 1 1 1 5 ) 年曾从中国传人一面十五弦筝,号日“大筝”。而睿宗九年( 1 1 1 5 ) 恰好是宋徽 【宋1 灌圃耐得翁著都城纪胜引自孟元老等著东京彗华录( 外四种) 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9 8 年 8 月第1 版p 8 5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出版1 9 6 5 年6 月第一版p 1 5 8 6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扁出版1 9 6 5 年6 月第一版p 2 7 9 4 张世彬薯中国音乐史论述稿香港友联出版社1 9 7 5 年1 1 月第1 版,p 2 7 9 6 宗政和五年( 1 1 1 5 ) ,由此可知十五弦筝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由于宋徽宗 的慷慨馈赠,高丽王朝用来宴享的、来自中国的乐器骤增至方响、洞箫、笛、筚篥、 琵琶、牙筝、大筝、杖鼓、教坊鼓、拍板等十余种之多。”这里所提到的“大筝” 就是十五弦筝。 6 、轧筝 轧筝,是唐代创造出来的一种类筝乐器,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轧筝, 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 陈吻乐书载:“唐有轧筝,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因 取名焉。”。另有把“轧”作为象声词,用来形容片竹拉弦时特有音响的效果。如 文献通考云:“唐有轧筝,以片竹润其端,轧轧成声,因取名之。”刘禹锡的 听轧筝云:“满座无言听轧筝,秋山碧树一蝉清。只应曾送秦王女,写得云闻 鸾风声。” 宋代以后,轧筝更名为“萋”。古今合壁事类备要日:“萋”形如瑟,两头 俱方,七弦七柱,以竹润其端即轧之。”。事物绀珠日:“豢”,形如小瑟,两 头俱方,七弦七柱,以竹润其端即轧之。”。宋徽宗时期,加大了与朝鲜的联系, 曾多次赠送乐器,其中就有轧筝,在朝鲜被称之为“牙筝”。乐学轨苑载:“按 造牙筝之制与大筝同。但体差,小弦七耳,第一弦稍大,至第七弦渐次而细。”山 西省大同市发现了与宋代同一时代的金代( 1 1 6 1 ) 徐龟墓,墓中“九侍女图”中 就绘有轧筝乐伎,左手持长棒,右手按弦演奏轧筝。在宋代文人诗词中,就有许 多描写蓁的华美诗篇,如“嫌聒耳,纂筝戛( 宋李昴英满江红和刘朔斋节亭 韵) ”。;“步袜蹁然,又何处、秦筝金屋。( 宋仇远解连环”。;“算费尽、 宫宏宇著赵佶的音乐外交与宋代音乐之东传一介绍英国学者普兰特对宋代中国与高丽问音乐交往的有 关研究黄钟2 0 0 1 年第2 期 i 晋1 刘煦等撰旧唐书卷二九中华书局出版1 9 7 5 年5 月第l 版p 1 0 7 6 【宋 陈晒撰乐书卷一百四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f 元1 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七中华书局出版1 9 8 6 年9 月第一版 【宋 谢维新辑古今台壁事类各要引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 中华书局出版1 9 6 2 年n 月第一版 明j 黄一正辑事物绀珠引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中华书局 出版1 9 6 2 年1 1 月第一版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出版1 9 6 5 年6 月第l 版p 2 8 7 2 唐圭璋编全柬词中华书局出版1 9 6 5 年6 月第1 版p 3 4 0 4 7 主人歌与酒,更费尽、青楼筹与筝( 崔木最高楼) ”。 7 、云和筝 云和筝,因其筝首象云而得名,又称“云和”。据旧唐书音乐志载: “如筝硝小,日云和,乐府所不用。”它在唐代主要用于清乐部,唐段安节乐 府杂录云:“清乐部,乐即有琴、瑟、云和筝其头象云笙、竽、筝, 萧、方晌、篪、跋膝、拍板。”自居易曾形容其“非琴非瑟亦非筝( 自居易云 和) ”,云和筝的这芹中特点在宋陈呖乐书中便有详细的介绍: “唐清乐部有云和筝,盖其首象云,与云和琵琶之制类矣。于由令客弹 琴,其嫂听而叹日:三分之中,一分筝声,二分琵琶声,亦可谓知音矣。 云和琵琶如筝,用十三弦,施柱弹之,足黄钟一均,而倍六声。其首为云象, 因此名之。非“周官云和琴瑟之制也。”。 由此可知,云和筝吸收借鉴了筝和琵琶的优点的十三舷筝。云和筝在宋代也 有广泛的流传,宋代文人就曾为云和筝作词:“须信莺舷易断。奈云和再鼓,曲 终人远。( 贺铸望湘人春思) ”。,“云筝锦瑟争为寿( 徐去非卷珠帘) ”。 二、宋筝的应用 1 、筝在宋代宫廷音乐活动中的应用 ( 1 ) 筝在雅乐活动中的应用 最早明确记录筝在宫廷雅乐中运用的是隋书音乐志,雅乐合二十器,其 中丝属乐器有四:“一曰琴,神农制为五弦,周文王加二弦为七者也。二日瑟,二 十七弦,伏牺所作者也。三日筑,十二弦。四曰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 作者也。”9 其中详细标明了筝等丝属类乐器的具体位置: 唐圭璋编全束词中华书局出版1 9 6 5 年6 月第1 版p 3 8 4 7 ( 宋 陈呖撰乐书卷一百四十六文渊阁四库垒书本 唐圭璋编全柬词中华书局出版1 9 6 5 年6 月第1 版p 5 7 8 唐圭璋编全来词中华书局出版1 9 6 5 年6 月第1 版p 5 10 2 【唐】魏征等撰隋书卷十五中华书局出版1 9 7 3 年8 月第1 版p 3 7 5 8 “高祖既受命,定令,宫悬四面各二虞,通十二镩钟,为二十虞。虞各 一人。建鼓四人,祝敌各一人。歌、琴、瑟、箫、筑、筝、掐筝、卧箜篌、 小琵琶,四面各十人,在编磬下。”。 新唐书音乐志载:“乐县( 悬) 之制,宫县四面,天子用之。琴、 瑟、筝、筑皆一,当磬虞之次,匏,竹在下。”。筝在宋代宫悬中也广泛应用,如 乾德( 9 6 3 ) 中期乐悬的编制: “诏定架工一百四十,登歌工二十五,乐簇三十六,旧编钟之下列笙、 竽、笛、管、篪、埙之工,编磬之下列偶歌、琴、瑟、筝、筑之工,其后悉 集乐工重列于架中,歌者最在前而以九弦琴、五弦、七弦琴、筝、瑟、筑分 别歌工之左右。”。 可见,宋代筝在乐悬中的排列同隋唐时期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筝通常与琴、 瑟等列于编磬之下。但在宋代进行了一些革新,即把歌者列于最前边,而筝等乐 器分列其左右,与之构成平行关系。除此之外,景德三年( 1 0 0 6 ) 宋真宗在崇政 殿阅试宫悬乐时,筝还用于伴奏登歌乐: “明年八月,上御崇政殿张宫县( 悬) 阅试,召宰执、亲王临观,宗谔 执乐谱立侍。先以钟磬按律准,此令登歌,钟、磬、埙、篪、琴、阮、笙、 箫各二色合奏,筝、瑟、筑三色合奏,迭为一曲,复镩钟为六变、九变。”。 由于受到程朱理学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筝作为桑间、濮上之音的代表,在 宋代雅乐的乐队编制中几起几废。但筝究竟是可以教化人心的雅正之音,还是乱 世之音的淫声,当时音乐政客们的观点不一。史记李斯列传载,秦国就曾废 弹筝而取昭虞,来强化音乐的政治因素。“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 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宋太祖乾德中尹掘也上书请求废除 筝、筑之乐器,“诚诏有司去筝、筑之器,削二变四清之声而讲先王乐架之制,亦 【唐】魏征等撰隋书卷十四中华书局出版1 9 7 3 年8 月第1 版p 3 4 3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斗中华书局1 9 7 5 年2 月第1 版p 4 6 0 宋 陈蹰乐书卷一百一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脱脱等撰宋史乐志卷一二六中华书局出版1 9 7 7 年1 1 月第1 版p 2 9 4 5 【汉1 司马迁撰史记卷八十七中华书局1 9 5 9 年9 月第1 版p 2 5 4 3 - 4 4 9 口乎复古矣。”宋神宗元丰二年( 1 0 7 9 ) ,在制定朝会乐时,又有人提出要把筝从 雅乐中废除。他们认为其“非所谓升歌贵人声之义”,因此“请罢庭中歌者,堂上 歌为八,琴瑟指数放此,其筝、阮、筑悉废。”而太常最终否定了这一提议,“其 堂上钟磬、庭中歌工与筝筑之器,从旧仪便。”圆但雅乐的编制也存在诸多不合理 之处,元丰三年( 1 0 8 0 ) 杨杰提出了大乐中的七种不合理之处。其中就提出了诸 类乐器不协调的弊端: “三日金石夺伦。乐奏一声,诸器皆以其声应,既不可以不及,又不可 以有余。今琴、瑟、埙、篪、笛、箫、笙、阮、筝、筑奏一声,则镩钟、特 磬、编钟、编磬连击三声;声烦而掩众器,遂至夺伦,则镩钟、特磬、编钟、 编磬节奏与众器同,宜勿连击。”。 从中可以看出,元丰年闯筝在乐队中的节奏为丝属类乐器奏一声,金石类奏 三声。金石声之宏大,丝竹声之轻柔,加之节奏的不合理,人们很难再听出丝竹 之声了。宋徽宗崇宁四年( 1 1 0 5 ) 八月,大司乐刘呙认为“今所造大乐,远稽古 制,不应杂以郑、卫”,徽宗采纳其建议,诏罢之。因此大晟乐丝部中只剩下“一 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瑟”。,而筝的位置由琴瑟补之,“既罢筝、筑、 阮,丝声稍下,乃增瑟之数为六十有四,则八八之数法乎阴,琴之数则九十有九 而法乎阳。”。此后,自政和三年( 1 “3 ) 制定的登歌、朝会的乐队编制中取消了 筝的用乐后,雅乐的用乐场合中就再也没有筝的身影了。 ( 2 ) 筝在宴乐活动中的应用 宋代宫廷的宴飨活动是群臣共欢,或与外国友人交好的重要政治活动,期间 穿插的音乐歌舞表演,提高了宴飨活动的娱乐性。“分盏奉乐” 的演出形式是宋 代宫廷燕乐的重要特色,它以皇帝举酒一盏为时间单位来安排各项燕乐表演节目。 丰富的娱乐节目加上严格的宫廷礼仪,既显示了君臣一心,共同治理国家,又向 【宋l 陈翰乐书卷一百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 脱脱等撰宋史乐志卷一_ 二七中华书局出版1 9 7 7 年1 1 月第1 版f 2 9 7 7 元l 脱腕等援宋史乐志卷一二八中华书局出版1 9 7 7 年j j 月第j 版p 2 9 8 2 【元】脱脱等撰宋史乐志卷一二九中华书局出版1 9 7 7 年1 1 月第1 版p 3 0 0 9 ( 元】脱脱等撰柬史t 乐志卷一二九中华书局出版1 9 7 7 年1 1 月第1 版p 3 0 0 9 韩启超著宋代宫廷宴乐盏制研究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 0 0 4 年5 月 l o 外国使节展示了天朝的威仪及文物风情的大荟萃,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教化作 用。据高丽史乐志载宋筝在徽宗年间,还把这些乐器赐予高丽使节,其 中包括: “铁方响5 架,石方响5 架,琵琶4 面,五弦2 面,双弦4 4 ,筝4 面,箜篌4 座,筚篥2o 管,笛2 0 管,篪2 0 管,箫10 面,匏笙10 攒,埙4 0 枚,大鼓1 面,杖 鼓2 面,拍扳2 串,曲谱10 h ,乐器演奏的指诀图1 0 h 。“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宋代宴乐“分盏奉乐”制度也从最初北宋神宗 时期的“三盏制”。规模不断扩大,分别出现了“五盏制”。、“七盏制”、“九盏 制” 等,到南宋理宗朝禁中寿宴时所用的“四十一盏制” ,达到了它的鼎盛时 期。筝在宋代宴乐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宋徽宗年问太师蔡京因 获罪被罢免官职,直到政和二年三月( 1 1 1 2 ) 皇帝下诏蔡京官复原职,并于三月八 日赐其宴于后苑太清楼,“殿上笙篁、琵琶、箜篌、方响、筝箫登陆合奏,宫娥妙 舞,进御酒。”。皇上以酒宴待群臣,以显示其宽厚仁德之心,群臣诚惶诚恐,倍 感皇上仁爱之义。君臣共享笙歌妙舞“在昔君臣旆报之道,在于饮食燕乐之间”。 宴会中丝竹管弦之盛,被认为是“太清白真祖开宴,以迄于今,饮食之设,供张 之盛,乐奏之和,前此未有。”。除此之外,每遇到重大节日,筝都作为重要的演 奏乐器参与到宴乐活动之中,如表。 冯文慈著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7 月第1 版p 13 7 【元1 脱脱等撰宋史礼志卷一一二“圣节条”中华书局出版1 9 7 7 年1 1 月第i 版p 2 6 7 2 f 元1 脱脱等撰宋史礼志卷一一村金国聘使见辞仪条”中华书局出版1 9 7 7 年1 1 月第1 版p 2 8 1 2 【元1 脱脱等撰朱史礼志卷一一打金国聘使见辞仪条”中华书局出版1 9 7 7 年1 1 月第1 版p 2 8 1 1 【元】脱脱等撰宋史礼志卷一一三“宴飨条”中华书局出版1 9 7 7 年1 1 月第1 版p 2 6 8 8 【宋】周密著武林旧事卷一引自 宋 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 外四种) 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9 8 年8 月第1 版p 3 2 7 f 宋 王明清撰挥麈录之后录余话卷之一中华书局出版1 9 6 2 年5 月第1 版p 2 7 5 唰上 同上 1 1 表1 宋筝在宴乐中的应用 汰 宋史乐志梦粱录载南宋时皇武林i h 事载成武林l 口事载理 载春秋圣节三太后圣节宰执百官入淳年间皇后归谒宗朝天基圣节赐 大宴( 节选)内上寿赐宴( 节选)家庙赐宴( 节选)宴( 节选) 皇帝举酒殿上进御酒,筝。色眭上殿奏筝弹,会群仙。筝起出墙花慢, 独弹筝。女弟子喏,七宝筝独弹宣赐谢笙起,吴音子。吴宣 队舞,亦致辞如恩。有诗咏日“雁行飞勾杂剧,吴国宝等 第 小儿队。杂剧人玉琮璋,满殿齐看七宝做年年好,断 七 筝。弹到急催花片处,春送四十欢。合 盏 声依旧上林莺。”宰臣酒意思,副念末。 慢曲子。百官酒,舞三台。( “香生花富贵, 参军色作语勾杂剧入绿嫩草精神。”) 场,三段。 在这些节日中,筝主要是在皇帝第七次举酒( 包括再坐的第二盏) 时入场表 演。一般独奏部分由色长来演奏,从“雁行飞人玉琮诤,满殿齐看七宝筝。弹到 急催花片处,春声依旧上林莺。( 梦梁录) ”诗中可以看出,宋筝装饰华丽,声 音如玉佩般发出清脆的叮咚声,筝手弹到快速部分,如花瓣纷飞,黄莺啼鸣。武 林旧事记载了理宗朝天基圣节赐宴及皇后归谒家庙中还提到了筝乐所用的曲目, 例如:高双调聚仙欢、出墙花慢、月中仙慢、会群仙( 皇后归谒家庙) : 筝、琵琶合奏的曲目令神曲与筝、琵琶、方响合奏的双双燕神曲。每首 筝曲还配有固定的乐手演奏,如由吴宣演奏出墙花慢、陈仪演奏高双调聚仙 欢、候端演奏月中仙慢等。从曲目中也可以看出乐曲的内容多是带有神话色 彩,借此为皇帝和朝廷歌功颂德。 ( 3 ) 筝所隶属的乐队类别 筝是宋代教坊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初教坊四部乐沿循唐代 e l 制,并在军 队不断的征伐中吸收南北乐工于教坊,无形中促进了教坊乐队的完善与发展: “宋初循旧制,置教坊,凡四部。其后平荆南,得乐工三十二人:平西川, 得一百三十九人;平江南,得十六人;平太原,得十九人;余藩臣所贡者八 十三人;又太宗藩邸有七十一人。由是,四方执艺之精者皆在籍中。“ 北宋教坊四部乐,由“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四部组成,其中 大曲部和法曲部所用乐器中都有“筝”。据宋含要辑稿国朝会要载北宋的 教坊组织中包括: 杂剧二十四人,板二十人,歌二人,琵琶二十一人,箜篌二人,笙十一 人,筝十八人,筚篥十二人,笛十二人,方响十一人,羯鼓三人,杖鼓二十 九人,大鼓七人,五弦四人,别有排乐三十九人。 由于北宋末年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加之连年的战乱,教坊的规模相应缩 小。靖康之变后,“金人来索御前祗候、方脉医人、教坊乐人杂剧、说话、弄 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筝、琵琶、吹笙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 令开封府压赴军前。( 三朝北盟汇编金人来索诸色人条) ”,南宋后教坊组织人 数也相应有所变动,据宋舍要辑稿中兴会要记载宋高宗建炎二年( 1 1 2 8 ) 的教坊组织包括: 乐艺色目人:琵琶一十五人,双颔子、五弦各二人,筝一十二人,箜篌 三人,箫二十人,笙十二人,莆篥八十人,笛七十人,方响十五人,头板三 人,拍板、参军各一十二人,杂剧八十八人,杖鼓七十人,大鼓一十五人, 羯鼓七人。 此后教坊由原来的四部乐改为十三个独立的乐部,筝仍以独立的乐部而存在。 据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 “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 为正色。旧教坊有觜篥部、大鼓部、 杖鼓吾f 、拍板部、笛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舞旋色、歌扳色、 杂剧色、参军色。部有部头,色有色长。土有教坊使副、钤辖、都管、掌仪 【几1 脱脱等撰柬史乐志卷一百四l 【元1 脱脱等撰宋史乐志卷一百四一l 中华书局出版1 9 7 7 年1 1 月第l 版p 3 3 4 7 4 8 “教坊条”中华书局出版1 9 7 7 年1 1 月第l 版p 3 3 4 9 1 3 范者” 从教坊十三部色,可以看出宋代富廷燕乐中筝的演奏是燕乐演奏的重要部分,歌 舞诸色相应大幅度的缩减,而民间盛行的杂剧也列入其中。教坊音乐一般多用于 宫廷的寿诞、朝贺等活动,理宗朝( 1 2 2 5 - - 1 2 6 4 ) 禁中寿筵中就载有筝色乐手的 名字,分别是“陈仪、豪辅文、吴宣、豪俊贤、徐显祖、张广”。孝宗朝( 1 1 6 3 1 18 9 ) 时,教坊由于人员太少,奏乐时须从诸乐队中抽调人员。如筝色就是由 不同音乐单位的乐手组成的,见表2 。 表2武林旧事乾淳教坊乐部 音乐单位攀手 德寿宫朱邦直 衙前张行福、豪士良、高俊 j前教坊聂庭俊 i前钧容直李吉 5 和雇朱世良( 箫色,兼筝) 其中朱邦直还任有忠训郎和掌仪范的官职,张行福任部头职务。此后,宫廷 就不再设置教坊了,“乾道( 1 1 6 5 1 1 7 3 ) 后,北史每岁两至,亦用乐,但呼市人 使之,不置教坊,止令修内司先两旬教习。”9 云韶部最早设立于唐代,事物纪原集类日:“旧唐制曰,武德以来置内教 坊于禁中,则天改日云韶府。会要曰如意元年五月二十八日也,则云韶之名已见 于是矣。”。宋史- 乐志载:“云韶部者,黄门乐也。开宝中平岭表,择广州内 臣之聪警者,得八十人,令于教坊学乐艺赐名箫韶部。雍熙初,改日云韶”。其所 ( 宋1 灌圃耐得翁著都城纪胜,引自 宋 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 外四种) 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9 8 年8 月第1 版p 8 4 来 周密著武林旧事卷一,引自 宋 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 外四种) ,文化艺术j 版社出版, 1 9 9 8 年8 月第l 版p 3 3 l 【托1 脱脱等撰柬史乐志* 卷一四二中华书局出皈1 9 7 7 年u 月第1 舨p 3 3 5 9 f 宋1 高承辑事物纪原集类引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第一辑, 中华书局出版,1 9 6 2 年1 1 月第1 版,p 2 0 9 f 元 脱脱等撰宋史乐志卷一四 中华书局出版1 9 7 7 年1 1 月第l 版p 3 3 5 9 1 4 用乐器包括琵琶、筝、笙、臂篥、方响等。陈呖乐手中还详细记载了筝在云 韶部乐队中的编制: “凡歌炱三,笙、琵琶、筝、拍板炱各四,方响寅三,笛寅七、甭篥寅 各二,杂剧寅二十四,傀儡寅八”。 云韶部多用于各种节气、庆典等,“每正月望夜及上已端观水嬉,命作乐宫中。 冬至、元会、清明、元社、宫中燕射用之。”。如太祖招宴诸王,“令黄门奏箫韶 乐”。:宋仁宗降生,就是用“用箫韶部乐送还邸。”固 钧容直,创立于太平兴国三年,它是从军队中招募善乐的士兵,主要演奏军 乐。其乐队编制和云韶部相同,“初用乐工,同云韶部”。宋真宗景德三年( 1 0 0 6 ) 还在原有的编制中加入了筝手“九人”。钧容直主要是车驾游幸时在驾前奏乐,“移 幸琼林苑,登露台,钧容直奏乐,台下百戏竞集,从臣皆醉。”。或者是驾后奏乐, “驾后乐:东西班三十六人,钧容直三十一人,并骑。”。绍兴三十一( 1 1 6 2 ) 年, 钧容直最终被遣散。同教坊诸乐部一样,钧容直的人数从嘉祜六年( 1 0 6 1 ) 4 3 4 人 之盛到了乾淳年间( 1 1 6 5 1 1 6 9 ) 就剩下寥寥1 3 人。据武林旧事载,乾淳年 间教坊乐部中隶属钧容直筝手也仅剩下李吉一人了。 2 、筝在宋代民间音乐活动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在宋代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主流由宫 廷转向民间,是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相互融合的时期。宋代乐伎为宋筝在民间 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民间筝乐也在这一大背景下,显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 ( 1 ) 酒楼音乐 宋代是我国继秦汉以来,封建社会的“商品化经济”发达的黄金时代。新兴 的手工业,发达的海外通商贸易,必然带来城市的繁荣和人口的相对集中。官僚 f 来】陈呖乐书卷一百八十八文辨l 阍四库全书本 宋1 陈呖乐书卷一百八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脱脱等撰宋史世家三卷四八。中华书局出版1 9 7 7 年1 1 月第1 版p 1 3 9 0 9 元 脱脱等撰宋史濮王允让传卷二五四中华书局出版1 9 7 7 年1 1 月第1 版1 8 7 0 8 元1 脱脱等撰宋史乐志卷一四二中华书同出版1 9 7 7 年i l 月第l 版p 3 3 6 0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一四六,中华书局出版,1 9 8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