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典戏剧 发展简史,品类繁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综合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于一体的专门艺术 。有一套诸如唱、念、做、打等完整的表演艺术手段。 不同于西方歌剧、现代话剧、芭蕾。,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 中国戏剧起源几种说法 (一)娱神说 (二)娱人说 (三)古乐舞说 (四)傀儡说 (五)外来说 (六)词变说 (七)综合说,东坡志林卷二说: “八蜡,三代之戏礼也。岁终聚戏,此人情之所不免也。因附以礼义,亦曰不徒戏而已矣。祭必有“尸”。无尸曰“奠”,始死之奠与释奠是也。今蜡谓之祭,盖有尸也。猫虎之尸,谁当为之 ? 置鹿与女,谁当为之?非倡优而谁?葛带荆杖,以丧老物;黄冠草笠,以尊野服。皆戏之道也。”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王国维提出“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的看法。他说:“古文所谓巫,楚人谓之灵。”“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灵之为职,或偃蹇以像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也。”,姚华则从训诂入手,说“戲”字“从戈, 声”。 ,“古陶器也”,“当是瓦豆而作虎文”。“豆祭器,而虎绝有力。盖上古之民敬天祀祖而事鬼神,好勇斗狠而尚有力。”“故制器尚象,假以见意。”他的结论是“戲原于祭。,娱人说 亦可称“俳优说”。 俳-古代演滑稽戏的人 优-旧时称演戏的人 倡优,专管歌舞 俳优,从事笑谑 伶优, 吹打乐器 尽管苏轼等人把巫与优划了等号,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 王国维说: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巫以女为之,而优以男为之。至若优孟之为孙叔敖衣冠,而楚王欲以为相;优施一舞,而孔子谓其笑君。则于言语之外,其调戏亦以动作行之,与后世之优颇复相类。优人的特长:一是戏谑,一是歌舞,一是竞技,王国维说:古之俳优,但以歌舞及戏谑为事。自汉以后,则间演故事,而合歌舞以演一事者,实始于北齐。顾其事至简,与其谓之戏,不若谓之舞之为当也。然后世戏剧之源。实自此始。“以歌舞演故事”,(三)古乐舞说 有的学者把戏曲的源头追溯到古乐舞。 明人王守仁传习录下云:(阳明)先生曰:“古乐不作久矣。今之戏子尚与古乐意思相近。”未达,请问。先生日:“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戏子。武之九变,便是武王的一本戏子。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王阳明是抓住了古乐舞中的情节叙事因素。 (四)傀儡说 今人孙楷第在傀儡戏考原中说,宋代的傀儡戏和影戏“为宋元以来戏文杂剧所从出。乃至后世一切大戏,皆源于此。其于戏曲扮演之制,如北曲之以一人唱,南曲之分唱、合唱、互唱,以及扮脚人之自赞姓名,扮脚人之涂面,优人之注重步法等,语其事之所由起,亦莫不归之于傀儡影戏。” (五)外来说 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载1927年小说月报第十七卷号外)一文,把中国戏曲与印度梵剧作了比较,提出一种看法:“中国戏剧变迁底陈迹,如果不是因为印度底影响,就可以看作赶巧两国底情形相符了。”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册戏曲的由来,也提出与许地山相近的看法,认为中国戏曲是由印度传来。,(六)词变说 明清两代一直流传着一种文体演变的学说。 明代文坛领袖王世贞(15261590)曲藻云: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旬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 他的结论是“曲者,词之变。”其后,王骥德曲律、沈宠绥度曲须知、李玉南音三籁序、黄宗羲胡子藏院本序等,也持类似看法。 (七)综合说 歌舞,优戏,说唱,百戏。四个源头汇聚综合而成中国戏曲文化。 周贻白先生中国戏剧史长编,张庚先生戏曲艺术论,张庚、郭汉城先生主编中国戏曲通史等,都是综合说的代表作,萌芽 巫舞 原始歌舞 先秦的优戏 巫舞 在我们谈论乐舞与戏曲文化的关系时,便不能不注意古代乐舞的专家巫。 巫来源于人类的无知,同时也来源于人类对无知的反抗和对有知的渴求。 巫作为鬼神与人之间的中介,是要有绝招儿的。巫之所以为巫,善舞乃是其专长。甲骨文的“巫”字和“舞”字,原是同一个字。说文解字对“巫”的解释是“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中国的巫不仅善舞,在以舞降神时还要唱歌。 上古以来各种各样的巫仪中蕴涵的戏剧发生学的意义。 首先,巫觋掌握和使用了戏曲所必备的基本手段,即结为一体的诗、歌、舞。 其次,巫仪中的巫都是在扮演角色。 巫-最初的“演员”,原始歌舞 尚书舜典上说:“即帝位,予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篇也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从歌和舞是构成戏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可以说它已经是戏剧的萌芽了。 先秦的优戏 优伶们主要是以滑稽调笑的表演手段去取悦帝王的,有时还真的能起到一些讽谏的作用。有的伶优甚至进一步用装扮、模仿别人的相貌、言行,去达到谏讽的目的。,汉代百戏 所谓“百戏”,即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它包括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和装扮各类动物的乐舞,有的还带有简单的故事情节。“百戏”在汉代十分盛行。 张衡二京赋的记述,汉代百戏中就有各式杂技、武术、幻术和滑稽表演等节目。如“吞刀”、“吐火”、“扛鼎”、“寻橦”(爬竿)、“冲狭”(钻刀圈)、“跳丸”(抛弹丸)、“走索”等等。 这些节目,大都是在广场上演出。有时是轮番表演,缀联汇集,融而为一,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特别是其中有一段叫做“总会仙倡”的段落,十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颇为壮观的大型歌舞表演场面。 “角抵戏” 角抵,传说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种较量技艺的杂耍表演。表演者头戴牛角,互相抵触,旁立一裁判以裁决高低。到了汉代,这种表演形式进一步戏剧化了。产生了像东海黄公这样既有简单故事情节,又有一定拟态表演的舞剧。 东海黄公 “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御蛇虎。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即降伏)之。术既不行,乃为虎所杀。俗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 -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东海黄公虽仍未超出角抵竞技的范围,但它比一般纯属角抵竞技更接近于戏剧范畴。首先它已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其次是演员都要化装和穿戴特定的服饰。扮黄公者,必须手持赤金刀,用红绸缠头。他的对手,必须身披虎皮,头戴老虎面具,扮成猛虎模样;博斗双方已不像角抵那样全靠实力来平等竞争,而是必须按照事先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来进行。也就是说,不管你黄公有天大的能耐,最后也不得不败于老虎之口。当然更不用裁判来裁决谁胜谁负了。 从东海黄公的表演中,已经能看到故事、舞蹈、化妆三者的初步结合。东海黄公的故事情节虽然十分简单,表演也失之粗糙,但“它第一个突破古代倡优即兴随意的逗乐与讽刺,把戏曲表演的几个因素初步融合起来,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魏晋南北朝的小型歌舞戏代面、踏摇娘 代面,或称大面,是一种有化装、有动作、有歌舞的舞曲。 代面出于北齐,主要表演兰陵王的故事: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胆气过人。但因容貌俊美而缺少威严,往往不能威慑住敌人。于是,他用木头刻了一付狞厉可怕的面具,每逢打仗时,他身穿紫色战袍,腰束金带,手持战鞭,头戴假面具,所向披靡,勇冠三军。齐人因此作兰陵王入阵曲,摹拟他上阵指挥、击刺的姿态和动作。 踏摇娘,又称“谈容娘”或“苏中郎” 北齐有人姓苏,鼻包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怨,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迭,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或呼为谈容娘,又非。(唐崔令钦教坊记),踏摇娘的表演,最初是男扮女装。扮妻子的演员徐徐入场,边走边唱,以诉说心中的苦痛。唱时还要不断地摇动身子。每唱完一段,有人合唱帮腔。扮丈夫的上场后,两人作斗殴的表演。丈夫虽然很凶残,但却醉步踉跄,丑态百出,从而形成一种滑稽表演与舞蹈、角抵相结合的舞台艺术。 在形式上,踏摇娘采用“且步且歌”,即载歌载舞;还兼有“和声伴唱”,说白、表情、歌舞。演员有男有女,甚至戏外人都可以上场。对演员的化装也有特殊的要求。如扮丈夫者,必须“著绯、戴帽、面正赤”。就是要穿红色衣服,戴帽,脸要涂抹成红色,以表示醉态。对苏郎中的形象也有了简单的刻画,主要是突出一个“丑”。 踏摇娘已具备戏剧的要素 (一)有人物苏中郎和踏摇娘,即所谓“二小戏”(小生和小旦) (二)有故事夫妻吵架,尤其这种矛盾冲突,正是完整戏剧故事之有别于其他故事的重要点。 (三)有歌。还有帮腔“歌要齐声和”。 (四)有白“情将细语传”。 (五)有舞甚至不是个人的单纯表情意的舞,而是最富戏剧性的动作殴斗。 (六)有化妆面正赤,鲍鼻。 (七)有服装着绯袍,戴席帽,若以男角演妻则穿妇人衣。,最早的戏剧形式参军戏 “参军”,本是曹操创建的官职名称。 东晋、十六国时,后赵有个参军叫周延,在作馆陶地方县令时,因贪污几百匹黄绢被缉捕下狱。为了警戒其它官员,后赵统治者让俳优在宴会上扮演周延,身着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黄绢单衣,别的伶优一见便问:你做的是什么官呀!怎么跑到我们这儿来了?扮演周延的演员立即回答道:我本馆陶县令。边说边故意抖抖身上的黄绢单衣,就为这个(指黄绢),只得到你们中间来了。于是引得赴宴官员的一阵轰笑和嘲弄。从此,优的表演就被称为参军戏 (原文见太平御览卷569“俳优”) 参军戏是以滑稽诙谐,笑谑讽刺为主。在演出形式上,基本上是两个角色有趣的问答,很有点类似现在的某些化装相声。两个角色的职能也相对稳定:一个是被嘲弄者叫“参军”;另一个是戏弄者叫“苍鹘”。 不少戏曲史家都指出:参军戏中的“参军”,相当于后代戏剧中的净;“苍鹘”类似丑。后来戏剧中的“净、丑”两个角色,可能就是从参军戏中演变而来的。净、丑两个角色的“插科打诨”,逗乐取笑表演,和参军戏也不无关系。 这样,随着参军戏的产生,我国戏剧的“角色”行当也开始出现。,参军戏又是一种以科白为主的讽刺喜剧。 科,指动作; 白,指说白。 这种形式的戏在唐代已十分盛行。 李商隐娇儿诗: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 唐代的参军戏,不仅有弦管鼓乐伴奏,具有一定程度的载歌载舞表演形式;而且出现了不少专演参军戏的著名演员和流动戏班。 到晚唐、五代时期,参军戏发展到由多人参加演出,情节也渐趋复杂。不仅流行于宫廷之中,而且也盛行于城市、农村,很受群众的欢迎。 由此看来,唐代的参军戏已向戏剧的形成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对后世戏剧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元杂剧、南戏中的一些插科打诨、滑稽表演,都可以从“参军戏”中见到它的痕迹。,宋代以前,中国以优戏和歌舞戏为主,宋时吸收了说唱,熔铸成新型戏剧样式北宋杂剧。后来在北方形成辽金杂剧;南方形成南宋杂剧。南宋杂剧只是北宋杂剧的遗传物;辽金杂剧到元代方转化为元杂剧。而南戏,系在唐宋歌舞戏、优戏和民间曲子基础上形成。,宋杂剧是中国最重要的戏剧形式之一。它是在唐代参军戏和歌舞戏的基础上,糅合其它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滑稽短剧,一般以大曲曲调来演唱故事。 北宋以后优戏被冠以杂剧之名。 北宋,宫廷宴乐机构完备。宋初立宴乐机构教坊,太祖立云韶部(原名箫韶部)专门演出戏剧。太宗在军中设钧容直(钧容直是军乐的一种,主要组成人员都是军队中的善乐者,其技艺并不能与专业的教坊乐工相比,其表演水平也不如教坊乐工 ) 。种种机构的设立,促成了专业演员的出现。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宋有座游艺场瓦舍。分别是新门瓦、桑家瓦、中瓦、里瓦、朱家桥瓦、西瓦、保康门瓦、北瓦。其中,城东南角的桑家瓦、中瓦、里瓦共有五十多座勾栏,里瓦子的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汴京中的官籍乐人,包括教坊、云韶部、钧容直、东西班乐近千人。还有大批的勾栏艺人,所谓露台弟子。两者互有流动。 杂剧向汴京所在的中州传播,最主要向洛阳发展,所以洛阳的杂剧也很兴盛。 北宋败亡,杂剧随艺人一支流到北方,(形成河东平阳及燕京杂剧又有所延伸,最终产生了元杂剧。一支流到南宋临安。成为杂剧的潴留物,并未向前发展。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收南宋杂剧280种。 元陶宗仪辍耕录院本名目收金代院本690种。,北宋杂剧的体制 结构和角色:据耐得翁都城纪胜(南宋端平乙未1235年)瓦舍众伎条: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吩咐,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 廖书引东京梦华录,认为北宋时只有两段演出。又根据各书所论皆同。又从文物文献,认为五花爨弄的角色北宋晚期已形成。 河南偃师酒流沟北宋墓杂剧砖雕表现杂剧的五种角色。是否有歌唱不得而知,表演以滑稽调笑式短剧为主,并开始有剧本的出现。(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曾提到北宋有孟角球撰杂剧本子),宋杂剧演出时先演一节“艳段”,然后才演出正杂剧。有时在最后还加演一段“杂扮”。 “艳段”,就是在正剧开演之前,一般由引戏(戏头)出场演一段小歌舞或“寻常熟事”,(人人都熟知的平常事情)用滑稽可笑,机智幽默,插科打诨等说白、动作来招徕观众和稳定观众情绪。很像后来戏剧中的序幕或插曲。 “正杂剧”是宋杂剧中的主体部分。或演一段滑稽故事,或以一段大曲曲调来唱一个故事。 “杂扮”,或称杂班、散段,是附加在正杂剧上的一种小的玩笑段子,也以滑稽调笑为主,灵活随便。杂扮大都扮演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所闹的笑话。 出现了角色分工 宋杂剧的角色已由唐参军戏的两人发展到五人 “末泥”,又称“戏头”,在剧中扮演男主角,有时也兼“装旦”(扮演旦角)。他是一班之首,主要计划演出; “副净”,就是原来的参军,剧中的被戏弄者; “副末”,原来的苍鹘,剧中的戏弄者; “装孤”,指扮演官员的人。如果这四个角色不够时,还可以增加一个叫“装孤”的角色。 五个角色中,副净和副末仍然是主要的表演者。,宋杂剧以滑稽调笑为主要特点,能根据所要达的内容去安排简单的故事情节,而且能直接讽刺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症结,表达人民的爱憎感情,对后世戏剧中的丑角艺术很有影响。“以笑贯穿始终,以轻松、外在的笑开头和结尾,把苦涩而深刻的笑含蕴中间。这便是宋杂剧的结构风致”(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宋杂剧究竟有多少剧目,因资料缺乏,数字不确切。仅据周密武林旧事所录宋官本杂剧段数就有二百八十种(其中包括北宋时期的若干作品)。由此可以窥见宋杂剧的繁荣情况。 宋杂剧标志着中国戏剧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和独立发展的道路。,金代的杂剧形成燕京和河东两个系统。 金人攻陷汴京,押解数千艺人沿河东路(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地区)北上,有些艺人散落河东一带。其余北上到燕山赠与酋长,或继续北上到金国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一带)。金海陵王天德四年1152年迁都北京,会宁府艺人又与燕京合流。 目前对燕京杂剧所知不多。 金世宗、章宗时期,河东地区生活稳定,大修庙宇、印刷业发达、说唱词曲撰作风习兴盛等,都与杂剧的盛行有关。河东地区因为没有大都市所以没有勾栏,其演出主要为民家堂会和神庙祭祀两种方式。演出已与乐队密切配合。 金有院本、杂剧,诸公(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元陶宗仪辍耕录(元亡前十年间所作)院本名目收院本690种。凡是没有明显迹象为宋代或元代剧目的,多为金代作品。 作品类别包括:历史故事、传说故事、北宋人物、爱情故事、民间故事、当朝故事。,金代杂剧北宋杂剧,也是呈一场两段艳段和正杂剧。杜善夫的散套庄稼不识勾栏可做参考。青楼集志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净一曰副末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又谓之五花爨弄 南北宋之间苏汉臣五瑞图即儿童装扮五花爨弄的表演场景,最初是踏舞的名称。 院本名目中,属于艳段的有: 诸杂院爨(踏场舞蹈) 冲撞引首(以语言动作冲突引起正院本) 拴搐艳段(正院本的引子,内容不以冲突为主) 打略拴搐(数落物事引人发笑) 属于正院本的有和曲院本、上皇院本、题目院本、霸王院本、诸杂大小院本、院么。 音乐方面,只有和曲院本的剧目十四个,就很少有配以曲调的。因为院本剧目本来就是去除元代和曲之后的滑稽剧目。现存这十四剧目在元代属较古老剧目。,角色: 末泥:戏头,主张安排调度整个演出,表演以唱曲为主。 引戏:女子充任,应与引舞同,舞蹈表演为主。 副净:发乔,装呆卖傻。粉墨涂面,常作打口哨、趋跄、做嘴脸。 副末:调侃副净或点题收场。 装孤:演官吏的人,并非角色行当。 装旦:演女人的人,亦非角色行当。 参军色:乐部吏人,在仪式进行中,担任舞队上下场的指挥和调度。执竹竿子 演员性别男女都有,女子多演末泥、引戏或装孤。,宋杂剧 眠药酸 图,服饰化妆 戏衣以同时代日常生活服装为主。戏帽流行簪戴或诨裹。同时已有面部化妆包括以墨贯眼、以色涂眉嘴、黑蝴蝶脸,道具有杖、棒锤、扇子等。又有荷叶、交椅,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形成于南北宋之交温州一带的民间,号永嘉杂剧。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祝允明猥谈)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为永嘉杂剧。(徐渭南词叙录) 南戏形成于温州,与长期在吴越文化区发展有关。此处歌舞发达,与宋杂剧之主要继承唐代优戏不同,吴越地区主要继承了唐代的歌舞戏。同时,因为语言关系,吴人较喜本地歌舞,较不喜外来杂剧。南戏的产生应该是在东南沿海一带(同属古吴越,皆吴语系统)同时发生,温州杂剧是最为成熟的集中代表。 大约南宋中期,向北传入杭州,向南传到闽南,向西传入江西。 剧本可以确定的只有 赵贞女蔡二郎、王魁、王焕、乐昌分镜、张协状元五种。 主要系士人负心和爱情遭磨难的题材。,音乐来源:唐宋以来流行的词体、大曲、鼓子词、诸宫调、嘌唱、缠令、缠达、唱赚等为南戏提供了经验和体例。除此之外,还有佛曲、教坊曲、影戏、社火舞队。而最主要的是民间曲调。 音乐结构:在大曲音乐的影响下,民间产生了: 1.同一曲牌多遍连唱:单调重头。 2.同一曲牌多遍连唱,夹说白:鼓子词。 3.一诗一词:转踏。 4.两曲迎互循环:缠达。 5.同宫调多曲牌,引尾俱全:缠令。 6.多宫调曲牌连接运用,曲白相生,咏故事:诸宫调 7.同宫调诸多曲牌:唱赚。(事林广记收圆社市语赚词)又有称覆赚者,表现力已很强。 音乐歌唱:所有角色都可以开口唱,有后台帮腔。,南戏的角色: 与末泥相对应生指有才学之人 与引戏相对应,和装旦有关旦 与副净相对应净 与副末相对应末 生外又一生外 旦外贴一旦贴 和净一样的花面,南戏自创丑 除了生和旦担任男女主角外,其它皆一人饰多角。,舞台特征 中国戏剧时空移转手法、假定性和程序化等特质,皆在此时定型。 舞台手段包含唱、念和做。 服装以生活为依据,净丑有抹土搽灰的化妆。全部脚色皆由男性担任。,宫调与曲牌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近人吴梅曾解释说:“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我国历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是乐律之本。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以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共为八十四宫调。但俗乐多不全用。常用的有五宫(仙吕、南吕、中吕、黄钟、正宫)四调(大石、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调。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元曲中一套宫调须得一定的曲牌配合。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如窦娥冤中的耍孩儿、鲍老儿、叨叨令、端正好、滚绣球、一煞、二煞等都是曲牌,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基本定事,可据此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与词牌名相同的。,宫调一般表达的感情 仙吕宫清新绵邈, 南吕宫感叹伤悲, 中吕宫高下闪赚 黄钟宫富贵缠绵, 正宫惆怅雄壮,道宫飘逸清幽 大石调风流蕴藉, 小石调旖旎妩媚, 高平调条拗滉漾 般涉调拾掇抗堑, 歇指调急并虚歇,商角调悲伤婉转 双调健捷激袅, 商调凄怆怨慕, 角调呜咽悠扬 宫调典雅沉重, 越调陶写冷笑 “诸宫调”在形式上的特点: 一是唱白相间; 二是集合若干不同宫调的不同曲子说唱一个故事,可长可短,机动灵活; 三是说唱时还有乐器伴奏,给后世的戏剧音乐开辟了道路。“诸宫调”的曲本流传至今的已经极少。仅存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或名弦索西厢、西厢弹调)、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残本)和元代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残曲)三种。此外,还有南宋时代的南戏张协状元前面的一段诸宫调。以西厢记诸宫调保存最完整,思想艺术价值也最高。,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杂剧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王、白、马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元杂剧 图,元代的戏剧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兴起于北方,繁荣于北方的杂剧,人称北杂剧; 一类是起源于南方,广泛流传于南方的南戏。 故有南曲、北曲之称。 在元代的剧坛上以杂剧为主,产生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有姓名可考的杂剧作家80 余人。留下见于书面记载的作品约500 余种. 南戏在元代虽也盛行,但范围不大,且作品大多散佚。偶有幸存者,其文字、结构也不甚完备,难与杂剧争高下。,元代戏剧繁荣的原因 从经济上看,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演出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从人力资源看,落魄文人的沉沦失意。 从政治上看,元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文人用戏剧和其它文艺形式去反映现实。 元曲,本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但因杂剧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远比散曲大,被公认为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因此,后人所说的元曲就是专指元杂剧。,贫困的文学 儒人进身之阶的丧失:权力掌握在蒙古人色目人中的贵族和军人,并采世袭制。知识分子对自身的存在价值较旁人有更高的期待,却失去了实现理想和谋生的唯一一条路。元太宗九年(1237)举办科考,之后停了78年。 知识者的贫困:贫穷蚕食了读书人的志气和尊严,元杂剧作家强调的不是经济的窘迫,而是强烈的精神感受。 生活的馈赠: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作家写贫民如同杂剧作家那么贫民化。作者与对象间的空间和心理距离几乎不存在。他们从底层人民那里得到新的精神实质。,作者内心二极 退隐无路:六朝人归隐是出于对大自然的眷恋,唐朝人视为终南快捷方式,元代人则无法坦然。 放浪形骸:元人放浪也非为了满足享乐欲望,是不得已的选择。 政治使命感:元杂剧作家有强烈参政意识,杂剧中的文人形象表露了他们的集体心态。连度脱剧的道人,也都是神仙其外,儒士其内。而且,在剧中,几乎所有读书人都能如愿以偿。 元杂剧作家在山林和红尘中寻找对现实的解脱。又无法忘记自己的抱负。,宣泄的直白 创作心态的躁烈:创作本身是激烈情感的宣泄。客观上成了民族情绪和社会心态的结集。许多题材存在两个审美场景:强调环境的悲剧性及人物对环境的反应。 彻底的精神反叛:最能体现作家叛逆性格的是对皇帝的描写(如睢景臣高祖还乡散套) 虚无与宿命:宿命被拿来解释生活和生命,轮回报应带给人们希望和诱惑。 因为以宣泄作为创作的心理根源,多了活力,少了蕴藉。,元杂剧组织结构上两大特点: 一,基本上采用每本“四折一楔子”; 二,采用旦本或末本的演唱体制,故在角色上有旦、末之分。再把歌曲、宾白、科砌等等表演,即说、唱、做、舞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戏剧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不少散、韵结合,组织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曲 曲是元杂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是以散曲中的套曲组成的。 所谓套曲,也叫“套数”,是由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曲牌相贯而成的。在杂剧中,每一个套曲,称为一折,相当于现代剧中的一幕。 元杂剧中的歌曲比较集中地由主要角色旦或末歌唱。有的每折由一人独唱,有的甚至全剧四折,都由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只有对白。,四折一楔子 折,也就是段,既是音乐的组织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楔子”,是元杂剧在折之外增加的短而独立的段落,一般用在剧的开头,作为剧情或人物的简略介绍。也有用在折与折之间,用以衔接剧情的,与现代戏中的过场戏差不多。 每本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唱、白、科三者在一本剧中密切配合,彼此引发,更能使剧本和谐统一,相益得彰,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从而收到更理想的艺术效果和舞台演出效果。 砌末 砌末,就是杂剧中所用的道具和简单的布景。 如“祇从取砌末上”( 杀狗劝夫)。砌末是指所埋的死狗。 “外旦取砌末付净科”(货郎旦)。砌末是指金银财宝。,脚色 “末、旦、净、丑” 末、旦最重要 末 末在元杂剧中泛指男脚色的扮演者。末,又可分为正末、副末、冲末、小末、外末等。除正末系剧中男主脚的扮演者,犹如现代京剧中的生以外,其余各末均为次要脚色,分别扮演剧中不同年龄、性格、身份等男性人物。 旦 泛指女脚色的扮演者。旦,又分为正旦、副旦、贴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花旦、色旦、搽旦等。除正旦为剧中女主脚外,其余各旦均为次要女脚色。 净 演反面人物或喜剧人物的男脚色,有时也扮演女脚色。有副净、二净等。 丑 元杂剧中无丑这一角色,一般由净来扮演。丑,带有浓厚的滑稽调笑,诙谐幽默的成分。,元杂剧在每本剧本的末尾,用两句或四句对语,把全剧的内容总结一下,并以最后一句作为题名。这种固定的格式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的末尾是: 题目 秉持衡廉访法 正名 感天动地窦娥冤,元顺帝时,南戏又兴,流行基地仍不出吴语方言区。此时出现了错立身、小孙屠等剧,及著名的 荆、刘、拜、杀。 元末高则诚创作琵琶记,确立了南戏的历史地位。,南戏与北杂剧的比较 音乐体制: 北曲用鼓、笛、板,后加入弦索 南曲只用拍板、锣鼓,不用管弦。 北曲音乐遵从宫调规范,固定化格律化,但也因此造成僵化 南曲长期停留在艺人的经验阶段,随意性高,有较宽广的创作空间。 北曲风格:字多声少,朗诵性强,旋律常有四度以上的跳跃,节奏紧促,弦索伴唱。 南曲风格:声多字少,旋律性强,旋律以级进,节奏较舒缓,以清唱为主,以拍点板。 表演体制: 北曲:块状结构,四套为限;一人歌唱(主角常须改扮不同人);单主角制,表现层面较广。 南曲:线性结构,二十到六十出;歌唱自由(主角反而专饰一人物),双主角制,表现层面较狭。,表演的定型:元杂剧插科打诨与戏剧气氛往往能融成一体。确立了虚拟化的表演(不再以人做门、桌)。程序化尤大为提高。 乐队伴奏:根据文物资料的排列比对,由宋到金,乐器趋于简化,金代去金、丝不用,元代又重新添加了丝弦乐器琵琶。南戏只有打击乐器。整个乐队登台,直接暴露在观众的视线中。 服装与砌末: 戏班所用的戏服是特别订制的(蓝采和),较生活用服有较多的点缀,添增了图案纹路颜色 面部化妆:继承了宋金时代副净副末:以墨贯眼、黑蝴蝶遮面的画法和丑角的粉墨涂面。除了反派和丑角人物,正面人物的化妆也有进展,如双眉、卧蚕眉、挂髯口、贴髯等。,元杂剧的创作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收元人作品536种;元明间无名氏作品419种,合计近一千种。姓名可考的作者只有97人。 元杂剧作者多为下层文人,他们没有前代和后辈读书人自视清高的酸腐,比较注重实际和接近平民生活。贾仲明续录鬼簿以关郑白马为四大神物,唯缺西厢作者王实甫。,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关汉卿是我国古代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录鬼簿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户。号己斋叟。他的籍贯有大都人、燕人、解州人(晋南)、祁州人(冀中)四种说法,待考。他应是隶属太医院的院户。在元代应该没有出仕(不同讲法)。生存约在1214到元大德年间。,杂剧作品有六十多种。今存十多种,西园梦、拜月亭、谢天香、金线池、切脍旦、救风尘、哭存孝、单刀会、玉镜台、绯衣梦、调风月、窦娥冤、陈母教子、胡蝶梦、五侯宴、鲁斋郎、单鞭夺槊、裴度还带等,有些作品作者还有争议。,“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证之以他自己写的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他确实是一位风流倜傥,性格倔强而又多才多艺的人。关汉卿在大都时,组织了“玉京书会”,与当时一些著名散曲作家杨显之、纪君祥等交往甚厚。常在一起评改作品,商酌文辞。关汉卿长期生活在瓦舍勾栏之中,和当时一些著名的演员也有交往;并“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亲自粉墨登场,参加演出,把自己的案头之作,付之实践。关汉卿是一位“绝意功名,不屑仕进”,全身心从事于杂剧创作的伟大戏剧家。明朱权推关汉卿为杂剧之祖,认为他是杂剧的始创者。 据各本录鬼簿的记载及其他有关资料,关汉卿一生共创作杂剧67 种和许多散曲。他的杂剧,散佚很多,现仅存18 种。其中。关汉卿的散曲,主要散见于阳春白雪和太平乐府中。现存套数12,小令35,其中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离愁别恨的抒写。,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有对元代黑暗社会的揭露; 有对统治者罪恶行径的批判; 有对英雄壮烈行为的歌颂; 有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还有官场公案传奇等等。 有悲剧、有喜剧、也有社会历史剧。悲剧大多能揭露社会的黑暗与官吏的残暴,讴歌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读之摧人泪下;喜剧则充满幽默滑稽和辛辣的讽刺色彩,阅后让人拍案叫绝;历史剧则慷慨悲壮,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激烈壮阔的美学风格 激情的奔涌:抒情方式十分激烈,表现对社会强烈的斥责,对命运拼力抗争。 激情的源泉:历史感慨(例:单刀会)。 激情的变格:放浪形骸(例:不伏老散套)。,戏剧冲突的明确二极 将戏剧冲突建立在社会冲突之上。(不是人与命运的,也不是人性格的弱点) 冲突中的正义力量:美德的代表者,都是那些身居下贱,心怀高尚的人。光明的结尾,寄托了关汉卿深刻的情感。 冲突中的邪恶力量:黑暗到极点的社会现实,与上述力量构成对比反差。,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c级危房加固施工方案
- 2025至2031年中国有盖牙签筒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普通原子印油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度广告招商代理合同全新版
- 2025至2031年中国一次性医用帽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4-(氯甲基)苯甲酸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音膜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过热气缸油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劳动合同模板范本
- 上城彩钢瓦防水施工方案
- 广西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设备巡检手册
- 某电站双曲拱坝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药品零售业中可持续采购的最佳实践
- 人教版(2015)五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第6课视频知识一起学 教案
-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工作手册式)【实训题目-含答案】5 字符串与文件答案版
- 抵押变更协议书模板
- 新闻事业管理自考资料
- 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 (高清版)JTT 529-2016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
- 实验室安全与管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