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二、术语和定义,(一)环境空气敏感区 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二)常规污染物 常规污染物指GB 30951996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三)特征污染物 特征污染物指项目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主要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四)大气污染源分类 大气污染源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四种类别。 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t/a ,kg/h,g/s,m3/s 面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g/m2.s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g/km.s 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g/s,五)大气污染物分类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 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六)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 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图3.1)。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 m。,(七)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 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 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3-2。,气象条件,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和当地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地面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根据不同评价等级预测精度要求及预测因子特征,可选择调查的观测资料的内容有: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内容,气温:指离地1.5米高处百叶箱中观察到的空气温度 气压:指大气的压强,以百帕(hPa)为单位 风速:指距地 10米的测风仪器观测的正点前10分钟时间内的平均风速 风向:16个方位 云:高云5000米以上,中云25005000米,低云2500米以下。 云量:我国为十分制,国外为八分制 风频:风向指风的来向,用16个方 位表 示。吹某一风向的风的次数,占总 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称为该风向的风频。风频表征下风向受污染的几率。风频最大的风向,称为主导风向,其下风向即为污染几率最大的方位。 为了解主要污染方向及各方位受污染几率,应绘制风向玫瑰图。所谓风向玫瑰图,就是在极坐标中按16个风向标出其频率的大小。,1,气温垂直分布,大气在竖直方向的温度分布称为温度层结。大气温度层结通常有四种情况(见图3-2)气温的垂直递减率的定义为=-dT/dz, 它指单位(通常取100m)高差气温变化速率的负值。如果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为正值;如果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高,为负值。,逆温,当r0时,叫逆温,具有逆温层的大气层是强稳定的大气层。某一高度上的逆温像一个盖子一样阻挡着污染物的扩散,因而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空气污染事件多数都发生在有逆温层静风条件下。按逆温的高度可分为接地逆温和不接地逆温两种,按其生成过程又可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等。,温廓线,对于一级评价项目,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作温廓线的分析,分析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温廓线-即气温对高度的变化曲线。,风速廓线,风速的值是随高度变化的。表示风速随高度变化的曲线称为风速廓线。在大气扩散计算中,需要知道烟囱出口和烟囱有效高度处的平均风速。一般气象站只观测地面风速(10m高处风速u10),风速廓线模式可以由地面风速推算不同烟囱高度处的风速。我国常用幂函数风速廓线模式 当z2200m 当z2200m,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大气稳定度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首要因素 大气稳定度是表示气团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的判据。用气温层结表征大气结构的稳定度. 在中纬度地区,气温日变化可以影响离地500m(夏季)至1000m(冬季)范围。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d可以比较方便地判断气层的稳定度。(静力稳定度) d 不稳定 干空气绝热上升,每升高100m,温度降低0.98k,即d0.98k/100m,不同的稳定度条件大气具有不同的稀释扩散能力,典型的烟羽形状与温度层结,稳定度的对应关系见 图3-3,(1)波浪型 烟羽呈波浪状,污染物扩散良好,发生在不稳定大气中即-do时,多为白天。地面最大的浓度落地点距烟囱最近,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强。,不稳定,r rd,(2)锥型 烟羽呈圆锥形,污染物扩散比波浪型差,发生在中性大气中,即-d0。地面最大浓度值、落地距离和高浓度范围比波浪型大,比平展型小。,中性大气,r = rd,3)平展型(飘带型) 烟羽垂直方向扩散很小,它象一条带子飘向远方;俯视时,烟流呈扇形展开。它发生在烟囱出口处逆温(强稳定)层中,即在烟囱出口的一层大气中,0。该烟羽污染物浓度相对非常大,悬挂在空中时,在地面不会造成污染。一旦接近地面或被引向地面则会造成严重污染。,逆温(强稳定),r 0,(4)爬升型(层脊型) 烟羽的下部大气层是稳定的,0;它一般在日落前后出现。地面由于有效辐射而失热,在大气低层形成辐射逆温层,在高空仍保持递减状态。当辐射逆温发展到烟囱出口处时,就发生了爬升型。它持续时间短,对近距离的地面污染小。,逆温,不稳定,(5)漫烟型(熏烟型) 这类烟羽的下部位于不稳定的大气中,-d0;,烟羽的上部位于逆温层中,0。日出以后,由于地面增温,低层空气被加热,使逆温从地面向上逐渐破坏;不稳定大气(混合层)从地面向上逐渐发展,当不稳定大气发展到烟羽的下边缘或更高一点时,原来处在逆温层中的高浓度烟羽(平展型)向下的强烈扩散,把污染物带向地面,造成严重污染。,逆温层,不稳定,(6)受限型(封闭型) 发生在烟囱出口上方和下方的一定距离内大气不稳定区域,-d0;,在这范围以上和以下的大气为稳定的,0。多出现在易于形成上部逆温的地区的日落前后。由于污染物只在空间的一定范围内扩散,而不到达地区,所以地面几乎不受到污染;但当贴地逆温破坏时,便发生熏烟型污染,地面浓度会很大。,稳定,稳定,r rd,影响大气稳定度或r值的因素: 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 AERMOD预测模式还需近地面参数(正午地面反照率、白天波文率及地面粗糙度),风、辐射和云量、大气形势、降雨等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重要因素,下垫面条件是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又一重要因素。 其中三个典型下垫面影响-山谷风,水陆风,城市热岛效应是环评中经常要注意的。 建筑物下洗现象也是要注意的 在大气导则推荐的预测模式中大多都考虑了以上因素的影响。,海陆风:由于海陆对热量反应的差异造成的,出现在大的水域附近。白天,陆暖而水凉,气压为海高陆低,下层气流由海吹向陆地,形成海风,上层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并因此形成海陆风环流:夜间,情况正好相反。通常海风大于陆风。海陆风环流对水域附近大气有净化作用,但也可能产生循环污染。 山谷风:这是山地或山区与平原交界处的一种地方性风。夜间,山坡放热较热较山谷快,谷地辐射冷却较迟,致使山上气压较谷底高,使得冷而重的山坡空气沿山坡向谷底流动,结果在山谷汇成一股由山谷流入平原的气流,形成“山 风”、“出山风”和“下坡风”:白天,情况正相反,形成“谷风”、“进山风”、和“上坡风”。 过山气流:由于地形阻碍作用使流场发生局地变化而产生。气流受山峰阻挡,在山的迎风面流线密集,过山后流线稀疏,产生流线下滑作用,在背风坡产生气流下洗和尾流混合。 城市热岛环流:是由城乡温度差异而引起的局地风。众所周知,由于城市人类活动影响以及城乡太阳辐射、地面蒸发的差异等,使得城市温度经常比乡村高,城区暖而轻的空气要上升,而四周郊区冷空气要向城区辐合补充,形成所谓“城市热岛环流”或称“城市风”。,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获取,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调查要求 (1)对于一级评价项目:评价范围小于50 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评价范围大于50 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 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2)对于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在评价范围内设立补充地面气象观测站,站点设置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观测内容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观测方法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当污染物排入大气后随即发生物理扩散并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在迁移过程中污染物可以被地上的树木、土壤、水体等所吸收,另一方面通过大气化学反应和降雨清洗作用而消失或降低浓度。当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运距离不很长时,作为环境影响预测,一般不考虑化学和地物吸收的影响。(CALPUFF模式适用于评价范围大于等于50 km的一级评价项目),浓度的正态分布,开阔平坦地面,连续点源排放污染物,在源下风方向的污染物以烟流形式存在,并处在湍流随机运动中,其浓度分布通常符合在平均烟流轴两侧呈正态分布规律;污染物颗粒粒径小于15m时,受重力影响可以忽略,其浓度分布垂直方向也呈正态分布,(见图3-5),高架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 (1)、污染物浓度在空间中每个断面按高斯分布(正态分布); (2)、在整个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 (3)、源强是连续均匀的。 (4)、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量是守恒的。 高斯公式的标准形式,也叫正态浓度公式(无界条件):,烟囱的有效高度,烟筒的有效高度由几何高度H和烟气抬升高度H组成。H是烟囱的实体高度,H是指烟气在排出烟囱口之后因动力抬升和热力浮升作用继续上升的高度,这个高度可达数十米至上百米,对减轻地面的大气污染有很大的作用。 因此烟囱的有效高度He为 He=H+H,一、有风点源正态烟羽扩散模式,有风点源扩散模式是高斯烟羽扩散模式,适于地面10m高处的平均风速1.5m/s,平坦地形,气态污染物,粒径15m的污染物,在模拟的单元时间里风向、风速、稳定度基本不变,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1)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下风向地面任一点(X,Y)的浓度c(mg/m3),可按下式计算:,在一、二级评价项目中,k=4; 三级评价项目,k=0,此时 (2)污染源下风向地面轴线浓度公式为:,(3)排气筒下风向的最大地面浓度cm(mg/m3)及其距排气筒的距离Xm(m),建议按下式计算:,式中,,x,D max,高架源,x,高架源,0,0,0,地面浓度分布,C max,高架源,二、几种大气扩散模型,封闭型扩散模型(限制在混合层以内的扩散模型) 如果在烟囱排出口的上空几百米至12km空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逆温层时,污染物的铅直扩散受阻。这时,在逆温层底下污染物浓度很高,因为烟羽不仅受到地面反射,还要受到逆温层的反射。在这样一个“封闭型”空间中,污染物浓度可看成是实源和虚源多次反射作用之和(图310),熏型模型 当夜间产生贴地逆温时,日出后,将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形成一个不断增厚的混合层。原来在逆温层中处于稳定状态的浓度烟羽进入混合层之后,由于其本身的下沉和垂直方向的强扩散作用而迅速扩散到地面,形成短时间的高浓度。这个过程将持续到混合层抬升至烟云主体以上而结束。整个过程一般持续半小时左右。,颗粒模型 粒径小于15um的颗粒物(飘尘)这类粒子的垂直运动很大程度上,因而可以忽略其重力沉降作用。其地面浓度按气体模型计算。 当颗粒污染物的粒径大于15um时,则必须考虑其在大气中的温沉降,即颗粒物受重力作用,烟羽中心轴向下倾斜,其地面浓度用烟羽倾斜模型计算。,小风(1.5m/sU100.5m/s)和静风(U100.5m/s)时的点源扩散模式。 静风和小风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常 出现的一种气象一种气象条件,污染物在这种大气条件下的运动规律是极其复杂的,因为在地面观测为静风或小风时,几十米以上的离空中并不一定的小风,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高度往往就在几十米至一、二百米的高空;再者,在静风和小风时,由于平均风速太小,主导风向不确定,不能直接应用经典的高斯公式来预测静风或小风时的大气环境质量。因为存在上述团难,在该种气象条件下的污染物运动规律的研究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只能采用经验办法处理。,线源扩散模型 无限长线源扩散模型在平坦地形上,一条平直的繁忙的公路可以看作一条无限长线源。它在横风向上所产生的浓度可看成是处处相等的。 对于有限长线源,估算其下风向某一点浓度时,必须考虑线源末端引起的”边缘效应,离线源越远“边缘效应”的影响就越大。,面源扩散模式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中规定,平原地区排气筒高度不高于40m或排放量小于0.04t/h的排放源按面源处理。 主要的面源扩散模式有后退点源模式(或称虚点源模式)、窄烟云模式(或称ATDL模式)、箱模式等。前者主要用于计算小面源,后二者主要用于较大面源。,各项污染物的几种浓度和浓度限值GB3095-1996,注: 适用于城市地区; 适用于牧业区和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蚕桑区; 适用于农业和林业区。,0.16,0.20,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工作程序,评价工作分级方法,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定义为: 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0i一般选用GB 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3倍值;,如污染物数i大于1,取P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1)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2)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3)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4)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5)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6)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7)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评价范围的确定,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 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 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 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 km。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 m的范围。,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确定,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环境空气敏感区,在图中标注,并列表给出环境空气敏感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名称、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级别、与项目的相对距离、方位,以及受保护对象的范围和数量。,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略,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略,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已简单介绍,具体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用于判断项目建成后对评价范围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常用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一般为: (1)确定预测因子。 (2)确定预测范围。 (3)确定计算点。 (4)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5)确定气象条件。 (6)确定地形数据。 (7)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8)选择预测模式。 (9)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10)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预测因子 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 (二)预测范围 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三)计算点 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所有的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 预测网格点的分布应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以尽可能精确预测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最大影响,预测网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直角坐标网格或极坐标网格,并应覆盖整个评价范围。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见表3-14。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的预测网格设置,应依据计算出的网格点浓度分布而定,在高浓度分布区,计算点间距应不大于50 m。对于临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适当考虑不同代表高度上的预测受体。,污染源计算清单 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计算清单内容参见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气象条件,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或逐次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小时气象条件。 计算日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日平均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日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日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日气象条件,地形数据,在非平坦的评价范围内,地形的起伏对污染物的传输、扩散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复杂地形下的污染物扩散模拟需要输入地形数据。 地形数据的来源应予以说明,地形数据的精度应结合评价范围及预测网格点的设置进行合理选择。,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依据评价工作等级和项目的特点而定。 (1)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 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 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 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 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中的、项内容。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2)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 新增污染源预测值 + 现状监测值 - 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 - 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 = 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 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3)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4)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5)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及位置,并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 (6)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提出解决方案。 (7)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结论与建议。 (1)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评价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 (2)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比较污染源的不同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包括排气筒高度)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 (3)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必须保证污染源的排放符合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同时最终环境影响也应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并提出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给出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 (4)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根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若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内存在长期居住的人群,应给出相应的搬迁建议或优化调整项目布局的建议。 (5)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评价项目完成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能否满足环境管理要求,并明确总量控制指标的来源。 (6)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结合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以及总量控制等方面综合进行评价,明确给出大气环境影响可行性结论。,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说明,HJ 222008给出了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清单。推荐模式清单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等。 一、估算模式 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可计算点源、面源和体源等污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建筑物下洗和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估算模式中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包括一些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此类气象条件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大于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结果。,估算模式所需输入基本参数如下: (1)点源参数:点源排放速率(gs);排气筒几何高度(m);排气筒出口内径(m);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排放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的烟气温度(K)。 (2)面源参数:面源排放速率g(s);排放高度(m);长度(m,矩形面源较长的一边),宽度(m,矩形面源较短的一边)。 (3)体源参数: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高度(m);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 (4)如评价范围属复杂地形,需提供地形参数: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与源基底的相对高度(m);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距源中心距离(m)。 (5)如周围建筑物可能导致建筑物下洗,需要提供建筑物参数:建筑物高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树人校2024-2025学年初三押题信息卷化学试题(三)含解析
- 2025届达州市重点中学全国高三冲刺考(四)全国I卷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
-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科学计算可视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机器学习》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南省洛阳市偃师县重点名校初三下学期九月月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云南省保山市高三英语试题二模试卷含解析
-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凝聚态物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2025年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DB15T 3588-2024黄河灌区智慧农业物联网设备通信规约
-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教学课件
-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件
-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粤教版(含答案)
- 【计算机应用基础试题】韩山师范大学2022年练习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 2022年江苏对口单招市场营销试卷剖析
- 爱爱医资源-生理学-122排卵、黄体形成与月经周期
- 科技小巨人工程验收培训
- 大班绘本教案《月亮冰激凌》
- 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规程
- 01-第一章--粉末的制取雾化法
- 3D打印学习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