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知识经济背景下,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知识创新进行了研究。美 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提出了三螺旋理论,为大学的知识创新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 架。三螺旋理论要求大学、产业、政府三个创新主体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纽带,密切合 作、相互作用,形成三种力量相互交叉影响、螺旋上升的“三螺旋 关系,旨在加强学 术界一产业界一政府之间的合作,促进整体协同发展。三螺旋作为大学、产业、政府三 方合作关系发展的最佳形态和结构,强调发挥大学的核心作用,注重从组织理论、合作 机制的全新视角对大学创新模式的探讨。 文章以三螺旋理论与大学知识创新的内在联系为主线,按照“理论基础特点分 析资源整合模式构建 的思路展开研究。在对三螺旋理论和大学知识创新的概 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螺旋模式下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大学作为创新来源 是知识经济的动力站,三螺旋理论拓展了大学的使命,大学的知识创新更加注重其外部 需求,注重创新成果的社会价值。然后,分析了三螺旋模式下大学知识创新的特点,即 以市场为导向,突破大学单个实体,超越学科框架,注重项目过程的管理及知识产权保 护。接着在第五部分探讨了在三螺旋循环模型的基础上资金、人才、信息等大学重要创 新资源的整合,三螺旋模式下的大学知识创新建立在大学、产业、政府三者的资源互补 关系基础上,从而形成了有利于大学知识创新的组织结构,使大学发挥知识创新和技术 转化的功能。文章最后提出了三螺旋互动模型中大学主导、企业推动和政府引导的三种 大学知识创新模式。研究过程中得出作为三螺旋以外的中介机构第四螺旋在大学知 识创新和应用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三螺旋;大学;知识创新 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 t h er e s e a r c ho fu n i v e r s i t yk n o w l e d g ei n n o v a t i o nt h e o r yb a s e do n t r i p l eh e l i x m o d e l a b s tr a c t i nt h ek n o w l e d g eb a s e d e c o n o m y ,d i f f e r e n tf i e l d s o fe x p e r t sa n ds c h o l a r s h a v e r e s e a r c h e di tf r o md i f f e r e n ta n g l e s t r i p l eh e l i xt h e o r yp u tf o r w a r db yh e n r ye t z k o w i t z a d v o c a t et h a tc o l l e g e s ,e n t e r p r i s e sa n dg o v e r n m e n t sw h i c ha r et h r e em a i nc r e a t i v i t ya c t o r s , c o o p e r a t e da n di n t e r a c t i o nc l o s e l y t h e ym a k e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a s et h en e e do f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s h a p et h en e wc r o s s c u t t i n gi m p a c to ft r i p l eh e l i xm o d e lw h i c hc o u l d s t r e n g t h e nt h ec o o p e r a t i o na m o n gu n i v e r s i t y i n d u s t r y - g o v e r n m e n tt op r o m o t et h eo v e r a l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y n e r g i e s t hw h i c hi st h eo p t i m i s ts h a p ea n ds t r u c t u r et h a tt h ec o r p o r a t i o n 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c o l l e g e s ,e n t e r p r i s e sa n dg o v e r n m e n t sd e v e l o pt o ,s u p p l i e san e wt h e o r e t i c f r a m ef o rk n o w l e d g ec r e a t i v i t ym o d eo f c o l l e g e s 1 1 1 em a i nl i n eo ft h i sa r t i c l ei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h et ht h e o r ya n d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k n o w l e d g ei n n o v a t i o n t h ei d e ao ft h es t u d yi s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 - c h a r a c t e r a n a l y s i s - r e s o u r c ei n t e g r a t i o n m o d e lb u i l d i n g ”t h ea r t i c l ea d v o c a t e st h a tu n i v e r s i t yi st h e m a i na c t o ro fk n o w l e d g ei n n o v a t i o nb a s i n g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h t h e o r y u n i v e r s i t yi st h e f o r c es t a t i o no ft h ee c o n o m i cb a s i n go nk n o w l e d g e ,a si ti st h es o u r c eo ft h ei n n o v a t i o n u n i v e r s i t yk n o w l e d g ei n n o v a t i o nb a s i n go n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 e n t e r p r i s e - - g o v e r n m e n tt he x p a n d t h em i s s i o no fu n i v e r s i t y ,u n i v e r s i t yk n o w l e d g ei n n o v a t i o np a y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e x t e r n a l d e m a n da n df o c u st h es o c i a lv a l u eo ft h eo u t c o m e t h ef e a t u r e so fu n i v e r s i t yk n o w l e d g e i n n o v a t i o ni nt hm o d e lc a nb es u m m e du pa s4p o i n t sw h i c hi s m a r k e t o r i e n t e d , b r e a k t h r o u g hs i n g l ee n t i t yo fo n eu n i v e r s i t y ,b e y o n dt h ef r a m e w o r ko fd i s c i p l i n e ,f o c u so nt h e p r o c e s so fp r o j e c tm a n a g e m e n tt op r o t e c t i o no f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s ,a n dt h e na n a l y s i s t h ei n n o v a t i o nr e s o u r c e si n t e g r a t i o no fu n i v e r s i t yo fk n o w l e d g eb a s i n go nt h er e s o u r c e s c o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t hm o d e la n df o r m e d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t r u c t u r e t o p r o m o t e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i n n o v a t i o n t h ea r t i c l ec o n c l u d e st h et h r e eu n i v e r s i t yk n o w l e d g ei n n o v a t i o ni nt h m o d e l : u n i v e r s i t y l e a dk n o w l e d g ei n n o v a t i o n ,e n t e r p r i s e - l e a do fu n i v e r s i t yk n o w l e d g e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g o v e r n m e n t - l e a do fu n i v e r s i t yk n o w l e d g ei n n o v a t i o n a n o t h e rp o i n ti st h a tt h e f u n c t i o n o ft h ei n t e r m e d i a r ya s t h ef o u r t hs p i r a lt ot h eu n i v e r s i t yk n o w l e d g ei n n o v a t i o n d e s e r v e sf u r t h e rt h o u g h t k e yw o r d s :t h et r i p l eh e l i x ;u n i v e r s i t y ;k n o w l e d g ei n n o v a t i o n i i 独创性说明 作者郑重声明:本硕士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大连理 工大学或者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签盘日期:丝丝:厶乡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及指导教师完全了解“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论文版权使用规定”,同意大连理工大学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连理 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也 可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蕴赳j 兰 导师签名: 堕年月丝日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 1 研究意义 知识创新及技术转化以促进基于知识的经济发展是大学社会使命变迁与大学自身 发展逻辑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也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延伸。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 出,大学的根本使命就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随着现代知识社会发展步伐的 加快,大学作为孕育新知识的摇篮、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聚地,在社会经济中将发挥更加 重要的作用。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1 1 1 国家竞争力提升的要求 世界经济论坛( w e f ) 发布的 2 0 0 7 至2 0 0 8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国际竞 争力排名较上次调查微升,排在第3 4 位。世界经济论坛战略分析部门负责人保亚指出, 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现在亟需解决的是其竞争的弱项所在,包括金 融市场、高等教育和培训以及公共和私营机构的质量。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其凭借 创新思维及优质大学,重登全球竞争力的经济体系首位,报告特别指出美国大学和商界 在研发方面紧密合作,而且政府高度保护知识产权,投资有方,所以保持了国际竞争中 的龙头地位。可见大学的科研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提升不可缺少的要素,高等 教育推动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依靠大学来刺 激本国或地区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正致力于建设创新 型国家,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转化和新知识的应用,提高社会创 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胡锦涛 同志也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 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巨大作用,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 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其中前所未有的突出强 调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也将是下一个五年规划中的新亮点。因此,加快提高我国自 主创新能力,对于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 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 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自主创新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知识经济凸显了大学的重要作用,增加了大学的社会联系。使大学的知识生产、企 业的技术更新以及政府的指导服务功能紧密地联系起来。重视挖掘大学的知识创新功能 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 对于实现自主创新,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才能充分发挥 大学知识创新优势,包括实现知识创新的条件和模式是什么,关键是什么,知识创新与 转化的重点在哪里? 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由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地区、斯坦福 大学和硅谷两个案例出发而得出的三螺旋理论( t r i p l eh e l i x ) ,充分重视大学在现代 社会的核心地位,通过结构制度等的安排与设计构建大学、产业、政府关系发展的新阶 段,为大学的知识创新模式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使大学作为创新来源成为知识经济中 的动力站。 国际上关于三螺旋创新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几次国际三螺旋大 会与会学者的讨论,三螺旋理论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日益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 术界、产业界和政府界人士的关注。从文献查询看,我国对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螺旋理 论研究还不够,关于三螺旋模式下的大学知识创新模式的研究更是很少,本课题力争在 这方面做出探索,提出三螺旋理论下的大学知识创新模式。 1 1 2 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并成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国际竞争 日趋激烈,为了在2 1 世纪实现强国梦,科学研究的创新与教育的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中 国社会的共识。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如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要调动高 校一切积极力量,推动和加速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加强培养具有创新、 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各高校通过建章立制予以规范和保障,支持科技人 员兼职从事成果转化活动,允许科技人员离岗创办高新技术产业、中介机构,并可在规 定时间内回原高校竞争上岗;允许大学生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增强提高学生创 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并支持高等学校及其科技人员创办技术创新和信息咨询 服务机构等企业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做出 了“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促进企业与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等规划。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 五”规划纲要中也规定“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强化高效科 技成果转化和工程化能力建设,提高大学科技园的产业孵化能力”等使命。笔者认为,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大学知识创新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和加深我们对大学社会中心地位 的理解,可以更好地实现大学的知识创新功能,使知识创新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使大 学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要求对大学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内部结构变革,应充分考 虑不断变化的大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大学介入经济领域,并与产业和政府产生密切联系, 一2 一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无论对于社会运行还是大学自身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国内许多大学面临着建设世 界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处理好大学、产业、政府关系,发挥大学经济功能和科研潜力 已经成为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改革与发展的新特 点。 1 1 3 探求现代大学知识创新的新理论框架 现有创新理论历数代发展,形成了线性模式和非线性两种模式。线性模式通常有市 场拉动和技术推动两种形式,形成基础研究一产品开发- 生产一扩散和市场化的一般流 程,表现为一个从科学走向市场的过程。但线性模式比较简单,没能描述真实的创新过 程。创新的非线性模式吸收了互动和回归等现代社会学能动概念,在线性模式基础上得 以扩展,认为存在一个发生在所有部门、带有持续反馈、复杂互动的过程,即认为创新 不是科学和研究机构发起的,而是在市场化过程中由客户、技术应用者、合作方发起的, 整个创新过程表现为数次反馈,市场化过程中产生的某些重要的信息反馈n g , j 新酝酿阶 段、项目研发阶段、中期试验阶段和产品设计阶段,整个过程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无 论是线性模式还是非线性模式,只是部分的揭示了创新过程的某些规律。在实践中,基 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品开发和市场化的过程存在许多技术壁垒和障碍。因此,需要 对创新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引入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作用,注重政府的干预、协调、服务 功能,加速技术转换过程。 目前,我国大学由于多种原因在知识创新方面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知识创新模 式的“作坊式”运作;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利用率低;大量具有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前景的 创新成果被束之高阁;专利授权数量少,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衍生知识型企业数量 少,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对区域创新的提升力度不足等等。据2 0 0 5 年教育部发 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的创新成果在6 0 0 0 项至8 0 0 0 项,但真正实 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的成果还不到l o 。而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大学的创新成果转化 率要远远高于我国。大学如何改善上述问题,如何实现自主创新,如何将高技术研究成 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研创新如何转化到经济中“成为各国政府最关心的问题。 三螺旋理论建立在大学、产业、政府的多重互动关系基础上,从组织理论、社会学、 管理学等多角度来研究社会创新的实现问题,突破了传统线性模式的框架。把大学、产 业、政府三方看作相互独立、平等的主体机构,看作是创新的要素,通过机构之间相互 支撑、有机互动营造出持续创新的环境,形成三种力量交互影响螺旋上升的三螺旋关系, 为大学知识创新提供组织动力。 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2 1 关于知识创新内涵的研究 国内外理论界对于创新的研究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 对知识创新进行了阐述。经济学家熊彼特( j s c h u m p e t e r ) 率先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他认为创新是“间断出现的实现生产手段的新组合”,包括新产品的引入( 生产创新) 、 制造现有产品的技术变革( 生产方法创新) 、开辟新的市场新的原材料以及引入新的生 产组织形式。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主要属于技术创新范畴,也涉及到了管理创新、组织创 新等。美国学者阿密顿提出知识创新概念,他指出“所谓知识创新,是指为了企业的成 功,国家经济的活力和社会进步,创造、演化、交换新思维,包括新思想的传播和应用, 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商业化等”。【2 】知识创新的特点表现为:第一,动态的创新价值系统, 显示了成功创新所需要的全部相互依赖关系;第二,战略业务网络,鼓励在创新过程, 在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研究机构和其他合作者、竞争者之间的知识流动;第三, 合作利益,通过伙伴关系产生双赢;第四,客户成功,将帮助判别那些将来的而现在还 不明显的需求。 日本学者野中和竹内将知识创新看作是一个过程( 1 9 9 5 ) ,可以分为:知识萌芽、 知识明晰、建立知识原型和知识的实践与修正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不是一个线性的过 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新知识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又是产生新知 识的源泉,创新是形成核心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 , 1 2 2 关于创新系统与创新模式的研究 国内学者王成军在基于t h 的大学一产业一政府关系研究中总结了基于知识生 产的三种平衡系统:后洪堡模式、国家创新系统、三螺旋模式。 自洪堡以人文主义办学思想,即“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创办柏林大 学,把科学研究纳入大学体系内致使学科组织制度化,人们通常将其称为“第一次学术 革命”,其意义下的知识生产模式称之为“洪堡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展,大学科学研 究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包括问题的设置和解决在广阔的范围内进行;跨学科学习,应用 背景下,问题解决是主要目标;在大学和产业、教员和咨询之间边界模糊;学习型组织, 异类团队等。这种知识生产模式被人们称之为“后洪堡模式 。无论是洪堡模式还是后 洪堡模式,都属于传统的创新范畴,即指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研究和发明活动,这种创新 主要是个人行为。 一4 一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家创新系统( n a t i o n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 从国家的全新视角开始在社会层面研究 创新行为。英国学者f r e e m a n ( 1 9 8 7 ) 率先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一种在公、私领 域里的几个机构网络,其活动和行为启发、引进、改造和扩散新技术”。加拿大学者 m c f e t r i d g e ( 1 9 9 3 ) 指出,国家创新系统是几组相互联系的组织和结构,它们涉及知识的 生产、扩散和应用,该系统的基石是知识生产组织,包括从事r & d 活动的企业、大学、 其他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实验室。中国学者何传启( 1 9 9 7 ) 首次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知识 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四个子系统,并开始了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 三螺旋模型与后洪堡模式之共享焦点在于各制度载体问交涉与联盟而形成的一个 动态延展交织体系。三螺旋模型不同于国家创新系统之处在于主张大学在知识经济中承 担提升创新的关键角色,而国家创新系统考虑把公司作为主导角色。 1 2 3 关于三螺旋理论的研究 三螺旋创新模式从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合作的角度为知识创新提出了新的理论框 架。该理论与两位学者的名字紧密相联:一是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一是荷兰阿 姆斯特丹大学科学和技术动力学系研究人员劳伊特雷德斯多夫。埃茨科维兹 ( e t z k o w i t z ) 首次提出用三螺旋模型概念解释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间在知识经济时代 的新关系。雷德斯多夫( l e y d e s d o f f ) 对此概念进行了发展并提供了该模型的理论系统。 三螺旋理论利用一个螺旋型的创新模型,描述了在知识商品化的不同阶段、不同创新机 构之间的多重关系,即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以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纽带联 接起来,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形成三种力量交叉影响、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的新 关系,旨在加强学术界一产业界一政府之间的合作,促进整体协同发展。1 9 9 5 年,两人 合作编写了大学和全球知识经济:大学一产业一政府关系的三重螺旋的论文集,由 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出版。同年,他们又发表“三重螺旋大学、产业、政府关系: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实验室 一文,在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1 9 9 6 年1 月,以 “大学一产业一政府关系”为主题的第一次三重螺旋国际会议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功 召开,以后每两年一次的三螺旋国际会议的召开,会议的主题不断深化,三螺旋理论与 实践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三重螺旋模型理论也由此正式成为创新理论集群中的一个分 支。见表1 1 。 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 资料来源:第六届“三螺旋”国际会议网站h t l p :l l w w w :n u s e d u s g n e c t r i p l e h e l i x 6 i n d e x h t m 关于三螺旋模式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在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上都取得一定的进展。 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三螺旋模型的构建和理论的提升方面成就颇丰。三螺旋模式由大 学、产业、政府三个主体构成,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区域的自主创新。 三螺旋理论的第一个纬度是每条螺旋内部的变化,比如公司之间的战略合作及大学之间 的联合研发,使产业和大学能够发挥聚集效应。其中也包括各主体功能的进化,其中大 学的进化更为重要,大学在创新的三螺旋中及在整个知识经济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它的进化发展奠定了三螺旋成功运作的基础。第二个纬度是一条螺旋对另一条螺旋有着 重要的影响,形成三位一体的螺旋状发展。兼顾不同领域的交叉和技术转化,涵盖了知 识从生产到转化再到应用过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一过程中整个社会制度体制的重组 与整合。三螺旋的第三个维度是指通过三条螺旋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重叠组织和机构网 络,并以此引导高技术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范式。研究的第二个侧面是将三螺旋模型看作 是处于动态环境下的非稳态系统,分析三种实体或要素在涵盖诸多要素知识体系下的相 互作用与联系,说明三螺旋的生成原理及相互作用的动态机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周 春彦在区域创新发动者不同三螺旋模式下的创业型大学中借用物理学和生物学 中“场 和“循环”的概念描绘三螺旋的运行机制。场的相互作用和循环是三螺旋研究 的理论基础。三螺旋的静态特征是:每个螺旋都有一个内核区和外场空间,三个机构范 围彼此独立和相互重叠。三螺旋的动态特征被描述为:竖直方向每个螺旋的独立发展和 水平方向三个螺旋的相互作用和循环体系。大学一产业一政府相互作用是驱动科技进步转 变成经济增长的创新来源,此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区域创新的三螺旋系统。但不同“创 新发动者”形成的不同的创新模式,大学在这些模式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麻省理工学 一6 一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院和斯坦福大学例证了美国的“大学推动”三螺旋创新模式,中国的现行体制下所形成 的是“政府拉动”模式,在某些国家还形成产业“大公司引导模式。区域创新三螺旋 也是大学目的和作用、大学一产业一政府间的信任以及地方组织力和发动力增强的结 果。知识溢出日益通过大学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发生。我国学者王成军在基于t h 的大 学、产业、政府关系研究中对三螺旋模型的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归纳出七种合作要 素:组织自我更新型、单式单向催生型、单式双向会话型、复式一驱动二型、复式二催 生一型、双边网络与混生组织型、三边网络与混生组织型。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更多的只是宏观上的探讨,没有量化的指标,没能提出具体的 三螺旋运作机制。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知识创新研究成为高等教育学研究的 新领域,成为理论界及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高等教育的创新必须立足社会,服务社会,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在区域竞争力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内容的今天,大学应以区 域竞争力的提升为发展目标,进一步发挥大学的“源动力”作用。目前,基于大学、产 业、政府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发展这一主题的研究还比较少,探讨的深度不够。 需要探讨的问题如大学与产业的关系,大学要向产业输入哪些要素、产业要向大学输入 哪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是如何流动与耦合等等。该理论在宏观层面上达成一定的共 识之后,需要进行微观上的分析。特别是在三螺旋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中,首要解决 的是大学、产业、政府如何通过组织调整及制度安排实现三方密切合作,以及各主体在 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要素的流动与耦合,以达到促进创新的目的。这样一方面会 丰富既有的理论,同时对指导实践更具价值。 1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3 1 研究思路 本文在阐述大学知识创新及三螺旋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三螺旋创新模式的 结构和运行机制,概括了三螺旋模式下大学知识创新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探讨了新的理 论框架下大学创新资源的整合,最后构建了基于三螺旋理论的现代大学知识创新模式。 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 图1 1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f i g 1 1 r e s e a r c hp a t ha n df r a m e w o r ko f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 1 3 2 研究方法 本课题根据高等教育理论、管理学理论、创造学理论、竞争理论等理论,借鉴国内 外有关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文献调研、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等方法,本着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的原则,兼顾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但主要侧重理论研究,探索出大学一产业一政 府三螺旋理论下的大学知识创新模式。 一8 一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概念界定 2 1 大学知识创新的内涵 关于知识创新问题,国内外有许多专家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创新概念源于美籍奥 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在该书中首次从经济学意义 上提出了创新理论,他把创新理解为执行新的组合,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 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对创新进行了具体的 划分,包括: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 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随后美国学 者阿密顿提出知识创新概念:“所谓知识创新,是指为了企业的成功,国家经济的活力 和社会进步,创造、演化、交换新思维,包括新思想的传播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思想的 商业化等 。【2 】国内学者何传启和张凤将( 2 0 0 5 ) 认为,知识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 义的知识创新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它发生在知识生产、传播和应 用的全过程;广义的知识创新是指为了经济和社会利益创造、传播和利用新知识,使其 转变成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包括科学研究获得新知识、新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新知识 的商业化等。这些定义概括了知识创新的内容和基本过程。王烽( 2 0 0 1 ) 认为,知识创 新是在经济发展与知识发展关系密切的条件下,尊重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需要进 行的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系统过程。而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在经济发展 中并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充满了反馈和交互作用的系统网络。大学的知识创新尤其 如此,它是整个社会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独特的作用和特征。 大学历来被视为研究和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知识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职能。笔者认 为,大学的知识创新是指大学科研机构在已有知识资源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 包括基础 研究和应用研究) 获得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其主要成果表现为新 的科学事实、科学规律、科学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新手段和开辟新的认识 领域。知识创新是大学的内生性功能,大学的知识创新成果通过知识传播、技术扩散, 实现大学知识创新的经济效益。 2 2 三螺旋理论 现代社会越来越具有知识经济的特征,智力资本的竞争已成为衡量国际产业竞争力 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正如马克思所预言那样,知识是未来工业增长 的源泉,超越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简单组合。以知识为基础发展经济就必须依靠知识 创新,将无限广阔的新知识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去,以迎接时代的挑战。大学作为培养高 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 科技人才的摇篮,汇集优秀人才和前沿知识的基地,肩负着创新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 使命。如何营造有利于大学知识创新的环境,促进大学持续创新和成果转化,自然成为 教育界和产业界等必然提到的问题。美国学者亨里埃茨克维兹提出的三螺旋模型( t r i p l e h e l i x ) ,在这方面做出了最有代表性和目前被广泛认可的诠释。 2 2 1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三螺旋理论提出了一种非线性螺旋形的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在创新过程中 通过结构制度等的安排与设计实现三方密切合作、相互作用,以加强资源分享与讯息沟 通,提高整体效率。同时,三螺旋合作模式表现为大学、产业、政府在机构上彼此独立, 在范围上互有重叠( 如图2 1 ) ,即产业作为进行生产的场所,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 者;政府作为契约关系的来源,确保稳定的相互作用与交换;大学作为新知识、新技术 的来源,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3 】。三方建立高度互惠联系并创造性的构建相互支撑 的创新组织机构和三边网络,实现促进基于知识的经济发展,通过知识和市场的力量不 断重复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螺旋理论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的外延。它包含的另一个要旨是每个螺旋内部功能 的进化,使他们超越了原有的作用和独特身份,除执行传统的职能外还承担了另一些功 能。其中大学的进化最为重要,大学通过发挥知识溢出效应创造了一个产业集聚地带, 或者作为区域创新的组织者而扮演了准政府的角色【4 】【5 】。大学也越来越具备了直接参与 经济活动的实力,一种新的大学模式“创业型大学开始倍受关注。大学的进化发展奠 定了三螺旋模式成功运作的基础,由于获得更大的能力,它与企业和政府进一步相互作 用,促进新知识的产生,由此形成持续的创新流,共同发展【3 】。在三螺旋模型中,大学、 产业和政府的触角已经伸向先前属于另一方的领域,使旧有的边界日渐消失,范围不断 重叠并相互渗透,各种功能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如d n a 三位螺旋体之间的 共生关系,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实现跨边界的协同合作。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2 1 大学一产业一政府的三螺旋模型 f i g 2 1t h et r i p l eh e l i xm o d e l 图2 2 三螺旋的立体结构 f i g2 2 t h et h r e e - d i m e n t i o n a ls t r u c t u r e 三螺旋模型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整个系统形成合作创新、螺旋上升的立体空 间结构。政府及其机构形成行政链,以集团形式组织在一起的企业形成生产链,所有的 高校形成科技链,这三链相互影响共同进化形成创新的空间系统 6 1 。( 如图2 2 ) 三螺旋 理论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将不同价值体系的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区域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 上统一起来,形成了知识领域、行政领域和制造领域的三力合一【7 】。大学的知识创新是 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大学、产业、政府的互动联系。三螺旋模式为创新活动提供的一 个重要的基础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边界、机构边界、地域边界、观念边界等并建 立起新的管理、科研和社会运行机制,使得创新活动有了顺利进行的保障和外部环境。 当然,三螺旋理论是一个有生命的不断发展的理论,现在有人提出是否存在第四个 螺旋,说明在经验和理论上需要对其进一步探讨。该理论构建了大学、产业、政府三方 合作关系发展至今的最佳形态。对三螺旋理论的研究及三螺旋模式下的创新机制的探讨 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2 2 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关系的形成动因分析 资源的互补性是大学、政府和企业的三螺旋合作关系形成的基础,而这种关系形成和 发展的主要动力则来自于三方的共同需要以及各不同主体利益追求的满足。因此,可以 说利益是大学、政府和企业结合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维系三者间关系良性运转的纽带。 也正是由于此,三方才能够做到优势互补、密切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围绕着利益 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 这一核心目标,每一参与主体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具体的利益诉求。马永斌,王孙禺在浅 谈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研究中对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中各参与主体 具体的利益动机进行了分析,可以概括为: ( 1 ) 大学在三者间关系的利益分析 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机构,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具有 强大的研发能力,但在另一方面,其自身发展却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将科研 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因此,大学在三螺旋关系中主要利益追求体现在如下几 方面:一是扩大办学经费来源。随着国家教育科技政策的调整,大学获得国家纵向拨款 的比重有所下降,大学自身面临着拓宽研究经费来源的挑战。而与企业进行合作,则可 以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对外有偿服务等形式补充大学经费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 二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大学拥有雄厚的科研成果,但应用于产业的不足1 0 ,绝大 部分科研成果有待于向企业转化。然而,大学受设备条件、人力经费、政策环境的限制,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现实的困难。而企业和政府则为大学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试验 基地、新产品孵化器以及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不仅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同时也使 大学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三是更好地发挥大学的社会服 务功能。现代化大学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三种功能,大学与政府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是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我国的大学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重担, 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与政府合作为区域经济繁荣发展提供服务。 ( 2 ) 政府在三者间关系的利益分析 政府参与三者间关系的主要动机具体表现在: 一是整合资源,提升国家竞争力。 使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协调运作,抓住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机遇,提升国家的整体创新 能力。二是集中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三螺旋的协调运作,获得优秀的创新型、 知识型人才,提升区域的整体创新水平;而且还可以通过参与三者间关系调整产业结构, 有目的地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三是更好的发挥大学的社会功能。大学的科研导向 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可以提高研发活动实效性,提高科研投资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 3 ) 企业在三者间关系的利益分析 , 企业参与三者间关系的主要动机可以概括为:一是节约科技开发成本。目前,我 国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较弱,而研发的投入更是严重不足。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仅凭 企业自身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是一种不经济的行为,而通过与大学进行合作,则可 以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从而加快产品开发进程,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 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风险共担。研发活动本身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着定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风险。因此,降低风险是企业寻求三者间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动机。企业可以通过与大 学、政府的合作,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互补,获得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从而减少创新 活动带来的外部不确定性。三是管理创新。企业通过三者间合作在获取高质量的人才、 优质科技成果以及良好的外部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可以依托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企业 培养人才,引入先进的管理理论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带动企业管理观念的变 革与创新,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基于三螺旋模式的大学知识创新理论研究 3 三螺旋模式下大学是区域创新的动力站 3 1 三螺旋模式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 知识经济是三螺旋模式形成及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8 j 。大学、产业、政府的合作 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下重要社会机构的框架,并将新的动力源注入区域与国家经济 中。从对美国经济的持续强势和日本经济的腾飞研究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大学一产业、 大学一政府,产业一政府的双边关系合作模式,在对引导国家战略需求、提升国际竞争 力、改善人类生存品质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1 9 j 。大学、产业、政府 三方正凝聚成一股合力,共同推进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已成为学术界及政 府部门的共识。鉴于此,很多国家都已采取并还在不断适时调整其相应科技政策、经济 措施、体系规划。美国政府注重于大学、产业的合作创新,还不失时机地出台法案报告 计划,1 9 4 5 年发表科学无止境的领域报告正式确定“科学是政府职责范围内的 事” 1 6 1 , 8 】其最大影响在于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开始了政府领导的企业、 大学、国家研究机构和民间研究部门合作的伟大创举。1 9 9 0 年美国发布美国科技政策, 旨在通过对早期大学、研究机构的研发计划提供资助,来减少产业在具有商业潜力的研 发投资风险,进而促进高科技产业竞争力。1 9 8 6 年联邦技术转移法强调联邦研究机 构与大学、产业间联合的重要性,赋予联邦机构与大学、企业合作更多的自主权。1 9 8 9 年颁布国家竞争性技术转移法,明确规定技术转移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任务,加强 了政府与大学、工业界和商业界的合作研发。日本也通过组织机构的一系列改革和法案 政策的颁布加强对大学和企业的扶植,加强合作。1 9 9 8 年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及 1 9 9 9 年制定的产业活力再造特别措施法瞄准大学科研机构、高技术前沿和高技术产 业,加强了独创性技术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生物、信息、材料、能源、电子、航空 航天、环保等1 6 个高速增长的技术领域。通过这些措施,使美日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 动力。 目前,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成为全球发展趋势,其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可以 表述为以下几点:首先,三螺旋模式积极重构和加强创新的组织安排,对原有创新模式 进行调整,使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共同参与、协同作战p j 。此外,最大限度的发挥大 学的智力资源的作用,成为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重要机构,其他机构开始注重并依靠它 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再创新中起更为直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