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某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某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某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某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某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iiiii ii iii i ii iir l i ii il y 18 9 2 5 0 7 一、摘要 中文论著摘要l 英文论著摘要3 二、英文缩略语o ooo l l 6 三、论文 资料与方法9 结果1l 讨论1 9 结论2 4 四、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2 7 五、参考文献2 8 六、附录 综j 盔3 0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4 7 致谢4 8 个人简介4 9 中文论著摘要 某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目的 了解某高校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方式的基本现状,探讨一般人口学 变量如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和家庭等对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在此基 础上进一步分析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揭示人格特征作为压力应 对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应对方式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大五 人格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为测量工具, 以某地区一所高校三个年级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7 0 0 份,回收问 卷6 5 0 份,回收率9 2 8 5 ,其中有效问卷6 1 9 份,有效率9 5 2 3 。采用描述性统 计、t 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法分析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的群体分布特点,最后 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键里 二日木 研究结果表明:( 1 ) 大学生人格五因素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宜人性、尽责 性、外倾性、开放性和神经质,说明所测大学生在人格特征上表现出了高分特质。 人格血因素中的外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维度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具有显著差异, 宜人性和尽责性维度对不同专业、生源、家庭情况的大学生差异显著,不同性别 大学生人格维度差异未见显著。( 2 ) 压力应对中的求助维度在不同性别上差异显 著,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在不同专业、年级、生源等上差异显著。( 3 ) 在 解决问题维度,神经质与解决问题呈显著的负相关,宜人性和尽责性与其呈显著 正相关。在求助维度,外倾性与求助的应对呈显著正相关。在合理化维度,宜人 性与其成负相关。自责维度上,外倾性、宜人性与其呈显著负相关。在幻想维度, 宜人性、尽责性与其呈显著负相关。退避维度上,宜人性与其呈负相关。 结论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之问存在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在解决问题、求 助等成熟应对方式上,外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对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 中神经质对解决问题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在自责、幻想、退避的不成熟应对上, 外倾性、宜人性与尽责性对其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大学生;人格特征;压力应对 关键词 英文论著摘要 in v e s tig a tio no ft h er eia tio n s hipb e t w e e n p ers o n alit yt r ait sa n ds tr e s sc o pin gs t yie sint h e u niv er sit ys t u d e n t s o b j e c t i v e t or e a l i z et h es t a t u so f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a n ds t r e s sc o p i n gs t y l e so fu n i v e r s i t y s t u d e n t sa n de x p l o r et h ee f f e c to fd e m o g r a p h yv a r i a b l e so n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a n d s t r e s sc o p i n gs t y l e s t h ed e m o g r a p h yv a r i a b l e si n c l u d eg e n d e r ,g r a d e ,m a j o r , o n e sd o m i c i l ea n df a m i l y t h e nt oa n a l y z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e r s o n a l i t y t r a i t sa n ds t r e s sc o p i n gs t y l e sa n dr e v e a l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a sa ni m p o r t a n tf a c th o wt o a f f e c ts t r e s sc o p i n gs t y l e s m e t h o d s t h er e s e a r c ha s s e s s e dt h eg e n e r a lb i gf i v ep e r s o n a l i t yv a r i a b l e sa n dt h es t r e s s c o p i n gs t y l e si nt h r e eg r a d e so fs t u d e n t sf r o mau n i v e r s i t yi ni n n e rm o n g o l i ah u l u nb e ie r 6 0 0s t u d e n t sw e r es u r v e y e da n d5 5 0s t u d e n t sf i n i s h e d t h er e c o v e r y w a s9 1 6 7 t h en u m b e ro fv a l i d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w a s519a n dt h ee f f e c t i v er a t ew a s 9 4 3 6 t h er e s e a r c hu s e dt h ed e s c r i p i t i v es t s t i s t i c s ,tt e s ta n dn o n - p a r a m e t r i c t e s tt oa n a l y z et h ep o p u l a t i 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a n ds t r e s sc o p i n g s t y l e si n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 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u s e d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a n d m u l t i p l es t e p w i s e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a n ds t r e s sc o p i n gs t y l e s r e s u l t s 1 、t h er e s e a r c hr a n k e d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 p e r s o n a l i t yf i v ef a c t o r s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 i rs c o r ed e s c e n d i n g ,w h i c hw a sa g r e e a b l e n e s s 、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 n e s s 、 3 e x t r a v e r s i o n 、o p e n n e s s 、n e u r o t i c i s m i ti l l u s t r a t e dt h a t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h a dw e l l - t r a i t s d i f f e r e n tg r a d e so f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h a d 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 o n e x t r a v e r s i o n 、a g r e e a b l e n e s sa n d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 n e s s d i f f e r e n tm a j o r so fu n i v e r s i t y s t u d e n t sh a d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o na g r e e a b l e n e s sa n d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 n e s s i tw a s t h es a m ew i t hd i f f e r e n td o m i c i l eo f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a n dd i f f e r e n tf a m i l i e so f 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 b o y sa n dg i r l sh a dn o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o np e r s o n a l i t y t r a i t s 2 、b o y sa n dg i r l sh a d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o nr e c o u r s ed i m e n s i o n t h e o t h e rf o u rd e m o g r a p h yv a r i a b l e so f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h a d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o n s e l f - b l a m ed i m e n s i o n 、f a n t a s yd i m e n s i o n 、e s c a p i s md i m e n s i o na n dr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d i m e n s i o n 3 、t h ep r o b l e m s o l v i n g - c o p i n g s t y l e s h a ds i g n i f i c a n t n e g a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sw i t hn e u r o t i c i s ma n dh a ds i g n i f i c a n t p o s i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sw i t h a g r e e a b l e n e s sa n d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 n e s s t h er e c o u r s e - c o p i n gs t y l e sh a ds i g n i f i c a n t n e g a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 sw i t he x t r a v e r s i o n t h er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 c o p i n gs t y l e sh a d s i g n i f i c a n tn e g a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 sw i t ha g r e e a b l e n e s s 。t h es e l f - b l a m e c o p i n gs t y l e s h a ds i g n i f i c a n tn e g a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 sw i t ha g r e e a b l e n e s sa n de x t r a v e r s i o n t h e f a n t a s y - c o p i n gs t y l e sh a ds i g n i f i c a n tn e g a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 sw i t ha g r e e a b l e n e s sa n d 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 n e s s t h ee s c a p i s m - c o p i n gs t y l e sh a ds i g n i f i c a n tn e g a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 s w i t ha g r e e a b l e n e s s c o n c l u s i o n s t h e r ei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a n ds t r e s sc o p i n gs t y l e si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t u d e n t s e x t r a v e r s i o n 、 a g r e e a b l e n e s sa n d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 n e s sh a d s i g n i f i c a n tp o s i t i v ep r e d i c t i o no fp r o b l e m - s o l v i n g - c o p i n gs t y l ea n dr e c o u r s e c o p i n g s t y l e n e u r o t i c i s m h a s n e g a t i v ep r e d i c t i o no fp r o b l e m s o l v i n g - c o p i n gs t y l e e x t r a v e r s i o n 、a g r e e a b l e n e s s a n d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 n e s sh a ds i g n i f i c a n t n e g a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sw i t ht h ei m m a t u r ec o p i n gs t y l e ,s u c ha ss e l f - b l a m e 、f a n t a s y 、e s c a p i s m 4 k e yw o r d s 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 ;p e r s o n a l i t yt r a i t s ;s t r e s sc o p i n g 5 英文缩略语 6 论文 某高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一、研究背景 l - j l 刖吾 压力,是一个普遍而抽象的概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每一天都能 感受到它的存在。我们很难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压力的社会环境里,它在我们的 生活中如影随形。一定程度的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斗志,但是一旦压力超过一定 的限度,即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当今的社会,压力是不可避免 的,如何积极有效的去应对压力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正处于由青 春后期向成人期的转变阶段,这一阶段正是生理发育、心理成熟及适应社会的关 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冲突和压力的高发时期,他们不仅要适应自身生理发育的变 化,而且还要面对环境适应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困难压力、情 感压力和就业压力等的挑战。如何应对压力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格是人类心理行为的基础,人格特征影响人对外界的认知过程、调节机制 和行为方式【2 1 。对于同一事件,不同个性的个体可能持有不同的认知与评价,所 采取的应付方式也会有所差别,从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3 l 。应对理论中的人格功 能理论认为:个体广泛而稳定的人格特质决定其应对方式,每个个体都处于和应 对有关的几种人格维度上。如内向外向( e y s e n c k ,1 9 4 7 ) 、面对逃避 ( c o e l h o ,1 9 4 7 ) 、抑制敏感( b y r n e ,1 9 6 4 ) 。因此,不同个体的应对方式由 于人格特质而具个体差异,不同情境下同一个体的应对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最 近十几年,人格作为应对的一个预测量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断有研究证 明,人格是压力应对的一个有效的长期的预测量。如,温盛林( 2 0 0 1 ) 的研究表 明,个体职业人群比其他人群多采用自责、退避和幻想应对方式;逐步回归发现, 个性特征、生活事件、文化程度和年龄等因素对应对方式有影响。梁宝勇、郭倩 7 玉( 2 0 0 0 ) 发现,随着一个人所经历的主要生活事件的变化,个体的应付形式也 有变化。性格的外向性同一些具有普遍的适应意义的应付方式呈显著| 下相关,而 内向性、神经质、精神质以及a 型行为t h 与c h 量表得分则同一些适应不良的应付方 式密切相关。国外关于人格作为压力应对的预测量的研究发展迅速,已经从最初 的单个人格因素的作用的横向研究发展到多种人格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纵向研究。 国内关于人格与应对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应对影响因素的实证性研究还比较少。 因此,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二、研究内容 ( 一) 了解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的基本现状。 ( - - - ) 考察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人格特征和压力应对的影响。 ( 三) 通过回归分析探索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 四) 得出结论并提出改善意见。 三、研究目的 应激能否引起健康损害与三个因素有关:应激源强度、社会支持和应付方式 【4 1 。就个体而言,在应激的情况下,采取何种应付方式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 要。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人格,因其稳定性而占有重要位置,可能是影响应付 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有关纵向研究提出问题指向性应付方式与情绪稳定人 格相关,情绪指向性应付方式与情绪不稳定人格相关。c o n n o r s m i t h 和f l a c h s b a r t 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个别特质能够预测具体的应付方式【硒】。国内肖计划等在一项 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应付行为的人格差异性【7 1 。国内f 日旭在 对大学生神经症患者与正常大学生的对比研究中,也发现神经症患者个性更趋向 内向不稳定型,并且多采用自责、幻想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s 】。因此可以假设, 8 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在解决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压力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应 付方式。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人格作为影响应对方式的因素对两者进 行相关性分析,为压力应对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希望通过二者相关性的 研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四、研究意义 社会竞争的加剧,导致现代人的心理负荷越来越大。国外有学者认为,人类 疾病一半以上与应激有关。应对是压力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许多研究都 表明,应对是预测那些经历重大生活事件或患有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的人们的主 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预测量。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应对能预测 长期的心理健康,那它必须具有长时间和跨情景的稳定性,每个人都会形成不同 的应对风格,那么应对就是一种个性特点。最近十几年,人格与应对的研究受到 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关于大学生压力应对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应对的定义、压 力源的种类、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上,虽然也有相关研究涉及应对的影响因素, 但是关于大学生人格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只有少量的。本研究着重于人 格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人格不同维度与应对的关系,为应对的实证性 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了解大学生的应对现状,结合大学生人格特征和压力 应对之间的关系,找到适合广大学生的更为合理的积极的应对方案,进而提高大 学生的应对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工具 资料与方法 1 、“大五 人格问卷 五因素模型或“大五人格,是西方一大批特质心理学家基于半个多世纪的 探索形成的人格特质理论。近十年来,五因素模型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9 其稳定性在自陈式特质调查表和他人评定、词汇研究和问卷测量的各种样本、以 及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分析方法的大量研究中得到验证,并在维度层面上得到了 人格心理学家的普遍接受0 1 。“大五”人格特质的测量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效果 已经得到多数专家及学者的肯定。同时五因素模型对其它人格量表又具有包容性, 这种包容性使得五因素模型成为沟通不同理论或量表的桥梁】。据j o h n 等【9 1 的统 计,传统人格测验( 1 6 p f 、e p i 和e p q ) 的使用在1 9 9 5 年之前尚保持稳定的比 例,但随着大五人格问卷的广泛应用其使用比例同益缩小,2 0 0 0 年之后,大五问 卷的使用量已占绝对“统治地位 。在2 0 0 5 2 0 0 9 的五年中,大五人格问卷的使 用量大约是传统问卷使用量的7 倍。本研究直接应用“大五”人格量表的中文翻 译版本进行调查研究【1 2 】。该问卷共有2 5 个问题,采用李克特式5 点量表尺度进行 测量。分别测量神经质( n e u r o t i c i s m ) 、外倾性( e x t r a v e r s i o n ) 、开放性( o p e n n e s s ) 、 宜人性( a g r e e a b l e n e s s ) 和责任感( c o n s c i e n t i o u s n e s s ) 五个方面的人格特质。其 中,神经质测量的是个人情绪和行为的稳定程度,分值越高,情绪越不稳定:外 倾性表明个人的内外倾向及程度,分值越高,外倾的程度越高;开放性分值越高, 表明对外界和自我内心的丌放和接受程度越高;宜人性分值越高,表明个人的社 会生活取向和环境认同程度越高;尽责性分值越高,反映个人的责任心、本份及 道义感越强【1 3 】。 2 、应对方式问卷 国外比较著名的应付问卷有拉扎勒斯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卡佛尔编制的应 付问卷,这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两种常见应付问卷。我国的研究者在国外已有问卷 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修订或编制了许多应付方式问卷。本研究采用肖 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应付方式问卷主要用于评定个体使用的应付方式,该 问卷适用于1 4 岁以上的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人,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上。共 包括6 2 个条目,分为六个因子: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组成各因子的条目因数负荷在0 3 5 或以上。信度评估表明,六个应付因子重测相 关系数分别是0 7 3 ,0 6 3 ,0 6 9 ,0 7 2 ,0 6 7 ,o 7 2 1 1 4 1 。肖计划根据研究将压力 应对策略分为以下几种组合:“解决问题一求助 :成熟型;“退避一自责”: 不成熟型;“合理化”:混合型。 l o ( 二)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地一所高校一至三年级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7 0 0 份,回收问卷6 5 0 份,回收率9 2 8 ,其中有效问卷6 1 9 份,有 效率9 5 2 。被试结构如表l 所示。 表1 ,被试的基本情况 ( 三) 资料收集 1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在教室里发放问卷进行测验,本研究将 “大五 人格简式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分成两张问卷同时发给学生进 行测量。 2 、在取得被试的知情同意后,由具有心理学专业的主试统一宣读 指导语,希望他们仔细阅读问题,然后就目前的情况选择最符合自己 的选项。同时告诉被试,所选答案无“对 与“错之分。 ( 四)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 p s s l 3 0 软件对所获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节主要报告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通过描述统计对大学生人格五因素 现状进行统计学描述;应用t 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统计性别、年级、专业、生源、 家庭情况等一般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第二部分,对大学生压力 应对方式现状进行统计学描述;应用t 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统计性别、年级、专业 等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第三部分,应用相关分析和多层逐 步回归分析,探讨人格五因素与压力应对方式之问的关系。 一、大学生人格五因素现状 ( 一) 大学生人格五因素的基本情况 表2 ,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基本情况 从表2 结果可见:大学生人格五因素的得分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宜人性、尽 责性、外倾性、开放性和神经质。 表3 ,一般人口学变量人格五因素差异比较( x _ + s d ) 注:木p 0 0 5 :木术p 0 0 1 从表3 结果可见: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人格五因素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农村大 1 2 学生在宜人性、尽责性维度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理科生在宜人性、 尽责性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生,文科生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 非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在宜人性、尽责性维度上均要高于独生子女家庭大学生。 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得分差异比较 由表4 结果町见: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三个维度上 得分差异显著。进一步进行三个年级的多重比较,结果如表5 所示:在外倾性维 度,一、二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在宜人性、尽责性维度,大三学 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一、二年级学生。 表5 ,人格五因素不同年级问两两比较 由表6 结果可见:大学生压力应对的得分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 求助、退避、合理化、幻想和自责。 表7 ,一般人口学变量应对方式差异比较( x - i - - s d ) 由表7 结果可见:男女大学生在求助这一维度上差异显著,其它维度未见显 著差异。城镇大学生在自责、幻想、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上均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 文科生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维度上显著高于理科生。独生子女大学生 在自责、幻想、退避等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 表8 ,不同年级大学生压力应对得分差异比较 由表8 结果可见: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多个维度 上得分差异极其显著。进一步进行三个年级间的多重比较,结果如表9 所示:在 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维度上大一、大二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 1 4 表9 ,应对方式不同年级问两两比较 三、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 一)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人格五因素的相关分析 表1 0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人格五因素的相关矩阵 注:n :神经质e :外倾性o :开放性a :宜人性c :尽责性 由表1 0 结果可见:年级与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呈显著的相关;专业、生 源、家庭与宜人性、尽责性呈显著的相关。 1 5 ( 二)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表1 1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矩阵 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家庭 篙鎏 自责求助幻想退避 霄 0 7 31 0 0 0 1 4 73 4 7 0 4 61 l l一1 2 61 0 0 0 0 5 01 3 91 4 49 1 61 0 0 0 0 0 30 6 613 6 宰0 5 50 7 4 1 0 0 0 0 6 71 5 5 幸奉3 2 7 * *1 0 9 *1 2 0 *2 2 51 0 0 0 0 9 0 *0 3 10 7 00 0 70 2 62 1 40 6 41 0 0 0 0 1 3一1 8 8 * 3 2 0 * *1 0 8 1 2 8 *0 2 55 9 70 0 41 0 0 0 0 4 2- 1 5 3 宰一2 7 8 * *0 8 9 *- 11 3 0 2 2 6 1 60 0 05 8 61 0 0 0 - 0 0 3- 1 9 8 3 2 6 * * 1 2 7 * 一1 4 8 *0 4 06 2 10 1 16 1 05 7 8 由表11 结果可见:性别与求助的应对呈显著相关;年级与自责、幻想、退避 等呈显著的负相关,不同专业、生源、家庭与自责、幻想、退避等应对方式也具 有显著的相关。 ( 三) 人格五因素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1 6 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家庭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表1 2 ,人格五因素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矩阵 neoa c 篙釜 自责 盏 幻想 差 爰 19 8 料0 6 50 9 6 *3 2 3 * * 2 8 6 * *1 0 0 0 0 7 2- 2 0 l 0 l14 1 4 3 3 9 * *2 2 51 o o o 0 4 60 9 9 *0 1 21 0 6 *0 2 72 1 40 6 41 o d 0 0 4 5一1 3 6 0 2 03 2 3 * *- 2 5 l 0 2 55 9 70 0 41 0 0 0 0 3 9一0 9 l 事- 0 2 22 8 6 * *2 4 5 * *0 2 2 6 1 6o o o5 8 61 0 0 0 0 3 4一0 6 80 2 l 一2 7 3 4- 2 4 8 * *一0 4 06 2 10 1 16 1 05 7 8 由表1 2 结果可见:神经质与解决问题呈显著的负相关;外倾性、宜人性、尽 责性与自责、幻想、退避的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宜人性、外倾性与求助的应 对呈显著正相关。 从以上三个表格的结果可以看出,人口统计学变量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均 具有相关性。因此,应用层次回归分析的方法控制了对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可能 有影响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后,考察应对方式是否受到人格特征的影响。具体步骤 如下:首先将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第一层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然后将大五人格各 因素作为第二层自变量引入回归分析方程,得出标准化回归系数,并计算两层之 间调整r 2 产生的变化及f 检验值。 ( 四) 大学生人格五因素与压力应对方式层次回归分析 1 7 o 舢 铋 o ; , 删 m 研 伽 拼 啪 川 脱 昕 如 坡 傩 1 - - 舢 m | 萎 咙 啷 n e 3 ( 】 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以人格五个因素作为自变量,以压力应对方式的六个维度作为因变量,分别 引进年级、专业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1 3 ,大学生人格五因素与压力应对方式层次同归分析的结果一 由表1 3 的结果可见:在解决问题维度,专业的效应显著,引入大五人格因素 后,不再显著。神经质对解决问题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宜人性、尽责性对解决 问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大五人格所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1 3 1 。在求助维度, 专业的效应显著,引入大五人格因素后,外倾性对求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大 五人格所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1 2 4 。在合理化维度,年级和专业的效应显著, 引入大五人格因素后,宜人性对合理化的应对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大五人格所 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1 2 7 。 表1 4 ,大学生人格五因素与压力应对方式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二 由表1 4 结果可见:在自责维度,专业的影响显著,引入大血人格凶素后,外 倾性、宜人性对自责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大五人格所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1 9 7 。 在幻想维度,年级和专业的影响显著,引入大五人格因素后,宜人性、尽责性对 幻想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大五人格所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1 4 9 。在退避维度, 专业的影响显著,引入人格五因素后,宜人性对退避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大五人 格能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1 0 8 。 讨论 一、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分析与讨论 人格五因素特征的得分中,高分特征表现为精力充沛、乐观、友好和自信; 乐于助人、可靠、富有同情心;在目标导向行为上有组织力、可靠、坚持;独立 思考能力强,敢于创新,不墨守成规,有一定的情感调节能力,情绪稳定性高。 低分特征表现为做事情喜欢循规蹈矩,喜欢熟悉的事物胜过新鲜事物,不善于创 新性工作;对人多抱有敌意,为人多疑;容易见异思迁,不可靠;情感自我调节 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本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大学生人格五因素的得分情况从高 到低依次为:宜人性、尽责性、外倾性、丌放性、神经质。在所测得的大学生人 格五因素得分中,宜人性维度平均分最高,神经质维度平均分最低,说明所测大 1 9 学生在人格五因素的得分上表现出了高分的特质。 ( 一) 性别差异 本研究中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人格五因素得分差异不显著。这与以往的研究 中( 邹鸿等,2 0 0 6 ) 1 5 1 大学生在宜人性维度上性别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神经 质维度上性别存在显著的差异相左。本文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随着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独生子女政策的推广,男女差异的观念正逐渐地被淡 化。在以往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父母对儿童的教育带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使不同 性别的儿童从小就丌始了性别差异的认同,并逐渐地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兴趣 爱好( 周颖萍,2 0 0 4 ) t 1 6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男女的角色定位已经不 那么严格,趋向男女地位平等,特别是在大学环境里,接受过素质教育的大学生 在人格特征上传统性别差异的影响被淡化,其人格特征的发展更为均衡和全面。 ( 二) 年级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三个维度上得分 差异显著( p = o 0 1 ,p = o 0 1 ,p = o 0 0 ) 。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发现,在外倾性维度, 一、二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在宜人性和尽责性维度,三年级学 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一、二年级学生。分析原因:由于家庭结构改变为以小家庭为 主,加上少子化,家庭教育倾向关心注重个别差异性,因此在家庭中学习群体生 活的条件降低,预期大学新生的外倾性随年代变化会有所降低,陈妙( 2 0 0 7 ) 的研 究支持了以上观剧 】。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低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年级学 生。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多种文化的交融,以及自 我意识的不断提升,因此大学生的性格随着年代的发展变得愈加活跃。在宜人性 和尽责性维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大三学生经受着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的迅速变 迁,他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交得更为成熟,因此在与人交流时会更委婉含蓄,为 人处事上更加成熟,善于利用团队问的合作完成事情;做事情的条理性和计划性 也较低年级学生有所提高,因受团队合作意识的影响,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也更愿 意伸出援助之手。 ( 三) 专业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神经质、宜人性和尽责性上得分差异显著。在 神经质维度,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学生;宜人性和尽责性维度理科生得分显 著高于文科生。分析原因,这可能是由学科本身的差别造成的,理工科学生在逻 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上均要高于文科生,他们擅长动手操作,对事情的计划更 具条理性,并能够从一而终的做事,意志力坚强。文科生由于感性思维强于理性 思维,易幻想、对事情的可能性估计不足,遇到事情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等不良 情绪,情绪波动性大。 ( 四) 生源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宜人性和尽责性上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大 学生,而在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维度上城镇大学生的得分要略高于来自农村 的大学生,但这种差异并不显著。这与杨贵英【1 8 】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不同家庭 所在地新生比较,生长在大城市的学生其活跃、坚韧、随和得分均高于生长在中 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三地的学生;生长在农村的学生其严谨、重情得分高于生 长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这三地的学生。分析原因,这可能与生活环境和 文化环境的影响有关,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其生长环境和受到教育的影响,因为 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更加愿意帮助别人,能够吃苦耐劳,愿意为了实现自己的理 想付出更多努力和毅力,因此在宜人性和尽责性上要高于城市大学生。城市大学 生由于生活环境相对安逸舒适,造就了个性上更加天真、率直、开放。但是随着 我国城乡之间差别的逐步缩小,农村文化教育水平的逐步提高,不同生源地大学 生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别逐渐缩小,甚至不具有显著性。 ( 五) 家庭情况差异 非独生子女在宜人性、尽责性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而在神经质、 外倾向、开放性维度上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得分要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差异不显 著。与张林等【1 9 1 研究结果一致。 二、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所测大学生在压力应对方式六个因子得分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 问题、求助、退避、合理化、幻想和自责。说明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最常利用 的压力应对方式为解决问题,最少利用的压力应对方式是自责。 ( 一) 不同性别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求助这一维度上的差异显著( p = 0 0 2 ) ,女 生要显著高于男生。这与丁新华冽的研究结果一致。在自责、幻想、退避消极应 对方式上女生的得分略高于男生,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男女本身的差异 导致了男生更喜欢直接面对问题,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相比较而言, 女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选择逃避,以推诿幻想等方式应对压力。另一方面, 与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罩,男性往往被赋予坚强、 勇敢的特征,遇到困难挫折也要独自面对,而女性则被赋予柔弱、胆小、脆弱的 特征,遇到挫折可以找人诉说、哭诉,所以女生在面对压力时比男生更倾向于采 用向他人求助的应对方式。 ( 二) 不同年级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自责、幻想、退避以及合理化维度上差异 显著( p = o 0 0 ,p = o 0 0 ,p = o 0 0 ,p = o 0 0 ) 。进一步对三个年级进行两两比较发现, 在幻想、退避两维度上,一二年级学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一二年级 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分析原因:大一新生怀着憧憬进入大学校园,对许多事情的认识还不是很清 晰,尚未形成独自处理事情的能力。随着大学生活的进行发现现实的自我与理想 的自我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自己与别人相比有很大差距,逐渐对自己不满,开始 怀疑自己,不接受自己,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退缩,容易采用退避、幻想、自责 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 三) 不同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差异 不同专业大学生在除解决问题这一维度外的其它维度上差异均显著,文科生 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理科生。 分析原因:造成这一显著差异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思维方式的不同引起的。 一般而言,文科生感情丰富、细腻,处理问题比较感性,容易钻牛角尖,较易采 用消极应对;理科学生一般比较注重实际,处理问题较理性,倾向于采用解决问 题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 四) 不同生源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自责、幻想、合理化等维度上差异显著。 城镇大学生在自责、幻想、退避等应对方式上均高于农村大学生( p = o 0 3 ,p = o 0 2 , p = o 0 6 ) 。 分析原因: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相比,城市大学生在面对应激事件时,多采 用自责、幻想等不成熟的消极应对。这可能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关,城市大学生 因在家庭中的地位比较高,受重视程度也高,往往缺乏独自处理事情的能力,一 旦遭遇失败,得不到他人的帮助时容易产生消极抵抗的情绪,这说明城市学生的 独立能力差、依赖性较强。而农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长的关注程度较低,得 到家长的帮助少,这一状况使得他们从小养成了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较 城市学生更倾向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所以较少有幻想的表现。 ( 五) 不同家庭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四个维度上,独生子女和非独 生子女得分差异显著( p = 0 0 1 ,p = o 0 0 ,p = o 0 3 ,p = o 0 0 ) 。其中,在幻想、合理 化维度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这与张林【1 9 】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概括为如下两方面:一是独生子女从小 娇生惯养,父母基本包揽了除学习以外的一切活动。因此,在面对挫折、压力时 他们会不知所措,逃避是最好的选择。二是由于在家罩没有兄弟姐妹,他们大部 分时问都是个人活动。当遇到困难,没有人可以求助,只有自己面对。无法解决 问题时,选择幻想和逃避是他们所能想到的办法。 三、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人格五因素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神经质与解决问题呈显著 的负相关;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与自责、幻想、退避的应对呈显著负相关; 宜人性、外倾性与求助的应对呈显著j 下相关;宜人性、尽责性与合理化的应对呈 负相关。鉴于人口学变量也会对应对方式产生影响,迸一步应用层次回归分析的 方法,目的是控制了对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可能有影响的人口学变量之后,考察 应对方式是否还受到人格特征的影响。表1 3 和1 4 的结果表明,在解决问题维度, 神经质与解决问题呈显著的负相关,宜人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