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杜牧诗三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页
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杜牧诗三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2页
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杜牧诗三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3页
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杜牧诗三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4页
2020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杜牧诗三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杜牧诗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2.把握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3.体会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意解读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怀古咏史之作。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引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了那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劫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名句识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考点演示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答案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成功之处。(言之有理即可)一、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任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任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杜牧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前人甚至说“有唐一代,诗文兼备者,惟韩、柳、小杜三家”(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含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著有樊川诗集。二、写作背景早雁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南侵,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北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伤怀,于是以“早雁”为题写了这首诗。本诗描写大雁四散惊飞,托物寓意,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并寄予深切同情。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寻欢作乐。此诗为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尤以杜牧的这首绝句为佳,脍炙人口。题乌江亭唐武宗会昌年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来到乌江亭。相传乌江亭就是项羽自杀的地方,诗人见到乌江亭,想到昔日西楚霸王丧身于此,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虏弦开(xin)(2)菰米()(3)莓苔(mi) (4)一骑(j)2填空。(1)杜牧,字牧之,他在晚唐诗坛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他是唐代绝句大家,又是晚唐著名散文家,阿房宫赋是他的散文名篇。(2)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3)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4)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金河秋半虏弦开。虏弦开:胡人拉弓控弦射雁,暗指军事侵略(2)山顶千门次第开。次第:依次(3)胜败兵家事不期。不期:难以预料(4)江东子弟多才俊。才俊:英雄俊杰4翻译下列诗句。(1)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译文:惊恐四散之雁南飞经过长安上空,见到月光照着高擎的仙掌和灯光暗淡的宫殿冷宫。(2)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译文: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飞驰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于是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没有人知道原来那是专门为妃子从南方运来了荔枝。(3)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译文: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难以预料,不怕挫折能经受失败打击的才是真正的男子汉。一、结构图示早雁明写早雁实写边民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题乌江亭二、要点赏析1阅读早雁,回答下列问题:(1)本诗描写的是早秋时节在“胡骑”入侵情境下离散的大雁,它们四散飘飞,哀鸣阵阵,流离失所,寄身江南。第二联描写大雁飞过皇宫时的“孤影”与叫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将孤雁哀鸣与皇宫求仙偷安享乐形成对比,突出主题。由于胡骑占据边疆,百姓流散漂泊,无家可归,可统治者不问百姓生死,竟然求仙祈求不老,歌舞升平。这样写有警示统治者关注边疆安定,安抚边疆百姓的意味。(2)“早雁”在诗中象征什么?诗人借“早雁”这一形象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答:_答案“早雁”象征边疆地区战乱中离家漂泊的百姓。诗人借“早雁”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战乱中背井离乡、寄身江南的苦难百姓的深刻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不顾边疆稳定、无视百姓苦难的状况的不满。2阅读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回答下列问题:(1)“一骑红尘妃子笑”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这句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是写卷起“红尘”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二是写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突出贵妃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无情谴责和鞭挞。(2)“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有什么深刻的含意?答:_答案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贵妃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3对比阅读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以及李清照的乌江,回答下列问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乌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1)这三首诗吟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答:_答案杜诗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王诗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李诗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答:_答案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三、疑难探究4早雁一诗是如何将早雁与乡思联系在一起的?答:_答案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嘱,同情它们惊飞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次第:依次。B.长门:汉宫名,后来泛指冷宫。C.虏弦开:胡人拉弓控弦射雁,暗指战争开始。D.不期:难以预料。答案C解析虏弦开:应暗指军事侵略。2.填空题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因有别墅在樊川,亦称杜樊川,有樊川诗集十二卷。二、拓展提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D.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答案B解析B项颔联是诗人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4.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答:_答案(1)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南陵道中杜牧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恰当一些。B.“欲变秋”的“欲”字,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受到,旅人此刻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动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C.三、四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D.“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确定,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答案D解析D项应是“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6.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游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感觉出来。(或“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自贻杜牧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注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萧次君:汉书记载,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彩缋:彩色的绘画。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的题目是“自贻”自己写诗赠送给自己。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排解,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B.本诗开端即以刚直而屡遭贬斥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的却是自己的命运感喟。C.“寂寞怜吾道”意为“怜吾道寂寞”,诗人坚守“吾道”,却难被世道认同而感“寂寞”,令人怜惜。D.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落魄失意者复杂的情感。答案C解析C项不是“令人怜惜”,而是“自生哀怜”。8.本诗是杜牧晚年赠送给自己的作品,一生的辛酸蕴含其中,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表达的复杂情感。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