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论文.doc_第1页
文化地理论文.doc_第2页
文化地理论文.doc_第3页
文化地理论文.doc_第4页
文化地理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题目:贵州旅游地理文化年级:_2013级_ 专业:_工商管理_学号:_021130202_ 姓名:_王珍贵_ 2014年 6 月 18 日贵州旅游地理文化摘要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首先对贵州的旅游资源做一个深入的分析,然后将民俗旅游和文化内涵相融合。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秀丽古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地区。正因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生态环境未遭到严重的破坏,保留了大量的自然风光。这里的人们更是与自然和谐信息,形成了人文与自然共同组成的特色风景区。 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人与山、水、洞林、石相辉相应。其中特具地域的多彩名族文化更是让人称奇。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贵州龙宫喀斯特地貌域的多彩名族文化更是让人称奇。 组成贵州省版图的八个地区,林城贵阳、红色之地遵义、人类心灵疲惫的家园黔东南、绿美之地黔南、奇山异水黔西南、高原明珠六盘水、旅游黄金地安顺、桃源山水铜仁、秀水奇山毕节。 贵州旅游资源的六大类。 1.歌舞游艺贵州丰富的民族歌舞资源按地域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西北、黔东北、黔南。 黔东南:是全国苗族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各民族原生的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原生态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尤以苗族和侗族丰富多彩的原生民族歌舞文化令人自豪和骄傲:有粗犷奔放的苗族祭祀狂欢舞蹈反排木鼓舞,有“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有“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有流淌千百年的“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侗族文化。这些独具特色、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文化都是千百年历史的沉淀。黔西北:居住着苗、彝、回、布依等民族。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歌舞汇集了这个勤劳智慧的山地民族的思想和情感。民歌有史诗歌、情歌、喜酒歌、叫魂歌。舞蹈有模拟动物形象的“斗鸡”、“斗羊”,象征战争的“跳钗”、“刀舞”,庆丰收的“大鼓舞”等。彝族歌舞多源于远古的原始宗教,随生产生活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经过逐渐的丰富过滤和融合,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歌舞风格。仡佬族是贵州省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明清以来直至解放前,生存环境相对闭塞、落后,因而留下原生态的歌舞文化。如唢呐吹奏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用唢呐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热烈,展现仡佬族人对生活的热爱。 黔东北:是贵州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土家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喜爱唱歌,有哭嫁歌、伴嫁歌、酒歌、情歌、劳动歌、祝福歌等。土家族还广为流行摆手舞,这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它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战争、神话传说等内容。思南土家花灯,也是贵州土家族民间的一种歌舞艺术,是载歌载舞、歌舞穿插进行的民间艺术,经过一代代的继承和发展,现在思南土家族花灯不仅是一种比较完美的歌舞艺术,也上升到多人表演、且有故事情节、人物矛盾冲突的花灯戏。尤以婉转动听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为人们喜闻乐见。 黔南:有布依、水、瑶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民俗民风浓郁。三都的水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以“摆起白来成山丘,唱起歌来似水流”来赞誉自己的民族。水族的民歌又称水歌,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生产歌、风俗歌、酒歌、情歌、婚嫁歌等。水族的铜鼓舞、斗牛舞、狮子舞、龙舞等亦颇有特色。布依族山歌是布依青年用以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发性较强的小曲,曲调简练,情趣活泼,内容丰富。每年的“六月六”歌节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彼此表达爱慕之情的场合。瑶族散居在黔南的荔波、独山和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常以歌舞反映他们的生产劳作、阶级斗争及各种社会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长鼓舞和铜鼓舞,主要是表现生产劳动的喜庆舞蹈。 为了挖掘、保护、开发这些丰富的民族歌舞资源,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对外宣传贵州。2005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倾力打造了具有鲜明黔贵高原特色的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它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集中展现了贵州17个民族的歌舞资源。其中既有获得国家级大奖的侗族大歌,也有来自田间地头的原生态艺术瑰宝,还有从远古流传至今的民族习俗和民间绝技。创作者以出自原生态的民族歌舞元素为根,融入了现代理念。在不失民族韵味的同时,佐之以时尚元素, 2.岁时习俗。 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名族节日。民族节日大多集中众多的民俗事项,场面大,参加者众多,民族风情浓厚。特别是娱乐性节日,如侗族的“花炮节”、苗族的“芦笙会”等3饮食习俗(苗族)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做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4服饰特点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在距西江千户苗寨不足10公里的麻料,控拜,乌高。是苗族远近闻名的银饰之乡,其中以麻料最为专业,其百分之85的都是银匠,传说,其寨的李姓家族便是唐朝时期的苗族国家“南绍王国”的王室银器局之后。 5建筑特色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分,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或为贵州所独有,或以贵州人数最多,故这几个少数民族明清时期的优秀建筑理应受到重视。 苗族自治县松桃的寨英本称“再荫”,深居武陵山主峰梵净山东麓,一年四季掩映在竹木葱茏之中,阳光时隐时现,一荫再荫,因以为名。寨英发迹于明初,昌盛于清末。早年曾为军需物资转运地,后来成为梵净山区大商埠。外地客商主要来自湖南和江西,留有湖广会馆“寿佛宫”、江西会馆“万寿宫”作证。时至今日,寨英古镇还保留着建于明清时代的古城墙、古城门、卡子门、古码头、古街道、古店铺、“桶子屋”及独具特色的自流水防火池。设计合理、施工精当的东门街、南门街、西门街、北门街、中街以及何家坝子街和巷子口街等等,悉以青石铺墁,街下排水,街上行人,历尽沧桑,光可鉴人,忠实“记载”寨英古镇的似水流年。 分布在湘黔边境武陵山区的苗族同胞是“武陵蛮”、“五溪蛮”的后裔,他们之所以要迁至深山老林中居住,是历史上的种种原因造成的。位于武陵山主峰梵净山东麓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薅菜村“德高现”苗寨最为险要。据明史、明实录及贵州通志等历史文献记载,“德高现”民居、院墙、卡门、寨墙、战壕等古建筑群,大多建于明清时代,最早的建筑物已有多年历史。“德高现”古建筑群具有珍贵文物价值,是苗族村民躲避官军追杀的典型范例、历史见证。 鼓楼矗立,花桥横卧,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是南部侗族地区的基本特色。而鼓楼与花桥、戏楼又往往修建在一起,构成侗寨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诚为侗寨的“心脏”。一个寨子居住几个房族,往往建有几座鼓楼和相应的戏楼及花桥。黎平境内的“千家肇洞”肇兴寨住有个房族,于是建有座鼓楼,分别称为仁寨鼓楼、义寨鼓楼、礼寨鼓楼、智寨鼓楼、信寨鼓楼。明清时期修建的干栏式吊脚楼,在竹木掩映处依然完好。其中某些大房子还是未婚青年“行歌坐月”的场所,谓之“月堂”。 地处北侗地区、清水江畔的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曾是一个水运极其繁忙的侗族村寨,诚如一块古碑所 云:“诸峰来朝,势若星拱,清河环下,碧浪排空,昼则舟楫上下,夜则渔火辉煌,天地之灵秀,无处不钟矣。”三门塘原本是侗族聚居地,明末万历年间以来,尤其是清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后,大批汉族木材商人从湖南、江西溯江而上来到清水江畔的三门塘,逐步与侗族融合。他们带来汉文、汉俗,使三门塘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各类工程蓬勃举起。今村内完好无损地保留有刘氏宗祠、王氏宗祠和众多“印子屋”、吊脚楼、古村路、古码头、古石桥等古建筑。数百年来,每当工竣,刻碑勒石,从而留下设渡碑、造船碑、架桥碑、铺路碑、建庙碑、修井碑、办学碑、砌墓碑等各式各样的古碑余通,被人称为“古碑博物馆”。 开阳禾丰马头寨,曾是古代“水东”宋氏土司的统治中心。元末明初,宋德茂于今马头寨设底窝副总管,旋功升底窝总管府。文献记载:“宋氏衙署在同知衙,即蛮州治,后移底窝坝。”底窝坝,原称米窝坝,即今马头寨。寨内布依族民居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底窝总管府建于寨西后部“大朝门”,即今宋光海和宋光超住宅上。现存数块千斤条石,下有方形屋基。古称“仲苗”的布依族聚居的马头寨,前有清水河为屏,后有白花山作障,民居绝大多数是明清时代修建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物。村头寨尾,保存若干古树,有的据称是元末明初定居于此的宋氏先祖种植的,已有五六百年的树龄。寨内民居的朝门、大门,拥有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外装修。许多民居,尤其是大户人家的民居,都建有装饰讲究的朝门。民居堂屋门外加建腰门,门芯镂空,其上或装饰“万”字纹,或装饰“寿”字纹,或装饰蝙蝠纹,极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年月日至日,取得“四渡赤水”之战胜利后的中央红军一、三军团长征经过马头寨,宣传员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