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5009.27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的测定》与之前的《GB/T 21493-2008》和《NY/T 1798-2009》相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

  1. 适用范围扩展:GB 5009.272-2016标准不仅适用于特定类型的食品,而是作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适用范围更广泛,涵盖了多种食品中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肌醇(PI)的测定,提高了标准的普遍适用性。

  2. 检测方法的改进:新标准可能引入了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和分析方法,如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准确性和效率,相比旧标准中的方法可能更为精确快速,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食品安全监测的需求。

  3. 限量值及质量指标更新:新标准可能会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对食品中磷脂含量的限量值或质量控制指标进行调整,以确保公众健康安全。

  4. 规范性增强:GB 5009系列作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制定过程更加严谨,内容表述更加规范和明确,为检测机构提供了统一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有利于提升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5. 标准整合:新标准可能整合了《GB/T 21493-2008》和《NY/T 1798-2009》中的相关内容,避免了标准间的重复和冲突,为执行者提供了更为集中和便捷的参考依据。

这些变化体现了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旨在适应科技进步和食品安全管理的新要求。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16-12-23 颁布
  • 2017-06-23 实施
©正版授权
GB5009.27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的测定.pdf_第1页
GB5009.27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的测定.pdf_第2页
GB5009.27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的测定.pdf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5009.27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的测定.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 B5 0 0 9.2 7 22 0 1 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的测定2 0 1 6 - 1 2 - 2 3发布2 0 1 7 - 0 6 - 2 3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 家 食 品 药 品 监 督 管 理 总 局发 布G B5 0 0 9.2 7 22 0 1 6 前 言 本标准代替G B/T2 1 4 9 32 0 0 8 大豆磷脂中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肌醇的测定 和NY/T1 7 9 82 0 0 9 植物油脂中磷脂组分含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本标准与G B/T2 1 4 9 32 0 0 8和NY/T1 7 9 82 0 0 9相比, 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肌醇的测定” ; 统一了标准曲线范围。G B5 0 0 9.2 7 22 0 1 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的测定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磷脂、 大豆油、 菜籽油、 花生油、 葵花籽油中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肌醇三种组分含量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含油大豆磷脂、 脱油大豆磷脂、 大豆油、 菜籽油、 花生油、 葵花籽油中磷脂酰胆碱(P C) 、 磷脂酰乙醇胺(P E) 、 磷脂酰肌醇(P I) 的测定。本标准不适用于大豆溶血磷脂酰胆碱及大豆溶血磷脂乙醇胺的测定。2 原理试样直接溶解或经三氯甲烷提取, 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后,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 紫外检测器检测, 外标法定量。3 试剂和材料除非另有说明, 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水为G B/T6 6 8 2规定的一级水。3.1 试剂3.1.1 正己烷CH3(CH2)4CH3 : 色谱纯。3.1.2 异丙醇 (CH3)2CHOH : 色谱纯。3.1.3 乙酸(CH3C OOH) : 色谱纯。3.1.4 三氯甲烷(CHC l3) 。3.1.5 乙醚(CH3CH2O CH2CH3) 。3.1.6 甲醇(CH3OH) : 色谱纯。3.2 试剂配制3.2.1 乙酸水溶液(1m L/1 0 0m L) : 吸取1m L乙酸, 加入适量水中, 用水定容至1 0 0m L。3.2.2 正己烷-异丙醇-乙酸水溶液混合溶液(8+8+1) : 取正己烷8 0m L, 异丙醇8 0m L, 乙酸水溶液1 0m L, 混匀。3.2.3 乙酸-乙醚混合溶液(2+1 4 4) : 取乙酸4m L和乙醚2 8 8m L, 混匀。3.2.4 三氯甲烷-异丙醇混合溶液(2+1) : 取三氯甲烷2 0 0m L和异丙醇1 0 0m L, 混匀。3.3 标准品3.3.1 磷脂酰胆碱(C A S号:8 0 0 2 - 4 3 - 5) : 纯度大于9 5%。3.3.2 磷脂酰乙醇胺(C A S号:3 9 3 8 2 - 0 8 - 6) : 纯度大于9 5%。G B5 0 0 9.2 7 22 0 1 62 3.3.3 磷脂酰肌醇(C A S号:9 7 2 8 1 - 5 2 - 2) : 纯度大于9 5%。3.4 标准溶液配制磷脂标准混合溶液: 分别准确称取2 0m g磷脂酰胆碱、2 0m g磷脂酰乙醇胺与1 0m g磷脂酰肌醇( 精确至0.1m g) , 用正己烷-异丙醇-乙酸水溶液混合溶液溶解并定容到1 0m L, 此时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肌醇浓度分别为2m g/m L、2m g/m L、1m g/m L。分别准确吸取此溶液0.2 5m L、1.2 5m L、2.5 0m L、3.7 5m L, 并用正己烷-异丙醇-乙酸水溶液混合溶液定容到5m L。配制的混合标准液中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浓度分别为0.1m g/m L、0.5m g/m L、1m g/m L、1.5m g/m L、2m g/m L, 磷脂酰肌醇浓度分别为0.0 5m g/m L、0.2 5m g/m L、0.5m g/m L、0.7 5m g/m L、1m g/m L。密封后低于-1 6保存备用。3.5 材料氨基固相萃取柱:10 0 0m g/6m L, 或性能相当者。4 仪器和设备4.1 液相色谱仪: 带紫外检测器。4.2 分析天平: 感量1m g和0.1m g。4.3 具塞试管:1 0 0m L。4.4 涡旋振荡器。4.5 旋转蒸发仪: 转速1 0r/m i n 1 2 0r/m i n。4.6 离心机: 转速至少50 0 0r/m i n。4.7 氮气浓缩装置。5 分析步骤5.1 试样制备5.1.1 大豆磷脂试样制备及前处理试样应避光放在密闭和防潮的容器内。样品在使用前充分混匀。依据样品中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肌醇含量, 称取样品1 5m g 5 0m g( 精确至0 .1m g) ,用正己烷-异丙醇-乙酸水溶液混合溶液溶解并定容至5 m L, 经0.4 5m微孔膜过滤。密封后低于-1 6保存备用。5.1.2 油脂试样制备及前处理试样按G B/T5 5 2 4进行扦样和分样, 分取5 0g, 装入样品瓶备用。准确称取油脂试样4g( 精确至1m g) , 置于1 0 0m L具塞试管中, 加入5 0.0m L三氯甲烷, 涡旋混合。先用1.0m L三氯甲烷活化氨基固相萃取柱, 将1 0.0m L油脂三氯甲烷溶液移入氨基硅胶固相萃取柱中, 然后依次用2.0m L三氯甲烷-异丙醇混合溶液和3.0m L的乙酸-乙醚混合溶液淋洗小柱, 然后用3.0m L甲醇洗脱出磷脂, 再重复4次, 收集洗脱液。洗脱液用旋转蒸发仪, 在4 5蒸至近干, 转为氮吹, 吹干后加入1 0.0m L正己烷-异丙醇-乙酸水溶液混合溶液溶解, 在40 0 0r/m i n下离心5m i n, 取上清液用于液相色谱分析。G B5 0 0 9.2 7 22 0 1 63 5.2 仪器参考条件5.2.1 色谱柱: 硅胶柱S i 6 0, 柱长2 5 0mm, 内径4.6mm, 粒径为5m, 或等效柱。5.2.2 流动相: 正己烷-异丙醇-乙酸水溶液混合溶液(8+8+1) 。5.2.3 检测波长:2 0 5n m。5.2.4 流速:1m L/m i n。5.2.5 柱温:3 0。5.2.6 进样量:1 0L。5.3 标准曲线的制作将标准系列工作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中, 测定相应的峰面积, 以标准工作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以峰面积为纵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肌醇液相色谱图见图A.1。5.4 试样溶液的测定将试样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中, 得到峰面积, 根据标准曲线得到待测液中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的浓度。6 分析结果的表述试样中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含量按式(1) 计算:w=VmK(1) 式中:w 试样中磷脂酰胆碱( 或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肌醇) 的含量, 单位为毫克每克(m g/g) ; 从标准工作曲线上得到的被测组分( 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肌醇) 的浓度, 单位为毫克每毫升(m g/m L) ;V 试样溶液的体积, 单位为毫升(m L) ;m 试样的质量, 单位为克(g) ;K 稀释倍数, 大豆磷脂为1、 植物油类为5。大豆磷脂试样计算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植物油类试样计算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7 精密度大豆磷脂类样品,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5%。 植物油类样品,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 0%。 8 其他检出限和定量限见表1和表2。G B5 0 0 9.2 7 22 0 1 64 表1 检出限和定量限( 大豆磷脂类)磷脂化合物检出限/(m g/g)定量限/(m g/g)P E4.71 4.0P C1.23.6P I0.82.4 注:按取样量5 0m g计。表2 检出限和定量限( 植物油类)磷脂化合物检出限/(m g/g)定量限/(m g/g)P E0.3 81.1 4P C0.1 20.3 6P I0.7 52.2 5G B5 0 0 9.2 7 22 0 1 65 附 录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