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3 卷 第 3 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3 No.3 2010 年 5 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May 2010 收稿日期: 2010 - 03 - 03 作者简介: 盛 羽(1972 -) ,男,浙江桐乡人,宁波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从旗袍的流行变化看中国服装的现代性转型 盛 羽 (宁波大学 艺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旗袍是由满族的袍服演变过来,一开始具有浓厚封建色彩,在民国时期加入流行元素和采用国外先 进裁剪和加工方式后,成为流行全国的国服。而就是在旗袍的逐渐流行变化的这段时间内,中国服装业初 步完成了现代性的转型,而旗袍正是这场转型的完美典范。透过旗袍的流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服装的这 场现代性转型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旗袍;流行;现代性;转型 中图分类号:TS9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0)03 - 0127 - 04 就世界历史的进程而言, 现代性的缘起与资 本主义起源密切相关。 从洋务运动开始, 经过戊 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现代性被引入中 国。 由于中国现代性的外源性, 现代化事实上等 同于西化。 中国的现代性在其类型上乃是一学习 型的现代性。 “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之 不同,最明显的是:西方是生长型的现代性 , 而中国一开始是学习型的现代性。在某 种意义上,这样一种追求构成了自 19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末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 ” 1 因此,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当脱胎于西方 的现代文明遭遇到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中国, 各 种问题自然就凸显出来, 服装业亦如此。 因此服 装业也是随着整个国家的现代性转型而艰难地 逐步展开。而旗袍则是这次转型的一个缩影。 一、旗袍的流行变化 旗袍至今都依然活跃在时尚的舞台, 是无数 中国女性所向往和最认同的传统服装之一。 我们 通常所理解的那种经典的旗袍样式, 它是溶合了 旗装、马甲、袄以及当时的所谓“文明新装”等 时髦样式而成。 从广义上看, 旗袍经历了汉人袍 服、 清代旗装、 民国旗袍、 经典旗袍等几个阶段。 (一)清代旗装 清代并没有旗袍这样的叫法, 满人所穿袍服 也只是中国传统袍服的一个分支。 汉代刘熙 释 名释衣服 : “袍,苞也。苞,内衣也” 。 2袍是 继深衣之后产生的又一种长衣, 初见于战国, 普 及于秦汉。 自隋唐始为圆领, 由于穿着者多是统 冶阶级、 文人雅士等不事劳动的人, 因而宽衫大 袍、褒衣博带是其特点。少数民族地区如契丹、 蒙古、女真等民族服饰均以长袍为主。 满人原出女真,入关以前称大金、后金。发 韧于寒冷的东北,又多以游牧、狩猎为生。穿着 远法辽金, 还受元代蒙族长袍影响, 所着袍服为 了适应其生活方式与气侯特点, 故其形制与汉族 那种褒衣博带的宽衫大袍有所不同,早期偏瘦 长,袖口亦小,两面或四面开衩,腰间束带。 满人的袍服种类较多,但男女样式相差不 大,分冠服袍与民袍。冠服袍有朝袍、龙袍、蟒 袍、行袍等,民袍即日常所穿之袍。早期妇女袍 服的样式为:圆领(无领) 、右衽、掩襟、右大 襟带扣拌、两腋部位收缩、下摆宽大、两面或四 面开衩、窄袖、袖端呈马蹄状称“箭袖” , 其形 制都与我们现在所说旗袍有着天壤之别。 (二)民国时期旗袍的变化与流行 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近 三百年的清王朝。人们大声疾呼剪去“豚尾” , 脱下满装, 似乎在一夜之间抛弃了旗装。 然而到 了 20 年代在上海, 旗袍却又流行起来。 解放画 报上登载一篇介绍旗袍的绘画说明写道: “不 128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 料上海妇女,现在大制族袍,什么用意,实在解 释不出。有人说: 她们看游戏场内唱大鼓书的 披在身上既美观,到冬天又可以御寒,故而爱 穿。 又有人说:爱穿旗袍的妇女,都是满清遗 老的眷属。 ” 3又有一文: “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 行惟旗袍之名, 若有宗社党之臭味故我 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无已,其改称为暖 袍乎! ” 4张爱玲也在更衣记中写道: “一九 二一年, 女人穿上了长袍。 ” 5从以上两则消 息发表的时间及所述情形再综合张爱玲的文章 来看,1920 年前后旗袍即已开始再度流行并得 名, 最初应是作为防寒服而流行起来, 样式与清 末变化不大。 旗袍重又登上舞台,作为时髦服饰出现以 后, 随着人们对西方文明的崇拜, 自由主义思潮 的影响, 对明星的崇拜, 交谊舞会等社交活动的 开展,报纸、杂志上时装专栏的推波助澜,进口 服饰、 面料的增多等等因素, 又结合其它流行样 式迅速发展、变化、流行。由最初的保守样式逐 渐吸收外来影响,如袖口缩小并变短露出手臂、 下摆缩短并且两侧开衩露出小腿、 局部运用蕾丝 或半透明织物。最重要的是吸收了西式裁剪法 后,加上胸省、腰省,使用装袖、采用垫肩,使 其更合体。至 20 年代中期,新式旗袍己初步定 形, 并由其发源地上海迅速向外传播, 并最终在 全国各地广泛流行开来。 直至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旗袍的发展达 到了其黄金时代。 旗袍作为一种经典而又时髦的 样式风靡全国, 穿者年龄从儿童到少女, 从青年 到中老年; 身份从学生到公司职员, 从家庭主妇 到交际明星、歌舞艺人;从冬季到夏季,出现了 各种能适应不同人群、 场合、 季节需要的服装样 式。海派旗袍成为全国各地争相模仿的对象。 二、中国服装业的现代性转型进程简 述 服装的现代性转型包含了两个方面内容, 第 一是服装样式的现代性转型, 第二是服装加工方 式的现代性转型。 样式的现代性转型是指从以往 那种繁复而宽大的, 变成更能适应新时期快节奏 生产生活方式的服装样式,特点是讲究功能性, 去掉那些不必要的装饰, 简洁而合体, 体现出民 主性的一面。 服装业现代性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 加工方式的现代性, 即采用现代机械、 批量化工 业大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劳动,代表了科学性。 在这两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都走在前列, 早 在 1859 年美国胜家公司就发明了脚踏式缝纫 机,1889 年又发明了电动机驱动缝纫机。而束 缚西方女性身体几百年的紧身胸衣也从女装上 被取掉, 欧洲于 20 世纪 20 年代逐步完成服装的 现代性转型。 相比西方, 中国的这一过程显得漫 长而曲折。 (一)服装样式的现代性转型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统治, 但在服饰方面 总的看来, 无论在款式或材料上都变化不大。 至 清末, 普通百姓男子着长袍马褂, 汉族女子穿长 袄襦裙。而统治阶级的服装则沉醉在以绣、镶、 嵌、 滚为代表的繁缛工艺中。 与西方同时期的服 饰相比, 中国的服饰与当时的清政府一样显得落 后而又固步自封, 显然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与 先进的工业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根本无法适应快 节奏的生活。辫发、袍服、缠足不仅不文明、不 卫生、不美观,而且还影响了生产的效率,并在 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的思想, 甚至削弱了军队的 战斗力。19 世纪末,包括康有为在内的一批资 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曾联名上书, 建议清廷断发易 服、 废除缠足陋习。 但由于积习过深和保守势力 的阻扰, 这些建议没有能够实行, 只在军警服及 学生操练用的服装上作了些改革,其他依然如 旧。 鸦片战争后, 一直锁闭的国门被迫打开, 在 上海等通商口岸开始有洋人聚居生活, 以西服为 代表的西方服饰逐渐被国人所认识。另一方面, 洋务运动后中国开始出现留洋热潮, 这些留洋的 青年不仅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科技, 也接受并带回 了西方的服饰文化。 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 命的成功也加快了服装现代性转型的步伐。 1912 年 10 月,迁到北京不久的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 发了第一个正式服饰法令,即服制 。该法令 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 颜色、 用料作出了 具体的规定。 “这个服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 是用西洋服饰作为礼服。尤其是大礼服的选择, 基本上照搬了西洋服饰, 完全是英国绅士式, 以 燕尾服为主, 加以硬胎黑色礼帽、 衣领系活动的 第 3 期 盛 羽: 从旗袍的流行变化看中国服装的现代性转型 129 折角硬领及黑色西裤。 男子常礼服也采用中西两 式这就确立了民初那种中西糜集、 西装革履 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服饰风格。 ” 6从此,中国 社会自上而下地、 直接地接受了西方服饰, 取消 了着装的阶级差别。 然而中国服装的现代性转型之路并非从此 一帆风顺, 由于当时传统封建势力与现代文明相 互冲突、交替,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碰 撞,导致了当时社会的混乱状况。在服饰方面, 人们经过长期的封闭、 压抑, 再加上辛亥革命的 不彻底性, 导致在民国初年, 社会一旦开禁以后, 出现了不顾我国民族特性、 人体特征而一味学洋 人的畸形审美趣味,甚至出现了奇装异服。 “西 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 庞杂至不可名 状” 。 7女装方面,这种几乎是混乱的局面一直到 上世纪 20 年代旗袍出现后才停止,至 1929 年 4 月,民国政府制定“服装条例” ,规定女子服饰 有两款:一为短上衣、单裙;一为长身旗袍。从 此旗袍成为我国民族最具影响力的“国服”了。 (二)服装结构方式的现代性转型 中国的传统服装,其结构形式都是平面化 的, 注重的是人的仪态而非个人的体形, 不突出 甚至消灭人的性征特点。 18 世纪的西方启蒙运动,强调人的尊严, 追求自由平等, 主张人权神圣不可侵犯。 受其影 响, 服装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 也逐渐在中国得到体现, 二维的平面裁剪法慢慢 被三维立体裁剪法所取代, 不仅西服洋装在中国 大行其道, 省道、 分割和打褶等全新的结构方式 被运用在中式服装上。 另外, 在服装中采用了一 系列的辅料以使得形态更为饱满, 如在西装中使 用黑炭衬、垫肩等。从此,中国服装发生了革命 性的变革,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 (三)服装加工方式的现代性转型 在清末民初, 中国还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 大型服装企业,服装都是由裁缝手工缝制完成。 直到 1890 年中国才从美国引进了第一台缝纫 机,1928 年上海协昌缝纫机厂和上海胜美缝纫 机厂分别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工业用缝纫机和 第一台家用缝纫机。 尽管国内的缝纫机市场主要 由胜家控制, 但西方先进的缝制机械和工艺手段 开始被引进和普及, 从而使劳动者有机会从繁复 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质量与效率都得到极大 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 红帮裁缝是服装行业中的佼佼 者。 他们大多是以前店后场的经营形式, 这些时 装店铺一般都设在人流量大的闹市, 如哈尔滨的 中央大街;北京的东单、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 京路、霞飞路(今淮海路) 、四川路等。门面大 多装修考究,并有中英文招牌,井井有条,多使 用美国胜家缝纫机及专业整烫设备。 雇员一般在 10 人左右,大型店铺甚至达到几十人,并且分 工明确,初具现代企业的特点。 三、从旗袍的流行变化看中国服装现 代性转型的意义 旗袍在上世纪 20 年代是以清末的旗装样式 出现, 可它为什么能在当时无序的状态中脱颖而 出, 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展变化, 由最初的封建 保守样式迅速演变为风靡全国的时髦样式, 并成 为“国服”的呢? (一)旗袍是中国服装现代性转型的成功典 范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是传统礼仪文化的一 部分, 因此服饰被赋予了太多的人文内涵, 与政 治、 道德规范甚至宇宙观联系在一起, 从而使服 用功能服从于社会功能。 至清末已演变为等级森 严、消灭人性的僵化、腐朽制度,无论是冠服袍 或民袍它都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其形制、 颜色 或是图案都有严格的规范,它体现的是“礼” , 即体现穿着者所属的阶层, 而不注重表现穿着者 本身的个人气质特征。 在设计方面, 清代旗装把重点放在了对面料 的装饰上,其主要装饰手法有镶、滚、嵌、补、 贴、绣等工艺,多在领口、袖端及衣襟等处镶以 花边,到中后期有越镶越阔的趋势,人称“大镶 大滚”或“宽镶密滚” ,至咸丰、同冶年间繁复 的装饰达到顶峰,甚至有的衣服上全部加上装 饰, 几乎看不到原来面料的样子。 这不仅加重了 制作者的劳动强度, 而且还体现出统治阶级变态 的审美水平。 与此相反,民国旗袍的重点在款式的变化 上, 经典的旗袍样式能较适度地表现女性美, 不 夸张地表现胸、腰、臀、腿,以自然简约的风格 体现东方人内敛、含蓄、自信、朴素的气质。与 130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 西方礼服的突出胸、 背相比, 旗袍的神奇魅力则 来自腰与臀的曲线。 所以腰节稍长穿旗袍反而有 韵味, 而这正好掩盖了东方女性腰节长、 臀位低 的不足。 由于是衣裙一体的形式, 其造型曲线从 领至肩、胸、腰、臀然后至下摆,整个线条一气 呵成,非常流畅,具有书法般的线条美感,直接 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遮与露” “实与虚”表 现得恰到好处,赞扬了美的同时又保持了端庄、 典雅的大家风范。 旗袍在加工工艺上, 一般都采用量体裁衣的 方法, 使用缝纫机进行加工, 采用更合体的西式 裁剪法,并在镶、嵌、滚等传统工艺方面得到创 造性发展, 精良的制作工艺, 材料与款式的有机 结合,无不体现出富于生命力的美感。 (二)中国服装现代性转型的意义 虽然在今天看来中国服装的现代性转型颇 有矫枉过正的嫌疑, 但在当时的情境下其进步意 义无疑是积极和重要的, 其意义主要表现在精神 与物质两个方面。 在精神层面: 它体现了民主与进步, 是人权 得到尊重的直接表现。 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 喜爱的服饰而不再受阶级限制, 从此宣告了 “衣 穿人” 时代的终结, 开创了 “人穿衣” 的新时代。 此外, 转型后的服装更为合体, 更强调人体特征, 更能充分展示出着装者的个性。 在物质层面: 首先, 简练的西方现代服饰比 传统褒衣博带式中装更能适应工业化生产, 更能 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 因此这也是顺应时 代发展的选择。 其次, 服装款式不再强调过度的 装饰, 这不仅符合现代设计的原则, 更使机器化 生产成为可能。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不仅使广大妇女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 还逐步完成了产业的现代性转型。 旗袍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结 果,是结合了汉、满、洋等多种元素、是文化交 融的产物; 是各种矛盾调和的结果、 多元文化的 代表;是时代选择、创造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 化创造性转换的杰出代表与成功典范, 还将会为 其它优秀传统服饰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 好地传承与发扬带来了启示。 参考文献 1 高瑞泉. 从学习型现代性到反省型现代性J. 学术月刊, 2001(1) :3-5. 2 缪良云. 中国衣经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150 3 旗袍的来历和时髦J解放画报,1921, (7). 4 暖袍N. 上海时报,1920-01-18. 5 张爱玲. 更衣记M/张爱玲. 张爱玲精典作品选. 北京: 当代 世界出版社,2002:207. 6 袁仄,区伟文. 历史选择的服饰J. 饰,1998(1) :21. 7 赵庆伟. 中国社会时尚流变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239.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lothing Viewed From the Change and Popularity of Cheong-sam SHENG Yu (College of the Arts, Ningbo Univer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