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20048-2006 丝虫病消除标准》是中国关于丝虫病防控与消除工作的国家标准,旨在为丝虫病的监测、评估及确认消除提供科学依据。该标准详细规定了丝虫病消除的定义、监测方法、评估指标以及确认消除的条件,确保全国范围内丝虫病控制和消除活动的统一性和有效性。以下是该标准的主要内容要点:

  1. 丝虫病消除定义:指通过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使得某一特定地区内丝虫病的传播得到有效阻断,连续多年无本土感染病例发生。

  2. 监测方法

    • 人群调查:通过血检或夜间采血检查微丝蚴(丝虫的幼虫形态),以筛查感染者。
    • 蚊媒监测:收集并检测可能携带丝虫的蚊子,评估病媒感染率。
    • 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丝虫病监测信息系统,记录并分析监测数据。
  3. 评估指标

    • 人群感染率:连续多年在高风险人群中进行大规模筛查,确保感染率低于一定阈值(通常为万分之一)。
    • 媒介感染率:监测区域内采集的蚊子中,携带丝虫幼虫的比例极低或为零。
    • 临床病例监测:无新发丝虫病临床病例报告,特别是无象皮肿和淋巴水肿等慢性症状的新病例。
  4. 确认消除条件

    • 必须在达到上述低感染率和无新病例报告的基础上,经过一个认定周期(通常数年),持续监测未发现新的本土感染证据。
    • 需要通过国家或国际专业机构的评审和认证,确认该地区已达到丝虫病消除标准。
  5. 后续措施

    • 即使达到消除标准,也需要继续实施监测机制,防止疾病复发。
    •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丝虫病预防的认识和参与度。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06-01-25 颁布
  • 2006-05-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20048-2006丝虫病消除标准.pdf_第1页
GB20048-2006丝虫病消除标准.pdf_第2页
GB20048-2006丝虫病消除标准.pdf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20048-2006丝虫病消除标准.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I CS 1 1 . 0 2 0C 61石昌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B 2 0 0 4 8 - 2 0 0 6丝虫病消除标准Cr i t e r i a f o r e l i mi na t i o n o f f i l a r i a s i s2 0 0 6 - 0 1 - 2 5 发布2 0 0 6 - 0 5 - 0 1实施中 华人民 共 和国国 家质 量监 督检 验检疫 总局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发 布G B 2 0 0 4 8 -2 0 0 6月 U吕本标准 3 . 4 为推荐性的, 其余为强制性的本标准的附录 A是规范性附录。本标准是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1 9 9 6 年 7 月 1 2日 发布的 消灭丝虫病标准 的基础上制定的。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孙德建、 伍卫平、 段绩辉。GB 2 0 0 4 8 - 2 0 0 6丝虫病消除标准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达到消除丝虫病目标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有丝虫病流行的山东、 河南、 安徽、 江苏、 湖北、 贵州、 四川、 重庆、 广西、 湖南、 上海、 浙江、 江西、 福建、 广东、 海南等 1 6 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 . 1 丝虫病ly m p h a t ic f i la r i a s i s 由丝虫寄生人体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在我国特指淋巴丝虫病, 包括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2 . 2 丝 虫病流行区f il a r i a s is e n d e mi c a rea s 防治前有当地感染的微丝拗血症者的乡、 镇。2 . 3 微丝蜘血症者m i c r o f i l a r a e mi a 夜间采血检查发现血内含有微丝勤的受检者。2 . 4 微丝蝴率 m ic r o f i l a r ia p re v a l e n t 受检人群中微丝拗血症者的百分率2 . 5 慢性丝虫病患者 c h r o n ic f i l a r i a s i s p a t i e n t 因感染丝虫而引起的淋巴水肿/ 象皮肿、 乳糜尿、 鞘膜积液等临床表现的患者2 . 6 病原学监测 p a r a s i t o l o g i c a l s u r v e i l l a n c e 对抽样选定的人群进行夜间采血检查, 调查有无微丝坳血症者2 . 7 蚊媒监测 e n t o m o l o g i c a l s u rv e i ll a n c e 在抽样选定的范围捕集栖息人房内的媒介蚊种进行解剖检查, 调查有无人体幼丝虫感染。3 消除丝虫病的要求3 . 1 以县或相当的行政区划为单位, 经省级考核确认基本消灭丝虫病( 即流行县以行政村为单位, 微丝勤率降至1 % 以下) 1 0 年以上。3 . 2 病原学监测, 无微丝坳血症者3 . 3 蚊媒监测, 无人体幼丝虫感染。3 . 4 对遗留的已不具有传染源作用的慢性丝虫病患者进行了调查和给予照料 注:鉴于遗留的慢性丝虫病患者已不具传染源作用, 故3 . 4如暂未达到, 并不影响对某地区消除丝虫病的判断。4考核方法考核的具体方法见附录 AGB 2 0 0 4 8 - 2 0 0 6 附录A ( 规范性附录 )丝虫病消除相关要求的考核方法A . 1 病原学监测的方法A . 1 . 1 病原学监测需累计覆盖全县流行区人 口的 3 %以上, 并需累计覆盖流行乡、 镇数的 3 0 %以上。此项要求不包括全县病原学监测或蚊媒监测末次发现阳性当年及以前的病原学监测数。A . 1 . 2 对在监测期间发现的微丝蝴血症者, 判定血内微丝坳阴转的依据必须间隔血检 3 次, 其结果均为阴性, 间隔时间1 个月以上。A . 1 . 3 病原学监测血检必须在夜间( 2 1 0 0 2, 0 0 ) 进行, 要求每人采末梢血 1 2 0 t C L( 相当于6大滴) , 涂制 2 张厚血膜( 每张 6 0月一, 染色后镜检。A . 1 . 4 流行区人口是以丝虫病流行的乡、 镇( 或相当的行政区划) 为单位计算, 全县流行区人口超过5 0 万者按5 0 万计算。A . 1 . 5 一个县的病原学监测应按原流行区的不同方位、 流行程度和防治方案分层整群抽样选点。A . 2 蚊媒监测的方法A . 2 . 1 蚊媒监测要求在 3 个以上的病原学监测点内进行, 挨户捕集栖息人房内的媒介蚊种进行解剖镜检, 调查有无人体幼丝虫感染A . 2 . 2 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需累计解剖镜检班氏丝虫的传播媒介淡色库蚊或致倦库蚊 3 0 0 0 只以上;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需累计解剖镜检马来丝虫的传播媒介中华按蚊或嗜人按蚊 1 0 0 0只以上; 班氏和马来丝虫病混合流行区, 需根据流行两种丝虫病的主次, 在各该流行区内达到按主要流行虫种蚊媒监测要求调查的蚊种和数量, 并按次要流行虫种蚊媒监测要求调查蚊种的半数量。此项要求不包括全县病原学监测或蚊媒监测末次发现阳性当年及以前的蚊媒监测数。A . 3 对遗留的慢性丝虫病患者进行调查和照料的方法A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