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认识资料.doc_第1页
中医的认识资料.doc_第2页
中医的认识资料.doc_第3页
中医的认识资料.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中医的认识与思考一、 中医在中华传统文明中的位置是什么?如要对中医整体有一个准确的把握,需要我们放宽自己的视界,将中医放在中华文明中看它的渊源与流传,只有如此才可真正对中医有一整体的认识与体验。就我个人研究学习中国传统文明的体验来说,感受最深的是:中医是用而非体。它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在医学领域的完美体现。 中医的基本思维框架和应用理论皆源于中华文明的源头易经,象阴阳、太极、气运、五行等基本的中医学概念是所有中华文明的通用语言,再此基础上的阴阳变转、五行生克等基本规律的也是东方哲学思想的精华,所以可以说对传统哲学的体认是学习和理解中医的基础。 中医与中华文明的其他领域密切相连,由医可以悟道,可以明易,可以从儒,可以通武,亦可以排兵。正是由于所有这些领域都来自同一哲学源头,所以相互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就非常的密切与必要,这其中,中医与修道、武术技击的关系最为紧密,因为这三者的研究和施用对象都是人体,而且根本的方法理论全部相同,能够互相印证,故此三术在中华传统文明中可以归为养生卫生之道。与儒家与兵家的治国之道并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两大主流分支,在中华整个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灿烂耀眼。二、 中医的精华与核心是什么?中医的整个理论基石源于内经灵枢、素问、伤寒论这三部经典医家著作,这三部经典立论高远,虽时间久远但至今仍没有哪家能够超越,是整个中医的精华与核心,是中医的灵魂。 中医应用的精华与核心在于辨证,此处最为强调医者的悟性与对理论的认识。中医治法的精华在于脉诊与针灸。这二者是中医施治的最完美体现。医道同源,中医的最高境界还是对于人与自然之道的不断体认与追求。三、 中医之术为何难以传承?这是目前中医面临的最大问题,感觉应当从两个方面理解:对学习者而言:? 首先是医道难通,需要有极高的悟性和智慧,非其器不得其传;? 其次是明师难遇,就国内目前的现状真正明白医道的人极少,明师可遇不可求,靠自修经常事倍功半,难以深入;? 最后是缺乏信心与毅力,半途而废,从医理的认识到医术的灵活应用,其间艰苦多磨难,非有毅力决心者难以坚持。对教者而言:? 首先是合适的传人难觅,真正德才兼备的人非常难得,终其一生不过遇可授之徒2、3人而已;? 中医的传承重意会难言传,除了明师指点更要学者自悟才能明理。除了上述的原因外,整体的社会风气与氛围也对中医的学习与传承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浮躁与追求速成是学不好中医的。四、 中医学习者需要的素质与条件?在研究了一些医学大家的从医经历后,发现他们都有着如下的共同特征:? 非常有悟性;? 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经过明师的指点;? 有着超人的恒心和毅力;? 最后一点是很多医学大师似乎都是与医道有着很深的机缘,由病然后结缘,而后学医,然后有得,进而终生不渝,可以这么讲没有自己当过病人的医生很难去体会患者的痛苦与医道的神圣。五、 中医的学习与研究的入手途径?中医的学习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对传统中医学基础理论的认真学习与理解,建立正确的思维框架。其次,是从基础理论框架出发对自身各种特征进行体认,提高感应度。(包括各种藏象、经络、气血的真实感受)第三是由自身感应的经验出发,结合基础理论,对其他个体进行感应与体认,辨证施治。总之,中医与其他中国传统学问的学习途径是一致的,有己及人,注重内心的体认,然后施于外,比较典型的是中国的内家拳法的修练。六、 中医与现代人类社会各项研究成果的互通与印证?中医的科学性已经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得到了很多的印证,近代很多的思想和方法都可以与中医理论相联系并一一对应: 1、中医的整体观念 现代系统论 2、中医诊断理论 现代全息理论 3、中医辨证论治 复杂性系统研究 4、中医五行理论 现代经济竞争分析 5、人与自然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6、中医的平衡理论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通过对现代科学(包括西医)的学习研究,与中医的理论进行比较学习可以加深对二者的理解和认识,这也是快速学习理解中医的一个重要途径。七、 中医对现代社会经济科学研究的借鉴与比较?传统中医的研究对象与所有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那就是人体自身。研究人自身的特征以及在不同境况下人体的表现。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人自身的研究,认识和把握人进而解决人的生存的关键问题。同时,一流的医术是在解决人的生存问题的同时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人得到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解放。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对人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外围开始,研究人在群居状态下的各种行为表现,试图由此来提高人个体及整个社会的生存水准,由于人自身的研究难度,他们大都回避了这一领域,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来替代。这就造成了现代社会科学的所有成就都是建立在几个关于人自身特征的假设基础之上,这样的科学无异于沙上建塔。 因为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都是对人自身的正确认识。人自身的复杂性就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与艰难。从人自身的体认入手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与唯一正确途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但是体认和把握人自身最为艰难,谁真正掌握了这一点,谁就掌握了社会科学的中枢与核心,这里中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人自身的非常好的途径,中医由此与社会科学达成互通。八、 中医之道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中医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首先中医可以提高人体的生存能力,达到卫生、养生的基本目标,同时掌握中医还可以对人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带来很多的助益,因为事物的发展在深层阶段的客观规律是大同小异的,掌握了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可以使我们能够趋利弊害,逢凶化吉。科学崇拜不符合科学精神为中医讲几句话 2007-10-03 在当代社会,人类尊崇的对象形形色色,其中最突出的不是上帝,不是真主,也不是佛祖,而是科学。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科学的确帮助人类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难题,摆脱了无以数计的困境,成为改造自然、降灾伏害的强大武器,成为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成为人类信心与力量的源泉。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通过作用于人类的心灵,克服了人类在面对自己及面对自然时的不安全感。”大家肯定还记得,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正是科学帮助人们消除了对未知疫病的恐慌不安,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并给予人们战胜非典的信心和希望。疫情发生后,科学家用三个月就完成了非典病毒的基因测序,而从发现艾滋病病毒到完成基因测序用了三年;用体温表测一次体温要用五分钟,而紧急研制的热像仪、热敏仪只需一到三秒钟;多种快速诊断非典的测试方法也很快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应用。非典研究的快速进展,向人类展示了当今科学的发展水平,给人类以信心和希望。不过,科学也是双刃剑。掌握在好人手里,科学是造福人类的利器;掌握在坏蛋手里,科学就成了祸国殃民的魔爪。其实,科学即使掌握在好人手里,倘若使用不当,其作用也未必都是好的。科学的神奇,还有另外的副作用:容易造成对科学的迷信和对科学的绝对崇拜。有人要求中医退出国家正规医疗体系,有一些学者还劝告大家不要相信中医中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居然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一种悲哀。这些人否定中医的主要根据,就是中医的疗效无法得到科学的验证。在他们的思维里,只有得到科学验证的东西,才是可信的;否则就是不可信的。这种观念,实际上就是科学崇拜的产物。把科学神化、绝对化,恰恰违背了科学精神。科学的确是神奇的,但科学不是神话。如同其他事物一样,科学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科学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掌握的科学只是科学发展进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科学,其能量和水平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其二,即便是再发达的科学,也不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困惑,也不可能对世界和宇宙的所有事物作出彻底的解释。这种局限,说到底是人类自身的局限,以人类自身的智慧和认知能力不可能支撑一个万能的科学体系。正因如此,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科学能够解释和解决事物实在是太少了,人连自己都认识不清,何况客观世界、何况茫茫宇宙!由此看来,科学验证不了的,不一定就不对,不一定就不存在。比如,现代科学验证不了外星人的存在,你不能就此否定外星人存在的可能;同样,有些中医中药的疗效得不到科学的验证,也不能因此就否认中医中药的疗效。世界是复杂的,许多事情具有模糊性、混沌性,并不是像科学数据那样一清二楚的。比如围棋,在许多可供选择的招法中,很难说清哪一招是最好的。中医也有模糊的特点,它缺乏西医那样的量化指标,即使把人治好了也未必能够用数据说明是如何治好的;而西医,即便没有把人的疾病治好,也能够用精确数据来说明患者是因何死亡的。所以有人说,西医是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是让人糊里糊涂地活。这个说法有些片面,却说明了中西医的不同特点。中医与西医,是两个迥然不同的医疗体系,各有所长,各有其短。一般来说,西医擅长治疗重症急症,疗效迅速而明确,但副作用较大;中医善于治疗慢性病,疗效较慢,但治疗较彻底,副作用较小。中医还有另外两个优点:一是善于治疗疑难杂症,因为多味中草药混合应用,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也解释不清的“广谱”治疗效果,从而医好疑难杂症,即便治不好病,副作用一般来说也不会太大。相比之下,西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对于疑难杂症往往无从下手、无计可施,一旦药不对症,往往危害较大。二是中医具有大局观,强调全面观察,辨证施治,而不像西医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而根治疾病的可能性较大,医疗成本相对较低。将中西医结合起来,应用于不同患者不同疾病的医疗,既丰富了医疗手段,又可以节省医疗开支,恰恰是我国医疗体系的优势所在,而一些人偏偏要否定中医,笔者以为,这是他们的思想倾向错误和认识水平不高所致。思想倾向的错误,在于他们盲目信奉西方文明,内心深处怀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的疗效,并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有些人片面地强调西医标准,把西医标准强加于中医,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崇洋媚外。方舟子等人对中医的否定甚至到了激愤的程度,似乎让人感觉此人充满了对中华文明的轻蔑和仇视。可悲的是,在我们国家,这种人大有人在。在这种人看来,如果一种病西医治不好,那必定是无医可治的绝症;而一种病如果中医治不好,那必定因为中医是骗术;而同一种病如果西医治不好而中医治好了,他们又会说,效果无法得到验证。因为有了媚外的成见,他们对西医是欣赏的、仰慕的、宽容的,而对中医的要求格外苛刻。认识水平的低下,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没有认识到东方文明的模糊性,也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局限性,而将科学绝对化、简单化、肤浅化了,而这种绝对化、简单化、肤浅化,恰恰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对于患者而言,疗效是检验医术的惟一标准,只要能够把病治好,能否得到科学验证,能否拿出精确数据,并不重要。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是宽容的,他们宽容不同的科学体系、不同的研究方法,鼓励而不是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人以不同的途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不会以狭隘、单一、绝对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信奉科学精神比信奉科学技术本身更加重要。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相信科学,相信科学的力量。人类虽然不能穷尽一切知识,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一定可以使我们逐步扩展知识的视野,朝着认识真理、把握规律、造福人类的方向不断前进。笔者坚信中医是一种有别于西医的独特医疗体系,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就像东方艺术一样,虽然和西方艺术手法不同、风格迥异,但照样有其存在的巨大价值。笔者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对中医的医疗水平是完全满意的。借此机会,对中医届的朋友提出一个建议:一方面希望你们努力钻研,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效果,不要辱没了我们祖国医学的名声和广大患者的信任;另一方面要采取考核等措施,将那些混入中医界的为数不少的“南郭先生”清理出去,他们是祸害患者、败坏中医名声的垃圾,如果不把那些垃圾清理出去,那么笔者可以断定,要求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系之类的声音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冒出来。 中医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二、 振兴中医的对策:(一) 中医做为传统的医疗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至所以被广大百姓接受,有着自己的特点。1、系统调理疾病:一个人得病,不是单独的一个器官有病,而往往都是一个系统的功能失调在某个器官上的表现,不能用现在的西医(局部)观念来衡量和左右中医的(系统)理论,这样才能避免像西医那样治好了一个病有时影响一个器官,治好一个器官有时影响一个系统的不良现象。2、中药无剧毒:中药历来是天然植物,以无毒付作用、温和而著称,如有付作用也是组方不合理,配方不科学。3、中医有几千年经历临床经验,被广大人们所认可。4、科学的辩证施治:中医治病不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而是辩证施治系统调理,全面恢复生理机能,达到彻底恢复健康的目的。5、中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有内经、伤寒论等4部经典为基础理论,银针治百病,草药气死名医,在老百姓心目中有重要的地位,发展中医是只欠东风(国家政策和大力扶持)。6、开放后的中国中医药迈出了国门,就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日、韩等都在潜心研究中医,中医药有着极大发展的前景。7、民间有无数的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随地可取的中草药,为百姓治病的医生典范,更要大力发展,他们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医在民间、中医药的发展振兴也离不开民间中医。8、西医对功能性疾病、多种慢性病、疑难病是束手无策,用中医药调理或食疗、延缓生命、祛除病痛,也是老百姓的最后选择。(二) 对策:1、放宽中医师注册条件:对长年累月奋斗在中医药一线的医护人员,要按实际技能,放宽注册条件,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为他们搭一个行医的平台。2、拓宽中医院校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