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谨以此论文献给我的导师、父母及所有帮助过 我的人们。 -王秉诚 上肢伸展末期强化练习对铅球出手技术和投掷能力影响的 研究 摘要 铅球出手技术和投掷能力是决定铅球运动员出手能力的两个重要因素, 有关 专家和教练对运动员出手技术和投掷能力的训练和研究十分重视。 根据对专家学 者的咨询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运动员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当上肢各关节 伸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末期顶肩不够、出手过低和感到肌肉用力不足的现象, 然而重力性负荷的训练方法在动作结构上与专项动作有很大的差异, 很难促进运 动的迁移以及专项动作技能的形成,不能解决肢体伸展末期用力不足的问题。目 的:通过实验手段对重力性负荷训练和一次性递增负荷训练进行对比研究,分析 重力性负荷训练与一次性递增负荷训练对运动员投掷能力和出手技术的影响, 验 证一次性递增负荷训练方法对促进运动员出手能力提高的作用。对象:实验对象 为在校本科生 20 名,年龄为 19.62.6 岁,身高为 172.46.0cm,体重 72.8 7.8kg。方法:采用自身对比法对 2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力量训练的 对比实验。实验方案内容采用一次性递增负荷力量训练方式,对照方案内容采用 传统性杠铃训练方式。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录像和记录,分析受试者投掷时的出 手角度、肩角、髋关节到手垂线的距离、出手角度以及运动成绩等指标。结果: 1)实验后方案一出手角度明显大于方案二, (p0.05) ;2)实验后方案一肩角明 显大于方案二, (p0.05) ;3)实验后方案一出手时手垂线到髋关节水平的距离 明显大于方案二, (p0.01) ;4)实验后方案一铅球出手时的速度明显大于方案 二, (p0.01) ;5)实验后方案一坐式投铅球成绩明显大于方案二, (p0.05) 。 结论:1)一次性递增负荷训练可以明显增加肢体伸展末期用力水平;2)一次性 递增负荷训练可以明显增加出手角度和肩角水平;3)一次性递增负荷可以明显 增加手垂线到髋关节点的距离;4)一次性递增负荷训练可以明显提高投掷成绩; 5)一次性递增负荷可以明显促进合理的投掷技术的形成;6)一次性递增负荷训 练可以明显提高运动员的投掷能力水平。 关键词:重力性负荷训练;递增负荷力量训练;末期用力;出手技术;投掷能力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the upper limb final stretching exercises on the shot push technology and throwing ability of shot abstract the shot push technology and throwing ability of shot are recognized as the two important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shot ability of shot put athletes, relevant experts and coach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and study of the shot ability and throwing ability of athletes. according to consulting experts and scholars as well as related information, we discover that there is a problem among athletes, that is, when the upper limb joints stretch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phenomenon which the final top shoulder is not enough, the shot is too low and feeling that the muscle is of inadequate occurs, however, we find that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tion structure and the special action about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ethods, which is difficult to promote the movement of migr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special motor skills, and can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final insufficient force while stretching. purpose: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ditional strength and incremental exercise b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alyze the effects of inertial load training and incremental exercise to the throwing ability and shot technology of athletes, verify the role of incremental exercise methods to promoting the shot ability of athletes. target: 20 undergraduates i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age 19.6 2.6years, height 172.4 6.0cm, weight 72.8 7.8kg. methods: the self-comparative method is used to conduct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of strength training of different ways for 20 undergraduates in school. the incremental load strength training is used in the experimental program while the traditional barbell training is used in the control program. videos and records are used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to analyze the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 shot angle, shoulder angle, the distance from the hip to the hand perpendicular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when throwing about subjects. key findings: 1) the shot angle in the first program is greater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in the second program after the experiment, (p0.05) ;2) the shoulder angle in the first program is greater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in the second program after the experiment, (p0.05) ;3) the distance from the hip to the hand perpendicular when throwing in the first program is greater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in the second program after the experiment, (p0.01) ; 4) the shot pushing speed in the first program is greater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in the second program after the experiment, (p0.01) ;5) the shot scores of sitting casting in the first program is greater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in the second program after the experiment, (p0.05). conclusion: 1) the incremental exercise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final stretching strength level; 2) the incremental exercise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shot angle and shoulder angle level; 3) the incremental exercise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distance from the h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hip point; 4) the incremental exercis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hrowing scores; 5) the incremental exercise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rational formation of throwing technique; 6) the incremental load exercis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hrowing ability level of athlet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incremental load strength training; final strength; the shot technology; the throwing ability 目录目录 1 1 前言前言 . 1 1 1.1 选题依据 .1 1.2 文献综述 .2 1.2.1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2 1.2.2 力量训练领域的研究现状 .5 1.2.3 技术训练领域的研究现状 . 11 1.2.4 肢体伸展末期力量的研究现状 . 12 2 2 实验实验对象和研究方法对象和研究方法 . 1414 2.1 实验对象 . 14 2.2 研究方法 . 14 2.2.1 文献资料法 . 14 2.2.2 数理统计法 . 14 2.2.3 实验法 . 14 2.2.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5 2.2.3.2 实验指标 . 15 2.2.3.2.1 实验动作设计及原理 . 15 2.2.3.2.2 测试指标及意义 . 16 2.2.3.2.3 运动学指标测试方法 . 17 2.2.3.3 实验方案 . 17 3 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 . 1919 3.1 出手角度 . 19 3.2 肩角 . 20 3.3 铅球出手时手垂线到髋关节水平的距离 . 21 3.4 铅球出手时的速度 . 22 3.5 铅球投掷成绩 . 23 3.5.1 坐立在椅子上投掷的成绩的对比 . 23 3.5.2 站立式倚墙投掷成绩的对比 . 24 4 4 分析与讨论分析与讨论 . 2525 4.1 两种训练方法对出手角度的影响 . 25 4.2 两种训练方法对肩角的影响 . 26 4.3 两种训练方法对投掷工作距离作用的影响 . 27 4.4 两种训练方法对铅球出手速度作用的影响 . 28 4.5 两种训练方法对提高铅球投掷成绩方面的影响 . 29 4.6 采用递增性负荷训练法对于增加末期用力的作用机理 . 30 4.7 采用递增性负荷训练法对于提高铅球出手技术的专项技术机理 . 31 5 5 结论结论 . 3333 6 6 后续研究后续研究 . 333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434 致谢致谢 . 3838 个人简历个人简历 . 3939 发表的学术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 . 3939 上肢伸展末期强化练习对铅球出手技术和投掷能力影响的研究 1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力量素质是竞技运动中重要的身体素质, 对运动员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其他素 质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在实际运动中,不 论是体能主导类项目,还是技能主导类项目,力量素质都是掌握专项技术、实施 项目战术的重要基础。 铅球运动是对运动员出手能力要求很强的运动项目。 出手能力是影响成绩的 一个重要因素。 就目前而言, 运动员出手能力水平低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运动员的出手能力水平是由运动员的投掷能力和出手技术决定的,投掷能力强、 出手技术合理,则出手能力水平就高,反之则低。 运动过程中的伸展动作是比较普遍和常见的, 大部分肢体伸展动作会以多关 节联合运动形式出现,例如举重时上肢将杠铃举到头顶的伸展动作,短跑项目中 运动员后蹬的动作,上肢推铅球时的肩、肘关节的伸与腕关节屈的动作。铅球项 目中, 肢体的伸展能力是投掷能力高低的体现, 是影响运动成绩获得的重要因素。 铅球是一项抛射类项目, 上肢伸展结束时的速度就相当于铅球开始出手时的初速 度, 通常肢体力量越大就越容易取得较快的铅球初速度,所以上肢肢体伸展末期 力量对于铅球项目的运动成绩尤为重要。 实际训练中, 许多运动员经常感到在上肢肢体运动末期时用力不上或用力不 足的现象,有关教练员认为此现象是由于上肢腕关节肌群力量不足导致的,然而 对肢体末肢肌肉训练后,上肢末期用力不足的现象仍未解决,由此可以推断,上 肢末期用力不足与上肢末端肌肉力量不足是不同的, 导致末期用力不足的原因可 能是由于上肢伸展末期肩关节、肘关节以及腕关节肌群发力不足导致的。肢体末 期用力不足,就是运动员肢体快速伸展的末尾阶段出现用力不足的现象,主要表 现在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肌肉群以及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 节的肌肉群持续发力不足的现象。肢体末肢用力不足,指运动员在做快速伸展动 作时,上肢的最远端关节(主要是腕关节和指关节)和下肢的最远端关节(主要 包括踝关节和指关节)肌肉发力不足的现象。 上肢伸展末期强化练习对铅球出手技术和投掷能力影响的研究 2 目前关于导致肢体末期用力不足的原因和相关机理还没有相关的研究。 卢大 伟认为缺少针对下肢蹬伸末期用力能力相关的训练是导致后蹬末期用力不足的 原因1,然而他没有通过相关的实验和数据证明末期用力不足的存在。 出手技术的不合理也是造成出手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科学的出手技术应包 括合理的伸肩动作,保证出手时充分伸肩的状态,保持合理的出手角度和肩角水 平。经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出手技术不规范是运动员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主要 表现在运动员铅球出手时,伸肩不充分,不能充分顶肩;身体前倾幅度较小,肩 角水平较小;出手角度过大或过小,不符合最佳出手角度的范围。造成这些现象 的原因主要包括:现有训练方法无法使运动员感受充分顶肩的感觉;没有对出手 动作进行轨迹控制,不能形成合理的出手角度和肩角水平;缺少完整的出手训练 动作,运动员无法体会正确标准的出手技术动作的动力感觉。 针对目前铅球运动员投掷能力不足和出手技术不合理的问题, 本研究进行重 力性负荷力量训练和一次性递增性负荷训练的对比研究, 通过实验手段分析重力 性负荷训练与一次性递增负荷训练对运动员投掷能力和出手技术的影响, 为投掷 类项目的出手能力的提高和运动成绩高分的获得提供新的训练学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最先解释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理论是 19 世纪末的行为主义理论,当时主要 有联结说、强化说等。国内学者刘晓茹,冯琰在“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的闭环控 制模式”中提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是在人体运动控制机理的基础上,大脑内 预先储存的动作结构程序在运动参数的刺激下的释放2。 运动学习与控制是运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从开始创立理论到现在已发展了 100 多年,在无数专家研究的基础上,运动学习与控制理论越发丰富,已成为一 门成熟的学科。近年来,随着体育学与心理学相互渗透,运动学习与控制更加受 到人们的重视,并被广泛的应用到竞技体育训练、体育教学中,为进行科学的运 动训练、运动健身等提供了有力地理论支持。 1.2.1.1 运动记忆与遗忘问题的研究 上肢伸展末期强化练习对铅球出手技术和投掷能力影响的研究 3 运动记忆与遗忘问题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关于记忆与遗忘理论的 研究层出不穷。hermann ebbinghaus 认为“记忆”是一种心理过程,并且这种 过程是可以运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的,他的理论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adams 针对 分离运动和连续运动反应做了相关的研究,他提出,比起头脑中储存的连续运动 反应的记忆,分离运动反应的记忆更易发生遗忘。西方心理学家坎托、罗依等人 对短时记忆做了相关研究, 针对运动干扰学说提出了有价值的推断3。 斯蒂马奇、 贝里休斯提出,对事物加以记忆时,采用言语标记的方法,头脑中对事物遗忘的 速度是可以减慢的4。我国对于运动记忆与遗忘问题的相关理论研究较晚,近年 来, 该理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逐步重视。许尚侠对遗忘过程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 他认为, 头脑中的运动记忆更容易保持, 而语词记忆较容易遗忘 5。 其研究发现, 针对动作操作的遗忘进程研究得出的遗忘曲线和艾宾浩斯的遗忘曲 线存在明显的差别,呈“v”字形,其特点是技能学习后,马上有一个回落,接 着平缓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6。刘鸣通过对视觉表象的 研究提出,动作技能水平高的人,他的视觉表象操作能力也高3。陈仁伟等人认 为,视觉表象促进动作的记忆,强化视觉表象,视觉表象更为清晰,这更容易掌 握和控制运动技能 7。 依据信息加工理论,瞬时记忆的信息贮存时间最短,约为0.25-1秒之间,最 多不超过4秒;短时记忆是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 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短时记忆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之后 就会产生遗忘。要想使记忆的信息达到长时记忆,就要对信息进行反复地、高频 率地练习,通过反复的强化练习,脑中对信息的记忆就会巩固,记忆时间延长, 形成长时记忆8。 以上的研究促进了运动心理学的发展,对技能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 对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的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运用到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中,有 利于学习者较快且准确地掌握运动技能, 对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和保持稳定性有 较大的促进作用。 1.2.1.2 运动技能迁移的研究现状 运动技能迁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而在运动教学和训 练中,迁移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明确运动技能迁移的理论规律,才 上肢伸展末期强化练习对铅球出手技术和投掷能力影响的研究 4 能更好的把迁移理论原理应用到运动技能的练习和学习中, 促进训练的学习取得 更好的效果。作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领域的一部分,运动技能迁移理论近年来 愈来愈受到诸多学科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1.2.1.2.1 运动技能迁移的定义 心理学上9把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其它学习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教育 家季浏在体育心理学中10提出: “技能迁移,是已形成的技能对学习其它技 能的影响” 。 schmidt 和lee认为11, 迁移是一种操作能力的获得和丧失对另外一 种学习任务的影响。 1.2.1.2.2 运动技能迁移的分类 运动技能迁移主要由正迁移(也叫积极性迁移) 、负迁移(也叫消极性迁移) 和两侧迁移组成。正迁移,即积极性迁移,指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机体已 经掌握的技能对新学习的技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新旧技能相似地数量越多,迁 移越容易,此时的迁移表现为正的;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学习的动作技能有 阻碍和抑制作用时,此时的迁移表现为负迁移12-13;学习同一种技能的时候肢体 间相互迁移为运动技能的两侧迁移, 即已经掌握或者熟练某一种动作技能的一侧 肢体 (通常被称作优势侧肢体)对另一侧肢体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时的促进作用 14。崔高崧认为两侧迁移是两侧肢体之间发生的迁移,习惯用右手的人,右侧 肢体形成的技能对左侧肢体的运动技能的形成有迁移作用15。 1.2.1.2.3 运动技能迁移的相关研究现状 柴建设, 邵丽君在2002年对技能迁移规律做了对比研究, 他们选择没有篮球 基础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并分为三组,分别进行三种不用程序的教学模块,实 验证明,三组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但是没有出现复杂技能向简单技能 发生正迁移的现象,先学习运球技术,再学习投篮和跑篮技术时发生正迁移16。 宿文礼认为,运用迁移规律指导学生进行挺身式、蹲踞式跳远的训练,发生了正 迁移,可以有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17。吕颖提出,在冰上教学中,运动员能够 掌握运动技能迁移理论,懂得运动迁移理论进行训练,就会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抑制负迁移的出现,有利于学生较快较好的掌握运动技能18。曹跃兴认为,在 了解和区分新旧技能差别的基础上,合理的采用训练方法和手段,就会有效的促 进正迁移的发生,防止运动技能负迁移的发生,最终促进对新动作技能的掌握 上肢伸展末期强化练习对铅球出手技术和投掷能力影响的研究 5 19。在实际训练中,我们希望运动员训练的效果能尽可能多的正迁移到运动项 目中,所以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如何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训练动作、训练结构 成为重要的议题。thorndike and woodworth认为,运动技能迁移之所以产生, 是由于已习得的运动技能与新内容之间存在相同的要素, 相同要素的数量决定了 迁移的效果的好坏,相似性高,运动技能迁移就会发生,相似性低,迁移就少, 甚至不发生迁移20。朱永亮选择普通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并分别分为上过乒 乓球课、羽毛球课以及无项目的三组,分别进行网球正手抽击球的练习,在相同 训练条件下,分析运动技能迁移对网球正手抽击球的影响,结果显示乒乓球组学 生的训练成绩比羽毛球组学生的训练成绩好。 分析原因是乒乓球正手击球技术和 网球正手抽击球技术有很大的相似性,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正迁移;而羽 毛球的正手击球动作和网球正手抽击球技术有很大的不同,产生了消极作用,即 负迁移21。洪涛等人运用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对青少年短跑运动员专项技术和专 项力量进行了研究,采用轨迹控制训练器训练后再进行徒手训练,这样可以使技 能迁移到徒手中去,形成良好的记忆效果,保证在短时间掌握动作,形成运动技 能22。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对专项技术和专项力量的练习中,训练中所采用 的动作要与新学习的技能有相似性, 相似性的比例大, 则迁移的数量就多, 反之, 则就迁移的数量就少。因此,我们在训练中所选择的训练方式、训练动作幅度、 训练动作结构一定要尽可能多的与专项动作保持一致性, 以便可以达到较好的迁 移效果,在短时间内学会并掌握新技能,取得好的成绩。 综上所述,关于运动迁移理论,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 成果证实了运用运动迁移理论在专项运动中的作用,对运动技能形成的促进作 用。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要合理地运用运动迁移理论,最大限度地促进正 迁移的发生,抑制负迁移的发生,这对于形成运动技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 投掷项目中,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安排科学的训练方案,积极运用运动迁移理 论,最大限度促进正迁移的发生,提高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迁移效果,这无疑 对提高投掷能力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 1.2.2 力量训练领域的研究现状 1.2.2.1 专项力量训练的研究现状 上肢伸展末期强化练习对铅球出手技术和投掷能力影响的研究 6 “专项力量”训练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在诸多运动项目训练中,但是就目前而 言,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专项力量看法不一。1990 年,国外学者维恩盖姆伯特 认为专项力量是在机制和速度上模仿参与运动技术活动的运动具有专项性23。 魏安奎认为专项力量是进行特定的专项活动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大小24。王 宝成则认为,空间特征上严格结合专项技术要求的力量为专项力量25。虽然对 专项力量的解释很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通过合理专项力量训练,有助于促进 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提高运动成绩。重力性负荷的力量训练理论焦点集中在专项 力量的力量特性,而没有考虑在力量训练中技术因素的作用。强调力量训练和技 术结合在一块,是专项力量训练最显著的特点,生理学机制就是参与运动的肌肉 群按照专项动作的结构特点在运动中枢的指示下形成“程式” ,采取与专项动作 相似的力量训练手段和方法,就会形成神经-肌肉和专项心理活动的良好适应 26。 综上所述,在实际力量训练中,只进行一般性力量的训练是不够的,必须在 熟练的掌握专项动作的基础上,把技术和力量结合起来,相互作用,只有保证专 项力量的练习和项目动作结构相似或符合, 才能最大限度的增加运动员专项力量 的水平,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 1.2.2.1.1 专项力量训练负荷选择的研究现状 不同项目对专项力量练习时负荷量的要求不一样。采用不同负荷强度训练, 其训练效果是不同的,只有设置适度地负荷强度,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投 掷项目属于项群理论里的快速力量型项目。 快速力量型的运动项目对短时间内最 大用力的能力要求很高,换句话说,这种能力是决定运动成绩大小的主要因素之 一。 快速力量型运动项目的专项力量负荷强度要根据运动员自身情况实施,负荷 强度选择要适度。负荷过大,动作的完成速度减缓;负荷过小,训练效果达不到 27。针对专项力量训练负荷强度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 张俊青提出了力量训练的周期控制, 主要依据是运动负荷的动态变化和运动员竞 技状态的关系, 要求运动员在进行专项运动训练中选择的负荷结构保持一致 28。 有相关学者做了为期 8 周的实验, 为实验对象选择的负荷强度是其自身最大力量 的 30%-60%,训练结束后运动员的力量提高了 20%,而动作速度提高了 25%29。 南仲喜在身体素质训练指导全书一书中提出,进行快速力量练习时,负荷量 上肢伸展末期强化练习对铅球出手技术和投掷能力影响的研究 7 水平为自身最大负荷量的 40%-70%是最合适的30。李世明则认为,选择自身最大 负荷量的 60%-75%最适宜31。另外一方面,对专项力量练习时的次数和组数也有 相关的研究,具体运动项目的专项力量训练对练习的次数和组数有一定的要求, 练习数量过多或者过少,都不能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王保成认为,负荷量决定 了专项力量练习时的次数和训练节奏,负荷量越大,则练习时的重复次数相对地 要少一些,节奏相应地要慢一些 32。 针对专项力量训练时运动负荷的选择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量化定位, 但是可 以确定的是,在训练过程中,既要考虑负荷强度,也要考虑负荷量。在训练中, 很难准确地保证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增加在一个科学适宜的程度。 目前大多数的 专家学者研究的方向是把专项力量训练中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分开研究, 很少有人 对这两个因素同时组织和安排。由于人体承受能力是在一个范围内,超出这个范 围,就会产生过度疲劳,这样会对运动员身体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训 练中,既要保证运动员的疲劳是在一个良性范围内,以便产生超量恢复,还要保 证给予机体恢复的空间,避免由于连续运动而导致疲劳的积累,前提是确保对运 动员施加的运动负荷是在一个可接受的适宜的范围内, 这样才能实现专项力量的 科学化训练。负荷强度越大,大脑皮层越容易形成运动记忆;多次重复练习专项 动作, 有利于运动技能的迁移以及稳定的动力定型的形成,但是很难实现在两者 都能达到较高值进行专项力量练习,这也是专项力量训练领域难以攻破的难题。 笔者认为,在未来专项力量研究中,科学地安排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既能保证避 免过度疲劳,又能大幅度提高专项力量水平,同时还可以促进运动技能的迁移, 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1.2.2.1.2 对专项力量训练方式选择的研究现状 运动项目的专项力量练习是和专项技术结合起来的练习方法, 力量练习时机 体的肌肉用力特点、轨迹方向、发力顺序、发力程度等和专项技术动作相似或者 保持一致,所以力量练习方式要选择和专项技术动作相似或者一致的动作,这样 才能保证练习的效果最大限度的迁移到专项中。 一般性力量和专项力量的区别就 是练习方式的不同, 专项力量训练所采用的训练方式与专项技术保持较高的一致 性, 而一般性力量则缺乏对运动项目专项的针对性。一般性力量练习方式主要是 发展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并且与项目专项技术动作相比,在做动作时机体的肌肉 上肢伸展末期强化练习对铅球出手技术和投掷能力影响的研究 8 用力特点、轨迹方向、发力顺序、发力程度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根据运 动技能迁移理论,一般性力量的练习向专项迁移的效果较差,这也制约着专项能 力的提高。受制于一般性力量训练的效果,在专项力量练习方式的选择中,尽最 大可能的选择与运动项目技术结构保持一致的练习方式, 最大程度的促进运动技 能的迁移,为提高专项运动成绩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专项动作训练中,肢体的伸展动作越符合专项动作的结 构, 力量训练的效果会更好的迁移到专项动作中。最大程度地使参与运动的肌肉 群配比程度与专项动作一致,专项能力才能更好的提高,更有利于好的运动成绩 的获得。 1.2.2.2 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和专家开始侧重对专项力量训练的研究。目前大 致包括以下几类训练方法。 (1)髋受力专项力量练习法 近年来,许多教练员和专家越来越重视髋关节力量在短跑、短跨、跳跃类以 及抛射类等项目中的作用。二十世纪末期,洪涛教授提出把专项力量和技术训练 进行轨迹控制练习,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进行了轨迹控 制下肢力量训练器的实验研究,发明了一种评价和培养专项力量的新装置33。 这种训练器,就是将专项力量和技术结合在一起训练,并对动作结构进行轨迹控 制,以最大限度的模拟专项动作,促进运动技能的迁移。近年来,洪涛等研制了 髋受力下肢力量训练器,通过采用这种训练器进行训练,可以提高力量训练的技 术实效性34。进行专项力量练习时,对动作进行轨迹控制,可以使动作结构与 专项动作最大程度的保持一致, 这样可以使练习效果最大程度的迁移到专项运动 中。2007 年,国内学者娄德玉、盛春媛认为,后扒幅度是比后扒力量更难解决 的问题,也是对三级跳远技术和成绩更具影响的问题,运用此方法解决了后蹬力 量和后扒力量不足的问题35。 (2)超等长力量训练 近年来,超等长力量练习被广泛地应用在诸多体育运动项目中,国内外学者 加强了对超等长力量练习的研究。运动生理学认为:机体的某块肌肉先做离心收 缩,然后这块肌肉再做向心收缩,这种方法就是超等长练习方法。超等长的运动 上肢伸展末期强化练习对铅球出手技术和投掷能力影响的研究 9 机理是机体做某个动作时,参与运动的肌肉被迅速的拉长,这就使整个肌肉群拉 长,神经系统发出刺激信号,引起肌肉做更加有力的收缩,即牵张反射。刘杰从 生理学角度提出,形成整个超等长过程的原因主要包括:肌肉的初长度、肌肉的 弹性作用、牵张反射三个方面36。从相关的资料和研究中发现,超等长力量训 练理论在下肢力量应用方面要多一些,应用在上肢力量练习上相对少一些。 针对下肢力量的练习,主要应用在跳跃类和短跑类项目中。跳跃性项目的力 量练习中,跳深是一种典型的超等长力量练习方式。有学者研究认为,跳深动作 与跳远跳高时的起跳动作有很大的相似性37-38, 通过跳深可以促进下肢力量的提 升,有效地发展下肢力量,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跳深作为可以发展跳跃性项目 的力量练习方式,在跳深高度上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研究者认为合理的跳深 的高度为 80cm-110cm,跳深高度不宜超过 110cm,在 80cm-110cm 高度范围的跳 深有利于力量练习的效果;库兹涅佐夫认为跳深练习的高度应保持在 0.46m-0.66m 之间,这个高度范围对下肢力量练习的效果最有促进作用39。 针对上肢力量的练习,超等长练习被广泛的应用在铅球项目中。杜刚做了超 等长式俯卧撑练习对推铅球技术和成绩影响的研究。 他把普通大学生作为实验对 象, 并分为两组: 实验组采用超等长式俯卧撑练习, 对照组采用传统俯卧撑练习。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六周训练。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组的平均成绩高出 0.71m。这充分说明超等长力量练习方法优于传统的力量练习方法40。 (3)杠铃练习法 杠铃训练方式作为最重要的重力性负荷练习方式, 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运动 项目的力量训练中,成为提高运动员专项力量和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张铁军认 为,采用上斜卧推杠铃训练方式可以很好的促进上肢快速力量的提高41。许月 云认为, 国内短跑运动员在专项力量训练时较多的采用杠铃方式进行大负荷的深 蹲练习,这种练习法可以很好地发展垂直方向的下肢蹬伸力量,对提高起跑后前 程阶段的向后蹬伸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对途中跑的快速发力能力的促进作 用不是很明显42。王川认为,采用负重练习是目前短跑运动员主要的练习方式, 主要包括:杠铃的抓举、卧推、深蹲、半蹲等,还有借助杠铃进行提踵练习、仰 卧双腿蹬起杠铃等43。 目前,针对铅球运动员上肢专项力量训练,在采用的较多训练方法中,主要 上肢伸展末期强化练习对铅球出手技术和投掷能力影响的研究 10 以杠铃训练方法为主。杠铃训练方式存在一定的缺点和限制。一方面,杠铃训练 方法对力量的增加是缓慢的,而且容易导致运动疲劳和损伤,洪涛等人提出,采 用杠铃蹲起的力量练习方式容易造成腰部损伤44;另一方面,肢体伸展末期用 力时,负荷越大,末期用力时的各关节阻力也就越大,对肌肉的刺激也就越大, 这样可以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运动,促进运动技能的迁移,从而促进最大力 量的提高。杠铃的动作结构与铅球的专项相似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较好克服 动力性负荷的惯性影响。采用杠铃做卧推时,当肘关节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由于 惯性的影响,上肢所承受的外加负荷是减小的,运动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运动末 期用力时,各关节所克服的阻力是减小的,不能提高末期用力水平,也不能带来 好的训练效果,对于提高运动实效性也是不足的。铅球投掷时,上肢运动的方向 是向前上方,采用杠铃做卧推时,运动的方向是垂直方向的,这与专项动作的要 求是有差别的,不能满足专项技能的需要。采用杠铃做深蹲力量练习时,其动作 结构是在垂直方向上的练习,诸如跑、跳类的项目都是要求下肢主动发力蹬伸, 通过脚与地面作用产生的反作用力使身体向前或向上运动, 由于杠铃练习的动作 结构以及练习时参与的肌肉群与跑、跳类项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杠铃练习 只能满足对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较难满足运动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佳木斯水源井施工方案
- 行为规范小学生
- 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医患沟通关系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嘉兴学院《安全项目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英语听说(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文理学院《小组工作与社会调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拆除项目安全方案范本
- 中国音乐学院《土木工程结构试验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咖啡文化与鉴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的服装购销合同范本
- 安全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 中职教育基础模板课件《集合的概念 》
- 静密封知识完整版本
- 2024年中考地理二轮复习:地理实践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测试)(原卷版)
- 武汉铁路局招聘2024高校毕业生137人历年(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中国成人心肌炎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课件
- DL∕T 496-2016 水轮机电液调节系统及装置调整试验导则
-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
- 日本旅游合同范本
- 【矩阵正定的若干判定方法探究4000字(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