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绪论.ppt_第1页
农业气象学绪论.ppt_第2页
农业气象学绪论.ppt_第3页
农业气象学绪论.ppt_第4页
农业气象学绪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气象学 谌晓芳,绪论,一、气象与气象学 (一) 地球大气:包围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厚度大于1000公里。 大气物理现象: 大气物理过程: 气象 简单地说,大气物理现象称气象。如风云雨雪、虹晕雷电、冷暖干湿。 气象要素: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特征量。 (二)气象学 :研究大气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成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第一节 气象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一节 气象学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气象学的分支 (一) 天气学 天气:某地短时间内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称天气。 定量描述天气变化的特征量:如气温、湿度、气压、日照、降水、风向、风速、云等称气象要素。 天气学: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和预告未来天气的一门科学,称天气学。,(二) 气候学:某地长时间的大气状况,包括正常年份和特殊年份出现的大气状况称气候。例如:江西历年平均气温16.4-19.8(正常年份),1953年2月6日彭泽县出现了-18.9(特殊年份)。 研究气候的变化规律,综合分析和描述一地的气候特征的一门科学称气候学。举例:如井冈山地区山高水冷日照少的原因。 (三)大气污染学:近年来环保专业开设了这门课。农业气象学中不作为重点介绍。 (四) 大气物理学:研究大气热力学、动力学、光学、电学、声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属气象专业学习范畴。农业气象学所牵涉到的内容不需讲得太深。,第一节 气象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绪论,三、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简单地说,研究对象为大气中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 四、气象学的研究任务 (一) 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气的特征。 (二) 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 (三) 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进而解释大气现象,寻求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四) 应用上述规律,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第一节 气象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绪论,一、农业气象的研究对象:研究对农业生物(农作物、果树、蔬菜、畜牧、病虫等)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活动(如耕翻土地、播种、收获以及各种农业栽培技术措施等)有影响的农业气象、农业天气和农业气候条件的形成和规律;研究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气象、农业天气和农业气候条件的生理、生态和生产效应。 为了定量地描述农业与气象的关系,常采用一些特征量,如:光、热、水、汽(气)、风。 这些特征量称为农业气象要素。应用到生产中去又称农业气象条件。,第二节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绪论,二、 农业气象学的任务 (一)对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利用和区划。 (二)确定农业气象指标,根据指标鉴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三)研究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防御措施。 (四)开展农业气象测报、预报和情报的服务工作。 (五)农业与气候的调节、利用和改造研究。 三、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方法 (一)平行观测法(二)地理播种法(三)分期播种法 四)地理分期播种法(五)人工气候法 (六)气候分析法(七)统计分析法和图解分析法 (八)气象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第二节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绪论,一、气象学发展简史 (一)萌发时期 公元前26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中叶 (二)初建时期 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三)发展时期 20世纪初至80年代末 (四)现代化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二、农业气象学发展简史 农业气象学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农业与气象条件关系的朴素见解散布于古代的哲学、历史、史诗的丛书与农业传说中,在古代中国,希腊、罗马、埃及、印度诸国,已有相当规模的农业气象经验的积累。,第三节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发展简史,二、农业气象学发展简史 中世纪宗教与神学垄断了欧洲学术讲坛,窒息了科学思维,但从公元215世纪,发达的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农业气象观念的雏形,在古农书中有大量的农业气象知识的汇集。1854年L、布洛森杰在美国政府的农业报告中论述了农业气候相似理论,同年俄国学者鲁托奇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农业气象学。可视为近代农业气象学理论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太后美保于1879年至1898年间写成的农业物理研究可看作近代农业气象学的开端。在美国,金(F、H、King)于1898年开始在威斯康星大学讲授农业气象学可看作农业综合教育的启蒙。大气科学在物理学基础上的创建时期为17到19世纪初,为农业气象学的重要渊源。,第三节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发展简史,二、农业气象学发展简史 近代从鸦片战争到期1949年,19世纪初以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所触发的物理学的革命,标志着第三次科学大浪潮的真正到来,农业气象学取得长足发展,跨入了现代科学的行列,以竺可桢教授为近代气象的奠基人。现代农业气象的迅速发展. 思考题 1农业气象学与气象学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 2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是什么? 3农业气象学常用哪些方法来研究?,第三节 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发展简史,第四节 大气的一般特性,一. 大气的组成 1、固态 2、液态 3、气态 干洁大气: 除去水汽及其它悬浮的固体和液体质粒的混合空气。干洁大气特点 气体的组成成分比较稳定 干洁大气是永久气体 在气象学中,通常将干洁空气作为“单一”气体来处理,其分子量为28.966。,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 成分,次要 成分,水汽(H2O),固体杂质,生物体的基本成分,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干 洁 空 气,O3,N2,O2,CO2,一、大气的组成,1. 组成成分及作用,在自然状态下,干洁空气各组成成分的比例会否变化?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会否变化?如何变化?为什么?如果产生了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水汽主要集中在大气底层,夏季大于冬季,低纬大于高纬,海上大于陆上。固体杂质也是主要分布在对流层中,一般是陆上大于海上,早晨和夜晚大于午后,冬季大于夏季。,由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工业化进程 的加快,地球大气成分发生了变化,CO2含量增加,全球变暖(温室效应),so2含量增加,酸雨,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毁林,大量制冷剂的使用使氟氯烃的含量从无到有不断增多,臭氧含量不断降低: 臭氧层空洞,2.人类活动引起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表1. 干洁大气的主要成分,大气中几种主要气体简介 (1)氮气(nitrogen, N2) :大气中含量最大的气体成份,影响大气的密度、气压。氮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元素,是肥料三要素之一。 在气象学中并没有特殊的作用。 (2)氧气(oxygen, O2 ):各种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ultraviolet, UV),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影响大气的温度 。,(3)臭氧(ozone, O3 ) 生消原因: O2 O+O O+O2 O3 O3+O O2+O2 臭氧的时空分布规律 空间变化特点: 10km以下含量很少,2025km浓度最大,称为臭氧层(ozone layer) 时间变化特点: 随季节而变化,春季最大,夏季最小 。 臭氧的作用 能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特别是对生物有很强伤害作用的波长小于0.29微米的紫外线)。 对人和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起到了屏障和保护作用。 对高层大气有“加热”作用,使10至50km高度的气层温度增高。,臭氧洞(ozone hole 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 80年代初,在南极大陆发现了臭氧含量明显减少的大片区域,称为臭氧洞。 产生原因:人类活动释放的大量含氯氟烃(CFC),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 CFC在高层带电粒子的作用下会离解出氯离子Cl- ,而Cl-在以下过程中可起催化作用: 紫外线 O3+O 2O2 Cl-,臭氧层破坏所造成的后果 由于缺少臭氧层的屏障作用,大量对人类和其它生物有害的太阳紫外线可以到达地面,对生物产生严重的伤害。 对人的伤害:皮肤癌、眼癌、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的患病率大幅度上升。据估计,紫外线透过率每增加10%,这几种疾病的患病率可增加20至60%。 这种情况对喜欢日光浴(sunbath)的西方国家影响尤为明显。,地中海滨的日光浴人群,地中海滨的日光浴人群,(4)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CO2 ) 二氧化碳的作用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重要原料 能吸收地面与大气的红外辐射(infrared, IR),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CO2的生成:生物呼吸、有机物的分解、燃烧、火山爆发、岩石风化、海洋释放等。 CO2的消失:植物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沉积、海洋吸收等。,大气中CO2的生消过程,大气中CO2的生消过程,碳素循环: 、外循环: 有机物 CO2 ( 海洋中) 海水交换氧化 沉入海底 含C沉积物 大气中的CO2 : (1)、含量:大气中CO2按容积比占0.032%。不是固定不变的。与来源和去向有关。 (2)、来源:呼吸作用;有机物分解;碳酸盐岩体的分解作用;燃烧和火山活动。 (3)、去向:植物和部分微生物光合作用固定;长石、云母的分解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规律 CO2的日变化(diurnal variation):主要取决于光合作用 白天午后达最低值,日出前后达最高值 CO2的年变化(annual variation) : 秋季达最低值,春季达最大值 CO2的长期变化(long-term change) : 由于人类活动,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升高。在十七世纪工业革命前,全球平均大约为280ppm,但现在则高达380ppm.,夏威夷1992年至2001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的年变化曲线,大气中CO2浓度的年变化 夏威夷1992年至2001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的年变化曲线,大气中CO2浓度的月变化,夏威夷1992年至2001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的月变化曲线,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由于CO2是具有对地球保温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因此其浓度升高将导致全球变暖。 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碳、碳化物不吸收可见光,专门吸收地球辐射它们允许50%的太阳辐射通过,同时拦截地面辐射,降低能量损失,并释放出来,相当于温室的暖化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根据用各种气候数学模型进行的模拟计算, CO2倍增(相对于工业革命前的270至280ppm)将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5到4.5,平均估计值大约为3 。未来的1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到5.8 。这样大幅度的气温变化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重大的环境变化。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对全球环境的影响,1000年以来CO2浓度和北半球平均气温曲线 气温为估计值(深蓝色)或观测值(浅蓝色)与19601990年基准值之差,1000年以来CO2浓度和北半球平均气温曲线 气温为估计值(深蓝色)或观测值(浅蓝色)与19601990年基准值之差,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自1861年有仪器记录所来,全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20世纪的上升幅度超过0.6 摄氏度。1976年以来,温度的变化速度大约是过去100年总变化速度的3倍。在北半球,20世纪90年代是过去1000年最暖的10年,而1998年的温度比常年高出0.5摄氏度,是最暖的一年。,在5次已知的地球生物大灭绝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都处于高峰,其中包括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结束恐龙时代的那个时期。研究人员说,二氧化碳浓度的异常升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温室效应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海平面上升;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 全球变暖将使北极、格陵兰岛、南极和高山上的积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据计算,如果全球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将上升约69m! 未来的100年内全球海平面将比目前上升9到88厘米,给许多国家带来灾难性后果。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影响全球水分平衡,引发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发生; 如寒潮、热浪、暴雨、龙卷风等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影响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美丽的图瓦卢将永远从太平洋上消失 2001年11月15日,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宣布,他们将放弃自己的家园,全国人民移民到新西兰,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美丽的图瓦卢将永远从太平洋上消失,2001年11月15日,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宣布,他们将放弃自己的家园,全国人民移民到新西兰,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的最新证据 2002年1月31日,南极东岸已有1.2万年的拉森陆缘冰B冰架再次开始分裂,35天后,这个冰架崩成了几千个冰山,围成一个象羽毛的形状,在南极洲边缘的威德尔海上漂流。分裂出的冰块面积为3250平方公里、厚220米、重7200亿吨。这个面积超过了塞浦路斯一个国家的总面积,是新加坡的9倍。 美国国立冰雪数据中心数据显示,自1974年以来,南极半岛周围已经有7块面积总计1.35万平方公里的冰架脱落。,南极拉森B冰架崩塌前后照片对比 拉森B冰架面积3250平方公里、厚220米、重7200亿吨。,南极拉森B冰架崩塌前后照片对比,拉森B冰架面积3250平方公里、厚220米、重7200亿吨。,南极附近游移的冰山,三、二氧化碳与植物: (一)、增产意义: 1、碳素是干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有机物中90-95%是碳水化合物。 2、已经成为限制因子。生产要求的浓度是1%。 3、施用肥是确实可行的。例:黄瓜增产 ;芹菜增产 。,(二)、作物对CO2的利用: 1、作物对CO2的要求: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不同栽培技术对植物固定CO2有影响。C4植物要求高。 2、环境条件对固定CO2的影响:(1)、CO2浓度:正相关。(2)、太阳辐射:正相关。(3)、风:增加、补充CO2的浓度。(4)、温度:有一定的范围。10-30度时正相关。 3、作物固定CO2的阻抗公式: (1)、固定量与CO2浓度及浓度差成正比。(2)、与所受阻力成反比。(3)、与作物特性有关:所以提高利用率的措施有:施有机肥,合理行向,施CO2肥,N素深施,合理密植,减小运输阻力,增加空气乱流,提高气孔张度。,酸雨形成方程式,酸雨的危害: 1) 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 2) 破坏露天的文物古迹; 3) 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 4) 使湖泊中鱼虾死亡; 5) 破坏土壤成分,使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6) 饮用酸化造成的地下水,对人体有害。,由于臭氧层空洞扩大,目前世界上每年每百万人中有2000人患皮肤癌。如果臭氧层不能得到恢复,空洞继续扩大,到2070年,全世界皮肤癌者人数将增加5。,现在最受重视的是氯氟烃,空调、电冰箱用的制冷剂氯氟烃其商品名叫氟里昂。氯氟烃在低层大气中稳定,游荡1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同温层(对流层顶部至臭氧层底部),直至穿出臭氧层。穿出臭氧层后,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氯氟烃迅速分解,产生氯原子,氯原子极为活泼,专门拆散臭氧分子,使臭氧层逐渐变薄,出现空洞。,二、大气的垂直分布,为什么登山运动员的服装与其他运动员的不一样?,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旺盛近地面, 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来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分层的依据: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气温初稳后猛升, 全靠臭氧其中顶, 水平运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最美妙。,上冷下热 高空对流,气温先降后升;电离层以下,高空对流;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流层,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因此,离地面越高的大气,受热越少,气温越低,气温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对流运动显著。 在对流层中,由于空气上冷下暖,使得热的地方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容易产生空气的上升运动,冷的地方因有空气流向热的地方,从而产生下沉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所以,对流层是以对流运动为主。 对流层的高度因时因地而异。不同的纬度对流层的高度不一样(见表格)。低纬地区,地面受热多,对流活动旺盛,因此,对流层的高度高,可达1718千米;而高纬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的高度低,一般只有89千米;中纬地区则适中。 不同的季节对流层的高度有不一样,夏季对流旺盛。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由于对流层大气最靠近地面,几乎集中了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在大气对流过程中,容易形成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平流层大气中,由于含有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以水平运动为主。 3、与人类关系: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且水汽和杂质极少,故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 1、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高空 2、电离层:地球外80500千米的大气层,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它们就像一面反射无线电波的镜子,使电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从而实现了远距离无线电通信。,高层大气自80千米开始,由于太阳紫外线和X射线的作用,使大气中的氮、氧分子或原子电离为正离子和自由电子,在80500千米高处形成电离层。离子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在80千米附近(通常叫D层)、110千米附近(通常叫E层)和在300千米(通常叫F层)离子浓度都比较大,它们好象一面反射无线电短波的镜子,使无线电短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能够多次反射而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这些电离层通常在白天较强,夜晚会减弱、下降,甚至消失。,地面,电离层,短波,1、下列是关于大气对流层特点的描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低纬地区厚度大于高纬地区;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其中全部正确的一组叙述是( ),A、 B、 C、 D、,C,2、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流层上冷下热,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 B、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 C、在平流层中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D、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B,3、有时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突然中断,这可能是( ) A、对流层出现云、雨、雾、雪等天气 B、臭氧层的存在 C、电离层受到耀斑爆发的干扰 D、空气对流运动所致,C,4、将下面几种成分的代号填入表中,与其作用进行正确的搭配:,A、二氧化碳 B、水汽 C、臭氧,D、氮 E、氧 F、尘埃,D,F,A,B,E,C,5、有关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