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学练习题.pdf_第1页
原子物理学练习题.pdf_第2页
原子物理学练习题.pdf_第3页
原子物理学练习题.pdf_第4页
原子物理学练习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判断 1. 类氢离子的电离能与氢原子电离能是相同的。 2.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主线系是三线结构。 3. 在原子核反应中,反应前后的总角动量是守恒的。 4. 原子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分量是()。 5. 硅原子在基态时,n=1、n=2壳层和3s次壳层都填满,3p次壳层填了2 个电子。 6. 按照泡利原理,原子的N壳层最多可以容纳10个电子。 7. X射线标识谱的L线系是L壳层以外的内层电子跃迁到L壳层空位上形 成的。 8. 处于状态的原子角动量在外磁场中的最大分量是。 9.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证明原子具有磁矩。 10. 原子核的结合能是将原子核拆散为自由核子时所放出的能量。 11. 核力是短程力。 12. 描述电子状态的四个量子数是。 13.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后退了2位。 14. 原子核自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一定放出光子。 15. 镎系经过连续十三次衰变,最后稳定到。 16. 原子核反应过程中质量和总能量是守恒的。 17. 介子和重子都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 18. 质量相同的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所放出的能量是相同的。 1. 原子核外电子在核的库仑场中绕核运动辐射能量。 2.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第一辅线系是三线结构。 3. 夫朗克赫兹实验证明了原子体系能量是量子化的。 4. 磁量子数表征在外磁场作用下电子轨道在空间的可能取向。 5. 原子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分量是()。 6. 按照泡利原理次壳层最多可以填个电子。 7. 基态时n=1、n=2、 n=3壳层填满,且4s次壳层填了二个电子的原子 是镍原子。 8. 描述电子状态的四个量子数是。 9. 处于状态的原子角动量在外磁场中的最大分量是。 10. 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力。 11. 射线有最大的贯穿本领和最小的电离作用。 12. 中微子假设解释了衰变中放出的粒子能量的分立性。 13.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后退了1位。 14.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证明原子核具有自旋。 15. 钍系经过连续十次衰变,最后稳定到。 16. 夸克(或反夸克)间相互作用通过交换胶子实现。 17. 质量相同的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所放出的能量是不同的。 18. 轻子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 1. 类氢离子的电离能与氢原子电离能是相同的。 2.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主线系是三线结构。 3. 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效果是产生附加能量,使得原子能级产生分 裂。 4. 原子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分量是()。 5. 磷原子在基态时,n=1、n=2壳层和3s次壳层都填满,3p次壳层填了3 个电子。 6. 按照泡利原理原子的N主壳层最多可以填10个电子。 7. X射线的连续谱与加速电压有关,而与靶材料无关。 8. 处于状态的原子角动量在外磁场中的最大分量是。 9.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证明原子具有磁矩。 10. 原子核的结合能是将原子核拆散为自由核子时所放出的能量。 11. 核力是短程力。 12. 夫朗克-赫兹实验证明了原子体系能量是量子化的。 13.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后退了2位。 14. 原子核自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可以放出光子,也可以放射出内转 换电子。 15. 正常塞曼效应是一条谱线在外磁场中分裂为三条,且频率间隔 相等。 16. 原子核反应过程中质量和总能量是守恒的。 17. 介子和重子都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 18. 质量相同的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所放出的能量是相同的。 19. He原子的两个亚稳态之一是 。 20. 具有四个价电子的原子其能级是单重态和三重态。 1. 原子核外电子在核的库仑场中绕核运动,不辐射能量。 2. X射线的L线系是L壳层以外的内层电子跃迁到L壳层空位上形成 的。 3.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柏格曼线系是较高的D能级向最低的S能级跃迁 产生的。 4. 处于状态的原子磁矩在外磁场中的最大分量是。 5. 原子能级在外磁场中一定分裂为相同间隔的磁能级。 6. 磷原子在基态时,n=1、n=2壳层和3s次壳层都填满,3p次壳层 填了3个电子。 7. 原子的K壳层按泡利原理最多可以容纳8个电子。 8. He原子的两个亚稳态之一是 。 9. Li离子的基态电离能是氢原子基态电离能的3倍。 10. 中等核的平均结合能比轻核的平均结合能大,所以轻核聚变放 出能量。 11. 处于状态的原子角动量是。 12. 射线有较小的贯穿本领和最大的电离作用。 13. 原子核发生衰变的条件是母核的原子质量大于子核的原子质 量。 14. 在原子核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后的电荷量是守恒的。 15. 夫兰克-赫兹实验可以测量原子的激发电势和电离电势。 16. 内转换与K俘获伴随的两个现象是相同的。 17. 光子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18. 实验发现奇A核的自旋为半整数。 19. 强子只参与强相互作用。 20.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证明了原子角动量的空间量子化。 1. 汤姆逊的原子模型是正确的,并且被粒子散射实验所证实。 2. 碱金属原子光谱精细结构产生的原因是原子实极化和轨道贯穿 的结果。 3.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柏格曼线系是三线结构。 4. 原子能级在均匀外磁场中分裂的层数是2S+1层。 5. 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效果是产生塞曼效应。 6. 磷原子在基态时,n=1、n=2壳层和3s次壳层都填满,3p次壳层 填了2个电子。 7. 原子的6g次壳层按泡利原理最多可以填18个电子。 8. X射线的连续谱与加速电压无关,而与靶材料有关。 9. 核力是短程力。 10. 原子核的结合能是将原子核拆散为自由核子时所吸收的能量。 11. 处于状态的原子角动量是。 12. 射线具有最小的贯穿本领和最大的电离作用。 13. 原子核的衰变能是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时所吸收的能 量。 14. 衰变中所放出粒子的分立能谱表明原子核具有分立的能级。 15.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变。 16. 实验发现奇A核的自旋为整数。 17. 重核裂变放出的能量来源于原子核的结合能。 18. 原子中二个量子数都相同的最大电子数为。 19. 在原子核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后粒子的角动量是守恒的。 20强子由层子和反层子组成。 1. 类氢离子的电离能与氢原子电离能是相同的。 2.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主线系是三线结构。 3. 在原子核反应中,反应前后的总角动量是守恒的。 4. 原子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分量是()。 5. 硅原子在基态时,n=1、n=2壳层和3s次壳层都填满,3p次壳层 填了2个电子。 6. 按照泡利原理,原子的N壳层最多可以容纳10个电子。 7. X射线标识谱的L线系是L壳层以外的内层电子跃迁到L壳层空位 上形成的。 8. 处于状态的原子角动量在外磁场中的最大分量是。 9.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证明原子具有磁矩。 10. 原子核的结合能是将原子核拆散为自由核子时所需要的能量。 11. 核力是短程力。 12. 描述电子状态的四个量子数是。 13.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后退了2位。 14. 原子核自高能态向低能态变化时一定放出光子。 15. 原子在均匀外磁场中的磁能级间隔是。 16. 实验发现偶A核的自旋为整数。 17. 介子和重子都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 18. 质量相同的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所放出的能量是相同的。 19. 具有三个价电子的原子能级是四重态和双重态。 20X射线连续谱的最短波长与靶材料无关,而与加速电压有关。 1. 原子核外电子在核的库仑场中绕核运动辐射能量。 2.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第一辅线系是三线结构。 3. 夫朗克赫兹实验证明了原子体系能量是量子化的。 4. 磁量子数表征在外磁场作用下电子轨道在空间可能取向的个 数。 5. 原子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的分量是()。 6. 按照泡利原理次壳层最多可以填个电子。 7. 基态时n=1、n=2、 n=3壳层填满,且4s次壳层填了二个电子的 原子是镍原子。 8. 描述电子状态的四个量子数是。 9. 处于状态的原子角动量在外磁场中的最大分量是。 10. 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力。 11. 射线有最大的贯穿本领和最小的电离作用。 12. 中微子假设解释了衰变中放出的粒子能量的分立性。 13.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后退了1位。 14.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证明原子核具有自旋。 15. X射线标识谱与靶材料无关,而与加速电压有关。 16. 夸克(或反夸克)间相互作用通过交换胶子实现。 17. 质量相同的轻核聚变和重核裂变所放出的能量是不同的。 18. 轻子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 19实验发现奇A核的自旋为零。 20具有四个价电子的原子其能级是双重态和四重态。 1. 原子角动量空间量子化表示原子在外磁场中的取向及其分量是 量子化的。 2. 碱金属原子的能级比氢原子相应能级低的原因是电子自旋运动 和轨道运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3. 碱金属原子光谱第二辅线系是三线结构。 4. 原子能级在均匀外磁场中分裂的层数是2L+1层。 5. 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效果是总角动量绕磁场方向旋进。 6. 原子中三个量子数都相同的最大电子数为2。 7. 基态时n=1、n=2、 n=3壳层填满,且4s次壳层只填一个电子的 原子是镍原子。 8. 原子的5f次壳层按泡利原理最多可以填14个电子。 9. X射线的K线系是K壳层以外的内层电子跃迁到K壳层空位上形成 的。 10. 核力是具有饱和性的交换力。 11. 原子核的结合能是自由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所放出的能量。 12. 处于状态的原子角动量是。 13. 射线贯穿本领很大,而电离作用最小。 14. 中微子假设解释了衰变中放出的粒子能量的连续性。 15. 实验中用核磁共振的方法测量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 16. 实验发现偶偶核的自旋为半整数。 17. 光子没有反粒子。 18. 轻核聚变所放出的能量来源于原子核的结合能。 填空 1. 卢瑟福散射理论结果之一是,对于同一散射角和同一金属 箔,与 粒子的 四次方成 比。 2. 氢原子的布拉开线系光谱在 区域,是 能级向 能级跃迁产生的。 3. 原子处于状态时,原子总角动量的值为 , 轨道角动量的值为 ,自旋角动量的值为 ;若将此状态的原子放在均匀外磁场中,此能级会分裂为 层,相邻两个磁能级的间隔是 。 1.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证明了 和 。 2. 氢原子的赖曼线系光谱在 区域,是 能 级向 能级跃迁产生的。 3. 原子处于状态时,原子总角动量的值为 ,轨 道角动量的值为 ,自旋角动量的值为 ,若将此状态的 原子放在均匀外磁场中,此能级会分裂为 层,相邻两个磁能 级的间隔是 。 1.卢瑟福散射理论结果之一是,对于同一散射角和同一金属箔, 与 粒子的 四次方成 比。 2.氢原子的布拉开线系光谱在 区域,是 能级向 能级跃迁产生的。 3.原子处于状态时,若将此状态的原子放在均匀外磁场中,此能 级会分裂为 层,相邻两个磁能级的间隔是 。 4.钍系从开始,经过连续 衰变,最后稳定到核素 ;钍系也叫做 系。 1.卢瑟福散射理论结果之一是,对于同一速度的粒子和同一散射 角,并选用同一Nt的金属箔,则与金属箔的 的平方成 比。 2.氢原子的普丰特线系光谱在 区域,是 能级向 能级跃迁产生的。 3.X射线连续谱的短波波长极限与靶材料 ,而与加 速电压 。 4.钍系从开始,经过连续 衰变,最后稳定到核素 ;钍 系也叫做 系。 1.卢瑟福散射理论结果之一是,对于同一速度的粒子和同一材料的 金属箔(即N、Z相同),在同一散射角时,与金属箔的 成 比。 2.氢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线系在 区域,是 能级向 能级跃迁产生的。 3.原子光谱是原子中的 跃迁产生的,而X射线是 原子中的 跃迁产生的。 4.铀系从开始,经过连续 衰变,最后稳定到核素 ;铀系也叫做 系。 1. 卢瑟福散射理论结果之一是,对于同一散射角和同一金属 箔,与 粒子 的四次方成 比。 2. 氢原子的赖曼线系光谱在 区域,是 能级向 能级跃迁产生的。 3. K俘获伴随的两个现象,即产生 ,产生 。 4. 铀系从开始,经过连续 衰变,最后稳定到核素 ;铀系 也叫做 系。 1. 卢瑟福散射理论结果之一是,对于同一速度的粒子和同一材料的 金属箔(即N、Z相同),在同一散射角时,与金属箔的 成 比。 2.史特恩盖拉赫实验证明了 和 。 3.氢原子的布拉开线系光谱在 区域,是 能级向 能级跃迁产生的。 4.镎系从开始,经过连续 衰变,最后稳定到核素 ;镎系 也叫做 系。 1、 卢瑟福散射理论结果之一是,对于同一速度的粒子和同一散 射角,并选用同一Nt的金属箔,则与金属箔的 的平方成 比。 2. 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的光谱项为 ,而类氢离子的光谱 项为 。 3、碱金属原子的第二辅线系是较高的 能级向最低的 能级 跃迁产生的,考虑精细结构时,此线系的每条线都是 条。 4、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 提出的,原子的 。 5、若某种放射性核素衰变放出的粒子,垂直进入均匀磁场B,作轨 道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则粒子的动量为 ,此粒子的动能为 。 6、某种放射性核素的平均寿命是100天,则它的衰变常数为 ,半衰期为 。 7、X射线连续谱的短波波长极限与靶材料 ,而与加速电压 V ,随V增加, 。 8、在粒子物理学中,现已发现的轻子有6种粒子,写出其中的2种 粒子: 、 、 、 。 1、卢瑟福散射理论结果之一是,对于同一速度的粒子和同一金 属箔,则与散射角的 成 比。 2、氦原子有两个亚稳态,它们分别是 和 ,在外 磁场中这两个能级将分别分裂为 层和 层。 3、碱金属原子的柏格曼线系是较高的 能级向最低的 能级 跃迁产生的,考虑精细结构时,此线系的每条线都是 条。 4、原子在基态时,核外电子填充壳层将遵从 原理和 原理。 5、若某种放射性核素衰变放出的粒子(带电量为),垂直进入均 匀磁场B,作轨道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则粒子的动能为 ,此核 衰变的衰变能为 (设子核的质量为M)。 6、某种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是10天,则它的平均寿命为 ,衰变常数为 。 7、原子核反应过程中的守恒律有 、 、 (写出三个即可)。 8、光子的自旋量子数为 ,其反粒子是 。 1. 卢瑟福提出了 模型,并且用 实验进 行了证明。 2. 氢原子哈弗莱线系的光谱在 区域,是 能级向 能级跃迁产生的。 3. X射线标识谱的波长与加速电压的变化 ,与靶材料 。 4. 锕系从开始,经过连续 衰变,最后稳定到核素 ;锕系也叫做 系 选择 1. 设氢原子的电离电势为U,则氦离子的电离电势是(假设各 原子的里德伯常数都近似相等): A、2U; B、4U; C、U/4 2. 夫兰克赫兹实验测出了:A、原子的磁矩; B、原子的电 离能; C、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 3. 在下列核素中,哪组核素是同量异位素: A、 ; B、N、O; C、。 4. 下列哪个原子态符号所代表的状态实际是不存在的:A、; B、; C、 5. 衰变的表达式是:A、+ e +; B、e +; C、+ e + 1、氢原子的普丰特系第三条谱线的波长是,则氦离子普丰特系 第三条谱线的频率是(假设各原子的里德伯常数都近似相等): A、2c/; B、4c/; C、/4c 2、下列哪个原子态符号所代表的状态实际是不存在的:A、; B、; C、 3、史特恩盖拉赫实验证明了: A、原子具有磁矩; B、原子体系能量量子化; C、原子核具有能级。 4、按照泡利原理可得支壳层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 A、6个; B、10个; C、14个 5、原子核具有自旋,实验发现偶A核的自旋为: A、零; B、整数; C、半整数 6、由核力的介子理论知,通过交换介子可以实现哪两个粒子之间 的相互作用: A、中子与质子; B、中子与中子; C、质子与中子 7、p + e n +,它是哪个衰变过程的机制表达式:A、轨道 电子俘获; B、衰变; C、衰变 8、在基本粒子中,轻子参与的相互作用是:A、电磁相互作用; B、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C、强相互作用 9、在下列核素中,哪组核素是同位素: A、 ; B、 C、N、O; C、 、 10、在放射系镎系中各个放射性核素的质量数都满足如下关系 式:A、; B、; C、 1、氢原子的巴尔末系的第五条谱线的波长是,则氦离子巴尔末 系第五条谱线的频率是(假设各原子的里德伯常数都近似相等): A、2c/; B、4c/; C、/4c 2、下列哪个原子态符号所代表的状态实际是不存在的: A、; B、; C、 3、史特恩盖拉赫实验证明了: A、原子体系能量量子化; B、原子空间量子化; C、原子核具有能级。 4、按照泡利原理可得支壳层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 A、10个; B、14个; C、18个 5、原子核具有自旋磁矩,可用下列哪种方法测得: A、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B、谱线的分裂; C、核磁共 振。 6、由核力的介子理论知,通过交换介子可以实现哪两个粒子之间 的相互作用: A、中子与质子; B、质子与质子; C、质子与中子 7、+ e +,它表示的是:A、轨道电子俘获; B、衰变; C、衰变 8、在基本粒子中,光子只参与的相互作用是:A、电磁相互作 用; B、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C、强相互作用 9、在下列核素中,哪组核素是同量异位素: A、 、 ; B、C、N、O; C、 10、在放射系锕系中各个放射性核素的质量数都满足如下关系式: A、; B、; C、 1. 氢原子赖曼线系的第四条谱线的波长是,则氦离子赖曼线系的 第四条谱线的波长是(假设各原子的里德伯常数都近似相等): ( ) A、2; B、4; C、/4。 2. 原子核具有自旋,实验发现奇A核的自旋为:( ) A、零; B、半整数; C、整 数。 3. 原子核具有能级由下列哪项证明:( ) A、衰变能谱的分立值; B、粒子散射实验; C、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4. 由核力的介子理论知,中子与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 介子实现的,此介子应该是:( ) A、介子; B、介子; C、介子 。 5. 衰变的衰变表达式是:( ) A、+ e +; B、e +; C、+ e + 。 1. 氢原子巴耳末线系的第四条谱线的波长是,则锂离子巴耳末线 系的第四条谱线的波长是(假设各原子的里德伯常数都近似相 等):( ) A、3; B、9; C、/9 。 2. 原子核具有自旋,实验发现偶偶核的自旋为:( ) A、整数; B、零; C、半整数。 3. 在下列核素中,哪组核素是同质异能素:( ) A、; B、C、N、O; C、。 4.由核力的介子理论知,中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介 子实现的,此介子应该是:( ) A、介子; B、介子; C、介子 。 5. 衰变的机制表达式是:( ) A、n p + e +; B、n p + e +; C、p n + e + 。 1. 氢原子赖曼线系的第一条谱线的波长是,则氦离子赖曼线系的 第一条谱线的波长是(假设各原子的里德伯常数都近似相等): ( ) A、2; B、4; C、/4。 2. 下列哪个原子态符号所代表的状态是实际存在的:( ) A、; B、; C、。 3. 原子核具有自旋磁矩,可用下列哪种方法测得:( ) A、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B、谱线的分裂; C、核磁共 振。 4. 由核力的介子理论知,中子与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 粒子实现的,它应该是:( ) A、介子; B、介子; C、介子 。 5. 衰变的衰变表达式是:( ) A、+ e +; B、e +; C、+ e +。 1.氢原子頼曼系的第三条谱线波长是,则氦离子頼曼系第三条谱 线的频率是(假设各原子的里德伯常数都近似相等)( ) A、2c/; B、4c/; C、/4c 。 2. 下列哪个原子态符号所代表的状态是实际存在的( ) A、; B、; C、 。 3. 在下列核素中,哪组核素是同位素( ) A、; B、C、N、O; C、 。 4. 由核力的介子理论知,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 粒子实现的,它应该是( ) A、介子; B、介子; C、介子 。 5. 原子核具有自旋,证明它存在的现象是( ) A、碱金属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 B、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 细结构; C、光谱线的分裂。 1.氢原子哈弗莱系的第三条谱线波长是,则氦离子哈弗莱系第三 条谱线的频率是(假设各原子的里德伯常数都近似相等)( ) A、2c/; B、4c/; C、/4c 。 2. 夫兰克赫兹实验证明了( ) A、原子体系能量量子化; B、原子核具有能级; C、原子 具有磁矩。 3. 在下列核素中,哪组核素是同中子素( ) A、; B、 ; C、 。 4. 下列哪个原子态符号所代表的状态实际是不存在的( ) A、; B、; C、 。 5. 衰变的机制表达式是( ) A、n p + e +; B、p n +e +; C、p n + e + 。 1. 氢原子普丰特线系的第六条谱线的波长是,则氦离子普丰特线 系的第六条谱线的波长是(假设各原子的里德伯常数都近似相 等):( ) A、2; B、4; C、/4。 2. 下列哪个原子态符号所代表的状态实际是不存在的:( ) A、; B、; C、。 3. 在下列核素中,哪组核素是同中子素:( ) A、; B、; C、。 4. 由核力的介子理论知,中子与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