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doc_第1页
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doc_第2页
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doc_第3页
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doc_第4页
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泉州教育科研参考2010年第六期(12月)总第91期目录教育发展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教学研究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面对学困生教师应该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教育视野山东教育厅副厅长:中国教育改革需要吃“中药”没时间做梦:校长感叹目前中小学教育是搭鸟笼北京四中校长给学生的18条建议美国如何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教育时评由女生之死想起“一厘米主权”教师沙龙拥抱你的价值观念幸福感也跟着来心理漫谈找到你自己的赛道教育故事放下自然会自在编者的话:在精英教育时期,多数学困生不受关注,他们更像是少数适应传统教学学生的“陪读”。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一文认为,我们应该反思现行教育是否给予了他们应有的存在与发展空间,只要教学方法适当,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值得我们深思现今教育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一文探讨了有效教学的内涵、现状、问题及实施策略,可以让我们对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面对学困生教师应该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一文从反思教师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学困生的教育,是对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一文观点的更为详细的阐述。拥抱你的价值观念幸福感也跟着来提出了以目标为焦点的生活的局限性和危害,并告诉我们,以价值观念为焦点的生活会让我们对所拥有的感到幸福,并一直持续幸福。教育发展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程方平在整个教育系统努力推进教育改革、强调教育质量的今天,从小学到大学,教师们还都会遇到为数不少的学困生。由于对其实施的教学往往与教师们习惯的常规不合,所以学困生问题往往成为教学工作的难点或死角,给广大教师和家长带来困惑。对此,国内外教育界早有普遍关注,并试图找到适合学困生改变的更加积极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根据长期的观察和了解可以认为,除极少数患有心智疾病的个体外,多数学困生是以往教育的失败造成的,是学生智能类型的多元化与现行教育导向不合造成的。依现状分析,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最适应学术性学习的学生约占20%,在其余约80%的学生中,又有大约一半比较适应,属于学习中等的学生,剩下的学生属于或接近学困生。在后者之中,属于生理和心智问题的极少,多数人的问题出在学习习惯和学习信心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早期学习(06岁的幼儿教育和后来的中小学教育)的体验中,他们受到过比较强烈、持久的不良刺激,比如家长或教师的惩罚或挖苦讽刺。致使其自尊、自信、学习兴趣、与教师家长的沟通欲望等都受到重挫,难以有积极的进取心。只要我们还认为学困生也是学生,也需要基本的尊严和关爱,需要家长和教师能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我们就应该反思现行的教育是否给予了他们应有的存在与发展空间。根据常理和丰富的案例,对学困生一旦有了积极的鼓励,其学习潜力是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的。在精英教育时期,多数学生不受关注,他们充其量是少数适应传统教学学生的“陪读”。因为得不到起码关注与尊重,他们在约12年甚至更长的学习生涯中备受煎熬,缺失自我,而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处境却没有感觉。在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如果不积极改变教学的已有观念和方法,普遍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是一句空话。20世纪末,美国学者加德纳在汲取了包括中国“因材施教”、“360行,行行出状元”等先进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普及时代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支撑。依据其思想,不少家长和教师找到了破解学困生问题的办法。通过发现其优势智能倾向并加以引导与鼓励,先使其优势智能得到较好发展,在其找回自尊、自信,产生兴趣并有所适应的基础上,再推进向其他学科学习的迁移。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只要教学方法适当,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困生是后天教育的失误造成的,而非先天铸就。因此,只要教育得当,及时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就可使其艰难处境有所改变。近年来,部分中小学、职业学校,包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部分高校,由于接受了多元智能思想,看到了学困生的问题症结与发展潜力,采用了适宜的方法,调整了学习策略,不惜从“低起点”开始努力,致使很多学困生的成绩有了较大提高,也使其感受到了长期以来缺失的信任与真诚。作为广大教师和家长,在了解到学困生问题的成因与相应的方法之后,最应该珍重的就是肩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原载于基础教育参考2010.9)教学研究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刘妍新课程体现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是,无论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都要体现于教学过程,要体现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体现于教学效果。如果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有成效,一切教学的目标都会落空,课程改革的构想只能成为美丽的幻影。因此,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内涵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教学包含三重意蕴: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指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应符合一定的比率;有效益,是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价值的实现,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对教学的有效性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这样就把教学结果窄化为知识的掌握,并通过考试分数的高低表现出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本质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关注的是教学效益,即教学能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个体主体价值的实现。教学的目标也不仅仅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是要体现出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价值目标的追求。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是有效教学的本质特征。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还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率观念,教学效率是有效教学时间和实用教学时间的比率,只有努力提高有效教学时间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再次,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有效教学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师的科研能力等都将影响教学的效益。尽管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衡量教学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如果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没有收获,没有取得相应的进步或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教学也是无效的。二、新课程改革下有效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一)三维目标的割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其一,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无效和低效的。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孤立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在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二)教学内容的泛化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三)教学活动的形式化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课堂却表现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这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前提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四)预设和生成的冲突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就是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的表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教学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生成目的。(五)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传统的教学是大一统的教育,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得到尊重。传统教学受技术理性的影响,追求对学生的全面控制,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热衷于千篇一律: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严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征。由于学生的个差异没有得到尊重,个人的独特需要和兴趣没有得到合理的满足,致使学生严缺乏幸福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本应丰多彩的课堂变得呆板。三、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一)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新课程以交往为教学的落脚点,重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互动,在沟通与对话中寻求共同发展。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交往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它有三个方面的属性:主体性、互动性和互惠性。主体性是指它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互动性是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惠性是指交往双方相互接受对方,受到对方的影响并有某种收获,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消遣,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建立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在交往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是新课程改革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因为,如果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不首先解决,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教学过程的优化,什么有效的教学,什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全都是一种奢谈。(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创造和谐课堂,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和谐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造和谐课堂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和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造和谐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冷嘲热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互动、合作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描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以及与自身的认识、思维、思想情感的流动情况。没有这些内容的流动,甚至是碰撞就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所以有效教学的课堂势必是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展开,以互相尊重、互相坦诚的民主的课堂互动为主要形式的,以具有挑战性智慧活动为载体的,师生愉悦、积极地心理状态下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得到的是知识建构,还是内心精神世界的建构。(三)转变教师的角色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改革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最坚决的拒斥者,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美好的课程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课程改革的前提,他们也将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最终走向。“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进行多重变换。具体到教学上,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变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变居高临下的权威者为“平等中的首席”;变“教书匠”型教师为研究型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义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真正意义上组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的同时师自己也获得收益,使教学更具有效性和创造性。(四)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传统的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了绝对主导的地位,而经验课程却微乎其微。从课程的功能上看,学科课程主要是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经验,目的是传递和发展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遗产;而经验课程则是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以开发和培育主体内在的价值为目标,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以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教学实践表明,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间接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而教学内容越是接近学生的经验,越是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新课程在教学改革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进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本次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的必修课程;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把研究性学习提到了比较高的地位,既把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的四大领域的最基本的领域,又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彻和渗透到各领域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去。综合实践活动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新课程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提供了场所,架设了从书本世界通往生活世界的桥梁。(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寡己经显得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掌握这些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知识,所以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式就变得比较重要了。纲要提出,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存在的单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比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转变学习方式。总之,有效教学是一种策略,但更是一种理念。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经了从“如何有效地教”到“如何有效地学”的转变,最终把有效教学的内涵聚焦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之上。因为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有没有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或发展,而并非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面对学困生教师应该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从认知角度探讨学困生学困的原因丁际旺前段时间,一个家长对我讲起他的一个小学同学的学习趣事。这个同学家是贩鱼的。他从小跟父母卖鱼,学习一塌糊涂。在学校,他不会算3+5=?,逼得数学老师没有办法,问3条鱼+5条鱼=?,他算得快而准,回答说8条鱼。再问,3+5=?,还是不会;但是在卖鱼时,问如果1斤鱼2块钱,2斤鱼多少钱?他会很快回答,4块钱。“3条鱼+5条鱼=8条鱼”是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甚至计算时这几条鱼会以非常清晰的表象形式展现在这个学生的大脑中,使他算得快而准,但是他却不能理解“3+5=?”;他甚至可以算出“1斤鱼2元钱,2斤鱼多少钱”,这样的问题从纯数学的角度看已经是乘法运算了,而比乘法运算低一层次的加法运算他却不会做。从这里,我们可以发泄这个现象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学生学习时无法借助自己掌握的知识,理解学科知识。如这个学生不能借助鱼的知识来理解3+5=?,哪怕层次很低的学科知识都不能借鉴;二是从他掌握知识的角度看,问题的难度不一定和学科难度是对应的。因为从纯数学的角度看,“1斤鱼2块钱,2斤鱼多少钱?”这已经比加法运算高出了一个层次。高一层次的问题会解决,而低一层次的学科问题却不能解决。这是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却在教学中实际存在。无论哪所学校,都会有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在电脑制作、游戏方面表现得极端优秀,号称“几大高手之一”,在学习上却一塌糊涂;写起博客、独创武侠小说时,几千字上万字地写,但是按老师要求写作文时却无话可说,即使写起来也干瘪乏味;聊起电脑、游戏,他们滔滔不绝、眉飞色舞,话题向学习上一转,立即就没有了兴致,摆出一幅挨老师训斥的表情。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会费劲口舌地讲解学科知识,他也会将老师的话暂时鹦鹉学舌般地重复一遍,最后老师发现,这样的学生在最简单的问题上还是不能理解。这不是和不能解决“3+5=?”问题的小学生一样吗?为了便于描述,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教学中的“3+5”现象。那么,“3+5”现象中,问题出在哪里?笔者班中就有这样一个学生,这个学生自己建立了一个网站,但是在物理学科上几乎不能独立解决最简单的问题。下面是我和他的一段对话。我:网络知识那么复杂而你还经营网站,这不影响你的学习吗?他:不影响,网络很简单。我:物理难吗?他:很难,远超过网络。我:你每天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有多长?他:不超过30分钟,只是作为对学习的调节。我:你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网络占据你大脑的时间也不超过30分钟吗?他哑然。我:你每天名义上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实际上,网络占据你大脑的时间远远超过30分钟;你每天名义上花在学习上的视角要超过8个小时,实际上学科知识占据你大脑的时间要远远少于8个小时。他点头称是。这个学生不努力学习吗?不是。面对高考的压力,这样的学生也在克制着自己努力学习,也在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也在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来学习;这个学生的学习有效率吗?没有。从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即便在他学习的“8个小时”内,也只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对老师例题的机械模仿和套用,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判断,不能深入思考,相反对于自己喜欢的网络,却能进行深入思考,效率很高;是这个学生积累的生活素材不够吗?显然不是!因为这些学生拥有相关的素材,只是不会在学科学习中借鉴;是学生没有那个思维能力吗?不是!因为学生在更有深度的问题上表现出了足够的思维深刻性和灵活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3+5”现象的特点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不会思维,关闭了思维的大门,而在其他领域却思路大开。是什么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关闭了思维的大门呢?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思路放开一点,首先回顾两个相关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一:狗是如何变疯的20世纪初,俄罗斯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俄国一间动物实验室里做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实验。屏幕上分别显示圆和细长的椭圆。当实验狗看到的是圆时,实验者就给它喂好吃的食物;当狗看到的是椭圆时,则不但不给它喂食,还要对它实行难受的电击。这样的实验重复过几次以后,狗只要看到圆形出现,就会显得很兴奋,口腔里会自动分泌唾液;当看到椭圆形时,则情绪烦躁,惶恐不安,口腔中也没有唾液出现。这种关系建立起来后,实验者开始改变圆和椭圆的外形,使圆形有点像椭圆,椭圆形越来越像圆形。这样狗不断在圆和越来越圆的椭圆之间进行区别,直到椭圆的轴率为7:8。助手接着再试更圆的椭圆,使其轴率变成8:9,这时,令人不可思议的情景出现了:此前一直非常安静的狗开始在其所站的位置上尖叫起来,四肢扭动,用牙齿咬掉对皮肤进行机械刺激的仪器,甚至把连接动物室与观察室的管子也咬破了。狗疯了!心理学实验一:醉酒小屋科技馆中多有醉酒小屋,醉酒小屋中,地面和墙壁仍然保持垂直。只从视觉的角度,不会发现和其他小屋有任何的不同,但是醉酒小屋地面不再水平,墙壁也不再竖直,都是倾斜的。我们走进去就会眩晕。但是,如果闭上眼睛,就不好再有眩晕感。为什么我们走进去会眩晕?因为里面的地面和墙壁都是倾斜的,已有的经验告诉我们,重力的方向是垂直于地面的,也是与墙壁平行的,尽管平时我们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对此是确信无疑的。所以,视觉刺激结合我们的经验给出了一个重力的方向。但是,我们对重力方向的实际感觉(感受身体平衡的神经传递的信息)还是竖直向下,不与墙壁平行了,也不垂直于地面了。这两个刺激是矛盾的,不能统一在一起。人处于这种环境,自己的举动必须以明确重力的方向为前提。这两个矛盾不能统一,又必须统一,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