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境外媒体进入上海的现状与挑战.doc_第1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境外媒体进入上海的现状与挑战.doc_第2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境外媒体进入上海的现状与挑战.doc_第3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境外媒体进入上海的现状与挑战.doc_第4页
新闻传播学论文-境外媒体进入上海的现状与挑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传播学论文-境外媒体进入上海的现状与挑战张咏华潘华刘佳传媒业的国际竞争已成为当前世界传媒生态中的突出现象,尤其是自2004年12月中国入世满三年以来,中国在出版物市场的开放进一步加速,我国传媒业将进一步面临实力强大的境外媒体的渐进进场、争夺商机的挑战。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文化水平名列前茅而且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之一,其面临的冲击和挑战也是首当其冲的。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境外媒体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上海。本文旨在梳理目前境外媒体进入上海的基本情况,及其所面临的传媒环境和近期国家有关的政策动向,试图提供关于境外媒体进入上海现状之描述,以期为下一步探讨上海本地传媒业在高度开放的传媒环境下的发展策略辅以参考。对于境外媒体进入上海基本情况的调查,笔者采用深度访谈和文献参考相结合的方法。访谈的方式有面访、电话采访和(电子邮件)书面访谈。笔者以当面访谈的方式对纽约时报、法新社、贝塔斯曼中国控股公司、日本建筑杂志“a+u”中文版出品公司等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范围涵盖境外驻沪新闻机构,以各种方式同上海当地媒体合作使自己的产品、业务进入上海的跨国传媒集团和国外杂志等境外媒体,并对其他一些进入上海的境外媒体进行了电话采访和电子邮件形式的书面调查。同时,笔者也对新华社上海分社对外部、东方卫视英语中心等本地媒体的部分记者进行了当面访谈和书面访谈。此外还参考了众多见诸核心学术期刊、主流媒体的文献和报道,以及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广电总局等相关管理机构的官方网页上的有关内容。一、境外媒体进入上海的发展概况从目前情况来看,境外媒体进入上海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上海设立分社、办事处等机构,从事采编业务,对上海及周边地区进行报道,境外通讯社、报刊进入上海大多采用这种途径;二是通过各种中外合作的途径,与上海本地传媒结盟,实现其资本和业务、产品进入上海,如维亚康姆旗下的尼克儿童频道与上海文广集团合作,组建了上海东方尼克电视制作有限公司。除了这两种主要形式外,还有部分境外媒体组织记者访问团以短期访问的形式到上海作短时间逗留、进行采访,对上海进行报道。例如,英国卫报就曾于2004年11月组织一个十几名记者组成的特别采访小组,在上海展开为期一周的采访,然后他们写成了十几篇角度不同的报道,集中发表于卫报“上海特刊”。1.境外驻沪新闻机构:聚焦中国经济发展据上海市政府外办官方网站最新公布的统计记录,目前境外驻沪新闻机构总数已达73家。其中世界著名的新闻通讯社有美联社(AP)、路透社(Reuters)、法国新闻社(AFP)、国际文传电讯社(Interfax)、道琼斯金融通讯社(DowJonesNewswires)、彭博新闻社(BloombergBusinessNews)、德新社(DPA)、日本共同通讯社等十几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报刊有纽约时报、金融时报、亚洲华尔街日报、朝日新闻、德国明镜周刊、美国财富杂志等三十来家,国际知名广播电视机构有BBC英国广播公司、意大利FBC公司、日本广播协会(NHK)、自由荷兰电台、德国广播协会、法国盛世SUNSET电视新闻社等13家。来自美国的驻沪新闻机构阵容最为强大,总共有14家,包括美联社、彭博新闻社等4家通讯社,时代周刊、福布斯杂志等3家杂志,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4家大报以及美国KQED加州广播电台和国际事务出版社;日本其次,有13家驻沪新闻机构,包括3家通讯社、6家广播电视机构和4家报纸;来自法国的有5家,来自英国、荷兰、新加坡和韩国的各有4家,德国3家,瑞典3家,芬兰3家,来自俄罗斯、丹麦、瑞士和西班牙的各2家,意大利、比利时、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地区各1家。从书面访谈和面对面的深度访问中,笔者发现大部分驻沪新闻机构都承担着采写中国经济报道的重任。从这些机构的设立背景看,它们进驻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5年左右,华尔街日报、南华早报等数家著名境外新闻媒体率先进驻上海,设立自己的驻沪机构。当时正值浦东开发启动之时,上海受到世界关注,也吸引了嗅觉灵敏的国际新闻媒体。冷战结束后,众多国际新闻媒体在寻找新的新闻素材,经济增长迅速的亚洲特别是中国成为他们的首选,而日显腾飞之势的上海正是搜集新闻素材的理想地方。纽约时报上海分社社长HowardW.French介绍,正是因为上海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纽约时报4年前在北京分社和香港分社的基础上,又增设上海分社,加重对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经济新闻和其他综合报道的采编。目前该社有2名记者,3名助理,其中1名记者专门负责经济报道。而规模相对较大的国际文传电讯社上海站则把经济报道视作自己的核心优势之一,重点挖掘国内金融、能源、电信等方面有经济参考价值的新闻。在这些驻沪新闻机构的心目中,上海是前景诱人的采编资源市场,相信未来随着上海的发展和信息的公开,上海将备受世界关注,也将提供更多精彩的新闻素材和故事。目前他们面临的竞争主要来自同行的驻沪新闻机构。法新社驻沪记者BenjaminMorgan表示:“我们面临着来自美联社、路透社、布隆勃格等通讯社同行的竞争。我们在国际上竞争,来上海又互相较劲。”人员精干是驻沪新闻机构的明显特征,其新闻专业素养也使本地新闻从业人员印象深刻。像法新社、美联社、道琼斯金融通讯社这类知名国际媒体的驻沪新闻机构中一般只有13名记者,国际文传电讯社上海站的规模较大,也只配备了5名国外编辑,6名工作人员。这些境外驻沪新闻机构的新闻采编人员具有很高的新闻敏感、消息源广、视野广阔,不少都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熟悉中国文化及国情。比如法新社驻沪记者拥有商学院的学历背景,并能说不错的汉语,南华早报上海记者站记者BillSavadove曾在香港长期从事商业报道。2.境外传媒集团的资本、产品进入:积极渗透本地市场驻沪境外新闻机构虽然为数众多,但由于其主要面对海外受众,对上海本地传媒并不能造成直接的冲击。相比之下,一些通过同本地媒体合作使其资本和业务进入上海市场的境外传媒集团则在当地直接产生影响。十几年来,一些国际传媒巨头一直在耐心等待机遇,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深入上海,乃至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纵观国际几大传媒集团在中国大陆的表现,上海并不是它们首选进入的地方。20世纪末新闻集团、华纳公司、维亚康姆等一面尝试从与香港毗邻的广东渗透落地,一面试图在北京与中央电视台、中影集团等我国中央级传媒单位通过提供节目、使这些中国媒体引进大片等方式谋求合作。只有贝塔斯曼以成立“邮购企业”的名义,于1995年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直属的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最早从上海进入中国大陆。中国入世以来,几大传媒集团对上海地区兴趣浓厚,贝塔斯曼、新闻集团和维亚康姆等都在尝试与本地媒体合作,借力发展。而其在上海市场发展的方式,又各有不同。贝塔斯曼采取的是先借力加强渠道发展的方式,2000年以来逐渐发展到尝试涉足内容制作。贝塔斯曼作为一个庞大的老牌传媒集团,自1995年至今已在中国建立了贝塔斯曼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上海贝塔斯曼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等十多家机构。在上海经营数年后,贝塔斯曼开始涉足内容业务:2000年1月,贝塔斯曼旗下的古纳亚尔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合作出版车迷杂志,由古纳亚尔提供内容,负责杂志的国际广告,并协助编辑的培训。中国入世后,贝塔斯曼在上海进一步加强了其品牌、人才的优势:首先,核心业务书友会已突破100万会员,即使大部分没有买过贝塔斯曼书的人也都知道书友会,帮助它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其次,贝塔斯曼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发展格局,共有6家公司在上海。2002年贝塔斯曼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又在上海成立代表处,取代原北京代表处。多年来,贝塔斯曼在上海高校吸纳了大量优秀毕业生进入这些公司受训工作,上海已经成为贝塔斯曼在中国最大的人才基地。贝塔斯曼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首席代表刘激扬表示:内容、服务和客户是贝塔斯曼赢利的大链条,只有都动起来才能顺利发展。而在中国大陆,内容这一部分不能运作,非常影响整个链条的运转。最近几年以来贝塔斯曼在中国一直在盈利点上下波动。但随着外资传媒政策环境的宽松,如前面已提到的,贝塔斯曼已经在上海迫不及待地尝试涉足内容业务。与贝塔斯曼不同,全球最大传媒娱乐集团之一维亚康姆进入上海采取了以内容为主的发展模式。维亚康姆作为号称“内容为王”的传媒娱乐内容提供商,进入中国依仗低成本、见效快的内容输出模式,不断进行高层公关,期待突破内容制作的瓶颈。2004年11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的44号令开始实施,允许外资进入节目制作领域,维亚康姆抓住机遇,迅速采取同上海传媒合作的途径使其内容产品进入上海。2004年11月下旬,经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维亚康姆旗下尼克儿童频道与上海文广集团(SMG)合作建立上海东方尼克电视制作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业务以制作本土化的儿童电视节目、在中国推广为主,同时还会在海外的尼克国际少儿频道(Nickelodeon)中播出。维亚康姆全球总裁雷石东已经表示,在华发展的重心将转移到上海的合作业务上来。目前,该合资公司经筹备、招募人才,已正式开始运营。作为境外媒体同上海媒体合作建立的、旨在制作本土化儿童节目的公司,上海东方尼克电视制作有限公司从内容业务上和人才上都将体现本土化特色。而采取拓展频道为主的发展模式的新闻集团在上海也将重点放在内容制作领域。2002年3月28日,以普通话播出的星空卫视在广东有线网落地播出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允许境外电视频道通过国内有线网落地播送。同年10月星空卫视在上海成立代表处,并从本地传媒挖走了不少专业人才。3.境外杂志:版权合作,逐步实现杂志中文版的出版境外杂志进入上海大多采用版权合作的方式。根据“2003年上海期刊市场调查课题”研究小组对上海27家时尚类杂志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0%的杂志与境外杂志进行版权合作。比如2001年出版的今日风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获得了日本女性杂志“Oggi”(小学馆出版社主办)的图文版权,“秀WITH”是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与日本的“WITH”杂志社通过版权合作方式于2003年1月创办的,同步引进国际著名时尚杂志境外拍摄的照片文字版。尽管新闻出版总署尚未批准过一家境外杂志的中文版,但是借由灵活的版权合作,境外杂志却变相推出了中文版本的内容产品。日本专业建筑杂志“a+u”进入上海的方式就很有代表性:通过本地的建筑资讯公司引进版权,与国内出版社合作出版杂志的中文专辑,中文专辑为双月刊,专辑名沿用“a+u”杂志的名称,内容同步翻译自原版。因而,一般读者都视之为“a+u”中文版。另一些国际知名杂志虽然还未实质出版,但是也在通过各种活动,在本地市场树立自己的形象。比如美国财富杂志在上海举办全球财富论坛,福布斯杂志推出“福布斯排行榜”。以此类方式实现其资本和业务渗入上海的境外杂志中,时尚类杂志和科技类杂志进入力度最大,出现多家同一领域国际著名杂志都争先进入的现象。比如在建筑专业咨询领域,“a+u”进入之前,另一本德国建筑杂志细部(DETAIL)也发行了所谓的中文版。二、境外媒体与上海传媒环境的互动无论是驻沪新闻机构,还是通过同上海传媒合作使其业务、产品进入上海的境外传媒集团和各类知名境外期刊,都对中国传媒市场寄予厚望。它们拥有强大的资本背景,丰富的国际资源和先进的媒体运作经验,但是它们在上海的运作却不可能如其所欲一马平川地驰骋,它们的每一步发展都会受到上海传媒环境的制约。同时,这些境外媒体也对上海的传媒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在这种互动之中,双方经历着制约与促进、竞争与合作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前进。1.上海传媒政策对境外媒体进入的影响毫无疑问,传媒政策仍是境外媒体进入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驻沪新闻机构来说,它们的一切活动必须遵守外国记者和国外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是其主管部门。该行政法规对驻沪新闻机构的进入和采访活动进行了规范:外国新闻机构派驻记者和设立常驻新闻机构,实行申请批准制度;而驻沪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采访政府部门或其他单位时,应通过有关外事部门申请,并经同意。后一条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驻沪新闻机构的信息获得效率。由于境外新闻机构间竞争十分激烈,通过官方途径获得消息往往不能满足它们的要求,因此不少驻沪外国记者依赖其他消息源较重,这种依赖影响了报道的准确性。目前上海市正在实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一定意义上为这些驻沪新闻机构疏通了消息渠道。但是由于驻沪新闻机构是按照国外新闻理念来运作的,与上海的现实有差距,因此目前它们仍然无法实现其理想中的信息采集效率。而对资本进入、在沪从事一些业务运营的境外传媒集团来说,其面临的政策限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包括所有权限制、资本运作方式限制等在内的资本进入限制;(2)包括区域限制、市场占有率限制在内的市场覆盖限制;(3)包括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等在内的内容标准限制。随着入世后传媒业的逐步开放,境外媒体所处的政策环境正在逐渐宽松。2004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先后发布施行了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落地管理办法、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管理规定、境外机构设立驻华广播电视办事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