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doc_第1页
科技局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doc_第2页
科技局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doc_第3页
科技局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doc_第4页
科技局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局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科学发展锐意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近年来,我市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和“自主创新”战略,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20xx年、20xx年两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目前,我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92家,民营科技企业165家,组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67家。20xx年,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1147亿元,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一、扎实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共有192家高新技术企业,比20xx年(47)增长3倍多,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值超10亿元的有16家,超100亿元的有3家,5家企业入选广东工业企业50强。20xx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1147亿元,比20xx年(142.6亿)增长7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2.96%;工业增加值22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8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64.53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4.20%。(二)基本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xx年,全市已在企业组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农创中心)67家,比20xx年增长15倍,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我市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实现了“四个90%”,即90%的科研机构在企业;90%的科研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经费来源于企业;90%的科研成果在企业。目前,我市大集团拥有的核心技术数量增长很快,TCL集团已经拥有21项核心技术,其中2项核心技术已经收取境外企业专利使用费。德赛集团目前也拥有核心技术13项。20xx年以来,我市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全市共获得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专利奖109项,其中国家级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2项,省级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4项;省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6项。(三)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20xx年,我市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共有30家,20xx年增至165家。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已遍布全市各个行业领域,开发生产移动电话、车载多媒体信息产品、GPS终端产品、现代装备、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化学品、软件等高新技术产品40多种。侨兴电话、富绅衬衫等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亿纬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方型高容量锂-亚硫酰氯电池”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的民营科技企业中有42家为高新技术企业,43家民科企业组建了市级以上工程研发中心(农业创新中心),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4%和64%;2家企业入选“广东省民营企业100强”。20xx年,全市民科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130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为我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知识产权工作有新起色,创建了一批优秀的自主品牌我市坚持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专利法,制定了*专利资助暂行办法,每年财政划拔知识产权专项资金超100万元,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技术标准制定。20xx年至今,我市的专利申请总量为5116件,是1985年至20xx年总量的2倍多,其中发明专利650件,实用新型专利1767件,外观设计2699件;授权3230件,是20xx年之前总量的2倍多,其中发明专利97件,实用新型专利1279件。外观设计专利1854件。20xx年至今,我市有国家企事业专利试点单位1家(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专利试点企业2家、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7家、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知识产权优势民营企业”25家。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意识增强,主导制定国际标准1项,参与制定5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32项。目前全市累计注册商标9479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广东省著名商标44个、*市知名商标81个;中国名牌产品13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9个。TCL品牌价值达300多亿元,排全国品牌价值第6位。(五)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为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持近年来,我市千方百计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不断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20xx年以来,我市财政对科技投入近4亿元,其中20xx年市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为19260.5万元(含争取国家、省扶持资金2490.5万元),比20xx年(2737万元)增长6倍多。20xx年起我市建立了高科技发展基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技术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至去年底已累计投入近2亿元元。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的各项扶持、补贴资金和税收优惠,20xx年以来,我市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70个,得到上级资助资金超亿元,为充分利用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仅20xx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两个密集型”企业获优惠税金共5亿多元,有力支持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四是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大力引进外资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外资项目,如壳牌石化项目引进了壳牌13项不对外转让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全市工业的技术水平。(六)较完善地建立和健全防震减灾“预、防、救”三大工作体系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预、防、救”)三大工作体系,卓有成效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是认真实施*市防震减灾“十五”规划并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编制、印发实施了*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二是顺利完成了1个数字测震台、3个数字强震台、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和一批群测群防观测点的建设任务,完成了地震前兆观测站的土建任务,等待进口设备的安装,市及各县、区地震部门全部安装了地震信息反馈系统并实现了升级处理。三是为各类建设项目提供了科学、经济、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对10多个重大建设项目和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工程做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100多个建设项目提供了地震影响小区划成果报告,完成了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示范村的建设。四是进一步完善了*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组织了近30个重点单位按各自职责制订了26个应急分案,并汇编成册,全市大中专和中小学校全部完成了预案的制订任务,并力求预案做到组织更健全、责任更明确、应急更有序、更具可操作性。五是积极开展地震模拟演练和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四年来,筹集资金近10万元先后购买、印刷了十多万册(套)地震知识和法规书籍、挂图、折页,制作了一千多张VCD光盘、几十套地震知识展板和大型图片,对群众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并在市政府公众信息网中开设防震减灾专栏,使防震减灾知识进一步进校园、进工厂、进社区、进乡村,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得到了较明显的提高。六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如大跨度工业厂房、水利设施和中小学校舍等专题调研,初步建立了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数据库。经过四年来的努力,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已逐步达到国家和省的要求,有些工作甚至走在全省先进行列。二、树立世界眼光,客观审视我市科技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世界的眼光审视我市科技工作,认真查找差距,寻找科技工作新的突破口。尽管我市近年来科技工作进步很快,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国内先进地区相对比,目前,我市科技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少,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除几个大集团外,大部分中小企业研发投入较低,且研究开发大都处于跟踪、模仿阶段,缺乏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20xx年全市专利申请总量为1235件,虽然比20xx年增长了41%,但仍在全省21个地级市的中游徘徊,与排在前4位的城市差距非常大(深圳35811件,佛山17532件,东莞13842件,广州120xx件);而且发明专利的比重也偏低,发明专利授权量仅占专利授权总量的4.5%。二是各产业发展不平衡。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合理,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的60%以上,入选广东工业企业50强的5个大型企业(集团)的主营业务均为电子信息产业。在各级科技成果奖励中,电子信息领域科技成果获奖数占所有获奖数的80%以上,其中国家级奖励、省级二等奖以上项目均为电子信息领域科技成果。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市直(含仲恺高新区)、惠城区、惠阳区和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市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的三分之二。四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总体实力较弱。几大企业集团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中小企业规模过小,导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目前全省三分之一地级市的民营科技企业工业产值总量占其全市的10%以上,我市还不足6%。五是科技创新的支撑条件相对不足。科技人才不足,科技机构量少而且实力也不强。科技活动人员数、研发和科技服务机构的数量均不足广州的十分之一,与东莞和中山也有一定的差距。六是科技投入存在软肋,投融资机制和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市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与珠三角发达城市的差距还很大。风险投资和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合作难、研究开发难等问题仍没得到有效解决。科技中介服务能力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七是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一是社会防震减灾意识较为淡薄。群众参与防震减灾宣传咨询活动热情不高,对防震减灾知识、特别是自救、互救常识了解甚少。二是抗震设防工作有待加强。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我市仍有20%左右的重大建设工程未做地震安全性评价;有30%左右的在小区划范围内的一般建设工程没有使用地震影响小区划成果;大约七成以上的农居房没有按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标准来设计,农村新建房屋基本处于“三无”(无正规建筑图纸、无报建程序、无正规施工队伍)状态。三是地震紧急救援体系不够完善,紧急救援能力总体不强。地震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尚待提高;防震减灾演练层次不高,仅限于在部分中学展开,从未进行过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演练;市、县、区还没有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志愿者队伍接受地震救援知识较少,专业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还未建立;地震应急物质器材贮备工作尚处于酝酿阶段;由于长期未经历过破坏性地震的考验,组织地震应急和指挥救援经验缺乏。四是防震减灾工作发展不平衡,农村防震减灾工作较为滞后。防震减灾工作在部分县、区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整体上滞后于市的发展步伐;部分乡镇(办事处)至今仍没有将防震减灾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没有将抗震设防工作纳入城乡规划和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五是防震减灾项目资金投入不足。目前,除市区、博罗、惠阳等地已完成或正在完成部分工程外,其他县、区还没有开展地震小区划工程工作。到目前为止,“十一五”项目投入资金仅100多万元,与规划建设资金差距较大。六是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需要加强。目前我市地震办公室编制7人,县、区地震部门大都只有一名编制(兼职),且挂靠科技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市地震办工作人员中,地球物理、地质、建筑专业各仅有一名,县、区从事地震工作的人员大都专业不对口),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较少。由于人手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市防震减灾和抗震设防执法工作的全面展开。产生上述阻碍我市科技工作科学、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科学发展理念认识不足,没有用世界的眼光审视我市科学工作。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是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事,职能部门只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扎实开展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的认识偏差,出现思想依赖守旧,工作追求短期效应,发展思路把握不准,发展目标定位不全面的现象。二是科技创新人才匮乏,人才总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xx年,我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92740人,高层人才3021人,博士122人,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159048人、7143人和476人,相差42%、58%和74%。这严重制约我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全社会支持参与自主创新的合力尚未形成。目前,我市自主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备,人才引进机制政策难于适应我市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对创新机构的扶持、创新企业的发展等激励措施与我市经济大发展不相适应。知识产权保护使用和管理不到位,法律赋予行政部门的权力小,造成行政执法乏力,极大挫伤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影响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不少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仍然使用贴牌生产新产品的居多,自主研发新产品和科研投入少。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服务不到位,信用担保和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全社会参与自主创新的合力尚未形成。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创新型*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把*建设成为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创新型城市。(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一是破除在落后、困难面前,封闭保守、不敢进取、瞻前顾后、无所作为的旧观念,树立知难而进、敢为人先、扩大开放、抢抓机遇的新观念。进一步更新观念,摒弃保守思想,树立先进理念,以世界的眼光审视我市科技工作,以思想解放促进工作创新,以工作创新推动全面发展,为我市建设创新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二是破除在发展思路上过度依赖比较优势,在发展理念上片面追求经济规模和速度的旧观念,树立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优化结构、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观念。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制定规划计划、完善政策措施、配置科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紧紧围绕力争原始性创新,做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来确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检验科技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加快推进创新型*建设。三是破除固守部门、局部狭隘利益和目光短浅的旧观念,树立顾全大局,上下联动,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为科技创新营造宽松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奠基铺路的新观念。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总目标,以科技创新作为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重大问题的根本手段,找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突破口和链接点,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建设现代农业、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驱动作用。四是破除庸、懒、散、僵、浮等旧观念,树立干事创业、和衷共济、大胆创新、真抓实干的新观念。把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来发展科技,加强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支撑,促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医食住行等问题,使科技创新的成果充分惠及人民群众,让科学技术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二)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科技政策,保障研发经费足额投入建立全方位的科技投入体系,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筹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一是继续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提高我市企业和科研人员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二是要完善和加大兑现科技优惠政策力度,鉴于目前个别政策难于落实,特别是激励资金难于到位,继续完善有关政策,制定可行措施,激发我市企业创新的热情,推动我市科技进步;三是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自主创新投入机制,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创新资源投向*。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下决心实现省政府提出的“财政对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可支配财力)的比例达到3%,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可支配财力)的比例达到2%”的指标要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能。四是努力推进科技金融、科技保险、企业上市等工作。每年引导、支持、培育家科技企业上市,扩宽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三)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一是加强科技园区建设。加快仲恺国家级高新区的总部经济和“一区多园”的建设,积极推进*市工业园的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科技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力争20xx年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完成孵化器的建设工作。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切实把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基地和自主创新的主阵地。加强服务意识,引导企业用好相关金融、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就不可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一方面我们继续加大培育的力度,每年组建企业创新平台10家以上,实现本届政府任期内在全市企业建立研发(创新)中心104家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些科技创新平台,密切跟踪国家、省科技动态,争取国家、省更多科技资源的支持,通过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使其成为国家、省创新体系的重要成员。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加大中介机构建设力度。引导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基地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致力于服务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努力提高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科技服务的能力。加快科技评估、科技信息、知识产权、风险投资、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提高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四)突出自主创新,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发展高新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扶持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市每年5000万关键技术科技发展基金的作用,按照优势优先的原则,力争每年解决2-3项关键技术巩固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软件和集成电路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加快软件科学园的建设,推动软件企业实现生产规模化。抓住沿海重化产业发展的契机,做大做强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培育海洋资源、能源、环保、智能交通、绿色食品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和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培育和完善骨干企业带动、衔接上下游企业和产品、相互依存和发展的产业链条。二是加快农业农村科技,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和完善以站所为骨干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创新中心,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逐步形成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农业研发和推广体系。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市蓄牧业、甜玉米、蔬菜等共性服务平台建设,形成适应需求、各具特色、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做好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农林牧渔等地方特色优良品种的选育,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提高安全种养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水平。在水果、蔬菜、水产等产业相对密集的镇乡区域建立“星火技术产业带”,引导科、农、工、贸集成配套,实施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加快培育民科企业和专业镇,推动县镇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民营科技园建设,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通过政策落实,项目引导,组建工程中心等形式,做大做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前景的民营科技企业,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强专业镇培育工作,加快组建现有6个专业镇创新服务平台,在具有一定特色产业聚集优势的镇办组织申报省级专业镇,搭建专业镇创新平台,如龙华年桔、永汉旅游等。不断提升专业镇特色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努力解决目前*工业支柱产业结构单一,市场抗风险的能力弱的现状。四是加强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突破资源与环境的瓶颈性约束作为紧迫任务,努力突破相关关键技术,开发节能和环保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努力缓解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推动经济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可替代能源技术,化解我市能源压力,逐步实现向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的过渡。以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为重点,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先进工业生物技术、节水技术及相关共性技术,促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发展东江、西湖污染治理与生态维护技术、电子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石化产业节能节水与减排技术、园区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等。(五)加强产学研和对外技术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创新资源投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单靠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动员一切力量,整合和利用全社会创新资源。一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技术协作,建立技术研究开发战略联盟;鼓励引导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质量检测等开放性公共平台的建设,为产品和技术开发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持。二是以市政府与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推进全面合作为基础,组织引导我市企业面向全国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产学研的合作。加快华南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武汉大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大学科技园、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技术转移中心和高新区、民科园孵化器建设,提升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来我市进行产业化的承载能力。加强同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公司合作,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和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在惠设立研发机构,使一切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到我市实施产业化。三是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学科和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的优势,突出加强与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密切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推动相关技术的汇聚与融合,促进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引进现代装备技术的吸收消化再创新,开发市场急需实用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夯实自主创新的基础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有关政策措施,以创业人才、科研领军人物、科研团队和科技管理人才为重点,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对外开展联合攻关等形式,用好市内外科技人才资源。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机制,落实国家、省科学技术奖励政策,重奖尖端科技成果,重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功之臣,给他们以应有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培养和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为*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从20xx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人才资源开发,并按20%的比例逐步年递增。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公寓和国际学校,市政府每年提供不少于100套住房,以微利房出售或廉价出租等形式解决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住房和解决子女入学问题。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对企业新批准组建的博士后工作站,市财政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配套经费,每招收一名博士后,给予一次性科研补助经费5万元。(七)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一是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执法力度,营造知识产权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全面宣传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大力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让全社会了解、支持、参与知识产权工作。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及司法保护体系,强化部门间的定期沟通和重大案件会商、通报制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推动会展与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建立涉外知识产权处理机制和知识产权重大涉外案件上报制度,切实维护企业在国内外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二是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打牢知识产权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逐步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和评估体系,合理有序引导人才配置,实施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培育工程,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库,培养企业专利工作者。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一批素质高、复合型、综合能力强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要争取有条件的县区加挂知识产权局牌子,要有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逐步提高他们工作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强化企业创造知识产权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制定并实施企业知识产权专项规划,同时,通过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专利申请资助政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政府采购机制、发明人奖酬政策,不断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与质量,下大力气抓好企业的专利申请,抓好企业发明专利的申请。四是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保证知识产权工作健康发展。促进知识产权的运用,扶持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我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已经运行两年,较好地发挥了激励、引导作用,要继续发挥好现有的有限的工作资源,充分体现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支持,使知识产权工作健康发展。鼓励、引导和支持金融和风险投资加大对知识产权实施的资金投入,加速企业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五是加强相关部门的联系配合,构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知识产权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充分发挥好知识产权联席会议的领导和协调的作用,在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协调工作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相关单位要加强配合,在各自职能工作范围内做好相关知识产权工作,构建政府领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