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5课时)_第1页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5课时)_第2页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5课时)_第3页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5课时)_第4页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5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5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0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法计算,且刚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较熟练,在上个单元“认识人民币”计算中也有退位减法的习题,能理解“破十法”的基本含义。但对于100以内的较大数的退位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本课教学内容较难,要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呈现,观察思考,帮助学生从抽象理解到具象化的内化过程,重点要利用旧知迁移,与学具直观操作、对比分析、语言表征等活动相结合,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对算理的感知,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教学目标:1.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比较、合作交流,学具直观感知等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算法。教学准备: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教学过程: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一)口算(课件出示)第一组:48-6 59-9 87-5第二组:18-9 16-8 12-6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2.观察两组算式,比较两组算式的不同。(二)看图列算式(三)找朋友出示数学卡片请学生在这两个数中选择一个数填入方框,组成算式。24-( )= 3()-7=学生可能列出4个算式,如下:24-(3 )= 3(8)-7=24-(8 )= 3(3)-7=学生尝试计算,再比较算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现后两个算式是退位计算,引发探究欲望。【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进行教学前测,了解同学们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既为揭示课题做铺垫,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新知探究 体现多样(一)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课件出示)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课吧,一(1)班体育委员到体育器材室去借足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2.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把信息和问题叙述出来。(课件出示)3.交流汇报,板书算式。36-8=教师追问: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加强对减法意义的理解。(二)比较算式,猜测结果。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题中的算式:36-5= 与36-8=这两题有什么不同?“36-8”这道题结果是多少?学生汇报,会出现:“36-5=31”,而“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2.可能有学生会算,保留学生的结果。教师追问:一定是这个结果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吧。(三)利用学具,探究算法。1.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引导学生拿出3捆和6根小棒,尝试摆一摆来计算如何“减8”。教师:“6减8不够减,怎么办”?2.引导学生提出:可以再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3.同桌合作摆小棒,算出得数。教师引导:6根小棒减8根小棒,不够减,需要“打开一捆再减。”同桌合作,互相说说如何摆4.学生汇报用小棒进行计算的过程,老师根据汇报进行展示。(三)算法呈现,比较优化1.呈现摆法,直观感知可能出现两种摆法:2.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老师根据汇报板书:3.分析算法,明确算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中,前一种是采用破十法,也就是直接拿出一捆打开中的10根减去“8’,剩下的根数相加;后一种摆法是把打开的一捆10根与原有的根数相加,再减去“8”剩下的数与整十数相加。(四)整理归纳,小结算法。1.同桌交流,相互说说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征:把36分成( )和( ),先算,再算,所以36-8=28。2.即时练习。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1题。(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对照小棒直观图,先在图中圈一圈,整理口算过程,再算出得数。【设计意图:利用学具,通过引导学生操作,经历“6减8不够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为认识“退位”建立直观表象,鼓励学生借助小棒进行思考,感悟算理,相互交流,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从而建立“退位”减法数学模型的形成,实现由抽象到具体感知的过渡。】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出示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课件出示)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2.汇报结果,结合提示语,完整表述。3.即时练习20-5= 50-8=【设计意图:选择的这道练习都是教材上的练习,是整十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没有出示直观图,只提供学生算式的分解式,帮助学生由直观向抽象思考过渡,能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深化算理。】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一)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1题“夺红旗”。(课件出示)以开火车形式口算各题。(二)教材第72页练习十六第7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再进行计算。【设计意图:选择的两道练习都是教材上的练习,关注全体参与,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让学生不再感到计算枯燥和无趣,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五、全课总结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