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心”之课方能成活 徐地仁 做教师就离不开进课堂,因为课堂是教师的职业支点;进课堂就务必要把课上好,因为课堂的指向是与学生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到底该怎样才能把课上好?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呢?大家都知道,一堂课的好坏并不在于其是否上得中听引人上,洪宗礼先生将“扎实又不乏灵活”当作理想语文课堂的十种境界之一,由此看来,课必须有“心”,无“心”之课是无论如何也站不起来、活不下去的。 一、立足“本心” 一堂课,直观地讲,不过就是45分钟教与学的碰撞问题,不过,教与学怎么碰撞,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涉及到教学目标的问题,目标是行动的指挥棒,一堂课如何组织,必须纳入目标的统摄之下。往大处讲,一堂课背后挂靠着整个课程体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所以一堂课,须瞄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大目标。由此而来,就要联系到教材,教材是课程理念贯彻的载体,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所说的那样,教材要“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全面达到高中语文教育的各项目标”。可见,一堂课是要放到教材体系中说话的,它是与具体的模块、具体的专题、具体的板块相关联的。再往下说,一堂课还要充分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如一篇课文,它的文字呈现、它的主题内容、它的风格特色等都是特定的,都有一个作者原构的问题在,不管怎么教怎么学,你都不能一味自顾自,任情而为,甚至随意曲解,指鹿为马。 一堂课就好比是春天里的一片绿油油的树叶,每片色泽鲜润的树叶都是不一样的,但每片独特的树叶又都是与生长它的那棵生机盎然的树维系在一起的,离开了这棵树,它便只能化为枯叶。所以我们讲,一堂课必须渗透进课程意识、教材意识、文本意识,这是课的“本心”,也是体现我们眼界的地方。 二、上出“匠心” 课的“本心”,规定了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而具体的过程怎么走,则是体现各人机巧的地方。起点与终点是既定的,但是如何抵达,那全由你自己决定。对课有追求,把自我融注其中,精益求精,永无止境,这是于漪老师对课的理解与做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个性创造对于上好一堂课有多重要!多次听黄厚江老师上观摩课,总是被他在文本解读上所显示出来的匠心所感染。黄老师上阿房宫赋,带领学生追随秦亡的步履,把课文读短,得出“奢亡鉴”三字结论,让人眼睛为之一亮;黄老师上黔之驴,引领学生突破惯常喜欢从驴的角度解读这则寓言的思维程式,尝试多角切入,从驴到虎以至“好事者”,进而让学生体味到这则寓言丰厚的内蕴,特别是体味到借“好事者”讽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深意,不能不让人暗生叹赏;而黄老师的葡萄月令一课,别出心裁地从文中出现63次的助词“了”上进入文本,则更是让人敬服于他老到的学问功底与圆熟的教学技巧。 当然,课的匠心,不唯体现于对文本解读的个性深度上,这毕竟是高境界,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对于一般老师来说,只要能存一颗追求之心,在诸如课的组织结构、课堂技巧的运用、知识的通联等等方面,做出新颖独到之处,就是值得肯定的。只有让课堂融入匠心,成为“有我”的课堂,才能在课堂上成就学生,也成就自我。 三、达到“会心” 课堂是属于教与学双方的,失落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可想像的。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必须始终围绕“学”展开,只能为学而教,不可为教而教。所以一堂课,无论教者对文本解读有多深,对结构设计有多巧,对技巧运用有多熟,都必须以学生的领会接受为支撑点。叶澜老师曾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可见,学与教的会心合意,是课堂的应然状态。 听过不少青年教师上的优质课,感到其中确有一些值得肯定的课例,不过让人印象较深的倒是某些青年教师一味追求课堂设计新异的做法。有位老师上归去来兮辞,着意从题目中的“辞”入手,扣住文体特点,努力引领学生,通过吟诵手法,走进文本,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单纯从课的设计看,似乎是有创意的,但一落到实际操作上,问题就出来了。学生不具备吟诵方面的知识,老师再强调什么句式押韵、平仄长短、字调声腔、运气发声等,他们都只能是似懂非懂,最后只好跟在老师后面瞎掺和。这位老师确实有不凡的朗读吟诵功底,这一点从其在课上的展示可以看出,不过老师课堂设计除了要注意扬己之长外,更要注意的应该是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脱离了学情,再精妙的课堂设计也是毫无价值的。 课堂上教与学之间必须求得“会心”,教高了学不了,教低了没得学。灵山会上世尊与迦叶尊者之间的拈花一笑,该是教与学之间相通的理想境界。 四、归于“留心” 武林高手间的过招,往往讲究点到为止,其实课堂上也有个点到为止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有“留”的心。洪宗礼先生所倡导的“课留思地,具有弹性”,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首先,课堂上老师不是运载工具,而是行走向导,老师不是要把学生装运到问题的彼岸,而是要引着学生,让他们自行走到问题的彼岸。为此教学中就要时刻约束自己,激发学生,点到为止,将充分的学习空间留给学生。洪宗礼先生所谓的“沙发要有弹性,教材与教学像画画,都要留白,留有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水满则盈,月满则亏,求多求全只会把学生成才之路堵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一堂课的时空容量是既定的,它所拥有的知识、智慧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可指望一堂课上能够解决所有生成的问题,把不能即时解决的问题留下,是合理且明智的选择。名家上课,常常会说些诸如“是这样的吗?我还得考证一下”(老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同学们争议还蛮大的,且放一放,课后再研讨”(师生解决不了)、“这堂课只能解决这几个问题,其他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吧”(当堂解决不了)之类的话,这就是深得“留”之道之妙的做法。 再而,课上所涉及的教学材料,无非是一个例子而已,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因此一堂课上极其重要的“留”,还应该是留下回味咀嚼的空间,留下举一反三的兴趣,留下继续探究的欲望,这才是课堂最高的艺术,有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包蕴着永远品咂不尽的意味。 一堂课到底该怎样上,过去人们的批评,从否定“满堂灌”,到质疑“满堂问”,其实都是停留在对课的组织形式的讨论上,若从课的内在本质上看,课须有“心”,须从根本上加以建构,这恐怕是大家都能够认可的。还是严华银老师说得好:“让语文课堂安静。让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主体,静静地读书,静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管理能力培训汇报
- 二手车交易平台中介合同
- 国培教师培训
- 2025年浙江省君兮协作联盟高考英语质检试卷(4月份)
- 能源管理服务合同模板(版)
- 跨区域采购合同明细记录
- 购房退房合同范本
- 灌溉设施施工安全与职业健康考核试卷
- 紧急抢救输血培训
- 淀粉行业绿色制造模式考核试卷
-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
- 医院医疗机构医疗风险管理工作方案(完整版)
- 京东商城的物流体系分解
- 《制药分离工程》课件
- 《旅游电子商务》课件
- 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课件
- 2024年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公开课】Unit+2Reading+and+Thinking(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老凤祥品牌文化课件
- 冷藏柜温度记录表
- 手术室利用PDCA循环降低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缺陷发生率品管圈QCC成果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