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设计绪论.doc_第1页
园林设计绪论.doc_第2页
园林设计绪论.doc_第3页
园林设计绪论.doc_第4页
园林设计绪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 论园林是一个有着多层面复合的审美大系统,它蕴涵着良辰、美景、赏心和乐事,它蕴含着哲理、思想、精神和理想,蕴涵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科学技术,也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蕴含着历史留下的点点足迹。、园林的科学性与艺术性1.、科学性任何园林创造的过程中,都要依据有关工程项目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进行。以工程原理为依据进行设计,才能确保设计的实现并具有可操作性。这其中工程原理、技术等都说明以科学为基础、尊重科学的态度和严谨作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即科学性。园林在设计中整体布局,山水地形营造,空间联系,功能区的分配,比例尺度的把握,各项需求的满足,经济造价这些所有都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出发,依据科学原理,遵循科学规律,只有在这基础上完成的园林作品才是完善、成功的设计,这也就是园林科学性的重要性。园林在规划设计时,首先要对其功能要求综合考虑,对服务对象、地形、地貌、土壤、水源及其周围的环境等等进行周密地调查研究,才能着手进行设计。园林建筑、道路、桥梁、挖湖堆山、给水排水工程以及照明系统等等无不需要按严格的科学技术要求设计施工,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植物因其种类不同,其生态习性、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群落演替过程等也就各异。只有按其习性,适地适树,加上科学管理,达到生长健壮和枝叶繁茂。因此,一个优秀的园林,从规划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无一不是要依靠科学,而只有依靠科学,园林才能尽善尽美。所以说园林是与科学相结合的艺术。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型材料的不断出现,园林设计中会增加更多的科技元素,科学的不断发展、锐意创新会给园林设计提供有力的科研力量和技术支持。.2、艺术性艺术是架设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构件之一,它隶属于社会精神层面,是一种有别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园林发展过程中受到当代艺术以及相近设计专业的影响,也呈现多元化。园林借鉴并融合了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文学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多样的风格。园林中建筑单体的建造、植物景观的营造、地形的(堆叠)、模纹图案的表现,都要有一定的形象和意义,也许写实、也许生动,也许豪迈奔放,也许精巧细致。正如绘画中每一笔都是必不可少,文章中每一个字都是锦上添花一样,植物是基底,园路是富有张力的线条,广场、构筑物等构成景观节点,园林中所有要素和单体形象这些艺术化的音符,才组成其园林整体华美大气、富有神韵的华彩乐章。1.3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园林设计者必须在掌握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有高雅的艺术修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这样才能设计出经典的作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也同样体现在园林植物群落的营造上。进行植物配置时,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根据美学原理和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使植物在生长周期中,“收四时之烂漫”,达到“体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丰富群落美感。、园林的观赏性(自然美、人工美及社会美)园林以其特有的魅力给人提供可观赏的景观、可休憩的空间、可享受的无限境遇。达到提高鉴赏力和给人带来视觉、嗅觉等所有感官的愉悦感和精神世界的满足。园林的观赏性可从三个层面来剖析和理解,即自然美、人工美、社会美。. 、自然美自然美是天地之美,是人与生态环境和睦相处之大美。人要和所有生命同呼吸,共命运,与天地万物容为一体,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大自然的山川草木、风云雨雪、日月星辰、鱼虫鸟兽,这些要素都可以视为园林素材被引入和应用到园林创作中,提高园林质量,丰富景观层次。园林的声音也是一种自然美的体现,从峡谷溪涧的哗哗声、清泉石上流水的咚咚声、雨打芭蕉的滴答声,再到空谷传声、松涛鸟鸣、池边蛙奏、麋鹿长啸等,都是大自然给人们至真至美的音乐享受。既然是园林,便离不开自然。中国园林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情趣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从中国的审美角度出发,建造园林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国是自然拟人化。中国古典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自然美特色 (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2)、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用各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合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线通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蕴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 (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 .、人工美设计中模仿自然景观,或者是在对于自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自然的景观,又或是从人们的审美角度出发创造园林景观,是将园林中的自然美得以升华的人工美体现。将自然界中的景象以缩微再创造的形式创造景观,是园林中常见的“以小见大”的造景手法,咫尺山林,万顷田园,有限的空间包融、含纳了无限的自然。人们采用精湛的造园技艺,按照一定形式美法则或是富有意境的神韵手法创造精彩绝伦的园林景观。(1)形式美:西方美学著作中认为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它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因此西方园林的美学思想是人化自然或者说重视人工后天所创造的美。建筑的布局,绿篱、绿墙的修剪与整型,其风格理性整齐、富有秩序美是人工美的体现。西方园林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是形式美的典型代表。意境美:园林常借自然景物来烘托意境。自然界的风声、鸟语、流水、斜阳、日光、晚霞,在园林中都是表现诗情画意的背景元素,尤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著名格言。竹是“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将松、竹与风声相结合,借松、竹等物来听风,或在风的情景下赏景,不仅极好地诠释了植物的“性格”,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大妙境,还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听风文化。梅,落叶乔木,生性耐寒,花蕾于隆冬绽放,率万木之先。梅花神清骨爽、娴静优雅、与遗世独立的隐士姿态颇为相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对梅花景观最美的描写之一。( ).3、社会美园林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要反应社会的意识形态。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园林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会美的彰显,也是文化与精神文明层面的交融,不同的社会类型、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社会类型、发展阶段)园林是对应于任何一个社会类型、社会时期的标志性遗产。它是当时当地社会发展形式的立体画卷,是当时社会场景的四维场馆。这就是园林的独特魅力和匠心独运。(园林事业的发展与时代紧密联接,与当代科技进步、艺术繁荣并驾齐驱,与时代精神感召举案齐眉。) 园林艺术作为基础上层建筑,自然地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并反映社会生活内容,表现主人或创作者的思想倾向,也就是社会美。比如,上海某公园有一座缺角亭作为一个园林建筑单体来审美,缺角亭失去了完整的形象,但当得知此亭建于东北三省沦陷于日本侵略者铁蹄之下的时期,园主故意将东北角去掉,以示为国分忧的爱国之心,再观此亭,就会感到它那高层次的美感让你油然而生敬仰、赞美之情。园林社会美的内涵美源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高尚情操,寓入园林景物中使人触景生情。 .文化美文化是场所聚合的第一动因,园林也正是基于“文化动因”这一内聚力,将地域、民族、历史以及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积淀与生活模式转化成园林的素材和景观设计中空间组织的依据。无论是直观的视觉体验,还是行为及生活习惯;无论是物质构成的熟识感知,还是精神体验的似曾相识,关于场所感的认同,主要还是源于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所以文化的提炼深度与拓展广度决定了文化特质景观的品质,决定了能否得到公众认同。园林真正的精华与核心是它的文化美。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园林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由于中国传统园林将风景美、艺术美和文化美融为一体,因而更加富有魅力。在中国园林艺术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例如颐和园就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空间美感。整个园林的设计,有层次、有变化,虚实相生,曲折含蓄,咫尺山林,韵味无穷,风景时而开朗,时而隐蔽,犹如一幅逐步展开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的艺术美感。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史上,古代许多动人的诗词歌赋,往往是凭借着描绘园林景物或由此抒发感情而来的;许多流传至今的绘画,也是描绘园林的美景;许多文学作品同园林分不开,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等;甚至一些戏剧故事也是在园林中发生的,如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正是在后花园观赏春色时,触景生情,感梦伤怀的。可见,中国的园林同中国绘画、中国诗词、中国戏剧、中国文学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文化、历史、美学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欣赏中国式园林,尤其要注意欣赏它的文化美。.生活美园林在生活美的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这其中有方便的交通、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有广阔的户外活动场地,有进行安静休息的散步、钓鱼、阅读、休息的场所;在积极休息方面,有划船、游泳、溜冰,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的设施;在文化生活方面有各种展览、舞台艺术音乐演奏等,这些方面都是园林中生活美的具体表现。园林的功能性(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园林植物的功能性,是园林生态功能的重要支柱。配置形式观赏价值高、抗逆性强、生态保健功能强、经济效益高,灵活采用适宜的配置形式能起到净化空气、改善城市小气候、净化水体的作用和愉悦人们的感官享受,从而提升城市的生态效益和人们的思想境界。. 社会功能:园林具有美化城市,陶冶人们情操的作用和功能,甚至是防灾避难的场所,不仅是创造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教育园地。.使用功能:根据当地当时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的进行再创造,创造符合人们行为习惯,满足人们的各项使用功能的园林是设计的宗旨。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活动规律、功能要求等方面,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满足人们的休憩活动、体育健身、公众交流等各项活动是园林使用功能的包容性的体现。.解释功能:通过园林评论,说明园林实践的意图,引导人们去感受和体验园林作品和现象,立足实际,总结专业的理念和方法。作者对园林作品的评论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解释功能。对于未建成作品,作者会以说明构思和设计过程为主,而对于已经建成的作品,作者则会涉及包括实施在内的全过程,全面地解释作品从无到有的历程和各种影响因素。.评判功能:选择一定的评判标准,通过园林评论对作品和现象等客体进行评判,涉及审美、生态、功能、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在对评论客体产生评判功能的同时,评判的观念和标准也随之不断地得到扩充和发展。百家争鸣的评判是社会对园林事业最好的监督和帮助。.导向功能:通过园林评论,向大众和专家倡导某种观念和视角,引导关注视点和选择取向,引荐研究和实践的方向。从风景园林评论对社会和学科的促进而言,传播学科的基本观念和知识,提高大众鉴赏能力,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导向功能。园林的解释、评判和导向功能,促进理解,加强监督,面向未来。三者虽各有侧重,但仍是相互渗透和互为因果,最终作用时通过发挥园林社会功能,促进园林事业的进步,促进社会的进步。.园林地域性和时代性.时代性: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一批不朽的园林作品,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标志,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当然我们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创作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关键要处理好时代精神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也必须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继承传统并非在新建筑上贴标签、贴传统符号;而是吸收整体的文化的内涵,这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世界人类文化的精华。 人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成果体现,. 地域性地域性是指设计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地域性在某种程度上更具专属性,并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由于许多极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品是在以往有限的交流和互通下其同化和异化的程度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因而其可识别性是非常明确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园林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域园林文化所组成的。例如广东,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源于百越文化,从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也开始南传,并先后融入荆楚和吴越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岭南文化体系的基础。随着广东广西一带,广东沿海对外开通和海外的交往,中外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孕育、发展,使岭南地区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