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天津滨海新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天津滨海新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天津滨海新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天津滨海新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天津滨海新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企业集群是指一群从事同一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定区域经营的经济现象。波 特曾指出对于企业集群的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如何维 持和提升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则是企业集群研究的重要领域。天津滨海新区企业集群的 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提升其竞争优势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构建企业集群竞争 优势的动态分析模型,吸取国内外典型企业集群的成功经验和启示,提出了提升天津滨 海新区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战略路径和具体实施方案。本文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二章) ,主要对国内外关于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研究现状进行分 析,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对滨海新区企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其优势、劣 势进行分析,提出滨海新区在发展企业集群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二部分( 第三章) ,首先,通过对企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的分析,构建了企业集 群竞争优势的动态分析模型,该模型包括集群动力机制、引力机制和治理机制,这三大 机制相互作用形成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该模型也为提升滨海新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提供了理论框架。其次,选取了三个典型的企业集群案例进行分析,吸取其经验和启示, 为提升滨海新区企业集群竞争优势提供实践指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升滨海新区 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战略路径和实施方案。 第三部分( 第四章) 主要阐述了滨海新区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提升对于新区整体发 展的积极效应。具体包括:推动了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了新区创新能力的增强; 推进新区融资环境改善:有助于新区资源的整合;有助于新区优势品牌塑造和有助于新 区核心能力构建。 第四部分( 第五章) ,以提升新区汽车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 过对新区汽车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提升其竞争优势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动态分析模型实证研究 a b s t r a c t e n t e r p r i s ec l u s t e ri sak i n do fe c o n o m i cp h e n o m e n a ,i ti sag r o u po fe n t e r p r i s e se n g a g e d i nt h es a m eo rr e l a t e di n d u s t r i e sg a t h e re n t e r p r i s e so p e r a t i n gi nac e r t a i nr e g i o n 。p o r t e ro n c e 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e n t e r p r i s ec l u s t e ra l r e a d yb e c a m eo n e o ft h ee c o n o m i c , m a n a g e m e n t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h o tt o p i c s 。a n dh o wt om a i n t a i na n de n h a n c et h e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o fe n t e r p r i s e c l u s t e r s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a r e ao fr e s e a r c h t i a n ji nb i n h a in e wa r e ae n t e r p r i s ec l u s t e r si ss t i l li n t h ei n i t i a ls t a g e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h o wt oe n h a n c ei t s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h a sb e c o m et h e f o c u so fa t t e n t i o n t h r o u g hc o n s t r u c t i n ge n t e r p r i s ec l u s t e r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d y n a m i c a n a l y s i sm o d e l ,l e a r n i n g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t y p i c a le n t e r p r i s ec l u s t e r st og e ts u c c e s s f u l e x p e r i e n c ea n d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t h e ng e tt h es t r a t e g i cp a t ha n das p e c i f i c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p l a n t oi m p r o v et h e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o fe n t e r p r i s e sc l u s t e r si nt i a n j i nb i n h a in e wa r e a i n t h i sp a p e r ,t h ec o n t e n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 ( f i r s ta n d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m a i n l yt oa n a l y s i sd o m e s t i ca n df o r e i g np r e s e n t r e s e a r c hs i t u a t i o na b o u tt h ee n t e r p r i s ec l u s t e r s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a n dp o i n t so u t i n s u f f i c i e n c i e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a n a l y z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b i n h a in e wa r e a e n t e r p r i s ec l u s t e ra n di t ss t r e n g t h s 、w e a k n e s s e sa n dp r a c t i c a lp r o b l e m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 c h a p t e r3 ) ,f i r s to fa l l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s o u r c eo fe n t e r p r i s e c l u s t e r s 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b u i l d i n gae n t e r p r i s e c l u s t e rc o m p e t i t i v e a d v a n t a g e d y n a m i ca n a l y s i sm o d e l ,w h i c h i n c l u d e sd y n a m i cc l u s t e r i n gm e c h a n i s m ,g r a v i t a t i o n a l m e c h a n i s ma n dg o v e r n a n c em e c h a n i s m ,t h e s et h r e em e c h a n i s mi n t e r a c t i o ne a c ho t h e rt og e t t h es u s t a i n a b l e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t h em o d e la l s op r o v i d e sat h e o r e t i c a lf r a m e w o r kf o r i m p r o v i n gt h e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so fe n t e r p r i s ec l u s t e r s i nb i n h a in e wa r e a s e c o n d , a n a l y s i st h r e et y p i c a lc a s e sa b o u te n t e r p r i s ec l u s t e ra n da b s o r bt h ee x p e r i e n c et op r o v i d e p r a c t i c a lg u i d a n c et ob i n h a in e w a r e a o nt h i sb a s i s ,p o i n to u tt h es t r a t e g i cp a t ha n da s p e c i f i c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p l a nt oi m p r o v et h e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o fe n t e r p r i s e sc l u s t e r si n t i a n j i nb i n h a in e w a r e a t h et h i r dp a r t ( c h a p t e r4 ) ,m a i n l yt oi l l u s t r a t et h ep o s i t i v ee f f e c t sf o ro v e r a l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b i n h a ia r e ab yi m p r o v i n gi t se n t e r p r i s ec l u s t e r s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i t i n c l u d e s :t op r o m o t et h eo p t i m i z a t i o no ft h e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r e g i o n ,h e l ps h a p et h e n e wd i s t r i c ta d v a n t a g e sb r a n da n dh e l pb u i l dc o r ec o m p e t e n c i e s p a r ti v ( c h a p t e r5 ) ,t a k ea u t o m o b i l ee n t e r p r i s e sc l u s t e ra sa ne x a m p l et od oa ne m p i r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a u t o m o b i l ee n t e r p r i s ec l u s t e rt op r o v i d e t h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t oe n h a n t ei t s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k e yw o r d s :e n t e r p r i s ec l u s t e r , 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d y n a m i ca n a l y s i sm o d e l , e x p e r i m e n ts t u d 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天津理工大堂或 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 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一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划内签字日期:2 田绛f 月b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墨盗墨兰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特授权墨盗墨兰盘至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本和电子 文件。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毒丸致一 签字日期:舯 f 月罗一日签字日期:、钧护年1 月j 日 第一章绪论 1 1 企业集群理论综述 第一章绪论 1 1 1 国外企业集群理论研究脉络及相关理论回顾与综述 1 国外企业集群理论研究脉络 国外学者对于企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可分为2 0 世纪8 0 年代前和2 0 世纪8 0 年代后两 个阶段。 ( 1 ) 2 0 世纪8 0 年代前的研究 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进行,通过时间和空间的配置实现利润最 大化。 对经济活动通过空间集中实现增长( s p a t i a l g r o w t h ) 的研究最初来源于马歇尔 ( m a r s h a l l ) 、胡佛( h o o v e r ) 、艾萨德( i s a r d ) 、培鲁( p e r r o u x ) 、契尼茨( c h i n i t z ) 和米尔斯 ( m i l l s ) 。n 1 最早注意到企业空间集中现象的是区域经济学家韦伯,但是以他为代表的规 范区位理论却长期以单个工厂作为研究对象,对聚集现象没有进行本质上深入的分析。 d 3 对集聚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正式分析的是马歇尔。口1 马歇尔对集群的分析实际上来自 于亚当斯密的专业化劳动的创造性发现。马歇尔用三个原因解释了企业经营的集聚 现象:即专业化劳动力的增加、产业所特需的专业化投入品的供给增加、以及信息和思 想流动的最大化。瞄1 胡佛继马歇尔后也对集聚现象进行了分析,他将集聚利益分为三大 类:即内部规模收益( i n t e r n a lr e t u r n so fs c a l e ) 、本地化经济( e c o n o m i e so fl o c a l i z a t i o n ) 和城市化经济( e c o n o m i e s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本地化经济是由企业所在行业企业的集中形 成的,而城市化经济是由多行业的企业集中形成的,能明显观察到的通常是本地化经济。 6 】 从马歇尔到胡佛,我们可以看出早期对生产活动和产业空间组织之间关系的讨论主 要关注企业最优定位策略、运输成本和当地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以l s a r d 为代表的 新古典经济学家关注的是企业位置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交易成本由空问位置关系决 定。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企业空间集中现象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产业综合体( i n d u s t r i a l 0 1 jl a nr g o r d a na n dp h i l i pm c c a n n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c o m p l e c e s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a n d o rs o c i a ln e t w o r k s ? u r b a ns t u d i e sv 0 1 3 7 ,n o 3 ,2 0 0 0 p 51 3 - 5 3 2 。 h w e b e r , a u b e rd e ns t a n d o r td e ri n d u s t r i e n ( 1 9 0 9 ) t r a n s l a t e db yf r i e d r i c h ,c & a l f r e dw e b e r st h e o r yo f t h el o c a t i o no fi n d u s t r i e s c h i c a g o :u n i w e r s i t yo fc h i c a g op r e s s ,1 9 2 9 t ,3 jm a r s h a l l 。ap r i n c i p l e so fe c o n o n i c s b e i j i n g :c h i n a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p u b l i s h i n gh o u s e ,1 9 9 9 ! :! b l a u g e c o n o m i ct h e o r yi nr e t r o s o e c t c a n b r i d g e :c a n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8 5 p lk r u g m a n p i n c r e a s i n gr e t u r n sa n de c o n o m i c g e o g r a p h y j o u r n a lo fp o l i t i c a le c o n o m y , 9 9 ,1 9 9 1 p 1 8 3 - 1 9 9 i o lh o o v e r , e m l o c a t i o nt h e o r ya n d t h es h o ea n dl e a t h e ri n d u s t r i e s c a n b r i d g e ,m a :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 9 3 7 1 第一章绪论 c o m p l e x ) 。注产业综合体由一群相互之间拥有切实稳定关系的企业组成,这些关系通过 企业的空间布局表现出来。在这种组织体中,每个企业所生产和消费的产品特点是已知 的,因此为了进一步分析需要的信息就是空间交易成本和空间距离,以及由企业投入一 一产出决定的企业生产函数的性质。【7 ,从本质上讲,产业综合体是静态的、封闭的和可 预测的,它主要考虑的是节约生产过程相关的所有成本,综合体内的所有企业为了建立 恰当的交易联系进行了充分的资本投资,以固定资产和研究资本的形式体现出来。u 从马歇尔对聚集现象的“外部经济 解释,到艾萨德等的产业综合体理论,我们看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集群理论研究以解释企业的集聚现象为主,在研究深度和 广度上都还比较初级。在这些研究中,引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集群研究人员广泛关 注的,为大家都接受的,是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 理论,这一理论成为后来大多数 研究集群形成机理及其运行机理文献的重要基石,而且由于马歇尔首次提出了产业区的 概念( i n d u s t r i a ld i s t r i c t s ) ,被学者们看成是集群理论研究的第一人。吲 ( 2 ) 2 0 世纪8 0 年代后期以来的研究 2 0 世纪8 0 年代,生产制造系统从大规模制造改为弹性生产系统,这时候集群的研 究明显落后于实际发展。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集群的研究借鉴了多个学术领域的成果, 而且这些领域共同推动集群研究发展,形成了集群研究的不同角度。因此,集群研究在 学科范畴上具有交叉学科性质。首先,集群研究的是一群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问题,这 种地理集中的现象自8 0 年代后期以来,首先为经济地理学家( e c o n o m i cg e o g r a p h e r s ) 所 关注,他们投入了相当精力进行广泛的案例分析,如s i b e r i a n 对加利福尼亚的电子产业 的研究和b e c a t t i n i 对意大利北部的服装产业的研究,这些研究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在地区 经济发展问题上,集群对于公共政策的制订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口1 其次,集群性质在 区域上表现出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地区和国家竞争力的改变,引起了区域经济学 家( r e g i o n a la n du r b a ne c o n o m i s t ) 的关注。再次,从集群内企业之间、企业雇主和雇员之 间的密切联系出发,社会学家对集群进行了研究,将集群研究的注意力转向了个体( 包 括企业和个人) 和根植性社会网络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超越企业或产业所限定的 范围。n 们n 妇后来,欧洲一批经济学家用一个相对较宽泛的概念覆盖了上述社会学和地理 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即“创新环境 。n 习创新环境学派对空间集群问题与创新过程问题 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第四,在管理学文献中,企业的空间定位问题成为了 注:产业综合体常常是指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供应链,它在功能和空间上依赖某些大型的,资本密 集型的产业投资,在本质上属于福特式的生产方式,与八十年代后期以弹性专精为特点( 标志着后 福特式生产方式) 的中小企业的集群有本质的区别。 h 1 美 艾萨德著,陈宗兴译区域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1 例s c h m i t z h c o l l e c t i v ee f f i c i e n c y :g r o w t hp a t hf o rs m a l l - s c a l ei n d u s t r y j o u r n a l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u d i e sv o l3 1 ,i s s u e4 ,1 9 9 5 i h e n d r y b r o w nj a n dd e f i l l i p p ir r e g i o n a lc l u s t e r i n go fh i g ht e c h i n o l u g y - b a d e df i r m s : o p t o e l e c t r o n i c si nt h r e ec o u n t r i e s r e g i o n a ls t u d i e s ,、,0 i 3 4i s s u e2 ,2 0 0 0 p 1 2 9 1 4 5 1 l o lg r a n o v e t t e r , m e c o n o m i ca c t i o na n d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 :t h ep r o b l e mo fe m b e d d e d n e s s a m e r i c a l lj o u r n a l o fs o c i o l o g y , v o l9 1 1 9 8 5 p 4 8 1 5 1 0 1 l z l g r a n o v e t t e r , m t h es o c i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e c o n o m i ci n s t i t u t i o n s i n :a e t z o n ia n dr l a w r e n c e , s o c i o - e c o n o m i c s :t o w a r d san e ws y n t h e s i s n e wy o r k :a r m o k ,1 9 9 1 p 7 5 - 8 1 1 1 “j u l i a nb i r k i n s h a w u p g r a d i n go fi n d u s t r yc l u s t e r sa n df o r e i g ni n v e s t m e n t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t u d i e so f m a n a g e m e n t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u m m e r2 0 0 0 ,v 0 1 3 0i s s u e2 ,p 9 3 - 2 1 2 第一章绪论 现代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建立最优关系问题的一个分支内容。n 硼第五,在新古典经 济学领域,将现代贸易理论应用于集群研究问题,大大超出了传统的区域贸易模型和李 嘉图国际贸易模型。n 钔而且贸易共同体( t r a d eu n i o n ) 的大量形成,尤其是拥有统一货币 的区域如欧盟( e u r o p eu n i o n ) 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活动地理维度的研究,例如n 幻 讨论了欧洲经济的区域整合下,集群作为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战略的重要性及理由。这一 类研究的焦点是规模报酬递增和市场结构在决定空间投资模式上的作用。第六,p o r t e r s 和k r u g m a n 1 的共同努力开创了集群研究中的产业组织学说和国际贸易学说相结合的新 方向。另外,新制度经济学派从企业的性质和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角度考虑了空间问题。 而且由于学者间相互引用和借鉴各学科的研究成果,上述研究有走向综合的趋势。 2 国外企业集群相关理论回顾与综述 对于企业集群现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在理论上进行解释。 ( 1 ) 企业集聚理论 1 ) 韦伯的集聚理论 近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a l f r e dw e b b e r ) 在1 9 0 9 年著作区 位原论的第一部分论工业区位从工业区位理论角度来说明企业集聚问题。韦伯试 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判明各个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其作用大小。在他的理论 中,把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分为区位因素和位置因素。n 阳前者主要是运输成本( 运 费) 和劳动力成本( 工资) ,后者包括集聚因素( a g g l o m e r a t i v ef a c t o r s ) 和分散因素 ( d e g l o m e r a t i v ef a c t o r s ) 。在集聚因素中,韦伯又探讨了特殊集聚因素和一般集聚因素。 特殊因素诸如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矿藏,工业会集聚于交通本枢纽,或吸引到煤矿的周 围。但是,韦伯认为特殊因素不具有理论研究的一般性,因此他重视研究企业集聚的一 般因素。在他看来,一个工厂规模的增大能给工厂带来利益或节约成本,而若干个工厂 集聚在一个地点能给各个工厂带来收益或节约成本。例如各厂享有购买原料方面的便 利,有公用设施和道路便利等。 2 ) 马歇尔的集聚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鼻祖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 1 8 9 0 ) 中考察了集中于特定地方 的专门工业,他称为地方性工业。马歇尔先是将经济规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 的规模,这和产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 它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前者称为外部规模经济,后者称为内部规模经济。他将“许 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的特定地方 称为地方性工业,接着马歇尔进一步探寻了“地 方性工业的各种起源”,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企业之所以会在产业区内集聚,最初主要 是自然条件和宫廷奖掖,前者包括气候、资源、交通及商业便利等,后者指统治者或宫 廷富人“有意识邀约 或吸引技术工人集中于当地而形成的。 引 美 迈克尔波特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2 0 0 2 1 4 1 h e l o m a n ,ea n dk r u g m a n ,p m e r k e ts t r u c t u r ea n df o r e i g nt r a d e c a m b r i d g e m a :h a r c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9 8 5 1 “f r a n km c d o n a l da n dg i o v a n n av e r t o v a g e o g r a p i i c a l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n d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i nt h e e u r o p e a nu n i o n e u r o p e a nb u s i n e s sr e v i e w , v o l u m e1 3 ,n u m b e r3 ,2 0 0 1 ,p 1 5 7 1 6 5 1 1 6 1 a r t h u r , w b s i l i c o nv a l l e yl o c a t i o nc u l t u r e s :w h e nd oi n c r e a s i n gr e t u r n si m p l ym o n o p o l y 【j 】, m a t h e m a t i c a l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 ,v o l1 9 ,1 9 9 0 3 第一章绪论 到了工业化时期,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则成为产业区形成的根本性原因。企业集 聚后有利于产业的发展。首先,企业集聚在一起,劳动力市场可以共享。企业很容易寻 找到熟练的劳动力,而失业人员也能快速找到一份相近的工作。其次,专业附属行业的 创造,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由于附近许多类似工业服务,辅助工业可以实现高度机械 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第三,技术外溢,行业的秘诀不再成为秘诀,它们飘荡在空中 如果一个人有了新思想,就会被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成为更 新的思想之源泉。但马歇尔受其所处时代限制,没有将协同创新的环境这一思路充分展 开,挖掘出集聚产生的非物质原因。 3 ) 增长极理论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帕鲁( f r a n c o i sp e r r o u x ) 。u 7 他在2 0 世纪 3 0 - 4 0 年代曾向法语体系国家宣传凯恩斯、熊彼特等人的思想观点,5 0 年代起致力于2 0 世纪经济增长的研究。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以不同强度 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 生不同的影响,当然,增长极可以由大至小逐级传递。它强调在经济总量有差异化的同 时,还必须关注结构性的差异化,并不是所有产业都具有相同的发展速度,而是在不同 时期,快速增长往往相对集中在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上,然后波及到其他产业和企业, 集中快速增长的工业中心,就是区域的增长极。这种发展战略也坚持经济增长的不平衡 性观点,其积极意义是通过引入空间经济变量,丰富了非均衡发展理论抽象的经济分析 内容,但有关增长极的数量、门槛规模、内部产业结构及其区位与时间选择等一系列技 术性问题依然难以解决,在实际应用中还是难以实行。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前苏联在经济建设中为解决重大国民经济任务而采用的一 种地域生产组织形式,一般由国家一次性大规模投资而形成,是跃进而不是渐进式发展 模式。它大致由核心类( 生产综合体主导专业化部门中大型联合企业) 、主体类( 与核心 企业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各种企业) 、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基础设施构成。地域生产综合 体最大特点在于强调它能比企业单独布点带来更大的聚集经济效果,以及企业在生产上 的相互补充可以获得垂直一体化利润,但这是一种典型计划经济、买方市场、更多考虑 生产成本优势的模式,在当前生产普遍过剩的市场经济下,必须从价格竞争为主转变到 非价格竞争为主上来。 将增长极理论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比较,可以看出二者都倡导一种通过政府人为 干预形成企业集聚,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机制,两种理论都夸大了政府在集聚形成过 程中的作用,后者自上而下的特征更加明显。而与之对比,2 0 世纪3 0 年代凯恩斯宏观 经济理论诞生前产生的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研究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则自发形成企业 集聚的机制主流。 , ( 2 ) 主流经济学的贸易和分工理论 1 )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创立,按照他的思想,各地区的经济专 业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国民收入。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各地 n 刀弗郎索瓦佩鲁增长极概念 m 北京:经济学译丛,1 9 8 8 ( 9 ) 4 第一章绪论 区以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为专业化生产领域,地区之间相互交换其专业化产品,能够使 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亚当斯密的分工原则建立在生产 商品的绝对成本差异,而形成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基础在于各地区拥有的优势不同。亚 当斯密将这种优势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优势,就是超乎人力范围之外的气候、土地、 矿产和其它相对固定状态的优势;另一类是获得性优势,这是指工业发展所得的经济条 件,如资金、技术等。一个地区在生产和输出某种商品上具有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 也就具有成本优势。u 町 2 )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地域分工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只要地区间存 在着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就会使各地区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从而使地 域分工成为可能。n 8 1 各个地区都集中生产并向其它地区输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其 它地区输入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每个地区都能从分工中获得比较利益。亦即“两利 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这样会使各地区的资源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要素禀赋理论的思想最先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提出,他认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 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两国的要素禀赋不一样:二是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要 素比例不一样。要素禀赋理论继承并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他们坚持区际或国 际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不仅认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差异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的看法,而且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比较成本存在差异,把李嘉图的由两种商 品成本差别比较扩展为两个国家生产要素供给差异的比较。 ( 3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弗农( v e r n o n ) ,1 9 9 6 年以美国跨国公司生产与贸易的地理扩散为典 型,提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n 刚该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作为横坐标,将垄断优势( 主 要是技术优势) 与区位因素结合起来动态分析国际生产和贸易,赋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以空间维度。2 0 世纪9 0 年代瑞典的地理学者重新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企业集聚 问题。他们指出,企业对某一地区的依赖程度,按照企业所属部门及企业规模大小而情 况各异。成长部门与衰退部门对地方环境的依赖较大,这两类部门的产品可能位于产品 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或最后阶段,都试图通过依赖地方环境来提高竞争力或扩大生产。 成长部门需要两个先进的地区条件:一是在具有相似技术要求和相似劳动需求的企业之 间建立水平的网络关系;二是需要提供有相当科学技术背景的高级熟练劳动力。而衰退 部门需要提供低生产成本的环境及廉价劳动力市场。此外瑞典学者还从集聚与小企业竞 争力关系角度,研究了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小企业对当地环境的依赖程度等问 题。 一 ( 4 ) 企业间的网络理论 1 ) 经济网络理论 目前的文献对经济网络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但一般的在狭义上将它 看成是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产物,广义上把它看作经济活动中持久联系所构成的相互 依赖。2 0 世纪7 0 年代末、8 0 年代初,企业组织网络化(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n e t w o r k i n g ) 在现 n 8 1 李仁贵西方区域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演进 j 北京: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 0 0 6 ( 3 ) p 3 9 5 第一章绪论 实中已产生。当时,美国的企业界以“外包 ( o u ts o u r c i n g ) 开创企业组织网络化之风。 日本的企业则以“精益生产 ( l e a np r o d u c t i o n ) 来联结协作厂家。但企业间网络作为一 种基本的组织动作方式和制度安排,则是9 0 年代初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而迅速 崛起,并日益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现象。 威廉姆森较早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则( 1 9 7 5 ) 一文中,用有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三个维度来解释经济活动的结构。一般来 说,当这些变量处于较低水平时,市场是有效的协调手段,企业的出现则是不确定性大、 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高的结果,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则是双边、多边和杂交的中间组织 形态。然而在威廉姆森的分析框架中,中间组织并未取得与市场和企业相并列的概念, 他更多地把它看作是不稳定的组织状态,因此只能说在此出现了经济网络理论的萌芽。 到了8 0 年代后期,汉南和弗里曼( f l a n n a n & ,f r e e m a n ,1 9 8 9 ) 发展了种群生态学 ( p o p u l a t i o n e c o l o g y t h e o r y ) 把目标转向组织类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强调组织的多 样性和在众多的同类组织内的调整。一个种群是指进行类似活动的一系列的网络组织。 从更广阔的角度看,这种网络组织是由客户、供应商、主要生产厂家以及其他有关人员 组成的动态适应系统;这种系统甚至还可以把资金提供者、行业协会、政府和半政府机 关等包括在内,构成不同的网络生态系统。企业之间的竞争由此变成了种群之间的对抗。 2 ) 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研究产生于英国人类学,英国学者伊利莎白鲍特( e l i z a b e t hb o t t ) 的著作 家庭与社会网络。2 0 世纪6 0 ,7 0 年代社会网络观点在学术界迅速兴起,8 0 年代是 社会网络分析学者更为活跃,一些重要的理论和观点纷纷出现。9 0 年代,社会网络一些 基本概念、观点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基石。 社会学对组织互动的研究,特别是提出网络作为一种组织互动模式的研究,主要是 受到威廉姆林( w i l l i a m s o n ,1 9 7 5 ) 的重要著作市场与等级的影响。其中格兰诺维 特对于等级制度等同于企业的观点又进一步发表了看法,不像市场和等级制度之思路所 假设的那样,事实上在将秩序引入经济生活的进程中,主张企业之间的社会关系更为重 要,而企业之内的权威则不那么重要。鲍威尔( p o w c l l ,1 9 9 0 ) 则提出了网络是组织间 一种重要的交易模式。他认为网络模式、市场模式、等级模式三者作为典型的交易模式 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通过网络关系组织间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组织间是以协作和沟通 来完成各自的目标的。市场模式是通过互动的目的以追求各自的利益。等级模式则通过1 权威的路径,上下级的权威支配关系实现大批量生产和分配。相对于经济网络模型来说 社会网络中的企业间的互动更强一些,而这种互动是一种基于信任的行为。因为社会网 络中的企业更愿意合作,更愿意采取集体的行动,以达到互利的共同目标,而不害怕机 会主义行为。 近年来社会网络模型在企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中得到大量应用,比如意大利的艾 米利亚一罗马格纳和硅谷。这种模型为探讨空间在当代经济增长的作用提供新的分析视 角。从实证角度来说,这种模型的应用还值得商榷,但是社会网络的发展的确与特定区 位的企业集群有着某种内在的相关性。 ( 5 ) 波特钻石模型中关于企业集群的研究 6 第一章绪论 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根据1 0 个国家中1 0 个例子的分析,认为这些不断创新企业的 竞争优势主要归结为四项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 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n 明其体系如图1 - 1 所示: 图卜1 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体系图 资料来源:黄珍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的研究 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企业管理,2 0 0 4 4 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如熟练工人、资金 储备、知识资源和基础结构;需求条件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如何;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指适当的相关和支撑产业的存在也是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 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指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 手的表现。波特认为,国家在某个特定的产业取得成功,是因为产业内部环境是动态的、 充满竞争的,能够刺激企业不断进步和扩大优势。钻石系统的各个因素组成一个相互增 强的体系,其中一个决定因素可能会影响到其它方面的状态。除了四个要素外,还有机 会和政府两个变数“机会 通常是随机的,并非企业、甚至政府所能控制的,良好的 机会,比如发明、政治环境发展等,有可能促使一国某种产业超过另外一国同类产业的 发展。而政府通过资金构成、教育、制订标准和政府采购方面的政策对钻石体系形成直 接或间接的作用。 1 9 9 8 年,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题为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的经典论文, 进一步把集群经济研究推向高峰。波特通过加利尼福亚酒业集群和意大利皮革业集群为 例,从四个方面对集群经济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1 ) 从前向、后向产业联系网络角度定 - 义了集群的概念;( 2 ) 从集群与生产率、集群与创新、集群与新业务形成三种效应具体 展示了集群的竞争优势;( 3 ) 从集群的萌芽、演进和衰落过程提示了集群经济的形成发 展机制;( 4 ) 从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及公私职责分工上合作角度探讨了产业政策。波特 教授的这些思想对后来集群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1 1 2 国内企业集群理论研究概况 在我国,集群现象由来已久。古时候,苏州丝绸刺绣产品就誉满中外,苏州地区集 聚了大量的桑农、作坊和商社以及配套服务的钱庄、马队、商船等,形成了一个苏州刺 1 9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m 中译本华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