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高一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_第1页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高一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_第2页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高一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_第3页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高一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_第4页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高一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高一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反思 首先值得我欣慰的是我高一(9)班的学生,我们的准备仅仅限于早读的时候通读了两遍,但是同学们这节课上的配合,跟着我一起入境出境,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我的预期,他们的掌声足以表达他们对自己的肯定和对我们师生合作的满意。 其次,就本节课的设计来说,我觉得我应该思考这么几个问题: 一、作为一篇著名的演讲辞文体,我要教给大家的是什么? 1、掌握基本的演讲技巧 演讲是技巧性较高的语言表达,还确实不是一节课内可以让同学们学会的,只能说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有点演讲的味道,所以关于演讲的技巧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就要不断地贯彻和练习,让尽量多的学生能熟悉并掌握基本的演讲技巧。 2、了解本文的演讲内容 对内容的理解是学习任何一篇文章的先决条件,这篇文章内容简单,思路也不复杂,我把全文的内容解读为如下四个环节:受苦难来聚集说梦想唱自由。其中把聚集的斗争方式和梦想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解读。 3、体会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情感 金的情感在本文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激情的一面;有愤怒的一面,也有欢喜的一面。这些情感随着金的演讲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出来,所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是准确把握其情感的基础。相对应以上内容来说,作者情感也在发生变化:悲愤理智期待欣喜。其中把对梦想的期待和自由的欣喜作为演讲的最高潮。 二、怎样把学生带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情境? 这节课怎样让学生“入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学生进入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氛围,能跟着他的演讲一起心潮起伏,才算是真的“入境”了,但是光凭对视频文件的观看和对文字的阅读是不足以“入境”的,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让学生“入境”: 1、课前的情境代入法 课前我让同学们能设身处地,把自己置于这25万聚集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给自己换上黑色的皮肤,作为其中的一员来“切身”体会当时参与聚会的心情。 2、用“我们”的口吻来诉说黑人的生活现状 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黑人在20世纪中期的真实生活状况,再让同学们用“我们”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分条陈述自己的生活现状,且对同学们的称呼变“同学们”为“同胞们”,进一步调动大家这种羞辱和悲愤的心理。 三、怎样才能纵深挖掘这篇文章背后的东西? 这篇演讲辞没有特别难理解的词句,马丁路德金作为黑人的演讲背景同学们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较多,于是很难做到浅文深教,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必要。但是其中我觉得有一个点是值得大家讨论一下的:马丁路德金提倡的非暴力反抗方式。因为社会进入到现在,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还是存在着许多用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为了在这堂课上教育大家要善良、要理智、要和谐,更加智慧地为自己争取权利,这个问题的讨论还真显得比较重要。于是我抛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封林均和吴佳怿同学说出了暴力方式的弊端,陈抒语同学说出了非暴力带来的好处和受人尊敬,这和金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直接相关的。这样比较深度的和有教育意义的讨论就自然达到了我的教学期望。 四、学生模仿演讲的重点应放在什么地方? 整篇的演讲辞,处处都可以作为同学们效仿演讲的材料,但是在一节课内,把哪些内容作为演讲的典范,确实需要斟酌和裁定。我选取了四个点,都是经过深思慎取的: 1、黑人对现状的绝不满足 这里的黑人现状需要同学们来演讲,因为长期的压榨使黑人悲愤与不满与绝不合作的态度在这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 2、大声说出我的梦想 这里的梦想不是某一个人的梦想,是美国所有黑人的梦想,是马丁路德金演讲的核心部分,大家今天就是为了说心中的梦想而聚集起来的,所以必须作为文章的高潮部分来模仿演讲。 3、让自由之声在每一个角落响起 这个地方很多排比句,作者不厌其烦地把每一个地点拿来做排比,自然有他的用意,这时候的情感也是很热烈的,作者希望真正的自由在美国的每一个角落,而不是某些地方实现就行了。 4、 一起歌唱古老的“黑人灵歌” 这是比较欣喜的场面,所有的人一起歌唱古老的“黑人灵歌”,能把大家内心的悲愤、羞辱、不满等负面情绪一齐清扫,这是给所有人希望和解脱的时刻,是内心最大的期待,因为情感也最易表达到位。 当然,我们当初的教学设计都是期待圆满的,我们的教学反思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思考和进步,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节课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记忆和影响,才是我们做到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我希望自己上的每一课或多或少都能留给孩子们一些印迹吧! (上完课后,老师们进行了评课,我被称为“激情妹”。三十多岁了,本文至少上过八次了还能有激情,我也觉得不仅是这篇文章打动了我,更是我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啊!同事姣姣跟我说:“做你的学生听你的课真的很幸福!”于是第二天我把这句话拿来问孩子们:“你们做我的学生幸福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幸福!”还有孩子问:“老师,下一次公开课是什么时候啊?”孩子们,我会努力备课精心钻研的,好好跟我配合吧,让我们每天的课都像公开课那样投入和值得回味!)高一语文必修2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东晋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其中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篇来的好,不禁长叹。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就是王羲之,那卷无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二、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乐痛悲)三、文本研习 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天气好,风景好,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那样王羲之的心情还好吗?当然不好。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所以开心。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吟吟诗,当真是不亦乐乎!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为之作序,这就是这篇兰亭集序的由来。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女生齐读第一段。3、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针对这个起伏,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读,商讨)(先叫学生翻译,问: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呢?)如: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真是短暂啊,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这是悲。古人也有很多描写人生短暂的句子,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这里写的是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宁静与躁动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快乐自足,但一味的享受而忽视时间的存在,却没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反应过来时,也许早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朽之人了。这也是悲。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的变化。这还是悲。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有哪些值得高兴的事?比如文章开头就说了,天时、地利、人和,心情无比畅快。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乐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眼烟云,时间的流逝始终让人觉得不痛快。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且,人生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终必将走向消亡。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又无助,怎不叫人痛苦?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文章,作者便没来由地觉得前人的观点、看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所以作者说,把死和生,长寿和短命看成是一样的,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的,没有根据的。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过去一样,把是非得失看得明明白白。反之,当我们自我观照,自我审视的时候,往往无法判断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究竟好还是不好。“凡中国文学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是一部作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艺术。” 钱穆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化作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活着的?引入资料: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他们崇尚老庄,老庄思想是怎么样的?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我乐我的,你哭你的,谁也管不着谁。庄子,逍遥油,我忽而上天,我忽而入地,哪管人间苦乐与悲喜,只要自己觉得逍遥自在就可以了。这是一中十分虚无的人生观。这和悲又有什么联系呢?当时文人的生活太消极、太虚无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举例:时人评价毛泽东)时人无法体察自我,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这也是一大悲!8)“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里交代了写作目的,想着后世的读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类似的感伤。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不认同郭沫若的看法,同学们认为作者的痛是正常的,是有理有据的。作者或感慨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或悲叹人生无常,死生大事,不得变更,乃至时人活在“当局者迷”的状态之中,因此觉得十分悲痛。而这个痛与极乐的连贯性与合理性,同学们在课后仍可以继续探讨。(看来同学都很厉害,都能和大师级叫板,争一日之长短)4、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直在死生这件事上纠缠不清。他写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写“当局者迷”,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一死生、齐彭殇的人生观。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它的反面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明: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