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及其现代影响 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及其现代影响 研究生:钟 婧 导师:谭培文 专业:伦理学 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 年级:2005 摘 要 摘 要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常用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几乎每个思想家都论述过幸福,亚 里士多德便是其中的一位对幸福问题洞察全面而深刻的哲学家。这位古希腊德性幸福论的 集大成者,在古希腊城邦生活的背景下,通过批判地吸取柏拉图等前期思想家有关幸福论 述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以至善为起点,通过德性的完满实现而达到的幸福观,将德性幸福 论完善并发展到了一个顶峰。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研究较多,且大 多数研究者是从尼各马可伦理学来解读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的。国外学者较多的是 对其是涵盖论还是理智论这两种观点上的争论。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 理论没有一个前后一致的观点。就国内研究而言,也多是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翻译和 解读。在国内许多哲学史的著作中,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多是直接转述其在尼各马可 伦理学中的相关论述,没有深入具体分析。而国内各类期刊资料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 研究则多是从德性入手将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定位在德性幸福观上,其政治学及“实现 活动”这一极其重要的概念还没有在理论上引起重视。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德性”是具有 更为深刻内涵,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的德性。因此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的研 究,即要继承前人对其德性幸福论的深刻理解,又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实现活动”这一 重要概念进行深入探讨, 全面把握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丰富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 结合我国自古至今的幸福观传统,以及现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幸福观现状及相应的问题进行 探讨,以求从中获得塑造和谐社会下幸福观的启示。 本文追根溯源,通过阅读有关叙述古希腊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研究亚里士多德幸 福理论产生的现实前提和理论前提并通过解读亚里士多德文本 (主要是 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学 )了解其幸福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深刻内涵。此外对不同时期的幸福论思想著作 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深入把握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 上,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与我国古代幸福理论进行比较,并结合我国现状塑造和谐社 会幸福观。 全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这个部分包 含对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产生的现实来源和理论来源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亚里士多德 幸福理论中幸福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亚里士多德认为的幸福的根本观念是至善,快乐、财 富、荣誉不等于幸福等观点,这是文章的第二部;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 的基本内容:包括幸福在于完全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的实现必须坚持中道原则,个 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关系等内容;在分析研究这位伦理学大家从人性出发,追求幸福在于 德性完满实现的幸福观基础上,探寻其德性幸福理论对后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便进入了 本文的第四部分。第四部分,分别研究了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理论对古希腊晚期主张 “善 ii 即是德”的斯多亚派,到中世纪主张“幸福是人的最完善的境界、同时也是所有人都想达 到的善的顶峰”的经院哲学代表托马斯阿奎,直至近现代主张回归亚里士多德德性论 德性既是幸福的条件又是直接目的的包尔生,和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 己主义盛行的当今,为解决社会道德危机状况,而重新倡导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复归的巨 人麦金太尔的影响;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寻求亚里士多德在我国的当代价值,通过我国古 代幸福观与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比较,分析我国幸福观现状,思索如何塑造我国新形式 下的和谐社会幸福观。 我国有寿、富、安宁、攸好德、考终命的传统幸福观,以儒家的重义轻利注重德性 幸福观;道家的自然无为,顺其本性幸福观;佛教灭贪念,修行念佛的幸福观为代表。儒 家的幸福观在这其中占有统治地位, 也是我国古代的主流幸福观。 相较于我古代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更注重德性的实现活动以及个人幸福的体现。在改革开放大背景 下,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转变,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三种有着巨大 差异的文化系统在我国同时交汇,我国现代幸福观呈现出多元化。同时,享乐主义、拜金 主义和极端物质主义幸福观也在其中滋生,这不利于我国社会与个人的和谐发展。面对我 国的幸福观现状,通过扬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从中获得在中国和谐社会背景下,塑 造物质与精神幸福和谐统一;个人、家庭、社会幸福和谐统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 一;目标与手段相统一的幸福观的启示,便是本文的创新及主旨所在。 关键词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幸福; 德性;影响 iii the commentary on aristotles theory of happiness and the effect on the modern society m. d. candidate: zhong jing supervior: tan pei-wen major: ethnics direction: theory of ethnics grade: 2005 abstract happiness is not only an ancient topic but also a hot topic in every phase of philosopy. almost all thinker around the world have expounded it. aristotle is one of them who have had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bout happiness. in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ancient grecian polis,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resources of early thinkers such as plato, he put forward a happiness which start from complete virtue and achieve by complete implement of virtue. thereout, he improved and developed the virtue happiness to a peak. heretofore, aristotles happiness have been studied by th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most studies of them were based on the the nichomachean ethics. most of foreign scholars were argue on the viewpoints between covered and rational of it. and other scholars thought there were not any coherent viewpoint of aristotle on happiness. the great mass of studies on aristotles happiness in our country were comprehending and translation of the nichomachean ethics. contents about aristotles happiness in many literatures of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our country were retailing of the treatise of that in the nichomachean ethics. papers about aristotles happiness in domestic periodicals was localized on the virtue happiness. and the concepts of politics and realistic activity hava not been recognized. the virtue of aristotle was the virtue with profound meaning and guidance to peoples entirely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study on aristotles happines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heriting of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n virtue happiness of predecessors and entire grasp on the abundant content and realistic meaning of it by our further profound discussion on the concept of realistic activity. at the same time, combining the tradition and actuality of domestic happiness with it and discussing the correlative problems to obtain the enlightenment of how to create a harmonious social well-being. we researched the academic and realistic origin of aristotles happiness by study the literatur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n ancient greece. we realized the basic contents and profound meaning of aristotles happiness by unscrambling his literatures ( the nichomachean ethics and politics). moreover, reading the thinking works of happiness on iv different period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s to study profoundly on the effect of the produce of aristotles happiness. on the basis of that, comparing aristotles happiness with happiness of ancient china and combining with chinas status to shape a harmonious society concept of happiness. the paper consists of five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we analyzed the times background of the produce of aristotles happiness, and its the discussion of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origins was concluded in this part. on the basis of that, the second part analysis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happiness in aristotles happiness, and proposed the perspective that the fundamental concept of happiness is perfect and pleasure, wealth, honour does not mean happiness. the basic theories of aristotles happiness was analyzed in the third part, including happiness is entire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ality of virtue, we must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golden mean, and so forth.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happiness of the ethics pursuit of happiness lies in the successful realization of virtue to explore the theory of virtue happiness generated a profound impact on future. and in the forth part, we analyzed the effect of the aristotles virtue happiness on later generations. the main route of this impact is roughly from the andean of ancient greece to the medieval scholastic philosophy representatives thomasacqui, to the modern bower and giant macinwiki. in the last part, we discuss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ationale of the chinas ancient concept of happiness and aristotles happiness, and analyzed the status about happiness in china, to ponder how to figure that our new form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under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keyword: aristotle; happiness;virtue;impact 1 前 言 前 言 人类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伴随着历史的长河,人类对幸福问题的理解和 认识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之前就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幸福观。 有梭伦的幸福说、 德谟克里特为代表的快乐主义幸福论、 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德性幸福论等。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继承这些观点的基础上,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德性 幸福论。将幸福论推到了一个高峰。他指出幸福是善,是至善。但这个善是真实的,不是 抽象的、神秘的善;它不存在于理念世界,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幸福必须通过德性的活动 既实践才能得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在理论上突显出前所未有的实践性和深刻性,震撼 并影响着后来的伦理学家。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在整个思想领域占据了 绝对的统治地位,拥有最高的特权。这时期禁欲主义的幸福观代替了古希腊哲人们的幸福 观,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打破了这 种反人性的幸福观,将人的幸福又重新带回了现实。人文主义的思想被近代伦理学家所继 承,他们在幸福问题的探讨上强调理性和人性,注重功利和现实。进入十九世纪,功利主 义开始流行并成为现代西方所普遍接受和采纳的幸福观。这种幸福观强调个人利益的实 现,认为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内容就是获得和占有财产。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流行使现代 社会的德性逐渐丧失。为了拯救当代西方的道德危机,以麦金太尔为代表掀起了对亚里士 多德德性传统复归的浪潮。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研究较多,且大多数研究者是从尼各马 可伦理学来解读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的。例如 j.a.stwart 写的 notes on 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t.irwin 写的 aristotle:nicomachean ethics,trean. 等等。国外学者对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研究,较多的是对其是涵盖论既认为亚里士多德 所说的幸福是各种德性与外部善的复合体还是理智论既认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幸福等同 于思辨这两种观点上的争论。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理论没有一个前后 一致的观点。就国内研究而言,也多是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翻译和解读,严复早有对亚 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研究。 在现代, 苗力田、 廖申白等人也分别译注了 尼各马可伦理学 。 在国内许多哲学史的著作中,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也多是直接转述其在尼各马可伦理 学中的相关论述,没有深入具体分析。国内各类期刊资料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研究是 较多的, 多数研究者都是主要从德性方面入手, 将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定位在德性幸福观上, 而其政治学及“实现活动”这一极其重要的概念还没有在理论上引起重视。亚里士多 德所谓的“德性”是具有更为深刻内涵,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指导作用的德性。其幸福理 论是一个动态的,生命的,生存的概念。因此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的研究,即要继承 前人对其德性幸福论主要是对幸福观采取的中道原则,沉思中的幸福等方面的深刻理解, 又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实现活动”这一重要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全面把握亚里士多德幸 福观的丰富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与此同时,结合我国自古至今的幸福观传统,以及现代社 2 会存在的各种幸福观现状及相应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从中获得塑造和谐社会下幸福观的 启示。 在我国,自古就有尚书洪范中提到的“五福” :寿、富、安宁、攸好德、考 终命的幸福论传统。相较于西方,我国的幸福观没有太多的变化,大多延续了传统的“五 福”思想,把幸福当成是人生的完满境地,同时认为幸福的实现在于对欲望的克制,对外 界条件的不动心以及对自身内在的修养。一直在人生思想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就认 为幸福与道德密切联系。由于寿命、富贵等幸福要素是外在的,不被人们所控制的,由上 天或命运决定,而唯有“攸好德”是内在的,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追求而获得,因此说德能 祈福。此外,道家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及自然秉性,只要顺其本性就能得到 幸福,不必再强求外在其他的外在事物。佛教认为人生本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 各种各样的痛苦,而这些痛苦的根本来源在于人对欲望的贪求,对佛理、佛性的无知,人 们要摆脱痛苦实现幸福只有灭贪念,修行念佛才能实现。 每个人对幸福的概念都是不同的。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东西 方文化的交融和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西方国家借助于各种消费品宣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 伦理思想。正是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这样一些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人在思 想上崇尚金钱,信奉拜金主义,在行为上表现为追求物质享受,讲求感官快乐。人们的人生 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幸福观趋向多元并立与竞争的局面中。现阶段我国正积极提 倡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最主要的是个人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的和谐,人 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营造共同的幸福观。面对种种形式,这就向我们大家提出了究竟什么 是我们应该普遍追求的幸福,如何塑造一种即能实现自我又能维持社会进步,使人与社会 和谐发展的幸福观?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相对于其前人的理 论,已经达到了一个思想的颠峰,相对于其后人,也显示了其理论的张力和厚实,值得我 们学习和借鉴。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从中吸纳这位智者对于幸福 的合理见解,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幸福观现状,探讨实际问题,从保持中国优良传统的角度 出发,对塑造和谐社会下的幸福观是具有一定启发和意义的。 3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产生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产生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产生的现实来源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现实背景,受当时所处的历 史条件和环境影响,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也是如此。公元前 384 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 斯塔吉拉(现又叫斯塔夫罗斯)一座地地道道的希腊小城。古希腊具有特殊的城邦文化, 在城邦中生长起来的的亚里士多德, 其思想融入着希腊民族的精神。 让我们追溯一下历史, 看看希腊的城邦是怎样的一种国家形态,那时候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希腊的城邦 (polis) ,是由各种大小不一的氏族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特殊古代国家形态。由于希腊半岛 的自然条件以及城邦自身的具有强烈氏族倾向的血缘共同体性质,古希腊的城邦除了雅典 和斯巴达以外,其余的规模都比较小,彼此间也比较分散。每个城邦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 单位,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单位。希腊的城邦是奴隶制城邦,每个城邦根据自身所处 的地区和条件实行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制度:如奴隶主民主制,奴隶主贵族制和僭主制。公 元前 8 到 6 世纪的希腊城邦国家, 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 工商业奴隶主阶级的兴起和壮大, 社会发展经历了氏族贵主专政 11到“僭主政治”22到工商业奴隶主的寡头政治(如科林斯) 或奴隶主民主政治(如雅典)的转变。城邦的发展,带来了城邦经济的日益繁荣,但与此 同时城邦与城邦之间的问题也日益加剧。各个城邦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奴隶、矿产、 海域和霸主地位,经常进行着残酷的战争。由于各个城邦代表的是各种大小不一的氏族结 合血缘共同体,因此城邦的公民都具有强烈的血缘共同体意识,他们拥有着共同的信仰, 信仰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诗和奥德赛 ,史诗里传颂的英 雄故事以及诸神对于人的命运的君临,为城邦公民树立了道德楷模和宗教原则。在面对战 争的时候,每个城邦的公民都是自己城邦的保卫者,都是自己城邦的英雄,他们体格健壮, 英勇善战,普遍受到社会舆论的赞誉。城邦就在奴隶制政体下,在经济的发展,阶级斗争 和城邦间的战争中延续着,发展着。在这个延续的发展过程中,雅典逐步的繁荣和强大起 来,并最终成为希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 3 经历了社会商品关系和民主政治改革的雅典从公元前 5 世纪到公元前 4 世纪四十年代 的一个半世纪里,实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雅 典的公民伴随着城邦的发展,自我意识、城邦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整个雅典弥漫着探讨善 1 氏族贵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既是镇压奴隶的工具同时也是压迫和剥削下层自由人民的工具。 2 僭主维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倾向于自由民,注重发展城邦的经济文化事业。 3 1 氏族贵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既是镇压奴隶的工具同时也是压迫和剥削下层自由人民的工具。 2 僭主维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倾向于自由民,注重发展城邦的经济文化事业。 3 公元前 500 年,波斯帝国开始进攻希腊本土,引起了以雅典为核心的希腊城邦同波斯帝国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 了半个多世纪,时至公元前 449 年,以希腊胜利、波斯失败告终。雅典是这场战争的领导和骨干,战争胜利后,雅 典取得了希腊城邦中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 500 年,波斯帝国开始进攻希腊本土,引起了以雅典为核心的希腊城邦同波斯帝国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 了半个多世纪,时至公元前 449 年,以希腊胜利、波斯失败告终。雅典是这场战争的领导和骨干,战争胜利后,雅 典取得了希腊城邦中的霸主地位。 4 恶、是非、正义的人文主义气息。公元前 367 年亚里士多德离开故乡来到了雅典,并在柏 拉图学院学习了 20 年之久。柏拉图死后,他离开学院到外地游历和讲学,后又回到雅典 开办了修辞学校。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大半生都是在雅典度过的,其许多思想成就也是在 雅典这座城邦中孕育而生的。亚里士多德生活时期的雅典,经济、政治、文化都相当繁荣。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政治上,在经历梭伦、克利斯提尼以及伯利克里时期 政治改革之后,雅典已经拥有了比较完善的民主制度。在民主制度下公民的政治地位是完 全平等的,并能共同决定城邦的方针大策,同时公民可直接参政,并通过抽签轮流或通过 选举担任诸如陪审员等工作。城邦不再受国王专制命令的限制,城邦成为每个公民的城 邦。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以及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为人们进行崭新的思考奠定了 充实的物质基础。而逐步形成的城邦公民自由、自立与自律的人文现象,也为他们重新审 视世界提供了开放性的精神基础。 ” 11这个时期,人们已从打破神话思维的权威性对自然世 界理性地、合理地思考中走出,开始关注人自身的问题。人们通过论辩体现自我价值 22整 个雅典弥漫着探讨善恶、是非、正义的人文主义气息。追求城邦和谐,成为优秀公民,实 现幸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目的。 哲学家们从来对现实问题都有着超强的嗅探力,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 展而发展的。伴随着这个时期雅典社会层面的巨大变化,古典时期哲学家们的研究重心也 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亚里士多德在他动物的结构中提出:“这个时期人们放弃了对自 然的研究,哲学家们把注意力转向政治科学和友谊与人类美德的问题” 。从智者们宣扬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反对传统观念,迷信和信仰开始到对国家的产生、伦理准则、法律 制度进行探索,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苏格拉底对自然哲学的批判, “把哲学研究的 对象从自然引向人,引向心灵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方法在这个领域中寻求普遍。注重生命 的实践问题 “何种生命才是有价值的?” 。 33古典哲学在此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对什么是 “至 善” 、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正义”的思考不断延续,雅典城邦的现实生活为亚里士多 德对幸福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基础。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产生的现实来源 雅典城邦是经济、政治、文化繁荣的城邦,城邦的公民是热爱自己城邦,对自身和城 邦不断反思、不断辩论、追求幸福的公民。作为生长在城邦中的一名公民亚里士多德 也在不断的反思,但是他的反思是站在一定高度的,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并依据 现状进行的反思。他在反思中形成了以“幸福”为落脚点的伦理思想体系,亦包含着许多 前人留下来的思想积淀。 1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1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 2 论辩者要得到公众的认可,不光要有出众的才华,雄辩的口才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他们非常注意 自己的道德修养,以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公众的道德准则。 3 2 论辩者要得到公众的认可,不光要有出众的才华,雄辩的口才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他们非常注意 自己的道德修养,以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公众的道德准则。 3 苗力田. 古希腊哲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174. 苗力田. 古希腊哲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174. 5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思想家们几乎都对“幸福”问题进行过探 讨。第一个对“幸福”范畴作了理论探讨,开创了“幸福伦理学”先河的是被称为希腊“七 贤者”之一的梭伦,他对待幸福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许多最有钱的人并不幸 福,而许多只有中等财产的人却是最幸福的。 ” 11“最有钱的人不幸福”是因为他们时时都 在想方设法聚刮更多的钱财,这些人精神空虚,穷奢极欲,往往在过度享乐中损害身体, 引来灾祸。而“中等财产的人却是最幸福的” ,是因为这些人不愁吃穿,不会因为过度享 乐损害身体,招惹灾祸。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幸福的意义在于为城邦和他人的利益献身,而 不在于自己生存且享有荣华富贵。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哲学家的他,也是最早用辨证观点 来研究幸福问题的人。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钱的人未必有德,有德的人未必有钱。幸福 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对待幸福要用全面的观点,财富要适中,不能只有物质财富而无高尚 的道德,也不能只追求眼前幸福,不考虑结局,要善始善终。最幸福的人应该是即有一定 财富,又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梭伦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的幸福论实质上是为奴隶 主阶级服务的,但他对待幸福问题主张物质财富与道德精神的统一以及善始善终的观点对 后人是有很大启发的。在西方伦理学上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黑格尔语) 。 继梭伦之后,雅典伟大的政治家伯利克里(约公元前 495 年公元前 429 年)对幸福 问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见解. 22他说: “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33伯 利克里的“要自由,才能有幸福”的观点是建立在他的重人轻物基础上的,作为民主派思 想家,他认为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所谓 “要自由”中的“自 由”包括政治上自由和精神上自由两方面。政治上的自由使公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体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服务。而精神上的自由,能减轻公民精神上的紧张和压抑,使公 民能轻松愉快的生活。只有政治上和精神上自由才能够获得幸福。但是公民要保证自己政 治上、精神上的自由必须尽全力保护自己的雅典城邦不受外来敌人的侵略,因为如果自己 的城邦丧失了,自己就会变成外族的奴隶,受奴役之苦,哪还有幸福可言?这就是“要自 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此外,伯利克里为了号召全体用生命保卫雅典 城邦国家的安全,还提出了“幸福和死亡同在一起”的观点。他说: “象阵亡将士一样死 得光荣的人们和你们这些光荣地哀悼他们的人们都是幸福。 ” 44一个人“最后的幸福,不是 如诗人所说的谋利,而是得到同胞的尊敬” , “在他们生命的顶点,也是光荣的顶点” 55一 个人的最大幸福就是为国捐躯, 因为为国捐躯能实现永恒的光荣。 作为奴隶主阶级的代表, 伯利克里把个人对待幸福的追求同国家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幸福观的出发点 同梭伦一样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国家和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但是他对“精神自 1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m.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2:26. 2伯利克里第一次明确将自由与幸福关系问题提出。 3 5(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m.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2:26. 2伯利克里第一次明确将自由与幸福关系问题提出。 3 5(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谢德风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35. 4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4. 谢德风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35. 4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4. 6 由”的注重,重视公民的培养和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对学术和文化艺术发展的扶持,使 雅典变成了世界文化中心,其功不可没。 谈到伯利克里,就不能不谈古希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 540-420 年) 11 ,列宁称他是“辨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22赫拉克利特反对把肉体感官的享 乐看成是幸福,认为精神上的快乐高于肉体的快乐。他说: “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 那么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33,还说“最优秀的人宁取一件东西而不要 其他一切。就是,宁取永恒的光荣而不要变灭的事物。可是多数人却在那里像牲畜一样狼 吞虎咽。 ” 44赫拉克利特认为肉体感官的享乐只是暂时的,只有精神上的享乐才是永恒的幸 福。对于那些为理想而奋斗,为民族解放战争的将士,是值得高度赞扬的。 “神和人都崇 敬战争中阵亡的人” , “更伟大的死获得更伟大的奖赏” 55赫拉克利特将灵魂与肉体区分, 对精神幸福的强调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成为了以后伦理学探讨幸福问题不可缺少 的一个重要内容。 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 460370)是以原子论而著称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幸福理 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自然观基础上的,他对幸福的来源,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等一 系列问题做了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研究,这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大步。德谟克利特认为幸福 居处于灵魂中,而“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 ” 66由于灵魂是由一种微小的原 子构成是一种物质形态,因此作为居于其中的“幸福”就应该是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的。 “幸福”作为一种精神感受,来自于物质世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知道了幸福的来源, 德谟克利特对“什么是幸福?”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不是“追求 一切种类的快乐,应该只追求高尚的快乐” 77德谟克利特追求的快乐既不是单纯肉体的快 乐(低级快乐、短暂的快乐) ,也不只是精神的快乐(高级快乐、长久的快乐) ,而是肉体 快乐和精神快乐的结合(既高尚快乐) ,因为“人是一个由灵魂原子和肉体原子构成的物 质实体,物质生活的享受和感官的满足是最基本的,也是很正常的。 ” 88同时人与动物的区 别在于人不仅追求肉体快乐还追求精神快乐,因此对于人而言,幸福就是追求肉体和精神 高尚快乐的结合。 那么 “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 德谟克利特经历了雅典的 “黄金时代” , 同时也看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的衰败。他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于奴隶主阶级无节制地追 求财富和物体享乐造成,因此站在奴隶主民主派的立场,以一个朴素唯物主义者的角度出 发,德谟克利特认为要得到幸福就必须节制,在他那里“节制”是一种人们心理上的调节 和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节制能“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99 “人们通过享乐上的节制 1 伯利克里对精神幸福的注重,认为精神幸福已经超出肉体存在的观点是对赫拉克利特幸福思想的继承和运用。 2 列宁全集:第 38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90. 3 45 1 伯利克里对精神幸福的注重,认为精神幸福已经超出肉体存在的观点是对赫拉克利特幸福思想的继承和运用。 2 列宁全集:第 38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90. 3 45 苗力田. 古希腊哲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18,21,23. 6 7 苗力田. 古希腊哲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18,21,23. 6 7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79. 8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79. 8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m.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2:52. 9 苗力田. 古希腊哲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116.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m.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2:52. 9 苗力田. 古希腊哲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116. 7 和生活的宁静淡薄,才能得到愉快。 ” 11在谈论节制的时候,德谟克利同时认为节制的标 准应该是“适度” , “恰当的比例,是对一切事物都好的,不论豪富或赤贫在我看来都不 好” 22“中等的财富比巨大的财富更可靠”33。在这里,古希腊传统的“中庸之道”在德 谟克利特的幸福论中得到了典型的表现,同时这也是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中庸思想相近的 地方。 如果说之前谈到的梭伦、伯利克里、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对幸福的看法由于受人 本思想框架的局限,只是开创了幸福理论的先河而并没有全面深入研究幸福问题的话,到 了苏格拉底,幸福理论则已经开始初具规模。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399)生于雅典,是 西方哲学思想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在 70 岁的时候被雅典民主制政权处刑,饮鸩而死。 44 由于他一生述而不作,因此对于他的生活和思想记载主要是从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中获 得。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民主制开始衰落,社会危机四伏。他认为这一切应归咎于道德精 神的沦丧,而道德精神的沦丧主要是当时人们受“智者”的影响。苏格拉底的哲学因而从 对“智者”的批判开始,他最主要的论战对象是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及其追随者。普罗 泰戈拉称“万物的尺度是人,对于存在的东西就是存在的,不存在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 ” 55高尔吉亚在其所著的论非存在或论自然中,提出三个互相联系的论点: “第一:无物 存在;第二:如果有物存在,那它们也无法为人所把握;第三:即使它可以为人所把握, 也不可能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 ” 66这些思想都是立足于相对主义价值观的,注重于自我感 受。 “智者”们同时声称自己是“德性的教师” ,通过论辩实现其认定的“德性”使别人信 服。在实行民主制的国家里以及处于动荡多变的时代,这种自己的意图和欲望通过巧妙的 说服手段就可以实现的价值观是很有危险性的,个人或国家只要能使国民大众信服,那么 就能使自己的意志正当化、合法化。这样人们就会逐渐形成追求利己主义结果的价值观, 为了追求结果而忽视了自己行为本质的善恶,致使反道德论社会思潮的流行。苏格拉底清 楚的认识到“智者”论辩下反道德论社会思潮的危害性,为了匡正时弊,苏格拉底提出建 立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他认为人的“德性” (即人的优秀性)不仅仅是取决于个人的自 由意志和社会评价,更重要的是寻求人的本质,要寻求人的本质就要关注人的灵魂, “对 灵魂操心”即“认识你自己” 。这是因为人的理性心灵中先天存在着普遍的诸如勇敢、正 义、节制等德性知识 ,而德性知识的根本就是“善美”知识,这是因为各种德性的共有 本质是对善美的追求。一个人知道了善的知识,行为就会是善的,反之便不会有善的行为。 没有人是故意作恶的,他作恶是因为他“无知”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欲望,但并不是每 123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90,77,73. 4苏格拉底的罪状是: “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坏的说成好的,并且以这一切去教导别人” , “腐蚀青年,不信奉雅典 城邦的神和发明新神。 ”冯俊科 .西方幸福论 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2 :40. 56 苗力田. 古希腊哲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176,192. 123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90,77,73. 4苏格拉底的罪状是: “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坏的说成好的,并且以这一切去教导别人” , “腐蚀青年,不信奉雅典 城邦的神和发明新神。 ”冯俊科 .西方幸福论 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2 :40. 56 苗力田. 古希腊哲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176,192. 8 个人都了解幸福知识的。有些人把本来不幸福的东西当成了幸福,比如把拥有财富当成是 幸福,不择手段去追求,结果走上犯罪道路,得到的是不幸福的结果。真正的“幸福” 是与“善”密切联系的,一个人要想得到“幸福”就要了解“善”的知识,行“善”的行 为,这样的人才能得到“幸福” 。 幸福是人们在理性指导下获得的,这是苏格拉底对幸福 的基本观点。此外,苏格拉底在他的幸福理论中还强调:人们要获得幸福,必须克服各种 物质欲望,追求灵魂的不朽和安乐,这是因为注重物欲会使人成为物欲的奴隶,人们追求 物欲上的幸福,真正得到的只是“掩蔽在一层薄薄快乐外衣下的痛苦” 。 11通过对苏格拉底 幸福理论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幸福论明显带有禁欲主义倾向,这与他的知识理论建 立在唯心主义和神学基础上有关(在这不祥述)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认他对“幸福” 的深刻见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他注重知识,强调理性,反对过多物欲,以“善”为最高 目的,提倡人们要行善得福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他的后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约公元前 427347 年)出生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作为苏格拉底最伟大的 弟子, “他直接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概念说 ,同时吸收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神秘 主义思想,以及爱利亚学派关于存在学说的某些部分” 22创立了著名的“理念论” 。 柏拉 图认为所谓“理念”就“其自身只是一种形态,同样的形态,同样的状态永远保持。无论 什么场合, 无论从哪一点来说, 无论怎样状况下都是不会变化的。 ” 33因此相对于不断产生、 不断灭亡的现象世界来说,它是真实的,是最根本的存在,同时是人的理性才能企及的, 理念是现象世界存在的依据。他同时强调在“理念世界”并不是所有“理念”都同等存在 的, “善的理念”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44是“理念之理念”55,因此, “善的理念”也就成 为最高存在,是人们的最终追求,这也就是苏格拉底所提倡的“善生” 。 苏格拉底在其幸福理论中强调要幸福就要禁欲, 走上了禁欲主义道路, 柏拉图亦如是。 他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智、意志、欲望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对应的德性分别是智慧、勇敢、 和节制。为了使灵魂各部分的德性得到正常发挥,这三者之间又具有统属关系,理智追求 智慧,认识真理,所以它支配激情和欲望。欲望是最低级的,因此一切对物质欲望的幸福 追求都是没必要的。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一个理性控制了欲望的人。人生的真幸福是德 性和智慧,人为了使自己得到神性的幸福,必须追求美好品德,而要追求美德必须拥有智 慧,因为有智慧的人才能区分善恶,行善行。柏拉图精心设计着他的理想国,他比前人更 加进了一步,把幸福推崇为整个国家的目的所在,号召公民们为了整个国家的幸福,团结 1 (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张伯健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 2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佳木斯水源井施工方案
- 行为规范小学生
- 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医患沟通关系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嘉兴学院《安全项目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英语听说(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文理学院《小组工作与社会调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拆除项目安全方案范本
- 中国音乐学院《土木工程结构试验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咖啡文化与鉴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的服装购销合同范本
- 重大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期中试卷(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听力音频)
- 2025年春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18 棉花姑娘
- 工贸企业负责人安全培训
- 奶厅安全培训
- Module 7 Unit 2 She couldn't see or hear.(说课稿)-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六年级下册
- 《氢气输送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 管网工程施工重难点分析及对应措施
- 八项规定试题及答案
- 2024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完整版
- 警察执法记录仪使用培训
- DB51T 2943-2022 四川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系统接入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