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德育.ppt_第1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德育.ppt_第2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德育.ppt_第3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德育.ppt_第4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德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统考)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精讲班,模块七 中学德育,第十六章 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概述 1、含义 P225 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概述 2、品德与道德 简单了解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3、品德的心理结构 P225 一般认为,品德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中要素。,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3、品德的心理结构 P225 (1)道德认识(对与错):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爱与恨) 补充 直觉道德情感(一看就慈眉善目的) 形象道德情感(学习雷锋好榜样) 伦理道德情感(她是我母亲),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3、品德的心理结构 P225 (3)道德意志(坚持与放弃) 形成道德意志的三个阶段:决心、信心、恒心 (4)道德行为(做与不做): 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典型题目解读 选择题 每当想到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就会唤起小李对那种坚贞不屈行为的钦慕之情,并激励着小李去战胜困难。这种道德情感是(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形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理想的道德情感,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典型题目解读 选择题 每当想到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就会唤起小李对那种坚贞不屈行为的钦慕之情,并激励着小李去战胜困难。这种道德情感是(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形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理想的道德情感 正确答案:B,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典型题目解读 选择题 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A道德情感异常 B道德行为不良 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认识缺乏,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典型题目解读 选择题 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A道德情感异常 B道德行为不良 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认识缺乏 正确答案:C,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1、两种水平: (1)他律 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标准 (2)自律 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2、四个阶段 P227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 规则没有约束力,顾不得人我关系,自我中心 (2)权威阶段:6-8岁:他律期 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不考虑动机,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2、四个阶段 P227 (3)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期 规则可以约定,可以改变 (4)公正阶段:10-12岁:主持公正和平等,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典型题目解读 选择题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为四个阶段,处在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年龄为( ) A25岁 B67、8岁 C810岁 D1012岁 正确答案:A,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 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1、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p229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受赞扬的行为是好的,受责罚的行为是坏的。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他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 阶段2:相对功利趋向阶段 评定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你让我玩四轮车,我就把自行车借给你。”,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2)习俗道德水平 P230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 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注意遵从朋友或家庭的标准来维持好名声。开始接受来自他人的社会调节,并依据个人是否违反规则来判断其行为的好坏。,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P230 遵循权威和规范去行动。这一阶段个体盲目的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他们不再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大多数个体都不能超越习俗道德水平。,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3)后习俗道德水平 P230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这一阶段出现了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契约,当社会中的人们经过理智的讨论找到全体中更多成员利益的替代物时,他是可以修正的。,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P230 只有动机是好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这一阶段个体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P231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第十六章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P231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期。,第十六章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P232 1、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学校教育 (3)社会风气 (4)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第十六章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P233 2、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不能撒谎与善意谎言冲突) (2)态度定势(亲其师定势而信其道) (3)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不同) (4)其他:智力水平、教育程度、年龄等,第十六章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第十七章 中学德育原理,一、德育概述 P236 1、涵义: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第十七章 第一节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一、德育概述 2、特点 P236 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第十七章 第一节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3、学校德育的构成 P236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法纪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第十七章 第一节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4、重要意义 P237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第十七章 第一节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二、德育的主要内容 P239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第十七章 第一节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三、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P240 1、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 2、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 3、升学就业指导教育,第十七章 第一节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一、德育过程的内涵 P241 1、概念 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品德水平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补充),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典型题目解读 选择题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正确答案:D,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P241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实际有多开端:或导之以行,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P242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过程。,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典型题目解读 材料题 陶先生在担任某小学校长时,当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巴砸另外的同学时,就上前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一下。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同学早已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并对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这颗糖奖励给你”,学生惊疑不定的接过糖。接着,先生又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颗糖,对学生说:“你用泥巴砸人时,我制止你,你立刻就停止了,我应该奖励你。”,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学生疑惑万分的接过糖。然后,先生又掏出了第三颗糖对学生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巴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我也要奖励你。”这时,学生已经激动得留下眼泪,说:“校长,我知道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学生感动的磕磕巴巴的跟陶先生说出心理的感受。陶先生笑了。从口袋中掏出第四颗糖对那个学生说:“这颗糖奖励给你,是因为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好了,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 试根据德育的基本规律,分析以上材料。,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答案要点: 德育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陶先生主要运用了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心理,对外界教育因素进行分析,促使他们自我教育。陶先生正是充分利用这一规律,从而实现学生的道德升华。,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三、中学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 P243 (1)含义: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要求: P244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 P244 (1)含义: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要求: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P244 (1)含义(以课本为准) 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2)要求: P245(以课本为准)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P245 (1)含义: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2)要求: P245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 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5、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原则 P245 (1)含义: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要求: 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典型题目解读 选择题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体现了德育的( ) A方向性原则 B知行一致原则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正确答案:D,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一、基本途径 P246 1、教学 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团队活动和集会活动 5、班主任工作,第十七章 第三节 德育途径与方法,二、常用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 P247 (1)含义: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2)要求: P247 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态度真诚,热情;善于捕捉说理时机。,第十七章 第三节 德育途径与方法,2、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