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反映论与认识的本质.ppt_第1页
唯物反映论与认识的本质.ppt_第2页
唯物反映论与认识的本质.ppt_第3页
唯物反映论与认识的本质.ppt_第4页
唯物反映论与认识的本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唯物主义反映论,人文学院:敬晓庆,唯物反映论与认识的本质,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 二、唯物反映论与先验论、旧唯物主义以及不可知论 (一)唯物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二)唯物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三)唯物反映论与不可知论 三、反映概念的演进,实践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关系。 认识则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世界之间的信息交换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辨证的观点运用与考察人类的认识现象,认为认识本质上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能动的反映论。,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在认识论中,历来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是主张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从物到思想和感觉”; 一是主张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客观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认识不过是客观世界在认脑中的反映。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贯彻于认识论的必然的理论结论。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如西方认识论史上,从古代的影像说、流射说、蜡块说一直到近代的白板说和直观感性论,都承认认识的客观来源,肯定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一切唯心主义哲学都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头脑中固有的,人们对世界或“存在”的认识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感觉和观念的认识,世界不过是“感觉的复合”或“观念的集合”。 中国古代哲学家陆九渊、王守仁,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贝克莱、休谟、康德等等,都是这种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客观精神是现实世界的创造主,人对世界的认识不过是对客观精神自己认识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回忆说”是这种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最原始的形式,中国古代的程朱哲学、德国近代的黑格尔哲学也都是坚持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模写性与创造性两个基本特点。 首先,反映具有模写性。 (1)认识对客观事物的模写绝不是直观的描摹,而是人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主动揭示和探求,其中既有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对对象或对象的方面的主动选择,也包含着主体对对象的观念重建或再造。 (2)认识对客观事物的模写不同于照镜子式的映现,而是具有中介性的,是主体通过一定的中介(方法、手段等等)的作用影响客体、接近客体,从而在思维中再现客体。 (3)这种模写活动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具有阶段性和等级性的过程,即由事物的一级本质向二级本质以致无穷级本质的逐渐深化和不断前进的过程。 其次,反映具有创造性。,二 唯物反映论与先验论、旧唯物主义以及不可知论,(一)唯物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二)唯物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三)唯物反映论与不可知论,(一)唯物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的共同的基本观点,它包括: 第一,承认在意识之外并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它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离开了客观世界,认识就失去了认识的对象,也就无所谓反映。 第二,承认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第三,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同唯物主义根本对立,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都否认物质世界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都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 先验论是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它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的实质,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二)唯物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不但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而且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有着原则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它有两个根本的缺陷: 第一,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离开社会实践,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去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不了解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第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了解辩证法,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点是:,第一,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正确地阐明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的观点。 第二、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认识与认识的对象相符合,是一个过程;认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且表现在能动地返回实践,能动地指导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三)唯物反映论与不可知论,在认识论上,不仅有认识是否受客观对象制约的问题,而且有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存在着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因而必然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不仅唯物主义者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而且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不可知论,不可知论是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认彻底认识世界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不可知论的思想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是出现在近代的欧洲,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 休谟认为,人只知道自己的感觉,而决不能超出感觉,在感觉之外还有什么东西,那是不知道的;至于感觉是否反映存在,这个问题更是无法解决的。 康德承认有“自在之物”存在,认为人的感觉是由“自在之物”引起的,但又认为人只能从感性表象反映它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自在之物”本身则是不能认识的。 不可知论者虽然在具体观点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但在否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上却是共同的。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新康德主义等流派也宣扬不可知论,认为“认识世界这个任务,对于有限的人类精神来说,在原则上无法解决的。在这方面,任何企图都是毫无意义的。”,当然,我们反对不可知论,主张可知论,并不是说我们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已经认识了。就现实情况说,世界上有许多现象对人们还是一个谜。如生命的起源、人脑的奥秘,等等,人类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清。但是,整个人类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实践无止境地发展,过去没有认识的,现在有可能认识;现在没有认识的,将来有可能认识。 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三、反映概念的演进,反映概念在历史上的演进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一)具体科学概念阶段 (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直观反映概念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能动的反映概念阶段,“反映”最初指光波投射到不同媒介的边缘市部分光波返回到媒介的现象。后来“反映”的概念被进一步引入生理学和心理学,用来说明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某种应答。与“反映”相关的还有“反射”和“反应”两个概念。 通过吸收其他两个概念的内容,反映概念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其适用范围也不断拓展,为“反映”概念从特殊走向一般、从具体科学概念上升为哲学概念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直观反映概念阶段,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产生,标志着“反映”概念从具体科学概念向哲学概念的提升和转换。但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生物学的层面去理解人的认识,把认识看作如同动物的心理活动一样,只是一种因受到环境的刺激而引起的消极被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者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认识,因而不了解人是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这样,他们就既看不到人的反映活动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也看不到反映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辩证转化,因而只能把人对世界的反映理解为一种静态的、死板的、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消极活动。,(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能动的反映概念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而且使反映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成为科学的认识论;科学地回答了认识论中的根本问题 , 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真理与谬误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诸多关系,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为人们探索真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途径和认识的工具。,唯物反映论对旧唯物主义的“反映”概念缺陷的克服:,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全面地、正确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映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的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认识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 认识与认识的对象相符合,是一个过程;认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且表现在能动地返回实践,能动地指导实践;实践 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习题】,甲乙二人去办事,路遇一河拦住去路,无桥亦无船,只能涉水而过。甲说:“不知深浅,怎能过河!”乙说:“不去过河,怎知深浅!” 试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简要评析甲乙两人的观点。,【解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