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我们的呼吸》.doc_第1页
五年级《我们的呼吸》.doc_第2页
五年级《我们的呼吸》.doc_第3页
五年级《我们的呼吸》.doc_第4页
五年级《我们的呼吸》.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我们的呼吸【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想和假设;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2.知道呼吸器官的名称和呼吸的过程,养成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3.愿意合作与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珍爱生命。4.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原因及与方法。【教学重点】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人体呼出和吸收的气体是否相同。【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玻璃管、集气瓶、烧杯、澄清的石灰水、气球、软尺、火柴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谈话:暑假里,有很多同学喜欢到游泳池游泳。学游泳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憋气,现在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好吗?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巴和鼻子,屏住呼吸,留心在憋气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提醒学生时间不能过长)学生体验活动,交流感受。谈话导入:刚才同学们说得这些感觉,其实都是和我们自身的一种主要活动呼吸有关,呼吸意味着生命的存在.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呼吸是怎么回事?板书课题:2.我们的呼吸【设计意图:让学生做憋气游戏,体验人不呼吸有什么感受,从而体会到呼吸意味着我们生命的存在。激发学生探究“我们的呼吸”的兴趣。】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探究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1)提出问题。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那么我们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一样吗?(2)猜想假设。学生结合经验进行猜想、讨论,提出假设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不同,人体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3)设计实验方案。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知道的那么多,但这只是我们的猜想,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科学家,验证一下我们的这个猜想,好吗?首先大家讨论一下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收集到我们呼出的气体?学生讨论后,班内交流。师:你们真有办法,这些方法都能够收集到我们呼出的气体,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排水集气法。师边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集气瓶、玻璃片、水槽、胶皮管)及实验步骤,边演示实验。实验步骤:1.先将集气瓶倒满水,倒置在装水的水槽中。2.将橡皮管可以弯曲的一头伸进水槽中的集气瓶口,另一头伸出水面。3.通过伸出的吸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直到将水完全排出集气瓶。4.一手提起集气瓶,一手将玻璃贴近瓶口,在水下盖上玻璃片。5.将盛满我们呼出气体的集气瓶瓶口向上放置实验桌上。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那么怎样才能证明我们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议一议,设计一个实验方案。(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桌面上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5)汇报交流实验方案:预设:A通过玻璃管向瓶中吹气,观察石灰水的变化。B取一个集气瓶,往里面呼入气体,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严,将燃烧的火柴慢慢深入集气瓶,观察现象。(6)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探究方法看到的现象猜想往澄清石灰水里吹气放入燃烧的火柴其他方法结论师巡视指导。(7)学生交流实验结果。(8)师引导学生小结:实验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所以燃着的火柴会熄灭。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晃动后,变浑浊了,说明瓶中的二氧化碳较多。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人在呼吸中,要吸进氧气,呼出二 氧化碳。【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获得结论” 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认识人的呼吸器官。(1)谈话:人时刻都在呼吸,你知道人有哪些担负呼吸任务的器官?它们在人体的什么位置?它们是什么样的?(2)出示人的呼吸器官图。(3)师:对照人的呼吸器官图说说,人有哪些呼吸器官? (4)学生观察、汇报。(5)师生小结: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6)让学生指着自己的身体说出各个呼吸器官所在的部位。2认识呼吸的过程。(1)师:观看空气在呼吸器官中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并根据自身呼吸的情况,想一想人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2)学生讨论、归纳、汇报。(3)师生小结:空气首先进入鼻腔。鼻腔里有鼻毛和潮湿的黏膜,能滤去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鼻腔还能使干冷的空气变得湿润温暖。空气由鼻腔经喉进入气管。气管的下端分成左右两根支气管,分别进人左肺和右肺。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吸进的氧气能从这里进人血管,再被血液送到全身各处去;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由血液送到肺泡里释放,再经支气管、气管、鼻腔呼出体外。(4)师:通过你对呼吸运动的理解,试着画出人体吸气和呼气时的路线图。(5)学生画图后,班内交流。人吸气的路线: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 人呼气的路线:肺 支气管 气管 喉 咽 鼻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人体的呼吸器官进行了探究,也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想:人体呼吸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而且只要人的生命不息,呼吸就不停止。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保护它们呢?学生回答。师: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因为我们的呼吸器官一旦生病就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我们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呢?学生讨论并回答。师小结:为了保护呼吸器官健康必须做到:(课件展示)1.要注意环境卫生,呼吸卫生,不随地吐痰,扫地前先洒水,用湿布擦黑板,这样可以保持空气的清洁,预防一些传染病。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我们的肺活量,预防感冒和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3.寒冷的冬天要戴口罩。保护好我们的呼吸道器官。4.不吸烟。吸烟不仅能刺激气管、气管炎,还能引发肺部病变呢。【设计意图:通过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保护呼吸器官的措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能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一)当堂训练1.填一填 (1)人的呼吸器官主要包括( )、( )、( )、( )、( )、( )等。 (2)呼吸包括( )和( ),吸进的是( ),呼出的是( ),人呼出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的石灰水变( )。2.选一选 (1)把点燃的火柴放入呼出的气体中,火柴会( )A继续燃烧 B燃烧的更旺 C熄灭 (2)( )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器官是气体的通道。 A肺 B气管 C鼻3.怎样想办法测量我们的肺活量?(二)课后拓展师:同学们喜欢这节课吗?如果喜欢,就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完成一下任务吧。1. 调查吸烟和空气污染对呼吸器官产生的危害情况。2.探究: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在卧室里养花?要求:探究活动二选一。小组成员分工调查和探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写出调查报告。【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通过让学生从调查吸烟和空气污染对呼吸器官产生的危害情况及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在卧室里养花这两个问题中二选一,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及通过分析数据对某一现象作合理解释的能力,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六、课堂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2.我们的呼吸呼吸是人体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人吸气的路线: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 人呼气的路线:肺 支气管 气管 喉 咽 鼻 使用说明:一、教学反思:回顾课堂,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寓教于乐,童真童趣,自主探究,合作发现”的探究活动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是探究学习的主要动力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处理本课教材的:在科学过程与方法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迫切想研究其中的奥秘。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科学体验,这正是“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让学生做憋气游戏,体验人不呼吸有什么感受,从而体会到呼吸意味着我们生命的存在。激发学生探究“我们的呼吸”的兴趣。 2动手操作中,自悟学习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在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实验的效果也很好。并在活动经历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操作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指导建议: 在进行探究性动手操作中,学生往往对实验现象极有兴趣,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在实验的操作和观察上,从而会有大量的发现,学生基本上是看得多,记得少,发现得多,总结的少,分析得少,因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记录的习惯,把点滴发现记录下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