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极高明而道中庸——论陶渊明的人生境界_第1页
(论文)极高明而道中庸——论陶渊明的人生境界_第2页
(论文)极高明而道中庸——论陶渊明的人生境界_第3页
(论文)极高明而道中庸——论陶渊明的人生境界_第4页
(论文)极高明而道中庸——论陶渊明的人生境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 8 卷第4 期 2 0 0 8 年8 月 惠州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O FH U I Z H O UU N I 、厄R S 兀- Y V O L2 8 N o 4 A u 昏2 0 0 8 极高明而道中庸 论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张君梅 ( 惠州学院中文系,广东惠州5 1 6 0 0 7 ) 摘要:陶渊明在对自己性分深刻体认的基础上,选择躬耕的生命实践,以儒家德性自励的工夫去实现道家玄 远的本体追求,在平实的日常生活中实现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达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崇高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躬耕;极高明;道中庸 中图分类号:1 2 0 6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l 一5 9 3 4 ( 2 0 0 8 ) 0 4 0 0 5 0 0 5 陶渊明以隐逸诗人和田园诗人著称于诗史,其以 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田园诗 派,形成一种冲淡自然的独特诗风。陶渊明无疑是魏 晋时代的一位特异人物。然而,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 独立于他所生活的时代,陶渊明也不例外。在玄风盛 行的晋宋时代,陶渊明虽然并未直接参与名士们的玄 谈活动,但这并不说明他处于玄风之外。玄学的中心 问题理想的圣人人格是什么( 名教与自然、有无、 本末等问题的争论均由此而发) ,这是陶渊明终生探索 和思考的大事,不同于清谈名士的是他采取了个体生 命体验的方式去求证,而不诉诸名言逻辑,而他的田园 诗歌正是其生命境界的自然发露。从这个意义上说, 陶渊明及其田园诗并不外在于玄学。罗宗强先生认为 陶渊明是“玄学人生观的一个句号”。确实,陶渊明 以其生命境界最大限度地展示了魏晋玄学主题的深 度,发而为诗歌,则创造了千秋仰慕的艺术典范,奠定 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一、“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的心路 历程 汉魏以来,人们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人生的终极 意义是什么? 在短暂的人生中应如何安顿个体的生 命这成为人们思考的中心问题,而作为思想意识 形态的儒家经学已失去了收拾人心的作用,先秦诸子 百家的思想重又兴起,道教的产生、佛教的传播,给人 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曹魏正始年间,围绕“理想 的圣人人格是什么”这一问题,以何晏、王弼为代表展 开了名教与自然、本末有无以及言意之辩的讨论,煽起 了玄风。从何、王主张“名教本于自然”,中经嵇、阮 “越名教而任自然”,到向、郭的“名教即自然”,玄学在 理论上基本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即理想的圣人人格应 是“游外以宏内,无心以顺有”旧1 ,不离名教而任自然 的内圣外王之统一体。 东晋时期,玄谈继续盛行,且与佛理相结合,使谈 风别开生面。清谈本旨在于解决人生实际问题,而谈 风渐盛亦渐沦于玄虚。生当此世的陶渊明,异于清谈 名士,而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实践玄学的人生观,最大 程度上实现了适己尽分、名教与自然统一的人格理想。 陶渊明的家世及教养使他得以涉猎古今典籍,时 代风尚与思潮的影响则促使他思考宇宙及人生的终极 意义。“诗书敦宿好”( ) 口用,读书既是他的最大兴趣,亦是他生命的重 要部分。他“好读书,不求甚解”( 陶渊明五柳先生 传) 口儿”,甚得玄学“得意忘言”的真意;对往圣先贤 之说不拘宗派,广收博取,“学非称师”( 颜延之陶征 士诔) H 1 ,像蜂儿采花酿蜜,把所吸收来的东西融会 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因此他的思想中既有儒 家的成分,又有道家的因子,还有佛家以及其他各家的 因素,是一个综合各家而融通的体系( 非逻辑) 。 在人生归趣上陶渊明服膺老庄的自然说,在诗文 收稿日期:2 0 0 8 0 3 0 1 作者简介:张君梅( 1 9 r 7 2 一) 女,山西陵川人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 第4 期 张君梅:极高明而道中庸 5 l 中多次提到自己追求自然本真的生活,并且大量援引 道家典籍以标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 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 ) 【,】格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口儿6 儒家的“天下之志”。他也是时 时挂怀的。 然而,“道丧向千载”,人们失去自己的自然本真 状态,营营惜生,不能知足知止,为形体所役,为名利所 拘。在这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谢廉退之节,市 朝趋易进之心”( 的吟唱中归于宁 静。“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弄扁舟”殆可表达古 代仁人志士的人生期望,何况在道家看来功成身退实 乃天之道也。陶渊明当然也希望自己能效仿其高祖陶 侃在成就“伊勋伊德”之后再了却“功成自去”的夙愿。 可是质性自然、不愿委身屈己以迎俗的个性气质使他 “不堪吏职”,“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饮酒之 十七) 归7 ,经历了痛苦而艰难的心灵挣扎之后,他终于 体认到在仕途上无法保持自己的本真、实现对道的追 求。一旦“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 之一) 用。他终于超越了功名利禄的世俗观 念,走向乘化委运、乐天安命的自然本真的生活。 陶渊明对名利的超越建立在对生死超越之基础 上。没有对生死问题的深度体认、不勘破生死关不可 能破除对荣名的执着。 云:“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口1 人们总希望自己能 永存不朽,或求肉体之长生,或求声名之不朽,归根到 底都在于对生命自我的执着。肉体生命的存在使人执 着于生,死亡作为生之对立面对生命构成一个范限更 加深人们对生的执着,因此“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 生”( 形影神序) 口埘。世间荣华富贵易看破,生死的 铁门槛则难以逾越。魏晋时代的人们对此尤为敏感, 生死问题成为时代思潮的重要主题。陶渊明对岁月飘 忽不居、人生短促无常以及生命的最终归宿体会得更 为深切: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弱质与运颓,玄 发早已白。( ) p7 陶渊明由此勘破生死关,真正做到达 生,富贵穷通不复为虑,剩下的便是一份悠然从容的心 境,正如归去来兮辞所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 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 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3 们 二、“躬耕以求道,安贫而肆志”的生存方式 归隐的陶渊明选择了躬耕陇亩的生存方式。在他 生活的时代,隐居求道实有多途。如他的近邻庐山诸 贤结社念佛、葛洪的炼丹飞升以及会稽名士的优游山 水谈玄论道等等,无论哪种途径都较躬耕陇亩来的轻 松优雅。然而,对渊明来说,只有躬耕最为切实可行。 学佛,不信三世轮回;求仙,帝乡邈茫难稽;谈玄,深恶 佯狂放浪以耕读行道称其性情,得其自然。在诗 中他多次表明其躬耕之愿: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农桑。( 杂诗之 八、【3 】1 1 9 贫居依稼穑其事未云乖。遥谢荷荣翁。 聊得从君栖。(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唉田舍 获) 3 】硒 遥遥沮溺心,千栽乃相关。但愿常如此,躬耕 非所叹。(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3 M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 3 】铂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之 二卢m 躬耕固然有现实生计的需要,家贫、衣食无着,不 耕无以自给自存,其实做官更有利于生计,然陶渊明却 “逃禄而归耕”,主要出于任真求道的需要。庚戌岁 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诗云:“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 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口埘明确表示他 躬耕非特为贫苦,亦为其人生态度的实现。他希慕与 长沮、桀溺、许由、四皓之类躬耕高隐为俦,平生志愿便 是追随他们肆志求道。求道才是渊明的终极目的,躬 耕不过是求道的方式、途径。因之他的归田与求道是 二而一的。不可分做两事看。 躬耕的个中苦辛,陶渊明深有体会: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 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庚戌岁九 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3 】“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 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 示庞主簿邓治中) D 】帕 一年四季在风霜雨露中辛苦劳作,并不一定获得丰收 的回报,自然灾害的肆虐无情掠去了农人的希望。陶 渊明即便戮力耕作,仍不免于乞食的惨遇。尽管如此, 他仍旧不改初衷,“终死归田里”( 饮酒之十九) 口】9 8 , 而且宁忍饥馁之患,拒受檀道济之流的馈赠,“竞抱固 穷节,饥寒饱所更”( 饮酒之十六) 协。7 陶渊明固穷的节操,得力于道的支撑,所谓“贫富 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之五) 口心。而古代 安贫守道的贫士如荣启期、颜渊、黔娄、袁安等人则为 他树立了师从的榜样,作为百代之上的同调给了他无 穷的慰籍和力量: 斯溢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 余多师。( 有会而作) 3 1 1 町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 固穷节。(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3 3 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的人生理 想。陶渊明也由六经中受到这一观念的熏陶。他当然 希望内圣与外王统一于一身,当这种愿望落空之后,便 转向独善其身。在人生归趣上陶渊明追求自然本真的 境界,在修养途径上则不离人伦日用,也可以说,在本 体上他认同于道家,在工夫上则倾向于儒家。“匪道曷 依,匪善奚敦! ”( 荣木) ) H 6 依于道,敦于善是陶渊明 的人生理念。陶渊明曾“病奇名之不立”,一度期望立 善求名,但最终超越了求名之念,而将立善作为进德修 道的通途,即“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辛丑岁七 第4 期张君梅:极高明而道中庸 5 3 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p 。如此一来,陶渊明以 儒家德性自励的工夫去实现道家玄远的本体追求,在 平实的日常生活中实现返朴归真的崇高境界。其实。 这并非陶渊明的新发明,庄子天下篇中已有类似 的思想:“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 之圣人”。脚5 陶渊明的特出之处在于他以自己的生命 实证着这一理念。经由道德之途通达本体,儒家到宋 代以后才着力于此,而陶渊明则早在几百年前就为其 提供了成功的范式。也许正因此,宋人才特别推崇陶 渊明。 三、居常待尽、即事已高的人生境界 耕读是陶渊明外在的生存方式,立善进德是其内 在的追求,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指向生命的本真存在。 对陶渊明来说,这是称己适性的。这种选择是建立在 他对自己性分的深刻体认基础上。“托身已得所,千载 不复违”( 饮酒之四) H 瑚、“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 生”网的吟咏绝非轻飘飘的高蹈之辞,而是在漫长岁 月中沉淀下来的生命至味。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然而他并不是高 蹈出世的隐者,更不是心怀魏阙的终南隐士,而是平易 亲切的世间隐者。他与同时代隐居庐山的周续之、刘 遗民并称“浔阳三隐”,1 然周、刘二隐弃世遗荣依止 东林寺释慧远法师,并且与慧远等人在东林精舍无量 寿佛像前建斋结誓往生西方弥陀净土,H 1 是摒弃世事 的佛教徒。陶渊明与周续之、刘遗民均有交往,如陶诗 中有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时三人共在城北讲礼 校书诗、和刘柴桑、酬刘柴桑,然陶渊明并不认 同周、刘二人索居离世的隐逸方式。因此刘遗民多次 招陶渊明人山,陶渊明答日:“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 躇?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和刘柴桑) 口垆7 他 并未将世俗生活看作隐逸求道的障碍,他留恋自然醇 美的人情,欣然自娱于天伦之乐,“息交游闲业,卧起弄 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 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 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和郭主簿) 口瑚 在他看来“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迁化或夷险,肆 志无窳隆。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 五月旦作和 戴主簿) 口垆3 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自然,委运任化,安贫 守道,无论时运变化如何,只要纵心任性则无所谓穷通 贵贱。以如此淡泊的心态面对世事即已超然高妙,何 必一定隐居山林希慕神仙呢! 古语云“小隐隐于寺,大 隐隐于世”,盖因小隐心随境动,因此需要到隔绝人世、 远避一切诱惑的僻静之地修行,大隐则境随心转,随缘 识性,不必刻意选择环境。陶渊明可谓大隐,“结庐在 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 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饮酒诗庶可表明陶渊 明的思想高度与人生境界。 尽分适性、居常待尽、即事而高正是向郭玄学的精 义,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中国哲学所追求底最 高境界,是超人伦而又即在人伦日用之中,它是不离 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一。这种境界是即世 间而出世间的,冯友兰先生说它是“极高明而道中 庸”。确实,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干( 儒、道、佛三家之 学) 来看,它们都以“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为旨归, 当然,从表面现象看三家各自有自己的侧重点,甚而掩 盖了它们的本旨。儒家重人伦日用,但也不乏“吾与点 也”的玄远追求;道家“以本为精,以物为粗”,“澹然独 与神明居”,然亦“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庄子天下 篇) 哺胛;佛家表现是最为出世的,却一再强调“真空 不碍妙有”。旨归虽一,分道殊途。当然这并非说它们 已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理想与现实、理论 和实践是两回事。陶渊明显然深会玄学乃至传统哲学 的精髓,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 的境界。清人方宗诚在陶诗真诠中论日:“陶公高 于老庄,在不废人事人理,不离人情,只是志趣高远,能 超然于境遇形骸之上耳。”H 心诚哉斯言! 以往人们总是对陶渊明的思想是儒是道、争论不 休,近来渐渐认同了儒道兼综的意见,又在他是否受佛 教影响的问题上展开了新的讨论。其实。无论是否在 事实上受到佛教的影响,他确实领会了佛家的根本精 神,他超越名利与生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与 天地同流的人生态度正是佛家所说的破除“我执”后 的境界,也就是传统哲学所追求的天地境界。前人所 说“达摩未西来,渊明早会禅”,当从这一意义上理解。 参考文献: 1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l :3 4 2 3 5 8 2 郭象庄子大宗师注 M 诸子集成:第3 册上海:上海书店。1 9 9 4 :1 2 1 5 4 恚州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 0 0 8 年第2 8 卷 3 陶渊明陶渊明集 M 逯钦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4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 G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1 5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1 0 9 6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8 5 5 7 萧统陶渊明传 G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7 8 慧皎高僧传慧远传 M 高楠顺次朗,渡边海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 0 册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 9 2 4 1 9 3 4 : 3 5 8 9 冯友兰新原道 M 贞元六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6 :7 0 7 B e i n gB r i I l i a n ta n dW a yt h eD o c t r i n et h eM e a n o nT Y u a n - m i n F sL i V i n gS 呲e Z H A N GJ u n m e i ( c i 删eD 甲州胱眦,盹抛o “踟彘脚蚵,月池抽u5 J 6 7 ,仇伽g 幽昭C 胁M ) 【责任编辑:赵佳丽】 A b s t r a c t :0 nt l I eb 丛eo f 弛a l i 五n gh i 8o 帅他t u m lc h r 扯t e r ,T Y 啪m i I l gc h o t op r t i s et i u i I I gb yl l i 脚e 比H et r i e dt ob r i n ga b o u t t h eT a o i s 西s e e 虹n gm y s t e o 岫蚰da b s t m i m p I i c i te x i s t e n b e i n gb y1 kC o n f u c i 曲i 8 m sE g om o r a l sa c c o m p l i 8 l u 】n t H ea c h i e 、,e d 山ei d e a l0 fr e t 哪i I I gt os i m P I eI i f e 觚dD d v e r i n gg e n u i n e n e 8 8b yl i v i n gc 0 衄o r d y 姐dd e p e n d a b I y H 毫陀h e da I 砸yr e a t I I Io fb e i I l g b r i 山明t 蚰d I a o i s mo ft h em e 蚰 K e yw o r d s :T Y 咖- m i n g ;t i i n gb yI I i m 5 e l f ;b e i r I gb r i u i 锄t ;w a yt h ed o c t r i n e0 ft h em e 阻 【上接第3 6 页) B r i e fA n a l y s i so ft h eF o 珊i n gM e c h a n i s mo fM a r x s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 f 南mt l l eh t e m a lL i n ko f “M 锄u s c r i p t ”a n d “C e n n 肌I d l o g ) ,” S H A ND 蛆d a n ( 脚们胧m 矿叫豇妇帆d 伽,日娩 o u ( ,访盯l 如,J j 沈b u5 J 6 0 D 7 ,岛伽g 面昭c 髓砸) A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