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ppt_第1页
《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ppt_第2页
《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ppt_第3页
《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ppt_第4页
《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城市规模分布,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 第三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城市规模分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一、城市首位律,含义 指在一个国家中,第一位城市比第二位城市大得多的城市规模分布现象(规律)。 英国:100-14-13 丹麦:100-11-9 奥地利:100-8-6 墨西哥:100-18-13,2. 首位城市(Primate city): 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多数情况下是首都。,3. 城市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首位度S2=P1/P2 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四城市指数 S4 = P1/P2+P2+P3 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中国各省区二、四、十一城市指数值(1989),二、城市金字塔,含义: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从而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反映城市规模等级与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 城市数量规模结构与城市人口规模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人口数量结构并不存在随规模级而呈“头轻脚重”的递变规律 比如:1994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之间的比例结构大体为1:2.4 :5.1,呈金字塔型,但其等级规模结构为2.3:1.3:3.1,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1990年,三、位序-规模律,1. 含义 反映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之规律。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2. 模式:RiPi= K Pi 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城市的人口 Ri 第i位城市的位序 K 常数 50*1=50,25*2=5,10*5=50,2. 捷夫模式 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 Pr = P1/r Pr 第 r 位城市的人口 P1 最大城市的人口 r - Pr 城市的位序,3. 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 Pr = P1/Rq 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R是第r位城市的位序; q是常数。 当q = 1 时,就是捷夫模式。,当q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 q越大越集中。 当q小于1,Pi较大,规模分布比较分散; q越小越分散。 当q等于1,捷夫模式。 当q趋向零,表明所有城市规模相等 当q趋向无穷大,表明只有一个城市分布,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城市规模分布学术界通常分为 首位分布 位序规模分布 过渡类型,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贝里(B。JL。Berry)1960年曾经选择38个国家的城市资料作过分析: 13个国家属于对数正态(位序规模)分布; 有15个国家属于首位分布; 其余10个国家属于过渡类型,其中有的偏于接近对数正态分布,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有的偏于接近首位分布,如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图75 贝里的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的几种类型,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随机模式是解释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最有影响的理论。贝里和加里森首先把这一原理用来解释城市规模分布。 位序规模律是随机力量形成的稳定态结果。 政治力量:国家结构的差异(国家的集中化程度,政府类型,国家权利) 经济力量:工业经济发达或面积大的国家 其他力量:历史、民族精神,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总之:力量越多,作用时间越长,越易产生位序规模分布;力量少且强大,易产生首位分布。 首位分布 在只有少数几个力量强大的因素作用的国家 通常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市化历史比较短的国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 位序-规模分布 多种力量长时间作用的结果。 通常分布在工业经济发达国家、大国(面积大、历史久、人口多、条件复杂),20,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1. 首位分布的好处 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 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 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等等。,21,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2. 首位分布的弊端 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 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 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 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四、城市规模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联,首位城市分布是位序-规模分布的变形 一般地,经济开发初期城镇的规模分布是首位城市型;到了经济发达、全面发展时期,城镇规模分布大体服从位序-规模分布律 不发达国家城市化初期的城镇规模分布服从首位城市分布律;处于城市高级阶段的经济发达国家,其城市规模分布服从位序-规模分布律。,世界国家城市规模比较,经济高度发达,各部门综合发展的国家(如美国、德国) 位序-规模分布; 经济发展历史悠久、经济水平不高的大国(如中国、印度) 位序-规模分布; 经济刚独立的不发达国家(如泰国、墨西哥) 首位城市分布; 经济发达而经济部门极端专业化的国家(如日本,丹麦) 首位分布 领土较广,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 由首位分布 位序-规模分布,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一、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特点 1. 位序-规模分布 2. 总趋势是日益均衡 3. 开放以来,首位度指数回升 4. 高位序城市实际规模比理论规模小的多,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验证,1. 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分布的变化特点,2. 中国分省区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模型,中国分省区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类型,3. 中国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区域差异,(1)分省区城镇等级规模系列的区域差异,经济发达省区的城镇等级规模系列相对完整,各层次的城市均有发育;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城镇系列的发育则不完整。 城镇等级规模系列相对完整的有:辽、冀、苏、粤和鄂 城镇等级系列相对完整的有:鲁、浙、闽、黑、吉、晋、赣、豫、川、滇 城镇等级系列相对不完整的有:桂、琼、蒙、皖、湘、黔、陕、甘、新 城镇等级系列不完整的有:藏、青、宁,(2)分省区城市首位度地域差异,双核型 城市首位度较低,一般介于11.6之间 包括:冀(石家庄-唐山)、鲁(济南-青岛)、桂(南宁-柳州)、蒙(包头-呼和浩特)、吉(吉林-长春)、皖(合肥-淮南)、豫(郑州-洛阳)、川(重庆-成都)、宁夏(银川-石嘴山) 极核型 城市首位度一般大于4.5以上 主要分布在落后边远地区,包括鄂、青、甘、陕、藏和滇等 均衡型 城市体系发育较完整,城市首位度一般介于1.64.5之间 包括辽、苏、浙、闽、粤、琼、黑、晋、赣、湘、黔和新,第四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一、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简单回顾 “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50年代后期60年代:“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 1976年以前:“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搞小城市” 1978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 1980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1990年:“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二、城市合理规模的论证问题,城市有没有最佳规模或合理规模呢? 城市经济学家巴顿给出了城市规模的成本效益曲线. AB是平均效益曲线,表示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加的平均每人的效益从开头迅速增长,后来上升趋势减弱,最后下降。 MB是边际效益曲线表示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应有的效益。 AC是城市平均生活费用曲线,它随城市人口增加,城市面积扩大而趋于上升 MC是边际费用曲线。,(1)从经济的角度,X 城市人口,Y,费用/效益,p1,p2,p3,AB,MB,AC,MC,P4,与城市规模相关的个人费用与效益( 巴顿),P1是城市最小合理规模,人口少于P1的城市是不经济的。 P2是城市生活每人净效益最高时的规模,AB与AC之间的差最大,对现有的城市居民是最理想的规模。但这时MBMC,城市人口仍然要增加。 P3,是城市所得到的总的纯效益达到最高时的规模,这时的社会效益最高,对决策者最理想。但这时ABAC,对个人来说,只考虑平均效益,因此人口可能继续迁入。 P4处于AB=AC,这时如不能制止人口增加,城市就要超出最佳规模的上限而不经济。需要注意的是,理论模型中的曲线形状不是很确定的, 所以P1,P2,P3,P4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值。当城市人口规模达到相当数量,由于人口密度过高,效益下降时,人口会扩散,使人口密度下降,城市地域扩大,这时会产生新的费用效益曲线,产生新的交点。,梅勒(K。Mera1973):人均地方政府开支与县人口规模呈U型曲线关系。人口1.5万至5万的县,人口为100万或100万以上,其开支比最低的县高80美元。 人均基础设施费用的增长率随城市人口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结论:城市的最佳规模主要取决于每人平均生产率的作用,而不是取决于每人平均费用的作用。,(2)从建设造价和经营费用的角度(巴拉诺) 从生产性质和技术经济角度考虑,各类城市最适当的基本人口该有多少? 自然条件,包括用地条件、气候条件及其它自然条件如何? 有无可能实现城市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创造良好的工业环境? 城市有无可能建立起有效经营的各种现代化服务设施和先进的市政、交通设施? 城市有无可能采用工业化的建筑方法? 结论:合理规模一般在15-20万人。,(3)从行为心里和社会学因素(吉布森Gibson) 3万人的城市规模最适合“人类尺度”(Human scale)的“自然规模”(natural size). 超过4万人多样化的生活、就业机会增多 到25万人大城市的生活方式,高级专业部门和专业化商店 接近100万人更多的工作职位,环境问题 (4)经济及其它因素 25万人可以作为新城市合理规模的下限,以80-120万人为结论:不考虑经济因素,人口不超过5万人的城市较为合理。考虑最好,上限不要超过200万人。,三、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小城市重点论 城乡一体化论或融合论 大城市重点论 中等城市重点论 大、中、小合理结构论,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