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江市柳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2月开学收心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广西柳江市柳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2月开学收心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广西柳江市柳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2月开学收心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广西柳江市柳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2月开学收心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广西柳江市柳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2月开学收心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柳江市柳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2月开学收心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A. 铁制工具B. 曲辕犁C. 风力水车D. 石刀石斧【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可知此应为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的较为原始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故选D。2.春秋时期,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人转变的根本因素是A.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 私田的出现C. 各国税制的改革D. 战争的影响【答案】A【解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是促进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根本原因,各国税制改革是直接促进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因素,A、B错误,C正确;D是促进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因素之一,不是直接因素,排除。3.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A. 春秋时期的芍陂B. 西汉的白渠C.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D. 汉代治理黄河【答案】C【解析】此题较为简单。我们知道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四个选项中,只有C符合。另外,芍陂是古代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白渠是陕西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黄河没有流经四川。因此答案为C。4.下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个体农户的生活比较富足B.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成熟C. 二牛一人犁耕法已经使用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C【解析】图片显示的是二牛一人的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出现于东汉时期,汉画石上的记载说明当时这种犁耕法已经得到使用,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来个体农户的生活比较富足,故A项错误;图片只能说明犁耕技术的进步,不足以说明精耕细作的技术,故B项错误;大地主田庄属于庄园式的组织形式,图片中体现不出该信息,故D项错误。5.北宋沈辽诗曰:“山田遶(绕)山脚,江水何可作。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有如万夫力,讙(欢)呼倾众壑。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诗中描述的农业生产工具是A. 筒车B. 人力翻车C. 耧车D. 风力水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山田遶(绕)山脚,江水何可作。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有如万夫力,讙(欢)呼倾众壑。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灌溉工具筒车的特点,故A正确。人力翻车的动力是人力,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排除。耧车属于播种工具,不是灌溉工具,故C排除。风力水车以风为动力,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筒车6.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 黄牛过河各顾各C. 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 小满芝麻芒种谷【答案】B【解析】本题回答需要注意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这一关键信息点。分析各选项可以理解到,只有B项“黄牛过河各顾各”反映自给自足的特点。A项主要反映施肥对农业丰收的作用;C项说明秧苗生长良好可望带来丰收;D项是农业生产活动与天气气候条件关系的概括,ACD三项都没有反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B。7.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下列不符合其生产特征的是A.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B. 产品质量较高,技术精湛,但传承封闭,往往失传,难以推广C.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D. 产品大多非常精美,畅销海内外,极受青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及其状况,旨在考查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应明确材料中提到的江宁织造局的性质,这是解读本题的关键所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由官府控制经营,从原料的进入到产品的产出,不通过市场环节,其产品质量代表了同一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其产品供皇室使用。综上可知,A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C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及其状况8.苏轼的石炭并引中记载:“彭城(今江苏徐州)旧无石炭。元丰元年(1078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材料中的“石炭”指的是A. 煤B. 木炭C. 竹炭D. 石油【答案】A【解析】材料“石炭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反映了以煤为燃料冶铁的史实,故A正确;材料中的“石炭”并非指木炭,故B错误;竹炭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当时尚未开发石油为燃料,故D错误。故选A。9.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中国或称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你从此材料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括A. 中国在世界上曾被称为丝国B. 古代中国盛产丝和丝织品C.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远销欧洲D. 普林尼曾经来过中国【答案】D【解析】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D项结论从题中材料是是无法体现的。10.如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 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B. 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C. 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D. 农田灌溉技术走向自动化【答案】B【解析】图片显示工具是东汉时期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工具水排,说明当时铁制农具广泛的推广,导致成熟的冶铁技术出现,故B项正确;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与灌溉有关,故A项错误;汉代并不是最早使用水力灌溉技术,故C项错误;图片工具适用于冶铁,不是灌溉工具,故D项错误。11.2010年11月11日,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清朝【答案】D【解析】瓷器的发展历史是东汉末年出现青瓷,排除A;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手工业部门,产品有白瓷、青瓷、秘色瓷、唐三彩等,排除B;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但没有粉彩瓷,排除C;清朝瓷器的特色是出现粉彩和珐琅彩,故选D。12.诗能叙史。从唐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A. 夜市商业繁荣B. 市的管理制度已经发生变化C. 草市设施齐全D. 商业活动完全突破时间限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及“夜雨”“彻晓闻”,可见商业领域出现了夜市,A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唐诗里折射的唐朝的商业状况,与管理制度无直接联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市”的管理制度未改变,B项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此时出现了“夜市”,可见商业时间限制有所松动,但“完全突破”出现在宋代,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唐朝商业13.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当年的开封城,天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举目望去,开封城里,到处是“青楼画阁,綉户珠簾”,管弦之音与歌唱之声交响于酒店茶楼。四面八方的使者前来朝贡,世界各国商人互通有无。这主要反映了宋朝A. 对外交往的空前兴盛B. 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C. 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D.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宋朝开封城内商业发达,有餐饮、娱乐等设施,同时又是政治中心,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全面反映对外交往的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城市的功能多样性,与商业环境是否宽松无关,故B项排除。宋朝坊市制度已经打破,故D项错误。14.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设置中书门下,强化君主专制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A. B. C. D. 【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选项是政治的内容,这种君主专制在明朝才达到顶峰,不能称之为“空前绝后”;选项符合题意,这是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自由劳动力市场出现在明朝,故选项错误;选项说法正确,体现出金融行业的发达。15.道光三年,雷履泰创办的“日升昌记”票号,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A. 保险公司B. 银行C. 通信公司D. 旅游公司【答案】B【解析】雷履泰创办的“日升昌记”票号,用于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所以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银行,故选B;ACD都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16.“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材料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应该出现在A. 原始社会晚期B. 夏商西周时期C. 春秋战国时期D. 秦朝【答案】B【解析】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上归国王所有,正如材料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故排除ACD,选B。17.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A. 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B. 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C. 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D. 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货的商人【答案】A【解析】“轻徭薄赋”“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实行专卖,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故选A;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8.汉高祖曾经令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孝惠、高后时,仍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A. 休养生息政策B. 禁止经商政策C. 抑制商人政策D. 盐铁官营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所示信息可以得出,汉代通过对商人征收重税,从社会、政治地位对商人的打压,来抑制商人的活动,故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指政府对经济活动不过多的干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抑制打压商人商业活动,并不代表禁止商业,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盐铁官营政策,排除D项。点睛: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之一。历朝在此基础上都有出台相关的具体措施。其中汉代的措施主要有,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入市籍者不得为官,对商人征收重税,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等。重农抑商政策一方面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在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9.明朝时期,王朝政府充当了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通过“实物征调”的方式,促进了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后来,赋税制度发生变化,棉花棉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涌入市场,江南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A. 棉产品商品化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B. 国家权力使商品经济变相繁荣C. 棉产品是国家财政赋税主要来源D. 官商产生并卷入市场中间环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明中后期实行张居正“一条鞭法”,赋税制度由“实物征调”逐步转为“货币征收”,因此棉花棉布流入商品市场。据材料与所学,政府的赋税制度对棉花棉布在全国的种植、传播和商品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种经济繁荣是建立在政府的硬性规划之上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种畸形繁荣。ACD三项题干均未涉及,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朝商业发展与赋税制度20.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境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说明A. 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B. 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C. 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D. 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依据材料“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担心对外开放会影响到统治秩序的稳固,故沿袭明末的对外封闭政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清政府对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的认识;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继续实行对外封闭政策,并未推行开放派的主张;D选项并未完整的反映材料内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二、非选择题(21题24分,22题16分,共40分)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材料三: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方式的特点。(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答案】(1)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2)生活方式: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或者答封闭性散性;脆弱性)(3)政策:重农抑商。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后来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解析】【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一牛耕图、曲辕犁可知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依据材料一都江堰和高转筒车可知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并结合所学从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回答。(2)生活方式:依据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可知是个体小农经济。特点:依据所学从小农经济特点回答即可。(3)政策:依据材料三“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可知是重农抑商;影响:依据所学从强化了自然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思考积极作用;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后来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回答消极影响。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石渠宝笈三篇材料三: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