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1页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2页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3页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训诂学是根据汉语和汉字特点建立起来的解读语言词句意义的学科,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对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用好训诂学知识,对文言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训诂学,文言文教学,运用 【】G633.3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根据汉语和汉字特点建立起来的解读语言词句意义的学科。它在文献大量产生的先秦时代已具雏形,以后历代皆有发展,到清代已比较成熟。 训诂即是词义解释之学,是用易懂的众所周知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或只有少数人能懂的语言。所谓“训诂方法”,是指用来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词义的方法。它主要包括三种: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 中学课本中选入的文言文占教材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他们大多是历代传诵、文质并茂的名篇佳作。适当运用训诂学知识进行文言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的自然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更可以提高他们理解、分析文言文的能力。下面结合三种训诂方法谈谈训诂学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训诂方法1、以形说义(形训):通过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字义和字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字的基本意义和引申义往往可以从字形分析中显示出来。 比如:课文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句中“卑鄙”与现代汉语的“卑鄙”意思一样吗?现代汉语中“卑鄙”通常解释为行为、品质恶劣,而这里的“卑鄙”是两个不同含义的词:“卑”是低贱,就地位而言,“鄙”是鄙陋,就学问而说。先来看“卑”字,说文解字:“卑,贱也。”小篆的写法是在“甲”字下面加个“左”字。“甲”是天干的第一位,这里表示地位高的;“左”本义为左手,引申为地位低的,而又处在高贵的人底下,更显示“低微”之义。再看“鄙”字,此字原来表示城邑,是人所居住之地。礼记月令的郑玄注即释“鄙”为“界上邑”。其左半边,据杨树达先生分析,上面的“口”表示城邑的外围,跟“邑”字的上半部和“国”字的外形所表示的一样;而其下边那个形体是“仓禀”的“禀”的最初象形字,后来加上“广”(房屋)和“禾”(粮食),方成了“禀”。显而易见,“鄙”是仓禀之所在地的“边邑”(边界上的城邑)。一般说来,边邑闭塞,因而引申为学识浅陋。 训诂方法2、因声求义(声训):文字是语言的外在形式,而语音是语言的内在形式。解释词义如果只用形训,只用语言的外在形式,很多问题得不到圆满解决。因此训诂还要充分利用语音这个语言的内在形式,即运用因声求义(声训)的方法去探明词的意义。 (1)、通过古音推求语源。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能通过古音去准确地推求语源,找到有语源关系的词语之间的联系,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些词有更深入、更系统地理解,就能做到融会贯通,不至于死记硬背。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甘、酣:甘、酣二字古韵都是谈部;“甘”是见母,“酣”是匣母,见匣旁纽。二字又都含有“甜美”的意思。故同源。“甘”说文解字:“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古代无“甜”字,秦以前“甜”义多用“甘”表示。“酣”说文解字:“酣,酒乐也。从酉从甘,甘亦声。”广雅释诂一:“酣,乐也。”因酒甜美可口,故饮后才乐。语文课文晏子使楚:“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中“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通过古音解释连绵词。连绵词又称“连语”或“连字”,是古代汉语里一种特殊的双音节单纯词。它的语音结构就其原始形态来说,或双声,或叠韵。中学文言课文中就有不少双声或叠韵的连绵词。但是,由于语音的历史演变,今天,好多连绵词已不再是双声或叠韵了,这就给学生识别连绵词带来了困难。所以,只有利用一些音韵知识,从今音上推古音,进而根据古音去识别连绵词,才能达到正确理解词义的目的。 例如:诗经:“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其中“蟋蟀”,在今天看来已不是双声连绵词了,而在古代它却是双声连绵词,二字均在“心”母。诗经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不齐的样子,是双声连绵词。在古代二字均属“清”母。 (3)、通过古音解决通假的问题。在中学文言文课文中,通假现象很普遍,成为阅读古文的一大障碍。通过“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可以求得通假之本字,使学生明辨通假,才不至于望文生义。 例如:课文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二字读音相近,而字形差別较大,容易把通假字当成本字,所以需要从音读上认真辨识。“亡”、“无”上古都属微母,“亡”古韵在阳部,“无”古韵在鱼部,阳鱼对转,二字可以通假。“亡”作为“无”的借用字,也有“没有”的意思。如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邢疏:“亡,无也。” 训诂方法3、比较互证:“以形说义”和“因声求义”是借助于词的词形、语音与词义的联系探求词义。而比较互证则是比较同篇或不同篇文献中类似的用例,分析归纳其中不同词语含义的一种训诂方法。 课文病梅馆记中有“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一句,其中“姿”“景”“态”三字,如从单个字去训释,是难以解通的。如我们综合这三句的意思,异中求同,就容易明白这三个字都表示梅的风姿神韵,不必穿凿单个字的解释。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字分别表示,只不过是作者行文上的风格而已。在不同篇章中,比较互训的例子如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联系庄子逍遥游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王勃在此用了逍遥游的句子。于是,联系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