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A卷 (I).doc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A卷 (I).doc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A卷 (I).doc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A卷 (I).doc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A卷 (I).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A卷 (I)班级: 姓名: 得分: 1、 现代文阅读(共4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刘勰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裁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肬赘也。”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这是唐代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自然结果。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因意象密集而见胜少,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C.诗篇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D.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诗歌意象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象”就是主观的“义”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B.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而且密度过大甚至是诗的一种缺点。C.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在写景时意象过于密集招致了一些非议。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唐诗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B.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可以不做要求。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诗歌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荆轲之死夏一刀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 三十年。 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摇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这个由我负责,十天以后我们重新再排。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好打抱不平,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 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 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 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 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始终拔不出剑的样子。 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 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 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事件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B、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C、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痛心疾首”“神形毕肖”等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D、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qn)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5.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6.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8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史学大师许倬云 许倬云1928年出生于无锡大族,出生时手脚弯曲,一直不能动。直到七岁才能坐在椅子上,长大后肌肉不发达,终生借助双拐行走。小时候,许倬云没法上学,只能在家自修。时任厦门海关监督的许风藻,人文学术素养很高,经常给儿子随机指点:给他讲数学、讲历史、讲语文,教他有关战争史、政治学与外交学等。许倬云起初爱看武侠小说,许风藻说:“你别老看武侠小说,好好看看史记。”于是许倬云从十来岁开始读史记左传,读了许多古书。 1934年,许倬云随父亲移居沙市荆关监督公署。抗战开始后。因沙市地处要冲,逃难的人经此转往四川,川军也经此开赴前线。在沙市家门口的下马石旁,眼看见一队队川军开往台儿庄,有许多士兵还是小孩子,只有七八岁的许倬云,因母亲一句话,“这些人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一夜之间长大。当时许倬云父亲负责供应军粮民食,许家人也经常随着军队转移,或者随着难民逃难。很多时候,许倬云被摆在一个土墩、石磨、板凳上。作为一个旁观者,满目所见,尽是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生离死别,知道了什么叫饥饿,什么叫恐俱。也因此,许倬云看到了中国最深入内地的农村,看见最没有被外面触及的原始原貌。七十年后回顾起这段往事,许倬云还是忍不住伤心流泪。 1949年,许倬云随家人迁台,考入台大外文系。因为中文和历史考得好。在傅斯年的建议下转入历史系一直读到硕士毕业。当年的台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再加上当时上课常常是一个人一班,等于几个名师一起训练许倬云。这在以后是不可想象的学习条件。许倬云终生感激这些不同风格的老师,每个人都给他一些东西,他没有走任何老师的路,而是自己走出一条路,这条路受每位老师很大的影响。 1957年,时任“中研院”考古所助理研究员的许倬云,获得纽约华侨徐铭信提供的1500美元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在芝大的五年,许倬云在学术上突飞猛进,除了历史以外,他还接受了社会学、宗教学以及计量统计学方面的训练,也熏染了芝大“眼光宏阔”的学风、大问题意识,这些影响了他一生的治学方向。不过,何炳棣在回忆录中,对芝大这种学风颇有微词-只做“世界第一流的学问”。xx年“中研院”为许先生庆寿,院士杜正胜如是评价:“许先生最大的影响不在于上古史,而在于所引入的那种关注杜会经济领域的研究视角。” 在两岸三地,许倬云影响更大的可能是大众史学的写作。近二十年来,他陆续山版了万古江河从历史看管理以及新近出版的“许倬云说历史”系列四册等几十种,有的是精心撰著而成,有的则是根据在企业、高校讲座的课件整理而成,都有着一以贯之的内在理念-关注与当下、与中国相关的大问题。或许,这种文字背后的问题意识和情怀,也是许先生的书受到白领、商人、学生等阶层喜爱的原因。(摘编自云君许倬云:旁观者的深思、冯俊文许倬云:一位历史学家的奥德赛等)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许倬云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正常读书学习,所以他一直在家自修,直到考入台大外文系,他才开始了正式的学校学习生活。B、许倬云师从众多大家,但又不盲从,而是自己走出一条路,这说明学术研究中,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C、许倬云从事历史研究,特别强调从社会经济领域的视角研究历史问题,在这一点上,他的贡献大于他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D、许倬云不仅具有扎实的功底,旁观者的观察能力,而且学术视野广阔,善于借助其他学科进行历史研究,因而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5分)A从父亲的教育中,许倬云领略到了历史的趣味;古书史记等是许倬云最初的历史营养,使他萌发了对历史的兴趣:这些都为他从事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B抗战时期,许倬云深人内地农村的经历,使他后来对中国社会复杂性的认识,都远比常人深刻、真切,这种经历,直接决定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C许倬云在台大求学时,得到了傅斯年的赏识,并在傅斯年的指引下作出正确的选择:从最初学习外文转到学习历史,自此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领域。D留学美国是许倬云的人生转折,芝大“眼光宏阔”的学风、大问题意识确定了他治学的方向。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E从在家自修学习,再到台大上学、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许倬云都得到了众多老师的帮助和提携,整个学习生涯可谓一帆风顺。9.有人评价许倬云“时时心怀天下,悲悯苍生”,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2、 古代诗文阅读(共33分)(1)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B.不耻相师 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11.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12.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合格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作者对此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13.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注】行子:出行的人。 14.下列对诗歌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诗是边塞诗,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和岑参。B.本诗歌是一首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C.“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是诗的颔联。D.“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运用拟人的手法。15.请简要赏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分)(3) 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用“_,_”。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2)“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登高中他用“_,_”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3)对于思与学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的经验是_ _,_。 第二卷4、 语言文字运用(共17分)1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如果车辆损坏,导致无法持续经营,就算用户规模再大也只会带来亏损,因此产品的质量是举足轻重的。B.吴堡古城始建于北汉,是西北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不言而喻。C.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立足中国,解决中国问题,要把学问做在中国大地上。还要有处心积虑、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D.静静地凝视面前瞬息万变的火焰,细听炉里呼呼的声音,心中是不专注在任何事物上面的,只是痴痴地望着炉火。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采用“十个工作日一调”的原则,今年以来,我国已经历十二轮成品油调价周期,成品油调价呈现“六跌四涨两搁浅”的格局。B.据The Ringer记者凯文奥康纳报道,通过与联盟的多位消息人士交流,一致认为詹姆斯在今年夏天可能考虑加盟湖人或者快船。C.中国提出了“双轨并行”思路和“双暂停”倡议,以及同时加强防扩散力度和加强劝和促谈力度的“双加强”建议,这些思路、倡议和建议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理解和响应。D.去年全市接报违法犯罪警情、刑事案件立案总量同比分别下降87%和142%,群众安全感达到956%,创xx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好水平。1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但曹雪芹没有流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的幼稚肤浅,而是把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对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B.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创作的长恨歌琵琶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C.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祝福选自呐喊。D.美国作家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以塑造“硬汉”而著称。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校服作为学生形象的一种标志,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服装文化的一部分,应该体现出学校的风格与个性,体现出学生的风貌和修养,也应该与时代、时尚同步,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恰恰是深圳中学校服最成功的地方,也是给我们最有益启示之处。由此看来,教育部门反思一个问题,何时才能放开校服的采购权,让各个学校和学生、家长自主决定校服面料、款式和价格呢?序号A既是也是不仅/而这必须就是最终B是也是不过为了然而需要也是/C/的确是尽管为了而这或许因此进而D也是还是不过/因为必须于是只有21.下面是我校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5分)22.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林丹和李宗伟,一个是金牌拿到手软,光世界冠军就有将近20个的大满贯得主;一个是穷其一生可能也无法实现奥运冠军梦的“千年老二”。我们会记得林丹夺冠后的疯狂,也有不少人忘不了李宗伟落寞的身影。有网友说,若没有李宗伟,林丹纵然再强,也无法被激发出最好的自己。林丹说:“你们除了看到我以外,也应该看到我的对手李宗伟,我不觉得他是失败的。他通过努力让很多人也认可他,我觉得这就足够了。金牌只是一种标准,不能够代表所有。有时我也会向李宗伟学习,我会想他输给了我这么多次重要比赛,为什么还能够放下一切,继续跟我再拼下一次比赛?”李宗伟在接受采访时说:“其实冠军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很重要了,我想的是接下来看能不能再多打两年,慢慢享受羽毛球吧。”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期中卷参考答案1.C 2.B 3.B 4.B 5.耿直刚烈。如看了赵团长改过的剧本,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坚持原则。如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淡泊名利。如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6.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从人物形象上看,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主题深化。7.A 8.AC9.自小就学会设身处地,体会领悟人生悲苦史学写作,面向大众,文字背后关注的是与当下中国相关的大问题始终是一个爱国者,认识与实践并重,积极促进两岸关系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训练【解答】(1)A“所以他一直在家自修”错误,原文第一段“直到七岁才能坐在椅子上,长大后肌肉不发达,终生借助双拐行走小时候,许倬云没法上学,只能在家自修”指的是他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