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国农业大学武陵源区规划组2009年12月129目 录序章 规划说明1一、规划主题1二、规划范围2三、规划期限2四、规划依据2第一章武陵源区域概况及经济社会发展基础3一、武陵源区自然资源概况3(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3(二)气候及水资源3(三)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4(四)生态旅游及动植物资源5二、武陵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6三、武陵源区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和基本判断8第二章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状况评价及典型特征9一、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状况10(一)农业发展形态基本处于传统农业阶段10(二)休闲农业框架体系开始得到初步建立11(三)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有所创新12(四)农业发展阶段与旅游业发展要求错位12(五)农副产品产业化程度和科技水平较低14二、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重要特征16(一)与山区布局相适应的分散型农业构成17(二)高度原生态、有机化的农业发展环境质量17(三)生态农业发展具备不可多得的优质物种资源18(四)旅游转型与生态农业发展转型仍有阶段错位18(五)人文旅游与生态农业的结合模式存在缺失19三、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未来发展方向19(一)由内在循环生产型向旅游服务型农业转变20(二)为武陵源游客提供特色初级加工型农产品20(三)为武陵源旅游提供娱乐休闲型农业服务21(四)为武陵源旅游提供附加人文价值的体验型农业形态21(五)与旅游相结合的创新型“农业-旅游”组织模式22第三章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战略定位与总体思路22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22(一)指导思想22(二)基本原则23二、战略定位与规划目标25(一)战略定位25(二)规划目标28三、总体思路30四、主要策略31(一)“哑铃”效益阶段31(二)渠道效益阶段31(三)品牌效益阶段32(四)合作效益阶段33五、实施步骤33第四章重点建设领域及主要任务35一、建立农业的品质化生产体系35(一)确立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种类35(二)重点农副产品基地建设38(三)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模式45(四)品质化生产型农业产业与对接方式总结47二、打造旅游型农副产品加工体系48(一)传统农业食品深加工48(二)中药材、有机茶、油茶加工48(三)特殊饮料加工49(四)林木果产品加工50(五)土特产品加工50三、发展体验交互式的休闲农业体系51(一)体验交互式休闲农业的发展理念51(二)主要休闲项目类型52(三)旅游休闲农业的业态形式52四、重点区域景观改造和园区建设54(一)中湖乡杨家界门票站周边区域55(二)军地坪主大门门票站周边区域59(三)协合乡门票站周边区域62(四)天子山镇门票站周边区域67(五)张家界森林公园大门至峪园隧道周边区域71五、强化市场开发及营销体系建设73(一)武陵源区盈利能力的培育73(二)营销节点与运行方式的设计74(三)市场营销方案78(四)市场营销能力的培育79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建设81(一)餐饮体系建设81(二)住宿与接待设施建设82(三)交通体系建设84(四)农业旅游商品体系建设86第五章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88一、空间布局方针和模式88(一)布局的总体方针88(二)总体空间布局89二、区域功能布局与主要建设内容91(一)中湖乡91(二)军地坪街道办事处96(三)协合乡99(四)天子山镇103(五)索溪峪土家族乡107第六章保障措施112一、加强对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112二、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112三、成立生态旅游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打造技术服务团队113四、进行有机认证,建立有机农业发展体系114五、成立品牌设计和管理中心,实施品牌战略116六、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规模化、组织化经营117序章 规划说明一、规划主题本规划以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为主题。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要在发展中解决农业与旅游的协调耦合问题。核心是推动农业对旅游业的服务配套功能,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旅游业反哺农业,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推动生态旅游农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本方法是协调兼顾,把旅游与农业资源一体规划,并形成旅游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突破口是促进传统农业向适应品质旅游发展的服务型农业转型;基本目标是使农业与旅游业协调共同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形成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与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首先,生态是旅游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的,做到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环境和合理组合、运转,在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同时,加强系统内部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耦合,以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同时生态旅游农业的建设又是一个地区协调自然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生态旅游农业需遵循市场导向。旅游农业是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而兴起的一种特殊农业形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旅游内涵为主题而开发制定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并不是所有的农业资源都必须搞开发、搞旅游,而是遵循市场导向,避免盲目投资开发,降低市场经营风险,使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再次,生态农业旅游需突出地方特色。武陵源地区的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要深刻体现出武陵源的生态特征与人文特征,著有突出了特色,其生态农业发展才能有灵魂,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提升传统农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高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资源特色,这是提高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二、规划范围本规划涵盖武陵源区行政区域,包括二镇(天子山、索溪峪),二乡(协合、中湖),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共42个村,384个村民小组。三、规划期限本规划的时间期限为2009-2020年。其中:第一阶段为2009-2012;第二阶段为2012-2020年。四、规划依据1. 武陵源区“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2. 武陵源区“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3. 武陵源区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4. 武陵源区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城市农业旅游农业的意见;5. 武陵源生态区建设规划;6. 武陵源区新农村建设规划;7. 武陵源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8.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9. 湖南省张家界武陵源区水土保持规划;10. 武陵源区旅游渔业、畜牧业发展规划。第一章 武陵源区域概况及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一、武陵源区自然资源概况(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武陵源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属张家界市管辖,与张家界市永定区、慈利县和桑植县交界。武陵源区包括二镇(天子山、索溪峪),二乡(协合、中湖),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共42个村,384个村民小组。东邻慈利县的三管寺和阳河乡,南抵永定区的兴隆、禹溪、沙堤、新桥、合作桥和慈利县的许家坊,西与永定区的教字垭、桥头、桑植县的瑞塔铺三个乡接壤;北与桑植县的竹叶坪、汩湖、空壳树和慈利县的三管寺乡毗连。地里位置是东经11018-11041,北纬2913-2927。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25.6公里,总面积397.5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217.2平方公里。(见附图1、2、3)(二)气候及水资源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处于中亚热带北部气候区,是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属山原型湿润气候。这里气候呈垂直变化,气温垂直递减。同时,因山谷幽深和盆地开阔,受阳光辐射差别大,局部地形对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特殊的山原季风气候。云雾多,温差大,降水量大。年均气温1415,1月平均气温4.8-5.1,极端最低温-15.5;7月份平均气温22.5-23.7,极端高温41.6。无霜期267-275天,年降雨量1382.1-1472.3mm,年蒸发量1140.6-1285.5mm,相对湿度平均为77%-79%。武陵源区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发源于张家界森林公园的磨子峪,流经金鞭溪、喻家嘴至江垭注入溇水,全长68.3公里,沿途有插溪、文丰河、宝丰溪、百尾溪等支流注入。其中还包括索溪水库、董家峪水库、宝峰湖水库等,这些河流、水库组成了武陵源城区的地表水资源系统。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000万方。全区地表水水质基本保持-类。(三)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武陵源全区行政区域土地面积397平方公里。年末耕地总资源3.1千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71千公顷。地形地势四周高、中间低,由沿索溪峪河分布的一系列呈串珠状的小型山间盆地构成。军地坪、岩门、文丰是索溪峪镇中较大的盆地,从地形看,山体较为陡峭,坡度基本上在20以上,山间盆地则比较平缓,最低海拔索溪河谷269米,从地势上看,则以索溪河为中心,总体上向索溪河倾斜,西高东低。该区土壤的垂直地带性明显,索溪峪东部、天子山南部海拔500-1000m的土壤多为黄红壤,碱性反应;西部(含张家界)海拔500-1000m以上土壤为砂岩黄土壤、黄棕壤、母质石英砂岩,酸性反应;缓坡为风化淤积土壤,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高。(四)生态旅游及动植物资源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以世界罕至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为主要特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境内共有3103座奇峰,姿态万千,蔚为壮观。境内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茂密的森林、多姿的溪涧、变幻的烟云、奇妙的溶洞和淳朴的田园风光,构成一幅奇、秀、幽、险、野的天然画卷。这里有较为完整的处于原始状态的生态环境,保留了丰富的物种资源,被誉为自然博物馆和天然动植物园。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5a级风景区。武陵源地区,地形多样,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海拔起伏达1000余米之多,垂直气候差异明显,气候多变,属于中亚热带山原性季风气候。动植物资源繁多,森林覆盖率85%,植被覆盖率99%,该区主要植被类型属中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覆盖率高,有原始次生森林植被群落。境内高等植物有3000余种;还保存有原始次生林两处,乔木树种700余种,可供观赏的园林花卉植物多达450余种,药用植物7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1种,二级保护的有11种,三级保护的有16种。这里生长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其中陆生脊椎动物有50科11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3种,二级保护的有10种,三级保护的有17种。二、武陵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武陵源区综合经济实力偏弱。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6534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72万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4579万元,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142393万元,同比下降5.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6907元。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全年财政总收入20035万元,比上年下降10 %,其中: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059万元,同比下降5%。从财力状况可以看出,武陵源自身的财力还不足以支撑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大规模投入。武陵源当地居民消费能力依然受收入水平的较大制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40.7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605.54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4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08.94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1%。武陵源区是由多民族构成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包含土家族、白族、苗族、朝鲜族等16个少数民族。2008年全区总人口为5120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93.5%,人口出生率为13.1,死亡率为3.6,自然增长率为10.1。武陵源旅游业近年发展迅猛,自1996年来,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基本保持较大的增长率,2008年全区总计接待中外游客1051.55万人次,同比下降18.3%,其中:境外客人50.9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4.5%。总计中区管门票站接待人次数为450.34万人次,同比下降15.11%。2008年全区共实现门票收入66886.13万元,同比下降25.52%,实现旅游总收入32.35亿元,同比下降13.3%。 武陵源区现有的旅游类型主要是以观光旅游为主,游人多是短期旅游。据统计,游客在武陵源区的逗留时间平均为2-3天;从客源上看,主要分布是广州、上海、北京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西北西南客源市场近来也有所增加。国外主要以韩国旅游客源市场为主。三、武陵源区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和基本判断根据以上分析,可作如下判断:武陵源具有高品位的自然资源,但未找到由资源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的有效途径;武陵源旅游档次和品质亟待提高,但缺乏财力支撑和社会资本投入渠道;武陵源形成了旅游主导型经济发展结构,但并没有形成拉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动力和辐射力。当前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面临有利的外围宏观环境:(1)原生态资源稀缺性越来越强,武陵源生态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独特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稀缺性就显得越来重要,武陵源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对于该地区有巨大的气候调节作用,乃至对当地的产业支撑结构形成重要影响。这种资源的稀缺性最终将反映到该地区的产业构成上;(2)旅游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格局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共实现门票收入66886.13万元,同比下降25.52%,实现旅游总收入32.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18.886.1,从旅游占经济总量的比例看,其经济结构的旅游主导型特征非常显著,这就决定选择旅游农业的切入点十分重要和必要。(3)农业的原生态与有机化程度高。武陵源生态农业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先天条件和不可多得的资源条件,需进一步挖掘原生态和有机农业的附加价值,使之成为武陵源旅游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撑点;(4)民营资本的创业投资意愿强烈。从当前武陵源经济发展的阶段看,民营经济投资旅游农业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这也促使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引导措施加快社会资本对生态旅游农业的介入,鼓励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从不利条件看,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依然面临重要的宏观环境障碍。(1)综合经济实力仍然偏弱,对生态旅游农业的支撑力度不足。武陵源区gdp占全市比重较低,且自身造血能力不强。2008年全区gdp为16.53亿元,仅占张家界市全市总额的8.98%。(2)经济增长方式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较低。武陵源的经济增长基本主要依赖旅游和投资拉动,旅游业发展标准和档次亟待提高,当前的旅游业必须寻找到一条提升品质的发展道路;(3)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有限。2008年,武陵源区仅有51206人,但社会事业发展受财力制约严重,这就决定武陵源区不可能走传统的经济增长道路。此外,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14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84.39元,其消费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农民增收任务艰巨。(4)生产要素制约开始突出,特别是土地和资金投入的制约。受国家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影响,武陵源区的城镇化进程也开始受到制约,此外,由于自身财力制约和相关机制建设不到位,武陵源旅游资源的投资也受到较大影响,没有真正挖掘出武陵源的资源价值和潜力。第二章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状况评价及典型特征生态旅游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将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武陵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有助于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现有原生态农业资源的基础上,把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当地农民就业、向游客提供高品质旅游的目的。这对于武陵源区有效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渗透,促进农游合一,丰富生态农业模式、创新生态旅游开发类型都十分有益。一、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状况(一) 农业发展形态基本处于传统农业阶段武陵源区耕地面积不足,农业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粮食作物为主。2008年末耕地总资源3.1千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71千公顷,该区多为山区,耕地地块规模小、地块分散,机械化程度不高。2008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610公顷,其中水稻1310公顷,油料种植面积81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730公顷,烟叶种植面积110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3257吨,油料产量1597吨,蔬菜产量11828吨,烟叶产量284吨,水果产量2570吨。全年出栏生猪3.08万头、肉牛0.11万头、肉羊0.35万只,肉类总产量2814吨,禽蛋产量600吨,水产品产量29吨。农业产值基本集中在农业、牧业和林业上,服务型农业产业发展不足。2008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20万元(现价),同比增长5.6%。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完成产值5390万元、2267万元、5390元、22万元、851万元。(二) 休闲农业框架体系开始得到初步建立2007年,张家界市休闲农庄、农家乐共180家(其中五星级农庄2家、四星级农庄2家),实现总收入1亿元。按照张家界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2)(张政办函2008272号)相关建设规划,到2012年,全市建设以公路主干线、城市(县城)郊区为重点的旅游农业示范点5个;新发展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10家,农家乐300家;休闲农业产业年总收入达到2亿元。其中,武陵源区城市(县城)近郊以农业园区为主的旅游农业示范点新增1个,公路主干线及城市(县城)、景区周边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新增1家,城市(县城)郊区、景区周边交通干线两侧农家乐新增20家,2012年休闲农业产业总收入达到2000万元。与张家界其它区县相比,武陵源的休闲农业还没有进入应有的快车道,基本处于搭建框架阶段。武陵源生态农业迫切需要进行品质升级。(三) 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有所创新与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武陵源区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7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8个。建立了鱼泉贡米、索溪水果、协合蔬菜、天子山猕猴桃、袁家界云雾茶等5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新建规模养殖场5家,发展养殖大户209户。在此基础上,武陵源区开创了“基地+协会+宾馆”的蔬菜产业化发展模式,创办了蔬菜、水果、生猪、鸡等种养殖基地,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同时,投资环境得到优化。为了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于武陵源区,政府还制定了各种投资优惠政策和保护政策,于2007年公布了武陵源区鼓励和保护投资的若干规定。(四) 农业发展阶段与旅游业发展要求错位武陵源区原属湘西贫困山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的开发,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武陵源区的旅游业一直以观光为主。从旅游的生命周期看,该地区仍处于发展阶段。客源市场正处在发展期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旅游产品已经进入从远程观光向近程休闲和商务度假过渡的转型时期。首先,从当前武陵源地区旅游发展的要求看,武陵源当属世界级品质的景观旅游地,旅游也正从普通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旅游发展阶段处于过渡时期。此时期的旅游产业类型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差。观光型旅游业往往过分依赖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发展大环境,如2008年的金融海啸,使该区的游客大量减少,旅游收入明显。按照旅游发展的规律,由传统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升级是必然趋势。高 产业收益 低吃住行游购娱形象品牌评 念 传旅行经纪主导型区域经营主导型图2-1 武陵源区旅游市场结构图其次,从旅游产品的构成来看,观光、休闲和度假旅游产品数量的比例严重失衡依据旅游景区(点)的统计,张家界市旅游中观光、休闲和度假旅游产品数量的比例当前的比例约为6:3:1。,武陵源区更趋严重。产品结构以观光产品为主,围绕观光相关的浏览、住宿、餐饮、交通一直是旅游收入中的主体,而购物、娱乐比例远低于观光消费。这一方面反映,旅游增长仍依附于景区资源,整体旅游产品链尚未形成,旅游对其他周边产业的带动力偏弱;另一方面也说明武陵源地区的相关休闲、度假产业发展还存在严重滞后,不能与旅游业的要求和发展阶段相配套。再次,与武陵源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和阶段转型相比,农村与农业的发展还存在严重脱节。观光型旅游业的特点是游客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景区和宾馆,旅游业与景区外的农村和农业联系很少,旅游业的发展对农村和农业的带动作用也很少,农业农村和旅游没有能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于旅游业的产业链、旅游线路的单一,旅游还是以观光为主,休闲、采摘等与农业农村相关的活动较少,没有能够通过旅游业带动起农业农村的发展。旅游业反哺农业农村发展的力度不够,农业农村发展缺乏资金的支持,农业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为进一步丰富武陵源区旅游产业内涵,活跃地区旅游市场内容,提升旅游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必由之路。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有助于实现旅游主导产品与辅助产品的相辅相成,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挖掘生态价值的良性统一,实现地区gdp与三农发展的同步增长,最终有助于实现武陵源区旅游大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五) 农副产品产业化程度和科技水平较低 武陵源地区,农副产品种类多,动植物资源丰富,市场需求量大。旅游市场跨越式发展,为武陵源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但目前武陵源农业发展,基本延续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链条处于孤立状态,由此导致农用地利用效率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能得不到最大发挥,农副产品品质缺乏保障、附加值含量很低等一系列制约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问题。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在农作物方面,山上的很多农户还是靠天吃饭,在种植作物的选择、种植制度的确定等方面都采用传统农业的种植技术,如农业施肥、灌溉、除害等都是农民凭借经验,缺乏科学技术指导,不合理的种植方法,导致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农作物的产量也较低,地块零散,机械化水平不高;在养殖业方面,农民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养殖技术不高,养殖厂的建设和设施的配备、养殖方法等还不够科学,一些养殖厂的生产环境比较差,粪便、污水处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农产品的加工、包装技术缺失。本地资源的深加工技术较低,如本地盛产的竹子不经过深加工,而是直接成捆的销售到外地,收益很低;大部分农产品都是直接供应本地市场,尤其是本地的特产缺乏包装技术来打响品牌,开拓外地市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弱化。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不足,直接用于生产技术的服务功能弱化,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表 对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优势 具有国际化、唯一性的地质、地貌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卓越; 文化底蕴深厚独特; 旅游市场的持续消费潜力巨大; 以旅游接待为标准的基础设施完善; 具有品牌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上级领导接触率高,亮点项目易得到扶持; 区乡两级政府重视,群众参与性强。机遇 处在旅游市场的成长与成熟交替期; 区域内具有产业整合发展的愿望; 具有通过服务业整合产业创造新的消费方式的机会; 拥有尚未污染的发展生态农牧业的条件; 市场半径小而集中,产业便于培育; 产业借助张家界的名气,容易创出品牌。劣势 管辖区面积小,土地人力资源有限; 农村、农业与旅游业发展脱节; 区域性平台式服务业没有形成; 旅游者感到劳累、枯燥,缺乏身心愉悦; 旅游经纪主导成分过大; 农业基础设施差; 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 富民方式较少。挑战 市场正在对区域农业进行角色化的分离; 本地消费资源外流较为严重; 外地产品竞争性进入本地; 旅游者滞留期有缩短的趋势; 纯景观化旅游难以树立本地形象和品牌; 缺少旅游产业的二三四次盈利能力;二、 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重要特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应该说,武陵源已经具备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探索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农业规划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寻找出武陵源自身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特色,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寻求相应的发展对策,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初步总结出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的五个基本特征。(一) 与山区布局相适应的分散型农业构成 武陵源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石英砂岩比较多,由于地质运动和各种外力作用,形成了世界上罕见的砂岩风林地貌,同时,武陵源的人口较少,加之非常复杂的地形分布,既形成了与山区布局相适应的分散型农业,形成较为独特的农业景观,如天台农园等。此类地形地貌不适合走土地规模经营这种“大而全”的道路,反而适合走“小而美”、“一区一品”、“一村一景”,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农业发展道路。这并不是武陵源农业发展的劣势,相反是其包含有浓重中国风的独特景观农业属性的优势因素。可依托山地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发展野生动植物观赏景观、少数民族村、畜牧租赁农庄、狩猎场或珍稀动物饲养基地等旅游产品,也可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以当地土特产为主的第三产业。(二) 高度原生态、有机化的农业发展环境质量 武陵源区工业发展相对较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限,生态农业的发展环境优良,具备了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外部条件。而且武陵源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突出了无公害、绿色、环保的特色。为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武陵源区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十分注重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生态农业,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逐步形成武陵源品牌。目前,正在建立完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逐年增加,主要是无公害、绿色蔬菜和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先天的资源和耕作条件是武陵源生态农业提升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一张重要“王牌”。(三) 生态农业发展具备不可多得的优质物种资源在发展传统生态农业的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武陵源地区不但拥有传统的农作物品种种类,同时也拥有武陵源地区特殊的物种资源,如珙桐、鸽子树等珍稀树种;百两金、鸡血藤等中药材资源;穿山甲、水獭、大鲵、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动物资源等等。这也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价值增值空间和发展空间。应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到物种资源的可塑性和对生态旅游农业的重大影响。这很可能是武陵源地区今后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的突破口和独特竞争力。物种资源不仅仅是生态层面的保护,还有品种驯化养殖、促进经济产业链形成、观赏品鉴、科研交流、教育培训等多种发展渠道和路径,这可为武陵源生态农业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四) 旅游转型与生态农业发展转型仍有阶段错位 武陵源的旅游业受国内各旅游景点的竞争影响和自身发展阶段的要求,已经处在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的转型期,而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并没有跟上旅游业的转型,二者之间存在严重的发展阶段错位。武陵源区现有的旅游类型主要是以观光旅游为主,游人多是短期旅游。2008年32亿旅游收入基本为旅行社主导的游、行、住、吃的收入。旅游业的发展有明显的“等靠性”和被动性(游客滞留时间还在减少,滞留期枯燥)。由自然景观形成的旅游优势,没有系统彻底的转变和升华为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旅行社经济在区域产业发展中所占比重太大。而农业休闲旅游、体验型旅游、交互型旅游等旅游农业形态发展严重不足,这也是没有挖掘出相应经济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所在。(五) 人文旅游与生态农业的结合模式存在缺失 武陵源有独具特色的土家族风情、少数民族山寨等旅游资源,同时也是相应的生态农业资源。当前武陵源的生态旅游农业并没有将自身的浓郁的民族风俗和特色有效的利用起来,武陵源的生态农业如果与旅游紧密结合,就必须提升生态农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项目的建设和发展要始终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与武陵源自身原有的民族特色、风俗习惯、历史故事紧密结合。使武陵源的生态旅游逐步从观光型旅游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转变。根据武陵源区的城市定位和历史人文资源,挖掘当地历史悠久的古文明,发挥好、利用好历史名人效应,去粗取精,把武陵源的古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名人文化、现代文化和农业资源强力整合,将其打造成为武陵源的生态旅游名片,建设成为武陵源发展旅游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三、 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未来发展方向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中国人通过消费享受休闲的时代正在到来,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尽管中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旅游消费构成上,休闲度假占整个旅游的比重仅为20%左右,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50%的比重,尚未进入真正的“休闲时代”,但休闲经济已具备了相当规模,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一) 由内在循环生产型向旅游服务型农业转变武陵源农业的发展方向应不仅仅局限于以提供粮食、副食品等以解决温饱为目的的内在循环生产型农业,而要逐步转向以现代农业为依托,并在不影响农业的自然生态再生产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旅游结合一起来,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合理规划布局,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游览和调剂性劳动以及学习、享用新鲜食物的生态旅游农业。使农业经营成为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且包括农村观光游览,以及与之有关的旅游经营、旅游服务等内容,为游人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吃、住、行、玩、购等方面的服务和供应,满足他们对乡土气息的追求。(二) 为武陵源游客提供特色初级加工型农产品传统农业生产仅仅为旅游提供初级农产品,这一方面使农产品难以持续增值,农民增收也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农产品的销售还停留在沿街叫卖农产品这一层次上,这也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武陵源的农产品发展方向应是与武陵源地区顶级世界级风景区相配套的品质型、加工型农产品。有必要对武陵源特色农产品进行集体策划、整体包装、统一上市,让农民以农产品种养殖提供、参与农产品的加工制造升级、特色商铺经营的形式进行销售。让武陵源的农副产品真正上档次、上层次、上标准,与武陵源的旅游层次相一致。(三) 为武陵源旅游提供娱乐休闲型农业服务武陵源的生态农业发展要上档次,上层次,就必须千方百计拉长农业对旅游业的服务链,从服务中增值。这就需要挖掘生态农业中的娱乐、休闲、教育、度假、生活功能。应当有这样的理念,生态农业不仅仅为旅行者提供饮食,而是为旅行者提供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这样,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视界才能打开,潜力才能得到挖掘。武陵源应利用自己农地原有的自然景观资源(土地、溪流、山坡、水塘、果园、菜园、林园等),修建一些娱乐场所、设施以及相应服务,开展一些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水果美食品尝、农事劳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购物等娱乐休闲型的活动,让游客能通过互动的方式参与到多功能复合型生态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来,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四) 为武陵源旅游提供附加人文价值的体验型农业形态生态旅游农业所涉及的农业文化和民俗文化都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和文化信息,农业的附加价值不只停留在生产层面,更多的是与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种养殖习惯、特殊的耕作方式等相结合。如果说武陵源是世界自然遗产,当地的这些民族习俗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武陵源的生态农业在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功能的时候完全可以将农业文化、民俗文化融入进去,为游客提供体验农业和民族风情的机会。游客可通过参加各种田间劳动,亲自参与到农作物耕种、收割的过程,不仅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农业文化和古朴雅致的民俗文化,享受田间劳动带来的乐趣,而且可以从中学习农业技术,并且接近大自然,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五) 与旅游相结合的创新型“农业-旅游”组织模式如果要使武陵源的生态农业发挥出以上功能,就要有相应的组织模式与之相适应。特别是政府在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初期,可成立政府资金担保公司,进行先期投入引导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上来,参与到旅游商铺、休闲农庄的建设上来。同时,针对农户分散的特征,因地制宜的成立相关的农业合作组织,逐步培养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此外,引入相应的知名企业、龙头企业共同参与开发也是一条可选择的重要途径。鼓励农民自发进行农业-旅游的组织模式创新,走具有武陵源自己特色的生态旅游农业发展道路。第三章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战略定位与总体思路一、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农业与旅游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以农村农业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农业资源提升、田园景观改造、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建设为重点,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利用武陵源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生态旅游农业建设新机制,不断增强武陵源的生态农业对旅游的服务功能,扩展生态农业对城市发展多功能性。全面提升武陵源区生态农业的竞争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文明水平,把武陵源区的生态旅游农业建设成为武陵源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二) 基本原则1.以旅哺农,以城带乡,体现科学发展观通过建立生态农业与旅游的结合路径,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升级、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达到旅游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作用。注重生态农业产业与现有旅游产业形态相结合,形成整体布局,联动对接,最大限度的优化现有生态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互补互动,布局科学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武陵源的科学发展。2.注重保护,兼顾效益,体现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基础上,坚持旅游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并举。充分认识保护资源与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兼顾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尽量降低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相协调。3.统筹业态,整体布局,体现旅游与农业融合与协调在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武陵源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必须与现有的旅游业态进行统筹协调,使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能够优势互补,互动协调;在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内部形成产业递进,层次化、多元化发展的总体格局。对生态旅游农业进行整体布局,促进武陵源区域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整体进步。4.坚持品质,做高起点,体现品质旅游生态农业新要求武陵源旅游是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必然要求有高品质的生态农业与之配套,这就决定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只有起步高、标准高才会保证武陵源生态农业的高附加值,体现品质旅游的新要求,同时这对武陵源地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是有益的。5.融入人文,创新理念,体现前瞻性和实用性在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将当地的人文概念、民族风俗、文化融入进去,同时将最新的产业发展理论、模式、技术等方面纳入到规划之中,使规划在理论上具有前瞻性,以指导生态旅游农业产业的长期发展;在目标设定、功能分区、优先领域和项目、空间分布等方面,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重点,体现地方特色,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使规划具有实用性。6政府指导、公众参与,体现经营运作的市场性政府主导,强化监管,发挥政策引导和统一协调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旅游农业的建设,建立畅通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民间资本参与机制。二、 战略定位与规划目标(一) 战略定位1.发展整体定位中国生态旅游品质农业先导区山区生态旅游农业产业高品位开发的新模式。以品质旅游为内核,以原生态型农业生产为依托,以服务型生态农业产业为抓手,以体验型农业休闲为先导,以人文农业融合为价值走向,以创意农业旅游为突破,打造集旅游、娱乐、休闲、度假、教育为一体的“原生态服务型品质农业典范”,让武陵源真正成为“中国生态旅游品质农业先导区”。让生态旅游农业产业群成为武陵源充满活力的支柱产业、动力产业、富民产业和生态产业。“中国生态旅游品质农业先导区”的内涵:与世界顶级旅游风景区相结合的深度服务型、多功能化的高品质生态农业。(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和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注重挖掘生态与旅游和农业的结合模式;(2)旅游业是武陵源区的绝对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武陵源区的生态农业必然要服务于旅游业,其定位应是服务型农业,同时挖掘并扩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壮大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这不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同时也为农业自身的发展寻找机会;(3)由于武陵源当地农业是非常原生态的农业类型,与武陵源世界文化遗产的顶级风景区旅游的结合,就决定其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是高规格、高品位的发展方向。坚持品质优先,向特色化、高端化发展;(4)该模式下的生态农业必须有助于拉长旅游产业链;有助于增强旅游价值链;有助于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链。大胆探索中国旅游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的试验区和示范区开创性道路,使武陵源生态农业完成“观光型生态旅游农业休闲型生态旅游农业度假型生态旅游农业人文创意型生态旅游农业”的四阶段转型。 2.分领域定位从分领域定位上讲,主要分为四个定位领域和层次。首先,是生产服务型生态农业;其次,是旅游农产品加工型生态农业;再次,是观光休闲体验型生态农业;最后,是人文与创意型生态农业。打造绿色、有机、生态化的生产服务型农业产业群。由于此类产品属于一般性初级农产品,与其他地区的农产品相比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和可替代性。因此,这类农产品为旅游服务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大宗农产品,如稻米的生产;第二类是地方性产品,如特色中药材等。第一类产品要形成景观化、基地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形成景观效应;第二类产品则一定突出地方化、特色化、独特化,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形成武陵源独有的原生态农产品。这两类农产品主要满足武陵源当地旅游市场的食品和特色饮食需求,并形成相应的生产-供应链。打造功能配套、循环生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此类产业群在发展初期并不要求多高的精深加工,但一定是体现当地的独有特色,对原始农产品进行包装、初步加工,以及适当的深加工,主要是形成当地特色品牌。此类产业必须着重形成几个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形成农产品加工与旅游的产业联动,按照功能分类的原则可逐步形成几大产业功能区。打造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复合武陵源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观光休闲体验型生态农业产业群。重点围绕能够全方位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求构建该产业群。重点形成观光农园、农业生态公园、休闲农场、农家乐、民俗旅游等生态旅游农业业态。此类产业要把握住“看的好,吃的香,呆的住,拿的走”的要求,从特色上下功夫,抓住“绿色生态”、“原汁原味”这个核心,突出地方饮食特色,以开发多样化的旅游小产品为途径和载体,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多样化的农业旅游产业。打造融合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人文与创意型生态农业产业群。该产业群需要与市场营销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大手笔、高强度的宣传营销方式,让时尚运动、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在武陵源地区扎根,并与农业进行有机结合,如麦田画、武陵印象、农业教育基地、山区农业博物馆等,逐步在全国乃至世界形成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农业创意品牌。(二) 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对武陵源区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文化民俗等产业化方式的开发,实现武陵源区旅游产业与农业发展的良性对接,主动创造由观光旅游向休闲体验旅游,再向度假参与型旅游全面转变的条件,形成产业33 + 1的武陵源发展模式。即旅游业带动服务业,服务业拉动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模式。经过5-10年努力,把武陵源的生态旅游农业建设成为原生态价值高、旅游服务功能强、特色鲜明的高品质生态旅游农业新区;建设成为生态有机农产品生产区、旅游农产品深加工区、休闲服务农业配套区、农业人文价值展示区。将武陵源的生态农业建设成为结构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开放程度高、外向型明显的开放型生态旅游农业新典范。使武陵源的生态农业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同时为风景旅游区周边的农村和农业发展探寻一种全新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成为武陵源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产业结构调整目标表 武陵源区生态旅游农业结构调整目标调整方向调整比例增加农副产品生产中有机农副产品的比例使有机农副产品占农副产品生产总量的比例达到70%增加休闲农业的比例使休闲农业的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30%增加农副产品流通业的比例使农副产品流通业的增加值占农业总增加值的30%增加创意农业的比例使创意农业增加值占农业总增加值的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2025版二手房买卖合同空白含租赁权处理条款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油茶林规模化种植管理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荐设备采购与服务一体化合同2篇
- 2025年商场广告位租赁合同标准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影视内容版权采购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水电工程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实施合同2篇
- 2025版高铁物流运输与物流金融产品开发合同3篇
- 2025年度科技创新项目委托担保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施工保修合同协议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农业合作协议主体变更及种植养殖协议3篇
- 介入导管室护士长职责
- 《国家课程建设》课件
- 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及答案
- 屋面板的拆除与更换施工方案
- 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数学试题 含解析
- 无人机飞行区域安全协议书
- 大学老师工作述职报告
- 2025届上海市华东师大一附中物理高一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办公楼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汽车产业AIGC技术应用白皮书 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