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ppt_第1页
疟原虫.ppt_第2页
疟原虫.ppt_第3页
疟原虫.ppt_第4页
疟原虫.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致命的“戒指” 疟原虫,主要内容,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引起疟疾,俗称“冷热病”、“打摆 子”、“瘴气”。 我国公元前11世纪商殷时代就已有疟疾流行的记载,古代称其为“瘴气。 隋代诸病源候论曰:“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 时,皆有山溪源岭瘴湿毒气之故也。” 1880年法国学者Laveran首次在疟疾病人血液中发现疟原虫。 1897年英国军医Ross在印度证实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阐明了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生活周期。 目前已知的疟原虫种类至少有172种,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包括恶性 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一、概 述,Dr. Alphonse Laveran 法国,获1907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Dr. Ronald Ross 英国军医,获1902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1880年发现疟疾病原体疟原虫,证实了按蚊是疟疾的传播媒介,在我国,间日疟流行最广,其次是恶性疟,三日疟少见、卵形疟罕见。 2015年全国共报告疟疾病例3288例,发病率0.024/万; 报告本地感染病例40例(占1.2%,40/3288),其中间日疟26例,报告境外输入性病例3248例(占98.8%,3248/3288)。 临床诊断病例23例,实验室确诊病例3265例(占99.3%,3 265/3 288),其 中间日疟878例(占26.9%),恶性疟1992例(占61.0%),三日疟76例(占2.3%),卵 形疟272例(占8.3%),混合感染47例(占1.4%)。,一、概 述,疟原虫的生活史,寄生人体的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需人和雌性按蚊两种宿主,具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世代。 无性生殖在人体内进行,有性生殖起始于人体而在雌性按蚊体内完成。 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 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子孢子,雌按蚊叮咬,肝细胞和红细胞,红细胞内裂体增殖。,2、疟原虫的形态及鉴别,疟原虫基本构造为细胞质、核和疟色素。 1.细胞质 在瑞氏染液中染成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育长大,细胞质逐渐增多。间日疟原虫发育到大滋养体阶段,胞质呈阿米巴样活动,胞浆内有空泡。,疟原虫的基本结构,2.细胞核 在正常情况下核呈鲜红色,呈圆形或不规则的颗粒状。核的结构致密,只有在个别发育阶段较为疏松,例如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的核。有时因胞浆厚密或染色深蓝,使核呈暗红或紫红色。,3. 疟色素 (为疟原虫分解血红蛋白后的终产物) 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异。 间日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细小杆状,黄褐色; 恶性疟原虫色素呈块状,黑褐色; 疟色素在虫体内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团块。,红细胞:大小基本正常。 环状体 大小: 较大,约为红细胞直 径1/3。 胞质: 环状,浅蓝色。 胞核: 紫红色,一个 偶有二个。 虐色素:没有。,环 状 体(间日疟),环 状 体(恶性疟),红细胞:大小基本正常。 环状体 大小:较小,约为红细胞直径1/5。 胞质:环状,有时位于红细胞的边 缘,常见多个疟原虫寄生于同 一个红细胞。 胞核: 紫红色,一个或二个(常见) 虐色素:没有。,间日疟原虫环状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 环较粗大; 核1个,2个核少见; 多个环状体寄生于一个红细胞的现象少见;,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约为红细胞的 1/5; 环较纤细; 核12个,双核常见; 多个环状体寄生于一个红细胞的现象常见;,鉴 别,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薛氏小点(大小 相等、分布均匀、数目较多、红色)。 间日疟大滋养体 大小:较大。 胞质:不规则,浅蓝色,出现阿米巴伪 足,有空泡。 胞核: 紫红色,一个。 虐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褐色, 分布不均匀。,大滋养体(间日疟),红细胞:胀大,褪色,可有薛氏 小点。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胞质: 较不规则,浅蓝色。 胞核: 紫红色,分裂为二个以 上。 虐色素:黄褐色,分布不均匀。,未成熟裂殖体(间日疟),红细胞:胀大,褪色,可见薛氏 小点。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大小: 较大。 胞质和核:裂殖子12-24个,平 均16个,胞浆浅蓝色。 虐色素: 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 的一边。,成熟裂殖体(间日疟),间日疟-雌配子体 形状:圆或椭圆,较大。 胞质: 深蓝色。 胞核: 一个,较小,深红色常偏 于一边,核周可见明显不 染、色带。 色素: 黄褐色,均匀散在,数目 较多。,间日疟-雌配子体,间日疟雄配子体 形状: 圆形,虫体较小。 胞质: 浅蓝色。 胞核: 一个,较大,疏松,位于 中央,浅红色,周围有明 显不着色带。 虐色素:黄褐色,散在分布。,间日疟-雄配子体,鉴 别,雄配子体,雌配子体,恶性疟雌配子体 形状: 新月形,两端稍尖。 胞质: 深蓝色。 胞核: 一个,较小,致密,深红 色,位于中央,核周可见 透明不染色带。 虐色素:黑褐色,密布于核的周围。,恶性疟-雌配子体,恶性疟-雄配子体 形状: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质: 浅蓝色或淡紫红色。 胞核: 一个,较大,疏松,位 于中央,浅红色,核周 可见不染色带。 虐色素:黑褐色,疏松地分布于 周围。,恶性疟-雄配子体,鉴 别,雄配子体,雌配子体,3、实验室诊断,(一)形态学检查 1.薄血片检查 2.厚血片检查 (二)免疫学检查 IFA、IHA、ELISA、McAb (三)DNA probe、PCR方法,血片制作,(一)采血时间 (二)涂片操作 (三)染色,(一)采血时间,1、间日疟在寒热发作时,外周血液中主要可见环状 体期;发作后数小时,环状体发育到滋养体期,疟 色素形成,形态较易辩认,为诊断的有利时机; 36-48小时,可检出裂殖体;发作一、二次后,配 子体出现较多。 2、较理想的取血时间是在发作后至20小时内取血,初发患者退热后常查不到原虫。,1、血片的布局 通常是将厚、薄血膜涂在一张载片上。方法是将载片分 为6等分,第1、2格用于贴标签及编号;厚血膜涂在第3格, 薄血膜涂在剩下的3格。,(二)涂片操作,2、推片 薄血膜 微量吸管取3ul左右; 厚血膜 微量吸管取10ul左右;,3、染色 推好的血片自然晾干(3小时以上为佳,厚膜不易脱落)。 薄血膜上滴加无水乙醇进行固定(注意避免接触到厚血膜)。 吉姆萨染色法: a、配制工作液:1份A液+9份B液,混匀,现配现用,放置时间长了染色效果不佳。 b、滴加工作液铺满整个厚、薄血膜,染色30min左右; c、柔和的水流冲洗血片,晾干镜检。,发作时,病人全身发抖、牙齿打颤,面色苍白,皮肤呈鸡皮样,此为寒 战期;随后体温上升达40左右,外周血管扩张,面部及周身皮肤灼热 发红,进入发热期;经数小时后,患者大汗淋漓,体温下降至正常,此 为发汗期;,一、临床症状 疟疾一次典型发作,表现为突发性寒战、高热和大量出汗三个连续阶段。,4、临床意义,随着机体对疟原虫产生的免疫力逐渐增强或治疗及时,大部分原虫被 消灭,停止发作,进入间歇阶段。,疟疾发作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相一致。,对于初发患者,疟原虫混合感染者及曾服用抗虐药的病人,其发作的症状及周期均不典型;,红内期裂殖子胀破红细胞,裂殖子,虫体代谢产物,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流,被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吞噬,内源性热原质,虫体代谢产物(外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发生紊乱,疟疾发作,致病物质被吞噬降解完,致热源消失,体温调节中枢恢复正常,出汗散热,一、临床症状 疟疾一次典型发作,表现为突发性寒战、高热和大量出汗三个连续阶段。,4、临床意义,发作机制,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经过数周或数月,患者无再感染,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 复发:疟疾患者红内期原虫已被彻底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一段无症状的潜伏期,又出现疟疾发作。 临床上常难于区分再燃和复发。 恶性疟感染无复发,间日疟感染既有复发又有再燃。,复发与再燃,二、并发症 1、贫血 2、脾肿大 3、脑型疟疾 4、虐性肾病,1.贫血,虫体直接破坏红细胞,Pv:网织红细胞,Pm:衰老红细胞,Pf:所有红细胞,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吞噬大量正常的红细胞。,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免疫溶血,三、治疗,氯喹、青蒿素(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