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6840.1-1997 是一项中国国家标准,全称为《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 第1部分:宏观法》。这项标准主要规定了在电气火灾事故后,采用宏观方法进行火灾原因分析和技术鉴定的具体要求和程序。它适用于因电气设备、线路故障引发的火灾现场的初步勘查与分析,旨在为火灾调查人员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鉴定方法,以准确判断电气火灾的原因。

标准内容概览:

  1. 范围:明确了该标准适用的范围,即针对电气火灾现场,通过宏观观察法来鉴定火灾起因。

  2. 术语和定义:定义了在标准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各项要求和步骤。

  3. 基本原理:阐述了电气火灾发生的一般机理,包括短路、过载、接触不良、漏电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导致火灾的发生。

  4. 鉴定前准备:规定了火灾现场勘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配备、安全措施、勘查工具和设备的准备等。

  5. 现场勘查:详细描述了到达火灾现场后应如何进行宏观勘查,包括对电气设备、线路、熔痕、烧蚀情况等的观察记录,以及环境因素的考量。

  6. 痕迹物证的收集与保存:规范了如何正确收集和保存可能与火灾原因相关的物证,如电熔痕、绝缘材料残留等,确保证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7. 分析与判断:提出了根据现场勘查结果和收集到的物证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包括对照典型电气火灾特征,判断火灾发生的可能原因。

  8. 报告编写:要求调查人员应依据勘查和分析结果,编写详细的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报告,报告需包含勘查过程、证据分析、鉴定结论等内容。

实施意义:

该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电气火灾原因鉴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消防部门、司法机关及保险公司等准确判定火灾责任,为后续的事故处理、法律诉讼及保险理赔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依据。同时,它也促进了电气安全管理和火灾预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GB/T 16840.1-2008
  • 1997-06-03 颁布
  • 1998-05-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16840.1-1997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第1部分宏观法.pdf_第1页
GB16840.1-1997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第1部分宏观法.pdf_第2页
GB16840.1-1997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第1部分宏观法.pdf_第3页
GB16840.1-1997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第1部分宏观法.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16840.1-1997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第1部分宏观法.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GB 16840.11997 前 言前 言 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系列标准分为 4 部分:第 1 部分宏观法;第2 部分剩磁法;第 3 部分成分分析法;第 4 部分金相法。本标准是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系列标准的第 1 部分:宏观法。 宏观法是在火场中,根据铜铝导线熔痕外观特征及熔珠空洞内表面特征判定熔化原因和为微观分析提供试样。 本标准查阅并参照了日本东京消防厅编电气火灾原因与鉴别一书中导线短路熔痕外观特征部分内容。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公安部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宝玉、王希庆、邸曼、高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6840.11997 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电气火灾原因技术鉴定方法 第第 1 部分:宏观法部分:宏观法 Technical determination methods for electrical fire cause Part 1:Macroscopic method 1 范围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定义、原理、设备器材、方法步骤、判定和送检及鉴定时应履行的书面程序。本标准适用于在调查电气火灾原因时,从铜铝导线熔痕外观特征上,鉴定其熔化原因与火灾原因的关系。 2 定义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熔痕 melted mark 铜铝导线在外界火焰或短路电弧高温下形成的圆状、凹坑状、瘤状、尖状及其他不规则的微熔及全熔痕迹。 2.2 熔珠 melted bead 铜铝导线在外界火焰或短路电弧高温作用下,在导线的端部、中部或落地后形成的圆珠状熔化痕迹。 2.3 火烧熔痕 melted mark due to fire burning 铜铝导线在火灾中受火焰或高温作用被熔化后残留的痕迹。 2.4 一次短路熔痕 primary short circuited melted mark 铜铝导线因自身故障于火灾发生之前形成的短路熔化痕迹。 2.5 二次短路熔痕 seconed short circuited melted mark 铜铝导线带电,在外界火焰或高温作用下,导致绝缘层失效发生短路后残留的痕迹。 2.6 短路熔珠内部空洞 inside carity caused by short circuited melted bead 凡因短路在导线端部形成熔珠的,其内部均有空洞,空洞内表面具有形成短路当时的环境条件特征。 2.7 熔化过渡 fusion transition 由熔痕向导线延伸的一定距离内存在的熔化现象, 是火烧熔痕与二次短路熔痕所具有的特征。 3 原理 原理 铜铝导线无论是火灾热作用还是短路电弧高温熔化,除全部烧失外,一般均能查找到残留熔痕,其熔痕外观仍具有能代表当时环境的特征。 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7-6-03 批准批准 1998-05-01 实施实施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GB 16840.11997 一次短路熔痕和二次短路熔痕同属于瞬间电弧高温熔化,具有冷却速度快、 熔化范围小的特点,但不同的是前者短路发生在导线自身故障的条件下,后者短路发生在烟火与温度条件下,导线被火灾热作用熔化的痕迹,其时间、温度又均与短路不同,它具有温度持续时间长、火烧范围大、熔化温度低于短路电弧温度的特点。由于不同的环境产物参与了熔痕形成的全过程,从而保留了区别一次、二次短路熔痕形成时的各自特征。这在外观状态、不同元素含量、金相显微组织上都得到了科学的验证。 4 设备与器材 设备与器材 4.1 体视显微镜 放大倍数 50 倍以上。 4.2 灯具 普通带罩灯具,用 60W 白炽灯泡。 4.3 器具 取样工具,装试样纸袋,毛刷。 5 方法步骤 方法步骤 5.1 试样提取 5.1.1 部位 做为鉴定用的熔痕试样,应取自确认的起火点或起火部位处,不应提取非起火部位处的试样做鉴定使用,但可以做为比较使用。 5.1.2 核实 提取试样时应核实试样是原有的,还是因扑灭火灾、抢救物资或其他原因混入起火部位、经核实无误后,才可做为鉴定试样提取。 5.1.3 拍照 在提取试样之前应进行现场拍照,拍照分为试样提取方位和试样近拍。 5.1.4 提取 检查导线发现熔痕后,宜在距熔痕 50100mm 处将导线剪断连同熔痕一并取下。 5.2 保管 对提取的试样,宜装入袋内保管,不应与其他物件混放一起并注明试样名称与提取部位。 5.3 试样处理与观察 5.3.1 清除污垢 用水或酒精、丙酮等溶剂清除掉试样上的碳灰与污垢。 5.3.2 取下熔珠 在导线与熔珠相连接处将熔珠取下,使其露出内表面。但使用工具夹熔珠时不宜用力过大,防止变形或损坏。 5.3.3 观察准备 GB 16840.11997 按仪器使用说明,取下体视显微镜罩盖,换上所需的目镜,做好观察准备。 5.3.4 观察 将样品固定,置于体视显微镜底盘上,在阳光或白炽灯下观察; 对熔珠空洞内表面,应观察其整体光泽、颜色、空洞数量、碳迹、纹迹,不应局限于某一空洞; 对碳迹、纹迹、斑点的观察宜将体视显微镜倍率调至 50 倍以上,焦点对准空洞底部。 6 判定 判定 6.1 火烧熔痕 6.1.1 熔珠 火烧形成的铜导线熔珠其直径是线径的 13 倍,铝导线为 14 倍。熔珠位于线的端部或中部。熔珠表面光滑,无麻点和小坑,具有金属光泽。 6.1.2 熔化过渡区 线与熔珠之间有熔化过渡痕迹,导线明显变细。 6.1.3 导线 铜铝导线上有熔化变细,熔化积聚变粗或形成熔瘤、尖状熔痕以及在导线上附着带有光泽的小熔珠。 6.1.4 凹坑 铝导线上有被熔化形成的大量凹坑, 坑内表面平滑无光泽。 铜导线无此特征。 6.1.5 多股软线 多股软线端部形成熔珠或尖状熔痕,熔痕下面的细铜线熔化并粘结在一起,很难再分开。 6.2 一次短路熔痕 6.2.1 熔珠 铜导线熔珠直径是线径的 12 倍,铝导线熔珠直径是线径的 13 倍。熔珠的位置在导线端部或歪在线端的一侧,有的大熔珠下面导线上还附着有小的熔珠。铜熔珠表面有光泽,铝熔珠表面有一层灰色氧化铝膜和麻点、毛刺。 6.2.2 熔化过渡 熔痕与导线之间有明显的熔化与非熔化的分界线,无熔化过渡痕迹。 6.2.3 导线 铜导线表面形成若干有空腔的半球状熔痕,其间距较均匀,大部分呈黑色,个别也有光泽。铝导线无此特征。 6.2.4 凹坑 导线上出现凹坑,并表现在两根导线相对应的位置上。凹坑内表面有光泽但不平滑,有堆积状熔化金属和毛刺,摸之有扎手感。有的凹坑内还沾有微小的同类金属小熔珠。 6.2.5 多股软线 多股软线端部形成熔痕,与熔痕相连接的导线无熔化粘结痕迹,其多股细铜丝仍能逐根分离。有的细铜丝端部出现微小熔珠。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GB 16840.11997 6.3 二次短路熔痕 6.3.1 熔珠 铜导线熔珠的直径相对大于一次短路熔珠,但又小于火烧形成的熔珠,表面有微小凹坑,光泽性差。铝导线熔珠表面有一层深灰色氧化铝膜,有小凹坑、裂纹及塌陷现象,非熔珠状熔痕端部夹杂有黑色碳化物。 6.3.2 熔化过渡 自熔痕向导线延伸的一段距离内,在导线上有微熔变细的痕迹。 6.3.3 导线 在较短的一段导线上出现若干处短路点。 6.3.4 多股软线 多股软线端部形成熔珠,与熔珠相连接的导线变硬或粘结在一处,其多股细铜丝不能逐根分离。 6.4 熔珠内部空洞 6.4.1 火烧熔珠 因火灾热作用而形成的圆珠状熔痕内部无空洞, 但多股软线熔珠内有未被完全熔化的间隙孔。 6.4.2 一次短路熔珠 一次短路熔珠内部有空洞,空洞数量少,多分布在熔珠中部。铜导线熔珠空洞内表面呈暗红色,光泽度差,平滑且有微量碳迹。铝导线熔珠除空洞内表面有一层深灰色氧化铝膜外,其他特征与铜熔珠类似。 6.4.3 二次短路熔珠 二次短路熔珠内部有空洞,空洞数量多且分布在熔珠的边缘及中部。铜导线熔珠空洞内表面呈透明感的鲜红色(红宝石色) ,光泽度强,有较多的碳迹。铝导线熔珠空洞内表面有一层浅灰色氧化铝膜,光泽度强,有粗糙的条纹或光亮的斑点。 7 送检及鉴定时应履行的书面程序 送检及鉴定时应履行的书面程序 7.1 送检单位在送检时,应先填写电气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