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纠错笔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近年高考考点分布】考试说明考查角度科技成就1.2019课标全国,25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2.(2019课标全国,42)明清时的中外科技对比3.(2019课标全国,41)古代中国科技文化对世界的影响4.(2019课标全国,40)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成果比较(宋应星、牛顿)汉字的起源演变与书画的发展1.(2019课标全国,27)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2.(2019全国课标,24)古代汉字的演变3.(2019课标全国,24)汉字的演变4.(2019课标全国,26)古代书法艺术文学成就(2019课标全国,27)明清小说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2019课标全国,28)京剧艺术的特点易错点1 不能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这表明当时的火药A已用于军事和战争 B开始用于民俗活动C主要是起助燃作用 D主要是配制中药材【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火药用于军事和战争的时间而错选A。【正解】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古代四大发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民俗活动”,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 材料反映的是用“伏火矾法”制成药物助燃,C项正确。【易错点击】四大发明的重大作用及对四大发明在东西方发挥不同作用的认识1.作用(1)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2)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的发展,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4)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对四大发明在东西方发挥不同作用的认识(1)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强大,在此基础上的封建制度于明清时期又进一步强化。在这样的社会和制度框架内,四大发明这样的先进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先进技术始终得不到更深入的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难以推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2)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正好赶上西方国家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先进技术的传入,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进程,为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此,西方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则逐渐衰落。【即时巩固】北宋时期,印刷业是播扬文化的中心,书籍大多刊印于杭州,从流传后世的宋版本来看,也多出于江南地区。这种情况说明北宋时期A文化中心南移趋势开始出现 B文化中心南移趋势明显C江南地区文化氛围浓烈 D江南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解析】本题考查北宋的文化,意在考查学生论证和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化中心南移趋势开始出现”说法错误,A项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由材料“多刊印于杭州也多出于江南地区”可知,北宋江南地区成为播扬文化的中心,文化氛围浓烈。故C项正确。【答案】C易错点2 不能准确把握古代中国文学的时代特征【易错典例】汉末至五代时期,西王母会君故事与当时盛行的帝王求仙故事相结合,衍生出精彩的仙话小说,并成为文人诗文中常见的题材。宋代以后,西王母会君故事进入固化和衰落期。这一变化A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B丰富了古代文学创作的内涵C有利于摆脱世俗生活的政治束缚D源于其脱离了通俗文学潮流【错解】A或C【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解读材料的主旨,材料反映的是西王母会君故事进入固化和衰落期的社会背景,需要结合宋代市民阶层壮大这一史实来分析。【正解】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意在考查考生对历史变化的分析能力。材料与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无关,故A项错误。西王母会君故事不符合市民文学的发展潮流,最终逐渐走向固化和没落,故B项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宋代以后,市民文学盛行,西王母会君故事在传承过程中,其精神内涵逐渐固定,宋代以后未能与通俗文学中盛行的元素相融合,也就脱离了通俗文学的潮流,故D项正确。【易错点击】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及其特点1.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2.特点(1)先秦:诗经质朴典雅,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以民歌为基础的“楚辞”,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诗经和“楚辞”正好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风格。(2)汉赋:华丽而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3)唐诗风格多样,千古传诵,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把诗歌推向顶峰。(4)宋词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句式灵活,句子长短不一,适于和乐歌唱,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之美。(5)元曲是民间兴起的新的诗歌形式,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抒情叙事兼长。(6)明清小说将广阔的社会生活纳入了文学的视野,艺术而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将古典小说创作推向繁盛阶段,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呈现了多元兼容、雅俗共赏和发展趋势的逐渐平民化等特征。【即时巩固】明代小说、戏曲等都特别昌盛。在短篇小说方面,以“三言二拍”为代表,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成熟。其中出现了一些以描写男女爱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从社会层面讲,这一现象的出现A表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顺应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C表明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政权并立D反映了广大知识分子对理学的不满【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文学艺术产生的背景。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小说、戏曲昌盛的经济基础但与社会层面无关,排除A;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政权并立并非此时的特征,排除C;当时只是部分知识分子对理学不满,排除D项。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适应社会需要的小说、戏曲繁荣起来,故答案为B项。易错点3 不能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易错典例】从文字结构来看,商朝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即所谓的“六书”。这主要说明商朝甲骨文A与古代书写材质相辅相成 B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符号C体现了古汉字的写意性特点 D是古代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错解】B。【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区分发现最早的文字符号和文字。【正解】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故排除B项。写意性是草书和文人画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甲骨文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故D项正确。【易错点击】 魏晋、唐代、两宋、明清时期的社会环境对绘画风格的影响1.魏晋时期社会的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了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屡屡碰壁,却不愿随波逐流,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2.唐朝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3.两宋 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也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4.明清时期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等。【即时巩固】下面是宋代绘画作品的有关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名人绘画作品已具有品牌化 B社会风俗已成绘画主流题材C宋代绘画创作的世俗性增强 D宋代画家以出售作品来谋生【解析】本题一史料切入考查宋代绘画艺术,突出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熟食店张挂名画、绘画作品在市场出售和“工画村田乐”“往画院前易也”,说明宋代绘画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欣赏来看都具有大众化倾向,这是绘画世俗化的体现,C项正确;仅凭一则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出名人绘画作品已具有品牌化,A项说法不正确。材料中只有“工画村田乐”体现了社会风俗性,B项错误;D项材料依据不足。【答案】C。易错点4 不能全面把握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易错典例】在明清两代总共四千四百多种戏曲作品中,清代作品多达二千四百种,而且传奇与杂剧并重,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更是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之后中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据此可知,清代戏剧A体现了市民阶层的要求 B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继续发展并且成就辉煌 D缺乏爱国精神【错解】A。【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不能准确解读材料,材料反映的是清代戏曲作品多,戏剧成就辉煌。【正解】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历史现象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和明代相比,清代戏曲作品多,而且传奇与杂剧并重,这体现出清代戏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长生殿和桃花扇更是成为“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之后中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说明了清代戏剧在明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清代市民阶层的要求,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强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清代戏剧是否缺乏爱国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易错点击】 全面认识京剧的形成1.形成因素(1)封建政府的促进作用。乾隆帝时,徽班进京,为京剧形成创造了条件。(2)北京的中心作用。清代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为其形成提供了舞台。(3)广大艺人们的努力。在他们的努力下,出现徽汉合流局面。2.艺术特征(1)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用京胡、二胡、唢呐等弦乐器和鼓锣等打击乐器伴奏。(2)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3)表演艺术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4)表演按照一定程式进行,采用虚拟性动作,虚实结合,形神兼备。【即时巩固】清代陈彦衡曾说,“今日之皮黄由昆曲变化之明证厥有数端”,徽、汉两派唱白颇有昆曲家法,徽班老伶无不擅昆曲,“较诸徽、汉两派,判若天渊,此又由昆曲变化之确实证据”。这说明A皮黄为昆曲另一名称 B戏曲艺术间相互借鉴C皮黄直接由昆曲派生 D江南是各戏曲诞生地【解析】本题考查京剧和昆曲,材料中的“皮黄”是京剧的称呼,其余昆曲为不同剧种,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京剧是在徽、汉两派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等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皮黄由昆曲变化而来,并非直接由昆曲派生,C项错误;宋元以来,北曲已经存在,昆曲、京剧均有吸取其长处,故D项错误。【答案】B【纠错笔记】【记忆点一】正确认识古代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不同之处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在近代却走向衰落;西方科技后来者居上,超越了中国。这固然与政治、经济因素有密切关系,但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也有着直接的关系。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技严格地讲是经验科学,主要表现为把人类同自然界长期斗争的经验进行积累、整理;西方近代科技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善于全面观察现象,直接从这些现象中进行总结,在揭示现象背后的原理方面则很薄弱;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将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缺乏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科技属于理论科学,大都属于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4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记忆点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1617世纪中西方科技呈现差异的表现1原因(1)经济上:重农主义对重商主义的压制。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体系的主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上被扼杀在摇篮中;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以农为本的思想使中国商业发展的动力不足;中国既缺乏商业兴盛与科学萌芽的有效机制,也缺乏其兴起的思想土壤。(2)政治上:绝对皇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压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国内设置重重关卡;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生产遭到破坏;绝对的权力造成了人格奴性与精神的束缚,这是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深层原因。(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教育落后,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以科举选拔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封建官吏为主要目标,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了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4)对外关系:封建社会末期,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一次又一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5)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2差异的表现(1)经济上:中国依然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并有了较大发展。(2)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没有产生新的阶级力量,而西方的君主专制有所削弱,已经产生了资产阶级且力量不断增强,展开反封建斗争。(3)思想文化上:中国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思想界万马齐喑,而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兴起,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记忆点三】中国古代的汉字与书法艺术1汉字(1)起源及发展: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2)演变: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3)总趋势:由繁到简。2书法艺术(1)发展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2)主要书体项目特点书法家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的字体,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魏晋:钟繇、王羲之;唐代: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 明朝:文征明【记忆点四】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编定诗经推行德行教化,屈原以离骚抒发爱国情怀。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小说、戏剧走向繁盛。【纠错大通关】1有专家在研究宋代某佛经文本后,指出该经中“有的字存在中间断折或者极为薄俏之缺象”,应与某种字模“质坚性脆,易掉边角,断划破裂”有关。由此可知,当时A印刷术水平十分落后 B印刷所用字体不适应字模C已出现了活字印刷术 D雕版印刷术实用价值有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印刷术。由材料可知,该专家认为,该经书的这种情况应该与某种字模“质坚性脆,易掉边角,断划破裂”有关,而字模是活字印刷术的特点,故选C。虽然材料中指出了这种字模的缺陷,但并不等于印刷术水平十分落后,故排除A项。该专家并没有说是字体原因,故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活字印刷术,不是雕版印刷术,故排除D项 2“雕版印刷术始于东汉”的说法源于后汉书中的“刊章捕俭”,王幼学等人认为“刊章”为刻印“榜板”之意。结合历史语境可知,“刊章捕俭”即删削去刻在石上的张俭等人的名号并拘捕这些人,是为“正解”。这主要说明A历史事实离不开历史解释 B汉代版印技术尚不够成熟C历史解释离不开特定环境 D版印技术已用于公文印制【答案】C。【解析】本题以雕版印刷术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的史学研究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王幼学等人脱离历史语境将“刊章”理解为“刻印榜板之意”,并由此得出“雕版印刷术始于东汉”的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胡作非为,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时有督邮张俭上书告发大宦官侯览仗势欺人之恶行。侯览大权在握,有恃无恐,并唆使朱并诬告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别立名号,图谋不轨。朝廷借此“刊章捕俭”,到处张贴榜文,抓捕张俭等人。结合历史语境可知,“刊章捕俭”意为删削去刻在石上的张俭等人的名号并拘捕这些人。综上可以得出,历史解释离不开特定环境,所以选C。3据记载,宋代造纸工匠多用杨桃藤、黄蜀葵等的浸出液制作一种“纸药”,它可以使纸浆变得更加均匀,纸的产量和质量也有了极大提高。由此可知,宋代A造纸的工序更加完善 B活字印刷用纸已创制C造纸原料实现了革新 D纸张得到进一步普及【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科技,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纸的产量和质量也有了极大提高”说明“纸药”有助于提高纸的产量和质量,也就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纸张进一步普及,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在造纸过程中加入了添加剂,并没体现造纸工序的变化。排除A项;宋代纸张的质量得到提高不能说明它是用于活字印刷的,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造纸原料,只说明在造纸过程中加入了“纸药”,排除C项。4有学者从“接受史”的角度,全面考查了关于一部明清时期小说主题的论争:明清时期强调从哲理或宗教层面上去解读;五四前后强调对其隐晦深藏的民主思想的揭示;新中国成立后强调小说的社会批判性;新时期强调多元化研究。这部小说是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四大长篇小说。由“从哲理或宗教层面”可知这部小说为西游记。西游记取材于一个传统的取经故事,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积极进取的精神,C符合材料的论述。5吴歌,又称江南小调,是明清时代的流行歌曲,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是倾诉私情的,它们以情为由头,或抨击时政,或将官府作为嘲弄的对象。这种现象A得益于宽松的社会环境 B是“西学东渐”的产物C冲击了传统文化格局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意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A项不符合历史史实,明清时期的政治和思想控制空前强化;B项说法错误;这些歌曲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了理学家灭人欲的思想,故选C项;吴歌的流行不能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项错误。 6据考证,伏羲女娲作为华夏的始祖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普遍崇奉,这一信仰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不仅被文人当作创作的素材,也被普通民众用来保佑家人平安幸福。这一现象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D传播了先秦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近几年高考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本题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人们共同信仰伏羲女蜗,这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族群认同观念,故选B项。材料并未反映思想专制现象,故排除A项;C项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够全面,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故排除D项。7清代小说记载:商人吴某,有女求配。有一夜,吴某“梦龙戏爪水中”。而次日,一刚应试完毕的寒士拜访求亲,吴某“虽口诺而意未允”,但当寒士“濯手水瓮中,商以符所梦,欣然许之”。这反映出当时A商人对政治势力倾心攀附 B商人通过联姻步入仕途C商人行为以经济利益为重 D弃儒从商成为社会风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商人对政治势力的攀附心理,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商人的态度前倨后恭,原因是寒士的举动符合梦境中的吉兆,他认为该寒士应试可能成功,可能会做官,于是“欣然许之”,这反映出商人对封建政治势力倾心攀附,故选A。材料中该商人的行为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提升政治地位,故排除C。B、D两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8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