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doc_第1页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doc_第2页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doc_第3页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doc_第4页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裴晓宁 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目的观察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6例已确诊的AMI患者,其中应用抽吸导管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40例,为实验组;另有常规PCI组4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率、术后1月心功能变化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梗塞相关血管:血流TIMI3级36例、TIMI2级4例、TIMI01级0例,而对照组分别为29、15、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术后1h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的患者25例、部分回落13例、无回落2例,对照组分别为17、21、8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51.44.3)%明显高于对照组(47.93.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0.33.4)cm明显低于对照组(54.23.4)cm,术后实验组:1例再梗、2例心绞痛,对照组:3例再梗、3例心绞痛,2组均无死亡病例,2组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1.2入选标准 入选标准:符合国际通用AMI诊断标准,发病在12h以内的AMI患者4。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闭塞95%),血管直径3.0,闭塞病变mm位于血管近中段,血管无明显夹层、迂曲、钙化。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内有大量血栓影或提示存在冠脉内血栓的形态特征。 排除标准:既往有AMI病史;既往有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史;有心脏骤停病史;伴心房颤动;有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禁忌症。 1.3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立刻顿服阿司匹林(拜耳公司,批号10A015)和氯吡格雷(赛诺菲公司,批号AAxx050)各300mg。常规建立静脉通道,术前常规给予替罗非班(山东鲁南,批号xx010)应用,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塞相关血管。实验组:先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导丝引导下将血栓抽吸导管送入冠状动脉内至病变部位,血栓抽吸后以肝素盐水冲洗导管,再次送至血管远端,反复抽吸46次至血栓消失,然后使用PCI球囊预扩张病变部位并置入支架,或抽吸后直接置入支架。对照组常规进行直接球囊扩张,扩张后送入支架,完全覆盖病变。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应用低分子肝素及替罗非班。 1.4观察指标 观察支架置入术后5min梗死冠脉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测量术前和术后1h心电图ST段变化,以PR段为等电位线,测量QRS波后80ms处ST段距基线的高度。ST段回落百分比为术后ST段下降的高度与术前ST段的比值,分为:比值30%为无回落,31%69%为部分回落,70%为完全回落。心功能测定: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2统计学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