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事故的应急处理.ppt_第1页
职业卫生事故的应急处理.ppt_第2页
职业卫生事故的应急处理.ppt_第3页
职业卫生事故的应急处理.ppt_第4页
职业卫生事故的应急处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卫生事故的应急处理,1,3,2,掌握职业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的基本原则与调查处理步骤,掌握职业卫生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与预防,掌握职业卫生突发事件的定义及其特征,Learning Objectives,掌握职业卫生现场急救的基本技术,4,职业卫生突发事件的 定义及特征,1,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职业卫生突发事件,作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一类,但一般局限于局部地区 指在特定条件下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短时间内高强度(浓度)地作用于职业人群,而导致的群体性健康损害甚至死亡事件 常见的有:设备泄露和爆炸导致的群体急性化学性中毒、大型生产事故、核电装置泄露、煤矿瓦斯中毒、瓦斯爆炸、煤尘爆炸、油气田井喷、化学危险品运输过程的泄露事故等,按其引起的原因和性质可分为: 化学性职业卫生突发事件 生物性职业卫生突发事件 物理性职业卫生突发事件 放射性职业卫生突发事件 如果职业卫生突发事件特别严重,或者上述几种同时存在,造成非常大量的人员伤亡,也可将其称为“灾害性职业卫生突发事件”,职业卫生突发事件,据有关报告,从1991至2005年,我国平均每年报告的重大突发职业卫生事件近40起,数百人中毒或死亡。 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发现,2009 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的急性职业中毒事件资料显示: 20042009年年均急性职业中毒报告事件数为48起,20092013年年均报告事件数为28起。 20092013事件级别分布与20042009年相一致,较大级别事件所占比重最高 地区分布上,事件总数以东部地区居多且以一般级别事件所占比重较高,而中部和西部地区较大事件所占比重较高。 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20092013年事件总病死率为15.2%。 20092013年引起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近40种,其中一氧化碳和硫化氢是引起急性职业中毒事件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中毒事件和死亡人数的比重均排在前两位。 发病人数超过30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病死率顺位前三者为硫化氢、混合型气体和一氧化碳。,2011年3月12日,受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污水净化装置泄漏了约360公升含放射性锶和氚物质的污水。3月14日,地震后发生爆炸,在爆炸后,辐射性物质进入风中,通过风传播到中国大陆,台湾,俄罗斯等一些地区。 2018年9月6日,日本政府宣布一名曾在福岛核电厂紧急救援核灾的工作人员罹癌死亡,这名男性是在日本2011年3月海啸核灾发生后直至同年12月在福岛核电厂进行紧急救灾工作,而后罹患肺癌。,案例一,2016年10月31日,重庆市永川区一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因该矿越界违法生产区域以掘代采工作面微风作业导致瓦斯积聚、违章放炮而起。除已经找到并升井的18具遇难矿工遗体外,其他15名被困矿工已找到,均已无生命体征。,案例二,事故产生原因: 一是该煤矿为超层违界开采 二是采用落后淘汰的以掘代采采煤工艺违规生产,且井下的设施设备不完善,不健全,通风系统不合理 三是逃避安全监管,不填绘越界区域开采情况;凡涉及越界区域生产的一律不记录,不填写报表和台账、不上报 四是安全管理混乱,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越界区域采掘作业不编制设计、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在越界区域无任何技术资料 五是违规越界生产区域恢复生产没有验收,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征: 1. 一般带有偶然性和突发性,甚至事先没有任何征兆,难以预测 但是,在事件的调查中,总可发现职业有害因素是事件的主要原因,而未按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管理不善、防范意识薄弱、设备陈旧、防护措施缺失等是辅助原因,又称之为动因。,2. 后果严重,波及范围广,受害人员多,病情严重或死亡率高,给处理和救治带来很多困难。 例如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工厂储存液态异氰酸甲酯的钢罐发生爆炸,40吨毒气很快泄漏,出来的异氰酸甲酯毒气在4小时内扩散到40km2的范围,波及11个居民区,受害者达52万人。,虽然距毒气泄漏事件已有25年的时间,但时至今日那里的儿童一出生就遭受着各种病痛和身体畸形的困扰。,1985年1月,印度博帕尔,袋子中满是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中遇难民众的尸骨。,3. 具有不同的时效性,包括即时性、延迟性和潜在再现性。 三种性质的危害既可以独立产生,也可以同时存在。 一般化学性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时三种时效的危害都有 物理性职业卫生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即时性危害 但放射性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却表现为延迟性危害 灾害性职业卫生突发事件不但三种时效的危害都有,而且更表现出危害滞后性的特点。,即时性,延迟性,潜在再现性,例如,煤矿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窒息、氯气大量泄漏导致现场大量工人发生化学性肺水肿是在事件发生时立即出现,在短时间内接受大剂量核辐射,其影响会延续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当时只有50余人在爆炸中死亡,而在其后的20年内有9000余人死于核辐射引起的疾病,还有人估计数字应在10万人 同样,在较短时间内高浓度吸入化学物一段时间(一、两周)后,相当数量工人发生中毒症状,也是所谓延时性,20世纪90年代广东省发生多起1,2-二氯乙烷中毒事件就是这种特性的典型;任何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只要其发生原因未消除,都有可能再次发生,即所谓潜在再现性,4. 事件的原因一般是明确的、可预防的。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主因,各种促发 (触发)因素是辅因,只要将职业性有害因素和动因消除或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就可以避免。,5. 严重突发事件波及范围大,罹及人群广,可酿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2003年重庆开县12.13天然气井特大井喷事故,导致243人死亡,2142人因硫化氢中毒住院治疗。非作业人员由于没有特定的防护知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更容易受到伤害。过去的安全生产重点强调的是企业职工的安全问题。但是长期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企业的安全生产,也是与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也是一个职业安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和公共安全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居民密集区更是如此。,6. 除了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和卫生部门外,职业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往往需要政府和社会上多部门和行业的通力合作 如生产部门、交通部门、公安部门、环保部门等。因此,重大的职业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必须由政府统一指挥,统一调配,才能科学合理并及时妥善处置。,根据2002年经原卫生部部务会发布的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按一次职业病危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严重程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又分为三类: (1)一般事故 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 (2)重大事故 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50人/死亡5人/职业性炭疽5人 (3)特大事故 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死亡5人/职业性炭疽5人 放射事故的分类及调查处理按原卫生部制定的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执行,职业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基本原则与调查处理步骤,2,职业卫生突发事件调查处理的基本原则,1、迅速采取保护人群免受侵害的措施,抢救和治疗病人及受侵害者,包括撤离现场、封存可以危险物品,佩戴防护用具,进行化学和药物性保护等 2、控制职业卫生突发时间的进一步蔓延,阻止危害进一步延伸 根据事件性质,迅速划出不同的控制分区和隔离带,明确设立红线、黄线、绿线隔离区,即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提出人群撤离和隔离控制标准。 3、迅速查清突发事件原因、动因和危害,3,2,4,消除原因,控制动因。提出消除事件原因、动因和切断传播环节的措施,查明事件扩展途径,如果事件是化学性的,是如何让进入人体的,是通过空气、皮肤还是通过食物、饮水以及进入人体的剂量。如果事件是物理性的,对人体作用的方式和剂量,判定危害程度,估计持续时间。分出受累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留验、医学观察和监测,1,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大部分是由于化学性或物理性因素引起的,及时查明事件性质及事件后果是化学性、还是物理性或是两者兼有,5,预防同类事件再次发生。提出同类职业卫生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策略,包括制度预防、设施预防、原材料替代预防、预测预防、化学预防、安全和健康教育等,7,控制措施,1,2,3,4,5,6,查清原因,动因,初步调查,提出问题,迅速采取措施,抢救受害者划定隔离区域,阻止危害蔓延,急赴突发事件现场,有关行政部门和责任机构,职业卫生突发事件报告,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报告时限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报告内容 报告方式 电话报告、网络直报、书面报告,一、职业卫生突发事件报告,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 事故现场情况 事故的简要经过 事故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 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已经采取的措施 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二、有关行政部门和责任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九条规定: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制度。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确定的职责,负责全国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一)应急指挥机构 (二)日常管理机构 (三)专家咨询委员会 (四)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负责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作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决策,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国务院生行政部门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公安部门、环保行政部门等。,研究国内外卫生应急相关领域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了 解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参与研究制订国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与发展有关规划、政策、法规及各类实施方案;对卫生应急领域重大项目的立项和评审提供意见和建议;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处置各环节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并给予技术指导;承担卫生部委托的其他工作。,包括:办公室、现场控制组、安全保卫组、监督管理组、医疗救护组、流调监测组、信息管理组、后勤保障组、宣传教育组等。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训,提高快速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和安排,开展应急处理工作。,五、初步调查,提出问题,迅速进入现场,尽快确定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类别,确定调查处理方向 开展调查和检查,迅速掌握受累人群和发病、伤害人数 果断采取措施,保证受累人群脱离伤害区,并设立警戒防护,控制伤害源 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对症、对因治疗病人,并有效隔离危害源 了解卫生防病资源损失情况,开展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时间原因和危险因素; 调查人员还需调查中毒患者及医务人员其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及潜伏期等。 其主要方法包括横断面调查、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根据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调查线索,进行现场检测,并采集环境样品和病人生物样本; 及时进行理化、生物或其他类型有害因素的实验室检验分析和分离鉴定。,六、调查采样,确定原因,中毒事件概况 中毒事件发生时间、地点 毒物种类、名称 中毒人数 主要中毒表现 中毒事件发生单位基本情况 事件发生时中毒现场的各个生产活动状况等,根据职业卫生突发事件的性质,设立不同功能的卫生防护分区,包括保护区、隔离区、污染区、缓冲区、净化区等 对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的现场处理,包括清除能产生污染伤害的垃圾食物、污染源,中和有毒有害物质,屏蔽物理创伤源,并对事件单位周围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进行及时监测 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改善个人防护意识,提高群众自身保护能力,七、控制措施,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应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的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职业卫生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基本技术,3,现场急救的意义与要求,职业卫生现场急救:又称院前急救,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和工作场所发生各种意外伤害事故、急性中毒、外伤和突发危重伤病员时,为了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病人痛苦和预防休克等所采取的一种初步紧急救护措施。 生产现场急救工作的好坏,常是一个企业保护职工能力和水平的标志。,现场急救的重要性,时间就是生命 必须分秒必争,为此,职业卫生现场急教须遵守以下六条原则: (1)先复苏后固定的原则 (2)先止血后包扎的原则 (3)先重后轻的原则 (4)先救后运的原则 (5)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 (6)搬运与急救一致性的原则,这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骤停又有骨折者,应首先用口对口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技术使心、肺、脑复苏,直至心跳呼吸恢复后,再采取骨折部位的固定措施。,这是指遇有大出血又有创口者时,首先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接着再消毒创口进行包扎,这是指遇有垂危的和较轻的伤病员时,应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病员。,发现伤病员时, 应先救后送。在送伤病员到医院途中,不要停顿抢救措施,继续观察病、伤变化,少颠簸,注意保暖,平安抵达最近医院,在遇有成批伤病员、现场还有其他参与急救的人员时,要紧张而镇定地分工合作,急救和呼救可同时进行,以较快地争取到急救外援,在运送危重伤病员时,应与急救工作协调一致,争取时间,也即在途中应继续进行抢救工作,以减少伤病员不应有的痛苦或死亡,安全到达目的地。,现场急救时伤员的分类 以保证充分地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使需要急救的轻、重伤员各得其需,使急救和后运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伤员的分类主要根据其伤情来判定 第一,要了解呼吸是否停止,可用看、听、感来判定。 第二,判断脉搏是否停止,用触、看、摸、量来检查。,对现场伤员分类后,要给其加上分类卡标记,且应分别归置在四个急救区: 第急救(红色)区安置病伤严重,危及生命者 第急救(黄色)区安置严重但不会马上危及生命者 第急教(绿色)区是受伤较轻,可行走者 第急救(黑色)区是需要后运者,现场急救的基本步骤,现场救护的人员要沉着、冷静,切忌惊慌失措。应尽快对中毒或受伤病人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确定病情。 检查内容包括意识、呼吸、脉搏、血压、瞳孔是否正常,有无出血、休克、外伤、烧伤,是否伴有其他损伤等。 救护的基本步骤包括采取正确的救护体位、打开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紧急止血、局部检查等,四大生命体征,判断伤病者伤势轻重的表象,现场急救基本技术,心、肺、脑复苏技术 准备 脱离伤害源 判断病情,包括意识,呼吸和循环判断 呼救 病人体位的正确放置 畅通气道 意义:脑组织需要氧供应量很大,而对缺氧耐受性很差,复苏效果判断及终止指征 颈动脉搏动 瞳孔变小 出现自主呼吸 面色转红润 当心肺复苏中出现如下征象可考虑终止心肺复苏 脑死亡 经过正规的心肺复苏20至30分钟后,仍无自主呼吸,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即标志生物学死亡,可终止抢救 心脏停跳12分钟以上,而没有进行任何复苏治疗者,几乎无一存活 心跳呼吸停止30分钟以上,肛温接近室温,出现尸斑,外伤是工作场所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其一般步骤包括: 止血 无论遇到哪种出血都应采取有效、可靠的方法,分秒必争地止血,才能降低伤(病)员的损失,特别是大出血的急救,是挽救伤(病)员生命的刻不容缓的大事,一般依据出血地方的差异有不同的止血方法 包扎 目的是要达到压迫止血、保护伤口、减少伤口污染、固定敷料、防止感染、固定骨折和减少疼痛等效果 固定 以避免骨折断端再移位或损伤周围重要脏器、神经、血管等组织,同时也可减少受伤部位的疼痛和便于搬运,固定方法与骨折部位又密切关系 搬运 搬动的目的是使伤病员迅速脱离危险地带,纠正当时影响伤(病)员的病态体位,减少痛苦,减少再受伤害,安全迅速地送往理想的医院治疗,以免造成伤员残废,外伤现场急救技术,职业卫生突发事件的 危机管理与预防,4,“危机”原意表示严重危险的关头,引申为由意外事件引服的危险和紧急状态.危机是一种能够带来高度不稳定性和高度威胁性的、特殊的、不可预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危机对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形成严重威胁,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迅速关键性的决策。具体讲,危机是国际、国家全局或者国家局部地区出现严重天灾、大规模混乱、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武装冲突、战争等。工作生产秩序,以至于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遭受直接威胁。 很明显,职业卫生突发事件作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一类,具备危机的特征,但一般局限于局部地区。,危机,危机的特点 (1)高度不确定性 (2)事件演变迅速 (3)有强烈的危害性 (4)处于一个急速变化的环境中,往往信息不全,渠道不畅,小道消息盛行,社会影响差 (5)一般有层次性,一是指危机严重程度不同,二是指危机可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识别出职业性有害因素、完成危害程度评价后,应建立职业卫生危机预警指标,当生产过程中的某种职业性危险接近预警指标、发生职业安全卫生危机,特别是职业卫生公共危机时,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避免职业安全卫生事故的发生;或者通过职业卫生危机管理指标的监测,判断可能即将发生的卫生事故或灾害,采取干预措施,尽量减缓事故或灾害的发生,同时做好应急救援准备,为科学、及时的应急救援提供依据。,危机管理,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通过危机预警、危机防范、危机处理,以实现避免、减少危机所产生的危害和损失。 危机管理者在处理危机过程中应该思考的三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争取更多的时间 如何获得更多的信息 如何降低资源(人力、生产、生活、医疗服务资源等)的损失和消耗 危机管理一般分为三阶段:危机预警和危机管理准备阶段,危机管理阶段,危机管理后阶段,职业卫生危机管理系统是在安全生产管理功能基础上形成的新的预警机制 它与职业性有害因素分析、危害度评价、应急救援和监督管理等共同构成职业安全卫生风险管理系统 其主要功能如下: 1.警报功能 是对职业生产系统的可接受卫生风险指标或职业卫生事故早期征兆和诱因进行监测、识别、诊断与警报的一种功能。 2.干预功能 是指当识别、警报生产系统的可接受卫生风险指标或职业卫生事故早期征兆和诱因后,采取相应的安全卫生对策措施,使生产系统由“非优”转变为“优”的一种功能。 3“免疫”功能 是指对同类、同性质的事件、事故的征兆或诱因进行预测或迅速识别并给出有效的干预对策措施的一种功能。,日常危机管理,危机管理准备,危机预警,危机管理阶段,危机管理后阶段,职业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危机检测,危机预防,危机处理计划,危机决策,危机处理,危机调查分析,危机评价,如图:职业卫生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一、前期预防 二、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三、应急预案,职业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一、前期预防,(一)用人单位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职业卫生“三同时”),(二)卫生服务机构 国家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具体办法。,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向安全生产监督管里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对已经受理的竣工验收申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等申请文件、资料进行合法性审查,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现场验收,并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通过验收的决定。 此外,国家对从事放射性、高毒、高危粉尘等作业实行特殊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二、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一)用人单位 1.警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 对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储存,用人单位必须配置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保证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产生职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