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三十八二战后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1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三十八二战后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2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三十八二战后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3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三十八二战后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检测(三十八) 二战后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 下表为1977年欧洲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表(%),此表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行业国家邮政电站煤炭工业铁路运输航空运输英国10010010010075法国10010010010075联邦德国1007550100100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福利国家”的建立C第三产业的兴起 D“新经济”的出现解析:选A材料中的数据是有关于“国有经济的比重”,体现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企业国有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A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所谓“福利国家”强调政府的财政支出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改善民生和建立保障体系的“社会福利”制度,排除B项;第三产业强调的是产业结构,排除C项;“新经济”的出现是在90年代,排除D项。2. 二战后,资本家积极鼓励职工购买和持有本企业的股票,进一步打破了资本家垄断企业股份的局面。美国实施职工持股的企业,1974年为300多家,职工人数十余万人;1995年已达12 000多家,职工1 2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10%。这一现象()A增强了资本的社会化趋势B形成资本家、工人共管企业的局面C完善和扩大“福利国家”规模D使职工持股的企业成为现代企业主流解析:选A材料中反映了企业资本由资本家垄断股份发展到普遍实施职工持股,这表明资本的社会化趋势,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企业的管理问题,故B项排除;材料与“福利国家”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不符。3瑞典被认为是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介于国家社会主义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之间的道路)的典范,但人们现在普遍认为瑞典的福利国家制度陷入危机之中,如失业危机、老龄危机、财政危机、社会危机、制度危机,在20世纪5070年代运行良好,并得到普遍认可的福利国家制度,进入8090年代以来却饱受争议,甚至陷入危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经济增速放缓 B福利水平高C人口老龄化加剧 D就业人口比重下降 解析:选B福利国家制度在进入20世纪8090年代备受争议,和以下原因分不开: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后,西欧主要福利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福利制度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二是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使得社会的生产量下降,而福利支出增加;三是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也使得社会生产量下降而失业救济金支出增加。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4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A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C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D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来看,赫鲁晓夫提倡广泛种植玉米并不符合苏联的国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故选B项。 5.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解析:选B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斯大林体制继续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工业方面,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工业部门。在他任内,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同步提高。1975年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所以本题选B项。A、D两项与材料没有关系,C项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根本问题,均排除。6. 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这段材料试图说明()A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B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C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D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可知,苏联农业的改革效果不明显,这主要因为没有“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即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A项正确。B项时间不符;当时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二、非选择题(共20分)7分配问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材料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195820 0005 876.029.4195917 0006 740.539.7196014 3505 105.035.6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年)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1)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8分)(2)概括材料三中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举措。结合史实分析其背景,并予以简要评价。(8分)(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 (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材料二中可以看到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为30%以上,通过对比可知中苏两国共同问题是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第二小问需要结合国际形势、计划经济体制特征和社会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国的措施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20世纪50年代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可知, 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举措是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小问要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从历史教训、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经济政策等方面分析。第三小问要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财政开支和工作积极性等角度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第(3)问,对分配制度的认识要结合材料从公平效率、社会稳定、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全面论述。 答案:(1)共同问题: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背景:资本主义强邻包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措施: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个人的);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举措: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或实行福利制度)。背景:吸取经济大危机的教训,扩大社会消费,避免经济危机;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成功经验;凯恩斯主义盛行;民主政治发展,政府重视民众生活保障。评价:积极:使低收入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