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五四时代的“少年中国”梦想——《少年中国》月刊初探.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五四时代的“少年中国”梦想——《少年中国》月刊初探.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五四时代的“少年中国”梦想——《少年中国》月刊初探.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五四时代的“少年中国”梦想——《少年中国》月刊初探.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五四时代的“少年中国”梦想——《少年中国》月刊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五四时代的“少年中国 梦想 少年中国月刊初探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夏莹 指导教师李怡教授 摘要 作为时代风云的产物,一共四卷四十八期的综合性刊物少年中国月刊,是少年中国 学会最重要的出版物,同时也是反映时代变化的一面镜子。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学界以往对 少年中国月刊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文本准备从少年中国月刊出发,通过对杂志的研 究,从理论思潮、代表人物、文学贡献等方面,回顾历史的横截面,综合性地把握时代精神, 与“少年中国”梦想。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介绍了少年中国月刊和少年中 国学会的基本情况,和现在研究现状以及一些担忧。第二部分,运用提取历史横截面这种手 法,抓了几个历史的关键点和代表人物,切片式地回顾了在少年中国月刊上引起较大反 响的思潮和代表人物,并以此来一窥时代发展的脉络与精神气质。第三部分,主要从新诗、 小说、戏剧、散文等方面梳理并评论了少年中国月刊对新文学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这部分的贡献,长期为人所疏忽。 关键词:少年中国月刊文学思潮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 b s t r a c t t h ed r e a mo fy o u n gc h i n ad u r i n gt h em a yf o u r t hp e r i o d t h ey o u n gc h i n am o n t h l y m a j o r :m o d e m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c h i n e s e a u t h o r :x i ay i n g t u t o r :l iy i a b s t r a c t a sac h i l do ft h em a yf o u r t hp e d o d ,t h ey o u n gc h i n am o n t h l yc y c m ) w a st h e 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u b l i c a t i o n so ft h ey o u n gc h i n aa s s o c i a t i o no c a ) ,a n da l s oam i r r o r t ot h ep e d o d b u tb e c a u s eo fv a r i o u sr e a s o n s ,t h ea c a d e m i cr e s u l t so fy c mw e r en o t e n o u g h 1w o u l df i n do u tw h a ti sad r e a mo fy o u n gc h i n at h o u g hr e s e a r c h i n ga b o u tt h e y c mf r o md i f f e r e n ta s p e c t s ,s u c ha st h e o r e t i c a lt h o u g h t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p a r ti ,i tw a si n t r o d u c e dt h a tb a s i cs i t u a t i o n a b o u ty c ma n dy c a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i tw a sd e s c r i b e st h a tm a i ns p i r i ta n df a m o u s p e o p l ea tt h a tt i m e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 ,i tw i l lr e v e a l e dw h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w a sm a d et ot h e n e wl i t e r a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b yy c m ,e s p e c i a l l yf r o mt h ep o e t r y , f i c t i o n ,d r a m a ,e s s a y s a n dc o m m e n t s ,w h i c hw a s n e g l c o t e dl o n g - t e r m k e y w o r d s :y o u n gc h i n a ;m o n t h l y ;l i t e r a t u r e ;s p i r i t n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五堕盟垡数:尘生生国:茎想 = 笪尘生生国滏目到塑拯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 签字日期:如四年矸月巧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秀蕴 签字日期:如彳年4 月2 f 日 导师签名:舞惕 签字日期: 呷年午月丛日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少年中国月刊的基本情况 第一章少年中国月刊的基本情况 一、少年中国学会及其最重要的刊物少年中国月刊 五四时期涌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青年团体。筹备于1 9 1 8 年,成立于1 9 1 9 年 7 月1 日的少年中国学会作为其中一个人数最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青年社 团,几乎聚集了当时全国各地的青年知识分子。其发起人是王光祈、曾琦、李大 钊、周太玄、张梦九、雷宝菁等人,其主要出版物是 :少年中国月刊。 到此为止似乎一切正常,属于很典型的五四青年团体。但它又很不平凡,隐 藏着极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少中学会的成员数量是五四类似团体里最多的,成分 相当复杂。有后来成为共产党人的恽代英、邓中夏、杨贤江、沈泽民、高君宇、 刘仁静、赵世炎、张闻天、黄日葵、毛泽东;有成立青年党的曾琦、左舜生、李 璜( 并称青年党的曾、左、李) ,余家菊、陈启天等人;而在科教文艺方面的名学 者也很多:朱自清、宗白华、康白情、田汉、郑伯奇、李初梨、方东美等人。实 业家有卢作孚。据资料统计,先后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成员共有1 2 1 人,最后 会员数为1 1 2 人,中途退会7 人,去世2 人。后世学者发出感叹,“光是看到这 样一些人,曾经聚集在同一个学会里,就足以叫我们惊异了,再想想他们后来在 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就更令人惊叹。以至于4 0 年代时就有一种说法:当 今中国,已成“少年中国学会”的天下了。 少年中国学会自成立之日起,很重要的一项社会活动就是编辑出版事业。最 重要也是投入心血最多影响最大的刊物当属少年中国月刊。从1 9 1 9 年7 月 1 5 日创刊,到1 9 2 4 年5 月停刊,少年中国共出4 卷4 8 期。少年中国月刊 的内容丰富,涉猎文学、政治、经济、社会、哲学、宗教等多种方面,实为综合 性刊物。编辑和作者多是当时少中学会的会员,也有请来的专门领域的学者。月 刊的视野开阔,思想先进,是五四时期的先进刊物。它如今也是研究少中学会以 及当时的思想文化文学发展的直接而丰富的材料。 二、学界研究现况及某些遗憾 今天国内学界对少年中国学会的研究已经有一些优秀的成果,比较有成就的 学者有吴小龙、李永春等。但研究少年中国月刊的很少,几乎都是在少年学 会的大框架下附带进行的。并且多是以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对少年中国j 月 刊与新文学关系的研究非常稀少,几乎没有。这是非常遗憾的,因为作为少年 。吴小龙:毛泽东与少年中国学会,炎黄春秋2 0 0 2 年7 期,p 5 3 。名单详见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名单,五四时期的社团( 一) ,三联书店,1 9 7 9 年版p 2 3 9 p 2 4 1 o 吴小龙:毛泽东与少年中国学会,炎黄春秋2 0 0 2 年7 期,p 5 3 1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少年中国月刊的基本情况 中国月刊集合了一批后来成名成家的青年作者,几乎在每一种文学体裁上,都 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人物。他们当时表现出来的对新文学的一些观点看法和文学创 作,对于后来研究作家个人思想发展和文学整体格局发展流变都非常有帮助。可 以说这是一座有待开掘的宝藏。 另外有些学者也有这样的倾向,对于少中学会整体持肯定态度,但对少中学 会各个会员的评价则是天差地远。如今依然有这样的表述:从少中学会成立的那 一天起集结了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人员复杂,各阶级很快出现了分歧。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说,阶级分析法有很强 大的作用。但我认为把这种方法简单地带入对少中发展的研究是不谨慎的,得出 的结论也简单粗暴了一些。忽略了2 0 年代大的历史环境,也忽略了少中本身具体 的发展情况,有胜利者书写历史的嫌疑。当初志同道合聚在一起的青年们最后如 何各奔东西,还得尽量回到历史的现场才能得到答案,而非隔着几十年的沟壑的 臆想和推测。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从少年中国月刊看时代思想文化的变化 第二章从少年中国月刊看时代思想文化的变化 作为时代风云的产物,少年中国月刊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反映时代思 潮的汇集与变迁的一面镜子。从1 9 1 9 年到1 9 2 4 年的出版时间内,可以说它上面 的文章汇集了当时几乎全部有所影响的观念和思潮。它的源头,少年中国学会内 部的历史变迁更是对少年中国月刊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先简单地梳 理一下少中学会的历史。然而作为一个存在时间长达七年的青年学生团体,少中 学会从1 9 1 8 年开始筹备,到1 9 1 9 年7 月正式成立,再到1 9 2 5 年的实际解散,这 中间出版刊物、召开会议、社会实践、人事改动几经沉浮变化,主流思想观点斑 驳复杂,若要一一细究起来是极为琐碎与复杂的。何况对学会历史的仔细研究并 不在本文想达到的目标里面。所以本文打算从少年中国月刊出发,在少中学 会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截取几个重要的历史拐点和几个关键的人物,以一个个横截 面的形式,尽量还原历史的现场,以此揭示流动变化的思想潮流。 一、少年中国月刊与梁启超的渊源 提到“少年中国 四个字,首先不能不提的就是梁启超于1 9 0 2 年在新民丛 报上发表的振聋发聩之作少年中国说。梁公心目中的少年中国,“红日 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泄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 震惶,鹰试翼 这是何等宏大的气魄和兴旺景象! 此文一出,对当时颓败 萧条,越发不振的衰败时局无疑是一声棒喝,应者云集。可以说“少年中国梦 不是梁公一个人的梦想,而是当时稍微有点抱负有点理想的国人共同的梦想,特 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只是借梁公汪洋恣肆的文风,将其最大能量地表达了出来。 而少年中国学会所秉持的理想和理念,很大程度上明显师承于梁公。少年中 国月刊第一卷第一期的本会通告里这样写道,“本会于七月一日开成立大会 将规约第二条原文本学会以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 移末世风气为宗旨。修改为本学会宗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 造少年中国一。圆可以看出修改之前,也是学会筹备时准备的目的直指转移末世 风气,振作少年精神。后来的修改文本强调了“科学 ,更是把目标换成了创造“少 年中国 这样模糊而充满诱惑的想象。 事实上,梁启超本人和学会的关系也颇有师与生的味道。1 9 1 8 年7 月,少年 中国学会即将筹备的时候,学会重要的发起人曾琦就两次拜晤过梁启超,把学会 章程呈递给他,并且代表少中学会邀请梁氏做学会的赞成员,希望得到前辈名流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饮冰室文集,中华书局,1 9 8 9 年影印本 。详见少年中国学会消息,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一期。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从少年中国月刊看时代思想文化的变化 的支持。回自然梁公对这帮年青人是非常鼓励的,认为“当此人欲横流,学问衰 落之时,青年诸君继往开来之责任日益重,诸君毅然有志于是,国之福也。” 在 鼓励的同时,梁公还应邀担任了学会内类似荣誉会员的职务。应该说在少中学会 草创初期,梁启超先生这块牌子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非常强大,或者换而言之他提 出的那种“少年中国”的期望感召力非常强大,非常诱人。值得注意的是,梁启 超一直对少年中国学会的发展和少年中国月刊保持着关注,与发起人曾琦的 私交也不错。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着师与生的意味。但少中学会的青年们对梁公“少年 中国梦”,从来都不是无条件地全盘接受继承。李大钊在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三 期的刊首文章“少年中国 的“少年运动 ,就明确地指出,“我们的理想,是 在创造一个少年中国我们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不是死板的模型;是自由 创造,不是铸定的偶像,是活动的生活。我想我们少年中国的少年,人人理 想中,必定都有一个他自己所欲创造而且正在创造的少年中国:你理想中的少 年中国和我理想中的少年中国不必相同;我理想中的少年中国又和他 理想中的少年中国未必一致。可是我们的同志,我们的朋友,毕竟都在携手 同行,沿着那一线清新的曙光,向光明方面走那光明里一定有我们的少年中 国在,我们各个不同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一定都集中在那光明里成一个结 晶,那就是我们共同创造的少年中国一。 李大钊这一段真诚而感性的话,道 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少年中国”是一种宽泛的理想认同,但实际上在每个 人那里,“少年中国 又是有差异的。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日后在学会同仁之间, 各种主义的并存与激荡冲突越来越激烈。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讲,梁公的“少年中 国梦 对这一群年轻的继承者来说,更多的是情感层面上的召唤与感应。就好比 一个远远可见的桃源圣地,但通往桃源的路怎么走? 有几条? 哪条才会最终达到 目的地? 这些都是靠年轻的继承者们流血流汗去闯才能得到答案。 二、少年中国月刊与乌托邦式的社会改造思想 ( 一) 工读互助团的发表 1 9 1 9 年的少年中国月刊第1 卷第7 期里,有一篇叫做工读互助团文 章,作者王光祈提出了一种让青年学生们聚在一起工读互助的新的生活组织方式。 并为这个想法做了周密的规划,设计了宏大又具体的整体构想。这就是在1 9 1 9 年底发起的一次历史短暂却影响深远的乌托邦式的社会改造实践“工读互助 。沈云龙:曾慕韩先生日记选,台北:文海出版社,1 9 6 6 口粱启超;致少年中国学会诸君,少年中国学会会务报告,p 2 1 o 李大钊:r 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少年中国第一卷第三期 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从少年中国月刊看时代思想文化的变化 运动 。这次运动不仅是发起人王光祈生命里的转折点,同时也是研究当时社会改 造思想时绕不开的一个重点。 现在看来,青年王光祈发起“工读互助运动”的直接诱因是他参加因经济困 难而自杀的北京高师学生李晟的追悼会后,深有感触,而希望做点实事,“为苦学 生开一个生活途径 。但在这之前,学会同仁左舜生于1 9 1 9 年7 月在上海时 事新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小组织的提倡的短文,就提出建立“小组织”,目的 就是让青年诸君出了校门之后,在“现在的恶社会保得人格的不堕落与经济的 独立,“与恶势力奋斗到底”。这里的小组织就是“由少数同志组成一种学术事业 生活的共同集合体 。王光祈对此表现出了强烈的响应,曾致信左舜生讨论“小组 织”,行动力极强的他在这件事上也没落后,提出了组建“菜园子”的具体构想。 即“在距城市不太远的乡下,购个小菜园,十几个人一起,种菜,读书,工作, 每天种菜两小时,读书三小时,其余做娱乐读报之用,过着远离污浊社会的新生 活 。王光祈将这次自己和左舜生的通信,以及左舜生的文章和其他会员的意见, 通通登在了少年中国月刊第一卷第二期,名为讨论小组织问题的社员讨 论板块里。“小组织”的讨论可以说是后来“工读互助团 的预演。 1 9 1 9 年1 2 月4 日,王光祈在北京晨报上发表城市中的新生活一文, 提议“组织一种男女生活互助社团体,正式提出了工读互助团的倡议。此提议 一出,马上在当时的青年人中间得到了爆发式的热情响应。文章发表不到两三日, 便有本地的几十封来信。过了个把星期,外省青年们的来信也纷至沓来。不久李 大钊、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一批社会知名人士纷纷表示支持。工读 互助运动似乎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此时,前面提到的那篇少年中国月刊上的 工读互助团应运而生,成为日后活动的纲领性指导文章。据资料显示,北京 地区的就有超过百名的青年报名参加工读互助团。还有外省青年千里迢迢赴京参 加工读互助团,这其中有名的有杭州的施蛰存和俞秀松。可见这种新式的生活组 织形式对于一般青年有多么大的诱惑力。接下来几个月,上海、天津、武汉、南 京、广州、扬州等几个大城市的青年纷纷效仿,以北京工读互助团为模版展开运 动,一时间影响颇大。毛泽东参观北京工读互助团之后,决定去上海参加彭璜等 人组织的工读新生活。而就在北京工读互助团出现重重危机,行将解散之时,毛 泽东还计划回长沙组织“自修大学 或“工读互助团”,可见对这种新形式组织的 信心和期望。圆 细读那篇发表在少年中国的工读互助团,看得出王光祈在文章中先明 。王光祈:工读互助团,少年中国1 卷7 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 ,湖南出版社1 9 9 5 年版,p 4 7 5 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从少年中国月刊看时代思想文化的变化 确提出工读互助的目的,是“为苦学生开一个生活的途径,为新社会筑一个基础。” 然后一口气写出了五条理由,接着事无巨细地罗列了十八条实行办法。而他为“工 读互助运动 列出的理由有:为青年男女出了校门之后,帮助其在危险的社会“与 黑暗势力奋斗 ;训练独立生活能力;给“为境遇所迫,不能读书”的青年创造自 由读书的环境;为将来的新社会“养成一种互助劳动的习惯 。而最后的一个理由 就是:“我们天天在文字上鼓吹改革社会,从未有改革社会的实际运动。这种互助 组织,便是我们实际运动的起点。他把这个运动是为“改革社会的实际运动”, “实行我们理想的第一步”。其实这也是少中学会的特色之处,其成员一直真诚 地探索着如何将“少年中国 理想付诸实际。而他罗列的十八条实行办法,从名 称,做团员的资格,工作与读书时间的分配,到收入共有,各种资费的分配,以 及团内的各种文体设施,纪律道德,都做了具体而微的规划,细节得甚至有琐碎。 现在读起来,你会充分感受到一个热衷于制定浪漫理想规划的时代青年的热情。 当时的北京工读互助团的章程以王光祈的工读互助团为纲领性文件,而各地 的工读互助团又均以北京工读互助团的章程为蓝本。足见王光祈的以工读互助改 造社会的思想对当时的青年学生影响之大。 一度被国内研究者简单划归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的王光祈,是少中学 会重要发起人之一。作为当时典型的五四爱国青年里的一个,更难能可贵的是, 王光祈还是一位能把激情转化为行动的实践派人士。少中学会初创期,人员稀少 组织松散,可以说是王光祈主持大局,无论是编辑出版刊物,还是各种繁琐的会 务,这个1 8 9 2 年出生于四川温江一个诗书传统家庭的青年都凭借极大的热情一肩 挑,把这个刚刚起步的青年社团活动慢慢弄得有声有色。1 9 1 9 年7 月少年中国 月刊开始出版期间,有研究表明实际上,少年中国的前七期的编辑出版都是由 认真负责、扎实苦干的学会发起人王光祈一人担任的。当时担任编辑主任的李大 钊忙于教职、副主任康白情忙于学生运动。 这样巨大的工作量,都被王光祈的 。激情所消化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热情的筹划者和发起者,才能使少年中国 月刊和少中学会吸引到越来越多的青年。 在众多给予工读互助运动以帮助的社会名流里,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 大钊等的支持最直接而有力,因此可以说是工读互助团的发起人。蔡元培还直接 称赞少年中国学会是各种集会中最有希望的团体,“现在少年中国学会的工读互助 团是从小团体脚踏实地的做起,要是这种小团体一处一处地布满了,青年求学的 问题便可解决要是与世界各团体联合起来统统一致了,那就世界最大问题也统 。王光祈: 工读互助团,少年中国l 卷7 期 。吴小龙:少年中国学会的出版事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 0 0 6 年1 期,p 1 1 8 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从少年中国月刊看时代思想文化的变化 统解决了,这岂不是最大的希望么? 红极一时的“工读互助团”,由于其从诞生之初就具有的鲜明的空想性,与历 史上大多数乌托邦试验一样,其结局是不难想象的。短短三四个月时间里,一开 始团员们还凭着一股热情试验新生活,但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团员们既无生活能 力又无劳动技能,且不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这些自由组合起来的青年还缺乏 过集体生活的思想准备和习惯。北京工读互助团的几个组就先后陷入经济紧张, 人心涣散的局面。最终第一组于1 9 2 0 年3 月宣布失败,接着其它各组也先后解散。 风起云涌的工读互助运动开始陷入低潮。但其对社会思想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带 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 二) 工读互助运动事后的反思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工读互助运动的失败,当时的当事人们有这么几种反思观点。一是以王光祈 为代表的想法,认为工读互助团的失败“是入的问题,不是经济问题”,“就是不 善经营,不善计算,不善办理,别无他故。 这种观点认为工读互助团的大方向 是对的,是走得通的,只是在人员选择,办理经营方面出了岔子。这种想法,在 很多年后,在他与友人的通信中还可以看出。二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想法。他认为 互助运动的组织和参与者对工读运动附加了太多“工读”之外的沉重使命,“主义 提得多,“问题 解决得少。“北京工读互助团的计划的根本大错就在不忠于工 读两个字,发起人之中,有几个人的目的并不注重工读,他们的眼光射在新 生活和新组织上因此他们只做了一个工的计划,不曾做读的计 划。”。紧接着,胡适从其留学的切身体验对工读互助运动的组织者提出了批评, “我也是北京发起人之一,但我是见惯半工半读的学生生活的,觉得工读主义 乃是极平平无奇的东西,用不着挂什么金字招牌我当时赞成这种有组织的 工作,是因为我希望有了组织可以使工读容易实行我希望用组织来帮助那极平 常的工读主义,并不希望用这种组织来另外产生一种新生活、新组织m ,“ 工读主义只不过是靠自己的工作去换一点教育经费,是一件极平常的事一一美国 至少有几万人做这事一一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新生活”但“例如北京的互 助团,至今还不能解决工读两个字,但是他们对于家庭、婚姻、男女、财产 等等绝大问题都早已有了武断的解决,都早已定为成文的戒约了! ”胡适发出 这样的批评并非毫无道理,从当时的发起人到组织者到实行者,多少凭着一腔热 情办事,不仅像王光祈所说不善经营,更重要还是被这种脱离社会实际的漂浮的 “新生活 所吸引。而这种空想式的“新生活 到了冷酷的现实面前,必然会遭 。蔡元培:工读互助团的大希望,少年中国一卷7 期 。王光祈:为什么不能实行工读互助主义,新青年,七卷5 号 国胡适:工读主义试行的观察,见胡适文集,p 5 6 0 - p 5 6 1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从少年中国月刊看时代思想文化的变化 到无情的打击。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想法,则是认为社会需要根本改造。这种想 法以戴季陶和工读互助团第一组成员施蛰存等运动亲身经历着为代表。戴季陶的 表述,颇受当时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在资本家的生产方式以世界的强力压迫 着自由劳动者的时代,无论什么人,没有不受这一强力的支配威迫各人的社会 生活,妨碍学生的自由思想,为主的并不是家庭,不是官厅,不是学校,只是资 本家生产法所代表的财产私有制在这一种社会组织的下面,要想用很小一部分 人的能力,一面做生产的工,一面达求学的目的,在事实上时做不到的而且以 不熟练的工作能力,不完全的幼稚的生产机关,要想独立回复资本家生产制所侵 蚀的剩余劳动时间,更是做不到的。 施蛰存以亲历者的体验,得出了“二 个很大的教训”:“一、要改造社会,须从根本上谋全体的改造,枝枝节节地一部 分的改造,是不中用的二、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以前,不能试验新生活:不论工 读互助团和新村。” 这三种反思,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自然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如果放弃对 哪种观点更正确的简单求证,单单看这三种反思所带来的影响,就会发现这样一 种有趣的现象:三种思路都有年轻的继任者,沿着前人未完成的路,继续走下去。 事实上,谁也不是先知,只有历史能证明,哪条路才是时代的最终选择。从这个 意义上来说,“工读互助运动 并没有结束,反而是一个历史的中间环节。对于以 后的人们带来许多的启发。 工读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这样一次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的实践对于社会思想 文化艺术各方面,特别是在青年们里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工读互助活动展开期 间,以及随后的一段时间,出现了描写这一事件或者对类似新生活表示向往的各 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了。少年中国月刊上,就有会员写的白话新诗,虽艺术 性不高,但却表现出了一种空想社会主义倾向。这可能也是后来描写革命描写新 生活向往的革命文学的一种遥远的源流。 ( 三) 发起人王光祈的个人命运及其社会改造思想的影响 “工读互助运动”,可以说是“少中”学会对外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一次社会实 践,也是聚集在一起的青年们关于“少年中国这个梦想的第一次集体实习。其 中得出的经验教训,让更多的人走得更远。但对于此次运动的重要发起人王光祈 来说,这次社会实践也是其人生重大的转折点。在工读运动完结之后,王光祈出 国留学,到德国攻读音乐,前后生活了十六年,成为中国第一个留德音乐博士, 翻译、撰写了近2 0 种音乐方面的著作,提出“音乐救国”的主张,为中国的音乐, 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直到最后客死伯恩大学。 。戴季陶:工读互助团与资本家的生产制,见 五四时期的社团( 一) ,h 0 5 ,p 4 1 2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从少年中国月刊看时代思想文化的变化 旅德时期的王光祈,对于少中学会的事务还是非常热心,经常为少年中国 月刊撰写稿件,策划话题。还常常以会员通讯的形式,在月刊上与国内的会员就 热点的社会话题进行沟通。即使是在学会会员因政治意见不合,濒临分崩离析的 1 9 2 6 年春,在寄回给学会改革委员会的审查统计表中,他是唯一不希望开除政治 意见相异的成员,并仍将少中学会视为一个社会团体,提出具体改革方案的会员。 面对自己曾苦心经营的学会,他当然希望维持。并为当时会中的持国家主义观点 和持共产主义观点的会员们平和共处,处理会务想出了折中的方案。但是由于两 派长期的理论争执导致情感的恶化,这一方案已经不可能实施。最后他投入许多 心血的学会未能持续,七年的路走到了尽头。这对他的打击颇大。但是因为他的 个人魅力,许多会员即使立场不合,但对他十分喜爱。后来不幸英年早逝,许多 人都写过关于王君的回忆文章,为这位昔日同会谊友感到惋惜,颇为情深。 从热衷于创造“少年中国 的热情的社会活动家,转变为后来的埋头研究音 乐学理论的专家。王光祈的转变,也可以视为时代思潮的变迁在个人身上的缩写。 他受“工读互助运动 失败的打击很大,到后来1 9 2 6 年学会的实际分裂,他逐渐 对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厌倦情绪。这背后其实隐藏的是,“天下大同”式的空想社 会主义在时代面前走不通的现实,以及学会发展到后来,由于共产主义派与国家 主义派不可调和的从理论到实践的矛盾,必然导致分裂的结果。 再加上他在组织工读互助运动期间和家庭断绝了一切关系,以及在个人情感 生活上的受挫,性格愈加孤僻。1 9 3 5 年,蒋介石曾致电德国使馆,要求重用王光 祈,他并未接受。最终都是在书斋里研究音乐救国之路,而不再涉足实际政治生 涯。这导致如今对于王生的评价,大多都是正反两方面,一方面肯定其是五四爱 国青年的典型,另一方面又不满其暴露出来的“阶级软弱性”。其实王生的社会改 造思想,也只是当时众多救国路线中的一种。就如同一道数学题的不同解法一样, 为如何前往“少年中国的理想王国,提供了一种不同的选择。而每个人性格上 的弱点,更不能成为所谓阶级软弱性的佐证。 学界对王光祈的研究的开端,是从他英年早逝后开始的。1 9 3 6 年,曾同是学 会会员的黄仲苏为纪念他,写了王光祈与少年中国学会一文,比较全面阐述 了王光祈在少年中国学会成立、发展、分裂过程中的活动和作用。同年出版的王 光祈先生纪念册则是研究王光祈的重要史料,它收录了许多王光祈生前好友, 特别是少中学会会员的回忆文章,很多都谈起了王光祈与少年中国学会的关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学者的著述多一些,郭正昭、林瑞明合著了王光祈 的一生与少年中国学会五四人的悲剧形象极其分析,极为全面地叙述了王光 祈从建立少年中国学会,到发起工读互助团,再到旅学于德国1 6 年的生命历程。 八十年代以来,内地学者对王光祈的研究也开始了;出过王光祈的传记,但都是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从少年中国月刊看时代思想文化的变化 音乐界同人为纪念他而作,与少中学会的关系不大。李新、陈铁建在1 9 8 3 年出版 的伟大的开端中专门谈及王光祈和北京工读互助团。而彭明的五四运动史 专章讨论了“工读互助团 。1 9 8 4 年国内召开了王光祈学术研讨会,从此对王光 祈社会改造思想的研究开始铺开,著作日丰。1 9 9 2 年和2 0 0 2 年国内还召开过两 次王光祈诞辰周年纪念会,但也主要探讨的是王光祈的音乐思想。此外,部分日 本学者也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对王光祈社会改造思想进行了专向研究,出版了一 些著作。 三、少年中国月刊与宗教问题讨论 如果说对于“工读互助运动 这个历史横截面的解剖,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 当时的社会改造思想,以及对社会文化文学各方面的影响。那么在1 9 2 0 年4 月间, 由学会发起人曾琦挑起的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意外地带来了新文化运动以来讨 论宗教的第一次热潮,也是少年中国学会内部不同思想碰撞融合学习如何共处的 实验。更可以让我们一窥时代氛围,以及时人的精神气质。 ( 一) 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 1 9 2 0 年4 月2 8 日,学会巴黎分会会员,也是学会发起人的曾琦写信给北京 的总会评议部,就学会入会人员的宗教信仰问题进行询问,“凡有宗教上信仰的人, 是否绝对不得介绍加入,抑或仍依信教自由之旨,但以合格为限”,希望评议部“有 所声明,以免后来争议 。 当时评议部换届改选,没有及时答复。7 月1 7 日, 曾琦在致左舜生的一封信中明确建议:“凡不学无术及有宗教上迷信之人,皆不得 绍介入会。 这时学会换届改选已经结束,左舜生当选为评议部主任,李大钊、 恽代英、杨贤江、余家菊、黄玄、孟寿椿等人当选为评议员。会务会上,左舜生 提出7 条建议,其中第五条内容:“巴黎同人提议,凡有宗教信仰者,不得介绍为 本会会员。主张赞成巴黎同人提议,并主张已入本会而有宗教信仰者,自请出会。 这条建议经评议部全体成员讨论一致通过,并以“评议部纪事 的形式刊登于少 年中国第2 卷第4 期。 。 这一决定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引起学会部分会员的激烈反对,引起学 会圈子内一场热烈的讨论。不久讨论范围扩大,学会会员在北京举行了3 次宗教 问题演讲大会,依次分别延请了周作人、王星拱;梁漱溟;屠孝实、李石曾。演 讲均收入少年中国“宗教问题号 。他们还发起了西方学者所著的圣经批 判著作的翻译,并且在少年中国出了3 期“宗教问题号,共刊出2 7 篇讨论 。黄民文:王光祈的社会改造思想研究,湘潭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2 0 0 7 。曾琦:曾琦致评议部,会员通讯,少年中国月刊,二卷1 期 。曾琦:曾琦致左舜生。会员通讯,少年中国月刊,二卷3 期 1 0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从少年中国月刊看时代思想文化的变化 宗教问题的文章和演说词。并且请来当时正在中国讲学的罗素( b e r t r a n dr u s s e l l ) 以及巴黎大学中国史教授格拉内( m a c e lg r a n e t ) 、社会学教授布格( c e l e s t i n b o u g l e ) ,和小说家巴比斯( h e n r ib a r b u s s e ) 以不同形式参加讨论。还请来了梁 漱溟、周作人、刘伯明等中国学者参加讨论。可以说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以来, 关于宗教问题的第一次比较冷静及全面的讨论热潮。 ( 二) 宗教问题讨论的导因曾琦及其国家主义思想 这次争论的直接导因是曾琦的建议。作为学会的重要创立人之一,王光祈的 挚友,曾琦因其后来特殊的政治身份,内地学界的研究成果一直不多,如果提到 也多是戴着反对进步势力的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的固定面具出现。不得不说这 是一种遗憾。 作为王光祈的同乡同窗,早年的曾琦离开四川赴日留学,并在留学期间萌生 创立少年中国学会的念头。前面提到的张梦九、雷眉生、陈愚生都是和曾琦一起 在东京萌发创立少年中国学会设想的青年。当时的曾琦非常推崇意大利复兴与德 意志统一时出现的杰出领导人物。1 9 1 8 年5 月,留日学生为抗议段祺瑞政府与日 本签订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在日本集会时遭日警镇压,后来基于义愤, 约有两三干名留日学生罢学归国。曾琦就是这次留日学生归国运动的骨干。归国 不久的曾琦,与王光祈等同窗旧友开始筹备学生青年团体。起先,他们只是想寻 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构想以学术研究为主。最开始曾琦建议学会取名“复兴社 , 但王光祈则强力支持取名为“少年中国学会”。随后他们为少年中国学会拟定了 “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 等主旨,等学 会正式成立时,改成了“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 。 就曾琦个人而言,他会非常关心会员的组成,对入会资格提出建议,并非偶 然。这位学会创立者当初对于入会人员的标准,要求就非常严格。在会务报告发 刊词和后来的少年中国月刊创刊号上,就对会员的品质品行以及学术能力 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本会取人,抽象的条件,要有特性、特操、特长三种;具 体的条件,最上者要能著书,其次要能作论,再其次要能作学术谈话”,圆“非有 特性、特操、特长三者具备,莫得而入,以防其滥,尤惧团体精神之或涣也。因 此创会之初,入会手续十分严格。一个想入会的会员,必须有五个会员介绍( 后 来改成两个) ,经评议部认可,方可成为学会会员。凡会员均须于文科、理科、;- i - 科、农科、医科、商科、政治科、法律科、经济科中选择- - i - j 从事研究。征求女 会员则以“有品行而能著作 为唯一条件。 会员如有违背学会宗旨、信条,对 。王光祈:少年中国运动序,少年中国月刊,一卷一期 。曾琦:致太玄、幼椿,会员通讯,少年中国一卷1 期 西曾琦,会务报告发刊词,会务报告 1 1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从少年中国月刊看时代思想文化的变化 会务漠不关心或借学会谋私利,或有嫖赌及其他不道德行为,或人格中有重大污 点,或接近、加入其它政党派系、妨害学会名誉者,学会可加以警告,令其悔改, 乃至将其除名。曾经在少年中国月刊第一卷连载翻译小说野犬呼声的会 员易家钺,就因屡犯私生活问题而自请出会( 详见少年中国三卷一期,学会 消息部分) 。具体标准有:“( 一) 纯洁;( 二) 奋斗;( 三) 对于本会表示充分同情 回。因而可以看出“少中 学会在起领导人的带领下非常重视个人纯洁高尚个性和 锻炼奋斗精神。对这种高标准和严格的筛选,曾琦非常自豪,常自励并励人。在 去法国留学之前,他对学会同人说过这样的话:“守着我们的奋斗、实践、坚忍、 俭朴四个信条,向着我们所认定的教育、实业两条大路,依着曾文正的大处着 眼,小处下手,规模宏大,条例细密四句格言,一步一步的往前作曲只要我 们的同人不会一个个都死尽,我们理想的少年中国,终必有实现之一日。 曾琦如此重视会员素质与筛选问题,则与他个人的“少年中国”理想观念观 密不可分。也是他对当时中国青年实际存在的种种缺点的有着成熟认识的体现。 在文章国体与青年中,他详细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堕落迷惑自杀青年 的深层原因,提出了时代青年提高自身修养的三个办法:“正观念 、“定志趣 、 “炼精神 。又在文中极其推崇意大利复兴英雄加富尔的坚忍精神,提倡青年们的 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和求知精神。并以“少年意大利 为楷模,建立少年中国学 会。提到曾琦的思想脉络,就不能不提到他后来坚持并加以身体力行的国家主义, 这与他从青少年时期就推崇的少年意大利党有很不小的关系,因为少年意大利运 动本来就是少年意大利反抗奥地利首相的神圣同盟的国家主义运动。但其实“国 家主义 的提法早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出现,梁启超曾在答客难里说,“有世界 主义,有国家主义。无义战,非攻者,世界主义也;尚武敌忾者,国家主义也。 世界主义,属于理想,国家主义,属于事实,世界主义,属于将来,国家主义, 属于现在。今中国岌岌不可终日,非我辈谈将来,到理想之时矣到民国初年, 国家主义的提法更加流行。一些政党将其列入党纲。这里的“国家主义,有着 优先考虑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反对外来压迫的含义,因而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 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思想潮流。在英文和法文中,“国家主义 都是一个单词: n a t i o n a l i s m 和n a t i o n a l i s m e 而这个单词一般翻译为“民族主义”,而译成“国家主 义”是时则大多是用以特指颇有军国主义色彩的德意志式的国家主义。“国家主义” 和“民族主义”看似差不多的内涵和定义,特别在西方,但是中国的国家主义者 们出于自身的需要,对着两者有着严格的区别。学会后来以曾琦、李璜、陈启天 等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派 们就曾做过区别,国家主义派的理论家李璜就曾从四 m 曾琦:致太玄、幼椿,会员通讯,少年中国一卷1 期 曾琦:留别少年中国学会同人,少年中国一卷3 期 1 2 西南大学硬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从少年中国月刊看时代思想文化的变化 个方面强调了两者的不同:首先,“近代国家的内容不是民族两个字所能包含,所 能代表的领土主权之意很是重要,常常是几个民族同保一个疆土,同 拥一个主权,文化相容这是近代国家的稳固基础;其次,有人因国家主义的 提法似有帝国主义( i m p e r i a l i s m e ) 和军国主义( m i l i t a r i s m e ) 的一位,姑译之为 民族主义,也不必,因为在百年历史上这三个主义常常是对头冤家,不能混为一 谈。第三,在构造上( 国家两字) 也特别能形容出近代n a t i o n 这个意思,“国 字照 说丈上的解释,从口从戈,取人执戈以守土圉之义。“完全没有分辨血族 的想法不必用民族主义 。第四,“有人说民族主义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所提倡 的一民族一国家的主义。如果这样,便与我们所提倡的国家主义是两回事 , 。我们既以国家为单位,而对于已经同化在一个国家下的各民族辨不赞成他们分 离了。我们是同处于一个现状,患难相共的。我们今日言救国,不只是救汉 族,是连满蒙回藏各族一齐要救 。由这几条,特别是最后一条可见,国家主义 派也是以追求国家主权独立和民族独立自由为目标,虽然有着不同,但其实质还 是一种。民族主义,一种“民族主义 的同义词。 后来的曾琦在学会成员意见分歧加大,学会渐渐实际“解体”后,坚持他的 “国家主义 ,开始发起“中国青年党 ,继续实践他的“少年中国 之梦。在宗 教问题讨论发生两年多之后的1 9 2 3 年1 2 月,“以推翻军阀,改良社会,振兴国家, 促进大同为宗旨 的中国青年党发起成立了。曾琦在建党宣言里,这样写道,“昔 意大利之再造邦家,实成于少年意大利党之手吾国青年之有血性者,宁能无 所感奋哉嚣这段话的精神气质像极了当初建立“少年中国学会 时的宣言。只是 从学会到政党,曾琦跨出了正式参与时局改革的实质性的一大步。但同时也与学 会中持社会主义观点和持学术倾向不参与政治的两种立场的会员们的分歧越来越 大,其中学会里国家主义派和共产主义派的争论,直接导致了最后学会的瓦解离 散。出于政治立场和理论的不同,以曾琦、左舜生、李璜为代表的国家主义派反 对阶级斗争、宣扬劳资合作,反对国际主义、否定世界无产阶级联合的论调,和 以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派有着严重的分歧。特别是在对 待苏俄的态度问题上,双方是不可调和的。国家主义派多认为苏俄也是侵华势力 的一种,须严加防范,并认为其支持共产国际运动实质是为了其自身利益。而将 苏俄视为同志的共产主义派当然无法接受这样的观点。后来国内学界一直对曾琦 以及其相同观点者研究不多,评论不高,与其政治立场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可 回避的事实是,中国青年党作为一支不掌握军队和政权的政党势力,在4 0 年代发 展成为国民党和共产党之外的第三大政党势力。这从某种侧面印证了,他们的观 点和理论在当时还是有很大的市场,为很多人所接受的。 o 李璜:国家主义正名,国家主义论文集,第一集,p 2 6 p 2 7 1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从少年中国月刊看时代思想文化的变化 ( 三) 从宗教问题讨论看时代学人的精神气质 继续回到宗教问题的讨论。曾琦提出的具体反对建议,则与时人对于宗教的 普遍认识有关。2 0 世纪2 0 年代,国内政治格局变化,外来宗教长驱直入,对于 民众有一定的蒙蔽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外国侵略者的利益。加上宗教往往 与迷信活动混在一起,新文化运动起来的一批的知识青年一般对宗教问题有着本 能的抗拒。这表现在“少中学会成立之初,左舜生、李璜、周太玄等人对于宗 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