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中美两国的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效率进行比较研究.doc_第1页
硕士学位论文-中美两国的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效率进行比较研究.doc_第2页
硕士学位论文-中美两国的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效率进行比较研究.doc_第3页
硕士学位论文-中美两国的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效率进行比较研究.doc_第4页
硕士学位论文-中美两国的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效率进行比较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乃至国家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源泉。美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物流概念,并且最早有现代物流活动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物流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的物流尚处于初级阶段,传统的、分散进行的物流活动已经不能适应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需要,物流活动的低效率和高成本,正成为影响中国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制约因素,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一方面需要我们不断摸索,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物流发展道路,另一方面需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然而由于统计数据的难于收集,以及各国标准和国情的不一,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物流比较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一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美国这一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物流的比较,更是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在中美物流比较这方面有所贡献和突破。本文从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水平的角度,对中美两国的物流活动进行比较;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找出中美两国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效率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我国物流发展目标及其相关政策建议。通过对美国这一现代物流技术和经验都比较成熟的国家与物流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的物流活动进行比较,对于加快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和提升中国物流的整体发展水平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衷心希望本文对中美两国物流成本与服务效率的比较,及其所揭示出的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差距,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为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物流成本,物流服务效率,比较研究ABSTRACTModern logistics, as an advanced organizational form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is becoming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and source of profit for enterprises and countries. America is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coming up with the concept of logistics. It is also the first country with modern logistics activities and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most developed logistics industry. Compared with America,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is still in its infant stag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conventional dispersed logistics activities that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Low efficiency and high cost have been two restraining factors hamper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which call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logistics service system to serv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s logistics industry, through which we can draw great experiences and absorb the modern logistics technology, which will inevitably expedi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and update the whole level of Chinas logistics. This dissertation will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logistics activities from the view-angle of logistics cost and logistics service efficiency. Search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se aspects and point out the reason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statistics data,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Liao Jia (International Trade) Directed by Pro. Luo WenpingKEY WORDS: logistics cost, logistics service efficiency, Comparison analysis目 录引 言. 5 一、问题的提出.5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5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7第一章 物流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9 第一节 物流的定义与基本内涵.9一、 美国物流定义与基本内涵的演变.9二、 中国物流定义及其与美国的差异.11第二节 物流成本的概念及特征.12一、物流成本的概念.12二、物流成本的构成与分类.12三、物流成本的重要特征.13第三节 物流服务的概念及效率衡量.15一、物流服务的含义及分类.15二、物流服务效率的衡量.16第四节 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的关系.18第五节 本章小结.19第二章 中美物流成本与服务效率比较.20第一节 我国物流成本与服务效率分析.20 一、我国物流成本占GDP比例.20二、我国物流成本构成.21三、我国物流服务现状22第二节 美国物流成本与服务效率分析.29 一、美国物流成本占GDP比例.29二、美国物流成本构成30三、美国物流服务现状32 第三节 中美物流成本与服务效率比较.37一、 中美物流成本比较37二、 中美服务效率比较40第四节 本章小结.41第三章 我国物流产业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42第一节 从宏观角度看我国物流产业的差距.42一、 体制障碍42二、 法律、法规不完善44三、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瓶颈严重45第二节 从中观角度看我国物流产业的差距.46一、 物流产业发展阶段不同造成物流发展水平不同46二、 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同造成对物流需求的不同47三、 我国物流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48第三节 从微观角度看我国物流产业的差距.49 一、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不足49 二、专业化物流企业服务水平和效率有待提高49第四节 本章小结.50第四章 我国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51一、 加强各种层面的物流规划51二、 完善物流的相关制度和物流管理体制51三、 加强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52四、 加强物流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53五、 支持物流技术进步与创新54六、 重视物流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54结论56致谢57参考文献58引 言一、问题的提出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不同形式的零散的“物流”活动。物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物流费用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国民经济的运转需要消耗大量的物流资源;其次,物流具有很强的产业联系效应,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纽带;再次,从微观的角度看,物流还是促进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物流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物流业整体上相对落后,具体体现在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过大、物流技术装备落后,物流效率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工厂”,我国物流水平的落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共识。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学习发达国家是一个好的思路,而认清差距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步。因此,通过将中美两国的物流业进行比较,特别是对其核心部分成本和效率进行比较,能够丰富我们对物流的全面认识,并且了解物流在不同国家环境下的不同特点。深入研究并借鉴美国物流的发展经验,对于较美国等发达国家起步晚、发展落后的中国物流业,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跟上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并提高整体竞争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正是基于此种考虑,本文将中美两国的物流发展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对中美两国的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效率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二、研究背景与意义1979年,国家物资总局局长李开信和副总局长余啸谷同志带团出席了日本国际物流会议,首次把“物流”概念引入国内,紧接着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如,1984年的中国物流研究会第一次学术会议,1987年的中国物流研究会首届年会,1989年承办的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开始出现“物流热”,学会的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如,1997年在北京承办的“亚太国际物流会议”,1998年在天津召开的“全国物流研讨会”,2000年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在北京共同举办的“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国际研讨会”等。这期间,一批启蒙性的物流论著相继问世,也翻译、引进了一些国际物流读本。老一代物流工作者为知识的普及、理念的传播和实际的推动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为我国物流理论和实践在新世纪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对物流理论的深入研究则是近十年展开的,学者们不但从理论上分析了现代物流的本质,同时也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理论,对我国物流业的实践给予了及时、有效的指导。然而在国际比较物流方面,由于各国体制的不同,资料收集困难,数据统计口径不一等因素,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内的比较物流研究主要是基于某一点,如中美物流成本比较研究(张宏,2004),中美产业结构与物流成本对比(刘金明、王耀球,2004),以及中美物流成本对比分析(李彭伟,2004)等,通过这一点对比得出结论,并给出建议。还有一类是从政策和法律体系,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运用,企业运营方式,以及专业物流企业的规模和实力等方面对中国的物流与发达国家的物流进行比较,如我国物流与发达国家物流比较及对策(袁江云、郑权,2003)。另外还有第三种则是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物流分析,来间接分析其对中国物流的影响及启示,如美国物流发展趋势对中国物流的影响(王国云,2005)在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也仍然不系统,并处在浅层表面,联系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物流研究更是缺乏。2001年, Luo, W., and Van Hoek R. I. andRoos H. H. “Cross-cultural Logistics Research: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Volume 4,Number 1, 1 April 2001, pp. 57-78(22)骆温平教授等,通过对国际上物流学术期刊的回顾,归纳了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该文认为,与跨文化的管理和市场营销相比,物流的跨文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研究主要表现在:1)宏观上的定性描述,且研究范围分散;2)缺乏系统的研究,不能给出一个全面的认识;3)偏重于某些方法论的使用。总体上来说,这些研究注重对商业环境、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现状与问题和挑战的描述,并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这些研究还没有对环境变量与物流表现进行系统地描述,更没有建立起变量之间地关系。研究的方法论也非常原始,理论与抽象研究还是空白。研究基本是描述性的,缺乏严格的分析,研究也带有随意性。因此本文试图在过去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从中美物流成本与服务效率的角度,对中美物流进行比较,综合考虑制度、法律、产业和企业等因素,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我国物流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我国的宏观经济背景,提出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的政策建议。由于物流服务的比较研究目前尚属空白,还缺乏这方面的相关数据,因此只能主要通过定性分析对其进行比较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希望通过自己探索性的尝试,能够为以后的比较物流研究提供一点借鉴和思路,另外相信通过比较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一定会对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三、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本文选取“比较研究”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并贯穿论述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对中美物流成本和服务效率进行比较,指出两国物流产业发展存在的差距,并分析讨论了造成差距的原因,最后提出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政策建议。 论文的基本结构如下: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导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三个部分。第二章是物流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对物流的定义与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比较了中美物流定义的不同及其意义,介绍了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效率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是中美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效率的比较。通过对中美两国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效率统计数据的分析,找出两国存在差距的领域,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第四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对我国物流产业与美国相比存在的差距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分析了造成差距的深层次原因。第五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通过对中美物流比较得出的启示,结合我国经济的宏观背景,提出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相关政策建议。论文框架如下图所示:引言1 问题的提出2 研究背景与意义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Ch1 物流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1 物流的定义与基本内涵2 物流成本的概念及特征3 物流服务的概念及效率衡量4 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的关系 Ch3 我国物流产业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Ch2 中美物流成本与服务效率比较我国物流成本与服务效率分析美国物流成本与服务效率分析中美物流成本与服务效率比较从微观角度看我国物流产业的差距从中观角度看我国物流产业的差距从宏观角度看我国物流产业的差距Ch4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1 加强各种层面的物流规划2 完善物流的相关制度和物流管理体制3 加强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4 加强物流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5 支持物流技术进步与创新6 重视物流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第一章 物流相关概念及特性第一节 物流的定义与基本内涵一、美国物流定义与基本内涵的演变物流的定义和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对物流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s in a Market Distribution)一书中提出“物流是与创造需要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这里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后来被称作实物流通,是指销售过程中的物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根据军事上的需要,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并将运筹学用于军需管理,率先采用了“Logistics Management”即“后勤管理”思想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竞争力等方面与现代经济和企业管理理论及思想有许多共同之出,因此,战后美国经济界将其应用于工、商企业和物资流通部门,称为“工业后勤”和“商业后勤”。这时的“后勤”与较早期的物流并无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物流的研究主要是指与商品销售有关的物流,即流通过程中的商品实体运动,通常采用的是“Physical Distribution”即“实物配送”随着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的概念”Physical Distribution”逐渐被”Logistics”替代。后者与前者的不同就在于”Logistics”已经突破了商品流通的反问,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已不仅仅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因而,”Logistics”的概念领域较”Physical Distribution”更为宽广、连贯,更具整体性,是一个包含范围更广泛的物流概念。又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以及对物流活动要求的提高,物流的内涵不断扩大,最终演变成如下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that part of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cess that plans, implements, and controls the efficient, effective forward and reverse flow and storage of goods, service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point of origin and the point of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meet customers requirements.(CLM,2001):“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果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定义中的“高效率”,指最佳地利用资源;“高效果”指满足客户和消费者需求。高效率和高效果的结合就是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数量、用正确的价格、采用正确的方式、把正确的产品(或服务)送到正确地点的正确的客户手中”。美国作为物流的起源地,其关于物流定义的演变过程充分反映了物流概念的发展变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如表1-1所示。 表 1-1 美国物流定义的演变过程时间/年定义机构1935年物流 (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资和服务,以及从产地到消费地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 美国销售协会1963年物流是为了计划、执行和控制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这些活动包括货物的运输、仓储、物料搬运、库存控制、工厂和仓库选址、订单处理、客户服务等。国家实物配送管理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1985年物流是以满足顾客的要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流动和储存进行有效率、有效益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美国物流管理协会 (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LM)1992年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产品、服务及其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存储,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美国物流管理协会 (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LM)1998年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产品、服务及其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存储,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美国物流管理协会 (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LM)2001年物流是供应链运作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要求,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消费地之间,实现高效且正向和反向经济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美国物流管理协会 (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LM)2005年供应链管理包括了对涉及采购、外包、转化等过程的全部计划和管理活动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动。更重要的是,它也包括了与渠道伙伴之间的协调和协作,涉及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和客户。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人士协会 (The Council of Supply Chain Professionals)资料来源:根据美国销售协会、物流管理协会及后来更名的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人士协会发布的物流定义整理二、中国物流定义与美国的差异 中国国内对物流的定义与美国存在一些差异,中国国家标准(GB/T 18354-2001)的物流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比较中美物流定义的差异可以看出,美国物流定义比中国多了客户需求、效益和计划、实施与过程控制两个部分。美国的物流定义着眼于微观企业角度,中国的物流定义则着眼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这是由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环境的差异和其他一些因素决定的。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基本上进入买方市场,各种类型的企业都十分强调市场营销理念,寻求一种让顾客满意的途径,因此“实体配送”作为一种有效吸引顾客的方式得到企业的重视。另外美国是一种成熟的自由市场经济,市场机制能够很好地配置企业的资源、调节企业的趋利行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要着眼于对“物”的全过程管理,以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因此,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就给出了现在的物流定义。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转型国家,市场经济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许多领域的计划经济色彩依然浓厚,买方市场环境没有完全形成,消费者满意的市场营销理念并没有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理念,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改变产品和价格来增加销售;在国内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的情形下,政府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推动基础设施发展,更愿意让物流成为一种重要的产业,从宏观上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物流定义没有明显的“让顾客满意的理念”,同时,它描述的是一种“物体流动的过程”,而缺乏管理的内涵。这反而使中国的物流定义内涵更广,既可以从企业角度理解,也可以从宏观层面理解,这就为政府发挥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让人们对物流的活动产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差异。第二节 物流成本的概念及特征一、物流成本的概念在物流过程中,为了提供有关的物流服务,要占用和耗费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这些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为物流成本,也称物流费用。物流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之前所叙述的物流成本的概念即为狭义的物流成本,它是物流服务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经济中,物流活动是创造时间价值、空间价值的过程,要保证生产和物流活动有秩序、高效率、低消耗地进行,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一定的劳动。一方面,物流劳动同其他生产劳动一样,也创造价值,狭义的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即在社会需要的限度内会增加商品价值,扩大生产耗费数量,成为生产一定种类及数量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项内容,其总额必须在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另一方面,物流劳动又不完全等同于其他生产劳动,它并不增加产品使用价值总量;相反,产品总量往往在物流过程中因损坏、丢失而减少。同时,为进行物流活动,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广义的物流成本,则包括狭义的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成本。物流活动是企业追求客户满意,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客户服务是连接和统一所有物流管理活动的重要方面。物流系统的每一组成部分都会影响顾客是否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条件收到适当的产品。现实中常有企业因为物流服务水平低,造成客户不满意,而失去现有客户与潜在客户。这种情况所带来的损失,就是客户服务成本。本文所讨论物流成本指狭义的物流成本。二、物流成本的构成与分类狭义物流成本涵盖了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实体与价值变化而发生的全部费用。它包括了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中的半成品、产成品的仓储、搬运、装卸、包装、运输及在消费领域发生的验收、分类、仓储、保管、配送、废品回收等所有的成本。具体来讲,狭义物流成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物流活动中的物资消耗(主要包括电力、燃料、包装耗材,固定资产的损耗等),物资在物流活动中发生的合理耗损,企业为了开展物流活动的人力成本(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及福利费用等),物流活动中发生的其他费用(包括与物流活动有关的办公、差旅支出),用于保证物流系统运作顺畅的资金成本(包括利息、手续费等)和研究设计、重建与优化物流过程的费用。物流成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一)按经济内容分类狭义物流成本按经济内容可分为:固定资产折旧费,材料费,燃料动力费,工资,利息支出,税金和其他支出。(二)按经济用途分类狭义物流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以下类型:运输成本,流通加工成本,配送成本,包装成本,装卸与搬运成本,仓储成本。(三)按物流成本的性态分类按物流成本的性态分类,可将物流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除此之外,物流成本还存在其他一些分类方式。如按物流成本支付形态可分为材料费、人工费、公益费、维护费、一般经费、特殊经费和委托物流费用;按物流活动范围可分为供应物流费、企业内物流费、销售物流费、退货物流费和废弃物流费等等。三、物流成本的重要特征(一)物流成本的“冰山”特性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指出:盈亏计算书中 “销售费和一般管理费”栏中记载的对外付运费和“对外支付保管费”的现金金额,不过是冰山一角(图1-1),这形象地说明了物流成本的一个特性,即具有巨大的削减潜力。航行在市场之流上的企业巨轮如果看不到海面下物流成本的庞大躯体的话,那么最终很可能会得到与“泰坦尼克号”同样的厄运。而一旦物流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被企业开发出来,它给企业所带来的丰厚利润则是相当可观的。外付运费、外付储存费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营运费用图1-1 物流成本的冰山说(二)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数效应物流成本的削减具有乘数效应。例如,如果销售额为100万元,物流成本为10万元,那么物流成本削减1万元,不仅直接产生了1万元的利益,而且因为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所以间接增加了10万元的利益,这就是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数效应。这个理论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物流成本的下降通过一定的支点,可以使销售额获得成倍的增长。物流成本是以物流活动的整体为对象的,是唯一基础性、可以共同使用的基本数据。因此,它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三)物流成本计算的复杂性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次品的在库维持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都是纳入其中的,从而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另外,对物流成本的计算与控制,各企业通常都是分散进行的。也就是说,各企业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这样就带来了一个管理上的问题,即企业间无法就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产业平均物流成本值。例如,不同的企业外部委托物流的程度是不一致的,由于缺乏相互比较的基础,无法真正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因此,对于不同体制的国家来说,物流成本的计算与比较更是难上加难。 (四)各国物流成本核算范围的不一致性世界各国和地区对物流概念所作的定义是不同的,从而对物流成本所涵盖的范围也不尽相同,如美国的物流成本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库存费用;二是运输费用;三是管理费用。日本一般物流成本的核算主要分为五个大项,即人事费、配送费、保管费、信息处理费和其它费用。而中国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也大致由管理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组成。因此,对不同的国家进行物流成本比较,不能简单看数字的差异,还要看两者核算范围是否一致。(五)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性交替损益性,也称作效益背反(Trade off),是指改变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到其它要素的改变,对于同一资源(例如成本)的两个方面处于相互矛盾的关系之中,想要较多地达到其中一个方面的目的,必须使另一个方面的目的受到部分损失。具体地说,要使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增益,必将对系统中其它要素产生减损的作用。物流成本也具有交替损益性,这不仅表现在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之间,在物流各功能之间也存在着成本交替损益的关系。要对中美两国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效率进行比较,必须要分析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效率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就必须要分析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之间的交替损益情况。这一点,我们在第四节中将进行详细介绍。第三节 物流服务的概念及效率衡量一、物流服务的含义物流服务是指对客户商品利用可能性的物流保证,即将特定的物料按时保质低成本地移送到特定地点的这样一种服务。二、物流服务的分类(一)基本物流服务1运输功能运输功能是物流服务的基本服务内容之一。物流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满足客户在时间和地点两个条件下对一定货物的要求,时间的变换和地点的转移是实现物流价值的基本因素。2保管功能它是物流服务的第二大职能,它实现了物流的时间价值。3配送功能配送是将货物送交收货人的一种活动,目的是要做到收发货经济,运输过程更为完善,保持合理库存,为客户提供方便,可以降低缺货的危险,减少订发货费用。它是物流服务的第三大职能。4装卸功能将货物装上与卸下运输工具的功能,其目的是加快商品的流通速度。5包装功能物流的包装作业目的不是要改变商品的销售包装,而在于通过对销售包装进行组合、拼配、加固,形成适于物流和配送的组合包装单元。6流通加工功能流通加工的主要目的是方便生产或销售,专业化的物流中心常常与固定的制造商或分销商进行长期合作,为制造商或分销商完成一定的加工作业,比如贴标签、制作并粘贴条形码等。7信息处理功能由于现代物流系统的运作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因此可以将物流各个环节及各种物流作业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并向货主提供各种作业明细信息及咨询信息,这是相当重要的。(二)增值物流服务1增值服务增值服务是指针对特定客户或特定的物流活动,在基本服务基础上提供的定制化服务。增值服务是竞争力强的企业区别于一般小企业的重要方面。有时,在基本服务的基础上也能够实现增值服务。例如丰田汽车公司提出一个星期的交货期,在基本服务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了其他公司无法做到的增值服务;摩托罗拉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生产出定做的产品,这也是为客户提供了增值服务。增值服务的特征就是,在提供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满足更多的顾客期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利益和不同于其他企业的优质服务,它是企业的闪光点。增值服务可以分别在以下四个领域中完成:以顾客为核心的服务、以促销为核心的服务、以制造为核心的服务和以时间为核心的服务。2增值物流服务根据国家标准GBT18354-2001物流术语的定义,物流增值服务是在完成物流基本功能基础上,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的各种延伸业务活动。这些延伸业务活动,包括:增加便利性的服务、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降低成本的服务以及延伸服务等,以上这些延伸服务最具有增值性,但也是最难提供的服务。目前,能否提供此类增值服务已成为衡量一个物流企业是否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标准。三、物流服务效率的衡量(一)存货可得性1含义存货可得性是指在顾客下订单时所拥有的库存能力。2可得性的衡量指标:缺货率和供应比率缺货率是指缺货发生的概率。将全部产品所发生的缺货次数汇总起来,就可以反映一个厂商实现其基本服务承诺的状况。供应比率(fill rate)衡量需求满足的程度。有时我们不仅要了解需求获得满足的次数,而且要了解有多少需求量得到了满足,而供应比率就是衡量需求量满足的概率。如一个顾客订货50单位的货物,而只能得到47个单位,那么订货的供应比率为94%。(二)物流任务的完成物流任务的完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1速度完成周期的速度是指从订货起到货物实际抵达时的这段时间。根据物流系统的设计不同,完成周期所需的时间会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在今天高水平的通信和运输技术条件下,订货周期可以短至几个小时,也可以长达几个星期。但总的来说,随着物流效率的提高,完成周期的速度正在不断地加快。2一致性一致性是指厂商面对众多的完成周期而能按时递送的能力,是履行递送承诺的能力。虽然服务速度至关重要,但大多数物流经理更强调一致性。一致性是物流作业最基本的问题。厂商履行订单的速度如果缺乏一致性,并经常发生波动的话,那就会使得客户摸不着头脑,在制定计划时发生困难。3灵活性作业灵活性是指处理异常顾客服务需求的能力。厂商的物流能力直接关系到处理以外事件的能力。厂商需要灵活作业的典型事件有:修改基本服务安排计划、支持独特的销售和营销方案、新产品引入、产品衰退、供给中断、产品回收、特殊市场的定制或顾客的服务层次、在物流系统中履行产品的修改或定制,诸如定价、组合或包装等。在许多情况下,物流优势的精华就存在于灵活性中。4故障与修复故障与修复能力是指厂商有能力预测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故障或服务中断,并有适当的应急计划来完成恢复任务。因为在物流作业中发生故障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故障的修复也很重要。(三)服务可靠性物流质量与物流服务可靠性密切相关。物流活动中最基本的质量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已计划的可得性以作业完成能力。实现物流质量的关键是如何对物流活动进行评价。因此物流服务可靠性也是衡量物流服务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第四节 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效率的关系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存在交替损益的关系。这种关系简单地说即为“物流服务水平提高,则物流成本也会同时上升”,如下图所示: YY物流服务 Y Y成本 X X图 1-2 物流服务与成本的关系图在服务水平较低阶段,如果追加X单位的服务成本,服务质量将提高Y,而在服务水平较高阶段,同样追加X单位的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只有Y( YY)。也就是说,追加成本对提高服务水平的边际贡献是下降的。具体来看,物流成本与服务的关系有四种类型:(1)降低物流成本,保持物流服务水平不变,见图1-3(a);(2)增加物流成本,以满足顾客对物流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见图1-3(b);(3)在物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见图1-3(c);(4)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实现较高的物流服务水平,见图1-3(d)。成本成本 (a) 服务 (b) 服务成本成本 (c) 服务 (d) 服务 图 1-3 四种成本-服务关系类型第五节 本章小结本章首先对与物流相关的概念及特性作了一个比较详细的界定,然后重点介绍了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的概念,分析了物流成本的几个重要特征,揭示了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接下来的章节中分析比较中美两国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效率提供了依据。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数效应更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努力发展物流,削减物流成本的必要性。而物流成本计算的复杂性则是我们在研究中要努力克服的问题。第二章 中美物流成本与服务效率比较第一节 我国物流成本与服务效率分析一、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目前,国际社会通常以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作为标准,衡量一个国家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与运作效率。因此本节先对中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进行一个纵向归纳与整理。由于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的统计,其他物流业的相关指标均没有公开的统计资料,也没有标准的物流成本统计方法,从而使如何准确地计算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失去了科学的统计依据。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只能依据经验数据大致估计我国的物流成本。从1991年-2004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也称为物流业务收入或社会物流货物总额,是指经过社会物流服务,最终送达用户的货物价值总值)年均增长率达21.6%,远高于9.7%的GDP增长速度。2005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3860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回落3.7个百分点。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2004年调整前为21.3%,全国经济普查增加GDP 2.3万亿元,物流费用由2.9万亿元调整为3万亿元。根据调整的统计数据计算,2004年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8%。2005年这个数据降为18.5%,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关于2005年全国物流基本情况的通报具体情况见表2-1。 表2-1 中国物流成本占GDP比例表年份GDP(亿元)1,2产业GDP合计(亿元)物流总成本(亿元)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物流总成本与1,2产业GDP比例199121618143915182240360199226638175006137230351199334634233117898224339199446759318291033821432419955847840531128842123171996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